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有效成分及其配伍对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_马琳_刘维
- 格式:pdf
- 大小:169.75 KB
- 文档页数:4
中药复方对类风湿关节炎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摘要】本文对中药复方对类风湿关节炎抗炎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通过抑制某些炎症介质的活性、调控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进而起到抗炎和消除关节肿胀的作用,改善滑膜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具有类似非甾体抗炎药的治疗效应。
【关键词】中药复方;类风湿关节炎;实验研究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传统中药复方热加工,在炒、煮、炸、蒸汽加热条件下,中药已经经历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一些成分的药品煎煮,有的被摧毁,煎药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原失活或形成活性的新材料,可以影响改变活性。
其主要表现在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随着对病理机制的深入理解,治疗药物的方法也不断提高,从治疗开始时只限于镇痛和抗炎药,到后来的用于疾病的改性效果,现已开发的应用程序免疫系统的类风湿疾病的药物。
中医辩证论,中国许多传统中药处方有控制炎症和免疫调节等综合作用,在许多方面,可以长期用药,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实验用雄性Wister大鼠50只,体重(130+20)g,,适应性饲养1周后用于实验。
2.实验用药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桂枝、白术组成;普威药物原粉。
3.造模方法与动物分组从50只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另一组是用于造模。
将20mg/ml的牛胶原蛋白和5mg/ml的灭活结核菌素石蜡溶液于建模前等体积混合、乳化。
将悬乳剂于大鼠右后爪垫皮内注射011毫升致敏,7天后,在同一乳液尾根加强1针。
正常对照组接受生理盐水注射相同。
4.检测指标灌胃给药满3周时,内侧后眼窝内血液约2ml,给药满6周,各组大鼠结束前24小时禁食,称重,用乙醚麻醉,开放胸部,心脏穿刺取血,分离血清,在冰箱冷冻-20e测试。
5.CIA大鼠进行检测,测量关节肿胀率采用水量的方法,在第一天的非注射免疫检测左脚踝肿胀程度,隔日1次,直至死亡。
论文:中医药对类风湿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中医药对类风湿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医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现综述如下。
1治法研究2白IgG、藤多甙的抗炎作用与其抑制IL产生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糖皮质激素不同。
张明敏等[15]发现用雷公藤治疗的病人血尿中肾上腺皮质酮水平显著升高,肾上腺抗坏血酸含量减少,认为雷公藤可能是通过免疫机制直接或间接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结果。
胡大伟[16]发现,强的松可对抗雷公藤对肾上腺皮质的影响,雷公藤组血浆中ACTH与皮质醇水平升高,强的松组血浆中ACTH与皮质醇水平降低,而雷公藤与强的松交替使用组血浆ACTH与皮质醇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提示雷公藤有刺激肾上腺皮质的作用。
聂志伟[17]观察蚂蚁制剂玄驹珍丸对本病的治疗作用,并设五痹丸为对照组,结果表明,玄驹丸具有较强的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
该药治疗后患者在关节肿痛、晨僵等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及消失的同时,血中IgG、IgA、IgM以及补体C3明显下降,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升高,RF转阴率为74.3%,率达细胞4RA单味药对患者免疫研究水平;实验研究必须以临床疗效为基础,应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更深入地揭示RA中医学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免疫调节作用机制。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研究进展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研究进展作者:姜坤作者单位:130021吉林省中医院(长春市)《中国社区医师》2007年4月9卷8期文章【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治疗辨证论治关于本病的具体分型尚未完全统一,各个学者多在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进行分析分证治疗。
商氏[2]等提出本病常见证候有6型:①风寒湿痹型,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刘氏[4]期:治以清热利湿、化瘀通络,类风湿2号(自拟方)土茯苓30g、白鲜皮20g、虎杖15g、半枝莲15g、白芍30g、生甘草10g、忍冬藤30g、白花蛇舌草30g、丹皮15g、川乌6g(先入)、桂枝10g加减;稳定期:治以祛风除湿、通经散寒、化瘀通络、扶正固本为大法,类风湿1号(自拟方)黄芪30g、防己20g、大艽20g、桂枝10g、桃仁15g、红花15g、清风藤30g、海风藤30g、羌活30g、牛膝15g、地龙15g、甲珠10g(先入)、蜈蚣2条、生地10g、川乌6g(先入)、老鹳筋15g、甘草10g随症加减。
相关调查发现,受到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免疫系统炎症性疾病,是中医学的“痹证”范畴,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会已经将其纳入了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方案中,这种药物可以有效缓解瘀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或者是气阴两虚证等,能够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基本症状。
基于此,本文对中药有效成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方案进行了分析。
一、类风湿关节炎的特点首先,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方案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清楚这种疾病的特点,它主要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免疫性疾病,在中医痹证的范畴中,与“历节病”和“顽痹”等几乎一样。
类风湿关节炎具有反复发作等特点,由于其发病复杂,所以疾病的症状比较难治疗,并且目前在国内外都没有特效治疗方法。
西药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虽然比较好,但是其治疗的副作用是非常大的,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并且不适当的西药治疗会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更高[1]。
我国中药历史发展悠久,具有丰富的经验,来源广泛,种类数量众多,其中的毒副反应也是非常小的。
同时,中药还具有多环节和多靶点综合作用的特点,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以前的中药中寻找有效部位,或者是有效成分对这种疾病进行治疗已经成为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式,这种疾病还与功能障碍和寿命缩短有一定的关系。
