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的本体论观点
- 格式:pdf
- 大小:279.30 KB
- 文档页数:2
南开17秋学期《西方哲学智慧(尔雅)》在线作业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一、单选题1.约翰·洛克认为什么观念是和事物保持一致的?A. 一切简单观念B. 一切复杂观念C. 一切数学观念D. 一切自然观念正确答案:A2.如果说知识是经验的、后天的,那么这是从哪个角度来看的?A. 内容B. 形式C. 主体D. 客体正确答案:A3.康德所面临的哲学问题,不包括以下哪个选项?A. 理性的危机B. 自由的失落C. 形而上学名存实亡D. 形而上学主导思想变成了机械唯物主义论正确答案:D4.自然神论和泛神论最大的区别在于?A. 是否承认人格神B. 是否承认多神论C. 是否承认神造人类D. 是否承认天堂和地域正确答案:A5. 霍布斯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物体,而连接自然物体和人工物体的是?A. 上帝B. 自然神C. 感觉经验D. 人满分:2 分正确答案:D6. 孟德斯鸠认为君主政体的性质是君主依据什么来行使权力?A. 神的指示B. 个人爱好C. 人民的意愿(大多数原则)D. 法律满分:2 分正确答案:D7.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是由哪位哲学家首次提出?A. 泰勒斯B. 赫拉克利特C. 巴门尼德D. 普罗泰戈拉约满分:2 分正确答案:D8. 谁的思想被罗素称为“英国经验论的‘逻辑终局’”,使唯理论的理想陷入困境?A. 约翰·洛克B. 大卫·休谟C. 乔治·贝克莱D. 亚当·斯密满分:2 分正确答案:B9. “四因说”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黑格尔D. 康德满分:2 分正确答案:B10. “休谟问题”涉及以下哪个内容?A. 幻象问题B. 因果问题C. 表里统一问题D. 真理作为非真理满分:2 分正确答案:B11. 根据笛卡尔的观点,以下哪一选项是不被怀疑的?A. 几何学B. 上帝C. 直观感受D. 怀疑本身满分:2 分正确答案:D12. 科学知识的研究对象一般具有以下哪种特性?A. 实用性B. 盈利性C. 可推理性D. 现实性满分:2 分正确答案:D13. 乔治·贝克莱使用“观念”的概念替代“事物”的概念主要是为了什么?A. 取代洛克的“简单观念”的概念B. 更好地发展“心外有物论”C. 保证“观念”能够被大众接受,便于知识传播D. 维护观念的客观实在性满分:2 分正确答案:D14. 《社会契约论》(1762)是谁的著作?A. 孟德斯鸠B. 霍布斯C. 约翰·洛克D. 让-雅克·卢梭满分:2 分正确答案:D15. “理念”可以被视为?A. 假象的对立面B. 模仿的对象物体C. “类”的抽象概念D. 真理的具体表现满分:2 分正确答案:C16. 斯宾诺莎认为笛卡尔哲学理论的缺陷是?A. 缺乏完整性B. 因为怀疑而自我消解C. 二元论缺乏第一动力D. 不能解释神的存在满分:2 分17. 在《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中,康德认为谁给了他最大的影响,让他从“独断论”中走了出来?A. 莱布尼茨B. 费希特C. 约翰·洛克D. 大卫·休谟满分:2 分正确答案:D18. 16世纪至17世纪的自然观是以以下哪种学说为模型的?A. 相对论B. 进化论C. 牛顿力学D. 日心说满分:2 分正确答案:C19. 哲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大约有多少年的历史?A. 一千多年B. 两千多年C. 三千多年D. 四千多年满分:2 分正确答案:B20. 下列哪个问题是前期困扰奥古斯丁最大的问题?A. 上帝是否存在B. 上帝如何造人C. 上帝为何不允许亚当、夏娃吃智慧之果D. 上帝为什么允许恶的存在满分:2 分正确答案:D21. 下列属于西方文明起源地的是?A. 拜占庭B. 亚历山大城C. 耶路撒冷满分:2 分正确答案:C22. 根据柏拉图早期思想来看,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A. 事物模仿了其他美的事物B. 人的感觉被事物占有,从而“爱屋及乌”C. 事物分有了美的理念D. 事物从根本上都是美的满分:2 分正确答案:C23. 苏格拉底认为什么是解决早期希腊自然哲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问题的关键?A. 建立统一而权威的学派B. 建立集权政治C. 强调知识的作用,提高知识的地位D. 通过一系列战争使国家强盛后再整理哲学问题满分:2 分正确答案:C24. 根据巴门尼德的观点,以下哪个选项里的内容是一致的?A. 存在与非存在B. 存在与思想C. 非存在与思想D. 非存在与逻辑推理满分:2 分正确答案:B25. 古希腊哲学脱胎于哪里?A. 古希腊祭祀活动B. 神话C. 古希腊悲剧D. 古希腊喜剧满分:2 分正确答案:B26. 一般来说,研究形而上学的发展历程,必须从谁开始讲起?A. 泰勒斯B. 赫拉克利特D. 巴门尼德满分:2 分正确答案:D27. 柏拉图通过画家画桌子来比喻理念与具体事物的联系,那么在这个例子中,哪张桌子才是真实的呢?A. 画纸上的桌子B. 画家画的对象的桌子C. 理念的桌子D. 都不是真实的满分:2 分正确答案:C28. 根据约翰·洛克的观点,人首先获得的是哪种观念?A. 简单观念B. 传承观念C. 数学观念D. 自然观念满分:2 分正确答案:A29. 斯宾诺莎所说的“自然”是指什么?A. 自然生物B. 自然规律C. 自然生物与人类创造D. 一切自然的大全满分:2 分正确答案:D30. 亚里士多德被当时人称为“读书人”是因为?A. 