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福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9
08年高考语文模拟卷二试题命题人:杜春元第Ⅰ卷(33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A.提.防堤.岸缇.骑金榜题.名醍.醐灌顶B.凋.零啁.啾倜.傥雕.虫小技未雨绸.缪C.忌惮.禅.让单.于殚.精竭虑箪.食壶浆D.湍.急祥瑞.揣.摩惴.惴不安喘.息甫定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厮打走私贩欲盖弥彰寥若晨星B.蝉联老伙计风生水起和盘托出C.渲泄空城计名列前茅贸然行事D.候诊紧箍咒一幅对联声名鹊起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国宝级画家黄永玉大师在北京家中把一幅漫画赠与罗洗河,画上的人物憨态可掬,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与罗洗河颇有几分神似。
B.近一段时间,陕西绥德发生的那起耸人听闻....的校长因找县长签字被拘事件,因媒体的及时参与得以圆满解决。
C.为了繁荣我市的文化艺术生活,元旦期间,文化局将组织我市的绘画高手到全市各中学舞文弄墨....,即兴创作,一展风彩。
D.中国航天紧紧瞄准世界最新科技,亦步亦趋....紧跟世界航天发展新动向,所以“嫦娥”工程才得以圆满成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老百姓的理财方式正在发生转变,现在,人们开始把原来存入银行的钱投入资本市场,投资股票、债券等,在分享财产性收入的同时,也更多地经受着市场风险。
B.多年来,我国能在国外叫得响的文化产品,大都是功夫、杂技和民俗表演,中国的文化产品要突破走出去的瓶颈,需要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加工、挖掘和创新。
C.“绿色奥运”的一大益处就在于通过这一次全民关注的奥运,让一些绿色理念、绿色制度深入人心,记绿色行动成为民众自觉自愿的举动。
D.中央财政将逐年扩大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地方财政也将设立助学专项资金。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忧郁,是俄罗斯文学与艺术的特质,也是俄罗斯性格的一个特质。
2008年高考高考二模考语文试卷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驾驭翁妪熨贴誉满全球与会人员B.把持对峙侍候有恃无恐严阵以待C.落榜落枕落色落在家里落叶归根D.帐簿怅然涨潮张皇失措为虎作伥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最令人焦灼的莫过于腐败的大肆曼延,时刻都在消蚀着社会公正的根基,蚕食着人的良知,使人陷进对是非善恶的无休止的冷漠和麻木之中。
B.在他们笔下,可以感受到,人性与兽欲、正义与邪恶、文明与愚昧、民主与专制,无时无刻不在我们民族的所有生存领域残酷地博杀着。
C.可自从调进了一个很有权势的行政机关以后,原来那股子温良恭俭让荡然无存,一股子冲天豪情油然沛然,无论到哪儿都是一股子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D.想想上一个假日经济的火爆场面,看看这一个假日经济的冷淡经营,这强烈的反差怎不让商家暗然神伤,让消费者摇头愧叹?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当前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很多,基础建设方面尤其如此。
一座大楼,没有很好的规划就拔地而起,几天后又实施爆破拆除,说是影响市容,这种情况如果各方事先好,可以节省多少资金和劳力啊!②加拿大政府最近发动一项新的运动,家庭关掉电视,提醒人们不要迷失在小屏幕前,应该多去户外活动。
③停车是"速度为零的交通",停车难影响正常的道路交通秩序,将降低城市运行效率与效益,进而影响到城市的经济活力,制约城市发展。
A.协调敦促不仅/而且B.谐调督促不仅/而且C.协调督促由于/还D.谐调敦促由于/还4.下列括号里的成语与画线处的熟语不能替换的一项是()A.学外语要细水长流,如果像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肯定是学不好的。
(一曝十寒)B.我不喜欢这样做,也做不好,你凭什么牛不喝水强按头?(强人所难)C.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巴以问题闹成这样,主要的责任方是以色列,但巴勒斯坦就没有责任了吗?(孤掌难鸣)D.台独分裂势力不顾全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在台湾搞所谓的"公投",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高中语文2008年高考精选模拟2008年高考模拟卷二试题试题 2019.09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2,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子罕》)3,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讴歌/呕吐葵花/揆情度理许诺/喏喏连声B.浸泡/细胞贬低/针砭时弊清澈/如出一辙C.吹气/炊具曝晒/暴殄天物粗犷/心旷神怡D.龟缩/龟裂血压/血海深仇制度/审时度势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走进木渎严家花园东侧的“李兴荣木雕艺术馆”,你就会被那些形态各异、姿态生动的佛雕像所陶醉,而这些精美的木雕艺术品,就出自其貌不扬的民间工艺家李兴荣之手。
