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泽:民间信仰的变化机制值得挖掘
- 格式:docx
- 大小:18.75 KB
- 文档页数:5
课题报告:民间信仰的承载因素及其现代变迁——基于对T县S村的田野调查①内容提要:S村为台州境内第一大村,具典型的“宗族乡村社会”特征②。
延存于村落社会的民间信仰和宗(房)族关系,构成了S村最富历史性、文化性和特征性的因素,也是村庄权力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以S村为样本,考察在以科学、理性为主流话语的现代化进程中,该村民间信仰的变迁历程、演变动向及其与宗族、民俗活动等社会其它方面的互动关系,阐释民间信仰的承载因素,探寻民间信仰背后乡村生活的基本观念和认知模式。
指出:民间信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承载,虽然存在一些与现代文明不相合拍的因素,但它在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世界中有着重要意义,体现了文化多样性需求和多元文化的融合,符合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其真正合理的前景,应该是逐步消除其不合理的成分,在保持传统文化民间性的同时,将其功能目标尽可能充分地纳入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的轨道加以规范和管理。
关键词:民间信仰,宗族,庙宇,变迁,互动,承载因素课题组组长:张密珍课题组成员:张密珍曹月凤许昌渠执笔:张密珍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民间信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引起过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一度活跃。
但解放后,民间信仰一直被视为愚昧落后的封建迷信而遭批判,曾一度被禁止。
直至20世纪80年代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家政策环境相对宽松,传统文化重新复萌,民间信仰出现复兴的热潮,关于民间信仰的研究也有了较大发展,研究重心从破除迷信转为追寻民族文化的根底,福建及东南沿海地区尤为突出。
近年来,政府、学界及民间组织从多层面、多种角度展开了对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著述成果相当可观③。
从研究视野与方法上看,民间信仰的研究基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史学、宗教学的理路,完全从史料出发,引经据典,考察一种信仰或仪式的来龙去脉,如许地山、宗力等。
第二类是注意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的结合,注重田野考察与理论探讨的结合,以顾颉刚、费孝通为代表。
当代中国宗教研究中的:的研究与!曹南来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宗教活动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热K,引起海内外各界广泛的关注。
海外传媒对中国宗教的讨论大多集中在对所谓人权与宗教自由问题的政治性关注。
国内的学术界对当代中国宗教问题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影响国际舆论的话语权$中国的宗教学一直定位为哲学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侧重宗教哲学与神学的研究,仅凭这种传统的基于历史文本与经典的方法难以胜任针对都市化、现代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宗教发展的现状进行整合式研究$本文谨就近十年来在国内当代宗教研究领域兴起的民族志个案研究状况及走向作一回顾与展望,并探讨其对构建宗教学学科与宗教社会科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影响。
强调目光向下、由内向外看世界的宗教民族志研究,着眼于在地宗教,又不局限于在地宗教,是联结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地方与全球,以及日常与神圣的桥梁$关键词:中国宗教当代宗教宗教民族志宗教社会科学—导言近年来,中国的宗教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社会科学方法的引①本成果受到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宗教学)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
笔谢2017年宗教社会学论坛上专家学(尤其是方文教授)对本文的指正。
同时也感谢林黎君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笔文责自负$糾曹南来,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窒数生全学(第六辑?......Sociology of Religion(Vol.6)入,改变了以往局限于人文学科的传统研究模式,学者开始以更多元与立体的方法论对中国当代宗教进$其中,立足并“沉浸”于地方社会场景而非纯粹历史文本与经典的志个案方法在国内当代宗教研究领域兴起,国内学界岀现了一批基于田野调查的宗教实证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在地方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中尝试对宗教现象做出细致精准的勾勒,用生动翔实的个案对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日常、文化传承、社会建构乃至国家治理进行描述分析,以以小见大的方法提供了一个深入考察中国当代宗教的角度,对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也有重要意义$对于熟悉中国大陆宗教学发展历史的人来说,宗教的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仍是一项较为新鲜与边缘的大胆尝试。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与功能探析王明国(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中国当代民间信仰存在着累积性、二重性、自发性、多元性等特征,其功能也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即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对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与功能进行分析与探究,不仅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民间信仰研究的总体性认识,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其发展的基本趋向。
