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的合法化根据
- 格式:docx
- 大小:18.90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是我国刑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安定。
该制度在刑法中的规定较为详细,并得到不断完善和进一步加强。
本文主要从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主要包括三部分:正当防卫的概念、适用原则和具体规定。
1.正当防卫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在危急情况下,为了防卫自己、他人或者国家的人民、公共财产等重大利益,超过了必要的限度而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这就是我国对正当防卫的规定。
可以看出,正当防卫是指在危急情况下,为了保护重大利益而采取防卫行为,并因此造成损害的一种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正当防卫的防卫行为必须符合必要性原则,即必须是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才不负刑事责任。
2.适用原则在判定正当防卫是否适用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情节认定原则。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认定正当防卫所在的危急情况的存在,以及防卫行为是否超过必要限度。
(2)利益优先原则。
应当优先考虑被保护的利益,即被正当防卫所保护的人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
(3)严格限度原则。
正当防卫行为必须超过必要限度才能成立,否则就构成过当防卫。
3.具体规定我国对正当防卫的具体规定主要包括如下几条:(1)正当防卫必须在危急情况下发生,且防卫行为必须符合必要性原则。
(2)正当防卫的承担者可以是任何人,包括公民和非公民等。
(3)正当防卫行为造成的损害必须是由被防卫者造成的。
(4)正当防卫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应当存在合理性。
二、正当防卫的运用正当防卫的运用主要涉及到防卫的对象、防卫的时机、防卫的方式及其限度等方面。
正当防卫的防卫对象可以是自己、他人或国家的人民、公共财产等重大利益。
被保护的利益必须是重大利益,如生命、财产等,不能是不正当利益。
2.防卫的时机正当防卫应在危急时刻下产生,即当被侵害人遭遇危险和攻击时,可以采取正当防卫措施,而不能在事后采取行动。
构成正当防卫要符合什么条件我们在被别⼈攻击,被殴打的时候,是可以正当防卫的,对于正当防卫的⾏为,是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即不需要承担民事责任,也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但是防卫过当的除外,那么构成正当防卫要符合什么条件呢?下⾯店铺⼩编就对这个问题作出解答。
⼀、构成正当防卫要符合什么条件构成正当防卫要符合以下这些条件:1、起因条件:不法侵害现实存在正当防卫的起因必须是具有客观存在的不法侵害。
“不法”指法令所不允许的,其侵害⾏为构成犯罪为条件。
对于精神病⼈所为的侵害⾏为,⼀般认为可实施正当防卫。
但是并⾮针对所有的犯罪⾏为都可以进⾏正当防卫,例如贪污罪、渎职罪等等不具有紧迫性和攻击性的犯罪,⼀般不适⽤正当防卫制度。
不法侵害应是由⼈实施的,对于动物的加害动作予以反击,原则上系紧急避险⽽⾮正当防卫。
不法侵害必须现实存在。
如果防卫⼈误以为存在不法侵害,那么就构成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不属于正当防卫,如果其主观上存在过失,且刑法上对此⾏为规定了过失罪的,那么就构成犯罪,否则就是意外事件。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不法侵害正在进⾏的时候,才能对合法权益造成威胁性和紧迫性,因此才可以使防卫⾏为具有合法性。
不法侵害的开始时间,⼀般认为以不法侵害⼈开始着⼿实施侵害⾏为时开始,但是在不法侵害的现实威胁⼗分明显紧迫,且待其实施后将造成不可弥补的危害时,可以认为侵害⾏为已经开始。
例如恐怖分⼦在放置炸弹后,即使尚未引爆炸弹,但也构成不法侵害;为了杀⼈⽽侵⼊他⼈住宅的,即使尚未着⼿杀害⾏为,但也被视为不法侵害⾏为已经开始。
不法侵害的结束时间——当合法权益不再处于紧迫现实的侵害威胁的时候,视为不法侵害已经结束。
具体表现在:不法侵害⼈被制服,丧失了侵害能⼒,主动中⽌侵害,已经逃离现场,已经⽆法造成危害结果且不可能继续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在财产性犯罪中,即使侵害⾏为已经构成既遂,但如果尚能及时挽回损失的,可以认为不法侵害尚未结束。
例如:抢劫犯夺⾛他⼈财物,虽然抢劫罪已经完成,但是防卫⼈仍然可以当场施以暴⼒夺回财物,这也被视为正当防卫。
法治天地作者单位:王兴远,广西大学法学院。
论新形势下正当防卫制度的缺陷及对策王兴远 摘要:随着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日益趋于严格,对于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及认定也愈发成熟,正当防卫属于法律认可的正当化事由,具有阻却刑事处罚的事由。
当前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各国刑法界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本文对于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进行了分析,着重明确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及其区分意义。
