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旁批,学好批读文――《南海上的明珠》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南海上的明珠》探究感悟
探究
1. 课文主要介绍了海南岛的哪里方面?
课文以优美的语言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海南岛的美丽和富饶。
课文先叙述海南岛的美丽富饶,再具体介绍了海南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风景优美。
2. 探究理解以下词语:不计其数、蕴藏、滔滔奔流、气候宜人、郁郁葱葱、天涯海角、眺望、屏障、果实累累
不计其数:形容海南岛的名贵水产数目极多,无法计算。
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滔滔奔流:形容万泉河滚滚向前。
气候宜人:指海南岛的气候适合人的心意。
郁郁葱葱:指热带林木苍翠茂盛。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屏障:本课指海滩上的椰子林像屏风似的遮挡着。
果实累累:本课指椰子果多,连接成串。
感悟
1. 每当清晨或傍晚,你坐在沙滩的礁石上,面对着大海,听着海浪拍打的声音,望着海上红日东升或夕阳西沉的奇景,你一定想高唱一曲,赞美这秀丽的海南风光。
这里作者通过对自己感受的真实描写,进一步赞美了海南如
诗如画的风光。
南海上的明珠读后感
文章一开头就把南海的岛屿比作明珠,这比喻可太妙了。
你想啊,明珠那得多耀眼、多珍贵啊,南海的岛屿可不就是这样嘛。
它们在那片广阔的蓝色大海上,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石。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对岛上自然风光的描写。
那茂密的树林,感觉就像一把把超级大的绿伞撑在岛上。
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的,就像是在开一场永远不会结束的音乐会。
还有那五颜六色的花朵,开得那叫一个热闹,就像一群爱美的小姑娘在比美呢。
这让我特别向往能亲自到那岛上,躺在软软的沙滩上,听着海浪拍打着岸边的声音,闻着那带着花香和海腥味的空气,肯定特别惬意。
而且啊,这些岛屿不仅风景美,物产还特别丰富。
那些各种各样的海产品,感觉就像大海给岛上居民的宝藏。
读到这儿的时候,我都忍不住咽了咽口水,想象着那些鲜美的鱼虾蟹贝。
同时,岛上还有很多珍贵的热带植物,感觉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小秘密,等着人们去发现呢。
这篇文章还让我感受到了岛上人民的生活。
他们靠着这些丰富的资源,过着幸福又自在的生活。
他们肯定特别热爱自己的家乡,就像我们热爱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一样。
他们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传承着自己的文化,守护着这片属于他们的海上明珠。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想啊,这么美丽又独特的地方,就像一颗镶嵌在我们国家南部的璀璨明珠,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珍惜、去爱护。
我们可不能让这么美好的地方受到伤害,要像守护自己最心爱的宝贝一样守护它。
南海上的明珠教学反思英国作家托马斯说:“我喜欢那种以微笑面对困境,能够从挫折中积聚力量,通过反思而产生勇气的人。
”懂得反思,善于反思,也是一种能力。
从现在起,我要慢慢培养自己的这种能力。
在这堂课中,我觉得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的不好:一、过渡语不够自然,有些形式化当我讲到了让孩子们也来感受一下海南岛上的物产丰富,土地肥沃这一段时,我说“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可这时,我又想起了我在教案的设计这一过度语时,比这句要好,我又说了一遍。
现在想起来,孩子们在我说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时,他们就作好了读的准备,我后面一说,反而显得多余了,真是在“背教案”了。
二、课堂生成还不能随机应变,过于死板我觉得现在我设想的课堂还是蛮“理论”化的,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我是以教案为标准,拼命地把学生的回答往我预设的方向靠,不是“标准答案”的,我就过滤掉;是“标准答案”的,我就欣然用之。
其实这反映出我还没有仔细地倾听学生的回答。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再加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说出来,这就是本事了!三、在说话训练时,我还出现了多次口误总之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中改进吧!南海上的明珠教学反思(2)南海上的明珠是指珠海市,是广东省一座沿海城市。
珠海市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对南海上的明珠教学进行反思,认为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南海上的明珠教学存在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缺乏互动和实践的环节。
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实验教学、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南海上的明珠教学缺乏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也降低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珍藏南海上的明珠教案学习笔记。
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借助历史现场、文化遗产与互联网等多种媒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南海区域内的文化、历史、资源、环境和关键问题,增强自觉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发展的意识。
通过开始的自我介绍和了解,我发现大家对南海上的明珠都有着极大的兴趣,这为这门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机会,vert strength.。
在课程开始之前,老师要求我们自己阅读和了解一下课程教案,教案之中记录着老师教我们该课程时的思路和方法,以及需要我们完成的每项学习任务。
在阅读教案的同时,我被此课程所涉及的多个人文、自然、历史、法律、金融等重要方面所吸引。
同时,教案中强调实践是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学习南海文化和历史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进行考察南海、观察南海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对南海的实际认识。
