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伤寒论_麻杏甘石汤证再认识_陈明
- 格式:pdf
- 大小:169.62 KB
- 文档页数:3
解表发汗剂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八)——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四味药组成。
严格来说,这个方剂不能归为解表发汗剂。
现在很多同道把这个方剂上升到“退热第一方”的高度,我认为这很值得商榷。
从退热效果上来说,它远不如大青龙汤、麻黄汤、葛根汤这些经典的解表发汗剂。
关于麻杏石甘汤的条文有两条,分别是: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原文描述很简练,历代医家对其中"汗出而喘,无大热"的解释一直争议。
柯韵伯对此文的理解是"无汗出而喘,大热",原文为抄写错误。
另有一部分经方家认为原文无排序错误,麻杏石甘汤对应的证就是"汗出而喘,无大热"。
,虽然麻杏石甘汤被广泛应用于肺炎、哮喘等急重病的治疗,但何为仲景原文所指"无大热"之说,以及“有汗用麻黄、无热用石膏”这些症状争议从未停止。
今天咱们抛开原文,先从药理上分析这个方剂。
麻黄、杏仁、桂枝我们讲过很多了,咱们放在最后讲,先讲石膏。
既然要讲,就要讲出点新东西来,老调重弹没什么意思。
【生石膏说到底,它是一块石头。
而石头这种东西,从质地上看,很沉重,很坚硬。
这就决定了,生石膏这个药的方向,会有向下和向内的倾向。
再和它晶莹剔透的形态结合在一起,生石膏的作用部位,大体上就会在肺、胃之间,这个区域里了。
但这样的话,石膏自己要到体表去,清体表的热,就会有点困难。
】要像这位同道一样胡说八道吗?那干脆闭嘴算了。
关于石膏的药理,近百年来一直争议不断。
“石膏化学成分是硫酸钙,不溶于水”,那它是怎么起治疗作用的?石膏化学成分是二个分子水合一个分子硫酸鈣,分子式CaSO4·2H₂O。
过去认为含水硫酸钙是不溶于水的,实际上它的溶解度很低,微溶于水,1000克水大概能溶解14-22克左右的硫酸钙(石膏的溶解度与水温有关)。
《伤寒论》113方——麻杏石甘汤,典型医案3结膜炎——闫云科医案刘某,女,十三岁,素体健鲜病,活泼可爱,近三月余,双目红赤,泪如泉涌,眼科诊断为结膜炎。
经脱敏,消炎不效,来看中医。
患儿双眼肉伦血丝鲜红,泪水汩汩,瘙痒甚,微痛。
醒后双睑眵封无隙。
耳廓后,及鼻腔湿疮满布,形如粟米。
抓破者有淡黄色水液渗溢,部分已结痂。
鼻时塞,流清涕,微咳嗽。
纳便正常,喜食水果。
舌淡红,苔薄白,脉滑略数。
观其脉症,此目疾、浸淫疮为温蕴于内,复感风热,肺气失宣,风、热、湿内郁导致。
治当宣肺、清热、化湿,同步进行。
拟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甘草4.5克,苡仁15克,苍术15克,苍耳子10克,二剂二诊:鼻塞解,咳嗽止,眼泪大减,目赤也轻,尤为明显者湿疹不在外溢,原方续服三剂。
三诊:目红瘙痒止,耳后皮肤结痂,逐渐脱落痊愈,嘱服参苓白术散一月,以防复发。
《经方躬行录》论:鼻塞流涕咳嗽者,此是表闭肺逆也。
脉滑略数者,此是浮数之义,浮为表闭,数为经阳阳之热,不得外泄,滑为肺气失敛,阳气不降也。
麻黄发表闭寒,解脉之浮数。
表解肺降,收敛火降,则诸症俱解。
4脑炎与腮腺炎——陈宝田医案患者发热,恶寒,无汗,足尖冷,气粗,项强,口噤,神昏,按腹部有痛苦表情,两耳下肿硬,大便不通,脉浮数,舌苔老黄尖红。
投以麻杏石甘汤加龙齿,生姜。
药后大汗,热退身凉,神清足温,唯大便仍不行,下午头痛,神志语言,似有迟钝,用白虎汤合承气汤加羚羊角粉,连服2剂,病愈出院。
《经方临床应用》论: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数,此是伤寒表实证。
口噤,神昏,此是痉病,也就是现在称谓的脑炎。
足尖冷,此燥热内侵,而里阴外客之象,白虎提纲证。
两耳下硬,此是少阳经气上逆证,也就是本案所说的腮腺炎。
先用麻杏石甘汤发表,后用白虎承气泄热。
11慢性鼻窦炎——门纯德医案杜某之子,15岁,患儿自述:鼻窍经常阻塞不通,嗅觉不灵,常流黄涕,气味腥臭,前额闷疼。