B.12月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对话》栏目播出的一期关注“普洱茶现象”的节目,妙趣横生,让我陶醉其中,乐不思蜀。
C.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知识贫乏的学生觉得云里雾里。
D.谈起最喜欢的武侠小说中的角色,马云不知不觉兴奋起来,其实,在网络的世界里,马云和风清扬一样,同样是出手无招,出神人化。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 ( )A.“同里之春”旅游文化节、中韩“同里杯”围棋天元赛“水乡丽人?,评选活动、“暮鼓晨钟”活动,这四大旅游品牌二次又一次地提高了同里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B.同时,该镇注重建立环保监督长效机制,针对少数企业为减少治废成本、暗设管道偷排废水,从去年11月起聘请专职人员,全夭候对排污企业进行监管。
C.王璐思很健谈,很快与记者聊起小时候的梦想,聊起自己在学校里遇到的一些小事,聊起某一两个让自己刻骨铭心的记忆,还有将来的打算。
D.将占宜兴紫砂产量约50%以上的上袁村注册为商标,是他多年的愿望,目的是更好地保护“上袁紫砂”品牌,为宜兴紫砂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管理局日前公布报告说,科学家最近在北极圈内发现数千头海象的尸体,死亡地点主要集中在白令海峡俄罗斯一侧。
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模拟综合测试卷(二)第Ⅰ卷(选择题,共15分)一、(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相信读书是件挺好、挺有价值的事:大概也说得上是一种共识,至少是赞成的人远远多于反对的人。
所以,倡导“全民阅读”应该受到拥护。
不过,“全民”这种提法很容易让人想起传统的“政治动员”模式,再加上一年一度地“轰”一阵子,就更像了。
我总觉得读书是私事(这里说的读书当然不是指上学),也就是说读不读是个人的自由。
禁止读书和强迫读书都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因此,“倡导”不仅不应变成“政治动员”,而且也不应变成“道德劝说”(仿佛不读书就意味着“趣味不高”或“素质低下”什么的)。
据称阅读率每年都在下降,但读书风气的日渐淡薄,原因很复杂,不能因此就下某种道德判断,感叹“世风日下”。
还有,倡导的理由也值得稍作辨析。
比方说,如果把养成良好的读书风气与“提高国民素质”挂在一起来论道,不能说就没有道理,但用在这里却有点大而无当。
试想要是有人说自己读书是为了响应“提高国民素质”的号召,会给人一种什么印象?我觉得那会让人想起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的那位男主角,一向主张独身主义却因突然陷入情网而决定改变初衷,为自己想结婚找的理由竟然是:“人类不应该绝种”。
再比方说,“知识改变命运”一说倒是很有感染力,但其效果多半是让人更想考上大学(错过年龄的则只能悔不当初),因为绝大多数通过学“知识”成功“改变命运”的范例,其第一步都是考上大学。
比如张艺谋,要是没考上电影学院,也许至今还在工厂里呆着。
这个道理谁都懂,要不然高考何以会成为“干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这个理由用在这里也不太切题。
我觉得我们在“读书日”倡导的肯定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
我个人觉得有一个小一点的理由,也许用在这里还比较合适,那就是:阅读会给人带来乐趣。
这种乐趣既不同于求名求利干事业所带来的满足,也不同于纯粹的娱乐活动所带来的愉悦。
它有点独特。
有经验的人甚至会说它有点奇特,因为阅读满足的是人类这个物种固有的一种奇特的内在需求。
08届高三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2008-3-31语文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1卷l一4页。
第Ⅱ卷5—12页。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1卷(选择题共30分)注意事项:1.在答第1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第Ⅱ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下列各组词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山岗纪元松弛心灰意懒B.至使防碍幅员毁家纾难C.演绎风彩坐谈自圆奇说D.证券俊俏嘉奖娇生惯养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市长说,这个人太年轻,胸无城府,暂时不能担负重要工作。
