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五有机化学化学(醇)
- 格式:pptx
- 大小:2.93 MB
- 文档页数:3
醇类总结选修五知识点一、醇类的概念及分类醇是一类含有羟基(-OH)的有机化合物,是碳链上一个或几个氢原子被羟基所取代的化合物。
根据羟基取代的数量,醇可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
一元醇是指分子中只含有一个羟基的醇类化合物,如甲醇、乙醇等;二元醇是指分子中含有两个羟基的醇类化合物,如乙二醇、丙二醇等;多元醇是指分子中含有两个以上羟基的醇类化合物,如甘油、山梨醇等。
醇类还可以根据羟基的位置和所连接的其他基团的不同,分为直链脂肪醇、支链脂肪醇和芳香族醇等。
二、醇类的性质1. 物理性质:一般情况下,醇类呈无色或微黄色液体,也有固体醇类如固体甲醇、固体乙醇等。
醇类有一定的粘度和表面张力,且易溶于水和有机溶剂,溶解度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减小。
醇类的结构中含有羟基,使得其具有一定的极性,并且具有氢键作用力,这些特性使醇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 化学性质:醇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醇醚互变反应和醇酸酯化反应。
醇醚互变反应是指醇类在酸性条件下和醚类发生互变反应,生成不同分子结构的醇类或醚类。
而醇酸酯化反应是指醇类和酸酯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类化合物。
醇类还可以通过氧化反应生成醛和酮,或通过裂解反应生成烯烃和水等。
另外,在一定条件下,醇类还可以发生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三、醇类的合成方法1. 加成反应:双键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是合成醇类的两种主要方法。
双键加成反应是指在双键上加上氢原子和羟基,如水化反应和氢化反应等;氧化反应是指通过氧化剂氧化双键生成醛酮化合物,再通过还原反应生成醇类。
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对不饱和化合物进行反应加成得到醇类。
2. 还原反应:利用金属还原剂或氢气等将醛酮还原成对应的醇类。
3. 氢化反应:利用氢气和催化剂使不饱和化合物逐步加氢生成醇类。
四、醇类的应用醇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原料:醇类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如酿造酒精、制作糖果、调味品和饮料等。
此外,醇类还是糖分解和人体新陈代谢的原料之一。
高中化学选修五醇酚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醇和酚的定义及性质;
2. 掌握醇和酚的命名规则;
3. 了解醇和酚的合成方法及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醇和酚的定义及性质;
2. 醇和酚的命名规则;
3. 醇和酚的合成方法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及试剂;
3. 相关教学资料。
四、教学过程:
1. 醇和酚的定义及性质:
- 醇是含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通式为ROH;
- 酚是含有苯环上一个或多个羟基的化合物。
2. 醇和酚的命名规则:
- 对于醇:在主链碳素上加上“-ol”,如甲烷变为甲醇;
- 对于酚:在苯环上的编号碳原子后加上“-ol”,如苯酚。
3. 醇和酚的合成方法及应用:
- 醇的合成方法包括氢化、水合、格氏反应等;
- 酚的合成方法包括芳香族亲核取代、酚醛缩合等;
- 醇和酚在药物、化妆品、涂料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醇和酚的定义及性质,掌握了它们的命名规则,并了解了它们的合成方法及应用。
六、课后作业:
1. 根据给定的化学式命名下列化合物:
- CH3CH2OH
- C6H5OH
2. 选择一种醇或酚,研究其合成方法及应用,并写一篇小论文。
七、拓展阅读:
1. 《醇和酚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2. 《酚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机理研究》
以上内容仅为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有机化学科学实验探究:2、甲烷与氯气的光照取代3、石蜡油分解4、乙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6、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消去反应7、苯酚的化学性质及其检验注:苯酚与氯化铁显色,也可以作为苯酚的检验方法。
8、醛基的检验注:新制请氧化铜悬浊液中,氢氧化钠应!9、乙酸的化学性质乙酸、碳酸、苯酚的酸性比较①盛有碳酸钠固体的瓶中有10、乙酸乙酯的水解①乙酸乙酯+水②乙酸乙酯+稀硫酸③乙酸乙酯+氢氧化钠溶液①酯层②酯层③酯层酯水解需要、催化,其中催化较慢,反应;催化较快,反应方程式:①催化水解(可逆):②催化水解(不可逆):【适应性训练】1、下列有关试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室常用右图所示的装置制取少量的乙酸乙酯B.用50mL酸式滴定管可准确量取25.00mLKMnO4溶液C.用量筒取5.00mL 1.00mol·L-1盐酸于5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可配制0.100 mol·L-1盐酸D.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分液时有机层从分液漏斗的下端放出2、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①除去乙烷中少量的乙烯:光照条件下通入Cl2,气液分离;②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分液、干燥、蒸馏;③除去CO2中少量的SO2:气体通过盛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④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足量生石灰,蒸馏。