诊其脉略滑,舌苔黄薄。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云:发汗后,喘家,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4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石膏半斤碎裹、甘草二两。
青龙试注:发汗后,汗出一个是中风,用桂枝汤,这里反而强调不可以桂枝汤说明这个汗出不合适桂枝汤了,因为进入阳明所以汗出。
脏腑辨证属于邪入肺胃,因此以麻黄杏仁宣肺止咳喘,石膏清肺胃之热。
这里无大热之意是指热邪并未进入腑实证,只是指的经证而已。
【功效主治】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的功效。
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咳喘证。
【适用人群】◎用于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翕,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象浮数等症。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顽固性咳嗽、小儿支气管肺炎、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急性鼻窦炎、膀胱炎、寻常痤疮和肛裂等疾病,辨证属邪热壅肺型者。
【禁忌人群】◎凡喘咳证属上甚下虚型者,皆忌用大剂量的石膏清热,以致不利于温阳祛痰,且寒凉之品易伤阳气,而加重下元虚损。
其临床表现兼见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痛腿软、或肢体浮肿,舌质淡白,苔白滑或白腻、脉象弦滑等症,可供鉴别之用。
◎凡喘咳证属外寒内饮型者,皆忌用方剂中大剂量的石膏清热,但无温肺化饮之功,反而伤及阳气,使寒饮更剧。
其临床表现兼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痰涎清稀量多、胸闷、或头面四肢水肿、苔白滑、脉象浮等症,可供鉴别之用。
◎凡喘咳证属风寒束表型者,皆忌用方剂中的麻黄配伍大剂量的石膏,体现辛凉宣肺之法,而不利于辛温发汗,反助寒生害,徒伤正气。
其临床表现兼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舌薄、苔白、脉象浮紧等症,可供鉴别之用。
【煎服禁忌】◎麻杏石甘汤方剂中的诸药不宜同时煎煮,宜先煎麻黄,后入诸药,这样麻黄中的总生物碱含量最多,同时在沸水中加入苦杏仁,高温能破坏苦杏仁酶,从而保留苦杏仁苷,如果在冷水中浸泡时间过久,苦杏仁苷太多会水解释放出氢氰酸,在沸腾时则更易挥发。
临床经验:(1)有汗与无汗均可用麻黄。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4.2)麻杏甘石汤、麻黄汤医案4.2.1条文7.32麻杏甘石汤及喝水的方法我们来上课啊。
那各位同学,我们上一堂课呢,讲了干姜附子汤,讲了这个新加汤啊,那我们这一堂课呢,就来讲这个比较普遍被使用的麻杏甘石汤。
那麻杏甘石汤呢,算是《伤寒论》一个一般来讲比较常用的方子啊,比较大的方子。
但是相对来讲,其实我觉得在解释这个方剂的时候,就不像上两个礼拜那么困难,因为上两个礼拜那些教得方子是比较少用的方子,所以它辩证的点啊什么的,是比较不容易辩证,所以用起来会让人觉得比较头大,所以临床使用的几率低一些,那这种大家都会用的方子啊,其实教起来反而可能会轻松一点。
【7.32】发汗若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棉裹)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再服。
那这个我们卷七的32条啊,他说“发汗若下后”,这个“发汗若下后”呢,在宋本《伤寒论》它是分成两条的,宋本《伤寒论》呢,它是下面的内容都一样哦,前面的内容是发汗后一条,然后下后一条这样子。
那桂林本把它两条并在一起,其实也是可以啊,就是发汗过之后呢,或者是用过下法后呢,他就说不可以再用桂枝汤。
那当然这个,这句话是完全逻辑是不通的啊,因为张仲景呢,在下之后,如果你的气会上冲,你的抵抗力还有作用,当然可以再用桂枝汤对不对?用过下法后,如果他的证型还是一个表虚伤风的证,那用桂枝汤是没有问题的。