这种方法非常适合我们学生,因为我们是年轻人,喜欢动手实践,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调动我们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先通过南海相关地图大幅介绍了南海历史和文化的背景,充分让我们理解南海的重要性及其文化属地。
接下来,老师结合曾武先生的《马来亚三杰传奇》和微博中一些实景摄影介绍了南海周边的一些南洋文化,在这里我非常受启发,因为在这些历史故事后面涉及了许多面的知识,虽然难度相对较高,但是我已经读到了其中对音乐、文学、绘画等方面的精彩抒发,同时,老师也毫不吝啬地愉快接受我的问题,这种积极的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更加真正感受到了南海上的文化魅力。
随后,老师介绍了南海的生态环境,并让我们一起泛舟南海,从南海的渔民、渔业资源、珊瑚礁、自然环境以及南海岛屿的一些问题,我对南海生态保护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整个泛舟南海的过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能关注南海上的每一个生物、每一块土地,借此,我们意识到南海生态保护至关重要。
在最后的交流环节中,我回顾了整堂课程,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对于南海、对于中国人文、自然、历史的发现和探究,我自感受过深。
南海上的明珠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借助旁批,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
感受海南岛的富饶美丽。
教材重难点:1、抓住课文的重点句感受海南岛的富饶美丽。
2、学习作者抓住海南岛的特点,用准确的词句进行描绘的方法。
教具学具:小黑板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同学们,老师先请你们欣赏一首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这首优美的歌曲激起了多少人对海南岛的向往。
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走进海南岛,去感受它的富饶和美丽。
(板书课题)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者工具书解决。
2、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并在黑板上板书。
3、解决字词类阅读障碍。
①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易错字音:肥沃咖啡嬉戏惹果实累累重点字形:蕴溅礁指名读:齐读正音自主识记②理解词语:说说通过读课文,自己新认识了哪些词语,弄明白了哪些词语的意思,选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
③读通课文:4. 学生分段读课文,互相评议、正音。
5. 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和各段的意思。
把握大意:课文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熟读课文,初步感悟。
A.熟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B.把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下来。
第二课时一、温故导入,梳理问题:1、回顾课文内容:浏览课文,文中是采用什么顺序介绍海南岛的。
2、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在我国南海的万里碧波上,有一颗灿烂的明珠,它就是富饶美丽的海南岛。
3、齐读这段话,你能提出哪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学生自主质疑,教师随机归纳、补充,梳理出本节所要探究的重点问题。
预设:海南岛的富饶、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过渡: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二、“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部编版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精选9篇)部编版富饶的西沙群岛篇1上周我们班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它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运用了优美的语言文字把祖国南海上的这颗明珠写得可爱动人。
在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先总写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再分别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描写西沙群岛,最后总结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必将随着祖国的建设事业变得更加美丽、可爱。
在教学时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先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了西沙群岛的哪些地方;学习第一自然段,感悟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精讲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习西沙群岛的海水,理解海水的色彩与海底的地形有关。
学生自学第3到6自然段,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地方。
学习第七自然段,总结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
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联系第一自然段,点明第七自然段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
我认为这节课还有些不足:1、在课堂。
上未能完全放手让孩子去自由学习,孩子的活动时间少。
2、课堂氛围不够,学生的积极不高。
3、教师自身的情感未能完全调动起来。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积极改进,做到更好。
部编版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篇2《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它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
课文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
在教学中,我旨在体现如下三方面的设计思路:一、遵循认知规律,以“教-扶-放”为主线,进行段的教学。
叶圣陶老先生告诉我们,教是为了不教。
