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6
1,___D____是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①猜测性、辩证性、逻辑性;②直观性、系统性、分析性;③思辨性、联系性、综合性;④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2,构成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原因之一是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____B____。
①相加性;②协同性;③无序性;④同一性3、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D①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②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③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4、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D①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②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④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5、对于演绎方法条件限定不能成立的是:D①大前提必须包含小前提②如果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结论也应该是否定的。
③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能推出结论。
6、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包括:A①引力、强力、弱力和电磁力,②引力、强力、弱力和摩擦力③引力、强力、弹力和电磁力④引力、弱力、电磁力和摩擦力7、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C①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②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③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④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8、关于科学实验的认识论特点不正确的是B①科学实验对象的受控性使得实验认识方法更富有必然性②科学实验对象的选取受主观影响,因此具有偶然性③科学实验组成的特殊性结构充分反映了科学实验的认识具有主客体互动性④实验类型的多样化反映了实验认识模式的多元性9、对演绎方特点说法正确的是:B①可靠性小、创造性小②可靠性大,创造性小③可靠性大、创造性大④可靠性小、创造性大10、关于恒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①恒星的归宿与其初始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1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是A创造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B确立作为研尤出发点的原则。
C寻找辩证法的实例。
1非A非B非C。
2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A判断自然科学中的是非。
B划分自然科学中的皆学派别。
C提供从事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非A非B 非C »学习和研尤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岛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学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尤工作。
3科学哲学A的核心是科学方法论。
B是以科学为对象的哲学学科。
C不是西方皆学的一个流派。
1亦A亦B亦C。
4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在于科学知识是A系统化的知识。
B已经彼证明了的真理。
C分门别类的学问。
■非A非B非C。
? ? 5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是要区分A科学与宗教、艺术、哲学、常识、类学、伦理。
B科学与伪科学。
C科学与总识形态。
1亦A亦B亦C。
? ? 6科学方法论中所说的可检验性.是指一个陈述或者其检验蕴涵A能够与经验证据直接进行比较。
B有可能被证明为错CC要冒被证明为错的风险。
■亦A亦B亦C。
7科学与真理的关系是A科学知识并不一定是真理。
B真理并不一定是科学知识。
C非A非B。
■亦A亦B。
8真正的科学知识A具有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B具有可能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C不包括那些错误的知识。
|都有可能出错。
9重大科学成就,|必须具有主体际性。
B其论证过程是秘而不宣的。
C是其他人不能理解的。
D是不可怀疑的。
10前几年,中国东北地区某人宣称.已经用经济的办法在常温常压下把水变成了汽油,从而完成了一场科学革命。
其论证方式A不符合公开性原则。
B不具有主休际性。
??C违背了相容性原则。
■亦A亦B亦C。
11科学理论|都有其适用范困。
B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C的真理性没有例外。
D区别于假说之处就在于后者尚未得到证明。
12科学事实是A颠扑不破的真理。
B客观存在的爭实。
C科学家们的约定。
1.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与人的关系的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规律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系统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反映了人类最新的认识成果。
2.生态自然观:一方面: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系统,其中的特征信息是生命体共有的。
生态系统各部分的公共信息才是生态系统的本质所在。
人的特有性质不能成为生态系统的特征信息。
任何生命物种不能把其个性强加于其它生命体之上。
另一方面:认识主体本身参与生态过程。
这种整体性与现代物理学的情况相似。
整体性表现在主客体关系的客体化上。
相对论力学中的信号是测量中建立起来的主客关系,同时也是认识对象的一部分。
而且,这种传播关系以及认识活动,也要遵循生态系统的特征信息要求。
特点:一方面秉承本体论的传统方法(第一条);另一方面引入了价值论命题(第二条)。
总体上看,生态自然观把“是”与“应当”两种知识溶为一体,必然与必需两类命题并举,从知识的内容与形态上区别于以往的自然观。
传统自然观不包含价值判断,两者相互分离。
3.传统自然观:(1)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和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
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4.区别:天然自然观基本上是本体论的研究,旨在说明生命和意识是如何发生的。
人工自然观基本上是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研究,着重阐明人是怎样创造自然(人工自然)的。
前者侧重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后者则侧重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生态自然观是在二者基础上形成的新自然观形态,是本体论和实践论即创造论的辩证统一,既是对人类创造自然(人工自然、生态自然)的实践总结,又重申了人类出现之后自然界的本体论意义。
第二周①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答:它深刻揭示了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为直接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技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②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研究范围是什么?答: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及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在当代,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已发展成一个学科群,包括内核学科与外核学科两大部分,内核学科是它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个学科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③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答:自然辨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
