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荷塘月色》中的修辞特点《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
作者通过艺术上的苦心与孤诣为我们奉献了一篇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意境的美文。
《荷塘月色》中修辞的丰富性和运用的贴切灵动,从运用到特点到美感,理论与实例相结合。
在论述中又侧重于比喻、通感、复迭,衬托等的鉴赏。
同时联系朱自清的其它文章,对比鉴赏,论述中都始终贯穿着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模式,也是这两种思维使得《荷塘月色》的修辞如此丰富,使得阅读者获得如此高的艺术享受。
《荷塘月色》以浓烈的,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诗情洋溢的艺术境界这得益于修辞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丰富有比喻、通感、复迭、拟人、反衬、对比等。
修辞运用贴切而灵动,想象奇特,联想丰富。
1 比喻的运用例一: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抓住了“叶子”与“裙”形态的相似。
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韵的女郎。
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
例二: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例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例四: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咋看像一团烟雾。
这些比喻从运用特点上看有物喻物,人喻物灵活多变;从类型上看,有明喻、有暗喻、有博喻。
这些贴切的比喻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得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这起到了加深印象的作用。
2 通感的运用朱自清在《荷塘月色》运用的是通感比喻。
例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微风送来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香味无疑是看不见摸不着又无法把握的,为了调动读者的想象,加深读者对该抽象对象的理解,于是用“远方高楼上的时有时无,悠远神秘的歌声”来打比方,从而既增加了文章的韵味,又使读者产生了更全面更具体的认识。
但这个句子并非是个单纯的比喻句,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
1.朱自清荷塘月色修辞手法有哪些?
答: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段中作者运用了三种修辞手法:一是“通感”.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是将听觉和嗅觉打通;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则是将听觉和视觉打通;二是“比拟”.“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又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一句,既有叶如人般亲密无间,又有挤挤挨挨的动态效果;三是叠音词、双声叠韵词的大量运用,产生了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仅在文章第四段就有“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粒粒”、“星星”、“缕缕”、“渺茫”、“密密”、“脉脉”等十一个叠音词.这样的写法构结了一幅淡雅恬静的“荷塘月色”图,在图中融进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抒写了他微妙难达的心绪,塑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荷塘月色》修辞艺术赏析广元市青川县凉水中学李兴芝《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历来传诵不衰,很早就被选入中学教材以及各种文学作品选编。
这篇散文如诗、如画、有情,在那诗情画意里,尽显一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风格。
此文自发表以来,鉴赏评论之作颇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最值得我们去品味的就是:诗人不但以敏感的触觉去感受它,游目骋怀地去观察它,严变淄渑地品味它,而且用出神入化、高超娴熟的修辞技巧,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从修辞艺术这一角度对《荷塘月色》进行赏析,一方面,是为了学习,领悟他那种出神入化的处理技巧;更重要的,是深刻地领悟朱自清这一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孤独、迷惘和痛苦。
要把话说好,把文章写好,就得“根据题旨情趣精心选择语言材料,这就是修辞。
”①从修辞这一定义可以看出,要使用修辞技巧,在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时,必须根据“题旨情趣”,所谓题旨情趣,是指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环境。
首先,我们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其目的都是要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神”,修辞艺术是“形”,“形”必须依附于“神”并为“神”服务。
其次,修辞手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再者,对于一篇文章,其修辞手法的运用,受制于诞生该文的环境,环境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状态。
只有从这一点切入,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准确的体验在一九二七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面临选择的彷徨、困惑,他们理想破灭的怅惘,灵魂的痛楚与感情的孤独。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是在观赏景物,不如说是在透视其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在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有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