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称为公认最有智慧的人B. 亚里士多德喜欢念书给别人听,通过这种方式传播自己的思想C. 亚里士多德只读书,不写书D. 亚里士多德自己看书,不是奴隶念给他挺满分:2 分正确答案:D31. 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古典哲学不包括以下哪位哲学家的思想?B. 卢梭C. 笛卡尔D. 哈贝马斯满分:2 分正确答案:D32. 从亚里士多德给“实体”下的定义来看,实体的概念最接近以下哪个内容?A. 主体B. 个体C. 具体D. 概念的集合体满分:2 分正确答案:D33. “文艺复兴”这个叫法主要是由什么而来的?A. 恢复了古希腊的悲剧传统B. 恢复了雅典的公开辩论制度C. 大量搜集整理中世纪前期的历史文献D. 大量搜集整理古希腊的文献资料满分:2 分正确答案:D34. 本体论的研究对象是?A. "我"B. 存在者C. 存在D.E. 真理满分:2 分正确答案:C35. 中世纪的三个基本要素是?A. 罗马帝国、基督教、新柏拉图主义B. 罗马帝国、基督教、高卢人C. 罗马帝国、基督教、犹太人D. 罗马帝国、基督教、日耳曼人满分:2 分正确答案:D二、判断题 (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1. 根据《周易》的说法,形而下者谓之器。
康德由理性缘出人为自然\为自身立法作者:朱琳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5期[摘要]康德法学理论强调人的自然权利并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代表了传统西方法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
在我们看来,对于康德来说,如果理性能够不受任何外在于自身的因素约束,那么这种理性就是纯粹的,理性是一种自发的能动力量。
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惟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觉地行善、而不是被迫地行善;惟有自主自觉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违背自己意愿做出的事,既不是善,也不是恶。
康德的法学理论可以细化为两个方面:“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身立法”。
[关键词]人为自然自由形而上学道德世界[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59-01康德法学理论的主要著作是1797年出版的《道德形而上学》上册《法的形而上学原理》。
康德在此书中阐述了它的法学思想的渊源,主要来自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罗马法和法国启蒙思想,特别是卢梭和孟德斯鸠,强调人的自然权利。
康德的法学理论有鲜明的代表性,代表了传统西方法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
康德一生的研究活动经历了几个阶段。
在晚年,尤其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对伦理、美学、社会、法律、政治及和平等问题倾注了极大的注意力。
他以其天才的哲学思辨力论述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他的法学理论的最重要之点,是为自由主义法学思想提出了一套哲学的论证。
在我们看来,对于康德来说,如果理性能够不受任何外在于自身的因素约束,那么这种理性就是纯粹的,理性是一种自发的能动力量,也就是说,纯粹理性就是自由,因为从本体论的意义上来说,自由就是不受任何外在东西的决定的存在。
正如康德利用理性的第三组二律背反所指出的,理性在自然领域和实践领域中有着明显的区分,自然领域里,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被决定的,理性只能服从于决定论和自然规律;而在实践领域中,理性却是自由的,不被任何外在的东西所决定。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一书中进一步详细地指出,认识理性存在者,是不受经验的因素所决定的,是自由的。
康德的哲学理论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宇宙发展史概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和《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康德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康德在1770年以后的批判时期,建立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
强调事物的二元对立和先验形式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是康德哲学的两大特征。
康德的哲学世界观是二元论,康德的认识论是先验论。
一、康德的二元论世界观在康德看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之中,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和可知的"现象",知识认识领域的"纯粹理性"和伦理道德领域的"实践理性",先验的"形式"和经验的"质料"都具有二元对立的特征。
