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及安全用药
- 格式:pdf
- 大小:120.00 KB
- 文档页数:2
健康讲座-药品不良反应防范与安全用药药品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可以用来防病治病,促进患者生理、生化机能的恢复;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起生理、生化机能紊乱或结构的变化等危害机体的不良反应。
在经历了磺胺酏剂事件、反应停事件等惨痛教训以后,人们才逐步认识到药品的这一特性,并要求药品管理部门通过上市前审批和上市后监测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一、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本身固有的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服用了某种药物后,有时会出现口干、老想睡觉,提不起精神或者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适,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就是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过程中,按正常用法、用药量使用药物而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即使用合格药品给患者带来任何不适或痛苦的反应都属于药品的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的范围很广,轻者可以是一种或几种症状,重者可以是一种或数种疾病,如使用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长期或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使用咪唑类灭虫药引起的脱髓鞘性脑炎等。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药物也不例外。
药物能治好疾病,消除病人痛苦;也会给病人带来不适,增加痛苦。
任何药品都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但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药品的表现可以有很大的差别,有的人反应轻,有的人反应重;有的人是这种反应,有的人是那种反应。
市场上的假冒伪劣药品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需要对制造假冒伪劣药品、知假卖假、知假用假的违法人员进行严厉打击、从重处罚,彻底从流通领域取缔假冒伪劣药品,但它们不属于药品不良反应的范畴。
二、药物不良反应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具体有哪些表现?(一)药物的副作用:指治疗剂量下,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例如解除消化道痉挛治疗胃痛的阿托品片,会发生口干、心悸、尿闭、视力模糊、眼内压升高等副作用。
中药柏子仁用于养心安神时其润肠通便的作用导致轻泻。
副作用可能是某种疾病的禁忌,如青光眼病人不能应用能使眼内压增高的阿托品。
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使用药物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药品的作用主要是治疗疾病,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和风险。
因此,安全用药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文将从药品不良反应的基本概念、原因及防范措施着手,深入探讨安全用药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基本概念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指在正常剂量下,某些不良反应或副作用令人不受控制地出现,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损害健康。
这些反应与药物剂量、剂型、使用频率、服用时间、服药途径、药物的代谢及排泄等因素有关。
药品的不良反应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具体表现如下:1. 轻度反应:指对患者的健康不会造成明显危害的反应,如头痛、恶心、腹泻、皮肤瘙痒等。
2. 中度反应:指对患者的健康有一定危害的反应,如高血压、免疫反应性疾病、癫痫发作等。
3. 重度反应:指对患者的健康有严重危害的反应,如心力衰竭、肝肾功能衰竭、过敏性休克等。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是药物本身的属性,也可能与患者个体差异和错误使用相关。
1. 药品本身的属性:药品本身就具有某些毒副作用,这是由药品化学成分所决定的。
一些药品可以引起过敏反应、致癌、基因突变等问题,这些都是由药品的化学成分所导致的。
2. 患者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有些人可能更敏感,或者某些人身体状况较差,更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3. 错误使用药品:一些错误用药行为也可能引起药品不良反应。
比如,超量、长期用药、不合理用药、药物相互作用等。
三、防范药品不良反应的措施针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1. 加强药品的研究和开发,研制出适宜人体的安全药品,不断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质量。
2. 严格执行医生处方制度,避免使用过多不必要的药物和剂量。
3. 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合理用药和个体化治疗。
药品的不良反应及安全用药摘要】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药品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因为在患者用药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的不良反应,它并不是遵循某一特定的规律,而是根据人的身体状况表现出的不同的病理反应或是生理反应。
这让患者在治病方面会产生怀疑,所以这就要求临床医生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态来合理的安排用药。
要求护士在配药过程中要仔细按照临床医生的安排进行合理配药,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不仅仅与患者的身体状态有关,也与药物的用量及反应原理有关。
所以要求医护人员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一定要有个全面的认识,这是对患者负责的表现。
本文首先介绍什么是不良反应及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
其次将介绍如何做到安全用药。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安全用药所谓药品就是临床医生根据患者所得疾病的临床症状给予可以消除这种临床症状的用品。
但是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这些给患者应用的药品会使患者出现另外的一些不良症状,这并不是患者在就医时出现的临床症状即为药品的不良反应。
尤其在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药品的不良反应的频率越来越多,收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临床上的药品不仅仅是用来治疗疾病,同时也要求药品应当尽可能的少出现ADR[1]。
所以在临床上要合理的用药,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这是对患者及医疗事业负责的体现。