荷塘月色所用的修辞举例修辞举例: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修辞手法:明喻。
分析:描写荷叶用舞女风姿为喻。
“亭亭”形容荷茎耸立,“舞女的裙”形容荷叶如旋转中展开的裙。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比喻)。
修辞手法:拟人,明喻。
分析:“袅娜”、“羞涩”是拟人。
描写荷花用“明珠”、“星星”为喻,更显出月光照射下的银白色以及光华闪耀的样子。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修辞手法:通感。
分析:描写微风送来荷香用歌声为喻,“缕缕”对“渺茫”,显出“香远益清”的意境。
尤其是以听觉来沟通嗅觉方面的感受,使之更加生动。
这种比喻叫做“通感”或“移觉”。
4、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修辞手法:明喻。
分析:描写叶子和花在微风中的动态,以“闪电”为喻,既显出叶花相互连接,又显出由近及远的极轻快的速度。
5、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修辞手法:明喻。
分析:由近及远地展示出由众多荷叶构成的“碧波”在荡漾,这真是一幅清丽如画的荷塘全景图。
6、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修辞手法:拟人。
分析:以形容人的词语“脉脉”来形容流水。
7、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修辞手法:明喻。
分析:描写月光的照射,用“流水”、“泻”为喻,生动形象地显出花、叶所承受的月光是动态的,但又是无声的。
8、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修辞手法:明喻。
分析:以“牛乳”为喻,十分贴切又很绝妙,既显出其乳白色又有鲜艳欲滴之感。
“笼着轻纱的梦”,这个比喻也是极贴切地显出月夜的朦胧。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一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修辞美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写荷塘的景物。
有鲜明的比喻。
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使人联想到荷叶一旦翩翩起舞那种婆娑婀娜的丰姿;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贴切传神;月光如“流水”一般,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光流动而明净的特点。
有生动的拟人。
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写出了叶子的密,也写出了叶子诱人的风致。
有深邃的通感。
通感是感觉之间互相沟通、移用的修辞手法。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幽微的香气比作是渺茫的歌声,可见这香气飘忽不定,忽浓忽淡,时断时续。
又因为楼高且远,微风在吹动,所以楼上的歌声有渺茫的感觉,听起来似有似无,很不连贯。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把黑白相间的光和影构成的画面比作和谐的旋律,小提琴的名曲,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语言美1、动词的锤炼美。
在动词的选择上,作者绞尽脑汁,颇费了一番心机。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泻”一“浮”,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充满了动感。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个“挨”字,活画出了田田荷叶像一群光彩照人的少女妩媚多姿的形象。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中的“画”字,仿佛一位淡青妙手在展纸描绘,自然贴切地写出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美、之真。
2、数量词的点缀美。
数量词被一般人所忽略,但在朱自清的笔下却能准确地描述事物的特性,为被修饰的成分增添丰富的审美内涵,成为语言中的一个亮点。
如写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一丝”、“一道”、“一带”、“一两点”,写出了淡淡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特有的风韵,起到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的作用,渲染了一种幽美的意境。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精妙绝伦的比喻《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他比喻的喻体,既有栩栩如生的人,也有形象逼真的物。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2。
ABB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3.AABB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作家莫言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以描绘夏夜中的荷塘月色为主题,表现了青年文人对夏夜美景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这篇小说中,莫言运用了丰富的移觉修辞手法,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以下,我将具体分析《荷塘月色》中的移觉修辞手法。
一、意境渲染在《荷塘月色》中,莫言通过对荷塘中的月色的描绘,运用了移觉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夏夜月色的美丽和宁静。
作者通过描绘荷叶的阴影和荷花的倩影,来渲染出荷塘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氛围。
这种意境渲染的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到了夏夜月色的美妙。
二、心理投射在《荷塘月色》中,莫言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运用了心理投射的移觉修辞手法。