根据我国刑法总则的规定立足于正当防卫的多个要件,深入阐明透析正当防卫的理论问题,重点解决正当防卫体系中的几个争议较大的问题。
关键词:法益冲突;必要限度;行为人;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指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行为的人,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限度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其目的是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做斗争,从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及公民的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当然,如果正当防卫过度,造成人员伤亡,则需付小部分刑事责任。
一、正当防卫的类型(一)一般正当防卫概述 一般正当防卫这一概念自诞生以来就成为法学界一大的重难点问题,对于正当防卫的类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一般基础和异常两种类型。
基础的正当防卫是指本人资金或者是人身安全遭受到他人的伤害,而你针对他人伤害而做出的反击,在反击中可能造成他人的人身伤害或资金的损失。
这就属于正当防卫的范畴,不属于犯法行为。
如果正当防卫力度过大或方式过激,出现特大伤亡,就会承担小部分法律责任。
正当防卫的本质在于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
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在各国刑法界中有着不同的界定,1871年德国刑法典53条规定,由于正当防卫而做出反抗行为,不用给予处罚,这正当防卫必须是自己的权益正在受到侵害。
1967年的英国刑事法规定,为了制止罪犯、逮捕或者协助逮捕罪犯时,可以使用合理的武力。
现行刑法典第32条规定:“1、正当防卫不违法。
2、为使自己或他人免受正在发生的不法侵害而实施的必要防卫行为,是正当防卫。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刑事类2号论正当防卫的起因及必要限度条件单位:山东浩源律师事务所作者:苏鹏论正当防卫的起因及必要限度条件内容提要: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同时,在第二款、第三款中分别规定了防卫过当和无限防卫权的问题。
本文从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条件入手,对正当防卫的成因进行深入探讨,以防卫过当和特殊防卫为重点对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进行界定。
关键词:正当防卫起因条件必要限度正文: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概念、条件、原则和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作了概括性的规定,如果要正确认定正当防卫,切实保护正当防卫行为,必须对正当防卫的起因和必要限度进行深入研究,以此来保证正当防卫制度的最终实行。
一、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由于正当防卫是采取使不法侵害人受到一定损害的方法来保卫合法权益的,因此法律规定实施正当防卫行为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条件,以避免滥用正当防卫权利而给社会带来危害。
1、只有在不法侵害行为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才能实施正当防卫。
不法侵害的实际存在,不仅是指损害行为的实际存在,而且也是指损害行为不法性的实际存在。
对于那些有合法依据的损害行为,受侵害人或者他人都不能进行正当防卫。
只有对现实存在的、具有违法性的、已经形成防卫必要的侵害行为,才能实施正当防卫2.只有在不法侵害行为进行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正当防卫。
“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仅是指不法侵害实行行为的进行。
公民只有在情况紧急的状态下,才能依靠自己的实力去进行正当防卫行为,否则就会造成防卫权的滥用,破坏实行稳定。
3.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行。
正当防卫行为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的,它的损害后果只能加诸于不法侵害者,而不能加诸于第三人,这是正当防卫区别其他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的一个显著特点。
4.行为人必须有合法的防卫意图。
正当防卫认定新标准正当防卫在法律体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特殊的情况,正当防卫可以使它的行为人免受刑事责任,是保护公民免受不合理攻击的重要手段。
为了规范正当防卫的行为,保障正当防卫及其攻击者的合理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我国正式颁布公布了新的正当防卫认定标准。
