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4-3 美苏争霸学案 新人教版选
- 格式:doc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9
“冷战”的缘起由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带来了空前的浩劫,这是我们都已耳熟能详的了。
全世界有84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先后被卷入,军队和民众伤亡总数超过1亿人,财产损失达4万亿美元。
其中,日本长达14年之久的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民族灾难,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经济损失达6000亿美元以上。
1951年9月27日,德国阿登纳总理声明,纳粹以德国人民名义犯下的滔天罪行,德国有义务进行物质赔偿,他还首先对法国郑重道歉,赢得了法国人民的宽容。
1970年勃兰特总理出访波兰,在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谢罪。
1985年5月8日,魏茨泽克总统在法西斯德国投降40周年纪念活动讲话中,毫不含糊地谴责纳粹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要求德国人永远牢记历史教训。
他提出经5月8日“战败日”定为“解放日”,并达成了共识。
1993年,值希特勒篡夺政权60周年之际,德国人民在勃兰登堡门前用烛光组成“决不允许法西斯卷土重来”的字样,表达了他们警惕法西斯的决心。
赫尔佐克总统1994年在波兰举行的纪念反法西斯华沙起义仪式上再次诚恳地向波兰人民谢罪,在参观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时说“人们决不会忘记纳粹德国屠杀600万犹太人的惨剧,德国决不允许右翼恢复第三帝国”。
日本则与此相反,1963年5月14日,内阁会议正式决定,将每年的8月15日定为“终战纪念日”,在这一天全国各地都要举行追悼战争阵亡者的仪式。
1985年,中曾根康弘在自民党会议上公开提出要为日本的侵略战争翻案,第一个公然以首相身份参拜供奉着东条英机等战犯的靖国神社。
1996年,日本自民党还要求去日本访问的外国国家元首和政界要人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右翼势力还利用文艺、报刊等制造军国主义舆论。
1998年5月,公映美化日本头号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的影片《自尊——命运的瞬间》,否认南京大屠杀,宣扬日本无罪论。
第4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单元归纳提升教师用书1(1)都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4)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产。
2.不同点(1)前者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后者体现英、法、美等帝国主义的意志。
(2)前者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暂时妥协;后者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
(3)前者超出欧洲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后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
(4)前者反映了两个战胜国的妥协;后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基础上的,必然随着德国的重新崛起而破产。
(5)前者反映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后者反映了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6)前者是因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剧变而结束的;后者是法西斯侵略扩张导致的世界战争直接摧垮的。
1.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先后出现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制”。
下列关于这两个体系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战争后建立起来的B.重新划分了国际关系格局C.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D.没有进步作用【解析】两个体系都是战争结束后形成的维护和平的国际关系格局,这种方式比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进步。
【答案】 D1.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对峙局面,形成于二战结束后,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对抗,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演变为美苏争霸局面,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而结束,从而使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2.特点(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在美国一方是西方盟国,在苏联一方主要是东欧各国。
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2)在两极格局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教材整理1“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1)背景:苏联的实力下降,无法保持和美国竞争的势头。
(2)政策:新“遏制”政策。
(3)军事措施①提出“灵活反应战略”,以重新夺取军事优势。
②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对苏联施加压力,进而拖垮苏联。
(4)意识形态措施①号召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十字军讨伐”。
②支持反共政党和组织,资助电台活动,加强宣传攻势。
2.苏联的“新思维”(1)背景:全球争霸给苏联造成沉重负担,拉大了其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2)内容:戈尔巴乔夫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不主张进行核战争。
(3)影响①签订“中导条约”,双方约定销毁部分核武器。
②美苏双方交流与合作取得进展,签订了43个双边协议。
教材整理2冷战的结束1.背景(1)布什政府关注苏联国内改革,并通过经济援助试图左右苏联的改革进程。
(2)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失败引发各种危机。
(3)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4)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
2.表现(1)东欧剧变: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了执政党地位。
(2)德国统一: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3)苏联解体:1991年,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苏联解体。
3.影响: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战后持续了四十余年的两极对峙格局宣告结束。
