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视野下的高职质量标准建设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一、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使命(一)新时代提出创新质量管理新命题质量管理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
一个多世纪以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由测量演变为评估,由评估进化为保证,其思想不断深化、内涵不断丰富、技术不断进步。
世纪之交,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由此引发的质量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于是,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相继成为我国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主流形式。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必须协同发挥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探索建立“管办评”分离的体制机制。
2015年,教育部将“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列入《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部相继下发《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高职院校建立并运行个性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体系建设的复核。
如此举措,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推上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位置。
客观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公众和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对高职教育质量保证的诉求与日俱增,高职院校服务党和政府“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升级、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中出现的生源数量不足与质量下降、教师能力不足与实践保障不力、社作者简介陈寿根(1963- ),男,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高职教育质量保障,高职院校治理(常州,213147)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教育第三方评估的困境与突破研究”(DJA190340),主持人:陈寿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构的方略——结构化逻辑与系统化要义陈寿根摘 要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本质是结构化、系统化质量管理制度,形成科学的质量保证组织系统和程序系统。
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符合人们对高职教育社会责任和伦理方面的要求。
高职教育具有教育与经济的双重职能及开放、合作的跨界属性,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是一个关系众多利益主体的公共事务。
站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战略层面上,对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区分、身份属性,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高职工学结合教育质量评价的实务化等问题进行阐释,以期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有效推进,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理论完善与实证支持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角色界定教育评价一、问题的缘起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职教育曾一度实现了量的增加与规模扩大。
然而,规模经济理论不能推演出“大就是好”,当超过了适度规模的范围,则会产生规模收益递减或规模不经济现象①。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因适龄人口的不断减少而向买方市场转变,高职院校相比于普通高校,面临更为严峻的社会认可度不理想、优质资源不足、毕业生出路不畅等问题,加上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同质性,兄弟院校之间也处于激烈的竞争中。
随着高职院校与社会接口的增多,其独立性程度降低,利益相关者的力量越来越大,完全依赖于政府补给的生存法则已荡然无存。
现阶段,高职人才培养的实际绩效表现不尽如人意,严重影响高职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有效程度。
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重心转移不仅是广大学者,也是院校管理者所期盼和关注的。
最初作用于营利性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对股东利益最大化提出了挑战,尤其当“股东至上”变为“大股东至上”之时,对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并逐步向非营利性组织渗透其影响力。
由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符合人们对高职教育社会责任和伦理方面的要求,基于此,文章试图分析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及其属性、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工学结合教育质量建设的影响和作用为采取适当的方式转换绩效管理体系、提升绩效表现,奠定更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利益相关者视阈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生态位管理[摘要]文章试图走出高职教育研究的封闭状态,引入利益相关者概念,以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动力机理,并由此得出结论: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必须进行生态位管理,明确“空间生态位”、优化“功能生态位”、拓展“多维生态位”,以校企合作的协同效应获取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生态位一、问题的提出与理论背景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新一轮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已成为高职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识。
汗牛充栋的研究文献不乏真知灼见,百花齐放的实践探索初见成效,但整体而言,学校教育“唱独角戏”、企业用人“搭便车”、政府如同“旁观者”的格局仍未发生根本的改变。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启动了“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百名教授进企业”的“双百”活动,并就“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如何深化校企合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通过发放问卷,与企业家、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者及政府官员的深度访谈,我们越发感到,校企合作不仅是一种育人模式,更是一个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资源再配置、利益再分配的过程。
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需要以利益相关者视阈分析校企合作动力机理,进行校企合作的生态位管理。
源于西方经济学的“利益相关者”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界定以弗里曼(Freeman)最为经典,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目标实现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
狭义界定以克拉克森(Clarkson)的表述最具代表性:“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投入了一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并由此而承担了一定形式的风险,或者说,他们因企业的活动而承受风险。
”米切尔(Mitchell)采用评分法从合法性(即某一群体是否赋有法律上、道义上或特定的对于企业的索取权)、权力性(即某一群体是否具拥有影响企业决策的地位、能力和相应的手段)、紧急性(即某一群体的要求能否立即引起企业管理层的关注)三个利益相关者可能具有的属性维度,将27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确定型、预期型和潜在型三种。
利益相关者视野下的高职质量标准建设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与教师、学生及其家长、高职院校管理者、政府、行业和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发生实实在在、纷繁复杂的合作关系。
高职院校成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治理的教育机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的确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机制的建立等都需要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互动。
通过利益相关者分析,探索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制定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高职院校制定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和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机制提供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利益;高职院校;教育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及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和关注。
自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个研究小组首次定义利益相关者以来,迄今经济学家已提出了近30种定义。
