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 格式:pptx
- 大小:180.97 MB
- 文档页数:20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思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2.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3.农业区位因素: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称为农业区位因素。
4.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的影响★人文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的影响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会导致价格上涨,价格的上涨又会刺激人们扩大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过于求会导致价格下降,价格的下降又会刺激人们缩小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
(2)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比如通过温室大棚的建设来调节温度,光照以及湿度等可以扩大农作物种植的时空范围;灌溉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干旱地区也能栽培农作物。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可以使得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导致市场上能买到产自世界各地的农产品。
也因此形成一些新兴的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
6.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1)主要因素:指某区域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中重要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2)限制因素:指影响农业的不利因素中最严重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3)主导因素:影响农业的有利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如水稻种植业的水源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梳理作者:房成玉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4年第06期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有关试题一般以具体的地理区域为背景,引导学生对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农业发展特点、区位优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最终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点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主要包括农业的定义、特点,区位的概念,区位因素的组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等知识点。
1.农业概念。
农业在广义上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种植业。
其定义为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者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的活动。
农业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和周期性等特点,不同地区的农业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因此,农业生产应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
2.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水文、气候和土壤等。
山地一般适合发展林业或是养殖业,平原适合发展耕作业。
光照的强弱和时间的长短对农作物也有影响。
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必备的要素。
降水的多少也影响农业的类型,在南方降水充足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田农业。
北方降水少的地方,一般发展旱作农业。
在一些半干旱区域,一般发展畜牧业或灌溉农业。
人文因素包括政策、交通、市场、技术、劳动力、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市场对农业类型具有决定性作用,市场需求对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技术方面的进步,如灌溉技术、耕作技術、培育良种技术能够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方面的变化。
科技进步方面的变化表现在,运用科学技术对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如采取温室技术能够实现农作物生产所需的光、湿度、热量,采取大规模自动化的灌溉技术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水分。
【例题赏析】南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
近年来,当地政府决定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压缩棉花种植面积,鼓励和扶持以葡萄、红枣、核桃为代表的特色林果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