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除湿饮治湿热型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赵炳南用清热除湿汤治疗急性湿热性皮肤病探析标签:名医经验;赵炳南;清热除湿汤;急性湿热性皮肤病已故名老中医赵炳南先生是我国中医皮外科泰斗,是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他在广泛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实践,在诊治皮外科疾病的理法方药中有许多创新,其中清热除湿汤就是赵老治疗急性湿热性皮肤病的基本经验方。
现将赵老的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1 将温病学理论渗透于皮肤病的辨证体系赵老在传承前人中医疮疡外科辨证思想的基础上,将温病学的辨证体系特别是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湿热辨证引入皮损辨证中,形成了现代中医皮肤病的辨治体系。
如把温病学三焦湿热证按湿与热的多少分类而治的方法用于湿热性皮肤病治疗中。
以湿疹为例,症见发病急,病程短,口渴,心烦,皮损潮红,焮热肿胀,继而粟疹起片或水疱密集、瘙痒无度,为热盛型,治宜清热利湿,代表方为清热除湿汤。
方中重用白茅根、大青叶和生地黄清热凉血;龙胆、黄芩、生石膏清热泻火;车前草、六一散清热利湿。
若皮损表现为斑疹隐隐,虽无温病之出血症状,但亦是热迫血壅之结果,必佐以凉血,药用龙胆、黄芩、车前草、生地黄、白茅根、大青叶、生石膏为主;病程日久,缠绵难愈,皮损增厚变粗,抓痕重,顽固瘙痒,全身无明显症状,或见苔白腻,为湿盛型,治以健脾利湿,佐以清热,药用厚朴、陈皮、茯苓、黄柏、苍术、车前草、泽泻为主;若湿邪久蕴,由急性变为亚急性,皮疹泛发,呈米粒大、红色丘疹或水疱,糜烂渗液的湿疹,为湿热并重型,治以清热利湿并重,药用龙胆、黄芩、黄柏、茵陈、栀子、车前草、泽泻、生地黄等。
临证中,赵老既注重整体辨证,也注重皮损辨证。
临床上,急性湿热性皮肤病,其皮损往往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
红斑表明血分有热;红色丘疹为心火过盛,外感风邪的表现;红色小水疱表明有湿热;糜烂渗出也是湿热的表现。
其病因病机乃火热、血热、湿热相合,作用于皮肤,形成上述急性湿热性皮肤病特有的皮损表现。
因此,治法应清热泻火、凉血利湿。
清热利湿中药有效治疗湿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起疱、结痂等症状。
其中,因湿热郁盛所致的湿疹,可以通过中药治疗来达到清热利湿的效果。
中药的治疗方式独特,有效地缓解了湿疹患者的症状,对于湿疹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一、中药治疗原理中药治疗湿疹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清热利湿的作用,调节体内湿热的平衡,达到治疗湿疹的效果。
湿热是湿疹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清热利湿可以改变体内湿热盛行的环境,减轻炎症反应并促进病情的恢复。
二、常用中药治疗湿疹的方剂1. 三黄疗湿汤三黄疗湿汤是一种经典的清热利湿方剂,由黄连、黄芩、黄柏组成。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黄芩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黄柏则可以干湿化痰。
三者配合使用,能够清理体内的湿热,有效缓解湿疹患者的症状。
2. 五味子清暑饮五味子清暑饮是一种清热利湿的中药方剂,由五味子、知母、茯苓、黄连等组成。
五味子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知母可以清热解毒,茯苓则有利尿作用,黄连能够清热燥湿。
这些药物的配伍使用,可以有效地改善湿疹患者的症状,促进病情的康复。
3. 右归丸右归丸是一种清热利湿的中药方剂,由黄柏、白术、茯苓、花粉等组成。
黄柏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白术能够健脾燥湿,茯苓和花粉则有利尿作用。
这些药物的配伍使用,可以改善湿疹患者的体质,促进体内湿热的排出,从而达到治疗湿疹的效果。
三、中药治疗湿疹的注意事项1. 个体化治疗中药治疗湿疹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体质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不同的患者体质不同,病情也会有所差异,因此需要由专业的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开具中药方剂。
2. 配合其他治疗方法中药治疗湿疹可以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如外用药膏、光疗等。
综合采用多种治疗方法,能够加强治疗效果,提高湿疹的治疗成功率。
3. 坚持治疗中药治疗湿疹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见效,患者需要耐心等待。
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坚持按时服药,并注意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四、中药治疗湿疹的优势与西药治疗相比,中药治疗湿疹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辩证治疗湿疹论文:中医辩证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过敏性皮肤病,以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瘙痒和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皮损具有多形损害。
