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详细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控制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35
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第1篇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与品质要求日益提高。
为充分发挥土地利用价值,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提高城市功能品质,现依据《城市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制定本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
二、规划目标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2.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3. 优化空间布局,保障公共利益。
4.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原则1. 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2. 公平、公正、公开。
3.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体现地域特色。
4. 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四、规划范围与规模1. 规划范围:本项目规划范围北至XX路,南至XX路,西至XX路,东至XX 路。
2. 规划规模:总用地面积XX平方米,其中居住用地XX平方米,商业用地XX 平方米,教育科研用地XX平方米,公共设施用地XX平方米,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XX平方米。
五、用地布局与规划要求1. 居住用地:以高品质住宅为主,配套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2. 商业用地: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城市商业中心。
3. 教育科研用地:建设高品质学校及科研机构,提升区域教育科研水平。
4. 公共设施用地:配置完善的文化、体育、卫生、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5.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优化路网结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保障交通安全。
六、控制指标1. 容积率:居住用地容积率控制在1.0-2.5之间,商业用地容积率控制在2.0-5.0之间。
2. 建筑密度:居住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20%-35%之间,商业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35%-50%之间。
3. 绿地率:居住用地绿地率不低于30%,商业用地绿地率不低于20%。
4. 建筑高度:居住用地建筑高度控制在40-100米之间,商业用地建筑高度控制在50-150米之间。
5. 停车设施:按照国家及地方相关规定配置停车位。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规)的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控规)的内容(新)控制性详细规划(控规)的内容(新)1.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4.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
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7.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
按《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城市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规划地段各地块的土地主要用途;规划地段各地块允许的建设总量;对特定地区地段规划允许的建设高度;规划地段各地块的绿化率、公共绿地面积规定;规划地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地段的建设控制指标和规定,建设控制地区的建设控制指标。
新《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
2006年6月1日建设部《关天落实新建住房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建住房[2006 165号]规定: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要依法组织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首先应对拟建或改造住房建设项目的居住用地明确指出住宅建筑套密度(每公倾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套数)、住宅面积净密度(每公倾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建筑面积)两项强制性指标,指标的确定必须符合住房建设规划关于住房套型结构比例的规定;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出具套型结构比例和容积率、建筑高度、绿地率等规划设计条件,并作为土地出让的前置条件,落实到新开工商品住房项目。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与控制要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和控制要素——控制性详细规划(第⼆版)读书笔记红字部分个⼈感受,⿊字部分原⽂摘抄■控规涵义:以总规为依据,以⼟地使⽤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地性质、使⽤强度、空间环境、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等控制性指标。
■控规特征:(1)控制引导性和灵活操作性(2)法律效应指导城市建设的刚性作⽤!不得擅⾃更改⼟地出让条件。
(3)图则标定规划内容和法律效应图解化■控规作⽤(1)承上启下(规划与管理两个层⾯)(2)与管理、开发结合,作为管理的依据(三分规划,七分管理!)(3)体现城市设计构想(给城市设计制定⼤致风格)(4)城市政策的载体(就是体现政府领导的各种政策)■控制核⼼体系包括控制内容和控制⽅法基本构成包括以下6个⽅⾯:⼟地使⽤、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和⾏为活动。
不是每⼀个地块都必须将其全部表现。
⼀、⼟地使⽤控制1. ⽤地⾯积单位公顷,注意⽤地边界和征地边界的区别(征地⾯积>⽤地⾯积)2. ⽤地边界地块的⽤地边界原则(补充)1.严格要求相关规划、⽤地部门、单位划分地块2.以单⼀性质划定地块、⼀般⼀个地块只⽤⼀种使⽤性质(我觉得应该把“使⽤”变成“⽤地”)3.建议有⼀边与城市道路相临4.结合⾃然边界、⾏政界限划分地块5.考虑地价的区位差6.地块⼤⼩应与⼟地开发的性质规模相协调7.对于⽂物古迹风貌保护地段可单独划块,不给指定指标8.满⾜各种规划线的退让9.尊重现有⼟地使⽤权和产权新区地块规模3—5ha, ⽼区地块规模0.5—3ha⼆、⼟地使⽤性质控制⽤地有⼤类、中类、⼩类,控规要求到⼩类三、⼟地使⽤兼容1.⽤地兼容各地拟定了⼟地使⽤性质兼容表(⽐如说上海)兼容⽤地和混合⽤地是两个概念!兼容⽤地:⼀种⽤地性质,兼多种⽤途。
混合⽤地:多种性质⽤地的混合。
兼容⽤地在⼀个地块中,混合⽤地是不同性质的地块组成的2.建筑兼容在不同性质的⽤地内对建筑性质有控制3.两者的思考⽤地兼容,我们给出允许(给出兼容⽐例区间),不允许,按条件允许(让管理者⾃定)建筑兼容,我们给出允许,不允许,按条件允许(让管理者设定特定条件)四、环境容量控制分为⾃然环境(⽇照、通风、绿化)和⼈⼯环境(市政、公共服务配套)两个层⾯。
广州市独立用地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第一条为提升我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高效保障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需求,优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与管理,根据《广州市城乡规划条例》、《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市政府令第158号)、《广州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暂行规定》(市政府令第158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广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内,具有独立用地的公益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
本规定中的独立用地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是指独立用地,而非附属于其他用地上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具体指《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附表二规定的独立占地的幼儿园(R12、R22、R32)、中小学(A33)、文化站(A2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A51)、福利院(A6)、变电站(U12)、消防站(U31)、燃气供应站(U13)、垃圾压缩站(U22)、垃圾收集站(U22)。
经营性的卫生、教育、养老、福利、文化等设施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市国土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规定。
第四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应当严格执行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要求。
第五条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幼儿园、中小学、文化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福利院一般只确定用地面积、容积率下限(幼儿园、中小学中心城区不低于0.7,外围地区不低于0.4;文化站不低于1.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福利院不低于0.7)和绿地率。
容积率上限、建筑密度、建筑限高等指标,统一用“—”表示。
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变电站、消防站、燃气供应站、垃圾压缩站、垃圾收集站一般只确定用地面积,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等指标,统一用“—”表示。
市国土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本规定对已经批准实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进行动态更新。
涉及调整用地性质、用地边界的,应当按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程序办理;涉及调整邻避设施建设规模等涉及利害关系人重大利益事项的,应当采取批前公示、座谈会或者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