临床上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方式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在相关的医学研究中,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在对这种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会产生比较大的副作用大,起效缓慢。
生物制剂又存在价格比较贵等缺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有效性。
中药有效成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相关症状,还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和价格低等优势,但是为了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性,还是要对其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
二、中医病机最近几年,在我国医学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药有效成分在临床治疗中也得到了有效应用,部分医学人员对类风湿关节炎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信号通路包括Wnt 信号通路和转录活化因子信号通路等,中药有效成分在此过程中的应用,能够在提高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质量的同时完善治疗方案[2]。
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研究进展作者:任妮娜凌益马武开黄芳琴黄钊炜陆道敏姚血明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年第09期【摘要】中医诸代医家反复临证应用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肯定,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中医复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文章综述近年来临床常用经方如二妙散、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独活寄生汤等和代表验方金乌健骨方、三水白虎汤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实验研究。
总结其治疗机制主要有抑制促炎因子、抑制滑膜细胞增生、促进滑膜细胞凋亡,以及抑制骨破坏等方面,为临床应用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指导。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中药复方;经方;验方;研究进展;综述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侵蚀性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明确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未经规范治疗的RA可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生理、心理功能及生活质量。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大陆地区RA患病率约为0.42%[1-2]。
中医药治疗RA历史悠久,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治疗RA疗效较佳。
目前对中药复方治疗RA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就近年来常用的经典中药复方治疗RA的相关实验研究进行综述。
1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无“类风湿关节炎”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归属于“痹证”范畴,又称“白虎历节风”“痛痹”“顽痹”“尪痹”及“鹤膝风”等[3]。
《素问·痹论篇》载:“痹之安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首先指出痹证是风、寒、湿等邪气致经络痹阻、营卫凝涩、脏腑气血运行不畅而为病。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载:“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
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认为肝肾不足,外感寒湿热邪合而为病。
专利名称:一种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组合物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林娜,孔祥英,刘春芳
申请号:CN201210029073.4
申请日:20120209
公开号:CN102526238A
公开日:
20120704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制成:炮附子5-20份,桂枝5-30份,白术5-30份,炙卷柏5-20份。
本发明还提供了含该中药组合物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经过实验证实,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确切。
申请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地址:100700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10)申请公布号 CN 101926920 A(43)申请公布日 2010.12.29C N 101926920 A*CN101926920A*(21)申请号 200910053358.X(22)申请日 2009.06.18A61K 36/896(2006.01)A61P 29/00(2006.01)A61P 19/04(2006.01)A61P 19/02(2006.01)(71)申请人上海市长宁区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地址200052 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540号(72)发明人何东仪 沈杰 姜婷 李卓伶倪立青 周嘉陵 张之澧(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衡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4代理人卞孜真 曹琪(54)发明名称一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法,以及其在制备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下列重量份的组分:白毛藤、小青草、两面针、蒲公英、菝葜、木贼草等中药组分。
本发明所得中药组合物可以制备成合剂剂型,与现有工艺相比更简单和经济,并有利于运输和贮存。
而且临床实验证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有显著疗效。
(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13 页权 利 要 求 书CN 101926920 A1/1页1.一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含有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赋性剂,和以下活性成分:白毛藤、小青草、两面针、蒲公英、菝契、木贼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含有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赋性剂,和以下重量配比的活性成分:白毛藤5-10份、小青草5-10份、两面针5-10份、蒲公英5-10份、菝葜5-10份、木贼草8-12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含有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赋性剂,和以下重量配比的活性成分:白毛藤8份、小青草8份、两面针8份、蒲公英8份、菝葜8份、木贼草10份。