B.强调认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也不是要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C.大街小巷视觉听觉里处处充盈着新年的气象,电视画面里也多了车站、码头、机场人潮涌动沸沸扬扬的情景。
D.现代西方的一批具有批判思想和疑古精神的年轻的哲学家,对传统哲学种种业已被视为不易之论的本体论假定给予了大胆质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广东省将在电脑系统中全面使用Linux,以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Windows系统,这一行为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道理尚待发现。
B近日经济学家茅于轼在一次讲演时说,“大学学费要提高,很多人反对。
我是赞成的”。
c在北京市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期间,有关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履行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的义务。
D.“改善中国人在社会上的礼貌,比取得100枚金牌更重要。
”一篇关于北京奥运会的评论如此写道。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5—7题(9分,每小题3分)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牵新字在告别20世纪而进入21世纪之际,中国思想界对启蒙有截然相反的看法。
2008年福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第Ⅰ卷(选择题,共15分)一、(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相信读书是件挺好、挺有价值的事:大概也说得上是一种共识,至少是赞成的人远远多于反对的人。
所以,倡导“全民阅读”应该受到拥护。
不过,“全民”这种提法很容易让人想起传统的“政治动员”模式,再加上一年一度地“轰”一阵子,就更像了。
我总觉得读书是私事(这里说的读书当然不是指上学),也就是说读不读是个人的自由。
禁止读书和强迫读书都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因此,“倡导”不仅不应变成“政治动员”,而且也不应变成“道德劝说”(仿佛不读书就意味着“趣味不高”或“素质低下”什么的)。
据称阅读率每年都在下降,但读书风气的日渐淡薄,原因很复杂,不能因此就下某种道德判断,感叹“世风日下”。
还有,倡导的理由也值得稍作辨析。
比方说,如果把养成良好的读书风气与“提高国民素质”挂在一起来论道,不能说就没有道理,但用在这里却有点大而无当。
试想要是有人说自己读书是为了响应“提高国民素质”的号召,会给人一种什么印象?我觉得那会让人想起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的那位男主角,一向主张独身主义却因突然陷入情网而决定改变初衷,为自己想结婚找的理由竟然是:“人类不应该绝种”。
再比方说,“知识改变命运”一说倒是很有感染力,但其效果多半是让人更想考上大学(错过年龄的则只能悔不当初),因为绝大多数通过学“知识”成功“改变命运”的范例,其第一步都是考上大学。
比如张艺谋,要是没考上电影学院,也许至今还在工厂里呆着。
这个道理谁都懂,要不然高考何以会成为“干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这个理由用在这里也不太切题。
我觉得我们在“读书日”倡导的肯定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
我个人觉得有一个小一点的理由,也许用在这里还比较合适,那就是:阅读会给人带来乐趣。
这种乐趣既不同于求名求利干事业所带来的满足,也不同于纯粹的娱乐活动所带来的愉悦。
它有点独特。
有经验的人甚至会说它有点奇特,因为阅读满足的是人类这个物种固有的一种奇特的内在需求。
高中语文2008年高考精选模拟2008年福建高考模拟试卷试题 2019.091,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海边,望着浪花张庆和浪花呀疾首顿足使劲拍打岸的胸脯哦大海在倾诉墙皮剥落的石堡,被高岭土死死堵住“嘴巴”和被强盗的利刃砍断“手脚”的岸炮;还有那座仿佛被挖掉眼球正木木地瞪着天空的销烟池。
惨烈的岁月曾经把这里踩得痛不欲生;沉重的历史曾经压得它气喘吁吁……而林则徐呢?那个身着官服,头戴花翎,面色凝重,右手抚须,一副威严端坐、大义凛然,曾经伟岸在小学课本里的钦差大臣呢?那个屹立在中国思想的至高点上,以变革求新的眼光打量世界的先贤明哲呢?终于,这一切都实实在在地叠现在了我的眼前。
这就是虎门炮台。
探访这片中国近代史的始源地,祭祀在这里为国殉难的英雄儿女,曾经是我许久的心愿。
仰望着眼前的一簇簇雕像,触摸着被战争的牙齿啃噬留下的斑斑伤痕,我的目光不觉抛向了那个浴血拼杀的战场。
虎门的布防,不可谓不周;清军将士,不可谓不勇。
然而他们却失败了,败得很惨,数千忠勇无一生还,全部壮烈牺牲在了这里。