其发病与风、湿、热之邪关系密切,而其本在湿,其表在热,急性发作时必挟风邪,慢性缠绵乃顽湿不化,湿热毒邪蕴久可耗血伤阴,化燥生风。
常规抗过敏药效果不佳,皮质类固醇,副作用大,其反复性增加。
笔者自2008年3月~20011年3月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湿疹5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门诊病人,男24例,女27例;年龄20岁~75岁;平均(36.8±11.6)岁,病程6月~11年,平均(4.5±3.7)年,湿热内盛型28例,脾虚湿盛型21例,血虚风燥型11例。
1.2 诊断标准:①皮损为局限性,肥厚浸润较剧,常伴有色素沉着,境界清楚。
②严重瘙痒。
③反复出现的急性发作史。
④好发部位: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及肛门等处[1]。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①湿热内盛:皮损泛发,潮红肿胀,瘙痒剧烈,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滑或滑数。
②脾虚湿盛:皮损色淡红,渗出结痂,四肢多发,口渴不思饮,大便不干或溏泻,舌质淡,舌胖苔腻,脉沉缓或滑。
③血虚风燥:皮损反复不愈,肥厚脱屑,瘙痒,有抓痕或血痂,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缓。
1.4 排除标准: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的皮肤病;有药物接触过敏史者;有糖尿病、柯兴氏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治疗前2周系统接受抗组胺药物、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或相关中药治疗者;治疗期间服用其他药物者。
1.5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皮损完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皮损消退30%以上,自觉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皮损消退30%以下,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数+显效数+有效数)/总病例数×100%[2]。
中医辩证治疗湿疹论文:中医辩证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过敏性皮肤病,以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瘙痒和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皮损具有多形损害。
其发病与风、湿、热之邪关系密切,而其本在湿,其表在热,急性发作时必挟风邪,慢性缠绵乃顽湿不化,湿热毒邪蕴久可耗血伤阴,化燥生风。
常规抗过敏药效果不佳,皮质类固醇,副作用大,其反复性增加。
笔者自2008年3月~20011年3月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湿疹5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门诊病人,男24例,女27例;年龄20岁~75岁;平均(36.8±11.6)岁,病程6月~11年,平均(4.5±3.7)年,湿热内盛型28例,脾虚湿盛型21例,血虚风燥型11例。
1.2 诊断标准:①皮损为局限性,肥厚浸润较剧,常伴有色素沉着,境界清楚。
②严重瘙痒。
③反复出现的急性发作史。
④好发部位: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及肛门等处[1]。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①湿热内盛:皮损泛发,潮红肿胀,瘙痒剧烈,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滑或滑数。
②脾虚湿盛:皮损色淡红,渗出结痂,四肢多发,口渴不思饮,大便不干或溏泻,舌质淡,舌胖苔腻,脉沉缓或滑。
③血虚风燥:皮损反复不愈,肥厚脱屑,瘙痒,有抓痕或血痂,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缓。
1.4 排除标准: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的皮肤病;有药物接触过敏史者;有糖尿病、柯兴氏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治疗前2周系统接受抗组胺药物、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或相关中药治疗者;治疗期间服用其他药物者。
1.5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皮损完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皮损消退30%以上,自觉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皮损消退30%以下,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数+显效数+有效数)/总病例数×100%[2]。