正是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特殊的位置,与其他哲学相比,它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更值得研究。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的联系,这涉及到学科门类的层次结构问题.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和区别:虽然他们都是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但他们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第一如何看待自然观。
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者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把自然观作为他的理论基石。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1、宇宙的基本层次渺观、微观、宏观、宇观、胀观是如何区分的?现在科学所研究的宇宙范围,目前最小的层次是超微观,即小于普朗克尺度的范围,也就是空间上小于10-35m,时间上小于10-43s,小于夸克和轻子即小于10-18m的层次被称为渺观层次,往大处走,从夸克、轻子开始经过基本粒子、原子、分子一直到布朗运动的颗粒为止乃微观层次,从布朗运动的颗粒到行星为宏观层次,从行星到行星系、星团、星系、星系群或星系团、超星系团一直到总星系为宇观层次,总星系之上乃胀观层次。
当然,渺观之下还有无数更微小的层次,胀观之上还有无数更高的层次存在。
2、简要叙述天文单位、光年和秒差距的定义。
太阳到地球的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此称为1天文单位,当1弧秒的角度对应的弧长度为1天文单位时,大圆的半径就是1秒差距,因为1弧度=57.3°=3438’=206265”,故1秒差距=206265天文单位,约3.3光年。
1光年即光在1年中走过的距离,约9万4千600亿千米3、简述恒星起源和演化的主要阶段。
有关恒星的起源和演化,按照最流行的星云说观点,可以将恒星的整个生命历程划分为引力收缩阶段、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晚期阶段和临终阶段。
4、简述盖亚假说的内容。
盖亚乃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
此假说的内容是:地球在太阳系是一个生物行星,地球表面是一个超级有机体,是一个以生命为核心的活系统,这个系统主要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组成,其中的关键因素是生命。
这个系统主要通过生命的活动加以自我调节和控制,并寻求达到一个适合于大多数生物生存的物理—化学—生命体系。
如果地球表面的生命消失,活的“盖亚”系统就消失,地球表面就退化到金星、火星那样的死系统。
5、简述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
2015-2016第一学期《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思考题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主要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答:系统自然观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系统自然观主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人工自然观是在工程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人工自然观主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有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形成的。
生态自然观主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类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生态自然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基础。
2、试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1)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科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科学需要社会提供各种条件,并从科学外部输入各种资源。
科学外部的动力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层面的科研需求,社会生产需求,技术仪器和技术问题,国家政策引导,政府和企业的投入,教育和人才培养,文化价值观和人文传统等。
(2)科学发展的部动力科学系统外部的动力要与部的动力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
科学发展的部动力来源于科学系统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研究手段的进步;科学家的研究兴趣与热情;科学问题历史和科学实验提供的题材;科学实验(事实)与科学理论(假说)的冲突,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冲突;科学学科的分化和专门化,从原来的学科中逐渐分离出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新学科研究对象围变小,认识层次更深入,从而使得科学向纵深发展;不同研究团体学术观点的论争等。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什么?(P39-4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
1.自然界的层次结构2.自然界的无限发展3.自然界的相互作用4.人和自然的统一。
基本特征: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从来的自然观都是对纯粹的、大然的自然界的看法。
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有何重大意义?(P41—43)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丁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恩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现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辩证唯物丰义自然观的创穴,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技英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而不是僵化、保守的。
3、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P47)系统自然观植根于相对论、且子力学、分于生物学以及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理论、分形理论、混池理论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措绘出一幅从基本粘子、原子、分子化合物育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宁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购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格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一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叩。
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闻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B.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D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的纯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下没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不系统性B.非批判性C.反思性D.历史性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
果有剩余,必有隐因。
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答: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决定了它是一门独立的、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但它又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更不同于各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
在科学和哲学认识的层次上,它是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二者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一门具有中介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学科。