灵芝多糖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病理进展的作用机制探析作者:李超陆诗雨常善博林艳铭涂海水付长龙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24年第07期【摘要】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复杂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药物也随着发病机制的研究在不断的开发和探索中。
近年来,天然药物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在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促凋亡、抑制血管生成等方面具有丰富的治疗靶点。
灵芝多糖是从中药灵芝子实体中获取的最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之一。
依据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推测灵芝多糖可通过抑制血管生成、抑制氧化应激、抑制骨破坏、阻断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调节免疫作用等途径干预类风湿关节炎病理进程,缓解病情。
通过探讨灵芝多糖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以期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灵芝多糖;作用机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因患者免疫系统攻击关节滑膜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的慢性免疫系统疾病,主要病理变化为关节间隙内炎症细胞浸润、骨损伤等[1]。
RA 属中医学“痹证”范畴,由人体卫气营血失和,外感风寒湿邪,留滞经筋肌骨,继而流注关节诱导疾病发生[2]。
RA发病时极易致残,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会造成巨大经济负担[3]。
因此,如何改善患者病情、缓解临床症状是目前待解决的问题。
灵芝多糖(GLP)是一种从灵芝子实体中获取的,含岩藻糖等多种糖类的化合物,是灵芝中较丰富的活性成分[4]。
研究证实,GLP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及抑制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增殖等药理作用[5]。
鉴于以上药理学作用,本文拟对GLP临床治疗RA的作用机制进行探析。
1 GLP的药理学作用研究GLP属于异多糖,以β-葡聚糖为主,小部分为α-葡聚糖[6]。
GLP以β-(1→3)-葡聚糖或β-(1→6)-葡聚糖为主链,不同聚合度的葡聚糖或杂多糖作为支链的结构。
根据主链及糖苷键连接方式的不同,GLP构象多样化,常见有螺旋状、刚性链状等。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药组分配伍方案的研究
雷蕾;崔蒙;尹爱宁
【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年(卷),期】2009(011)004
【摘要】目的:基于丰富的中医药文献数据,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药化学组分配伍方案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文献出发,以证候、方剂、中药、化学组分和药理作用为要素,筛选出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不同证候的以某一核心方为中心的一类方剂的化学组分,再结合西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所用药物具有的药理作用,最后从文献报道的化学组分组合中提出组分配伍方案.结果:根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郁证的除弊汤为核心的一组方剂,提出了6个组分配伍方案.结论:本研究提出的基于文献的组分配伍方案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总页数】4页(P608-611)
【作者】雷蕾;崔蒙;尹爱宁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药对配伍研究 [J], 柳春;梁永林
2.中药配伍对雷公藤治疗育龄女性类风湿关节炎减毒增效的研究 [J], 袁作武;游济
洲;陈海丽;杨祎;李慧;鲁小梅
3.中药有效成分及其配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J], 李振彬
4.中药有效成分及其配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J], 李振彬
5.基于关联规则的中药组分配伍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规律研究 [J], 谢丽华; 廖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OIʒ10.13192/j.issn.1000-1719.2015.11.081中药有效成分及其配伍对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马琳1,刘维2(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2)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 )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为难治性疾病之一,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RA 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的优势,近年来,国内外针对中药有效成分及有效成分配伍抗RA 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工作,很多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逐步阐明,开发出以青藤碱注射液、雷公藤多苷片和白芍总苷片为主的靶点明确、疗效确切的中药治疗药物,具有良好的应用发展前景。
动物模型在认识RA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在多种评价抗RA 药物作用的动物模型中,作者认为应用Ⅱ型胶原蛋白混合弗氏佐剂诱导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 ,CIA )模型是目前公认的筛选和研究治疗RA 药物的理想模型。
故文章对中药有效成分治疗以CIA 为代表的RA 实验模型的基础研究进展进行综合评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药有效成分;配伍;胶原诱导性关节炎中图分类号:R593.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5)11-2265-04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Ingredients from Chinese Herbs andTheir Compatibility on Experiment Rheumatoid ArthritisMA Lin 1,LIU Wei 2(1.The Graduate Department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China ;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is a systemic autoimmune disease ,which is one of refractory disease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effective ingredients from Chinese herbs have advantages of precise curative effect ,few side effects and play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RA.