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消灭猪瘟的几点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1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 102XIANGCUN KEJI 2019年4月(上)非洲猪瘟流行病学及其风险因素分析梁浩(佛山市食品有限公司肉类联合加工厂,广东佛山528000)[摘要]非洲猪瘟是一种极易感染的流行病,自1921年肯尼亚发生此种疫病以来开始不断蔓延,至今已经蔓延至52个国家。
当前非洲猪瘟呈现出全球蔓延的趋势,我国已有多起非洲猪瘟案例。
由于非洲猪瘟这一病毒的存活能力及传播能力较强,因此,对其进行防控难度较大。
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风险因素及防控措施,以期能为我国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带来启示。
[关键词]非洲猪瘟;流行病学;风险因素;防控措施[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19)10-102-2众所周知,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逐渐频繁。
在此过程中,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贸易活动中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加。
针对非洲猪瘟而言,非洲猪瘟的产生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及食品安全面临的潜在威胁逐渐增加,为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因此,研究非洲猪瘟流行病学及风险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非洲猪瘟流行病学调查1.1非洲猪瘟的流行情况起初,非洲猪瘟只是在非洲较为流行,但是截至目前,非洲猪瘟已经横跨亚欧板块,从我国一直到俄罗斯等国家都存在非洲猪瘟这一病毒(非洲猪瘟病毒见图1)。
就当前欧洲各国对于非洲猪瘟的重视程度来看,非洲猪瘟在俄罗斯属于中等流行病,因为非洲猪瘟的传播风险较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贸易工作的日益频繁,导致2018年我国出现了第一起非洲猪瘟案例,由于我国拥有世界上50%的生猪存栏,因此,非洲猪瘟的发生会给我国食品行业带来严重的影响,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1]。
图1非洲猪瘟病毒1.2非洲猪瘟的传播路径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致死率的疾病。
由于非洲猪瘟病毒的存活率较高,并且对于寄生环境的要求较低,因此,只要非洲猪瘟大发生,那么将会导致防控工作及消灭工作难度增大。
猪常见疾病的防治技术猪是我国重要的畜禽资源之一,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所以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青睐。
由于猪的生理特点以及饲养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猪常常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科学合理地进行猪的疾病防治工作,是保障猪的生产性能,推动猪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猪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技术1、猪瘟: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的猪科动物疫病,它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死性。
目前对猪瘟的防治主要通过做好以下几点:①保持生态环境卫生,减少病原微生物的存活和繁殖;②做好疫区、非疫区的隔离,减少交叉感染;③加强猪的日常管理,做到合理饲养、适时消毒;④及时接种相关疫苗,增强猪的免疫能力。
2、口蹄疫: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现发热、排涎、减食、站立不稳,甚至躺倒不起等症状的瘟疫性口疮疾病。
预防口蹄疫主要通过以下几点:①坚持做好家畜环境卫生,保持圈舍清洁卫生;②做好家畜交通,在交通时做好消毒防范;③进行疫病监测,发现一旦有感染情况,需立即进行隔离和治疗;④对于疫区和非疫区要严格划定,禁止家畜的跨区输送。
3、猪肺疫病:猪肺疫病是由产肺炎葡萄球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预防猪肺疫病的主要方法包括:①保持猪圈的卫生情况,定期做好清洁卫生;②做好猪的日常管理,保持规律饲养,增强猪体质;③对于发现病症的猪要做好隔离治疗;④加强疫区与非疫区的隔离管理,消灭疫源。
二、猪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技术1、猪瘸病:猪瘸病是猪的一种常见非传染性疾病,它是由于饲养管理、营养不良、运动不足、猪场环境不卫生等原因导致的。
针对猪瘸病,养殖户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保证饲养环境的卫生清洁,防止猪生病;②加强猪的管理,规律饲养,保证饲料和水的质量;③进行疫病监测,一旦发现有病症,要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④合理安排猪的运动量,使其保持良好的体态。
2、高热病:高热病是由猪的体温长时间超过正常体温引起的一种疾病,即当猪的体温上升到40℃以上时,属于高热病。
预防高热病需要进行以下工作:①做好猪圈的通风工作,保持环境的舒适度;②保证饲料和饮水的质量,让猪摄取到充足的营养;③规律饲养猪,避免猪的精神紧张,导致出现高热;④对于已经出现高热的猪,需及时进行处理,避免症状加重。
