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_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王银燕
- 格式:pdf
- 大小:95.79 KB
- 文档页数:2
高职护理专业“医教一体、校院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符合社会需求的护理专业高职学生。
我院开展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通过校内护理系与附属医院护理部整合成立“医教一体护理教研室”,校外与40多家医院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
通过三年的建设,形成高职护理专业“医教一体、校院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标签:医教一体院校合作人才培养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背景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我院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不断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已形成“学院育才、学生成才、企业用才”的三才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
从2013年开始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广泛调研,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岗位能力需求,校内护理教研室与附属医院护理部进行整合,校外与45个医院资源密切合作,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上进行改革实践,现已形成高职护理“医教一体、校院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成立“医教一体”护理教研室,实施医院护理与学院教学的一体化管理1.整合附属医院护理部与学院护理系,成立“医教一体”护理教研室护理系副主任兼任医教一体教研室主任和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全面负责护理系教学和医院护理工作,实现教学管理、医院护理管理、队伍建设、实训中心建设、护理科研、社会服务上的融合,形成教学师资、实训环境循环,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训一体化。
改变了多年来医院和学院相分离的状况,极大提升了临床护理质量和学院护理教学质量。
专业教师队伍由学院护理系和医院护理队伍组成,共同完成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使教学和临床双功能的一体化教研室,成为护理专业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社会服务等管理核心。
2.整合医院与学院资源,实现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一体将护理专业部分核心课程教学放在附属医院完成,即在完成相应课程理论学习后,将学生分组进行床旁教学,使学生能够应用护理程序,评估患者病情,分析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学生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护理计划,集中评价护理效果,使学校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一体化,极大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卫生职业教育教育研究高职护理专业护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王泉月袁贾国倩(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青海西宁810000)摘要:分析目前高职护理专业护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为进一步深化院校合作,提高专业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护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46(2019)14-0028-03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学校自身的特点,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1]。
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途径和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院校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也指出[3],在“十三五”期间要加强护教协同工作,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护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紧密衔接的供需平衡机制,引导地方和学校根据区域健康服务业发展需求,合理规范确定护理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研究制订护教协同推进护理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逐步建立院校教育相互衔接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新的护理人才培养理念的提出,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向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出了挑战。
1护教协同内涵分析护理专业原有的2年在校学习、1年医院实习的“2+1”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知识片段化,不能有效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融通[4],培养出的护理人才不能与快速发展的岗位需求精准对接,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协同”是指参与整体发展的各个主体之间通过沟通协调与相互合作,产生整合的效用,从而实现整体利益和效能的最大化[5]。
高职护理教育护教协同培养是指医院和学校达成一致,共同培养高职护理人才,将教育与职业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校与医院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互补,避免高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医院实际岗位需求相脱节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高职护理专业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式的实践摘要: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满足国家发展形势对人才的需求,更是对教学政策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学院开始青睐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通过和专业对口的院校进行合作,利用两个学校多种资源来最大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对高职护理专业而言,院校合作不仅能促进学生专业水平提升,更能积极解决未来就业问题,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高职院校合作具体实践进行详细说明,并对院校合作取得的成效进行深入阐述。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式实践1引言现阶段我国对综合性职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为我国各行各业提供人才的一个重要场所,在对高职学生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普及通识课程,不让其在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上与其他人相差较大。
大量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行业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了培养符合现代医院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更应积极开展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式,促进护理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
2专业院校合作的方式2.1、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高职教学当中,更多的是对专业技术的教育。
尤其是高职护理专业如果单纯对学生讲解各种护理知识和理论基础,那么就算学生考试能够达到满分,在实践中也不会得到很好的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传统的高职护理课程教学中,因为受到很多条件限制,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很少,教师很难针对所有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指点,学生很难快速提高专业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很多实践机会,通过合作企业的特点,在现实的医疗场所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将学生分组向各个指导教师请教专业知识,并且通过观察指导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进一步加深各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与院方的合作培养是一个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病患实际、参与护理实践机会的平台。
“双高”背景下高职护理专业“三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作者:吴林秀周小雅岳桂华周元明莫启章来源:《广西教育·C版》2021年第03期【摘要】本文基于高职护理专业群的建构组群模式,着眼于“产教融合、书证融合和课赛结合”的“三融”核心内涵,以护理专业为对象,探索“双高”背景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三融”模式,认为高职护理专业的“三融”人才培养模式在理念上和行动上发挥了引领作用,在内涵建设上兼顾相关专业的共享性,体现了护理专业作为群专业龙头的价值与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群三融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1-0076-03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是“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根本落脚点。
“双高计划”背景下,护理专业群以“一院二链三融四体”构建了组群模式,是基于高职护理专业的职业教育类别属性、健康照护职业的行业属性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属性建立护理专业群。
其中“一院”指本校内护理学院,“二链”指全人群健康链和专业群服务链,“三融”指群内各要素的产教融合、书证融合和课赛融合,“四体”是指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职业教育相关方。
一、突显职业教育本质,以“三融”重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实施标准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反映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而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育性和职业性的耦合。
教育性的核心是育人和成人,关注受教育者整体生命成长;职业性集中体现在对劳动者职业岗位技艺、技能和专门职业能力的关注,职业教育即是两者的统一和融合。
重构后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育人、成人与就业、执业、转业的综合视角,关注受教育者整体生命成长过程与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能力迭代、能力迁移和能力重塑的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性与职业性相融合的本质。
○教学方法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王银燕,蔡聚雨*(河南职工医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摘要] 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