主人公在故事中对荷塘的美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这种情感在整个故事情节中不断地表现出来。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将自己对夏夜月色的热爱投射到读者心中,使读者也能够共享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增加了整个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情感表达在《荷塘月色》中,莫言还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写,运用了情感表达的移觉修辞手法。
主人公在故事中通过和其他人物的交流,表现出对夏夜月色的不同情感体验,有的欣赏美景,有的沉醉其中,有的则表现出对美景的不屑和无趣。
这种情感的多样性,使整个故事情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这种情感表达的手法,也加深了读者对夏夜月色的认识和感受,增添了故事的艺术美感。
四、意义寓言在《荷塘月色》中,莫言通过对荷塘中的动植物的描写,运用了意义寓言的移觉修辞手法。
荷塘中的鱼、蛙、蜻蜓、蝴蝶等生物,不仅仅是景观,更是富有意义的象征。
作者通过对这些生物的描绘,融入了人生百味和道家哲学思想,使整个故事充满了哲理意味。
这种意义寓言的手法,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深刻,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五、环境氛围在《荷塘月色》中,莫言还通过对荷塘周围环境的描写,运用了环境氛围的移觉修辞手法。
在夜晚的荷塘中,不仅仅有荷叶的倩影和荷花的清影,还有微风拂过水面、虫鸣鸟啼等自然声音,这些环境氛围的描绘,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生动,读者仿佛能够听到水声悠悠,感受到微风的拂动,增添了夏夜月色的真实感和亲近感。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
新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
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全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具体有比喻:又可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明喻比喻明喻有比喻词。
比喻明喻用“像”、“如”等比喻词。
例1:****像太阳。
(本体像喻体)。
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或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
例2:小女孩的脸蛋像个红苹果,红通通的。
其中“小女孩的脸蛋”是本体,“红苹果”是喻体,“红通通”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喑喻喑喻(用“是”、“等于”、“成为”等比喻词)。
例: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借喻借喻(只有喻体,本体比喻词不出现)。
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它是借中有喻,重点在“喻”。
例1:忘了和尚多了没水吃。
例2:“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风雨”代替\\\"革命形势\\\",是因为它和“革命形势”有相似点,所以是借喻。
博喻、复喻博喻:又名复喻,即运用多个不同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同一个本体。
这种比喻能够充分地描写事物的特征,形象地揭示事物多方面的内涵,又能大大地增强文章的气势。
《荷塘月色》中比喻的妙用作者:程浩平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1年第45期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大量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增强了文章描写的生动形象性,使写景自然真切,生动传神;比喻还使文章显得新颖独特,独具情韵。
一、比喻使用恰当、贴切、自然比喻与描写水乳交融。
作者在《荷塘月色》中使用比喻时常常信手拈来。
他将“出水很高”的叶子的情状比做“亭亭的舞女的裙”,赋予静态的叶子以动态感,很有情味;将“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比做“闪电”,写活了叶子与花的动态之美,写得颇为自然;将“月光”比做“流水”,比得真切,自然;将“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比做“鬼”,突出“黑影”的阴森可怖之状,也是写景中的自然、真实所得;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比做“渴睡人的眼”,更具真切、自然之感。
以上几个比喻都与写景自然、紧密结合,真切地再现出荷塘特有的夜景,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观察之细腻、体悟之深刻。
博喻極尽景物之美。
原文这样写道:“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里,作者分别以明珠、星星和美人三个富有特征的事物从三个不同的方面突出荷花的晶莹剔透、闪烁明亮和不染纤尘的美。
而从总的方面来说,实际是把荷花之美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描绘,强化了荷花之美,并使这种美立体化,从而形成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与前面“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三个方面的描写也相印证,相呼应。
细心的读者读到这里,不得不赞叹这一比喻的高超和绝妙。
二、比喻使用新颖、独特、别致比喻使用新颖、奇特。
作者写叶子和花,用“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这一句来写,已经有了比喻的特点,而后一句以“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一句,就用抽象的梦来作比。
看似抽象,实则有具体的形象在,因为“梦”大家都熟悉,而“轻纱”更熟悉,因此用“笼着轻纱的梦”来设喻,就显得有别于一般比喻,又高出一般比喻了。
荷塘月色第五段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第五自然段写荷塘月色。
写月光时,以巧妙的比喻赋予月光以质感。
写月影时,把塘中月色和岸边树连接在一起,又运用对比表现手法写灌木黑影和杨柳倩影。
最后是光影合写荷塘中既有月光,又有月影。