长长的虎门炮台弯曲着,宛若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问天,在问地,似乎也在问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
逝去的人是悲壮的。
但那是一个朝代制造的罪恶,是整个中华民族经历的灾难。
在鸦片战争纪念馆里,有一处浓缩的且被现代科技手段再现的战斗场景:火光冲天,炮声隆隆,数千将士正殊死格杀;浓浓硝烟弥漫着,遍地尸体纵横着……清军将士对那场战争的胜利本是充满希望的,可他们哪里料到,飞舞的大刀怎能抵得过先进的洋枪,热血澎湃的胸膛哪里抗得住牢固的舰盾。
正当勇士们期待援兵,准备最后一搏的时候,他们又哪里能想到,那些贪图安逸富贵、苟且偷安、屈膝求和的朝廷奸佞,如何容得下此等刚烈。
所以,首先被出卖的正是这些国家忠良。
就这样,以中华民族血液里的英雄气质灌溉养育的一批最优秀的男儿,一个个都倒在了挣扎、绝望之中。
这里的花,无不浸润了烈士的鲜血;这里的叶,无不为他们沉痛哀悼……浪花呀疾首顿足使劲拍打岸的胸脯哦大海在恸哭是的,从根本上说,杀死他们的,不是英军,也不是英军的坚船利炮,而是清王朝自己。
2008年高考精选模拟2008年福建高考模拟试卷(二)测试题 2019.91,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2,振长策而御宇内,呑二周而亡诸候,履至尊而制六合,,威振四海。
(贾谊《过秦论》)3,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4,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推此志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6,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杜甫《旅夜书怀》)7,下列关于长篇小说相关内容的表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在《家》中,觉新与表妹钱梅芬青梅竹马,但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上有了意见,就拿拒婚来报复。
觉新屈从于父亲的意志与瑞珏结婚。
不久,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回到娘家。
军阀开战,梅跟着张太太和琴来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两人都不能忘情。
在矛盾痛苦中,钱梅芬抑郁成疾,吐血而死。
这个爱情悲剧真是令人扼腕。
B.《巴黎圣母院》曾写道:伽西莫多在乞丐进攻被镇压后发现爱斯梅拉达不见了。
其实那天夜里爱斯梅拉达因害怕再次被捕,被甘果瓦和黑衣人骗上了船。
上岸后发现黑衣人是克洛德。
克洛德意欲占有爱斯梅拉达,遭到顽强地反抗。
爱斯梅拉达骂他,让他滖开,这激怒了克洛德,他将爱斯梅拉达交给痛恨她的隐修女。
C.《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由于她很得贾母的欢心,再加上有“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娘家做靠山,所以她在贾府为所欲为,不仅害死了尤二姐、尤三姐,而且还逼得贾琏事事听命于她,最终断送了贾府的大好前程。
D.茅盾的《子夜》一开始就写了吴老太爷由于思想守旧,一到上海就受到强烈的刺激。
机械的噪音,耀眼的霓虹灯,薰人的香气,时髦的男女,都令他神经发疼,一进吴府大门,他就因脑溢血而断了气。
这一情节无疑显示了新生事物力量之强大。
注:尊敬的各位读者,本文是笔者教育资料系列文章的一篇,由于时间关系,如有相关问题,望各位雅正。
希望本文能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其它类型的教育资料,可以关注笔者知识店铺。
由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部分内容侵权请联系笔者。
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04.2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峻拔疏浚隽言妙语怙恶不悛B.刊载下载怨声载道千载难逢C.惬意书箧提纲挈领锲而不舍D.汲取急躁岌岌可危掎角之势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今年我国将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向全国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促进教育公平,“学有所教”图景日见清晰,真是大快人心。
B.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贿选事件曝光后,全世界记者蜂拥而至,对记者们的不断追问,布拉特只是闪烁其词,不做明确回答。
C.有的人生前尽为自己树碑立传,文过饰非,很少像秋白同志这样坦荡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的。
D.作为政府官员,在房价问题上要慎言,不仅不宜随便发表客观上催生房价的“个人看法”,更不允许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唱高调,还应反躬自问:落实客观调控措施,是否已经恪尽职守?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正在举行的科技博览会出现了新鲜事:一些场馆已不见了“请勿动手”的传统的牌子,展品让参观者参与试用和动手操作。