为了进一步了解安全用药笔者结合临床及文献进行了如下总结: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及分类1.1 药品的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指患者服用药物之后出现的与临床症状无关的但是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的表现,现在因为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已经超出了患者可以承受的范围,甚至可以使患者丧失生命。
在临床治疗中因为用药引发不良反应后出现的临床纠纷越来越多,呈现逐年递增的形式,这种表现形式越来越让人担忧,对社会及患者带来的危害特别大[2]。
所以在对患者进行用药时一定要重视药品的不良反应。
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脱离病痛的折磨。
1.2 药品的不良反应分类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种类很多,有的药品临床效果特别好,但是有时有的患者应用时就会引起不良反应,不但没有减轻患者的痛苦,反而使临床症状更加严重,这只是少数的一类。
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摘要: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
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关键字:不良反应合理用药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
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
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
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
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
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
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
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WHO 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
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2].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
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论文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
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
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关键字:不良反应合理用药1药品不良反应名词解释1.1ADR(Adverse Drug Reaction)在按规定剂量正常应用药品的过程中产生的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
在一种新药或药品的新用途的临床试验中,其治疗剂量尚未确定时,所有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也应视为药品不良反应。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1、对人体有害的副作用。
如阿托品被用于解除胃肠痉挛而引起口干等。
2、毒性反应。
如引起失眠、耳鸣、贫血、肝功能损害等。
3、过敏反应。
4、其他不良反应。
如药物依赖性、致畸、致突变、致癌等。
1.2分类1.A型不良反应是因为药品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
特点是能够预测,与通例的药理作用有关,反应的发生与剂量有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发生率高(>1%),死亡率低。
首要表现包括过度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副作用、毒性反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停药综合症、后遗效应。
2.B型不良反应是与药品的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
特点是一般很难预测,通例毒理学筛选不能发觉,发生率低(<1%=,死亡率高。
进一步分类为遗传药理学不良反应和变态反应。
3.C型不良反应有些不良反应难以简单地归于A型或B型,有学者提出为C型不良反应。
C型不良反应的特点是发生率高,用药史复杂或不全,非特异性(指药品),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潜伏期较长。
药物治疗为主,但是无论是非经典还是经典抗精神病药物都容易造成心脏不良反应,且30% 80%患者心电图发生改变。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入组时有12例发生率窦速,发生率为(12%),显著低于对照组(23例发生窦速,发生率为23%)(P<0.05)。
心电图其他差异不显著(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学者研究〔4〕成果相仿。
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方面变化,主要表现为: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ST-T改变,窦性心动过速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利培酮和经典药物,如:舒必利等均会造成患者心电图发生变化。
但是,患者心电图异常属于是一种良性变化,往往不会伴有其他显著的临床症状,患者停药后即可消失。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2例室上性早搏,占1.38%;2例室性早搏,占1.38%;12例ST-T改变,占8.28%;30例窦速,占20.69%,15例窦缓,占10.34%;3例传导阻滞,占2.07%;1例Q-T间期延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学者研究〔5〕成果相仿。
由此看出: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肌损害的动态心电图变化相对较少,但是也会引起患者心电图出现异常,如: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心律失常等,由于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肌的动作电位产生影响,从而容易引起多极化障碍。
部分抗精神病药物甚至会抑制心肌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次摄取;药物会阻断α-肾上腺受体从而造成患者心率加快,患者治疗时应该联合服用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则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心动过速。
同时,对于一些非器质性心脏疾病患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时应该加强患者病情监督,密切监测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等,对于出现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应该立即停止用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6〕。