什么是自在之物?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在认识主体的感觉之外独立存在的事物,是"表象"发生的外部原因,是"现象"的内容、基础和来源,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先验形式规定、不受各种先验概念范畴限制的、理性不能认识和把握的事物。
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说: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物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表象。
因此无论如何,我承认在我们之外有物体存在。
他还说:自在之物是现象后面和经验之外的存在,它的性质或本质没有给感官直接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只能按照物所表现给我们的那样,而不能按照物本身那样来认识它"。
康德认为:知性所获得的科学知识是特殊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知识,理性则要求在相对的、有条件的知识基础上,认识把握整体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最高统一体,认识灵魂、世界和上帝。
读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书笔记系列之一2007-05-15 11:55:21| 分类:苇:哲学观念,理|举报|字号订阅通过对《导论》中Science的理解来考察康德开创批判哲学的原因、目的、动机和性质(美学2006级何江宁,学号10623033)关键词:哲学学,元哲学,学科学,apriori,形而上学,理论,科学第一个题项对Science的理解问题和康德开创批判哲学的原因,目的和性质问题在读《导论》的过程中我不断遇到Science这个词,我认为对这个词它的理解对于弄清楚康德从事批判哲学的原因是很有必要的。
“The general question of the Prolegomena: Is Metaphysics at allPossible?Were a metaphysics, which could maintain its place as ascience, really in existence... ”由于Science出现在“作为导论的主要问题”的How do metaphysics as ascience bepossible,和“作为总问题的解决”的‘What we could do inmaking metaphysics bea realscience’这两个问题上,因此我们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必定影响着对全书核心问题的解读;我认为,不仅如此,康德整个哲学思想和批判体建立的原因,必要性,其学说的目标---未来被建立的能够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是一个怎样的目标,也和Science有关。
1 理清几个关系:1)理论(Theory)、体系知识(systematicKnowledge)和科学(science)的关系;2)Metaphysics和science的关系3)Metaphysics和natural sciences的关系《导论》的《导言》:“If it is a science, how does it happen thatit cannot,like other sciences,obtain universal and permanentrecognition?”我们可以看到,在康德那里,形而上学是被看成是众多科学中的一种的,被与其他科学(othersciences)相比较来做评论。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重建作者:高新文黄逸超来源:《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06期摘要:康德批判了莱布尼茨、沃尔夫以来的形而上学独断论,完成了知识与形而上学的划界。
在其道德哲学中,为保证道德的纯洁性,康德努力寻求并建立形而上的基础。
在分析了康德形而上学重建的思路基础上,论证了道德哲学中善良意志、绝对命令等基本概念的含义,简要阐述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历史影响及价值。
关键词:形而上学;善良意志;绝对命令;义务中图分类号: B5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6378(2015)06-0145-06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5.06.026康德认为,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形而上学是不科学的,人的认识能力在理性高度面临着二律背反的窘境。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了批判考察,完成了知识与形而上学的划界,限定了人的认识能力,避免了人的过分狂妄。
然而意义不限于此,更重要的是,它为道德提供了一个形而上学基础。
在康德以前,以沙浦慈伯利、休谟为代表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流行,社会道德面临一种虚无的价值真空。