那如果说,像我们上个礼拜讲过的,当你用过汗法之后,第二次发汗就不要再用麻黄剂,原则上,如果发过一次汗,这个病邪没有发干净,那我们都会第二次发汗就用桂枝汤是不是?所以这个地方这个发汗或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这个逻辑是错的。
那一般的,我们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呢,就把这句话当作是像张仲景常用的那种倒装句的句法,就是发汗过之后或者下之后,有以下这些这些症状的时候呢,不可以用桂枝汤,所以这个“不可更行桂枝汤”就把它拔到这个“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后面啊。
伤寒论有关麻杏石甘汤条文的论述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其中的麻杏石甘汤是治疗伤寒的常见方剂。
本文将针对伤寒论中有关麻杏石甘汤的条文进行论述。
伤寒论中,麻杏石甘汤的第一次提及是在“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九”中,其中提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头痛,项背强痛,鼻塞不通,呕吐清水,心烦,不欲食,饮热,欲饮冷,或腹中痛,或腹中坚,或泄利下痢,小便不利,时有潮热,或身不恶寒而热者,麻杏石甘汤主之。
”可见,麻杏石甘汤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病的多种症状,如头痛、恶风、项背强痛、鼻塞不通等。
在同一篇章节中,还提到了麻杏石甘汤的配方,其中包括麻黄、杏仁、石膏和甘草。
这四味药物的组合能够起到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平和胃气、润燥止渴等作用,从而达到治疗太阳病的目的。
此外,在“伤寒论·太阳病解第二”中,还提到了麻杏石甘汤的适应症,包括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厥阴病等。
这表明,麻杏石甘汤不仅适用于太阳病,还适用于其他类型的伤寒病。
总之,伤寒论中关于麻杏石甘汤的条文较为详细,包括了其适应症、配方和主治等内容。
在临床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用此方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1 -。
陈明教授:伤寒论中的智慧肝升肺降与四逆散、旋覆花汤□陈明北京中医药大学肝升肺降理论肝升肺降的理论出自《内经》,原文是“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初看上去,这句话很有问题,肝不是在右边吗?怎么“生于左”呢?肺是一边一个,怎么只“藏于右”呢?原来,《内经》在这里不是讲解剖的,中医很重视内脏的功能,大多数情况下讲到脏腑都是讲的功能概念,而不是讲的解剖概念,这与西方医学有很大不同。
比如“脾”,中医认为它是主运化的,也就是负责整个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所有消化系统器官的功能都是“脾”范围,人要靠吃饭、消化才能活着,所以中医把脾称作“后天之本”。
而西医认识脾只是一个解剖概念的脏器,是一个内分泌器官,而中医更多的是讲功能概念的脏。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从天人相应规律讲肝、肺功能特点的。
前人在祭拜天地、神灵的时候必须向着太阳,即面南而背北,这样才能使体内阳气与自然界阳气融会贯通,对人体健康有利。
而当人面向南方的时候,人体的左侧便为东方,右侧便为西方。
按照中医五行理论,五方分别对应五脏,东方属木,对应的是肝脏;西方属金,对应的是肺脏;南方属火,对应的是心脏;北方属水,对应的是肾脏;而中央属土,对应的是脾脏。
古人看到,每天日月从东方升到西方降,所以古人认为东方是主升的,西方是主降的,东方应肝,所以中医认为肝主升,西方应肺,所以肺主降。
《内经》的这一句话,讲的正是肝气主升,肺气主降的道理。