B.由于自身特殊情况,美术、体育等特长生在专业上多投入一点时间和精力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是否就可以因此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呢?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
C.中国邮电电信总局与美国CDC公司签订了全国无线电寻呼(BP机)联网工程。
D.新的东西总是给人以一种惊喜,旧物却如细软悠长的绵线,平凡朴素,一旦被其纠缠就会在心头绕成结,很难解开。
4.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年3月27日,北京奥组委发布了北京20奥运会奖牌式样。
08年咼考语文第—次模拟考试 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友情提醒: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等填写清楚。
2. 答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 •在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卷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 卷(选择题共30分)(12分,每小题3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每组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 2007年“嫦娥奔月”,2008年“神七”升空,2009年中俄开展火星联合探测,2012年“夸父计划”……中国太空探测计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往前推进,真是大快人心。
B .他只是一个中学生,但在文学创作方面已是初出茅庐。
有人甚至说他是文坛正在升起的一颗新星,前途不可限量。
’C .只让京剧走进中小学课堂,未免有点狭隘;川剧、越剧、黄梅戏等同样脍炙人口,只有坚持“文化平等主义”,才会迎来传统艺术百花齐放的春天。
D .在这场不期而遇的冰雪灾害中,从政府总理到部队官兵,从电力职工到普通民众,他们在各自的位置上为抗灾倾尽全力,和灾区人民一道共渡难关。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方永刚之所以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入学习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是因为党的创新理论深深吸引了他,折服了他。
B .舆论认为,中央领导的讲话理性务实,展示了大陆方面对台湾同胞的善意和诚意,必将对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C .在节后春运高峰到来之际,公路、铁路、民航等部门,挖掘运输潜能,合理安排运力, 确保不出现旅客滞留现象发生。
D .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社交技能和体质,教育部有关部门计划将舞蹈设为必修课,但这一计划遭到一些父母的强烈反对。
4.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是解决我国当前诸多矛盾和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8年福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福州林志强语文工作室〕第Ⅰ卷(选择题,共15分)一、(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相信读书是件挺好、挺有价值的事:大概也说得上是一种共识,至少是赞成的人远远多于反对的人。
所以,倡导“全民阅读”应该受到拥护。
不过,“全民”这种提法很容易让人想起传统的“政治动员”模式,再加上一年一度地“轰”一阵子,就更像了。
我总觉得读书是私事(这里说的读书当然不是指上学),也就是说读不读是个人的自由。
禁止读书和强迫读书都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因此,“倡导”不仅不应变成“政治动员”,而且也不应变成“道德劝说”(仿佛不读书就意味着“趣味不高”或“素质低下”什么的)。
据称阅读率每年都在下降,但读书风气的日渐淡薄,原因很复杂,不能因此就下某种道德判断,感叹“世风日下”。
还有,倡导的理由也值得稍作辨析。
比方说,如果把养成良好的读书风气与“提高国民素质”挂在一起来论道,不能说就没有道理,但用在这里却有点大而无当。
试想要是有人说自己读书是为了响应“提高国民素质”的号召,会给人一种什么印象?我觉得那会让人想起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的那位男主角,一向主张独身主义却因突然陷入情网而决定改变初衷,为自己想结婚找的理由竟然是:“人类不应该绝种”。
再比方说,“知识改变命运”一说倒是很有感染力,但其效果多半是让人更想考上大学(错过年龄的则只能悔不当初),因为绝大多数通过学“知识”成功“改变命运”的范例,其第一步都是考上大学。