基本特征: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统一;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2.试说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地位与作用。
答:自然辩证法居于自然科学技术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中间层次的地位。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哲学素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理性思维认识能力,掌握科研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党和国家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不断增强贯彻执行科学技术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3.根据自己学科发展状况试分析自然辩证法在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
答:我的专业是森林经理学,它是林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森林经理学也可称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它是对森林资源进行区划、调查、分析、评价、决策、信息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森林经营管理的对象是森林资源,宗旨是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自然辩证法中的基本理念,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也是这一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其核心思想是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新型的生态文明观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世界观,它要求人类坚持相互关联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人类社会要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二是人类应该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赞助自然而不能以任何方式和理由破坏自然;三是人类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自然辩证法复习与考试A、关于考试题型基本概念(占25%)简答题(四题中任选三题,占45%)论述题(两题任选一题,占30%)基本概念: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
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
2.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3.科学事实: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4.科学定律: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其逻辑形式是全称命题。
5.科学假说: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规律提出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
6.科学理论: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其逻辑形式是理论模型。
7.科学问题: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知识背景下提出的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
8.实验方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设备和条件),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9.分析: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划分为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并分别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
10.综合:在分析的基础上,将研究对象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整合起来,以形成对研究对象统一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
11.归纳:从个别或特殊上升到一般。
12.类比:根据两个或两类不同对象的部分属性或功能等相同或相似,推论出它们的其他属性或功能等也可能相同或相似。
13.模型方法: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的特定认识目的。
B、复习题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1)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存在是人类研究自然界的前提。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题一、简答题1、阐述古希腊四个自然哲学家关于万物本原的四种不同思想。
(教材P26)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产生于“气”,赫拉克利持和希巴索则认为是“火”,恩培多克勒以土加于上述三者,主张“四元素”为万物之始,阿那克萨哥拉认为各种性质不同、数目无限多、体积无限小的“种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初元素,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认为万物的本原就是原子和虚空。
2、论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征。
(讲义P12)a、先进性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16世纪以前的一千多年时间里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主要表现为以四大发明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发明的领先,以及农学、中医、天文、算术等学科的成熟。
b、实用性:中国古代科学倾向于实际应用而不是古希腊科学的倾向于理性思辨。
主要表现在种种有形的技术发明,许多理论体系始终未能摆脱应用阶段。
c、稳缓性:中国古代科技一直在稳缓地前进而无大起大落。
d、大一统性:与农业有关的学科构成中国大一统科技中心的一部分,大型建筑技术、通讯技术、航海技术、炼丹技术等成为中国大一统科技的派生分支。
3、简述近代科学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科学发展的不同特征。
(讲义P20)(1)16-18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特征科学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材料,其途径是培根的经验归纳法;此时自然科学的研究是一种分门别类的研究,采用的是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方法,将自然界看作一个既成事物而不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机械力学的方法是此时期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整个自然科学都带上了机械论的色彩。
(2)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特征a、19世纪自然科学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有更高程度的发展时间上追溯了宇宙起源(星云假说);空间上确立了微小原子与庞大银河系的存在;深度上涉及到宇宙的未来与生命的本质、起源等。
b、19世纪自然科学已经采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研究自然界联系观点:电磁学揭示了电、光、磁之间的联系,化学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的联系;有机化学揭示了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有机物之间的联系;能量守恒定律揭示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发展的观点:康德的“星云假说”探讨了星体的演化;“地质进化论”探讨了地球的演化;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探讨了生物的演化。
c、19世纪科学已经从收集材料阶段发展到整理材料阶段,从实验科学走向了理论科学。