一、正当防卫认定标准的概念正当防卫认定标准,是根据法律规定,识别一种行为是否符合正当防卫的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标准要求行为人做出的防卫行为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必须以实际的威胁为着眼点,并且受到威胁的处境必须是极其紧迫的;2、行为人必须采取有限的防卫行为,以避免受到威胁,防卫力度不得超出合理限度;3、行为人必须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毫不迟疑地采取防卫行为,不能有故意拖延的行为。
二、新正当防卫认定标准的特点1、正当防卫认定标准首次将行为人做出的防卫行为与威胁情况结合起来,特别强调行为人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是否采取了合理的防卫行为;2、正当防卫认定标准重点强调的是行为人的行为是合理的,而非行为人的行为是“合法的”;3、正当防卫认定标准不再强调“及时”,但要求必须在威胁发生之前尽可能采取防卫行为;4、正当防卫认定标准将具体的防卫力度纳入考量范围,而不能毫不顾虑地采取暴力或危险的行为;5、正当防卫认定标准明确了在处理案件时,应考虑行为人是否因受到威胁而过度采取了防卫行为,以及防卫行为是否超出法律规定的合理限度,从而更加细致的界定正当防卫。
三、新正当防卫认定标准对我们的启示新正当防卫认定标准旨在更好地完善我们的法律制度,更好地保护受到威胁的公民的合法权益,更好地遏制违法犯罪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新正当防卫认定标准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即自卫时,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防卫行为,但也不能采取过分激进的行为,而应该尽可能地采取有限的防卫行为,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双方的合理权益。
同时,也要特别注意不要因为自身过分情绪化而采取过度的行为。
四、结语新正当防卫认定标准的颁布,旨在更好地保护受到威胁的公民的合法权益,更加细致的界定正当防卫,有效地减少犯罪行为,促进社会的持续繁荣。
All things come to those who wait.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正当防卫需要符合哪五个条件导读:1、须有不法侵害行为,且不法侵害必须是实际存在的。
2、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
3、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
4、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财产或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才能施以正当防卫。
5、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有五个:(一)、须有不法侵害行为,且不法侵害必须是实际存在的,这是正当防卫成立的起因条件。
所谓不法侵害行为,是指客观上发生的社会危害行为。
而社会危害行为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在客观上又有社会危害性的违法犯罪行为。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某种侵害行为,在客观上具有社会危害寄害性,而其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并不具有故意或过失。
需要注意的是,正当防卫是法律为公民设定的一项权利,它只有遭到不法侵害时才能行使。
如果不存在侵害,正当防卫就无从谈起。
首先,必须有不法侵害存在,这就排除了对任何合法行为进行正当防卫的可能性,这里的不法是“违法”、“非法”的意思;其次,不法侵害必须是现实存在的,不法侵害须客观真实地存在,而不是行为人所臆测或推测出来的;再次,不法侵害须是人的不法侵害;最后,不法侵害不应限于犯罪行为,还应包括属于一般违法的不法侵害。
对于下述行为,无论是被侵害的人或第三者,都无权进行防卫;⑴对依法执行公务或合法命令的行为;⑵公民依法扭送正在实施犯罪或犯罪后立即被发觉的、或通缉在案的、或越狱在逃的、或正在追捕的人犯;⑶正当防卫的行为;⑷紧急避险的行为等等。
(二)、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这是正当防卫成立的时间条件。
这是指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尚未结束,不法侵害首先必须是真实的而不能是虚假的。
如果由于主观想象或推测,把虚假的不法侵害误认为真实的不法侵害而进行反击。
给假想的侵害者造成伤害,就不是正当防卫,而是假想防卫。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法发〔2020〕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解放军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现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2020年8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为依法准确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维护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鼓励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刑事司法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1.把握立法精神,严格公正办案。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和立法精神,对于符合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坚决依法认定。