“有两样东西,我愈经常持久的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敬仰和敬畏,在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法则”[1]13。
康德限定了人的认识能力,使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不再是唯一的追求目标。
这样,道德的根基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知识是有限的,人仅可能追求幸福。
康德意识到,只有形而上学才能保证道德的纯洁性,只有重建形而上学才能避免人流俗于功利。
一、形而上学与知识的划界考察康德形而上学的重建,首先要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形而上学”这一理念要有充分的理解。
公元一世纪,罗德岛的安德罗尼科编定了亚里士多德在不同时期写的有关于宇宙本体理论的论文、讲稿和笔记,取名为《形而上学》又名为《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s),认为形而上学是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
马克思本体论思想探析--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资本论》为例谭苑苑【摘要】From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to the end of classical German philosophy,there had been being the thinking about ontology,which canlay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analysis about Marx’s ontology thought.The critique of philosophy and critique of economy in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was the beginning of Marx’s surmounting traditional ontology and then building"new ontology view".InCapital,on the one hand,from a macroscopic view,we should do alot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for solving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s,such as phenomena and essence,from the elevation of abstraction to concreteness. On the other hand,from the micro perspective,we should analyze the ontology connotations of"commodity","dual elements of commodity" and"labor duality".%从古希腊哲学开始,绵延至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皆蕴含着关于“本体论”的思考,这为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探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康德关于现象与本体的区分[1]兼论康德对形而上学的贡献作者:张志伟始发/来源:中国现象学网本文的主题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现象与本体的区分,意在讨论这一区分对于形而上学的贡献。
所谓“贡献”并非一定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批判性的。
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澄清了许多问题,当然是对形而上学的贡献,更何况康德对于形而上学也有建设性的贡献。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现象与本体这一对概念与一系列概念密切相关。
我们首先通过显象与物自体、现象与本体这两对概念的对比,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物自体(物)――显象(感性直观)――现象(感性直观+知性范畴)――本体(思想)”相互关联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本体与先验对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异同,以期说明康德为了形而上学的缘故实施了两个“转换”:第一个转换是从物自体到本体,第二个转换是从本体到自由。
最后,我们将围绕本体概念讨论康德对形而上学的贡献。
鉴于本体概念的复杂性以及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我们在讨论过程中对本体概念的关注将比对现象概念的关注更多一些。
康普·斯密出于其对形而上学的立场,对康德关于现象与本体的区分不太重视,他称之为“半批判的”。
