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加术汤
- 格式:pdf
- 大小:10.16 MB
- 文档页数:67
《金匮要略》方歌1、栝蒌桂枝汤太阳证备脉沉迟,身体几几欲痉时,三两蒌根姜桂芍,二甘十二枣枚宜。
2、麻黄加术汤烦痛湿气里寒攻,发汗为宜忌火攻,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3、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风湿身痛日晡时,当风取冷病之基,薏麻半两十枚杏,炙草扶中一两宜。
4、防己黄芪汤身重脉浮汗恶风,七钱半铢五甘通,己芪一两磨分服,四片生姜一枣充。
喘者再入五分麻,胃不和兮芍药加,三分分字去读,七钱五分今不差,寒取细辛气冲桂,俱照三分效可夸。
5、瓜蒂汤暍病阴阳认要真,热痛身重得其因,暑为湿恋名阴湿,二七甜瓜蒂可珍。
6、百合病总方歌百合病起百脉成,起居冒昧各难名,药投吐利如神附,头痛参观尿更明。
7、百合知母汤病非应汗汗伤阴,知母当遵三两箴,渍去涏沫七百合,别煎泉水是真鍼。
8、百合滑石代赭石汤不应议下下之差,既下还应竭旧邪,百合七枚赭弹大,滑须三两效可夸。
9、百合鸡子黄汤不应议吐吐伤中,必伏阴精上奉功,百合七枚洗去沫,鸡黄后入搅混融。
10、百合地黄汤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
11、百合洗方月周不解渴因成,邪热留恋肺不清,百合一升水一斗,洗身食饼不和羹。
12、栝蒌牡蛎散洗而仍渴属浮阳,牡蛎蒌根并等量,研末饮调方寸匕,寒兼咸苦效愈常。
13、百合滑石散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需。
14、甘草泻心汤伤寒甘草泻心汤,却妙增参三两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医狐惑探源方。
15、苦参汤雄黄熏法苦参汤是洗前阴,下蚀咽干热更深,尚有雄黄熏法在,肛门虫蚀亦良箴。
16、赤小豆当归散眼眦赤黑亦多端,小豆生芽曝令干,豆取三分归一分,杵调浆水日三餐。
17、升麻鳖甲汤赤斑咽痛毒为阳,鳖甲周围一指量,半量雄黄升二两,椒归一两草同行。
18、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身痛咽痛面皮青,阴毒苛邪隶在经,即用前方如法服,椒黄务去特叮咛。
19、鳖甲煎丸鳖甲煎丸治虐母,十二鳖甲六柴胡,黄姜桂苇朴紫葳,夏胶芍甘ZHE虫五,葶参各一曲麦二,赤硝十二三芩妇,乌扇蜂窠各四分,六羌二桃效桴鼓。
方剂方歌一、解表剂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四两术,湿困身疼总能除。
麻杏苡甘汤麻杏苡甘去风湿,日晡身疼服之宜。
大青龙汤大青龙中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尝,太阳无汗兼烦躁,解表清里此方良。
三拗汤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力好。
华盖散华盖麻黄杏橘红,桑皮茯苓苏子供。
桂枝汤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和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葛治项强,汗出恶风服之良。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中用杏朴,降逆平喘细斟酌。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汤加生龙牡,潜阳涩精阴阳和。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大羌活汤大羌活汤九去芷,己独知连白术思,表里两感口烦渴,散寒清热又祛湿。
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加味香苏散加味香苏陈草风,荆艽姜蔓与川芎,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小青龙汤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越婢汤越婢汤中用麻膏,姜枣草入共调好,风水恶风一身肿,解表清热水道通。