清热除湿饮治湿热型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中医药疗法与西药疗法治疗湿热型湿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09年4月到2010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湿热型湿疹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70例患者,对照组50例患者。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口服西药西替利嗪进行治疗,实验组则采用中药方剂清热除湿饮进行治疗,两组给药时间与剂量均在允许范围内。
观察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与治疗过程中监测的指标血清
il-4的调节情况,分析总结清热除湿饮治疗湿热型湿疹的临床疗效。
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过两组的治疗后实验组的血清il-4的下降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采用口服加外敷清热除湿饮的治疗方法,先按照清热除湿饮的处方将中药材用水煎煮后口服,每日2次,每次150ml,剩余的残渣再用水煎煮,没日3次的涂抹患处,每次约半个小时[2];而对照组则采用口服西利替嗪的方法治疗,同时也外敷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
两组在进行临床实验前都要进行肝肾功能及尿、血和二便的常规检查,并保证两组的给药时间与剂量没有大的差别,都以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
经过治疗后,把两组的临床有效率及治疗过程中的一项监测指标血清il-4的下降值的数据做统计分析,观察临床疗效。
1.4 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统计情况。
将两组在临床上的治愈情况统计如下。
表1 两组的临床有效率统计结果
组别痊愈(例)显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实验组(70)28271578.57对照组(50)14132354.00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x2=8.4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血清il-4监测统计情况。
将两组的血清il-4监测数据统计结果如下。
表2 两组的血清il-4监测数据统计结果
组别治疗前(pg/ml)治疗后(pg/ml)实验组(70)74.53±
6.6434.53±6.64对照组(50)74.56±6.9254.88±6.89 从表2可以看出,进过治疗后,实验组的血清il-4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效果差异明显,t=18.3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中医临床上将湿疹分为3种类型,其中的湿热浸淫型的要采用清热化湿法治疗,脾虚湿盛型的要以祛湿补脾法进行治疗,血虚风燥型的则采用补血祛风进行治疗,一般临床疗效比较理想[3]。
清热
除湿饮由茯苓、苍术、黄柏、泽泻、车前子、黄连、白鲜皮、地肤子、苦参、徐长青、夜交藤以及甘草组成。
其中茯苓围君药,以清热解毒为主;黄连、白鲜皮、黄柏、苦参等则以清热燥湿止痒为主;夜交藤则起到安神的功效;甘草则起到调和药性的作用[4]。
将该处方水煎后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过敏的功效,药渣也可以再利用,重新水煎后涂到患处能有清热燥湿、止痒解毒的功效,并且毒副作用相比较其他中药会小一些。
上述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采用中药方剂清热除湿饮治疗湿热型湿疹的临床效果好于对照组的抗组胺西药西利替嗪,说明清热除湿饮是值得临床上的推广应用的;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的血清il-4的降低值小于实验组,因为患有湿疹的患者的血清il-4值均大于正常人,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血清值都会有所下降,而实验的结果说明清热除湿饮对血清il-4的作用更强,更有助于湿疹的治疗。
目前来看,国内外针对湿疹的临床治疗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比较而言,中医疗法的临床疗效会更稳定更好一些[5],随着中医对湿疹多年的研究,医学临床上的有效率也不断地提高,总而言之,清热除湿饮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卫民.黄芩利胆汤加减治疗湿热型急性湿疹的疗效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33(6):550-551
[2]旷燕飞,杨志波.湿疹中医临床证候分型及用药情况的文献调研分析[j].中医药导报,2008,14(12):85-86
[3]王远红,焦彦民,孙惠敏,等.除湿饮治疗湿疹(湿热型)的
临床观察及对血清tnf-α水平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11,40(5):28-29
[4]王远红,王相明.中西结合治疗湿疹近况[j].黑龙江中医药,2009,38(3):54-56
[5]邴雅,孙涛.除湿解毒饮治疗老年湿热内蕴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4):365-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