猪瘟的常见症状及预防措施猪瘟,也被称为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感染性的猪类疾病,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保护猪的健康和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了解猪瘟的常见症状,以及如何采取预防措施来控制疾病传播。
一、猪瘟的常见症状猪瘟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病猪体液或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以下是猪瘟的常见症状:1. 发热:病猪会出现高热,通常可达40℃以上。
2. 消化系统症状:患猪常常出现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
3. 呼吸系统症状:感染猪瘟病毒的猪,常常表现为不正常的呼吸音、呼吸困难等症状。
4. 皮肤症状:病猪体表会出现瘀点、瘀斑、红斑、紫癜等症状。
5. 神经系统症状:病猪可能表现为抽搐、共济失调、颈椎折叠等神经系统异常。
二、预防措施为了遏制猪瘟的传播和保护猪的健康,我们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消毒、隔离病猪、控制人员、车辆和设备的进出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2. 强化疫苗接种:目前已经存在猪瘟的疫苗,及时给猪群接种疫苗可以提高猪的免疫力,减轻疾病的发生。
3. 严格监控疫情:建立健全的监测制度,及时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置,以防止疫情的扩散。
4. 限制动物交通:尽量减少猪群之间的接触,控制野猪和家猪之间的接触,减少病毒的传播。
5. 提高员工防控意识:培训养殖场工作人员,加强对病猪症状的认识,教育员工遵守卫生措施,以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6. 合理处理猪尸体:正确处理猪尸体和排泄物是预防猪瘟传播的重要一环,确保安全的处理方式,例如焚烧、埋葬或高温消毒等。
三、结语猪瘟作为一种高度感染性猪类疾病,给养殖业带来了重大的危害。
了解猪瘟的常见症状,对于及时发现患病猪并采取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同时,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接种疫苗、严格监测疫情、限制动物交通、提高员工防控意识以及合理处理猪尸体等预防措施也能有效减少猪瘟的传播风险,保障猪群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1. 引言1.1 非洲猪瘟简介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猪只。
该病毒对猪的感染率极高,病死率也较高,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非洲猪瘟的传播速度很快,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内蔓延到整个养猪场或周围地区。
目前,非洲猪瘟已经成为全球猪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
非洲猪瘟的症状主要包括高烧、食欲下降、呕吐、腹泻等,病猪会出现运动障碍、呼吸困难等症状。
由于病毒高度传染性,一旦有猪只感染,往往会导致整个养猪场的疫情爆发,造成大量猪只死亡。
为了遏制非洲猪瘟的传播,各国政府和兽医部门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疫情监测、严格管控猪只流通、加强生物安全等。
科研人员也在不断探索新的防控方法,希望能够有效控制这一疾病的传播。
2. 正文2.1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病原体,对猪的威胁极大。
非洲猪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或受污染的物品传播。
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直接接触:病毒可通过猪之间的密切接触传播,包括嗅、舔、咀嚼和接吻等方式。
感染的猪体内分泌物或排泄物中含有病毒,接触这些物质会导致健康猪感染。
2. 食用感染源:病毒存在于感染猪的血液、组织和排泄物中,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处理和检疫,这些食品和饲料都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3. 虫媒传播:某些昆虫也可能传播非洲猪瘟病毒,如蜱、苍蝇等。
病毒可在这些昆虫体内繁殖,然后通过叮咬健康猪传播病原体。
4. 人为传播:人类在处理感染猪或污染物时未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会把病毒带入其他猪群。
要遏制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加强对感染猪群的隔离管理,加强饲养环境的清洁和消毒,避免食用来源不明的猪肉制品,并严格实施检疫措施,阻断病毒传播链。
2.2 非洲猪瘟的症状和影响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危害性传染病,对猪群的健康和养殖业产生了严重影响。
该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猪或病毒携带者传播,病毒在环境中可以存活较长时间,因此传播速度较快。
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摘要: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猪属动物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的烈性传染病。
因该病致死率高、对养猪业危害大,所以把此种疾病确定为一类动物疫病,它属于重大动物传染性疫病。