进行院校结合是医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医学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
河南职工医学院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院校合作,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医学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工学结合;院校合作;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 G6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701(2009)08-0079-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表现在医学高职教育上就是院校合作。
我院在2008年以护理专业作为突破口,率先与周口市中心医院合作,进行了院校结合共同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一、改革背景(一)培养目标与我国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护理高职高专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和健康维护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在护理人才培养上以满足社会急需的数量为主,未重视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在教育上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目标上没能明确地定位于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上没能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要求。
(二)教学基地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医院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医患矛盾的升级,医院从维护自身利益考虑,减少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加上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造成临床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实践机会减少,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
(三)护理教学模式单一。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突出实践教学是当前护理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教校学习专业课,第三学年进入医院实习。
授课方式多为理论讲授,尽管近年来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护理仿真实训基地,但护理实训多数情况下是模拟性的,无论是环境感受和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环境有差距[1],教学与临床脱节,造成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毕业后临床适应时间较长。
二、工学结合、院校合作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思路(一)建立河南职工医学院—周口市中心医院护理专业学生培训基地。
以医院为依托,培养护理岗位所需人才,按照行业对护理人才规格的要求,调整和确立护理人才培养方案。
双方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保证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适用性[2]。
(二)确立“1+1”教学模式。
将传统的三段式高职护理培养模式变为两段式———“1+ 1”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三年高职教育一年半在学校完成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职业基础课的学习,一年半在医院进行职业技能课学习、见习、实习和顶岗实习,教学方式为“边理论边实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强化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将理论、见习、实习、顶岗实习有机的融为一体[3]。
(三)指导校内护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通过“1+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从中借鉴一些宝贵经验,指导校内护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从而使教学更贴近临床需求,达到校内教学与临床需求零距离对接,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进入角色,独立承担工作任务,缩短适应时间。
三、组织与实施(一)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行业、学校和医院三方面人员组成,学校教学院长和医院主管护理院长牵头,聘请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及资深护理专家八人作为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三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针对岗位群所需的知识点和能力点重点安排,达到学以致用,顺应人才市场需求,贴近卫生事业发展需要。
(二)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医院进修学习,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
医院里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学能力较强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学工作。
对临床教师明确职责和要求,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教学培训和召开经验交流会来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基地建设。
双方共同负责基地的建设,医院提供学生学习和实习的*通讯作者场所,学院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资源,如多媒体教学设施、各种教学模型。
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保障基地的正常运行。
(四)学生管理。
学生的学习和管理双方共同负责,医院为主,学院为辅,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学院每届选派学生40人,医院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教学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管理与辅导,学院选派1名临床专业教师配合医院组织学生的教学与日常管理。
(五)效果评价。
学院与医院共同组成的评价小组,制定毕业生质量考核标准,实习结束后由双方对学生进行理论与技能考核,检验学生的成绩。
通过近一年多的实践,教改班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表1),第四学期考试课成绩明显优于普通班学生的成绩(表2)。
进入临床实习后,教改班的学生比普通班的学生适应临床快,角色转变快,工作主动,能有机的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其动手能力和与患者沟通的能力都明显高于普通班学生。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刚刚启动,正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需进一步完善和充实。
表1 教改班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人)n好较好一般合计学习兴趣40382040参与程度40326240提出见解40317240护患沟通40372140技能掌握40343340动手能力40295640表2 教改班和普通班第四学期考试课成绩对比表(人,%)课程班别考试人数90分以上89-80分79-70分69-60分59分以下内科护理教改班409(22.5)26(65)5(12.5)00普护班649(14.06)40(62.5)13(20.31)02(3.13)外科护理教改班4012(30)28(70)000普护班6452(81.25)11(17.19)1(1.56)00妇产科护理教改班4028(70)10(25)2(5)00普护班646(9.37)35(54.69)19(29.69)4(6.25)0儿科护理教改班4020(50)20(50)000普护班6433(51.56)22(34.38)9(14.06)00四、小 结21世纪的教育目标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护理人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护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实践科学,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临床教育过程中。
院校结合就是利用学校和医院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链接[4]。
我们将跟踪和掌握毕业生在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和商讨解决的方案,不断改进;同时根据行业岗位能力发展变化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院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1]解 征.高职护理专业临床实践的理论与实践[J].国际中华护理杂志,2001,1(3):81.[2]姜安丽.21世纪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及我国护理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策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12):1-4.[3]王桂华,王承明,王 妮.高级护理专业“两段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护理研究,2004,18(12):2148-2150.[4]杨新月.院校结合模式在高职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2006,6(2):14-16.[收稿日期] 2009-05[作者简介] 王银燕,女,学士,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护理教学与管理。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ultivating pattern of“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and hospital-college cooperation”in higher nursing vocational schoolsW AN G Yin-y an,CA I Ju-yu(H enan Medical Col lege f or Sta f f and Workers,Z hengzhou451191,Henan,China)Abstract:In the new times of the refo 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techno logy education schools,o ne of the mo st impor-tant things is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perso nnel training mode of hospital-college cooperation.T he training mode o f hospital-colleg e co op-eration is the major feature and core concept of higher medical voc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A 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Henan M ed-ical Colleg e for Stuff and Workers,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enhance the co operation of hospital and school,and further reform and in-novate in the perso nnel training mode of hospital-college coo peratio n.Key Words:higher medical vocational scho ols;nur sing specialty;co mbining lear ning with w o rking;ho spita l-colleg e coo pe ratio n; tr aining mo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