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论《荷塘月色》中的修辞一篇优美的文章、一段精彩的讲演、一席风趣的谈话,不仅因为它们具有深刻实在的思想内容,也在于它们运用和选择了恰当完美的语言形式以至于收到了最佳的表达效果。
孔子曰:“言而不文,行而不远。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学长廊里堪称名篇的佳作,往往是语言的经典之作。
有成就的作家,往往是语言大师、语言巨匠、民族语言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朱自清是著名的现代散文作家,《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精美散文。
读着这篇散文, 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 绿叶田田, 荷花朵朵,清香缕缕, 月色溶溶。
《荷塘月色》芳香盈溢, 本文仅从修辞的角度来欣赏它的语言魅力和艺术魅力。
一、比喻比喻修辞是朱自清散文的一个特色。
一千三百多字的《荷塘月色》里, 运用了十多个新鲜比喻。
《荷塘月色》中的比喻,不仅能形象地说明事物,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色彩丰富,诗意隽永。
朱自清的比喻, 诱人的底力在于: 他不仅娴熟于比喻的技巧性, 而且娴熟于比喻的艺术性, 从而使其产生新颖、独特的美感。
譬如: 写出水很高的荷叶, 作者将其比喻成“象亭亭舞女的裙”, 赋予荷叶似旋转着的绿色的舞裙的美感。
写白色的荷花, 连用三喻构成排比。
“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里“一粒粒的明珠”给人“金明闪光”的美感。
“碧天里的星星”, 比中有比, 把一塘的墨绿的荷叶比做深绿色的天, 把在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比做挂在天上的星星。
天上月明星稀, 塘中白花零星地点缀; 星星在天上眨眼, 白花在月下的塘中闪光, 简直妙极了。
“刚出浴的美人”是把玉立水面的白荷描写成“娇羞白净, 明丽标致”的姑娘, 更是极富美感。
总之, 形象、贴切的比喻, 使得《荷塘月色》充盈着动人的艺术美。
朱自清运用比喻之所以有美妙、独特的艺术效果, 与他新奇、奔放的联想是分不开的。
荷塘月色手法
《荷塘月色》一文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写作手法:
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文章中既有直接对荷塘月色的描写,也有通过周围环境的侧面烘托。
对比:文章中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如月光与灯光、月下荷塘与闹市等,突出了月光的柔和、宁静以及荷塘的幽静。
比喻和拟人:作者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使荷塘和月光更加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烘托和通感: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烘托和通感的手法,通过描绘月色、花香、水气等感觉,让读者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妙和神秘。
层次感:文章从月下荷塘写起,然后写到荷塘四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这些手法共同构成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独特风格,使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
浅析朱自清散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沈洪瑞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58期朱自清的散文创作,早期清秀生动,发展到后期淳朴腴厚,激进深邃。
文笔中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应该说,这是对朱自清散文艺术的一个十分精确的评价。
其中以《荷塘月色》的成就为最高。
本文将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这篇优美的散文。
一、《荷塘月色》中消极修辞的运用散文开篇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不冗繁拖沓,不用大量铺垫,直接简明扼要的表明自己的心情“不宁静”。
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是《荷塘月色》消极修辞主要表现形式;如:“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句中“迷迷糊糊”表现了母亲哄着孩儿渐渐入睡的情态;“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中“阴森森”一词表现夜路黑暗、凄清的样子,也从侧面表现出作者凄凉苦闷的心情。
再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零星”一词运用极为准确,说明白花数量之少,但是却恰到好处。
又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这句中“峭楞楞”一词生动形象的描绘了灌木丛生长的不规则,枝叶四散,也说明了作者对词语选择的谨慎性。
句式的选择在文中也有体现;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一句运用近乎相对的短语来表现作者复杂的心情;再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这句话,从大体上看是一个积极修辞中的比喻句,但是抛去修辞格不谈,句子则表现出严密的逻辑性,从作者的眼中先看到荷叶,依次出现白花,在观察花开的形状,是严格按照人的观察顺序描写的。
文中有大量的叠音词,增强了语句的韵律美,同时也加强了文意。
总而言之,消极修辞在这两篇作品中运用十分广泛,但并不为人们所重视,因其不如比喻、拟人等积极修辞手法所表现的那么生动形象,但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
新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