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3、鉴别苯酚、硫氰化钾、乙酸、氢氧化钠四种溶液,可用的一种试剂是()A.盐酸B.食盐C.新制的氢氧化铜D.氯化铁4、只用水就能鉴别的一组物质是( )A 苯、乙酸、四氯化碳B 乙醇、乙醛、乙酸C 乙醛、乙二醇、硝基苯D 苯酚、乙醇、甘油5、可以将六种无色液体:C2H5OH、AgNO3溶液,C2H5Br、KI溶液,C6H5OH溶液,C6H6区分开的试剂是( ) A.FeCl3溶液B.溴水C.酸性高锰酸钾溶液D.NaOH溶液6、区别乙醛、苯和溴苯,最简单的方法是()A.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振荡B.与新制氢氧化铜共热C.加蒸馏水后振荡D.加硝酸银溶液后振荡7、下列除杂方法中正确的一组是()A.溴苯中混有溴,加入碘化钾溶液后用汽油萃取B.乙醇中混有乙酸,加入NaOH溶液后用分液漏斗分液C.乙烷中混有乙烯,通过盛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洗气D.苯甲醛中混有苯甲酸,加入生石灰,再加热蒸馏8、下列除去括号内杂质的有关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A.淀粉溶液(葡萄糖):渗析B.乙醇(乙酸):加KOH溶液,分液C.甲醛溶液(甲酸):加NaOH溶液,蒸馏D.肥皂液(甘油):加食盐搅拌、盐析、过滤9、欲从溶有苯酚的乙醇中回收苯酚,有下列操作: ①蒸馏②过滤③静置分液④加入足量的金属钠⑤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⑥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⑦加入足量的FeCl3溶液⑧加入硫酸与NaBr共热,合理的步骤是( )A.④⑤③B. ⑥①⑤③C. ⑥①⑤②D. ⑧②⑤③10、下列括号内的物质为所含的少量杂质,请选用适当的试剂和分离装置将杂质除去。
高中化学选修5醇的教案
教材: 《高中化学选修5》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醇的结构特点和命名规则。
2. 掌握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了解醇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1. 醇的结构特点和命名规则。
2. 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1. 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和区分。
四、教学内容
1. 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醇的概念,引发学生对醇的兴趣。
2. 讲解醇的结构特点和命名规则,包括一元醇、二元醇等。
3. 分析醇的物理性质,如溶解性、沸点、密度等。
4. 讨论醇的化学性质,如醇的氧化、醚化等反应。
5. 探讨醇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酒精、溶剂等。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醇的概念。
2. 讲解:介绍醇的结构特点和命名规则。
3. 实验:进行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
4. 拓展:讨论醇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启发学生思考。
5. 总结:梳理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对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七、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是否积极认真。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考察学生对醇的理解和认识。
八、布置作业
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查阅资料,了解醇在生活和工业中的更多应用。
以上为高中化学选修5醇的教案范本,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高二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官能团识别整理
特全
本文档包含了高二化学选修五中有机化学官能团的识别整理特全。
一、烃类官能团识别
1. 烷基(Alkane):只具有碳-碳单键;
2. 烯基(Alkene):具有一个碳-碳双键;
3. 炔基(Alkyne):具有一个碳-碳三键;
4. 芳基(Aryl):芳香环上的碳原子。
二、卤素化合物官能团识别
1. 氯代烷基(Alkyl halide):烷基中有一个或多个氯原子;
2. 锂代烷基(Alkyl lithium):烷基中有一个或多个锂原子;
3. 溴代烷基(Alkyl bromide):烷基中有一个或多个溴原子;
4. 碘代烷基(Alkyl iodide):烷基中有一个或多个碘原子。
三、醇类官能团识别
1. 醇基(Alcohol):一个或多个羟基(-OH);
2. 苯酚基(Phenol):苯环上一个羟基(-OH)。
四、醛类官能团识别
1. 醛基(Aldehyde):碳链中的一个羰基(C=O)。
五、酮类官能团识别
1. 酮基(Ketone):碳链中的一个羰基(C=O)。
六、羧酸类官能团识别
1. 羧基(Carboxyl):一个羧基(-COOH)。
七、酯类官能团识别
1. 酯基(Ester):羧酸酯基(-COO-)。
以上是高二化学选修五中常见的有机化学官能团的识别整理。
请根据需要查阅该文档,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识别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一、重要的物理性质1.有机物的溶解性(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
(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
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
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
