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教案:1.4.1 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4.1《有理数的乘法(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乘法(2)》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4节的一部分,本节课主要继续探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安排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运算,对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有理数乘法运算的的理解和应用仍有困难,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规则。
2.能够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和运算规则。
2.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有理数乘法的应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买了一本书,原价是25元,因为打折,他只需要支付20元。
请问小明节省了多少钱?”让学生思考并解答这个问题,引出有理数乘法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有理数乘法的运算规则,并板书。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些教材中的练习题进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选取一些学生解答正确的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
1.4.1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节课是有理数的乘法的第二课时,是有理数乘法的拓展与延伸。
从小学学过的乘法运算律入手,我安排了“探索”“概括”,让学生举例尝试,进而验证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也成立,从而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并配有例题让学生理解运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从例题中,让学生观察归纳出有理数乘法运算倬的拓展方面。
本节课本着让学生自己探索、试验、体验新知识的产生,规律的发现,自主探索,主动获得知识的新教改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课设计为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去探索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2、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化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1、回顾小学学过的运算律,请学生举例验证,发现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也立,从而学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2、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乘法运算律来简化运算,让学生体会有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理解的深刻性,拓展思维。
2、引导学生验证乘法运算律,使学生感受新成果的甘甜,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对探索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来进行简化运算。
三、教学策略1、教法分析: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主要采用了引导发现法,启发性教学法。
2、学法分析:由于七年级学生活泼好问,渴望与人交流、合作感受团队的力量。
所以本节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讨论、协作。
让学生在自己摸索和总结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运算率吗?请观察下面的式子:3 X5是否等于5X3 (相等,满足交换律)(3X 5) X 2是否等于3X (5X2)(相等,满足结合律)5 X (3 + 7 )是否等于5X3 + 5X7 (相等,满足分配律)引入了负数后,乘法的运算俾是否适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章中的第四节有理数的乘法(二)设计意图:由算式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习的乘法运算倬,进而迁移到有理数范围内是否适用的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4.1《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乘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4节的一部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加法、减法、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这部分内容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理解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整数的乘法,对乘法运算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有理数的乘法,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如如何将整数乘法的运算规则应用到有理数的乘法中,如何处理符号问题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乘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法运算,能够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有理数的乘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处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理数的乘法,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问题和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有理数的乘法概念,准备相关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是小明的2倍,请问小红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引出有理数的乘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有理数的乘法运算规则,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几个有理数的乘法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进行讲解和讨论。
【教学设计】《1.4.1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人教)【教学重点】乘法的符号法则和乘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积的符号的确定。
◆课前准备◆收集相关文本资料,相关图片,相关动画等碎片化资源。
◆教学过程复习旧知1.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2.计算(五分钟训练):(1)(-2)×3; (2)(-2)×(-3);(3)4×(-1.5); (4)(-5)×(-2.4);(5)29×(-21); (6)(-2.5)×16;(7) 97×0×(-6); (8)(-9.3)×(-7.8)×0;(9)-35×2; (10)(-84)×(-86);(11)0.2×3×(-5);(12)24×(-0.125);(13)(-0.6)×(-1.5);(14)1×2×3×4×(-5);(15)1×2×3×(-4)×(-5);(16)1×2×(-3)×(-4)×(-5);(17)1×(-2)×(-3)×(-4)×(-5);(18)(-1)×(-2)×(-3)×(-4)×(-5)。
讲授新课1.几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引导学生观察上面各题的计算结果,找一找积的符号与什么有关?(14),(16),(18)等题积为负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个;(15),(17)等题积为正数,负因数个数是偶数个。
是不是规律?再做几题试试:(1)3×(-5);(2)3×(-5)×(-2);(3)3×(-5)×(-2)×(-4);同样的结论:当负因数个数是奇数时,积为负;当负因数个数是偶数时,积为正。
1 .4.1有理数的乘法(二)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多个有理数乘法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的能力
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步骤
3、能运用乘法法则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重点:多个有理数相乘的顺序,以及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关系
重点: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思考”
观察下列各式,它们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2×3×4×(-5)2×3×(-4)×(-5)
2×(-3)×(-4)×(-5)(-2)×(-3)×(-4)×(-5)
几个不是0的数的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四位同学起来回答四个式子的结果。
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出积的符号是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的。
师生归纳: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二、讲授例题
问题:从例3中,多个不是0的数相乘,先做哪一步,再做哪一步?