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全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具体有比喻:又可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明喻比喻明喻有比喻词。
比喻明喻用“像”、“如”等比喻词。
例1:****像太阳。
(本体像喻体)。
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或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
例2:小女孩的脸蛋像个红苹果,红通通的。
其中“小女孩的脸蛋”是本体,“红苹果”是喻体,“红通通”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喑喻喑喻(用“是”、“等于”、“成为”等比喻词)。
例: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借喻借喻(只有喻体,本体比喻词不出现)。
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它是借中有喻,重点在“喻”。
例1:忘了和尚多了没水吃。
例2:“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风雨”代替\\\"革命形势\\\",是因为它和“革命形势”有相似点,所以是借喻。
博喻、复喻博喻:又名复喻,即运用多个不同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同一个本体。
这种比喻能够充分地描写事物的特征,形象地揭示事物多方面的内涵,又能大大地增强文章的气势。
《荷塘月色》第四段中出现的修辞手法有:
对比:通过对比夜色和白天的差异,突出荷塘夜景的美丽。
拟人:对月亮、荷叶等进行拟人,使文中描述更加生动形象。
借代:借用“一片”、“一叶”等词语来代指整个荷塘的景象,让读者在简短的语言中感受到全景。
赋予意义:将荷叶与月光相比较,表达了作者对于荷塘夜色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从而营造出一种怡然自得、宁静祥和的氛围。
这些修辞手法共同作用,使文中描绘的荷塘月色更加生动、具体,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夜色中荷塘的宁静美丽。
同时,通过对荷叶、月亮等进行拟人和赋予意义,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敏感和深刻理解。
学生作文|《荷塘月色》修辞手法赏析(陈俊安)《荷塘月色》修辞手法赏析《荷塘月色》是由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散文,此文运用了比喻、比拟、通过等大量的修辞手法。
在第四段中,“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这句运用的是比喻中的明喻的修辞手法,这句比喻既能够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又能将内容表达得生动、形象、具体。
“亭亭”形容荷茎耸立,而“舞女的裙”则是形容荷叶犹如旋转中展开的裙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婀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第一句运用了比拟中的拟人、排比与博喻的修辞手法,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增加语势,使得文章说服力强、感染力强,而起到强调的作用,来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而“婀娜”和“羞涩”则会让读者联想到娇羞的女子,“星星”、“美人”是为了更显出月光照射下时光华闪耀以及惊艳的样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飘渺的歌声似的”,这句话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作者先是将微风显出“香远益清”的意境,再来就是把原本香味扑鼻的微风给变成“美妙的歌声”,作者是以嗅觉来沟通听觉方面的感受,使之更加生动。
“这时候叶子与花边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中的明喻,作者描写了叶子和花在微风里的动作,他以“闪电”为喻体,不但写出了叶子与花之间的连接,而且也写出了由近及远的轻快速度。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此句运用的是明喻的修辞手法,展示了众多荷叶构成的碧波在荡漾,展现了荷塘的全景图。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这句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以形容人的“脉脉“形容流水,让水更加的形象以及生动。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句用的是明喻的修辞手法,作者以牛乳为喻体,显出叶子和花的乳白色和鲜艳的欲滴之感。
“笼着轻纱的梦”,这个比喻也是极其贴切者月夜的朦胧。
教案探究《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与艺术效果教案一、引言1.1作品背景介绍1.1.1《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
1.1.2作品写于1927年,描绘了作者在一个夏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感。
1.1.3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荷塘月色的美丽和宁静。
1.1.4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1.2教学目的1.2.1帮助学生理解《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1.2.2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1.2.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4通过作品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1.3教学准备1.3.1学生需预习《荷塘月色》全文,熟悉内容。