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理论”是理论科学,是在法拉第、安培等一系列实验物理学家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d、力学机械论继续流行,并已经开始突破其局限性19世纪科学思想存在着一个基本矛盾,即科学成果与科学思想的矛盾,也即科学家的科学成就在客观上已经基本上超越了力学机械论,但是一些科学家在思想上却仍然被力学机械论所束缚,主观上还迷信力学机械论。
4、简述近代两次技术革命的不同特征。
(讲义P19)第一次技术革命:自然科学的理论指导比较零散,而工匠技术经验居于主导地位(纺织机的发明、改进者以及瓦特、纽可门等蒸汽机的改进者均是熟练技术工匠)。
第二次技术革命:自然科学的理论的突破成为生产技术革新的先导,科学理论的发展走在了生产实践的前面,即所谓的“理论先行,技术跟进”(现有电磁理论的确立,然后才有各种电机的发明)。
5、论述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
(P107-108)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求真务实精神。
求真务实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个人的得失必须置于真理的追求之下,不唯书、不唯上、只求真,就是对这种精神的一个概括。
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任何科学研究都要求逻辑自洽、要求提供经验证据,必然要有理性的怀疑。
有条理的怀疑是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逻辑上自恰)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
其三,开拓创新精神。
科学家必须勇于提出目前尚未提出或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得出他人没有得出的结论、见解或看法,认识结果要有新的经验内容。
6、简要论述技术价值的基本内容。
(教材P221-222)1.技术的自然价值从技术的二重性的观点看,技术的自然价值是指技术在与主体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技术设计和发明。
由其自然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技术的效用价值是其主要成分)。
技术的自然价值是中立的。
2.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的社会价值是指在技术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中,主要通过技术的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
技术的社会价值是在技术的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的,它包括技术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
技术的经济价值是指技术在与经济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它的经济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
技术的政治价值是指技术在与人和社会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它的政治属性(如技术与权利、权力、社会革命、国家安全等)所显现出来的价值。
技术的文化价值主要是指在技术与文化(狭义)发生相互作用中,它的文化属性(如观念、审美意识等)所显现出来的现实价值。
技术的生态价值是指技术在被人类用来保护自然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它的自然屑性与社会属性所显现出来的价值。
技术的自然价值与其社会价值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
7、简要论述科学知识的主要构成要素。
(教材P188-189)科学认识过程的成果是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由逻辑推理和实验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科学事实一般分为两类:事实I,指客体与仪器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
事实II,是对观察实验所得到的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被观察与实验证明了的理论结论,被称为理论事实,有时也被人们称为事实III。
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
从科学事实到科学定律,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借助归纳法从科学事实概括出来的经验定律。
另一条是借助于想象、直觉与灵感得出的理论定律,是人类理智的自由发明。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回答。
通常包括: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规律的猜测,推导出的预言和预见。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实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科学理论的特征:其一,客观实理性。
其二,全面系统性。
其三,逻辑完备性。
其四,科学预见性。
8、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教材P40)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9、阐述科学价值的基本内涵。
(教材P104-105)价值是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范畴。
科学价值是指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科学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当科学对人或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价值,否则,它就没有价值或具有负面价值。
科学价值可以划分为“科学中的内在价值”和“科学的社会价值”两个基本方面。
a、科学的内在价值: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
b、科学的社会价值:科学的社会价值是指科学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它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
其一,科学带来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其二,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三,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10、简述量子力学的主要成就。
((讲义P22))1900-1927年量子力学的创立普朗克(1900年普朗克能量子假说)→爱因斯坦(1905年光量子假说E=hv,P=h/λ)→卢瑟福(1911年原有核模型)→波尔(1913年量子化的原子模型理论)→德布洛依【923年物质波理论(λ=h/mv)】→薛定谔(1926年波动力学)→海森堡(1925年矩阵力学,1927年测不准关系△X△Vx≥h/m)→玻尔(1927年互补原理)二、论述题1、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讲义P4)1)研究对象,,性质与功能科学一般是以天然物位主要研究对象,科学要反映,认识客观过程或自然规律。
科学的任务是要有所发现,科学属于精神文明范畴;技术的研究对象主要以人造物为主,技术要有所发明,实现发明,技术与人类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紧密相关。
2)解决问题与结构组成科学致力于回答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科学解决问题多与五个W有关:what,(何物),when(何时),where(何地),how(如何),why(为何);其结构是由实验判据,概念,定律,公式,学说等知识单元组成。
技术注重于处置“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技术解决问题时多余五个M有关:man-power(人力资源),machine(机器设备),material(材料),management(管理),money(资金);技术的结构一般由设计方案,规程(规范,规章),准则,程序,标准等操作单元构成。
3)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个别←→一般技术特殊←→普遍经验←→理论科学主要地关系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从经验到理论,主要采用抽象,概括,分析的方法再现客体,科学力求追根穷底,主要是解释说明“如果---那么—”的过程;科学在研究的实践方式上立足于实验的方法;技术主要关系到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从理论到经验,主要采取想象,综合的方法构建客体。
技术关心的是找到一种方法和手段去实现“如果—那么—”的过程,技术在研究的时间方法上主要依赖于试验的方法。
4)相邻领域及与关知识的联系科学一般是单纯的,较少考虑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特点及科学是无国界,无阶段性的,也较少顾及到成果的应用前景或经济效益的,且只与数学及邻近的分支学科相关;技术研究则要运用多门学科知识,还涉及到经济的,社会的,法律的,地域的,心理的,生理的,安全的,环境的,艺术的,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