教材整理3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1.美苏争霸对人类安全与世界和平造成巨大威胁。
2.美苏对亚洲、非洲的争夺与控制,造成这些地区局势的动荡与紧张。
3.美苏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4.美苏关系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5.冷战虽然结束,但冷战思维继续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战争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02“学思之窗”,请结合美苏对峙局面的形成,以及美苏从对抗到缓和的过程,分析冷战局面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高中历史第4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素材新人教版选修3(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第4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素材新人教版选修3(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第4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素材新人教版选修3(1)的全部内容。
4。
4两极格局的结束【教学素材】。
材料一 1981 年秋,以美国前国防情报局局长格雷厄姆和美国氢弹之父泰勒为首的数十名科学家向里根提出了一份题为《高边疆:国家生存的战略》的研究报告,他们认为: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技术可在 21 世纪建立确保美国安全的战略防御系统,从而夺取对苏冷战的全面优势。
“星战”计划出笼后首先是加速国防科技发展、夺取军事优势的计划.材料二“星战”计划的另一目的是激化竞争,将苏联拖入更高层次的军备竞赛,最终将其拖垮。
经过多年的冷战和美苏大规模的军备竞赛,苏联的经济结构已严重失衡。
美国的“星战”计划出笼后,苏联被迫大幅度增加军费。
材料三 20 世纪70 年代美国科技界一批很有潜力的技术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了加速高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并以此作为新的发展动力,推动处于“滞胀"中的美国经济摆脱困境实践证明,“星战” 计划技术在美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如航天、能源和计算机等领域的应用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好转。
(1)结合材料分析“星球大战”计划得以实施的根本动力。
答案:第三次科技革命。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美国进行“星球大战”计划还有哪些目的。
答案:推动美国经济发展,拖垮苏联经济。
两极格局的结束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的全部内容。
一课时授课人科目历史主备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战略防御计划;美国对苏加强宣传攻势;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中导条约”;布什政府的对苏策略;戈尔巴乔夫的对内改革;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
2、理解:冷战思维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影响;冷战结束后潜在的和平威胁。
3、运用: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同时也认识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过程中的紧张与缓和极大影响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过程与方法1、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探究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从中再探究出争霸中的美苏与中国的内在关系。
2、归纳比较: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同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3、论从史出: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二战后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峙与争夺,既是对和平的最大威胁,又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稳定局势,并且在政治、思想等方面深深影响着两极格局解体之后的国际社会,特别为当今人类的发展、国际政治的走向提供了值得研究的经验和教训。
2、通过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加深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材分析重难点重点: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如何认识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之一──对人类和平的巨大威胁.难点:探究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及美苏关系发展历程的启示。
教学设想教法读书,独立完成预习案,注意记忆基本知识;注意与必修之间的关系,及时复习相关知识;与同组同学讨论疑难问题,及时吸取他人正确意见。
学法问题探究、归纳比较、论从史出教具多媒体课件课堂设计一、目标展示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1。
知识与能力:里根主义;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学案4 两极格局的结束[课标要求] 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1)背景:苏联的实力下降。
(2)政策:新“遏制”政策。
(3)军事措施①提出“灵活反应战略”,以重新夺取军事优势。
②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对苏联施加压力,进而拖垮苏联。
(4)意识形态措施①号召对苏联进行讨伐。
②支持反共政党和组织,资助电台活动。
2.苏联的“新思维”(1)提出者:戈尔巴乔夫。
(2)内容: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不主张进行核战争。
(3)美苏关系的缓和①签订“中导条约”,双方约定销毁部分核军备。
②双方交流合作取得进展。
[深化探究]材料“星战”计划的另一目的,使竞争激化,将苏联拖入更高层次的军备竞赛,最终将其拖垮。
经过多年的冷战和美苏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前苏联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但是,美国的“星战”计划出笼后,苏联被迫大幅度增加军费。
……实验证明,“星战”计划在美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如航天、能源和计算机等领域的应用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好转。
思考(1)结合以上材料,分析美国进行“星球大战”计划有哪些目的?(2)美国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当时美苏两国有何影响?(3)结合材料和有关历史知识,分析“星球大战”计划提出的历史背景。
