第四讲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 格式:pptx
- 大小:143.07 KB
- 文档页数:36
民法篇·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民法篇·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1.意思表示2.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3.代理制度专题一意思表示一、意思表示的概念意思:当事人欲使得其内心意思发生法律上效力的效果意思。
表示:行为人将其内在的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为行为相对人所了解。
二、具体含义(一)内心要有法律上效力的意思(设立、变更、消灭权利的意图)设立:签订买卖合同,设立了债的权利与义务。
变更:合同变更履行期限,由3个月变更为5个月。
消灭:张三免除李四的债务,此时消灭了债权。
(二)表现于外部、被他人所了解(形式)1.明示方式(1)口头形式。
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意思表示,如当面交谈、电话交谈等。
(2)书面形式。
用书面文字、数据电文进行的意思表示。
(3)推定方式(默示方式)。
当事人并不直接用口头形式或书面形式进行意思表示,而是通过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使得他人可以推定其意思表示的形式。
【示例】公交车上车刷卡、招手打车、超市购物、将车停放在收费停车场、自助餐厅取用食物等。
2.沉默形式(1)行为人以“消极的不作为”代替意思表示。
(2)沉默只有在法律明文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示例1】《合同法》171条规定,试用买卖的买受人在试用期内可以购买标的物,也可以拒绝购买。
试用期间届满,买受人对是否购买标的物未作表示的,视为购买。
【示例2】张三想借用李四的自行车,但又害怕路途遥远蹬着费劲儿不好骑。
张三对李四说:“我先骑出去5分钟,不回来的话,就当借我一天了”,李四允诺,张三骑走5分钟后未见归来。
此为双方约定以张三沉默方式作出借用的意思表示。
三、意思表示的分类种类举例生效时间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要约和承诺、债务免除、授予代理权、合同解除对话对方知道时生效非对话到达对方时生效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遗嘱行为、抛弃动产意思表示完成时生效【例题·多选题】(2018年)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情形中,沉默可以视为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有()。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民事法律行为概述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个人或组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通过意思表示、行为表述等方式,产生、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行为。
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行为主体应当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其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应当符合法律的规定。
民事法律行为主要包括合同、侵权行为和不当得利等。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协商一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行为。
侵权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侵犯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责任的行为。
不当得利是指通过违法活动获取的利益,法律规定应当退赔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要素民事法律行为具有一定的要素,包括行为主体、客体、意思表示、法定形式等。
1. 行为主体行为主体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民事权利能力是指从出生到死亡,对有关自己的民事权益享有法律保护的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依法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能力。
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律行为,需要有法定代理人代为进行。
2. 客体客体是指民事法律行为所涉及的具体事物或者具体权益。
客体可以是财产、权益或者其他合法利益。
行为主体通过意思表示等方式,对客体进行处理。
3. 意思表示意思表示是指通过口头、书面、行动等方式,表达行为主体对民事法律行为的真实意思。
意思表示应当是真实、明确、自由和无法撤回的。
在合同中,意思表示是作为合同成立和内容确定的要件。
4. 法定形式某些民事法律行为需要符合法定形式要求。
例如,买卖合同的订立需要遵守《合同法》规定的书面形式。
法定形式一般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合同的真实和有效。
代理行为的概念及种类代理是指一个人(代理人)代表另一个人(委托人)进行民事法律行为的行为。
代理可以分为普通代理和特别代理两种类型。
1. 普通代理普通代理是指代理人代表委托人进行一般的法律行为。
普通代理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委托人授权代理人代表其进行民事法律行为,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民法学考点串讲: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一、民事法律行为1.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民法通则》所给定义的要点,在于把民事法律行为界定为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有如下特征:(1)法律行为是人为的法律事实。
(2)法律行为是表意行为。
(3)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
(4)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民事法律行为可分为:(1)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
(2)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
(3)诺成法律行为和实践法律行为。
(4)要式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法律行为。
(5)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