天人相应,阴阳升降,是大的周天,但人体内又有许多气机升降的小周天,如肝气的上升与肺气的下降;心火的下降与肾水的上升;脾气的上升与胃气的肃降等,从此维持着人体阴阳气机升降的平衡,只有这样人才能气血平和,身体健康。
如果打破了这些平衡,当然就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
就肝升肺降的特点来讲,表现为肝气从左上升,然后肺气从右降下,由此构成了一个气机的回路。
如果肝气左升异常,所出现的胁痛反而多在左侧。
但是如果肝气左升了,肺气不得右降,也会出现胁痛,这种胁痛往往就出现在右侧,就像电路一样,有来无回,构不成回路,电灯是不会亮的。
伤寒论有关麻杏石甘汤条文的论述
伤寒论中的麻杏石甘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具有解毒、止咳化痰、镇痛等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伤寒、戊巴比妥中毒等疾病。
其中麻黄
汤系列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类,而麻杏石甘汤是其重要组成之一。
在《伤寒论》中,关于麻杏石甘汤的条文主要出现在“太阳病脉证并
治第八”和“太阳病论本解”两章。
其中,“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八”
中有条文指出:“若寒淫入络,络痹不仁者,脉散而微,当以麻黄杏
脯石膏汤主之。
”可见麻杏石甘汤在治疗寒淫入络引发的症状中具有
一定的疗效。
除此之外,“太阳病论本解”中也有多篇针对麻杏石甘汤的论述。
其
中一篇提到:“若脉来数,而反汗出者,为将病入里也。
里虚故也。
当与麻黄附子细辛石膏汤。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麻杏石甘汤,但
却与其具有相似的成分,即麻黄、石膏。
可见当时医家对于这些成分
的应用十分重视。
此外,在“太阳病论本解”中还有一篇题为“麻黄石膏汤证”著述,
其中提到“今麻黄石膏汤虽有麻黄之名,实则重膏而轻麻。
”这表明
当时的医家们对于药物的配伍和剂量掌握得非常准确,能够在实践中
不断摸索和调整,逐渐形成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伤寒论对于麻杏石甘汤的论述非常重要,不仅明确了其应用范围,同时也奠定了其在中医史上的经典地位。
经过千百年来世世代代医家的实践和总结,麻杏石甘汤在治疗某些疾病中的应用已成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麻杏甘石汤介绍
导语:说到了杏甘石汤相信,许多的的朋友们都非常的陌生,并不知道是属于什么样的食物?那么接下来就是要为大家介绍的麻杏甘石汤的制作方法,都有
说到了杏甘石汤相信,许多的的朋友们都非常的陌生,并不知道是属于什么样的食物?那么接下来就是要为大家介绍的麻杏甘石汤的制作方法,都有哪些大家可以一起来尝试一下。
麻杏中含有的成分非常的多,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来了解接下来的这篇文章。
麻杏甘石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炙甘草,生石膏组成,是一首清泄肺热的良方。
君药是生石膏与麻黄,且生石膏的用量是麻黄的三倍。
方解:邪热壅肺,热迫气逆而肺失宣降。
古方用麻黄宣肺平喘,发散郁热。
但麻黄性温,故配以寒凉之石膏,用量数倍于麻黄以制其性,并能清散肺热。
二药相伍,是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
杏仁降肺气而止咳,与麻黄相配,一宣一降,又能平喘。
炙甘草缓肺气之急,助麻黄杏仁止咳定喘,也有调和药性之用。
四药配伍严谨,用量考究,广为流传。
以上介绍的是麻杏甘石汤的制作方法,喜欢吃的朋友们。
可以来尝试制作一下当然了,在这里要为各位没有吃过的朋友们来推荐麻杏甘石汤特别的好吃,而且对于身体的健康有一定的功效。
麻杏甘石汤(《伤寒论》)麻杏甘石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0g 杏仁10g 石膏24g 炙甘草5g【用法】水煎,去滓,分3次,温服。