柴葛解肌汤柴葛解肌芷桔羌,膏芩芍草枣生姜,恶寒渐轻热增重,解肌清热此方良。
程氏也有同名方,柴葛草芍芩地黄,丹皮二母一并入,发热口渴宜煎尝。
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邪热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宣毒发表汤宣毒发表升葛翘,杏桔荆防枳薄草,前胡木通牛蒡竹,催疹现点此方饶。
竹叶柳蒡汤竹叶柳蒡葛根知,蝉衣荆芥薄荷施,石膏粳米参甘麦,风疹急投莫延迟。
1、栝蒌桂枝汤太阳证备脉沉迟,身体几几欲痉时,三两蒌根姜桂芍,二甘十二枣枚宜。
2、麻黄加术汤烦痛湿气里寒攻,发汗为宜忌火攻,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3、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风湿身痛日晡时,当风取冷病之基,薏麻半两十枚杏,炙草扶中一两宜。
4、防己黄芪汤身重脉浮汗恶风,七钱半铢五甘通,己芪一两磨分服,四片生姜一枣充。
喘者再入五分麻,胃不和兮芍药加,三分分字去读,七钱五分今不差,寒取细辛气冲桂,俱照三分效可夸。
5、瓜蒂汤暍病阴阳认要真,热痛身重得其因,暑为湿恋名阴湿,二七甜瓜蒂可珍。
6、百合病总方歌百合病起百脉成,起居冒昧各难名,药投吐利如神附,头痛参观尿更明。
7、百合知母汤病非应汗汗伤阴,知母当遵三两箴,渍去涏沫七百合,别煎泉水是真鍼。
8、百合滑石代赭石汤不应议下下之差,既下还应竭旧邪,百合七枚赭弹大,滑须三两效可夸。
9、百合鸡子黄汤不应议吐吐伤中,必伏阴精上奉功,百合七枚洗去沫,鸡黄后入搅混融。
10、百合地黄汤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
11、百合洗方月周不解渴因成,邪热留恋肺不清,百合一升水一斗,洗身食饼不和羹。
12、栝蒌牡蛎散洗而仍渴属浮阳,牡蛎蒌根并等量,研末饮调方寸匕,寒兼咸苦效愈常。
13、百合滑石散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需。
14、甘草泻心汤伤寒甘草泻心汤,却妙增参三两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医狐惑探源方。
15、苦参汤雄黄熏法苦参汤是洗前阴,下蚀咽干热更深,尚有雄黄熏法在,肛门虫蚀亦良箴。
16、赤小豆当归散眼眦赤黑亦多端,小豆生芽曝令干,豆取三分归一分,杵调浆水日三餐。
17、升麻鳖甲汤赤斑咽痛毒为阳,鳖甲周围一指量,半量雄黄升二两,椒归一两草同行。
18、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身痛咽痛面皮青,阴毒苛邪隶在经,即用前方如法服,椒黄务去特叮咛。
19、鳖甲煎丸鳖甲煎丸治虐母,十二鳖甲六柴胡,黄姜桂苇朴紫葳,夏胶芍甘ZHE 虫五,葶参各一曲麦二,赤硝十二三芩妇,乌扇蜂窠各四分,六羌二桃效桴鼓。
试从病因、病理、证治上区别麻黄加术汤证和麻杏薏甘汤证。
佚名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1981(000)B12
【摘要】答:麻黄加术汤证和麻杏薏甘汤证均治湿邪在表的表实身疼证,均由风寒湿邪袭表,卫阳被遏,气机不利所致。
治法亦皆宜微发其汗。
但由于二方组成有异,其病因病理证治显然有别,试分析如下:麻黄加术汤证,系由平素湿盛复感风寒,寒湿
之邪伤表,卫阳被遏。
麻杏薏甘汤证则由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风湿之邪袭表,气机不利,风湿相合,而湿邪渐已化燥化热。
麻黄加术汤证身烦痛疼,其疼痛剧烈,不得安宁。
【总页数】1页(P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2
【相关文献】
1.试从病因病理、证状、治法、组方特点上区别干姜附子汤证和茯苓四逆汤证 [J],
2.试从病理、证状、治法上比较桂麻各半汤证、桂二麻一汤证、桂二越婢一汤证。
[J],
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青龙汤和麻杏甘石汤证均有喘,三者在病因病理、证状及治法上有何不同? [J],