再次运用通感手法,把视觉印象转为听觉印象,把光影虽班驳错杂却和谐美妙的韵味表现的生动具体。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荷塘月色》修辞分析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胡前朱自清先生曾经自信地说:“他有一种神奇的本领,就是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令人‘惊异’的美。
”首先看到题目:“荷塘月色”,时间、地点一目了然,其实就是写了作者在晚上出门荷塘散步遇到的一片写景散文。
自1927 年7 月作者创作出这篇文章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时间,可为何至今仍被认可为一篇经典写景美文,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目。
而无论是题目中的荷塘、月色这两项景物以及文章中涉及到的景物都是我们目所能及的,十分平凡的景物,从这些大家都见过的景物中创造出“美”,还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荷塘月色》的成功之处除了作者对荷塘景色和自我情感关系的良好把握外,我认为文章中的写景能力也不可忽视。
所以在《荷塘月色》教学过程中,应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讲述语言特色,以及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描摹景物,达到了什么样的景物描述效果,然后第二课时将重点放在根据景物效果,细品作者的情感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这样情、景才能兼顾。
如果撇开情感的融入和发挥,单纯的看《荷塘月色》中作者究竟是如何写景,使“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了令人惊异的美”呢?这主要体现在作者在写景中的叙述优势和语言优势上。
1 从叙述优势上看朱自清先生设计这篇散文富有结构性,具有层层递进的,由大到小钻的很深的特点。
《荷塘月色》中第一层结构是作者夜游荷塘的路线,即“家———去荷塘———游荷塘———家”这样一个“环型”的结构,其中作者侧重的描写了第三个阶段“游荷塘”,即文中的四、五、六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也是集中描写景物的部分,作者在这里给我们描绘了三幅图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和荷塘四周。
在这三幅图中,第一幅中,作者首先用附视的视角,从叶子展开,继而写叶子间的白花,白花写到香味,最后写微风过处看到了叶子下的流水,这样一幅围绕着叶子有静有动、动静结合的立体画面。
第二幅中,作者以月光为中心,月光照到荷塘里的叶子和荷花的明,月光照到灌木和杨柳的影子的暗和这一明一暗的光影组合。
《荷塘月色》课文赏析《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这篇文章以其精美的语言特色、深沉的情感表达、细腻的景物描绘、巧妙的结构安排、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探讨而备受赞誉。
一、语言特色《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是其魅力所在。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质朴自然,流畅优美,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的语言平实而不做作,感情真挚,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这种语言特色使得《荷塘月色》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朱自清先生文学风格的重要体现。
二、情感表达在情感表达方面,《荷塘月色》深沉而细腻。
朱自清先生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这种情感表达不张扬,不渲染,却能深深地感染读者,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同时,这种情感表达也使得《荷塘月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景物描绘在景物描绘方面,《荷塘月色》细腻而生动。
朱自清先生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将清华园中的荷塘月色展现得如诗如画。
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读者置身于清华园中的荷塘月色之中。
这种景物描绘使得《荷塘月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四、结构安排在结构安排方面,《荷塘月色》也表现出色。
整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提出主题思想,再分层次进行描绘,最后总结全文。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文章更加紧凑有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同时,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过渡句和照应句,使得文章更加连贯和流畅。
五、修辞手法《荷塘月色》的修辞手法也是其魅力所在。
朱自清先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月光如流水的动态美。
同时,“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教案探究《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与艺术效果教案一、引言1.1作品背景介绍1.1.1《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
1.1.2作品写于1927年,描绘了作者在一个夏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感。
1.1.3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荷塘月色的美丽和宁静。
1.1.4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1.2教学目的1.2.1帮助学生理解《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1.2.2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1.2.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4通过作品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1.3教学准备1.3.1学生需预习《荷塘月色》全文,熟悉内容。