而为达到“不教”的目的,课堂上“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么教”是需要我们再三斟酌的问题。
根据三年级上册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学情,鉴于三年级孩子初次接触此类文章,我以“教-扶-放”为贯穿全文的学习思路,渗透给学生学习段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西师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14.南海上的明珠》教学反思《南海上的明珠》是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字极其优美的文章,要想让孩子们走进文本,又能轻松驾驭文本,这是我上这节课的目标。
所以在课前我让孩子们去找了有关海南岛的资料,让孩子们在课前就对海南岛有个大致的了解。
同时,我也精心准备了课件,力求为孩子们理解课文,创设情境作好铺垫。
一节课下来,感觉还是有一些收获的:一是课前让孩子去收集海南岛的资料,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去做了,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多的延伸和了解。
在通过课件演示后,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已达到了高潮,课件的适时呈现,特别是海南岛丰富的物产和美丽的风景图片,大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为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走进本文创设了情境,使说话训练有声有色。
1。
《南海上的明珠阅读答案 [14,南海上的明珠]》摘要:(3)指导朗体会万里碧波上明珠海南岛富饶美丽,(3)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这段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感受作者用词准确,()用学习上段方法、勾勾、悟悟、背背学段教学目标学会课生能正确写、运用有感情地朗课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准确积累词佳句背诵己喜欢段落3 借助旁批了表达方法感受海南岛富饶美丽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集有关介绍海南岛、图片录音歌曲《请到天涯海角》学生国地图上到海南岛位置有条件学生可集有关介绍海南岛图片和教材简析请到天涯海角这里四季春常这首优美歌曲激起了多少人对海南岛向往《南海上明珠》这批课以优美语言介绍了位我国南海海南岛美丽和富饶课先叙述海南岛美丽富饶再具体介绍了海南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年四季气候宜人风景优美介绍风景优美特别介绍了海南岛迷人椰林风光展示了幅幅精美画面层次清楚结构严谨语言生动、准确、优美极富感染力易激起学生对海南岛向往情~段分别有总起句教学可引导学生抓住重句体会主要容教学重难是抓住课重句感受海南岛富饶美丽学习作者抓住海南岛特用准确词句进行描绘方法学习课优美语言积累词佳句建议课教学用~课教学设计参考、激趣引入初步感受欣赏音乐《请到天涯海角》揭题孩子们歌介绍天涯海角就我们今天要认识地方海南岛想游游吗?让我们起到南海上明珠海南岛上观光吧!3 师生相交流集有关直观感受海南岛美丽富饶二、通课了学生由课用己喜欢勾出生及不理词语并用己喜欢方式认识生理词语学生相交流认情况3 学生分段课相评议、正音通全了课和各段思5 学生相质疑、答疑、筛选问题三、精课入情入境整体感知学习段()段说说懂了什么()欣赏图片感知万里碧波和富饶美丽(3)指导朗体会万里碧波上明珠海南岛富饶美丽图赏析学习段()欣赏橡胶、椰子和热带植物等图片鼓励学生由交流欣赏体会()欣赏海南岛不季节里硕挂满枝头丰收图和各种名贵水产图片图结合段引导学生进步体会海南岛物产丰富(3)再鼓励学生选用喜欢方式朗段出己感受进步感受海南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3 悟结合学习3、段悟学习3段()、勾勾、悟悟这段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背背出你喜欢句子背背(3)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这段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感受作者用词准确()诵3段结这段从五指山热带雨林、滔滔奔流万泉河、美丽壮观天涯海角、旅游胜地亚龙湾海滩等几方面我们展现了海南岛美景主学习段()用学习上段方法、勾勾、悟悟、背背学段()分组学习讨论交流(3)全班讨论教师相机拨对重词句感悟、体会等可借助音像画面引导学生边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准确如教学句子你看海滩上那片片椰子林如道道绿色屏障出示椰子林画面体会屏障;b 让学生己说说将椰子林比喻成屏障哪里想象情景指导朗()出这段你喜欢语句背背主学习5段朗5段领略海南岛清晨和傍晚美景感受作者对海南风光赞美情四、总结全主动积累用己喜欢方式赞美海南岛美丽富饶选择喜欢词、句、段背背并摘录下五、写结合拓展延伸欣赏乡美景夸夸己乡(先说写)板设计参考南海上明珠明珠橡胶、椰子、热带植物(多)海龟、鲍鱼等名贵水产(不计其数)铁、石油、天然气 (蕴藏量丰富)五指山挺立万泉河奔流天涯海角壮观亚龙湾海滩迷人椰林风光惹人喜爱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宜人风景优美高歌赞美总写分写总写。
课题研究随笔
姓名:刘文霞
内容:
情境交融,活教课文
——评周月华老师所执教的《南海上的明珠》《南海上的明珠》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散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海南岛优美的自然风光。
周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领入了那迷人的海南岛上,使学生在简单、活泼的气氛中直接临其境、观其景。
一、创设情景,感受美
首先,周老师让欣赏MP3《请到天涯海角来》。
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
接着多媒体展示有关海南岛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配备声情并茂的解说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课文中。
一、抓重点词语,探究美
周老师在教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词语,通过反复品读比较来理解文章,体会情感及作者用词之妙。
巧用旁批,学好批读文――《南海上的明珠》
教学反思
一、教材简析
《南海上的明珠》是一篇批读课文,以优美的语言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海南岛的美丽和富饶。
课文先叙述海南岛的美丽富饶,再具体介绍了海南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风景优美。
在介绍风景优美时,特别介绍了海南岛迷人的椰林风光,展示了一幅幅精美的画面。
二、失败案例呈现
第一课时理清课文脉络:
师:请5小组的孩子分段读课文,其他孩子边听边思考每段都讲了什么?