1.3.2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1.3.3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音频、图片等。
1.3.4设计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问答等。
二、知识点讲解2.1修辞手法概述2.1.1修辞手法是作家用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
2.1.2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2.1.3修辞手法能够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1.4不同的修辞手法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2.2《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2.2.1比喻:作者通过比喻描绘荷塘月色的美丽,如“月光如流水一般”。
2.2.2拟人:作者赋予荷塘和月色以人的情感,如“荷塘里的荷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2.2.3排比:作者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言气势,如“这里有荷花,有荷叶,有荷香”。
2.2.4对偶:作者通过对偶手法展现荷塘的和谐美,如“月光下,荷花与荷叶相互映衬”。
2.3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2.3.1比喻使作品更加形象生动,增强了读者的感官体验。
2.3.2拟人使作品更具情感色彩,让读者产生共鸣。
2.3.3排比使作品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2.3.4对偶使作品结构对称,展现了荷塘的和谐美。
三、教学内容3.1文本阅读与分析3.1.1阅读全文,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荷塘月色里的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作家徐志摩的一首诗歌作品,其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在这首诗中的运用:
1. 拟人:诗中将荷塘、荷叶、荷花等物赋予了人的形象和动作,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描写荷塘景色的同时,赋予了它们动人的情感。
2. 比喻:通过比喻手法将景物与情感相连,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将落叶与思念相比,长江与思念无尽
相比,显得思念深沉无穷。
3. 排比:通过反复使用相同的结构和词语,增强修辞效果,如“小时候,……小时候,……小时候,……”,强调了诗人小时候的情感和回忆。
4. 对偶:通过对称的语言结构,使得诗句韵律和谐,如“荷叶
上面,零星分布着些许的露珠,夜来霜风,吹得萧瑟”。
使用
对偶手法,使诗句的表达更加平衡和谐。
5. 比拟:通过将不同事物做类比,以加深描述的效果,如“水
面初闻一声幽弦”,将荷叶竖起时的声音与弦音相比,生动地
描写了一种幽静的氛围。
以上仅是其中的几个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有很多其他的修辞手法也可以在这首诗中找到。
修辞美、语言美、映衬美——《荷塘月色》美点赏析导读:修辞美、语言美、映衬美——《荷塘月色》美点赏析《荷塘月色》美点赏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中教材的保留篇目。
这篇散文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典雅华丽,富有诗意的语言,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以及对现实的苦闷与怅惘之情。
文章美点很多,择要赏析如下:一、修辞美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写荷塘的景物。
有鲜明的比喻。
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使人联想到荷叶一旦翩翩起舞那种婆娑婀娜的丰姿;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贴切传神;月光如“流水”一般,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光流动而明净的特点。
有生动的拟人。
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写出了叶子的密,也写出了叶子诱人的风致。
有深邃的通感。
通感是感觉之间互相沟通、移用的修辞手法。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幽微的香气比作是渺茫的歌声,可见这香气飘忽不定,忽浓忽淡,时断时续。
又因为楼高且远,微风在吹动,所以楼上的歌声有渺茫的感觉,听起来似有似无,很不连贯。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把黑白相间的光和影构成的画面比作和谐的旋律,小提琴的名曲,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语言美1、动词的锤炼美。
在动词的选择上,作者绞尽脑汁,颇费了一番心机。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泻”一“浮”,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充满了动感。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个“挨”字,活画出了田田荷叶像一群光彩照人的少女妩媚多姿的形象。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中的“画”字,仿佛一位淡青妙手在展纸描绘,自然贴切地写出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美、之真。
2、数量词的点缀美。
数量词被一般人所忽略,但在朱自清的笔下却能准确地描述事物的特性,为被修饰的成分增添丰富的审美内涵,成为语言中的一个亮点。
淡妆浓墨总相宜──浅析《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成就是很高的,很多可以称之为“美文”。