1.3.2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1.3.3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音频、图片等。
1.3.4设计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问答等。
二、知识点讲解2.1修辞手法概述2.1.1修辞手法是作家用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
2.1.2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2.1.3修辞手法能够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1.4不同的修辞手法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2.2《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2.2.1比喻:作者通过比喻描绘荷塘月色的美丽,如“月光如流水一般”。
2.2.2拟人:作者赋予荷塘和月色以人的情感,如“荷塘里的荷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2.2.3排比:作者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言气势,如“这里有荷花,有荷叶,有荷香”。
2.2.4对偶:作者通过对偶手法展现荷塘的和谐美,如“月光下,荷花与荷叶相互映衬”。
2.3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2.3.1比喻使作品更加形象生动,增强了读者的感官体验。
2.3.2拟人使作品更具情感色彩,让读者产生共鸣。
2.3.3排比使作品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2.3.4对偶使作品结构对称,展现了荷塘的和谐美。
三、教学内容3.1文本阅读与分析3.1.1阅读全文,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荷塘月色里的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作家徐志摩的一首诗歌作品,其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在这首诗中的运用:
1. 拟人:诗中将荷塘、荷叶、荷花等物赋予了人的形象和动作,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描写荷塘景色的同时,赋予了它们动人的情感。
2. 比喻:通过比喻手法将景物与情感相连,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将落叶与思念相比,长江与思念无尽
相比,显得思念深沉无穷。
3. 排比:通过反复使用相同的结构和词语,增强修辞效果,如“小时候,……小时候,……小时候,……”,强调了诗人小时候的情感和回忆。
4. 对偶:通过对称的语言结构,使得诗句韵律和谐,如“荷叶
上面,零星分布着些许的露珠,夜来霜风,吹得萧瑟”。
使用
对偶手法,使诗句的表达更加平衡和谐。
5. 比拟:通过将不同事物做类比,以加深描述的效果,如“水
面初闻一声幽弦”,将荷叶竖起时的声音与弦音相比,生动地
描写了一种幽静的氛围。
以上仅是其中的几个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有很多其他的修辞手法也可以在这首诗中找到。
荷塘月色中博喻的句子1. 荷塘月色:一幅美丽的夜景画荷塘月色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描绘的一幅美丽的夜景画。
当夜幕降临,荷塘中的清香、静谧和月光的柔和交织成一幅千年流传的画卷。
荷塘月色犹如一位守夜人,照亮了人们内心的宁静和美好。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博喻用荷塘月色来暗示一种平和宁静的状态。
2. 博喻的含义:通过类比加强表达效果博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类比来加强表达的效果。
它可以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意图。
在荷塘月色中,博喻被用来描绘一种美好的状态,使人们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到荷塘月色所带来的平和宁静。
3. 唯美句子的力量唯美句子是文学作品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部分。
它们可以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引发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荷塘月色中的博喻句子就具有这样的力量,它们让人们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人生的宁静。
3.1 博喻句子的意义博喻句子常常以传神的形象来形容事物,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荷塘月色中,博喻句子使得读者在心灵上与荷塘相连,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好。
例如,“荷花开了,才是早上;荷叶上的露珠,闪烁着朦胧的月光”这句话通过将荷叶上的露珠与月光相比,表达了荷塘中月色的美丽和荷花的清新。
3.2 博喻句子的表现方式博喻句子可以通过直接比喻、隐喻或暗示来实现。
在荷塘月色中,博喻句子通过将月光与荷塘联系起来,通过类比来描绘出荷塘月色的美丽和宁静。
例如,“夏夜的微风,吹来了荷叶的清香,像是电影里的舞女,带着优雅与神秘的韵律”。
4. 荷塘月色给人带来的思考荷塘月色这一景象所带来的美好感受常常让人反思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容易迷失自己和与自然的联系。
荷塘月色提醒人们应该停下来,沉淀内心,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
4.1 荷塘月色与内心的宁静荷塘月色是一种对内心的召唤,它让人们远离喧嚣和压力,回归到内心最纯真的状态。
在荷塘月色的照耀下,人们可以平静下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荷塘月色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夜深人静,笼罩着整座城市的郁郁寡欢。
这一抹朦胧的月色像是一抹美丽的温柔,像温柔的母亲,对孩子一样以柔情似水来凝聚人们的心弦。
一抹月色落在波光粼粼的荷塘上,波光照耀着那一片温柔无言的水面,也惹起我一股温暖的感慨,波痕轻拂着我的心灵,此刻我的心沉浸在这一抹温暖的月光中。
月色映照着湖中垂杨,模糊的轮廓尽显婉转柔美,所有的声音被淹没,唯有这股清新淡雅的月色,浸润出一股深远沉静的氛围。
空气中弥漫着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幽香,发出醉人的香味,月色充斥着这种醉人的气息,宛如一抹透得明亮如白昼的暗香,让人回想起深深的记忆。