(4)结合“星球大战计划”对美苏争霸结果的影响,谈谈它们对当前中美关系有何启示?答案(1)目的:推动美国经济发展,拖垮苏联经济。
(2)影响: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给苏联经济造成沉重负担。
(3)历史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已在战略核武器方面赶上美国;里根政府提出所谓的新“遏制”政策,鼓吹“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
(4)启示:坚持和平崛起,不称霸;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抢抓科技的制高点;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教材互补]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新一届的总统,提出了一套“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试图通过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情报等各种手段遏制苏联的力量。
第3课 美苏争霸预习导引知识点一 美苏对峙1.背景(1)美国①艾森豪威尔:主张通过对话谈判“软化”苏联。
②肯尼迪:提出“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
(2)苏联:赫鲁晓夫提出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2.表现(1)戴维营会议①目的:苏联为实现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②成果:双方达成一系列协议,形成了“戴维营精神”。
(2)U —2飞机事件:使美苏矛盾重新激化。
(3)柏林墙:由于美苏矛盾加剧,苏联在柏林修筑柏林墙。
(4)古巴导弹危机①经过:苏联在古巴修建导弹发射场,引起美国强烈反对,战争一触即发之际苏联让步。
②影响:是美苏两国的一次核赌博。
此后,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重点精讲] 美苏争霸的原因根本原因:双方均想称霸世界。
直接原因:扩大本集团的势力范围。
矛盾因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竞赛、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
知识点二 从对峙走向缓和1.原因(1)战后美国长期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特别是侵越战争,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
(2)苏联借助较为有利的国际形势,着力提高综合国力,尤其在战略武器方面与美国达到大致平衡。
2.表现(1)尼克松调整政策①内容: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强调均势外交。
②措施:调整全球军事部署,从越战中脱身,主动同中国、苏联协调关系。
(2)苏联的“缓和”战略①在外交上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
②在争夺世界霸权上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进攻战略。
(3)美苏开始在限制和裁减核武器方面达成一些协议。
(4)两国首脑的一系列互访和会谈。
3.较量:(1)美国:①美国在与苏联搞“缓和”的同时,积极推进“和平演变”策略,以“尊重人权”为口号扩大影响,削弱苏联对东欧的控制。
②通过东西方人员和思想的“自由交流”,向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2)苏联:勃列日涅夫提出,“缓和”绝不能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也不能妨碍苏联对民族解放运动和进步、民主与民族独立力量的支持。
[构图解史] 美苏“从对峙走向缓和”主题一美苏争霸的实质和影响【史料探究】史料一我们现在应当非常谨慎,应当不采取对卷入冲突中的国家的防务不会有益而只会使人激怒,甚至会挑起致命步骤的措施。
——1962年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史料二……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
这并不是坏事。
事实上,这可能是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情。
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即使没有可以那样做的政府,至少有可以那样做的人。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摘录)(1971年7月6日) 史料三美国在欧洲、太平洋、中东以及其他美国疆界之外的地区,有着广泛的义务和安全利益。
这就需要美国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
——里根的讲话思考(1)据史料一,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针对的是什么事情?苏联当时的态度说明了什么?(2)根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尼克松为什么说“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
(3)里根上台后,表示美国要重新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其背景如何?(4)就以上三则史料,谈谈你对美苏争霸的认识。
答案(1)“古巴导弹危机”。
说明在当时美苏争霸中,苏联与美国抗衡的实力还有差距。
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2)侵越战争受挫;日本和西欧的崛起,使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3)苏联力量下降,美国经济、军事实力逐步恢复。
(4)美苏争霸的主动权随着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而变化;美苏争霸是世界长期紧张、不得安宁的根源。
【史论归纳】美苏争霸的影响主题二从对峙走向缓和【史料探究】史料一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被称为“尼克松主义”的新外交方针,其核心是:美国不再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鼓励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从实力地位出发,以谈判为手段,调整与苏联、中国等国的关系。
史料二1973年勃列日涅夫曾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秘密会议上阐述了苏联的“缓和”战略。
他认为,“缓和”为的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在1985年以前使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著《苏联兴亡史》史料三思考(1)说明史料一、二与史料三所反映历史信息的关系。
(2)史料一反映出美对苏政策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美国放弃了世界霸权政策?为什么?(3)史料二中苏联实施“缓和”外交的自身优势是什么?苏联“缓和”外交与“尼克松主义”有何相似点?答案(1)美、苏都推行“缓和”外交,使美苏关系呈现出“缓和”局面。
(2)主张与苏联谈判,推行“缓和”政策。
没有。
尼克松对外政策的改变只能说明其在争夺世界霸权的策略方面发生改变,并非放弃世界霸权政策。
(3)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苏联的经济、军事实力增强,与美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苏联方面的变化。
