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构成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8
、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1、平面构成立体构成2 、形式美3 、互相协调调和性4 、点线面5、规律性骨格非规律性骨格6 、纹理7 、螺旋式发射8 、有规律地节奏感9、渐变密集10 、纯净程度单纯程度11 、逐渐增加减少12 、1666 年13 、256 14、视后像15 、整个外貌外形轮廓16 、有机无机17、概括提炼18、基础点缀装饰划分空间19 、单体20 、摩擦力三、判断题I.x 2. V 3. V 4. V 5. x 6. V 7. V 8. x 9. x 10. VII.x 12. V 13. V 14. V 15. V四、名词解释:1、点:点是相对较小而集中的形。
2、线:线是具有位置、方向和长度的一种几何元素,是点运动后形成的轨迹。
3、面:面是点的密集,或线的移动轨迹。
4、近似:指的是在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它体现了在统一中呈现出的生动变化的效果。
5、重复:我们把相同或相近的形态元素进行连续有规律地、有秩序地反复排列。
6、对称:是指作品的各部分依实际或假想的对称轴或对称点两侧形成等形、等量的对应关系,具有稳定与统一的美感。
7、均衡:是从运动规律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形式法则,轴线或支点两侧会形成不等形而等量的重力上的稳定。
8、骨格:骨格是构成图形的骨架与格式。
9、具象形态:在生活中已经形成的概念,并可以明确指认出的存在物。
10、抽象形态:在造型艺术领域中,特指无法明确指认出的形态或形象,在生活经验中找不到具体的存在物。
11、色彩的变异:即在基本形排列的大小、形状、位置、方向都一样的基础上,在色彩上进行变化来形成色彩突变的视觉效果。
12、空间:是物质存在一种客观形式,我们一般讲的空间是一种具有高、宽、深的三次元立体空间,对于物体而言,就是它在空间中实际占据的位置,这种空间形态也叫视觉空间13、基本形:是指构成图形的元素单位14、交错空间:两个平面相互交叉,平面的二维性质就会因为它们的交叉转为三维空间,前后关系由此产生。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定位《三大构成》这门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内容,是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基本知识和方法,应具备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二)先修后续课程《三大构成》的先修课程为《设计概论》,该课程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空间想象和设计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动画速写》、《Photoshop》、《原画设计》、《分镜头设计》等课程。
该课程的学习可为这些课程中的排版、色彩搭配、空间及立体形态创造等内容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根据本课程的定位和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并通过技能培养并重的方法(例如案例实训、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培养学生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提高教学效果,把课程分为3个模块,并制定每模块应培养的能力(见表2-1)和评价方法。
围绕三个模块中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每一个模块都包含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设计课题,每一项设计课题融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态度等内容为一体,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系统。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依据学生对每一项设计课题的完成情况。
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使学生了解美的形式法则,色彩的搭配关系,空间及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能够根据设计课题要求进行创新设计。
具体目标如下:(一)能力目标1.能按照设计课题的要求,对设计课题进行从二维平面形象到三维空间形态的全面创新设计;2.能对设计项目进行版式设计,并进行符合设计主题的色彩设计;3.具备完成具体设计项目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能力。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定位《三大构成》这门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内容,是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基本知识和方法,应具备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二)先修后续课程《三大构成》的先修课程为《设计概论》,该课程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空间想象和设计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动画速写》、《Photoshop》、《原画设计》、《分镜头设计》等课程。