此刻,我乘着月色漫舞的清风,隔着那滚滚墨绿的荷塘,望着夜深前的月牙,沉浸在那一片梦幻般的荷塘,心底泛起一股淡淡的柔情,仿佛一切过去的一切都将消失,只有静谧梦幻的月夜,似乎把事情包围起来,令人抚以恬静。
荷塘月色下,荷叶静默,梦也空灵,更有所有的一切,在这里都是如此的平静美好。
夜色低沉,我的心也如月色般的温柔,沉静的细雨也把一切都映衬的灿烂,让人沉浸在这一抹璀璨的月色,如这湖水般柔软,如这淡月般美丽。
我的心被这一抹月色照亮,感觉无言诉说,夜深人静,月色明澈,缓缓流动着温馨的柔情,感受着它无与伦比的声音。
月色中,流淌着平静和宁静,这里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皎洁的月光将这片湖水照亮了,使我的心像荷塘一样澄净。
美丽像一张白纸,无任何污染,只有清新淡雅。
2012.08学教育朱自清写于1927年7月的《荷塘月色》(苏教版必修二,2008年6月)从写作技巧上来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多,但其中最为突出的还是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其比喻新颖、奇特而又富于美感,具有生动形象的感染力量,真是珠玉灿烂,璎珞俨然。
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作者写“荷叶”,用“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就极为生动,赋予荷叶动态的美。
由于荷叶“出水很高”,因而作者用“亭亭的”来修饰;又由于荷叶舒展,所以作者用“舞女的”来修饰。
这个修饰词是十分重要的,非“舞女的”裙就不能用来作比。
它如果不扩张,也不舒展,那么荷叶的优美姿态就表现不出来。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如粒粒明珠”———像明珠一样晶莹洁白;“如碧天里的星星”———白花在绿叶衬托下,在月光照射下隐约闪烁,像碧天里的星星眨眼,因为是“零星的”,所以用了“点缀着”,这主要是从色彩的角度来描写荷花的;“如刚出浴的美人”———“白花”像“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洁净、爽朗,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在人教版的旧教材中,“如刚出浴的美人”曾被删掉,编者可能是认为这个比喻“不雅”,对我们的中学生影响不好。
但今天,我们觉得这个比喻“卓尔不凡”,它给人以美的想象是无穷的。
其实,现在我们也经常夸赞小女孩像花一样美,本体和喻体是一样的,只不过朱自清先生给这个比喻的喻体加了一个“刚出浴”的修饰语,就显得大胆、新奇而值得我们品味了。
作者又是怎样来描写荷香以及荷叶动态的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把“清香”比喻成“歌声”,太妙了!微风中的花香是断续吹来的,时有时无,又若有若无,有如远处高楼上歌声飘扬,时断时续,若有若无。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
《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
2.ABB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
3.AABB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
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精妙绝伦的比喻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他比喻的喻体,既有栩栩如生的人,也有形象逼真的物。
但是本文的比喻,不同于寻常的一物一比,而是连比,所谓连比,也叫博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
在这里,作者连用几个喻体明珠、星星、美人,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荷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晶莹闪烁,美人窈窕娇媚。
这不仅写出荷花之美,更写出了荷花在月夜中的特点。
加之文章还用了亭亭、袅娜、羞涩、刚出浴等词予以形容,就使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开放了的和含苞待放的荷花的姿容各具情态,使景物平添了无限风情。
它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博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在这篇散文中利用博喻绘景,增强了文字铺排的气势,使作者笔下的荷塘景色多姿多彩。
通感的修辞品格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本文中通感的例子如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第一句中原本是为了形容花的缕缕清香,后来通感为高楼上飘渺的歌声,从嗅觉过渡到听觉,让人能够更加亲切地体会到花香的轻盈旷达;第二句光与影原本是视
觉的效果,后又通感为名曲,过渡为听觉,提现了光与影,月光与水的交融的和谐与优雅。
生动的拟人
拟人修辞方式就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
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1、……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2、叶子本是肩并肩挨着的,这便……
3、弯弯的杨柳稀疏的倩影
袅娜是用来形容女子优雅的身姿,羞涩用来形容女子的娇柔,在这里用来形容白花,体现了花如美人般的状态;杨柳依依,这里被当做是女子稀疏的倩影,作者赋予了物人的灵魂,在他笔下的事物,就如同西子般美丽的女子,一颦一笑都透漏出无尽的吸引力。
雕琢的文字艺术
散文要追求美感,应该使文字如行云流水般,天然去雕饰,才能引起读者共鸣。
荷塘月色语言的生动,首先表现在动词形容词的匠心运用。
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
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这里的一个“泻”字,一个“浮”字,写出了月光的静匿皎洁柔和的质感,而且是自由无拘地披散在叶子与花丛之间;雾展示出来的轻盈飘渺,才能浮于荷塘之上。
在以上所罗列的修辞之外,作者还涉及到了对比的运用。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这句话是作者的自诉,一个人怎么可能既爱热闹,又爱冷静呢?这是一种矛盾的写法,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突出被表现事物也就是作者本人的本质特征即一个独特,矛盾,挑剔而又追求完美的形象,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