米切尔(Mitchell,1997)归纳了其中的27种,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最宽泛的定义,即凡是能影响企业活动或被企业活动所影响的人或团体都是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部门、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周边的社会成员等。
第二类是稍窄的定义,即凡是与企业有直接关系的人或团体才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排除了政府部分、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团体、社会成员等。
第三类的定义最窄,认为只有在企业中下了“赌注”的人或团体才是利益相关者。
综合各种分类,其核心要义是: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与参与,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二)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的意义
高职院校作为公共部门,其组织构架、运行模式、管理方式都与企业存在很大差别。
高职院校是非营利机构,其办学要彰显特色,体现个性化。
因此,完全套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来制定管理战略,显然事与愿违。
但学校是一个多方利益的综合体,管理者在制定发展战略与决策时,缺乏完全的自主性与控制力,任何人都不能对学校行使独立控制权,管理者需要在诸多的利益主体间寻求平衡,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人力资本的重视契合了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地位提高的趋势,使得相关理论研究由公司治理等经济领域扩展到包含教育在内的社会公共政策领域。
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展高职院校管理研究,有助于推进学校的开放性办学,提高育人质量。
(三)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分析
1.部分代表性高校利益相关者分析观点
罗索夫斯基根据利益相关者与大学之间的重要性程度的不同,将利益相关者
划分为四个层次:教师、行政主管和学生为最重要的群体(第一层次);董事、校友和捐赠为重要利益相关者(第二层次);如政府在向大学提供科研经费时成为部分拥有者(第三层次);市民、社区、媒体等为次要层次利益相关者(第四层次)。
胡赤弟借鉴罗索夫斯基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三个层次:教师、学生、出资者、政府等为权威利益相关者;校友、捐赠者和立法机构等为潜在利益相关者;市民、媒体、企业家、银行等为第三层次利益相关者。
杨谢秋、肖静根据利益相关者与大学关系密切程度,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三个层次:教师、学生、政府及大学中以校长为代表的行政管理者等为核心利益相关者;校友、捐赠者、出资者和学生家长等其他给大学提供经费帮助的个人或组织为重要利益相关者;媒体、社区和社会公众等为边缘利益相关者。
2.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分析
根据高职院校办学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杨谢秋、肖静根据利益相关者与大学关系密切程度的分析观念,突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要求,将企业列入核心利益相关者。
企业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学生就业的客户,二是教学资源的保障。
从学生就业角度看,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符合企业的需求,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直接关乎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从资源保障角度看,由于高职院校的就业导向的培养目标。
企业的设备、场地、员工、文化都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企业由此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参与者,自然成为学校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二、利益相关者视野下的高职质量标准建设
科学的质量标准是规范教学、保证质量的主要依据。
构建高职质量标准体系,旨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以期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共赢,这一特征与利益相关者方法的核心思想相符合。
从利益相关者视野思考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建设,有利于推进学校的开放办学,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办学质量。
教学质量标准可分为校内、校外两类。
外部标准重在从国家利益和层面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设置、经费渠道、办学质量进行宏观调控的要求和标准;内部标准主要是学院根据教学要求,对教学运行各环节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作为教学工作质量管理的依据。
我们将建设规范和在规范要求下形成的标准,并称为质量标准。
因为规范和标准两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一)强化政府调控职能,构建国家利益导向质量标准
政府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其宏观职能的发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否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利益。
因此必须强化政府职能,通过立法、规划、认证、出资、评价等手段,构建高职院校外部质量标准,实现对学校的指导和推动。
立法主要目的是明确高等教育的地位和条件保障,落实高校按教育规律办学的自主权,体现政府的指导、服务职能;规划内容包括高职教育发展的远景规划、中长期发展规划、近期发展规划,制定学校科学、持久发展的路线图;国家要通过制定高职教育认证制度,明
确高校设置基本条件(如土地、设备、师资、图书等),实现办学标准国家化;政府要制定经费划拨的标准、管理办法和奖励制度,保证高职教育办学经费投入,建立经费划拨的调节杆杠,对教育教学质量高的学校优先投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结合高职教育的实际,特别是就业导向和工学结合要求,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形成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评估体系,促进高职教育不断健康、科学发展。
(二)实施校企全程合作,构建工学结合质量标准
校内教学质量标准根据教学运行环节,可以划分为校内教学建设质量标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环节的规范要求和相应标准)、教师教学质量标准(教师课堂教学、实训教学、职业道德等环节的规范要求和相应标准)、学生学习质量标准(学生学习规范和学籍管理规定等)和教学管理质量标准(教学安排与教学运行、部门教学工作评价等环节的规范要求和标准)等。
在构建以上标准体系的过程中,要高度关注企业作为高职院校办学“消费者”和“参与者”的核心利益,着力强化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原本性”、“全程性”、“滚动性”。
“原本性”:意即由于高职办学的就业导向.因此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标准均源于企业的生产实际,高职院校必须围绕企业要求,根据教育规律,构建工学结合特色的质量标准;“全程性”:为保证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的实现,在高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种活动均要发挥企业的育人参与意识,利用企业的设备、人力、技术、市场、文化等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在各项教学规范中突出“校企全程育人”要求;“滚动性”:随着现代化、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企业的技术进步、科技创新日新月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标准建设要围绕企业要求,不断更新、滚动修改,保证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实用性。
(三)推进学校政务公开,构建人本化质量标准
师生员工是学校办学的主体。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施者,凭其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成为学校办学的主要人力资源和核心力量;各级各类管理人员,作为高职教育的直接决策者和实施者,承载着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代理人责任,平衡、调处各种利益关系,成为学校办学的重要人力资源和中坚力量;广大学生作为“高职教育的上帝”,是学校生存的理由。
鉴于师生员工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角色,在质量标准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师生员工在规范化工作中的能动参与意识,提高决策的民主性,推进各项政务公开,形成具有人本化特色的质量标准。
同时要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的开放性和终身教育特色,积极探索学分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创业意识。
(四)加强学校与社会互动,构建开放式质量标准
包括校友、家长、媒体等在内的群体,同样是高职教育不可忽视的利益相关者,一是高职院校离不开发展的环境,二是各种利益相关者通过各种力量影响、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
学校在毕业生质量调查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积极听取校友的意见和建议,校友理应成为质量标准制定的重要渠道和保障;学校要主动放大家长对学生成长高度关注的诉求,吸纳学生家长参与教育
教学各环节的组织与管理,形成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学校要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与交流,重视媒体的信息窗口作用,及时将媒体反映的人才培养社会要求和评价信息纳入质量标准。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下的教育一定要兼顾各方利益,吸引各方参与,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刘柳.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教学质量全面管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
[2]程卓蕾,胡振华,刘文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高校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2011,(2)
[3]洪延艺,王如平.高职教育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及其关系分析[J].成人教育。
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