(6)独立的法律行为和辅助的法律行为。
(7)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
(8)财产行为和身份行为。
(9)有因行为和无因行为。
(10)生前行为和死后行为。
3.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件,是按照法律规定成立法律行为所必不可少的事实要素。
当行为人的具体表意行为符合特定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时,其行为构成特定的法律行为。
它可分为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的实质要件包括:(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要件指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形式。
当法律规定某项法律行为必须采取某种形式时,这种形式就成为该项法律行为的形式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包括:(1)口头形式。
(2)书面形式。
(3)默示形式。
二、代理1.代理的概念和代理关系的特征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法律制度。
代理的特征有:(1)代理人以意思表示为使命。
(2)代理人必须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活动。
(3)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
2.代理的种类《民法通则》规定:代理包括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3.代理权的行使代理人应在代理权限范围内行使代理权;代理人应为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行使代理权;代理人在行使代理权时不得滥用代理权。
中政教育:民法之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中政公共基础知识交流群:149-228-990二、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一)民事法律行为1、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合法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法定要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即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有合法性。
包括:①标的合法;②在法律对某些行为有特别要求的,必须满足该要求时,民事法律行为方能有效。
3、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附条件,是在意思表示当中附有决定该行为效力发生或者消灭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所谓的条件是指将来发生的决定法律行为效力的不确定的事实。
4、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在意思表示中含有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期限是构成民事法律行为意思表示的组成部分,并且用来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或存续的时间。
5、无效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指欠缺法律行为根本生效要件,自始、确定和当然不发生行为人意思之预期效力的民事行为。
无效民事行为有以下几种类型:(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4)来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5)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6)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7)以从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6、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简称可撤销行为,是因行为有法定的重大瑕疵而须以诉变更或者撤销的民事行为。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包括:(1)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2)显夫公平的。
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无效。
7、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是指民事法律行之效力有待于第三人意思表示,在第三人意思表示前,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的民事行为。
第一章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1.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共同行为单方行为与双方行为的区分:单方意思表示还是双方意思表示。
单方行为:遗嘱、抛弃动产所有权、悬赏、捐助设立基金会等。
双方行为与共同行为的区分:权利、义务的指向,是相对的,还是平行的。
2.财产行为、身份行为区别点:行为结果导致财产关系变化还是身份关系变化,可否适用代理。
身份行为,如结婚、离婚;收养、解除收养;监护。
3.处分行为、负担行为区别点:行为所引起的直接结果,是物权性的,还是债权性的。
司法考试中的表述:订立合同——负担行为;设定**物权——处分行为。
【例】签订买卖合同——负担行为;以房屋设定抵押权——处分行为。
4.诺成行为、实践行为区别点:是否需要交付标的物行为才成立。
(1)诺成行为:意思表示一致——行为成立。
注意:赠与合同、质押合同是诺成合同;(2)实践行为:如定金、自然人借款、保管、借用等。
公式:意思表示一致 + 交付标的物——行为成立。
注意:担保法规定定金条款是交付定金才“生效”。
公式:合同中的定金条款 + 交付定金——定金条款生效。
【例】合同约定:(1)买卖一头牛1万元;(2)定金2000元。
【例题·多选题】关于民事法律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08延考-3-51)A.某演员将其演出收入捐赠给慈善机构的行为是单方行为B.陈某去世前设立遗嘱的行为是身份行为C.王某以自己的房屋为他人设立抵押权的行为是负担行为D.李某受领赵某错误交付标的物的行为是实践行为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一)一般要件1.主体2.有意思表示3.标的确定并可能(二)特殊要件1.实践行为:交付标的物,行为成立。
如定金、自然人借款、保管、借用等。
公式:意思表示一致 + 交付标的物——合同成立注意:担保法规定定金条款是交付定金才“生效”。
2.要式行为:满足法定形式,行为成立。
如担保合同、金融机构借款合同、建设工程合同、融资租赁合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