但是,本次研究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实验中病例数相对较少,样本容量有待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医师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时由于自身水平有限存在较大的人为误差,均需要经一步研究和探讨。
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摘要: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
因此,安全用药是任何一位医生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本文从不良反应的概念、分类、发生原因及防范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在开展药品治疗时应注意的安全使用方法,有效预防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安全用药、预防措施、治疗效果正文:一、药品不良反应的概念和分类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药品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包括药物过敏、药物中毒、药物副作用等。
不良反应的种类和严重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只是轻微的不适,而有的则会严重影响病情和治疗效果。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药品自身的特性、使用者的体质状态、用药方式和用药环境等因素。
药品自身的特性主要指药品的性质、成分、剂量等因素,如抗生素易导致过敏反应、某些降压药物容易导致低血压等。
使用者的体质状态影响着其对药品的耐受性,如肝肾功能不良者不宜使用某些药物。
用药方式和用药环境也很重要,如患者在口服药物时未按规定用药或空腹或餐后用药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三、药品不良反应的防范措施为了预防和减少药品的不良反应,医生在开展药品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状态,充分考虑药品的选用和剂量。
2.选用药品时应注意药品的性质和成分,选择较为安全的药品。
3.在用药前应告知患者药品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让患者有心理准备。
4.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剂量和使用方法用药,并注意用药时间和用药环境。
5.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四、安全用药的注意事项作为使用药品的患者,应当充分了解以下安全用药的注意事项:1.绝对不要随意更改药品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也不要在未经医生允许的情况下停药或换药。
2.使用药品时应按照医生的指导和药品说明书的规定正确用药,不要擅自增加或减少剂量。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的管理药品不良反应是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关键问题,药物危害人身安全的事件频繁发生,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寻求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方法,营造良好的用药环境是当前社会首要问题。
导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不仅有药品本身的问题,也有患者个体原因与其他因素制约,药品因素主要与药品的药理作用、药品质量、药品的使用三个方面有关:①药品的药理作用:部分药品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或者化学作用,而医务人员对药品性质与自身作用认识不清,就可能错误使用导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例如麻黄碱有平喘解痉效果,但其同样可以兴奋中枢神经,若医务人员仅了解平喘效果而忽视了兴奋作用,将药品应用在支气管患者的治疗中,不仅无法缓解各种急发病症,还会影响患者的睡眠,患者作息不良,可能导致治疗难度提升,因此医务人员对药品药性认识不清是导致安全用药问题恶化的关键原因。
②药品质量:受到社会造假风气影响,少数药品生产商在药品生产中也使用了不合规的药材,很多药品对人体有不良影响,从而导致不良反应发生,另外还有部分药品销售商药品保管不恰当,导致药品在保存过程中出现污染,这会影响药品的正常使用。
③药品的使用:每种药品使用方法不一,且药品的使用也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疾病情况对症使用,若使用不恰当会影响药品的正常吸收,导致血药浓度下降,治疗效果降低,且部分药品使用剂量未达到使用尺度甚至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直接影响治疗进程。
患者因素同样可分很多种,而主要制约因素包括药品使用性别、药品使用年龄、患者个体差异、疾病差异等因素:①药品使用性别:部分药品的使用对于使用者的性别有严格限制,例如女性因药品患粒细胞减少症的几率较男性患者高得多,但男性患者得药品性皮炎的几率则远高于女性患者,而这与药品药性有很大关系。
②药品使用年龄:不同年龄的患者对药品的代谢速度存在差异,如儿童、老年人药品代谢速度就较成年人更慢,而药品长期留存就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而且婴幼儿由于机体发育不完全,各个器官功能不成熟,也更容易出现药品不良反应。
构思新颖,品质一流,适合各个领域,谢谢采纳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课题名称: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指导教师:日期:目录1、目录 (1)2、摘要 (2)3、关键词 (2)4、药物不良反应的基本概念 (3)5、药物不良反应的现状 (4)6、药物不良反应的成因 (7)7、怎样做到安全合理用药 (10)8、参考文献 (13)【摘要】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简称ADR)作为药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就伴随着安全合理用药而存在,可以说,是药物除去治疗作用以外的一个孳生品。
所谓“是药三分毒”,所以探讨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和临床危害,从而提高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及各主管部门已经从法律法规的层面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控制采取了一系列的规范措施,旨在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切实降低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即合理用药。