关键词: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技术要点现如今,国内生猪养殖业在发展不均衡,饲养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不少隐患,搞好非洲猪瘟疫情的整体防控工作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制约着养猪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在生猪养殖中,许多养殖户缺乏科学防控知识及措施,防控技术的掌握也不够全面,思想麻痹大意,这样对该病发生机率很难做到有效控制。
由此可知,探索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技术要点对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非洲猪瘟有关介绍(一)病原从病原学层面而言,非洲猪瘟病是一种具有较强变异性的病毒性疾病,能够在网状皮内细胞与病猪巨噬细胞中实施大量病毒繁殖,本病毒能从被感染猪的体液、内脏、肌肉组织及其他排泄物中检查出来,在适宜的环境下病毒可生存1-6年,室温中可活数周甚至于数月,鉴于非洲猪瘟病毒的耐热性弱,加热至82℃十分钟,可彻底杀灭,许多消毒剂也可以将其破坏。
(二)易感动物本病目前仅发现猪属动物为易感动物,包扣家猪与各种野猪,各品种及各不同年龄之猪群同样具有高度易感性。
倘若养猪场不幸发生非洲猪瘟病时,将会导致全军覆没,该病死亡率高达l00%,该病迄今为止没有任何针对性药物与预防疫苗,所以加强非洲猪瘟的科学防控是养猪场唯一可行之道。
(三)传染源及传播方式非洲猪瘟的传染源主要以野猪与家猪为主,如果携带该病毒的猪及其粪便、唾液、尿液及其猪产品都存在一定病毒,经过接触能够感染给身体健康的猪;夏天时,接触过病猪的蜱虫、飞蚊、苍蝇等也会传播扩算该病毒;另外,携带病毒的猪及其所接触槽具、饲料、垫草、饮水头等,如果未通过强力高温消杀状况下,都会传播非洲猪瘟病毒[1]。
其猪肉制品在携带非洲猪瘟病毒的状况下也能成为此病的重要传染源。
二、非洲猪瘟防控的重点与制约因素(一)非洲猪瘟基础研究技术储备欠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已经出现许久,但国内发生此病的时间过短。
如何搞好猪瘟的防控一、当前猪瘟零星散发的原因1.免疫措施不完全到位对猪群实施猪瘟疫苗免疫接种。
是当前防控猪瘟发生和流行的有效措施。
目前在广大农村对猪瘟免疫接种方法上.主要采取春秋两防与平常补针结合方法,即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对生猪各开展一次大规模的免疫注射,注射猪佩带免疫标识,以后适时进行补针。
这种方法从理论上讲,大幅度提高群体防疫密度,漏注现象极少。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山区面积大,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加之有的群众防疫意识差,严格按照方案规定的要求开展免疫注射工作,即使是责任心十分强的防疫员,也因面广量大,群众不配合会有漏注或不能及时免疫注射的现象,防疫注射密度难以达到100%,存在着猪瘟疫病发生的隐患,一旦有疫源传人,就易发生疫情。
2.生猪流通频繁,检疫工作和手段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商品流通日益活跃,使猪群跨地区流动的日趋频繁但由于检疫工作相对滞后,尤其是产地检疫工作不完全到位,加之检疫技术手段落后、部分不法商贩在利益的驱使下故意经营病猪,并且由于猪瘟病原毒力降低,出现亚临床隐性感染、胎盘垂直感染(仔猪先天性感染)、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母猪繁殖障碍)及新生仔猪的免疫耐受等带毒病猪的存在,目前的常规方法很难检出并剔除此类病猪,给猪瘟的传播扩散留下隐患。
因此,生猪流通活跃,而检疫工作和手段滞后及亚临床隐件感染的存在足近年来猪瘟零星散发呈现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免疫程序不合理.母源抗体影响免疫效果母猪每年接种猪瘟疫苗产仔后,初生仔猪通过初乳获得母源抗体,形成被动免疫,这时新生仔猪抵抗猪瘟病毒的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但新生仔猪在母源抗体效价超过一定范围的情况下,接种猪瘟疫苗后反而造成母源抗体封闭,影响仔猪被动免疫,从而引发猪瘟。
因此.仔猪在免疫接种时忽视母源抗体的存在,是仔猪免疫效果不理想的因素之一。
据报道,母猪在配种前进行免疫接种所产1日龄仔猪血液中母源抗体中和滴度在1:512以上,10日龄时约为1:128以上,15日龄前后母源抗体降至1:64以上,此期保护率为100%;仔猪20日龄时为1:32,保护率75%,此时为免疫临界线,30日龄后下降,到1:16以下,没有保护作用。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严重危害猪类动物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非洲猪瘟病毒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死性,一旦爆发,往往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实际的防控工作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难点和挑战。
1. 疫情监测难度大非洲猪瘟的疫情监测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
由于非洲猪瘟病毒的高度传染性,一旦疫情爆发往往会迅速蔓延。
然而,在疫情爆发之前,往往很难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
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或是养猪规模较小的农户,疫情监测更是一项技术活。
2. 防控政策落实难度大非洲猪瘟的防控政策落实也面临很大的难度。
虽然各国针对非洲猪瘟都制定了相应的防控政策,但是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一些问题依然存在。
一些农户对于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不愿意将自家的猪进行隔离或是接种疫苗,这给疫情的防控工作带来了诸多难题。
3. 治理措施技术含量高非洲猪瘟的治理措施技术含量较高,仅仅依靠传统的防控手段很难取得显著效果。