【主治】热饮壅肺,喘咳气粗,发热,口渴或不渴,有汗或无汗,苔黄有津,脉象滑数。
【证析】喘咳气粗,是本方主证;风寒束表,入里化热,或风热之邪,自上而受,是此证病因;热饮壅肺,肺失宜降,是此证病机;发热口渴,苔黄脉数,是肺热辨证依据。
风寒束表,虽经发汗,邪仍未解,从皮毛经腠理内舍于肺,肺卫宣降之机受阻,气郁化热,津凝为饮,热饮壅肺,遂呈喘咳。
何以知其属热?从身热口渴,苔黄脉数知之。
何以知其属饮?从苔黄有津,或见腻苔知之。
审察舌苔可窥津液盈虚,此证苔黄有津,显是饮邪为患而非热盛津伤。
【病机】热饮壅肺,肺失宣降。
【治法】宣肺涤饮,清热降逆法。
【方义】水饮与热邪壅肺而呈喘咳,法当宣肺降逆,清热涤饮。
热去饮,气得宜降,喘逆自平。
本方用麻黄疏泄表邪以消除病因,宣降肺气以恢复功能,津气并调以疏通腠理,使邪去而肺功可复,气宣而水津得布,气降而水道通调,津行而肺无所滞,一药三用,故是主药。
然而,肺失宣降以致气郁化热,辛温的麻黄显然与病性不符,配入石膏之寒以清郁热,才符肺热病理。
麻黄、石膏并非各行其是,又有相须相制关系。
麻黄因受石膏监制,始能减弱其发汗力量,充分发挥宜肺降逆与行水涤饮效力;石膏得麻黄之辛散为助,才能更好发泄肌腠与胸中蕴结郁热,二药相须相制,相反相成,所以石膏也是主药。
辅以杏仁辛开苦泄,协助麻黄宣降肺气,增强平喘之功。
佐炙甘草之甘以缓急,亦有助于平喘;其和中作用又可防止石膏寒凉害胃,有利无弊。
此方药仅四味而疗效显著,是常用名方之一。
学习此方应当澄清两个疑点。
1.此方所治,属热盛津伤还是津停为饮?津液盈虚是决定立法组方的依据。
此方属于饮邪为患,不是热盛津伤。
得出上述结论的根据有四:①本方所治,无论原著还是后世应用,都以津为其主症。
所治喘证,每兼咳吐稀涎,舌苔每呈黄腻或津液饱满;借此治疗鼻塞流涕或小便频数,更是水液壅阻所致。
[转载]《伤寒论》中的智慧(1)----陈明原⽂地址:《伤寒论》中的智慧(1)----陈明作者:____风清云淡____《伤寒论》中的智慧(1)张仲景与《伤寒论》陈明北京中医药⼤学 作者简介 陈明,医学博⼠、北京中医药⼤学教授、博⼠研究⽣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席健康科普专家;中央电视台“中华中医药”、北京电视台“养⽣堂”等栏⽬主讲专家。
师从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伤寒论研究⼤家刘渡⾈教授,潜⼼研究张仲景学术思想,主张中医临证与科研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传统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临床上灵活运⽤经⽅治疗多种疑难杂证。
著有《中医四⼤经典临证指要》丛书等学术专著13部,发表学术论⽂70余篇,主持研究科研课题5项,获各级科研成果奖多项。
编者按《伤寒论》是中医四⼤经典之⼀,内容博⼤精深,其六经辨证体系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其理法⽅药⼀直被后世视为中医临证之圭臬。
为了更好地理解《伤寒论》要旨,我们特邀请北京中医药⼤学陈明教授通俗易懂地系统讲解《伤寒论》,带读者欣赏和学习《伤寒论》防病治病的智慧,敬请关注。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末年⼀位伟⼤的医学家,因医德⾼尚,医术⾼超,被后世称为“医圣”。
他撰写的不朽著作《伤寒杂病论》,流传于世,济世惠民,⾄今仍是学习中医必读的书籍,书中所记载的⽅剂精当灵验,近⼆千年来⼀直被⼴泛有效地⽤于中医临床。
张仲景的诊病技术 先介绍⼀个张仲景给“建安七⼦”之⼀王仲宣诊病的故事。
在东汉的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张仲景在荆州的⾸府襄阳见到了来投靠刘表的王仲宣,刘表当时是荆州的最⾼长官“刺史”,因治理有⽅,全国各地来投奔刘表的贤达成百上千。
当时王仲宣年⽅⼆⼗⼀岁,张仲景⼀见到他就说:你看起来有病,可能在你四⼗岁时眉⽑先脱落,眉落半年后会有性命之忧。
我给你⼀个⽅⼦叫“五⽯汤”,服了这个⽅⼦就可以免除你将来的疾病。