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依托当代药物和疾病系统知识和理论基础,就药物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做进一步的剖析和探讨,为安全用药知识的普及及其科学性和权威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关键词】不良反应危害减少安全用药【Abstract 】ADR (Adverse Drug Reaction, referred to as "ADR")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edicine discipline, safety rational Drug use, historically occurs, so to speak, the Drug's a breed apart from treatment function. So-called "is a medicine three minutes poison", so to explore the factor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clinical harm, thus improve the security of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 has the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In recent years, the country and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have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monitoring and control has adopted a series of regulatory measures, to arouse at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so as to effectively reduce and prevent the risk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safe, effective,economical and proper use of drugs that rational drug use. This article as a starting point, relying on modern medicine and disease system knowledge and theoretical basi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safe drug for further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for safe medication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and its scientific nature and the authority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data.【Key Words 】to endanger the safety of reducing drug adverse reactions 【药物不良反应的基本概念】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简称ADR)是指质量合格的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及安全用药谢颖,杜潇,卫薇【摘要】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及安全用药情况。
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共计123例,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引发的系统损害或组织损害的药品种类。
结果各个年龄段患者均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老年患者居多,与其他年龄段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使用药品时,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与其他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累积器官最多的为皮肤与附件损害,其次为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全身损害等。
结论通过药学监护理念监护临床药品使用,减少不良反应,避免给患者带来伤害,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安全用药;分析【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296(2015)07A-0094-02doi:10.15887/j.cnki.13-1389/r.2015.19.062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它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安全[1]。
据WHO公布,世界各国住院患者发生ADR的比率约为10% 20%,其中5%死于严重的ADR,我国ADR发生率约占住院患者的10% 30%,每年因ADR入院的患者达500万人次,每年约有19万人死于ADR[2]。
药品是一把双刃剑,ADR是药品的固有属性,合理用药越好,ADR就越少。
笔者分析了我院药品应用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患者123例,男51例;女72例;年龄13 92岁;单独用药59例,联合用药64例。
静脉滴注100例,口服17例,静脉推注3例,肌注、外用及皮下注射各1例。
1.2方法统计分析我院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段、不良反应引发的系统损害、引发不良反应的药品。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年龄与性别分布各个年龄段患者均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老年患者居多,与其他年龄段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123例不良反应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例)年龄(岁)男(例)女(例)合计(例)构成比(%)10 192021.6320 29581310.5730 391564.8840 497101713.8250 595121713.82>6031376855.28*合计5172123100.00注:与其他各年龄段比较,*P<0.052.2药品种类使用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与其他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累及器官与临床表现累及器官最多的为皮肤与附件损害,临床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及皮肤水肿、红肿、疼痛,共计83表2引发不良反应药品种类分布情况药品种类例数构成比(%)中枢神经药物10.82呼吸系统药物10.82微生态及免疫增强剂21.63抗肿瘤药物32.44消化系统药物32.44营养药物32.44血容量及电解质类32.44造影剂32.44镇痛及麻醉剂54.07内分泌系统药物64.88心脑血管用药97.32中药制剂3326.83抗生素5141.46*注:与其他药物比较,*P<0.05例;其次循环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血压浮动、面色苍白、肾功能衰竭,共计9例;消化系统损害也是9例,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及肝功异常;再次为神经系统损害7例,临床表现为头痛、嗜睡、失眠、兴奋、烦躁、听力下降、耳鸣;呼吸系统损害也是7例,临床表现为咽喉不适、咳嗽、呼吸困难及胸闷;全身损害有6例,临床表现为发热、寒颤及全身颤抖;血液系统损害1例,临床表现为血小板与白细胞减少过多;内分泌系统损害1例,表现为血糖降低。
3讨论3.1药品不良反应123例中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2例。
1例为13岁慢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男孩,当日再次输入头孢呋辛钠1.5g时出现明显三凹征;另1例为46岁左跟骨骨折男性患者,当日下午再次滴注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完毕后,出现心前区难受,心慌、出汗,血压57/22mm Hg、R78次/min,血氧饱和度90%。
临床上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女性和年龄>60岁老人居多。
抗生素最易引起药品不良反应。