4.三子养亲汤合麻杏甘石汤加减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热壅肺证 [J], 王富;曾庆宁;符之月
5.麻杏苡甘汤化裁辨治湿热郁肺证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 [J], 苏利生;蔡建群;陈泽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方剂加减变化一.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1.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白术2. 麻杏苡甘汤=麻黄汤-桂枝+薏苡仁3. 麻杏石甘汤=麻黄汤-桂枝+石膏(1)越婢汤=麻杏石甘汤-杏仁+生姜、大枣(2)大青龙汤=麻黄汤+麻杏石甘汤+生姜、大枣4. 三拗汤=麻黄汤-桂枝(1)华盖散=三拗汤+陈皮、桑皮、苏子、茯苓(2)冷哮丸=三拗汤+南星、细辛、白矾、猪牙皂、生姜、半夏、乌头、款冬花、紫苑、川椒(3)定喘汤=三拗汤+桑皮、半夏、款冬花、苏子、黄苓、白果二、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1.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2. 葛根汤=桂枝汤+葛根、麻黄3. 黄芪桂校五物汤=桂枝汤-甘草+黄芪4. 小青龙汤=桂枝汤-生姜、大枣+干姜、细辛、麻黄、半夏、五味子5. 再造散=桂枝汤+人参、黄芪、附子、川芎、细辛、防风、羌活6.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大枣+知母、防风、白术、附子7. 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当归、细辛、通草当归四逆加生姜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生姜、吴茱萸8. 小建中汤=桂枝汤+饴糖(1)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2)当归建中汤=小建中汤+当归三、葱豉汤(葱白、香豉)1. 辛温解表法=葱豉汤+防风、桔梗、杏仁、陈皮2. 葱豉桔梗汤=葱豉汤+竹叶、连翘、栀子、薄荷、甘草」3加减葳蕤汤=葱豉汤+葳蕤、白薇、甘草、葱白、香豉、薄荷、桔梗、大枣四、香苏散(香附、紫苏、陈皮、甘草)1. 香苏葱豉汤=香苏散+葱豉汤2. 加味香苏散=香苏散+荆芥、防风、秦艽、蔓荆子、川芎、生姜3. 天香正气散=香苏散-甘草+干姜、乌药五、败毒散(前胡、羌活、独活、柴胡、枳壳、人参、桔梗、川芎、生姜、薄荷、甘草、茯苓《小儿药证直诀》)1. 活人败毒散=败毒散-薄荷2. 仓廪汤=败毒散+陈仓米3. 荆防败毒散=败毒散-人参、生姜、薄荷+荆芥、防风。
(1)银翘败毒散=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金银花、连翘。
(2)硝黄败毒散=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芒硝、大黄六、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1.黄龙汤=大承气汤+人参、当归、甘草2. 三一承气汤=大承气汤-枳实+当归、甘草3.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芒硝(1)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重用厚朴(2)厚朴七物汤=小承气汤+桂枝汤-芍药(3)麻仁丸=小承气汤+麻仁、杏仁、芍药、白蜜(4)承气养营汤=小承气汤+四物汤-川芎+知母4.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枳实、厚朴+甘草(1)凉膈散=调胃承气汤+竹叶、连翘、栀子、薄荷、黄芩(2)增液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增液汤-甘草(3)新加黄龙汤=调胃承气汤+人参、当归、姜汁、海参(4)玉烛散=调胃承气汤+四物汤(5)导赤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甘草+黄连、黄柏、生地黄、赤芍七、小柴胡汤(柴胡、黄苓、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1. 