比如张艺谋,要是没考上电影学院,也许至今还在工厂里呆着。
这个道理谁都懂,要不然高考何以会成为“干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这个理由用在这里也不太切题。
我觉得我们在“读书日”倡导的肯定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
我个人觉得有一个小一点的理由,也许用在这里还比较合适,那就是:阅读会给人带来乐趣。
这种乐趣既不同于求名求利干事业所带来的满足,也不同于纯粹的娱乐活动所带来的愉悦。
它有点独特。
有经验的人甚至会说它有点奇特,因为阅读满足的是人类这个物种固有的一种奇特的内在需求。
再说响亮些,阅读会使人拥有另一重生活。
这个理由尤其值得对青少年一说,因为这是一种人生经验,不告诉他们,他们当中就可能有人会错过。
说到这里我才说到正题:媒体在倡导读书方面该做些什么?卑之无甚高论,我认为媒体如果有心倡导读书,不需要说教,也不需要一年一度地表示忧虑或发出呼吁,而是尽可能地把阅读的乐趣给展示或传达出来:但最重要的其实是坚持媒体的本职工作,即持之以恒地提供有效信息,用俗话说就是“为书做媒”。
如果媒体为了追求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而本末倒置地改为用书为自己做媒(把自己“嫁”出去),按我的经验就不太可能提供有效信息,也就是没有尽职尽责。
我在这里想再次表达我的一种希望:值此社会转型期,我希望我们的媒体不至于一半还是宣传机关,另一半已转成了娱乐产业。
(摘自《中华读书报》07年4月25日朱正琳《媒体可以做什么》)1.依据文意,不宜作为倡导“全民阅读”的理由的一项是A.读书是一件挺好、挺有价值的事B.读书会给人带来乐趣C.读书会使人拥有另一重生活D.读书可以提高国民素质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倡导“全民阅读”应该受到拥护,但不能有政治动员的模式与道德劝说的架势B.不读书的人一定是个“趣味不高”的人,阅读率每年都在下降的社会必然是个“世风日下”的社会C.“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现象说明,“知识改变命运”作为倡导“全民阅读”的理由,不太切题D.媒体在倡导“全民阅读”时,不要说教,而要尽可能地把阅读的乐趣展示或传达出来,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3—5题。
讳辩韩愈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①。
‛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
‛律曰:‚不讳嫌名②。
‛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
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略有删节)[注]①二名不偏讳:偏,本作“徧”,都,普遍。
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上》:“二名不偏讳。
夫子之母名征在,言在不言征,言征不称在。
”二名不偏讳讲的是避讳的一条原则,即名有两个字的可只任讳其中的一个字。
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得罪:获罪:B.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法制:法令制度C.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触犯:冒犯、冲犯D.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凡事:不论什么事、所有的事4.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B. 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C. 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 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曾经给李贺写信,劝他参加进士科举考试,但遭到与李贺争名的人诋毁,这正是韩愈写《讳辩》的原因。
B.在《讳辩》的第二段,作者引用《礼记》的论述是为了证明李贺参加进士科举考试并不违犯“二名律”与“嫌名律”。
C.韩愈在引古援今证明君子“不偏讳二名”、“不讳嫌名”后,从士人当守何法及当学什么的角度,揭露了避讳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D.韩愈在《讳辩》中,采用了层层推进,步步紧逼的方法,深刻而透彻地驳斥诋毁者,第二段及末段的归谬法,给诋毁者有力地一击,使之陷入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35分)三、(32分)6.阅读《庄子》的选段,按要求答题。
(10分)庄子见鲁哀公。
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
‛庄子曰:‚鲁少儒。
‛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圆冠者知天时,履勾屦①者知地形,缓佩玦②者事至而断。