要切实防止“谁能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的错误做法,坚决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
2.立足具体案情,依法准确认定。
要立足防卫人防卫时的具体情境,综合考虑案件发生的整体经过,结合一般人在类似情境下的可能反应,依法准确把握防卫的时间、限度等条件。
要充分考虑防卫人面临不法侵害时的紧迫状态和紧张心理,防止在事后以正常情况下冷静理性、客观精确的标准去评判防卫人。
3.坚持法理情统一,维护公平正义。
认定是否构成正当防卫、是否防卫过当以及对防卫过当裁量刑罚时,要注重查明前因后果,分清是非曲直,确保案件处理于法有据、于理应当、于情相容,符合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观念,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4.准确把握界限,防止不当认定。
对于以防卫为名行不法侵害之实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避免认定为正当防卫或者防卫过当。
对于虽具有防卫性质,但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依法认定为防卫过当。
正当防卫一、正当防卫的概念根据刑法典第二十条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并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但没有超出法定限度,因而不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该定义科学地界定了正当防卫的概念,肯定了正当防卫的合法性质,概括了正当防卫的构成要素,是防卫意识和防卫行为的统一。
二、正当防卫的条件正当防卫的条件是法律规定的正当防卫得以成立的要件,也是正当防卫之所以能够取得正当性的根据。
行为人针对不法侵害实施的各种防卫行为,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才能成立正当防卫。
根据刑法典第二十条规定,正当防卫的条件可概括为如下五个方面:(一)起因条件:不法侵害现实存在这是正当防卫的起因和前提,也是正当防卫得以成立的客观基础和根据。
所谓不法侵害的现实存在,是指不法侵害是客观的、现实的,如果实际上不存在不法侵害,但行为人误以为存在不法侵害而实施防卫行为的,属于假想防卫。
心须注意的是,对实施假想防卫的行为人,被侵害人有权实行正当防卫。
(二)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所谓不法侵害正在进行,通常是指不法侵害人已经着手实施侵害行为且侵害行为尚未结束。
不法侵害行为开始和存续的时间,就是行为人实施正当防卫的时间。
当不法侵害人正在预备实施侵害行为,或者已经实行完毕侵害行为,行为人对不法侵害人实施防卫行为的,属于事先防卫和事后防卫,合称防卫不适时,不成立正当防卫。
(三)主观条件:保护合法权益正当防卫的心理状态是保护合法权益,即防卫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不具有保护合法权益的目的而实施的貌似正当防卫的行为,比如,防卫挑唆、互相斗殴、偶然防卫等,不是正当防卫,而是违法或者犯罪行为。
当然,这些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是有条件的。
(四)对象条件:不法侵害人通常认为,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防卫,这是正当防卫的客体或者对象条件。
正当防卫必须对准目标,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不得针对第三人。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
正当防卫制度是一个基于自卫性原则的司法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公民的生命、财
产和合法权益。
正当防卫是一种合法的行为,只有在具备一定条件下采取行动才是合法的。
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攻击、威胁或者危险时,为了保护自己或者他人的生命、财产和合法
权益所采取的行为。
正当防卫制度的核心是判断正当性和合法性。
正当防卫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主体
必须是被侵害者,即是针对自身的合法防卫措施;被侵害者采取的防卫必须是必要的,即
是在合理范围内采取的合理行动。
第一条件主要是确定被侵权人的身份。
也就是说,身为侵权人的是攻击者,而身为被
侵权人的是防御者。
当被侵害人需要采取自卫行为时,需由该人自己或者其家庭成员、法
定代理人、被授权代理人、见义勇为者等等仅有合法主体才能采取正当防卫措施。
第二条件则是要求被侵害人采取必要的防卫手段,防卫行为应当符合必要原则。
必要
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必要原则是根据被侵权人面临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防