柴胡陷胸汤=小柴胡汤-人参、甘草、大枣+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2.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人参、甘草+大黄、枳实、芍药3. 柴胡枳桔汤:小柴胡汤-人参、甘草、生姜、大枣+枳壳、桔梗4. 清脾饮:小柴胡汤-人参、大枣+草果仁、厚朴、青皮、白术、茯苓5. 柴平汤=小柴胡汤+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八、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1. 四逆散=芍药甘草汤+柴胡、枳实(1)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川芎、香附、陈皮(一方无陈皮)(2)柴胡疏肝饮=柴胡疏肝散+青皮2.逍遥散=芍药甘草汤+柴胡、当归、白术、茯苓、生姜、薄荷(1)黑逍遥散:逍遥散+熟地黄(2)丹栀逍遥散=逍遥散+牡丹皮、栀子九、半夏泻心汤(半夏、甘草、人参、生姜、黄芩、黄连、大枣)1. 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干姜减量+生姜2. 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一方无人参)3. 黄连汤=半夏泻心汤-黄芩+桂枝十、白虎汤(知母、石膏、粳米、甘草)1. 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人参2. 白虎加桂枝汤=白虎汤+桂枝3. 白虎加苍术汤=白虎汤+苍术4. 化斑汤=白虎汤+玄参、犀角5. 竹叶石膏汤=白虎汤-知母+竹叶、人参、半夏、麦冬十一、香薷散(三物香薷饮)(香薷、厚朴、扁豆)1. 新加香薷饮=香薷散+金银花、连翘2. 黄连香薷饮:香薷散-扁豆(一方有扁豆、甘草)+黄连3. 四味香薷饮=香薷散+黄连4. 五物香薷饮=香薷散+获苓、甘草5.六味香薷饮=五物香薷饮+木瓜6.十味香薷饮=六味香薷饮+人参、黄芪、白术、陈皮十二、六一散(滑石、甘草)1. 益元散=六一散+辰砂2. 碧玉散=六一散+青黛3. 鸡苏散=六一散+薄荷4. 玉泉散=六一散+寒水石十三、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1. 四君子汤=理中汤-干姜+茯苓2. 枳实消痞丸=理中汤+四君子汤、枳实、厚朴、半夏、麦芽3. 桂枝人参汤=理中汤+桂枝4. 砂半理中汤=理中汤+砂仁、半夏5. 丁萸理中汤=理中汤+丁香、吴茱萸6. 附子理中汤=理中汤+附子7. 桂附理中汤=理中汤+附子、桂枝8. 连理汤=理中汤+黄连9. 理苓汤=理中汤+五苓散十四、四逆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1. 通脉四逆汤=四逆汤重用附子、干姜2. 白通汤=四逆汤-甘草+葱白3. 四逆加人参汤=四逆汤+人参(1)四味回阳饮=四逆加人参汤(2)六味回阳饮=四味回阳饮+熟地黄、白术(3)千金温脾汤=四逆加人参汤+大黄(一方为四逆加人参4. 汤+当归、芒硝;一方为四逆加人参汤-甘草+桂心)5. 回阳救急汤=四逆汤+六君子汤、肉桂、麝香、五味子6. 浆水散=四逆汤+肉桂、半夏、高良姜7.《本事方》温脾汤=四逆汤+厚朴、大黄、桂心8. 实脾饮=四逆汤+白术、生姜、木香、槟榔、厚朴、草果仁、木瓜、大枣、茯苓十五、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1. 六神散=四君子汤+黄芪、扁豆(或黄芪、枳实)2. 异功散=四君子汤+陈皮3. 参苓白术散=异功散+薏苡仁、山药、莲米、扁豆、砂仁、桔梗4. 归脾汤=四君子汤+黄芪、当归、桂圆肉、远志、酸枣仁、木香5.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1)柴芍六君子汤=六君子汤+柴胡、白芍(2)香砂六君子汤=六君子汤+木香、砂仁(3)健脾丸=香砂六君子汤-半夏+山楂、神曲、麦芽、山药、肉豆蔻、黄连6. 