可以得出: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求各个绝对值的积。
课本“思考”,从思考中,我们可以得出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积就等于0。
三、巩固知识
练习
四、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多个有理数相乘的运算步骤以及顺序,并掌握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
五、布置作业。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4.1《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乘法》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4节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有理数乘法的基本法则和运算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和实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进一步深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有理数乘法的基本法则,理解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实数概念、有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有理数的乘法,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困惑,如对于负数乘以负数、负数乘以正数、正数乘以负数的情况,学生可能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掌握有理数乘法的基本法则和运算性质。
2.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乘法的基本法则。
2.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性质。
3.有理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利用具体例子,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深入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和性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教学视频或动画。
3.练习题和测试题。
4.教学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是小明的2倍,请问小红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有理数乘法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讲解有理数乘法的基本法则,如“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1.4.1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一章“有理数”1.4.1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内容包括: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2.内容解析本节课内容主要是乘法的运算律及其简单应用.运算律主要用于简化运算,在整个代数内容的学习中,运算律都占有重要地位.例如,整式加减法,就是根据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把同类项结合在一起,而同类项合并的根据及时分配律.为将来后学的学习打好基础.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探索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并熟练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 (运算能力)(2)掌握乘法的分配律,并能灵活地运用. (运算能力)2.目标解析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包括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恰当地运用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可以使乘法运算变得简洁.有理数乘法的三条运算律,通常需要综合和同时使用,还可以从正、反两个方向应用,进而可以使有理数乘法运算更快捷、更准确特别是乘法的分配律,要通过一定量题目的训练,让学生体会运用乘法运算律的必要性.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在前面两个有理数乘法的学习中,已经知道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分两个步骤:一、确定符号;二、把绝对值相乘,和有理数加法类似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和小学学过的乘法只算数不一样,但学生符号感意识淡薄,确定符号能力有待提高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对于如何确定符号,学生会感到困难.运算律小学也学过,但在有理数中运用也是难点,也有个符号问题.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回顾一、有理数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思考:(1)若a <0,b >0,则ab 0 ;(2)若a <0,b <0,则ab 0 ;(3)若ab >0,则a 、b 应满足什么条件?(4)若ab <0,则a 、b 应满足什么条件?二、多个有理数相乘的运算规律1.几个非零的数相乘: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当负因数的个数是_____时,积是正数;当负因数的个数是_____时,积是负数.2.几个数相乘,其中含有0: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那么积等于0.(二)自学导航观察归纳4×(5)=____,(5)×4=____; 6×(2)=____,(2)×6=____;即4×(5)=(5)×4; 6×(2)=(2)×6.[2×(3)]×(5)=__________=____,2×[(3)×(5)]=_______=____.即[2×(3)]×(5)=2×[(3)×(5)]思考:上面每组运算分别体现了什么运算律?【归纳】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乘法交换律:ab=ba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乘法结合律:(ab)c=a(bc)注意:用字母表示乘数时,“×”号可以写成“·”或省略, 如a ×b 可以写成a ·b 或ab.(三)考点解析例1.计算:(1)(4)×23×(0.25)×(32); (2)24×(-96)×0.75×(-148).分析:根据算式中数的特征以及运算律的作用,选择合适的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解:(1)原式=(4×14)×(23×32)=1;(2)原式=(24×34)×(96×148) =18×2=36.【迁移应用】1.在(0.125)×(2)×(8)×5=[(0.125)×(8)]×[(2)×5]中,运用了( )A.分配律B.乘法交换律C.乘法结合律D.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2.计算:(1)(4)×(23)×(25); (2)1.5×0.5×(100)×23; (3)(3)×(115)×(13)×(2011).解:(1)原式=(4×25×23)=2300;(2)原式=(32×23)×(0.5×100)=1×50=50; (3)原式=(3×13)×(115×2011)=1×4=4.(四)自学导航观察归纳5×[3+(7)]=___________=_____,5×3+5×(7)=__________=_____;即5×[3+(7)]=5×3+5×(7);[2+(4)]×(3)=__________=___,2×(3)+(4)×(3)=________=___.即[2+(4)]×(3)=2×(3)+(4)×(3).思考:上面每组运算体现了什么运算律?