麻杏甘石汤《伤寒论》麻杏甘石汤《伤寒论》【组成】麻黄6g 杏仁9g 炙甘草6g石膏24g【用法】水煎服【主治】1.外感风邪,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或鼻煽,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者。
【方义体会】本方证乃因表邪化热,壅闭于肺所致.外邪袭表,入里化热,故见身热不解;肺主皮毛,热塞于肺,蒸而汗出;肺因热闭,则见喘逆,甚则鼻煽;邪热灼伤津液,故见口渴.本方则以身热咳嗽爲应用依据,以清宣肺气爲治疗大法。
此方乃麻黄汤之变法,即以石膏易桂枝,变辛温爲辛凉之法。
“麻黄汤”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之功.而本方则除去辛温散寒之桂枝,使“麻黄汤”发汗之功逊之,再加入大量辛寒清热之石膏,就使其成爲一首辛凉宣肺、清热平喘的方剂.床运用治疗因肺热所致的各种病症,均可获效。
【临床应用】1.治疗肺炎例:柴×,男,38岁。
素体强壮,已咳喘十余年,入冬则咳喘加重,今冬劳累後感受风寒,而咳喘病又发,初起恶寒发热,周身不适,左胸疼痛,咳嗽频作,继则高热不退,面赤气急,胸部憋闷,咳少喘重,口渴喜饮,体温39℃,血象:白细胞22000/mm3、中性粒细胞78%、淋巴细胞21%,X—线报告:左下肺肺炎。
诊其脉象滑数,舌红苔黄腻,证属表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
治宜疏表清热,宣肺平喘,投以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炙甘草6克,银花20克,桑叶10克,水煎饭前服四剂。
药毕,体温降至37。
5℃,虽咳喘胸闷,口渴明显好转,但仍有微热、咳喘痰多之证,继用上方加麻黄6克、石膏18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葶苈子12克,苏子10克,柔白皮12克,水煎饭前服,五剂後,症状渐除,诸恙不显,X线俭查:肺炎已癒。
2.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渊)杜某之子,十五岁。
患儿自述:鼻窍经常阻塞不通,嗅觉不灵,常流黄涕,气味腥臭,前额闷痛。
诊其脉象略滑,舌苔薄黄。
投以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炙甘草6克,辛夷12克,细辛1克,水煎饭前服。
麻杏甘石汤详解方源《伤寒论》【组成用法】麻黄去节,四两(5g)杏仁去皮尖,五十个(9g)甘草炙,二两(6g)石膏碎,绵裹,半斤(18g)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方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适用范围】外感风邪。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方义讲述】麻杏甘石汤,现在呢都叫麻杏石甘汤,实际上这些问题要注意,仲景在这些排列上有意思,在药名的排列上,方子如果把好多药放上去了,它跟它的组成配伍、排列有关。
那么这个方子所以作为辛凉解表,它实际上是清泄肺热,通过清泄肺热来达到止咳平喘的目的,讲义上写的是辛凉宣泄,清肺平喘,实际上就是通过清,通过泄,在清肺的同时用散肺邪的办法,使得肺邪外泄,所以这个泄字不能代替这个字,不能用泻字,这个地方泄跟泻不相等,就刚才讲的好多透邪也就这么个意思,透泄嘛,向外透泄,如果作为泻的话就只能从大便。
因为它的原书上它是治汗出而喘,所谓讲身无大热,它还是有热,并不是没有热,只是因为汗出而病不解,同时着重的是喘,那么从这些问题,以及我们在临床上经常用这个方子来说,所以把这个症状补充的更加具体一些,有热,有喘有咳,喘咳以后,由于气机的难受,甚至它可以看到鼻子的煽动,鼻翼煽动,口渴。
此方主治证中其中“有汗或无汗”,只是说在此情况下这个方子都可用,但是做为正常的方子是用来治有汗的,所谓正常的方子就是把它的配伍用量来看它是治疗有汗的,因此,无汗要加以变化,首先对一些症状作以补充。
为什么要提出来,明明是汗出而喘,这又提出无汗或有汗,那么这个情况就是根据现在用的情况来变化加减用它。
在这首先注意一下,麻黄是四两,石膏是半斤。