八珍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十六、四物汤(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1. 圣愈汤=四物汤+黄芪、人参2. 胶艾汤=四物汤+阿胶、艾叶3. 地骨皮饮=四物汤+地骨皮、牡丹皮4. 芩连四物汤=四物汤+黄芩、黄连5. 玉烛散=四物汤+调胃承气汤6. 桃红四物汤=四物汤+桃仁、红花(1)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汤-熟地黄+地龙、黄芪(2)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四逆散、桔梗、牛膝(3)膈下逐瘀汤=挑红四物汤-熟地黄+延胡索、五灵脂、牡丹皮、枳壳、香附、甘草、乌药7. 八珍汤=四物汤+四君子汤十七、八珍汤(四君子汤+四物汤)1. 八珍益母丸=八珍汤+益母草2. 薯蓣丸=八珍汤+桂枝汤-生姜+干姜、豆卷、神曲、阿胶、麦冬、柴胡、防风、白薇、杏仁、桔梗3. 独活寄生汤=八珍汤-白术+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杜仲、牛膝、桂心4. 三痹汤=独活寄生汤-桑寄生+黄芪、续断5. 十全大补汤=八珍汤+黄芪、肉桂(1)人参养营丸=十全大补汤-川芎+陈皮、五味子、远志(2)泰山磐石散=十全大补汤-肉桂+续断、砂仁、糯米、黄芩十八、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炙甘草、麻仁、大枣、生姜、桂枝、生地黄、人参、阿胶、麦冬、白酒)1. 加减复脉汤=炙甘草汤-人参、大枣、生姜、桂枝、白酒+白芍2. 大定风珠=加减复脉汤+牡蛎、鳖甲、龟板、鸡子黄、五味子3. 一甲复脉汤=加减复脉汤——麻仁+牡蛎4. 二甲复脉汤=一甲复脉汤+鳖甲5. 三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龟板十九、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1. 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知母、黄柏2. 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枸杞、菊花3. 归芍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当归、白芍4. 参麦地黄丸==六味地黄丸+人参、麦冬5. 七味都气丸=六味地黄丸+五味子6. 八仙长寿丸(麦味地黄丸)=都气丸+麦冬7. 左归丸=六昧地黄丸-茯苓、泽泻、牡丹皮+菟丝子、枸杞、牛膝、鹿胶、龟胶左归饮=六味地黄丸-泽泻、牡丹皮+枸杞、甘草8. 肾气丸=六味地黄丸+肉桂、附子(1)济生肾气丸=肾气丸+车前子、牛膝(2)右归丸=肾气丸-茯苓、泽泻、牡丹皮+菟丝子、枸杞、鹿胶、杜仲、当归(3)右归饮=肾气丸-茯苓、泽泻、牡丹皮+枸杞、杜仲、甘草(4)十味地黄丸=肾气丸+白芍、玄参(5)十补丸=肾气丸+鹿茸、五味子二十、四磨饮(人参、槟榔、沉香、乌药)1. 五磨饮子=四磨饮-人参+木香、枳壳2. 六磨饮=四磨饮+木香、枳实3. 六磨汤=五磨饮子+大黄二十一、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1. 不换金正气散=平胃散+藿香、半夏2. 柴平汤==小柴胡汤+平胃散3. 胃苓汤=平胃散+五苓散(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桂枝)4. 平陈汤=平胃散+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5. 藿香正气散=平陈汤-苍术+白术、藿香、紫苏、桔梗、白芷、大腹皮二十二、二妙散(苍术、黄柏)1. 三妙散(丸)=二妙散+牛膝四妙丸=三妙散(丸)+薏苡仁2. 加味二妙丸(散)=三妙散(丸)+当归尾、防己、卑薢、龟板二十三、五苓散(茯苓、白术、泽泻、猪苓、桂枝)1. 四苓散=五苓散-桂枝2. 春泽汤=五苓散+人参3. 茵陈五苓散=五苓散+茵陈4. 茵陈四苓散=五苓散-桂枝+茵陈5. 胃苓汤=五苓散+平胃散6. 理苓汤=五苓散+理中汤二十四、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1. 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汤+白术+天麻2. 