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
2.有机物的密度(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1)气态:①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注意:新戊烷[C(CH3)4]亦为气态②衍生物类:一氯甲烷(...2.F.2.,沸点为....-.29.8℃....CCl.....)...3.Cl..,.沸点为.....CH...-.24.2℃.....).氟里昂(氯乙烯(....,沸点为....-.21℃...)....HCHO....-.13.9℃....CH.....).甲醛(..2.==CHCl......,沸点为氯乙烷(....℃.).一溴甲烷(CH3Br,沸点为3.6℃)....12.3....CH..3.CH..2.C.l.,沸点为四氟乙烯(CF2==CF2,沸点为-76.3℃)甲醚(CH3OCH3,沸点为-23℃)甲乙醚(CH3OC2H5,沸点为10.8℃)环氧乙烷(,沸点为13.5℃)(2)液态:一般N(C)在5~16的烃及绝大多数低级衍生物。
课题:醇的性质与应用基础自测乙 醇1.分子结构(1)乙醇是一种优良的有机溶剂。
(2)乙醇的官能团是羟基,从分子结构中看,乙醇中的6个氢原子,有5个氢原子与碳原子相连,只有1个氢原子与氧原子相连,其性质不同。
(3)向含水酒精中加入生石灰,然后蒸馏即可得无水乙醇。
3.化学性质 (1)与钠反应生成H 2 化学方程式为2CH 3CH 2OH +2Na ―→2CH 3CH 2ONa +H 2↑。
(2)与氢卤酸发生取代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CH 3CH 2OH +HBr ――→△CH 3CH 2Br +H 2O 。
(3)脱水反应①分子内脱水(消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H 3CH 2OH ――――→浓H 2SO 4170 ℃CH 2===CH 2↑+H 2O 。
②分子间脱水(取代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CH 3CH 2OH ――――→浓H 2SO 4140 ℃CH 3CH 2—O—CH 2CH 3+H 2O 。
(4)氧化反应①燃烧,化学方程式为CH 3CH 2OH +3O 2――→点燃2CO 2+3H 2O 。
②催化氧化,化学方程式为2CH 3CH 2OH +O 2――→Cu 或Ag △2CH 3CHO +2H 2O 或CH 3CH 2OH +CuO ――→△CH 3CHO +Cu +H 2O 。
(5)酯化反应乙醇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 3CH 182OH +CH 3COOH 浓H 2SO 4△CH 3CO 18OCH 2CH 3+H 2O 。
(1)钠与水反应要比乙醇剧烈的多,这是因为乙醇羟基上的氢比水难电离,乙醇属于非电解质。
(2)乙醇在170 ℃和140 ℃都能脱水,这是分子中存在羟基的缘故。
在170 ℃发生的是分子内脱水,在140 ℃发生的是分子间脱水,说明外界条件不同时,脱水的方式不同,产物也不同。
石棉绒或氧化铝也可作为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的催化剂。
(3)乙醇分子的官能团是羟基,它决定了乙醇的化学性质,但乙基(—CH 2CH 3)对羟基也有影响。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乙醇一、课标分析本节课遵循“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生活”的基本思路。
根据课程标准“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本节课通过理论引导、科学假设、实践验证设计相关实验,以完成“乙醇的结构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和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的教学。
通过介绍“醉酒原理、生命不能承受之醉、酒驾的检测”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乙醇》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的内容。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知道乙醇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乙醇作为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性质的桥梁,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处核心地位,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有机物,可进一步完善有机物的知识体系,为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掌握乙醇的组成、分子结构与主要化学性质,了解它的主要用途。
通过乙醇的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学习,充分理解官能团对性质的影响,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的原理和实质。
从乙醇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学习由“(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研究烃的衍生物的方法。
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分析产生实验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的联系,培养多方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乙醇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形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分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团结合作的品质,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