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而且,非洲猪瘟病毒的快速变异也给这项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面对这些难点,我们应该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来加强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
1.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在疫情监测方面,应该加强对于养猪区域的监测网络建设,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疫情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建立健全的疫情预警机制,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能够迅速做出反应,避免疫情蔓延。
2. 提高防控政策的实施力度对于防控政策的落实,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户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适当给予一些政策奖励,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 加大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在治理措施技术方面,应加大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适时推出一些新的防控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非洲猪瘟的防控水平。
鼓励相关企业加大疫苗研发和生产力度,增加有效防控手段的供给。
猪的疾病猪瘟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瘟(Swine fever,SF或Hog cholera,HC) 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是威胁养猪业主要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呈败血性变化,实质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后期常有副伤寒及巴氏杆菌病继发。
欧洲人称猪瘟为“古典猪瘟”,这是为了与非洲猪瘟区别。
我国有人叫“烂肠瘟”。
猪瘟流行广泛,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危害极大。
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的《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
猪瘟分布于全世界,流行很广,在我国也极为普遍,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二、病原: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发表的第五次报告和第六次报告中将猪瘟病毒归属为黄病毒科(F1aviridae)。
猪瘟病毒是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的直径为20~55nm,平均直径为44nm。
病毒粒子具有二十面体的非螺旋形核衣壳,核衣壳的直径为27±3nm。
囊膜围绕着等轴的核心,在病毒粒子的表面有6~8nm类似穗样的糖蛋白纤突。
病毒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 1.12~1.175g/mL,沉淀系数S20=140~150。
病毒粒子的基因组为单股线状RNA,分子量约为4×106。
用物理方法灭活猪瘟病毒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含病毒的基质。
例如,在细胞培养液中56℃处理60min或60℃处理10min,便失去感染性。
但在脱纤血中,病毒虽经64℃处理60min或经68℃处理30min,仍不灭活,猪瘟病毒在pH5~10的条件下稳定,pH过高或过低均使病毒的感染力迅速丧失。
脂溶剂,如乙醚、氯仿、脱氧胆酸盐、诺乃洗涤剂P40和皂角素等去污剂能使病毒快速灭活。
2%氢氧化钠是最适宜的消毒剂,畜圈及粪匣中的病毒在几天内被灭活。
在猪肉和猪肉制品中,病毒的感染性可保存数月,这也是很重要的流行源。
谈谈当前影响消灭猪瘟的几点因素
《吉林畜牧兽医》1985年第03期作者:孙连贵;
早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规定,要在12年内消灭猪病瘟,到目前为止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还没有完全消灭,仍是危害养猪业的主要疫病,因此消灭猪瘟势在必行。
当前对影响消灭猪瘟的因素基本上有六种看法:(1)无法可依(兽医法);(2)无长远的防疫规划;(3)疫苗质量或多或少有问题;(O免疫程序不够合理;(5)明显发病的猪瘟消灭了,又出现了温和型猪瘟及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干扰;(6)忽视综合性防疫措施。
、就当前影响消灭猪瘟的几点因素谈谈看法根据我个人对防制猪瘟的几年实践及综合国外资料,谈谈影响消灭猪瘟六种因素的看法。
前两者是消灭所有传染病的共同问题,故只谈谈后四种,供作参考。
(一)疫苗质量问题有个别地区和单位在注射猪瘟疫苗后,还时有猪瘟的发生,从而怀疑疫苗是否有间题。
肯定说,疫苗本身没有问题。
我国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已有多年的生产经验,并已被许多国家采用,并给予高度评价。
近年来多数欧洲国家及少数拉美国家都采用了中国系兔化弱毒疫苗,并且已基本消灭了猪瘟。
中国系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与其他国家的疫苗相比具有安全,有效,无残余毒力,不带毒,不排毒,并且毒力不返强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