这个用量是比以前讲的几个方用量都大了,石膏的用量都大了,而麻黄的用量不是最大,大青龙汤麻黄跟桂枝同用,麻黄还用六两,这个地方它用四两,它石膏的用量比白虎汤小,可是在一般用量里,它是比较大了,用了来斤。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麻杏甘石汤证的汗出是因肺热,皮毛想帮忙,但无汗有汗都可以用麻杏甘石汤4. 麻杏甘石汤证的汗出是因肺热,皮毛想帮忙,但无汗有汗都可以用麻杏甘石汤首先,一般的医者,看到这个方子用到四两的麻黄之多,就连麻黄汤也只用到三两麻黄,所以就会有人很疑惑「这样的人怎么会汗出?」,就是麻黄用那么多,就是要开汗孔,可是这人怎么可以流得出汗?可是实际上麻杏甘石汤证的病人,多半是像张仲景说的这样流得出汗的,因为麻杏甘石汤是因为肺里有邪气,闷热在那边,肺主皮毛,肺感觉到闷热时,皮毛多多少少会有点想出汗的感觉,皮毛想帮忙分担一点,帮忙散热,帮忙呼吸,这个时候,皮毛汗孔多半是开的,肺是闷住的,这个时候不等于麻黄汤证,麻黄汤证的喘是寒邪束住了皮毛,皮毛不开。
所以这人会喘,麻杏甘石汤证不是那样束在体表了,是闷在肺里面,所以体表反而想要帮助肺,实行呼吸的机能,所以会排汗,麻杏甘石汤证无论有汗无汗都是可以用的,而且有汗的是常有的状态。
喘是张仲景标示这个汤证的主证,但是麻杏甘石汤证家常遇到,不一定是面临喘证,会比较觉得同样是咳嗽,小青龙汤的咳嗽是水比较多的咳嗽,就是呼噜呼噜的声音,麻杏甘石汤证是水比较少的,就是像博美狗或吉娃娃狗叫的声音,很清脆的干咳声,其实小青龙汤也好,麻杏甘石汤也好,同学学了以后,会觉得很方便,因为人感冒咳嗽是有习惯性的,讲白一点,是数十年如一日,如果家中父母是小青龙汤证的体质,每次感冒咳嗽都是小青龙汤证;如果是麻杏甘石汤证的体质,每次感冒几乎都是麻杏甘石汤证,所以如果可以记得家中听过的咳嗽声,就可以先把药买好放着,有机会就可以用得到。
5. 麻杏甘石汤是的石膏是清肺热,大青龙汤的石膏是清肌肉里的热「无大热者」,这么多的石膏,病人应该身体内有大热,偏偏麻杏甘石汤证是一个不一定有大热的现象,因为麻杏甘石汤或许是肺在热,或许肺热到都发炎,同学要晓得肺是一个「比热」非常低的脏,如果是一个烧到90度的肉丸,叫你拿一定会烫伤,可是如果是烧到90度的肉松叫你拿,是不是就敢拿?因为没什么密度,比热很低,拿一下手挥一挥,还不见得被烫到,所以肺是这样松松的一团,所以不管肺热到什么程度,全身其它的地方不一定会明显感觉到高烧,会觉得胸口热烘烘的,人有点燥热,一个肺在烧的情况,这人不一定变成体温很高,所以「无大热」是一个可以标示麻杏甘石汤证的主证的蛮好标示法,但也只能说「蛮好」,因为如果你的麻杏甘石汤证,是比较严重的肺在发炎,或是民初时的白喉,那种很严重的发炎现象,人可能会高烧,所以万一是有烧的时候,麻杏甘石汤还是可以用。
伤寒论第六十三条麻杏石甘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之我见麻杏石甘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的第六十三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加薄荷汤的组成是:“生麻黄12、苦杏仁15、生石膏60、炙甘草 25、薄荷 15、”麻杏石甘加薄荷汤的主证是:“中性淋巴白细胞,三个超高病毒性,莫管乎用之可也。
但若遇之红扑脸,问问心脏好不好,此之不可用于此。
”言“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说及这条,真是满腔感言,这个年代吹经方无懈可击的,倒成了常态,说经方短板的,倒成了病态。
若谁谈起来,某个经方,擅长治死人,倒成了众矢之的!病毒性之温病已来,又怎可用之以桂枝汤乎?故而曰之为:“不可更行桂枝汤。
”愚在临床中,但凡遇到细胞类血证时,一律不用大柴胡汤,但凡遇到年老心衰的老人时,一律不用橘枳姜汤,但凡遇到红扑扑的喘闷咳嗽,一律不用麻杏石甘汤,此类方剂,临床中常见同行,因我执于经方之说,而致事故者,比比皆是。
愚村内,一刚满五十男子,因常年穷俭节约,舍不得燃煤取暖,加之又无妻子,遂而常年饥寒交迫,偶得寒哮,听庸医言,喝麻杏石甘汤可以愈之。
其越喝,脸越红。
愚见时,真觉其脸似嫩模之脸,当时,愚言:“汝之好气色,真可活百岁耶!”未晓,第二年暴毙矣!愚不晓得,当时,是正话反说,还是真羡慕其好气色耳!当时,愚曾想,这家伙马上五十的人了,怎就如此突然地好气血呐?心里暗暗道:“怕是回光返照”没想到愚言一句,倒成了箴言。