该课程的学习可为这些课程中的排版、色彩搭配、空间及立体形态创造等内容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根据本课程的定位和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并通过技能培养并重的方法(例如案例实训、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培养学生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提高教学效果,把课程分为3个模块,并制定每模块应培养的能力(见表2-1)和评价方法。
围绕三个模块中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每一个模块都包含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设计课题,每一项设计课题融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态度等内容为一体,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系统。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依据学生对每一项设计课题的完成情况。
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使学生了解美的形式法则,色彩的搭配关系,空间及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能够根据设计课题要求进行创新设计。
具体目标如下:(一)能力目标1.能按照设计课题的要求,对设计课题进行从二维平面形象到三维空间形态的全面创新设计;2.能对设计项目进行版式设计,并进行符合设计主题的色彩设计;3.具备完成具体设计项目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能力。
构成(作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D3、A4、B5、D6、B7、C8、A9、B 10、C 11、B 12、D 13、A 14、B 15、A 16、D 17、A 18、D 19、D 20、A21、D 22、B 23、B 24、A 25、C 2 6、D 27、B 28、D 29、D30、A 31、C 32、A 33、D 34、C 35、B 36、B 37、A 38、A 39、A 40、D二、填空题1、平面构成、立体构成2、形式美3、互相协调、调和性4、点、线、面5、规律性骨格、非规律性骨格6、纹理7、螺旋式发射 8、有规律地、节奏感 9、渐变、密集10、纯净程度、单纯程度 11、逐渐增加和减少 12、1666年13、256种 14、视后像 15、整个外貌;外形轮廓16、有机、无机 17、概括、提炼 18、基础、点缀、装饰、划分空间19、单体 20、摩擦力 21、形式美 22、点、线、面 23、纹理 24、有规律地、节奏感 25、纯净程度、单纯程度 26、1666年 27、视后像 28、有机、无机 29、基础、点缀、装饰、划分空间 30、摩擦力 31、平面构成、立体构成 32、互相协调、调和性 33、规律性骨格、非规律性骨格 34、螺旋式发射 35、渐变、密集 36、逐渐增加和减少 37、256种 38、整个外貌;外形轮廓 39、概括、提炼 40、单体三、判断题1、错2、对3、对4、对5、错6、对7、对8、错9、错 10、对11、错 12、对 13、对 14、对 15、对 16、错 17、对四、名词解释1、点:点是相对较小而集中的形。
2、线:线是具有位置、方向和长度的一种几何元素,是点运动后形成的轨迹。
3、面:面是点的密集,或线的移动轨迹。
4、近似:指的是在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它体现了在统一中呈现出的生动变化的效果。
5、重复:我们把相同或相近的形态元素进行连续有规律地、有秩序地反复排列。
平面构成特异作业篇一:平面构成考试作业ti(深大艺设2)《平面构成》期末考试内容:1. 题目:以点线面形式进行组合,形成“圆润/粗糙、拥挤/顺畅、自由/束缚、平静/激动、坚强/软弱”的视觉感受。
(利用现在平面构成表现形式-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密集、空间、分割、肌理、对比)2. 要求:(1)选择上面提供的反义词中的其中两组,分别设计4幅画面(1张A3大小纸张上,划分四宫格);(2)含义表达准确,形式感强,运用无彩色表现;(3)尺寸:10×10cm 共4幅(在相关图片下面注明“词语”)其他要求:1 )在6月26日交《色彩平面构成》作业,逾期不交将视为缺考,《立体构成》在6月21日前收齐上交,含光盘。
2)班干部在收齐上交前,将两门作业均拍照成照片,注意拍照时将姓名班级指导老师拍下,分别各刻成2个光盘,并在每个光盘标注年级与课程考试名称卷面为A3卡纸/板纸,板式如下:篇二:《平面构成》教案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平面构成15材料班陈丹蓉2020-02-27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第 1 页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第 2 页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第 3 页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篇三:平面构成学习心得在王老师为期四周的课程教授下,我对这次平面构成可做了一下总结:“平面构成”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 它是探讨和研究平面设计中基本要素的构成, 形成规律以及应用等问题, 是二维空间的构成。
在现代社会中,“平面构成”已成为学习艺术设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平面构成” 是将现有自然形态中的点、线、面等抽象符号元素用艺术的审美法则,把它进行归纳和演义,在二维的平面内, 按照一定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重组,在设计构成的理念中达到新的理想形态。