二术二陈汤=二陈汤+白术、苍术3. 金水六君煎=二陈汤+当归、熟地黄4. 保和丸=二陈汤-甘草+山楂、神曲、莱菔子、连翘5. 六君子汤=二陈汤+四君子汤6. 平陈汤=二陈汤+平胃散7. 导痰汤=二陈汤+枳实、天南星8. 清气化痰汤=导痰汤-甘草+黄芩、瓜蒌、杏仁、大枣、姜汁9. 枳桔二陈汤=二陈汤+枳壳、桔梗(1)杏苏散=枳桔二陈汤+杏仁、紫苏、前胡、生姜、大枣(2)参苏散=杏苏散-杏仁+干葛、木香、人参10. 温胞汤=二陈汤+竹茹、枳实(1)蒿芩清胆汤=温胆汤+青蒿、黄芩、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2)黄连温胆汤=温胆汤+黄连(3)十味温胆汤=温胆汤-竹茹+人参、熟地黄、五味子、枣仁、远志(4)竹茹汤=温胆汤-茯苓、枳实+栀子、枇杷叶、生姜、大枣(5)高枕无忧散=温胆汤+石膏、麦冬、人参、龙眼肉11. 涤痰汤=导痰汤+温胆汤、人参、菖蒲。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21年第37卷第9期风湿病是一组累及骨骼、肌肉、关节、血管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痛风性关节炎(GA)、皮肌炎(DM)、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等病,采用西药治疗能够缓解症状,但药物不良反应较多,整体疗效不佳[1]。
中医药及其相关治疗手段在风湿病治疗中的作用早已获得医患认可[2],但何种方案疗效更佳目前尚无定论。
本文以我院收治的82例风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麻黄加术汤加减联合西药在风湿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资料与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风湿病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
试验组男14例,女27例;年龄26~78岁,平均(52.14±9.47)岁;病程1~10年,平均(4.18±1.25)年;RA 18例,GA 10例,DM 8例,PSS 5例。
对照组男15例,女26例;年龄28~80岁,平均(53.02±9.35)岁;病程1~11年,平均(4.22±1.23)年;RA 17例,GA 9例,DM 9例,PSS 6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风湿性疾病诊断标准手册》有关风湿病的诊断标准[3];②年龄25~80岁;③对所用药物无过敏反应;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其他免疫系统疾病;②精神病史或其他原因无法配合研究;③膝骨关节炎。
方法:①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应用醋酸地塞米松片,口服,2次/d,0.75mg/次;阿司匹林肠溶片,3~6g/d,分4次口服;治疗4周。
②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麻黄加术汤加减治疗:组方药物有宣木瓜15g,生白术、桂枝、独活、羌活、桑枝各9g,麻黄8g,甘草6g。
风胜行痹型在组方药物基础上加防风9g;寒胜痛痹型加干姜、附子各6g;湿胜着痹型加茯苓12g,防己9g;气血虚弱者加党参15g,熟地15g,黄芪18g,当归12g。
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药物组成] 桂枝6克、炙甘草3克、白术12克、麻黄9克、杏仁6克。
[用法] 水煎温服,覆取微似汗。
[功用] 发汗解表,散寒怯湿。
[主治] 风寒夹湿痹讧。
身体烦疼,无汗等。
[本方点滴] 本方即麻黄汤加白术组成。
适用于寒湿在表之证。
方中配白术健脾燥湿,白术配()麻黄能尽去表里之湿。
白术不像羌活只怯表湿,白术能健脾运湿,所以白术即治表又治本。
[应用] 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药物组成] 麻黄6克、杏仁6克、薏苡仁12克、炙甘草3克[简单记法] 方名四味药[用法] 风湿合邪,袭于人体,一身尽疼者。