【关键词】民间信仰特征功能【中图分类号】B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2-0006-04“民间信仰是民俗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讨和研究农民思想意识的基点”。
[1]无论从探讨学术理论上,还是从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上,对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特征是民间信仰研究的内在根本,体现了研究的整体性要求;功能是民间信仰研究的外在指向,体现其实践性要求。
近年来,学界对特征和功能的研究已呈如火如荼之势,也贡献了大批成果,但总体上仍不够深入且众说纷纭。
本文拟对中国民间信仰的诸多特征和功能作进一步探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更多借鉴。
一、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探析关于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可谓见仁见智。
但颇具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乌丙安在《中国民间信仰》一书中将其主要特点概括为多样性、多功利性和多神秘性;[2]郑立勇则认为,中国民间信仰具有群众性、低层次性、功利性、民俗性、海外性诸特点;[3]而林国平教授则进一步将民间信仰的特征总结为:自发性、功利性、任意性、庞杂性、融合性、民俗性、区域性、民族性、草根性、顽强性;[4]金泽等人也曾有作品论及。
上述学者的论点虽角度不一,但都对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笔者拟从唯物史观等角度,对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作进一步研究。
(一)累积性1、其发生、发展史具有累积性灵魂不死观念“在那个发展阶段上决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5]。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多元功能载体与环境活力激发——以日本文化性景观再造的理论与实践为例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7.01.010文 \ 俞慰刚 \ Yu Weigang \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摘要:随着城市与区域的不断开发,不少地方的个性与特色逐渐地消失了,我们常说中国的城市发展是“千城一面”,以此来批评城市建设发展的同质化。
有鉴于此,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保持地方的特色,像梯田、山麓附近的小森林等与人的生产劳动紧密相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开始受到关注,并慢慢形成了一个要保护这些景观的共识。
日本金泽市在文化景观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举措与实践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要见物见人;二是要提高历史文化街区居民的区域共同体意识;三是加强老城区的保护与利用;四是加强城乡一体化的文化性景观的保护与利用;五是加强官民合作,明确分工,建立官民合作的工作机制。
Multi-functional Carrier and Environmental Vigor Activation of Walkingtowards Excellent Global City关键词:全球城市;文化性景观;整顿利用;历史遗址宏观视野一、问题的提起城市像一根扁担,一头承载着市民的回忆与怀念,一头承载着市民的希望与梦想,而中间支撑着的是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营生。
两端是精神的,中间是物质的。
但是今天的物质就是明天的回忆,而今天的精神也就是昨天的希望。
因此,城市就在这精神与物质的循环往复之中寻找着不断向上的平衡点。
2016年8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发出公告,宣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年)》(以下简称《总规》)草案已经编制完成并予以公开展示,以便进一步征询公众意见。
《总规》明确提出上海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卓越的全球城市”,分目标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和生态之城。
从封建迷信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信仰的合法性历程执笔人:吴真中国社科院国情咨询报告《中国宗教报告(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页161-180。
摘要:中国民间信仰的当代学术史,见证和呼应着民间信仰以及信仰活动争取合法性的历程。
1980年代,学界开始普遍使用学术概念“民间信仰”为既有的意识形态概念“迷信”进行去敏,并试图否定民间信仰的宗教属性,强调它作为民间文化形态的存在价值。
伴随着各地民间信仰活动的复兴,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文学等学科在过去二十年都进入民间信仰的文献与田野中,经历了一次对于“民间/小传统/乡土社会”的观念转变。
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认了“信俗”、“庙会”以及它们背后组织者的“文化传承人”身份,各地民间信仰庙宇与仪式实践纷纷转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的面目重登历史舞台。
关键词:民间宗教民间文化学科策略权力话语区域研究执笔人简介:吴真,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道教科仪、民间信仰、宗教文学。
以“民间信仰”为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4-2008年的论文数据,检索“篇名”,2008年可检得98篇,2007年47篇,2006-2004年分别是49、40、30条;检索“关键词”,2008年检得337篇,2007年有233篇,2006年-2004年分别是209、132、129条。