该课程主要强调点、线、面单纯的艺术训练,通过抽象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
强调形态元素的比例、平衡、对比、节奏、律动、推移的同时,用图形设计的形式,给人们视觉美感,用形象符号元素的叠加,减少,造成严谨又无穷率动变化的构图,扩大了传统图案的表现手段和领域,极大丰富了现代图形艺术,对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平面构成(二)重复构成一、重复的概念重复:相同或相近的形态连续的、有规律的反复出现。
重复基本形:就是在重复设计中连续使用的元素。
二、重复的类型1.基本形的重复:在构成设计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基本形进行规律排列所构成的画面。
2.形状的重复:在整个构成中相同形状的基本形反复出现,但在基本形的大小、色彩等方面可以有所变动。
3.大小重复:相似或相同的形状,在大小上进行重复。
4.色彩重复:在色彩相同的条件下,形状、大小可有所变动。
5.方向的重复:形状在构成中有着明显一致的方向性。
6.骨格的重复骨骼:构成图形的骨架、框架。
(如图)骨骼的作用:(1)分割画面的空间;(2)固定基本形的位置。
分割:在平面构成中,把整体分成部分,叫分割。
1.等形分割:要求形状完全一样,分割后可以把分隔界线加以取舍,会有良好的效果。
2.自由分割:自由分割是不规则的,将画面自由分割的方法,它不同于数学规则分割产生的整齐效果,它的随意性,给人活泼不受约束的感觉。
3.比例与数列:利用比例完成的分割构图。
分隔给予一定的法则,如黄金分割法、数列等。
通常具有秩序、明朗的特性。
骨骼的分类以及单元形在骨骼中的应用(1)规律性骨骼:有精确严谨的骨格线,有规律的数列关系,基本形按照骨格排列,有强烈的秩序感。
主要能构成重复、渐变、发射等构成形式。
非规律性骨骼:没有严谨的骨格线,构成方式比较自由。
主要能构成密集、变异等构成形式。
(2)作用性骨骼:使基本形可以彼此分成各自的界线,给基本形准确的空间,基本形在骨格单位内可自由改变位置、方向、正负,甚至越出骨格线。
但单元形移出骨骼线便会受到分割,作用性的骨骼线可与基本形相叠,产生覆叠、透叠的关系或改变单元形色彩。
(如图)(4)非作用性骨骼:只决定单元形的位置,有助于单元形的排列组织,但不会影响单元形的形状,也不会将空间明显分割为相对独立的骨格单位。
三.作业:作业名称:重复构成作业内容:利用所学知识做9cm*9cm的重复构成作品一张作业要求:1、单元形或形象在构成中可发生应用形式的微变;2、构成形象要具有统一的或有变化的视觉美感。
建筑行业特殊作业的危害辨识及风险控制建筑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临时性强,作业条件变动大,现场环境复杂,很多作业活动在危险性高、条件特殊的区域进行,如受限空间作业和动用明火作业。
受限空间作业是指在相对密闭的、通风不良的有限空间内,有可能引发窒息、中毒、爆炸、火灾的作业,如容器内作业、地下通廊作业。
由于施工的需要,焊接、切割、烧沥青等动用明火作业常常在易燃、易爆等危险场所进行。
应加强对这些特殊作业的风险管理。
1作业前的危害辨识和风险控制策划根据建筑行业工程项目的独特性、变动性的特点,要针对每个工程项目和施工工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危害辨识,保持危害辨识的动态性和具体化。
作业前,必须充分辨识受限空间作业和动用明火作业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环境的缺陷和安全健康管理几方面存在的危害和可能造成的风险。
例如:在物的不安全状态方面,受限空间内含氧量低于19%,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超标,易燃、易爆气体的状态超过其燃烧、爆炸临界值,焊接、切割工具的性能有缺陷;在人的不安全行为方面,操作人员不了解受限空间内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液体与气体介质的理化性能、毒性、易燃性、爆炸性及相应的防护措施,作业前未进行含氧量分析;在作业环境方面,动用明火作业涉及到的区域内有可燃物而无防护;在安全健康管理方面,受限空间内个体作业而无人监护、无必要的通讯工具,作业程序有错误,有易燃、易爆气体时未用N2等惰性气体进行置换、通风等。
在充分辨识所有的危害及其可能造成的事故如窒息、中毒、爆炸、火灾等之后,要进行风险评价,找出不可承受的风险,制定控制计划并予以实施。
控制计划包括运行控制和管理方案两个方面。
需要增加硬件措施或进行整改的问题,制定具体的目标和管理方案,落实资金、人员、技术措施和有关责任,按预定的时间完成,以确保工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经常性或周期性的问题,不需要增加硬件措施,但要规范有关过程和操作要求的,要制定或修订工作程序或作业指导书,并严格执行。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课程代码43042001适用专业动漫设计与制作总学时学时 72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 36学分4开设学期第二学期授课方式讲授+实训课程类型纯理论课□理论+实践课√纯实践课□课程层次院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课□院内一般课程√合作济南十翼广告传媒有课程承担单位信息工程学院教研室设计教研室开发企业限公司编写安文静、李燕编写2015-04-13审定秦朋、李娅审定日期2015-9-20执笔人日期负责人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定位《三大构成》这门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内容,是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基本知识和方法,应具备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二)先修后续课程《三大构成》的先修课程为《设计概论》,该课程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空间想象和设计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动画速写》、《 Photoshop》、《原画设计》、《分镜头设计》等课程。
