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摘要:新课程实施后,大力提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要教会学生学会观察,通过预习增强提问能力,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提问能力,通过老师的巧妙点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关键词:提问能力观察预习和谐氛围点拨abstrac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advocated that the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tudents to question ability. to teach the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observe, through the preview enhance question ability, good at creating harmonious classroom atmosphere, stimulate students’ questions ability, through the teacher’s clever inspiration, and guide students to ask questions.keywords: questions ability observation preview harmonious atmosphere for inspiration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近几年新疆开始实施新课改,我感觉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要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要探究一个问题,必须先发现一个问题,因此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专题论坛2019 年 6 月232新课程理念下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尹 琪(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第一小学 679300)摘 要: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小学数学教学有多重意义,既能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发展有益,也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助,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着力落实的一个教学目标。
但是,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培养问题意识的实践成果并不理想,学生不敢问、不会问、不能问的现象依然存在——本文探讨,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落实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小学生 数学 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对所见所闻产生好奇、探究、怀疑、困惑、等思维活动——在数学的教与学中,问题意识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个原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学习的欲望、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探究的思维行动、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知识的实践转化——从数学建模思想上看,问题意识其实是将事物进行数学抽象表达的第一步。
简单举例——如果水烧开时壶盖的跳动没有引发瓦特的疑问,那么蒸汽机的发明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也许我们现在的“马路”还是真正的“马”路。
一、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问题我们发现,现在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综合素养,后两个环节还相对比较容易操作,但“提出问题”这个素养似乎难度颇高——而其实是,教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理念,没有落实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打开其学习空间。
当下,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主要的问题有三个:第一是“无疑可问”——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直接把问题抛出,然后直接进行讲解。
教师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学生根本就意识不到还有“问题”的存在;第二是“无胆敢问”——传统教学思想下,教师不把学生当作主体,而把自己视为权威。
不允许学生“挑战”“怀疑”,只允许接收,一旦学生提出问题,不是被批评,就是被嘲笑;第三是“无径可问”——长期缺少问题意识的培养环境,学生自然也就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哪怕是心中有了“问题”,但模模糊糊、隐隐约约,提炼不出、表述不来。
论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既要勇于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又要勇于提出自己进一步思考所产生的新问题。
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做情感的双向交流。
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因此,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物理课堂提问的现状现实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提问情况如何呢?学生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不敢问、没时间问和不会问。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主要是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造成的。
虽然我国推进素质教育已有较长一段时间,但应试教育方式仍普遍存在。
部分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往往面面俱到,课堂上很少留有学生提问的时间,不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我国传统教育中,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高高在上,老师就是真理的代名词,学生只需努力学好课堂内容就是好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学习成绩优异,但不善于提出问题或无问题可提,缺乏创新精神。
部分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不愿意学生插话、提出问题,学生即使心中有了问题也基本上不敢提出来。
总而言之,在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环境里,学生的提问是不被重视、不被提倡、不被鼓励的部分,学生固有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被严重抑制,性格内向或成绩较差的同学不敢提问题,成绩好的同学不愿提问题。
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首先应改变以老师为主体的传统教育方式,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应将为学生服务作为教学理念的核心,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人格,转变教师过去作为知识传授的领导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引导者;高度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执行。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摘要:在新课标下教师要首先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教学方法。
在“问题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的角色要从“提问者”向“被提问者”转变,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发现问题的主体、提出问题的主体、解决问题的主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学;提出问题能力高中物理课程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使其今后能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
新课标更是在课程上强调更新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不仅注重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应重视学生经历的过程与学到的方法,注重内容的多元化和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发展。
那么,这些要求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如何实现学生在物理课堂中主动学习?我想可以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方面进行努力。
一、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让学生主动学习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在物理课堂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围绕教学内容畅所欲言,不但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同时也为学生的积极探索提供充分的空间,这也是实现当前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有效性的体现。
除了在日常教学中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最终成才的事例,进行适当的鼓励外,还要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
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纸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动地球吗?判断王冠搀假是否属实;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二、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提问,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物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学科,历来各项发明创造无不是来源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摘要:自新课程改革开展以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既满足了大众对教育发展的新憧憬和新期待,同时,也真正使作为独立意义个体的学生得到有效发展。
而相比于之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应试教育而言,素质教育解决了以考试作为唯一衡量学生能力标准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毫无价值可言。
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两种看似千差万别的教育理念其实有着诸多契合点,可以彼此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学方法;应用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培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对于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来说,如何基于课程改革的有利背景,将提升学生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作为教学重要目标,并且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当前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项基本课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解决能力与数学学习有着紧密联系。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抽象而复杂,学习数学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倒不如说是学习思维、发展能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是衡量个人数学素养的关键因素。
简而言之,主动经历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就是提升自身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
由此可见,数学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是,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依托,不可分割。
纵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一方面,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由此向上可对接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向下可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以致用能力,这无疑为数学教学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仍有着不少的问题,尤其是兴趣不足、方法不会、心态不好等问题困扰着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再加上个别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当,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基于此,文章将从“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完善相应的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展开具体阐述。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一切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物理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新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必须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必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教师讲授、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