皮肤与附件损害为不良反应之首,其次为消化和循环系统损害、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全身损害不多,血液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较少。
此次研究显示抗生素为致不良反应之首,过敏反应最多,任何给药途径均可发生,故而不同批号抗生素使用前均要皮试。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是可预防的,预防措施为仔细按照处方药的药物学及药物治疗学进行培训,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品质量差异,比如药物的生产工艺、生物确实容易造成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医院也从药物经济学给予考虑[3],同等药品质量药物,价低首选[4,5]。
我院的老年患者就诊偏多,儿科就诊患者较少,所以统计出>60岁患者有68例,<20岁患者仅2例。
许多因素可致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比如药品、环境、生活饮食习惯以及患者年龄、吸烟、饮酒、性别、妊娠、哺乳、肾功能、肝功能、药物剂量、给药次数和许多其他相关原因,以上因素均可作为安全用药的参考。
给药方法、吸烟、饮酒为可控因素,年龄、其他疾病及遗传基因等机体因素不可控[6]。
药物基因组学(PGx):是研究DNA和RNA特征的变异与药物反应相关性的科学[7],以效应和安全性为主要目标,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差异的基因特性,以及基因变异所致的不同患者对药物的不同反应,从而研究开发新的药物和合理用药方法的新学科。
基因差异导致药物反应异常,根据个人精细的基因组信息,对疾病实行早期查出,真正实现“量体裁衣”,因人而异,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从而带来一个“个性化药物”的时代。
此外,药物基因组学对药物经济学也具意义,它使患者在用药前先进行基因变异分析,这样可减少出现无效处方的可能性,减少患者就诊次数,使药物不良反应和危险降到最低程度,达到节约医疗费用的目的。
此概念是近二十年国际上提出,也是未来个体化用药的方向。
3.2安全用药是根据病情、患者体质和药物的药理、药性等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同时以适当的方法、适当的剂量、在适当的时间准确用药。
多药共用现象(指对同一患者同时使用了5种以上的药物)在患者中普遍存在。
通常这些药物无明确的临床使用指征,或者虽有指征但被超大剂量使用,或者这些药物目前无证据证明其有效[8]。
3.2.1多药共用的鉴别标准:(1)没有明确的用药指征用药;(2)运用与治疗手段等效的药物来治疗相同的疾病;(3)所用药物之间存在药物相互作用;(4)使用不适当的剂量;(5)用其他药物来治疗某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9]。
3.2.2药物—疾病互相作用:(1)药物所致的疾病恶化在老年人中特别重要,它增加疾病的患病率,并且常难于将隐匿的药物不良反应和疾病的作用区别开来。
(2)临床情况的恶化可考虑为疾病相关的而非医源性的,导致诊断更加困难。
(3)这些问题可以选择更加安全的替代药而得以避免。
药物—药物互相作用[10]。
(1)地高辛经常用于老年人;所以必须对该药认真注意,例如奎尼丁、胺碘酮和维拉帕米能降低地高辛从肾脏廓清。
(2)老年人因为心脏病、低血钾症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高发病率,也增加洋地黄中毒的危险性。
3.2.3注意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在疗效相同的药物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选择价格适当的药品。
这样就可以做到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用药。
目前不合理用药的种种现象。
(1)用药不对症;(2)给药时机不恰当;(3)不恰当的联合用药、大处方;(4)不能根据病情选择合理的用药途径;(5)随意增减药物剂量;(6)不按疗程服药,稍有好转立即停药或者频繁换药;(7)盲目迷信贵药、新药。
3.2.4安全用药的预防措施:(1)评估。
①用药史;②各系统老化程度;③服药能力和作息时间;④心里—社会状况。
(2)预防措施。
①以负责任的态度使用药物;②让医师了解所用药物;③对所用药物性能有初步了解;④留意ADR;⑤了解相互作用;⑥注意饮食对药物的影响;⑦对使用方法有充分了解;⑧建立适合自身的用药辅助方法。
参考文献1欧阳露,肖雨清,雷龙,等.儿科用药不良反应36例分析[J].医药导报,2009,28(2):264-265.2周新.儿童药品不良反应调查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36):8126-8127.3肖永红,侯芳,王进,颜青,等.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社会与经济后果调查[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5):94-96.4梁红萍,方丽华,洪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654-656.5李燕.四川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0.6常先平.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分析[J].安徽医药,2014,18(7):1401-1402.7钱小妹.药物基因组学对临床个体化用药的指导作用[J].中外健康文摘,2009,6(26):6-7.8李冠,夏宁,韩涛,等.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J].医学综述,2013,19(18):3403-3404.9刘水平,刘红杰.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2011,9(12):559-560.10许建刚.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1.(收稿日期:2015-02-13)心血管系统常用药物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郭晓玲,郭海红,吕利娜【关键词】心血管系统;常用药物;不良反应;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9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3296(2015)07A-0095-04 doi:10.15887/j.cnki.13-1389/r.2015.19.063作为工作在临床一线护士,既是药物治疗的执行者,也是给药护理的实施者,在发挥药物最佳效应和减少不良反应方面起主要作用[1]。
针对每位患者所患疾病正确合理地用药,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护士的重要职责。
这就要求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熟悉常用药物的一般知识,还应了解药物不良反应,才能有针对性的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保证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2011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心血管病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造成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概要指出,我国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增长,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
全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病者300万人,占死亡原因的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