该课程的学习可为这些课程中的排版、色彩搭配、空间及立体形态创造等内容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根据本课程的定位和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并通过技能培养并重的方法(例如案例实训、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培养学生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提高教学效果,把课程分为 3 个模块,并制定每模块应培养的能力(见表2-1 )和评价方法。
围绕三个模块中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每一个模块都包含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设计课题,每一项设计课题融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态度等内容为一体,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系统。
密集排列和开放排列密集排列法:上三部每相邻两部之间相隔三度或四度。
将四部和声中的上方三声部和弦音的距离构成三度或四度音程,使两个音之间不可能再加入其他和弦音,称“密集排列法”。
主要用于旋律位置较低的和弦之中。
从纯理论上讲,排列法共有三种,这是根据上三声部相邻两声部之间的距离决定的,也就是高音部和中音部、中音部和次中音部之间的距离.这就有三种可能:如果两个距离都是在四度或四度以内,称为密集排列法,也就是声部之间比较密.如果两个距离都是在五度或五度以上,称为开放排列法,也就是声部之间比较疏.如果一个是四度或四度以内,另一个是五度或五度以上,则称为混合排列法.还要注意两点:第一,次中音部和低音部之间的距离,不受此限制,最近可以是同音(纯一度),最远可以相隔三个八度.排列法的判断只看上三声部,所以低音部与次中音部之间的距离不管有多近,多远,都不影响排列法的判断,这是初学者很容易犯的错误.第二,上三声部相邻两声部之间的距离,最大是八度,如果超过八度,就是错误,称为声部超越,这会使和弦音响不够丰满.对于初学和声的人来说(正三和弦与终止四六和弦之前),要学会做题时判断用什么排列法.如果是原位正三和弦,则可能有开放和密集两种排列法.写密集排列法时,只要根据旋律音,由上至下依次写出上三声部的和弦音即可,低音写和弦根音.写开放排列法时,根据旋律音,由上至下,跳过一个和弦音写一个和弦音,低音写和弦根音.这样写出的和弦,就是重复根音的原位正三和弦.因为上三声部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三音和弦,再加上低音是根音,因此重复了一个根音.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在写低音时,不写根音,仍然按照密集或开放的写法去写低音,结果做出的作业,低音有根音,有三音,有五音,这样写出来的和弦不是原位,而且连接必然出错,因此要非常注意,写低音时不用考虑排列法的问题,只写和弦的根音,不要写三音或五音.在初学和声时,只要排列法正确,就不会出平行五度、八度等错误.原位正三和弦在初学和声时不可以用混合排列法.学到后面的副三和弦、正七和弦、重属和弦时,有些和弦解决到正三和弦,是需要重复三音或五音的,这时会有混合排列法.初学和声要掌握在和弦进行时换排列法的几种可能.第一,三音跳进.第二,和弦转换中的后两种(反向、斜向).第三,结束终止时终止四六和弦到属和弦随跳进发生的排列法变化.根据这三点,可以判断出做目中哪些音用开放,哪些音用密集.比如,遇到三音跳进(III级音和VI或VII级音之间的跳进)时,一定要换排列法,较高的音用开放,较低的音用密集.遇到五度、六度跳进的和弦转换,一定要换排列法,较高的音用开放,较低的音用密集.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和弦转换和排列法转换看成一回事,虽然课上讲的很清楚,但一做题就糊涂.有的学生做了好多次题目,改了很多次,还是认为和弦转换要换排列法.所以要非常注意这个问题:用和弦转换时并不一定非要换排列法,和弦转换的定义是“和弦在重复时换另一种形式”,这里说“形式”,而没有说“排列法”,“形式”不仅仅包括排列法,还包括旋律位置,原位转位(当然,初学和声时还不会用转位).和弦转换时是可以换排列法的,只是“可以”,并不是“必须”,如果做题时遇到和弦转换,前后音排列法相同,那就不能换排列法,如果换了一定出错.换还是不换,一定要跟据前后音以及旋律跳进(如果有的话)的情况来判断.如果和弦转换时,两个音发生了五度、六度跳进,那就说明要用斜向转换,一定要换排列法.如果两个音发生的是四度跳进或者平稳进行,就需要跟据前后和弦的排列法来决定是否要换排列法.关于混合排列法,就不多说了.学到后面才会用到.书中第一次遇到混合排列法,是结束时D-T因导音按倾向性解决到主音,造成最后形成省略五音的主和弦,有时这个和弦就是混合排列法(有时不是),但教材中并未提到.从这一点可看出,如果正三和弦上三声部中发生重复音,就会有混合排列法出现.后来的六和弦有混合排列法也是这个原因,六和弦上三声部重复根音或五音,有时会造成混合排列法(当然也有开放和密集的,初学者往往以为六和弦一定是混合排列法,是错误的).在学到混合排列法时,不必用心去想到底用哪种排列法,而是要顾及声部平稳进行,只要声部是平稳的,写出来的和弦是正确的,就可以了,写出来是什么排列就用什么排列,自然形成.学到后面七和弦、副三、正七、重复、离调,就更是如此,也许学到熟练的时候,就不会再去考虑排列法的问题了. gkKXqi 201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