生:第一段总写海南岛。
师:总写了海南岛什么?
生:总写海南岛的美丽富饶。
这也是全文的中心句。
师:读了第二段,谁能说说讲了什么?
生:第二段给我们介绍了海南岛的物产丰富。
生:我要补充,还给我们讲了海南岛的土地肥沃。
我是从第二段的第一句话知道的,它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生读第三段。
生: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海南岛的风景优美。
师:有人补充吗?
生:(小声回答)还有气候宜人。
师:这一句同样也是全段的中心句。
……接着逐段了解段意.
师: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大段?为什么?
生:两个
生:三个
生:我把一二段分为一大段,因为……
生:我把一段分为一大段,因为……
三、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结构非常清晰的课文,1段和5段总的赞美了海南岛,2-4段具体的介绍了海南岛的美丽富饶,2-4段全部采用了相同的构段方式——总分,每一段的第一句都是全段的中心句,比较特别的是文章的4段虽然也有中心句,但第4段是从属于第3段的,第3段总的介绍了海南岛的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而第4段着重描写了其中最美丽的椰林风光。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首先没有把握好中段教学的一课时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教学设计过于简单,花了将近15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读文、概括段意,在概括段意时没有注意方法的总结和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的梳理,所以尽管耗时这么长,也没收到效果,在最后的分大段时,我原本以为会一部了然的答案,学生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回答,充分说明了而设计的无效性。
我在做这一设计时完全照搬了平日一课时的设计方法,而没有针对这一课实际情况进行改进,特别是忽略了这篇批读文旁批在结构把握上的引导作用。
这篇批读文有别于以往的旁批或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阅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或从学生理解和欣赏水平的实际出发,表达阅读的心情,而是重点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引导。
如在第一段旁批上了“一开始就用灿烂的明珠赞美海南岛”最后一段旁批上了“用听浪、观日的感受进一步赞美了海南岛如诗如画的风光”学生一读,收尾呼应,两次赞美,总分总的结构一下就清晰了。
而第二段的旁批“先总后分地写出了了海南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特点”直接点出了本段总分的构段特点。
在结合旁批进行学习了解后,后两段的段意自然清晰了。
在易混淆的3、4段关系上,只需抓住4段旁批“在风景优美中着重描写了海南岛的椰林风光”,便可清晰的了解虽然4段单独描写了椰林风光,但它还是属于对风景优美这一大特点的补充,再加上板书的梳理,学生对结构的把握自然会清晰明了。
于是我又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四、再实践
师:请同学们结合旁批,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每一段都给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
生:第一段总的赞美了海岛的富饶美丽。
生:第二段给我们介绍了海南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特点。
师:来,结合旁批,看看作者是怎样来介绍这一特点的?
生:作者用了先总后分的方法,先总写,在用了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师:这样的写法有说明样的好处?(清晰明了)
师:文中还有哪些段落采用了这样的结构,给我们介绍了什么?(3、4,勾画中心句)师:如果请你为课文分大段,你会怎么分?
师:为什么第四段的椰林风景要分到和3段一起,它不是也有单独的中心句吗?
……
将批读点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抓住这一重点,在孩子充分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运用批读点进行思考,简单清晰的就能让孩子了解文中各个总分关系的的联系,划清层次.
研究好旁批的教学点,用好不同批读文中的旁批,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体验与文本与编者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体验开阔视野,从而产生新看法的过程。
这也是我在学习今后的批读文时需要更加关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