发热,日晡(下午3—5时)所剧者。
[本方点滴]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怯湿。
麻黄杏仁宣降肺气,开启上方肺闸门,通调水道,使湿邪从下()而出。
薏苡仁利湿且清利,甘草调和诸药。
[现代应用] 用于治疗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荨麻疹、银屑病等。
麻黄汤《伤寒全生集》[药物组成] 桂枝、川芎、防风、羌活、炙甘草(甜草)、麻黄、杏仁[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辛温发汗,疏风止痛。
[主治] 冬时正伤寒,头痛如斧劈,腰背项强拘急,发热如灼,恶寒无汗,脉浮紧。
《伤寒全生集》麻黄汤与《伤寒论》麻黄汤有何异同?共同点:共有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二方均可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不同点:主治:《全生集》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较《伤寒论》麻黄汤为重。
表现为发热如火炽,头痛如斧劈等。
组成功效:《全生集》麻黄汤视为《伤寒论》麻黄汤加防风、羌活、川芎组成。
加防风、羌活增强发汗解表功能。
川芎与羌活善治头痛,又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
其中川芎善治头顶疼及两侧头痛;羌活善治后脑连项痛,防风以加强疏风止痛之效。
大青龙汤《伤寒论》《金匮要略》[药物组成]桂枝6克、石膏18克、麻黄12克、杏仁6克、生姜9克、大枣3克[寓意记法]桂草食黄杏、生枣。
[原方对照]桂草石黄杏、生枣。
[说明]桂,姓;桂草,寓一姓名。
[用法]水煎服,取微似汗。
麻黄加术汤【方剂出处】麻黄加术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配方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克);桂枝去皮,二两(6克);甘草炙,一两(3克);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克);白术四两(12克)。
【用法用量】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效作用】解表散寒,除湿止痛。
【主治】外感寒湿,恶寒发热,身体烦疼,无汗不渴,饮食无味,苔白腻,脉浮紧者。
【临床应用】1.中医病证:太阳寒湿痹证。
身体疼痛剧烈,烦扰不宁,无汗,遇寒湿加剧,或关节疼痛,舌淡、苔薄,脉浮或紧。
或太阳寒湿夹虚痹证;或痰湿蕴肺证。
2.西医疾病: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绎痛等临床表现符合太阳寒湿痹证者。
【用药分析】方中麻黄辛温通络,宣市散寒;桂枝辛温通经止痛;杏仁肃肺降逆;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
【用方思路】1.麻黄加术汤既是辨治太阳寒湿痹证的重要代表方,又是辨治诸多杂病如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风湿性关节炎、椎管狭窄等病变的重要基础方。
2.方中麻黄、桂枝既是辨治表证的重要用药,又是辨治里证的重要用药;白术、大枣、甘草可补中益气,白术辨治太阳病取在燥湿和筋,又可健脾益气;麻黄、桂枝、白术走太阳以宣通燥湿为主,走里以温经益气为主。
麻黄加术汤的作用是散寒、燥湿、益气,辨治病证是寒夹虚。
从方中用药得知,麻黄加术汤的应用并不局限于太阳寒湿痹证,还可用于辨治诸多杂病,如运动、神经、呼吸等系统疾病。
3.运用麻黄加术汤辨治的基本病证(无沦病变部位在表还是在里)以寒湿为主,或夹虚;根据方中用药分析,本方辨治的病证主要是实中夹虚,治疗以泻实为主。
【随证加减】若夹湿热,可与葛根芩连汤合方用之;若夹痰,可与赤丸合方用之;若虚实夹杂且都比较重,可根据病变调整泻实与补虚方药用量。
【注意事项】运用麻黄加术汤既要辨清西医之病,又要辨清西医之病属于中医寒湿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