【归纳】乘法分配律: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字母表达:a(b+c)= ab+ac(五)考点解析例2.利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112+1456)×(36)解:原式=(112)×(36)+14×(36)56×(36) =39(30)=24.【迁移应用】1.计算(1256+512724)×24的结果是( )A.2B.3C.4D.52.利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34×(81130.04). 解:原式=34×8(-34)×43(-34)×0.04=6(1)(0.03)=6+1+0.03=4.97.例3.计算:(1)(4)×(8)×(316)(6)+6×23; (2)34×(32)3×13.解:(1)原式=32×316+6+4=6+6+4=4;(2)原式=3(6)1=3+61=2.例4.计算:5×313+2×313+(6)×313.解:原式=[5+2+(6)]×313=9×103=30.【迁移应用】计算:(1)99×1845+99×(15)99×835; (2)13×230.34×27+13×(13)57×0.34. 解:(1)原式=99×(184515835)=99×10=990;(2)原式=(23+13)×(13)+(27+57)×(0.34)=13+(0.34)=13.34.例5.计算:(991516)×32.解法1:解:原式=[(99)+(1516)]×32=3168+(30)=3198.解法2:解:原式=[(100)+116]×32=3200+2=3198.【迁移应用】计算:(1)999×(15); (2)(12557)×(15); (3)492425×(5).解:(1)原式=(10001)×(15)=15000+15=14985;(2)原式=(125+57)×15=25+17=2517;(3)原式=(50125)×5=(25015) =24945. 例6.计算:11×3+13×5+15×7+…+12021×2023.解:原式=12×(113)+12×(1315)+12×(1517)+…+12×(1202112023)=12×(113+1315+1517+…+1202112023) =12×(112023)=12×20222023=10112023【迁移应用】计算:11×4+14×7+17×10+…+161×64. 解:原式=13×(114)+13×(1417)+13×(17110)+…+13×(161164)=13×(114+1417+17110+ (161164)=13×(1164)=13×6364=2164例7.有30筐白菜,以每筐25kg 为标准,超过或不足的千克数分别用正、负数表示:求这30筐白菜的总质量.解:25×30+4×(0.8)+6×(+0.6)+3×(0.5)+4×(+0.4)+4×(+0.5)+4×(0.3)+5×(+0.3)=750+(3.2)+3.6+(1.5)+1.6+2+(1.2)+1.5=752.8(kg).答:这30筐白菜的总质量是752.8kg.【迁移应用】某服装店以每件35元的价格购进了30件连衣裙,针对不同的顾客,30件连衣裙的售价不完全相同.若以50元为标准售价,将超过的钱数记为正数,不足的钱数记为负数,记录结果如下:该服装店售完这30件连衣裙后,赚了多少钱?解:(5035)×30+7×(+3)+6×(+2)+3×(+1)+5×0+4×(1)+5×(2)=450+21+12+3+0410=472(元).答:该服装店售完这30件连衣裙后,赚了472元钱.(六)小结梳理五、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教案:1.4.1 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课题 1.4.1 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意图综述在学习了有理数乘法法则后,在进行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的探究与学习,符合学习规律。
让学生观察实例,发现规律.通过实例探究发现规律,巩固学生上一节课的成果。
活动目标及重
难点一、知识与技能(1)能确定多个因数相乘时,积的符号,•并能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2)能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问题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验证等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兴趣.重点:能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难点:积的符号的确定.
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请叙述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计算:(1)│-5│(-2);(2)(-)×(-9);(3)0×(-99.9).
二、新课讲授
1.多个有理数相乘,可以把它们按顺序依次相乘.
例如:计算:1×(-1)×(-7)=×-×(-7)=-2×(-7)=14;
又如:(+2)×[(-78)×]=(+2)×(-26)=-52.
我们知道计算有理数的乘法,关键是确定积的符号.
观察: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1)2×3×4×(-5);(2)2×3×4×(-4)×(-5);
(3)2×(-3)×(-4)×(-5);(4)(-2)×(-3)×(-4)×(-5).
易得出:(1)、(3)式积为负,(2)、(4)式积为正,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有关.
教师问: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完成思考后,教师指出: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与正因数的个数无关,当负因数的个数为负数时,积为负数;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数. 2.多个不是0的有理数相乘,先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积的符号再求各个绝对值的积.例3:计算:
(1)(-3)××(-)×(-);
(2)(-5)×6×(-)×.
解:(1)(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3,因此积为负)
原式=-3×××
=-
(2)(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2,所以积为正)
原式=5×6××=6
观察下式,你能看出它的结果吗?如果能,说明理由?
7.8×(-5.1)×0×(-19.6)
归纳: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积等于0,这是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2页练习.
思路点拨:先观察题目是什么类型,然后按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进行,(1)、(2)题都是多个不是0的数相乘,要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求积的绝对值,(3)•题是几个数相乘,且其中有一个因数为0,所以直接得结果0.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实例,归纳出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时,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把各个数的绝对值相乘;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是0,积就为零.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38页习题1.4第7题第(1)、(2)、(3)题.
六、板书设计:
1.4.1 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
1、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与正因数的个数无关,当负因数的个数为负数时,积为负数;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数.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七、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