临床不是儿戏,更不是所谓地加减之,我们不要轻言于加减,应该以本本分分之姿态以去辨证之,切莫,胡乱地加减,更切莫,胡乱地把患者以小白鼠而验之于临床中。
为普渡于众生,愚特以把对此方之经验,录于下,望百年后,再有杏林君子,以扬吾道。
麻杏石甘汤适应于病毒性心肌炎,即中性粒之超高,白细胞之超高,淋巴之超高,但凡三规之超高,即可用之可也。
若病毒性疾患之严重,可以吴鞠通公之辛凉解表法于其内加之,此法亦是愚从张锡纯公之书内悟得,无论是吴公亦是张公,皆以薄荷为之辛凉之代表药物。
麻杏甘石汤证解建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六十六方)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黄耳杯。
这个方子,本应该在新加汤后面,不知道为什么忘了,可能当时考虑这个方子太重要了,没有想好,就放下了。
之所以重要,一是这个方子的应用绝非这两条所述,二是这个方子也是应对流感的首选方剂,但是实践中又有很多人不敢用,因为惧怕麻黄发汗,惧怕石膏太凉。
还是从条文看起,63条和162条,语句和语式和相似,除了“发汗后”和“下后”这两个治疗方法以外,其余都一样: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不过,不管是“发汗后”还是“下后”,结果都是:汗出而喘,治疗的方法都是: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就是说,这种情况下,不能用桂枝汤。
但是,原文确实有问题,无论发汗后和下后,如果有桂枝汤证,就应该用桂枝汤,这里显然不通。
所以,还得改改。
改成:63、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下后,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这样就好理解了,如果经过汗法和下法,出现“汗出而喘,无大热”,这个时候,就不能用桂枝汤了。
我分析,伤寒论特意指出这两条,主要是两个意思:一是针对发汗后,用不用桂枝汤?二是针对43条的桂枝加厚朴证和34条的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理由如下:一是汗后。
伤寒论一再强调,有表要先解表。
判断有无表证的一个重要参考是“汗”,一般有汗用桂枝汤继续解表。
但是63条的“发汗后”,应该是指用了麻黄汤发汗,伤寒论说发汗一般是指麻黄汤,如果不解,而且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这时候不是单纯的表证了,这个汗出也不是桂枝汤的“自汗出”是有里热的汗出,绝对不能再用桂枝汤。
麻杏石甘汤
【名老中医论经方】叶橘泉:麻杏石甘汤
经方世界昨天
麻杏石甘汤
(一)处方组成
麻黄,杏仁各二钱,石膏五钱,甘草一钱。
以上四味,以水共煎,先煎麻黄,去上沫,入诸药,再煎,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二)原典记载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太阳病中篇》)。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伤寒论太阳病下篇》)。
(三)辨证要点
咳喘,烦渴,无大热,或面目浮肿,小便少,脉多浮滑或浮数。
(四)辨病范围
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心脏性喘息,支气管肺炎,百日咳,白喉初期,肺脓疡,肺坏疽(本方加桔梗、鱼腥草),小儿哮喘,眼科疾患,痔核,睾丸炎等烦渴,脉浮数者。
(五)医案举例
麻杏石甘汤用于小儿百日咳,疗效卓越,叶先生常治百日咳痉挛期,甚至咳出鲜血者亦有速效,且即止血。
治愈小儿百日咳病例甚多,过去以为极平常而未予记录,叶先生所用者不予加减,即此四味浓煎去渣,嘱再加冰糖或砂糖溶化后,小儿亦乐予接受,这是本方优点。
(六)汤头歌诀
麻杏石甘四味煎,汗出而喘热咳痊。
麻杏苡甘治风湿,一身尽痛日晡剧。
越婢去杏加姜枣,风水浮肿肾炎医。
越婢加术主里水,一身面目洪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