卫手段,在最小必要的情况下保障自身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其次,必要原则是采取可行的
行为进行防卫。
比如,如果可以通过报警,求助于相关部门来解决问题,就不应当采取过
度的暴力手段。
总的来说,正当防卫制度是一项基于法律原则的制度,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必要保障。
在实际行使中,正当防卫应当本着法律规范,尊重生命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对
袭击者采取合理的自卫措施,以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如果无法确定被侵害人的身份,或者防卫行为严重违反必要性原则,就有可能面临相应的法律惩罚。
正当防卫认定新标准正当防卫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合法地排除非法侵害的行为。
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一直是法律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也有了新的规定和解释。
首先,正当防卫的认定需要考虑的是非法侵害的情况。
非法侵害是指他人对自己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进行非法侵害,包括但不限于非法侵入、非法侵占、非法侵害人身权利等行为。
在认定正当防卫时,需要充分考虑到非法侵害的具体情况和性质,以及对人身、财产造成的实际危害程度。
其次,正当防卫的认定还需要考虑防卫行为的必要性和适当性。
必要性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采取的防卫行为必须是必要的,不能超出必要的限度。
适当性是指防卫行为应当是对非法侵害行为的合理反应,不能过度或不足。
因此,在认定正当防卫时,需要充分考虑到防卫行为的必要性和适当性,避免因为过度防卫或者不足防卫而导致不当的判定。
最后,正当防卫的认定还需要考虑到主观恶意和过错的情况。
主观恶意是指防卫行为的实施者具有明显的恶意目的,而过错是指防卫行为的实施者在面临非法侵害时,存在明显的过错行为。
在认定正当防卫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实施者的主观恶意和过错情况,避免因为主观恶意或者过错而导致对正当防卫的不当判定。
总的来说,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非法侵害的情况、防卫行为的必要性和适当性,以及实施者的主观恶意和过错情况。
只有在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的情况下,才能对正当防卫进行准确的认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应当增强法律意识,了解正当防卫的相关规定和标准,避免因为对正当防卫的不了解而导致不当的行为。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于非法侵害的防范意识,避免自身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受到非法侵害。
只有在法治意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正当防卫的合法化根据
一、关于正当防卫的合法化根据的学说
关于正当防卫的合法化根据,究竟为何,刑法学界素来争议不断。
我国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四种观点,即放任行为说、权利行为说、意思丧失说和法律与社会利益说;也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六种观点,即自然法说、紧急状态说、权利行为说、法之确证说、社会相当说和法益衡量说;还有学者在列举各派学说时将其分为两类,即认为正当防卫是免责不罚的学说和认为正当防卫是权利行为的学说,前者认为正当防卫本身并非合法、正当的行为,只是基于各种原因不予处罚罢了,后者则认为正当防卫本身就是正当的行使权利的行为。
本文将综合以上学说,进行概括和提炼,并做简要评价。
(一)权利说
该学说在理论上也有不同分类。
有学者将其划分为自然法说和权利行为说;也有学者将其分为自然权利说、法律权利说与自然权利和法律权利相结合说。
但是,无论哪种观点,都无一例外地认为正当防卫是一种权利。
1.自然法说。
自然法说,亦同于自然权利说,认为:正当防卫是以人类的自卫本能行使其固有的防卫权,因而是正当的。
这种观点以自然法为渊源,国家契约学说为基础。
但是,我们要看到,当个人遭受到急迫的不法侵害时,既然无法求助于公力予以保护,便只有恢复其自然权利,允许其行使自然的正当防卫权。
2.权利行为说。
有学者也称其为法律权利说。
该学说认为,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的一种权利,它体现的是一种法的社会化。
由此产生了社会本位的正当防卫理论,它主张自我防卫是法律所赋予的一项权利,即公民在遭遇不法侵害时,法律允许甚至鼓励、提倡正当防卫,由此给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因此,正当防卫是一种权利行为。
3.自然权利和法律权利相结合说。
自然权利说和法律权利说分别以保护个体权益和社会权益为立论基础并展开论证,前者符合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情感需求,后者体现着法律规范的整体性和秩序性,二者各有所重。