[2]不过在我看来,这一区分在康德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一区分是康德批判形而上学的重要依据之一,澄清了一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其次,本体概念是康德从理论理性到实践理性过渡的“中介”。
在某种意义上说,康德一方面以本体概念限制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则试图通过本体概念为形而上学谋求一条生路,而无论如何这一区分都可看作是形而上学史上的重要转折,其中涉及到了许多形而上学的重要理论问题。
一康德对于现象与本体的区分集中在《纯粹理性批判》“所有一般对象区分为现象和本体的根据”这一部分,相关的内容在第一版和第二版(包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32、33和34节)中有比较大的改动。
这部分重复性的内容比较多,康德纠缠于划分现象与本体的根据,其目的并不是讨论现象和本体的含义,而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划分现象与本体。
论康德“物自体”的传统形而上学性质摘要:康德哲学历来作为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得到广泛的瞩目。
然而在当代语境下,通过先验理性和不可知论的双重进路,重新对康德的“物自体”进行反思,发现其所要寻找的形而上者其实并未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性。
关键词:主体性;物自体;形而上学;理性主义一、康德与笛卡尔:认识论转向、主体性、先验理性主义谈到康德的物自体,就不得不从“哥白尼革命”说起,认识论的主体性转向也就是在笛卡尔到康德的这一接续中得以完成。
正如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所说的:“纯粹理性要求我们给一个事物的每一个属性寻找属于它的主体,而这个主体本身也必然仅仅是一个属性,然后再给它寻找属于它的主体,这样进行直到无穷。
”[1](P112-113)在寻找这个主体的过程中,笛卡尔采用了普遍怀疑的方法,怀疑到最后,发现唯一不能怀疑的是我自身,而这个我自身是由思维规定着的。
“现在我觉得思维是属于我的一个属性,只有它不能跟我分开。
只要我在思维,那么我是,我存在,就是靠得住的……假如我停止思维,也许很可能我就停止了存在。
”[2](P25-26)我之思,是一种纯思,也是一种理性之思。
因为在这种思中,“我清楚地看见在一个无限的实体里比在一个有限的实体里存在有更多的实在性。
因此在我心里对无限的领会是以某种方式先于对有限的领会的,这也就是说,我对上帝的认识先于我对我自己的认识。
”[3]被这种理性之思所规定的“我”,也就成为了认识论中的决定性主体,或精神实体,主体以外的客观世界包括上帝都由此而被给出。
“笛卡尔举例说,像数学、逻辑的范畴,思维的‘我’、绝对完满的‘上帝’之类的观念,都不是我们通过感觉从外部世界中经验到的,因而只能是天赋的,即人的理性中固有的。
”[4](33)通过“天赋观念”,笛卡尔在人的理性中论证了上帝的存在,人的理性从此取代了旧的实体,成为形而上学的新方向——主体或主体性。
从客观的对象,到主观的主体,康德继承了笛卡尔开启的主体性转向。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书笔记不得不承认读完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后,我有回到了云里雾里放光彩的状态。
每一次读哲学原著选读,都要以一种新的思维去随着作者的指引去走,像是经历了一段全新的旅程,可我不得不说在这段旅途中,我又迷茫了。
这感觉就像是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前面明明有一栋栋村舍,但眼前就是布满浓雾,看不清也道不明,只能一步步小心前行,担忧着是否下一步会步入泥泞。
亦或是走在路上,眼里看着路边的野花,可头脑里还在回想刚刚路过的风景是这样,回头一望,抑或是满眼迷雾,转身继续前行。
我便像行走在这样一条哲学道路上,有时迷茫,但有时又为自己看到的风景欣喜不已。
接下来,还是谈谈我读了《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后有什么收获吧。
在所读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的第四节康德提出了“形而上学究竟是否可能”的问题。
康德说,研究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解决了“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但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他们自身,而是为了另一种科学——形而上学。
他在文中写道:“形而上学除了对待那些永远运用在经验之内的自然界概念以外,还要对待纯粹理性概念。
纯粹理性概念永远不能在任何可能经验里提供······”从而将问题转化为关于理性运用到它自身上去的问题。
当时的形而上学没有区分清楚纯粹理智概念和纯粹理性概念,试图用只能使用在经验对象的“理智”来论证“理性”才能论证清楚的问题,试图用知性的认识形式做超验的应用,因而发生了谬误。
康德通过对理智和理性的辨别和区分,将与理智相对应的“范畴”与理性相对应的“理念”划清界限,从而成功地为人所能认识的范围划界。
耗费完我许多的脑细胞,康德的形而上学世界,我还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在走进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