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large number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researches a-bout treatment with the active ingredients in Chinese medicine and compatibility of RA both at home and abroad.A lot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s extracte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the action mechanism are gradually clarified.So people have developed drugs which are mainly involved with sinomenine injection ,tripterygium glycosides tablets and total glycosides of paeonia tablet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clear targets and efficacy with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Animal mode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RA.In a variety of animal models about evaluating the medicines for the therapy of RA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type Ⅱcollagen mixed freund's adjuvant arthritis (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 ,CIA )model is cur-rently recognized as the ideal model to screen and research drug treatment on RA.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the basic research development about effective ingredients from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RA experimental model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CIA ,and discuss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spects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research in the future.Key words :rheumatoid arthritis ;effective ingredients from Chinese herbs ;compatibility ;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 收稿日期:2015-03-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3709);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3121011000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拓新工程”基金(院201309)作者简介:马琳(1985-),女,河北清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病。
通讯作者:刘维(1962-),女,天津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病,E -mail :fengshiliuwei @163.com 。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炎症和骨质破坏为主的慢性多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为主要致残因素之一。
迄今为止尽管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但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未明,故仍缺乏有针对性的理想、有效的治疗手段和药物。
RA的传统治疗药物以非甾体类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和糖皮质激素为主,尽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但同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近年来生物制剂应用逐渐广泛,比如肿瘤坏死因子(TNF )抑制剂和白细胞介素(IL )-1、6受体拮抗剂等,虽然这类药物具有治疗靶点明确、特异性较高的优势,但是因其短半衰期、抗原性以及价格昂贵等因素,影响长期疗效。
中医药治疗RA 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并且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低,故从包括中药在内的天然药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并进行合理配伍治疗RA 已成为研究热点,很多中药的有效活性成分如生物碱类、苷类、黄酮类等已经被发现并且相关作用机制也得到了初步阐明,可见中药的应用前景广阔,这为RA 治疗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带来了希望。
应用Ⅱ型胶原蛋白混合弗氏佐剂诱导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是一种免疫性炎症模型,该模型除了具有RA的急性病变外,还有一定的慢性病变特征。
造模大鼠后肢肿胀于致敏后1周后出现,3周病变最为严重,少数可累及前肢。
肿胀可持续3 7周,出现外周多关节局部红肿,最终导致关节软骨破坏、骨质侵蚀,严重致关节畸形,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免疫病理学改变均与人类RA相似[1-2]。
是目前公认的筛选和研究治疗RA药物的理想模型[3-5]。
本文将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及其配伍在胶原诱导型关节炎治疗研究中的进展综述如下。
1中药有效成分1.1生物碱类青藤碱(sinoacutine,SIN)是来源于青风藤中的单体生物碱,具有抗炎、镇痛及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6]。
陈光星等[7]研究发现,SIN可能通过减少IL-6的产生,抑制B细胞的激活与分化,从而CIA 大鼠关节炎症和关节破坏。
黄小鲁等[8]研究发现SIN 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CIA大鼠滑膜内NF-κBp65亚基核转位及NF-κB的DNA结合活性,可能是抗炎机制之一。
川芎嗪(trtramethyl pyrazine,TMP)是中药川芎活性成分之一,是RA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常用药,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等作用[9]。
TMP(100mg/kg)治疗CIA大鼠后关节浸液中NO和PGE2水平下降明显,下调血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1、IL-6,上调抑炎性细胞因子IL-2,表明TMP可通过抑制NO和PGE2产生,诱导炎性细胞因子网络趋于平衡,减轻局部炎症,从而对CIA大鼠发挥治疗作用[10]。
1.2苷类雷公藤是目前治疗RA药物中疗效最为公认的单味中药,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
雷公藤多苷(tripterygium glycosides,TG),能降低足关节评分,减轻足关节肿胀程度,抑制血清和关节浸出液中IL-10的表达,这可能是通过活化血清和关节浸液中辅助性Th2细胞,增加由其产生的IL-10的含量,抑制CIA大鼠的关节炎症[11]。
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RA和实验性关节炎动物中一种重要的新型晚期炎症介质[12-13]。
IL-17作用于成骨细胞,是对炎性部位的持续性细胞浸润和诱导组织破坏更直接的细胞因子[14-16],有研究显示[17-18]HMGB1表达与IL-17的水平呈正相关,说明HMGB1在调节Th17细胞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郑红梅等[19]研究发现雷公藤多苷能降低CIA大鼠血清HMGB1、IL -17水平,减轻关节肿胀的症状,纠正免疫功能异常。
RA的病理特征除局部炎性细胞浸润外,血管生成是产生血管翳、导致关节破坏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