如果单纯强调自然权利说,会导致个人利益的强化,社会利益的弱化易形成防卫权利的滥用,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而唯法律权利说独尊,否定人类具有天生的防卫本能这一自然属性,则无法解释人类在遭受外界侵害时普遍反映出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反击这一特殊现象。
因此,自然权利说与法律权利说并非绝然对立,彼此之间具有依赖性、互补性。
笔者认为,应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正确认识防卫权的正当性,较为全面地把握正当防卫的性质。
(二)法益衡量说
该说认为,违法的本质是对法益的侵害,而构成要件被类型化的法益侵害实际上己经丧失,如果符合构成要件的法益侵害行为是为了救济更高的法益,则这种法益侵害行为就是正当的。
该说又可分为优越的利益说和法益性的阙如、缩小说。
1.优越利益说。
该说认为,防卫人对于急迫的不法侵害没有回避、
躲避的义务,防卫人的正当利益,相对于不正当侵害具有质的优越性,防卫人的利益绝对优越于不正当侵害者的利益,故防卫造成的损害可以大于不正当侵害所造成的损害。
2.法益性的阙如、缩小说。
该说认为,不法侵害者的利益因为其不法行为受到缩小评价或者被否定,所以,防卫人的法益性常常优于不正当侵害者的法益。
(三)社会相当性说
该学说认为,正当防卫是历史的形成的社会秩序内的社会相当行为。
换句话说,正当防卫作为具有社会相当性的行为而被正当化。
社会相当性说主张,在历史形成的社会伦理秩序范围内,被这种秩序所允许的行为(社会的相当行为),就是正当的,由于超出了社会的相当性的法益侵害才有违法性,理所当然,社会的相当性是阻却违法性的一般原理。
(四)紧急状态说
该学说是以刑法总则中紧急避险行为的构成要件以及原理来分析的,以事情的紧急状态来解释正当防卫,正当防卫之中包含着事件的紧迫性和危害性,这种紧迫性与紧急避险中的紧迫性是相同的,都属于对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的的私利保护和救济。
正如大塚仁所说那样,紧急行为是在不能受到法律保护的急迫紧急的事态中,为了保护法益而突然进行的行为,是被法律所允许的。
刑法所规定的紧急行为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紧急使不合法变成了合法,使通常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变成了法律所允许的行为。
(五)法之确证说
该说是以法律的权威性来论证的,一项法律法规一旦被制定出来,无论好坏,都是要求全体人民来遵守的。
英国的法学家约翰奥斯汀认为恶法亦法,都应该得到很好的实施和尊重。
所以法律是有被普遍遵守、被得到普遍认可和尊重的性质和特殊优点。
但是法在社会之中以千奇百怪的方式发生着,法的守卫者不一定能够随时出现来确证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此时就允许个人进行确证。
其实,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说,该说是将个人保全的利益与确证的利益的维护作为正当防卫的违法性阻却根据。
二、对正当防卫合法化根据的相关学说的评析
以上各个学说,至少都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正当防卫的合法化依据,各有其合理之处。
但是,这些学说,往往只是偏重于某一方面,因而,又存在着一些缺陷,需要改进和补充。
1.自然权利说。
优点在于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发展,顺应人性的生理机能。
当人在受到外界侵害时,本能反应就是反击,反击而非在头脑中进行思考之后的身体语言和动作,而是像动物一样的无须大脑思考的行为动作。
但是,这种学说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它缺乏合理的理论和实际依据,因为社会如今是如此的复杂多变,此学说很难解释所有的人是否都出于本能,如果是有目的的诱导防卫该如何解释呢?其次,在实施方面缺乏定量的客观标准,很难用该学说来制定明确的法律条文。
再者,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保护合法权益,但是依据自然权利说只强调个人的生理机能和自然反应,而没有意识到对第三
人的救助问题,也就是现今争议非常激烈的见义勇为,这是否也和法律对它的规定程度有关。
因此,笔者认为,自然权利说只是众多因素之一,不能全面的论证正当防卫的合理性。
2.权利行为说值得肯定的地方是,符合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发展中所倡导的人权学说,引申到正当防卫,就是每个公民都有在遇到紧急状况不能及时得到相关部门救助时有权利采取自我的保护行为。
刑法总则也是这样规定的,当公民正在遭受不法侵害时,有正当防卫的权利。
但是这种学说仅仅泛谈了正当防卫的理论依据,而没有具体分析正当防卫的适用时间、适用主体和适用对象等一系列的理论问题,所以,笔者认为该说也不够全面。
3.自然权利和法律权利说,这种学说把两种不同的学说结合起来分析正当防卫的合法化依据。
虽然相关学者主张通过该说来弥补自然权利说和法律权利说的不足,但是笔者认为是风马牛不相及,正如自然权利说的防卫主体之不全面无法通过权利说的论证来补足一样,也是很不科学的。
这种观点只能说是一种进步,但是还需要认真分析研究。
4.优越利益说,主要在于说明正当防卫的防卫利益可以没有因保卫自己的合法利益造成的不法侵害者的利益多,正当防卫者的利益对于不法侵害者的利益,有质的优越性。
但是这种学说没有解释这种优越性的理论依据,也没有形成法律解释,而且也很难解释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问题,所以很难被相关学界和实务界所接受。
5.法益性的阙如、缩小说。
该学说比较明确的论证了优越利益说的优越性何在,即不法侵害者首先违背了法律和道德,应该是被谴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