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
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于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
’‛于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
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
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
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外篇·田子方》)[注]①履:穿(鞋)。
勾:方。
屦:鞋子。
②缓:穿玉玦的五色丝绳。
⑴将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①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译文:②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于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
”译文:⑵你从《庄子》的选段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庄子在讲这个道理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5分)答: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注]太白:星名,又称“长庚”、“启明”。
⑴这是一首即兴口占的送行小诗,它不落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请简述它在内容上的特点。
(3分)答:⑵“角声一动天下白”堪与李贺“雄鸡一唱天下白”媲美,说说它运用了什么手法?美在何处?(3分)答:8.默写。
(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⑵振长策而御宇内,呑二周而亡诸候,履至尊而制六合,,威振四海。
(贾谊《过秦论》)⑶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⑷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推此志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⑸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⑹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杜甫《旅夜书怀》)9. 下列关于长篇小说相关内容的表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在《家》中,觉新与表妹钱梅芬青梅竹马,但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上有了意见,就拿拒婚来报复。
觉新屈从于父亲的意志与瑞珏结婚。
不久,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回到娘家。
军阀开战,梅跟着张太太和琴来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两人都不能忘情。
在矛盾痛苦中,钱梅芬抑郁成疾,吐血而死。
这个爱情悲剧真是令人扼腕。
B.《巴黎圣母院》曾写道:伽西莫多在乞丐进攻被镇压后发现爱斯梅拉达不见了。
其实那天夜里爱斯梅拉达因害怕再次被捕,被甘果瓦和黑衣人骗上了船。
上岸后发现黑衣人是克洛德。
克洛德意欲占有爱斯梅拉达,遭到顽强地反抗。
爱斯梅拉达骂他,让他滖开,这激怒了克洛德,他将爱斯梅拉达交给痛恨她的隐修女。
C.《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由于她很得贾母的欢心,再加上有“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娘家做靠山,所以她在贾府为所欲为,不仅害死了尤二姐、尤三姐,而且还逼得贾琏事事听命于她,最终断送了贾府的大好前程。
D.茅盾的《子夜》一开始就写了吴老太爷由于思想守旧,一到上海就受到强烈的刺激。
机械的噪音,耀眼的霓虹灯,薰人的香气,时髦的男女,都令他神经发疼,一进吴府大门,他就因脑溢血而断了气。
这一情节无疑显示了新生事物力量之强大。
E.在《欧也妮·葛朗台》一书中,老葛朗台不管作为守财奴,还是作为精明狡猾的商人,都显得特别没有人性。
他在家庭生活中锱铢必较,平日连多用一块糖,多点一根蜡烛也不许可。
因为害怕财产的流失,女儿到了23岁他也没想要给她相亲,而当公证人克罗旭一家和银行家台格拉桑一家为娶欧也妮暗相争斗时,葛朗台却将计就计,利用女儿作诱饵,从两边捞到好处。
10.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
(5分)⑴《三国演义》中张飞的粗中有细也颇让读者赏识,请简述诸葛孔明在痛失庞统亲自引兵增援刘备进军西川时,派遣张飞部领一万精兵智夺巴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