主要表现在: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忽略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
课堂教学以知识为本,学生问题意思淡薄,学生消极地、被动地接受知识,无独立思考活动。
课堂教学忽略学生的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忽略学生探究、实践、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氛围沉闷、压抑。
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在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时,还要掌握该学科的基本方法;其中,发现的方法和发现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因此,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由于知识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不喜欢现成的结论,而善于自己研究发现问题。
因此,学生有主动探究的潜能,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是能够培养的。
学生都有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去探究发现问题。
一切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
那么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能使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地工作,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所以,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的动力之一。
激发学生的兴趣方式很多,除了实验演示和丰富多采的教学活动外,在讲授概念、验证定律或习题求解时,还应该考虑学生提问可能出现的困难,采用适当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获得成功,从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产生源源不断的问题。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有效性摘要:本文依据初中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要求,浅析了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必要性,从激发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课堂提问的能力,打造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掌握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提问题的技巧等四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有效性。
关键词:提问能力学生数学学习有效性俗话说:“学问学问,有学有问”,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问"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只学不问,那么学生学到的只是死板的课本知识,掌握的只是机械的解题方法,缺乏运用知识灵活性和创新性,降低数学学习的质量。
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要提高数学学习有效性,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很重要。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养成敢问、会问、善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动手、动脑,积极思考,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有效性。
本文就尝试从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角度,谈一下自己浅显的见解。
一.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必要性学生的提问能力就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指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关系,教师可以提问题,学生同样可以提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学生提问题,反映的是学生主动思维的过程和分析的过程,这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
可见具有提问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技能。
(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数学教学手段素质教育的灵魂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离开学生的主体性,数学学习将是枯燥,一事无成。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其主动自觉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失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好方法。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任何时代的进步,任何创造的开始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也说过:做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学生做学问,就是要边学边问,只学着怎样去回答教师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都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个个小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做实际上还是由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这显然是与新的教学理念相悖的。
当今的社会需要的是知识面广、具有主见且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不会提问,不敢提问的学生,则不是创新性的学生。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才会去探询答案,提问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重要“激活”因素,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上的问题下放给学生,让学生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我们的教育如何在提问方面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无羁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研究中,我形成了对学生进行提问能力的培养的初步认识。
一、营造一种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我国长期以来的封建社会中倡导的师道尊严。
这样的师生关系产生过不少的负面影响。
学生害怕教师,对教师是绝对的服从,这可能造成
师生关系的紧张或对立,更不要说是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些要求、建议或问题。
而当今要培养的是新世纪的合格人才,所以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那就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教师要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教师要缩短与学生的距离。
时常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同去学习、探索,有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请教学习,能者为师,让学生觉得教师是他们的朋友,是学习的合作者、好帮手。
这样他们就会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就敢于向老师、向教材、向未知世界提出问题、提出挑战。
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民主的教学氛围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民主、和谐和宽松的心理环境,平等、尊重和友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思想是开放的,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愉悦的。
这时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最佳时机,容易产生流畅的思维、灵感的火花,可以为学生创造性的提问奠定基础。
因此,培养学生课堂提问能力,教师必须创设民主环境。
教师的热情鼓励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没有什么比鼓励更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发挥、得到释放的。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
”而儿童的需要似乎更强烈。
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不能缺少鼓励,瞧!97%以上的学生渴望着在提问时得到老师的赞美。
“你问得真妙!”“你的提问太棒了!”也许就这几句不起眼的赞美会激起孩子不断提问的欲望,会引发他们更多的思考……
二、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使学生“想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任何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自主的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也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的探索,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并产生想要急于弄清问题的欲望,这时,学生就急于想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
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积极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提问热情和探究欲望。
在新课程一年级语文课的课堂教学中,我就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培养提问的意识。
比如在新授课时,我就提针对课题让学生提问。
例如:我在上“数星星的孩子”这—课时,我让学生对课题进行提问,学生提的问题是:
1、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是谁?
2 、他为什么要数星星呢?
3.他是怎样数星星的?
4.他能数到几百颗呢?
5.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在看了课题以后都在脑子里产生了疑问,我就在课中及时鼓励。
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发问。
三、提供提问的内容和机会,使学生“可问”。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之中教师问,学生答是天经地义的,学生只需去思考要回答什么问题,而无需去考虑还有什么问题自己没搞清,因此,对不同的学生来说,教师的问题有时过于简单,有时特别枯燥,有时又
深奥难以回答,有时又含糊不清而捉摸不定。
这样学生总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为这种状态下的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人云亦云,没有问题可提。
所以,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机会,提供给学生材料,给予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使他们有问题可问。
例如:在上《数星星的孩子》时,我让学生读了课文以后,想问题进行提问,学生的提问还是很积极的,也提出了不少有质量的问题。
以下就一些学生的问题:
1、张衡是用什么方法来数星星的?是不是一颗一颗地数呢?
2、从哪儿看出星星很多、很难数呢?
3、星星这么多、这么难数,张衡能数得清吗?
4、张衡认为很难数吗?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5、同学们都觉得星星又多又难数,可张衡却“一直”数,还说“应当”数得清,那么,张衡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
6 、为什么张衡喜欢数星星?
7、是不是光靠有决心就能数得清呢?
8、后来,张衡用什么方法来数星星呢?
四、给予点拨和指导,使学生“会问”。
学生刚开始提的问题大多是较浅显的,属于机械记忆一类的,也有属于理解性的,甚至有的是毫无边际,没有针对性的,有创见的是很少的。
所以,教师要发挥好“引”的作用,使学生提的问题切中要害,提到点子上。
并且,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所学的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
问,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教学课中,我总是适时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有质量的提问,学生在训练下,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问能力的提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方法掌握了,学生提问的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培养提问能力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训练。
1、巧设矛盾,培养学生提问的针对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设置矛盾,让学生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样的问题就有针对性。
2、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提问的独立性。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引导他们能从司空见惯、不易觉察的地方看出问题。
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我们的教学,不就是要培养会学习、会思考、会质疑、会创新的学生吗?只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所造成的弊端,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机会和材料,并给予正确地指导和方法,把问题下放给学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推到“学”的制高点上,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素质教育,真正体现“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