其写作上的特点,供我们借鉴的地方也很多。
如叙述方式上、艺术表现上、结构行文上、语言运用上,功力都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下面我就以其“美文”代表──《荷塘月色》为例,略析一下其“美”之所在。
一、语言的声韵美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在锤炼语言方面花费了极其艰苦的工夫。
他强调艺术语言必须具有“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魅力。
这些美感特点,在《荷塘月色》中,首先表现在熟练的运用现代汉语的诗性语言,骈散句相结合,具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
如:“白天人也少走,夜晚更是寂寞。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这些骈句,非常整齐,犹如诗文一般。
又如:“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句子,骈散结合,读起来让人感觉到一种琅琅上口的音乐美。
其次还表现在多处叠词的运用,使描景状物极其鲜明。
描写荷塘四面的树,用“蓊蓊郁郁”,见出了夏日树木的繁茂和生机勃勃;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绘出了树木在荷塘周围生长的态势。
描写夜里林荫路上的气氛,用“阴森森”,让人感到独走在路上心底的恐惧。
荷塘是“曲曲折折”的;描写叶子,用“田田”描绘出圆圆的状貌,就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层层”,摹写了荷叶的密密叠叠。
写荷香,用“缕缕”,让人仿佛闻到那若有若无、缥缥缈缈的清韵。
叶子底下的流水是“脉脉的”,无声的流水好象也有了情意。
写月光,用“淡淡”、“静静”,更使人体会到夏夜的静谧悠闲。
“薄薄”的清雾,像给荷塘披上了一层轻纱……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26个叠词,非常形象地描绘了月夜荷塘和塘上月色,也使到他的散文在语言上具有了声韵美。
二、色彩的雅致美朱自清是位高明的画家,擅长以不同的色调表现不同的心绪是其散文的一大特色。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2。
ABB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3.AABB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
《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
2.ABB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
3.AABB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
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精妙绝伦的比喻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他比喻的喻体,既有栩栩如生的人,也有形象逼真的物。
但是本文的比喻,不同于寻常的一物一比,而是连比,所谓连比,也叫博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
在这里,作者连用几个喻体明珠、星星、美人,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荷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晶莹闪烁,美人窈窕娇媚。
这不仅写出荷花之美,更写出了荷花在月夜中的特点。
加之文章还用了亭亭、袅娜、羞涩、刚出浴等词予以形容,就使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开放了的和含苞待放的荷花的姿容各具情态,使景物平添了无限风情。
它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博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在这篇散文中利用博喻绘景,增强了文字铺排的气势,使作者笔下的荷塘景色多姿多彩。
通感的修辞品格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本文中通感的例子如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第一句中原本是为了形容花的缕缕清香,后来通感为高楼上飘渺的歌声,从嗅觉过渡到听觉,让人能够更加亲切地体会到花香的轻盈旷达;第二句光与影原本是视觉的效果,后又通感为名曲,过渡为听觉,提现了光与影,月光与水的交融的和
谐与优雅。
生动的拟人
拟人修辞方式就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
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1、……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2、叶子本是肩并肩挨着的,这便……
3、弯弯的杨柳稀疏的倩影
袅娜是用来形容女子优雅的身姿,羞涩用来形容女子的娇柔,在这里用来形容白花,体现了花如美人般的状态;杨柳依依,这里被当做是女子稀疏的倩影,作者赋予了物人的灵魂,在他笔下的事物,就如同西子般美丽的女子,一颦一笑都透漏出无尽的吸引力。
雕琢的文字艺术
散文要追求美感,应该使文字如行云流水般,天然去雕饰,才能引起读者共鸣。
荷塘月色语言的生动,首先表现在动词形容词的匠心运用。
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
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这里的一个“泻”字,一个“浮”字,写出了月光的静匿皎洁柔和的质感,而且是自由无拘地披散在叶子与花丛之间;雾展示出来的轻盈飘渺,才能浮于荷塘之上。
在以上所罗列的修辞之外,作者还涉及到了对比的运用。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这句话是作者的自诉,一个人怎么可能既爱热闹,又爱冷静呢这是一种矛盾的写法,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突出被表现事物也就是作者本人的本质特征即一个独特,矛盾,挑剔而又追求完美的形象,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