美苏双方都以“缓和”为旗号,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尽力在各方面都取得对方的优势,是美苏争霸的另一种表现。
【史论归纳】1.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霸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的原因(1)陷入侵越泥潭,引起国内经济、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
(2)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权。
(3)第三世界的崛起动摇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根基。
(4)1973年石油输出国提高石油价格,引发美国的经济危机。
(5)美苏军事实力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
2.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手段(1)把意识形态的斗争摆在首位,加强攻心战。
(2)利用经济、技术、援助等手段,诱使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的条件,力图将这些国家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3)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培植、支持、收买反对派。
1.提出对苏联采取“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的美国总统是( ) A.艾森豪威尔B.肯尼迪C.尼克松D.里根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961年肯尼迪入主白宫,提出“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故选B项。
2.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的一幅宣传漫画,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双方的激烈对抗B.苏联揭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平政策的虚伪性C.是美国对“华约”组织的挑战D.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应对答案 B解析根据图片中和平鸽的身体是由导弹组成的,可以得出美国和平政策的虚伪性,故选B。
3.美国《地理杂志》刊发了一幅“逃兵”的照片,1961年8月13日凌晨,在柏林墙即将合封时,一位参与修建围墙的东德士兵突然跃过铁丝网,投奔西德。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德修筑柏林墙防止东德人逃入西德B.东德修筑柏林墙防止民众逃往西德C.柏林墙是冷战的产物D.柏林墙从修建之时起在民众心中就已倒塌答案 A解析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修筑柏林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东柏林)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
4.下面是20世纪50~70年代中、美、苏三国关系示意图。
“——”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
甲、乙、丙三国分别是( )A.中国、美国、苏联B.美国、中国、苏联C.苏联、美国、中国D.美国、苏联、中国答案 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70年代美苏争霸,两国关系一直处于对抗状态,三幅图中的甲、丙一个是美国,一个是苏联,故乙是中国。
20世纪50年代中苏结盟,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紧张,由此可知丙是苏联。
故选B。
5.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 )A.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张,美苏争夺世界霸权B.美苏对峙,互有攻守,双方争夺世界霸权C.美国采取强硬政策遏制和反击苏联的全球扩张D.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答案 B解析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二者关系既紧张又缓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苏攻美守;80年代,美对苏强硬,苏全面收缩,综合这些特征可得答案。
基础巩固1.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
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
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答案 D解析1959年是美苏争霸的第一个阶段,此时双方的态势是有谈判也有竞争,从时间“1959年”看,B项表述显然不符合实际。
C项不符合当时苏联的实际,可以排除。
材料内容反映了美苏双方对展览会展出的与生活相关的小器具的态度,不涉及冷战问题,而赫鲁晓夫“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的话和尼克松反对的态度反映了意识形态的对立。
2.造成下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观望柏林墙的那一边柏林墙检查哨A.古巴导弹危机B.美苏争霸C.美苏关系恶化D.苏联出兵阿富汗答案 B解析通过两幅图及图解,可以直观地认识到,正是由于柏林墙的修筑,导致了柏林的一分为二,而其根源则是美苏争霸。
3.右图为冷战时期的一幅漫画,内容是赫鲁晓夫(牙医)对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病人)说:我比你更觉得疼。
这幅漫画反映了( )A.柏林危机B.“马歇尔计划”C.苏联击落美国U-2飞机D.古巴导弹危机答案 D解析冷战时期与苏联和古巴有关的事件,即古巴导弹危机,苏联最终做出了让步,因此说“我比你更觉得疼”。
4.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答案 A解析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再加上越南战争、经济危机、欧日竞争等因素,美国深感无力同时对抗中苏两大国,为集中力量对抗苏联,美国进行了战略调整,同中国改善关系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
5.促使美苏对外争霸策略发生攻守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第三世界兴起B.国家领导集团的决策能力C.本国的经济军事实力D.与中国关系如何答案 C解析本题明确了国际关系由其综合国力和国家利益决定,故此题正确答案为C项。
能力提升6.普京谈到柏林墙时表示,人类历史上有过很多种阻挡工事和分界线,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她为什么能够屹立成百上千年?因为她保护了人民,而柏林墙却分离了人民。
”下列对长城和柏林墙命运不同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都是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产物B.中国的万里长城因是民族象征而闻名C.柏林墙因象征“冷战”而令人痛恨D.普京比较两者的用意在于重视民心所向答案 A解析材料中“因为她保护了人民,而柏林墙却分离了人民”这一关键信息说明B、C、D 三项正确,柏林墙是苏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产物,但中国的万里长城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