检索结果显示出2008年是中国学术界民间信仰研究的井喷年,当我们把眼光投向全国各地,就会发现这一年也是中国各地民间信仰投入到如火如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而获得合法身份的“热闹年”。
从1978年民间信仰作为研究对象重新回到了学术领域,到2008年的井喷,民间信仰研究经历了三十年的学术蹒跚。
作为一种以“科学”的对立面——“迷信”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三十年的民间信仰研究史也见证和呼应着民间信仰团体争取合法性身份的三十年历程。
可“适彼乐土”,去往另一个美妙世界。
你用现实的语言和理性逻辑证明没有来世,信仰者不会接受,因为他们用的是另一种语言和逻辑(荒诞逻辑),他会认为他和你没有共同语言而拒绝讨论。
所有信仰都必然表达或外化为生活方式,是对人生意义的认定和诠释系统。
民间信仰是民众援以认定、神化人所经历的生命过程、诠释人生意义的逻辑系统,尽管可能是一套荒诞逻辑,但关键在于诠释,而不在于是否荒诞,从生到死的人生历程,就要在这种诠释中获得意义。
甚至,这种诠释愈是荒诞,人们就迷之愈甚,似乎人生意义亦愈得其崇,哪怕是一个处身卑微、不具名姓的人,都可以通过它获得意义,获得甚至不朽的承诺。
民间信仰是千百年来民众认识和把握人生、把握社会、把握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式。
尽管这种把握具有不可以理喻甚至拒绝理性的特征,但它就贯穿于民众精神和意识世界的历史,解释着一切,宣示着一切,也使民众虔诚地接纳着它所诠释和认可的一切。
信仰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既试图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也试图引导和帮助人们去认识和把握内部世界,以及两者之间的那些可知不可知的关联。
无论是外部世界或者内部世界,都在人们面前展示着十分丰富而变幻的图景,置身其中,人类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理性的认知手段给人们以有效的但也有限的把握世界的能力,而信仰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却向人们作出大包大揽的承诺,它所指向的是超越了理性边界的世界。
如上所述,正是这个领域,以它特有的方式牵引着许多民众的情感和精神,规约着他们的审美、道德和价值判断。
因此,信仰作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在民间社会所具有的意义,应当给予充分重视和研究。
信仰的认识方式,补充着理性认知逻辑所不及的认识领域,尽管可能是以虚妄的形式。
然而这也是只有人类才特有的一种认知形式,它的一端连接着理性认识系统的边界,因而成为它的延长部分;它的另一端则指向那难以把捉的世界;而它的主体则是各种因素混融一体。
理性意味着事物关系以及人与事物之间关系的清晰把握,是合理行为与实践的基础。
§有关其它旅游信息,可浏览日本国家旅游局网站§No. 402-1日本国家旅游局(JNTO)香港办事处 No.402 日本旅游快讯 7/1/2010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金泽之旅2010金泽市是位于日本本州中部的石川县的县会,从420多年以前,一直由前田氏一族历经14代长达280多年统治着金泽。
至今仍然保留着日本的代表性的庭园“兼六园”以及具有古老历史的街道。
在众多的传统工艺承传下来的同时,新的创作活动也非常盛行。
欢迎到金泽来领略这座历史城市的冬季风景,感受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的魅力。
1. 多姿多彩的冬季金泽的热闹活动 (免费入场) ■美术灯光照耀的金泽城·兼六园金泽城公园的优美的白色墙壁以及兼六园内的名木的雪吊,在美术灯光的照耀下,呈现出幽邃雅致的情调。
时间: 2月5日(星期五)~7日(星期日), 11日(星期四)~14日(星期日) 17:30~21:00 会场: 金泽城公园,兼六园■美食节乐园金泽的冬季时鲜最为美味。
在美食盛典“金泽美食节”期间,露天会场里聚集了约一百多家各种饮食摊位。
时间: 2月11日(星期四)~14日(星期日) 10:00~18:00 会场: 石川县中央公园2. 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旅金泽既拥有前田氏族时代传承下来的传统工艺,也非常盛行各种新的创作活动。
因此我们为您设计了在游览风景名胜之时又能参观这些创作场地,亲身体验工艺制作的组合行程,并取名为“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旅”,介绍金泽所特有的特色观光路线。
行程时间目的地一天行程※有英语免费导游介绍工艺设施等※参观地有特别讲师说明※徒步前往2月13日(星期六)11:30~17:00美食节乐园(集合) →能作[金泽漆器]→金泽‧工艺品广坂→金泽能乐美术馆(可以亲身体验能乐伴)→经过兼六园→加贺友禅传统产业会馆(参观后解散) 半天行程※有英语免费导游介绍工艺设施等※徒步前往2月6日(星期六)、7日(星期日)、13日(星期六)、14日(星期日)13:00~17:00加贺友禅传统产业会馆(集合)→石川县观光物产馆(体验亲手描绘加贺八幡不倒翁)→金泽‧工艺品广坂→金泽21世纪美术馆前(解散)费用: 一天行程:当天各自支付入场费(700日元以内)半天行程:当天各自支付入场费和体验费(共计1,300日元)人数: 每次10名(须于事前提早预约)报名: 金泽Goodwill Guide Network (有免费导游员)Tel:076-232-3933 Fax:076-225-7210E-mail: kggn@po4.nsk.ne.jp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金泽有着几乎占日本国内100%生产量的金泽箔,还有以高级和服著称的加贺友禅和服,九谷烧陶瓷器,金泽漆器等多种多样的传统工艺。
金泽:民间信仰的变化机制值得挖掘*导读:宗教学家金泽谈民间信仰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当下活跃的民间信仰是以一部分民众为载体的,民间信仰虽然是一种历史的传统,但当下的……
*宗教学家金泽谈民间信仰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当下活跃的民间信仰是以一部分民众为载体的,民间信仰虽然是一种历史的传统,但当下的承载者却不是上一代人或前几代人的简单复制,而是有了很大的变化,因为新一代人有新的生存环境、有新的自我意识、有新的文化诉求。
*民间信仰有很强的民众性
对于中国普通老百姓而言,民间信仰以前在科学、进步等观念的映照下,都是被当做要扫除的封建迷信,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和知识界才正视存在于民间社会的各种信仰形式,老百姓的信仰才在公共生活中获得了位置。
作为《世界宗教文化》和《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的主编,金泽是国内民间信仰研究的领军人和开拓者。
演讲开始,金泽即指出,民间信仰是历史悠久且当下活跃的宗教文化形态,始终处于历史的演变过程之中。
作为根植于老百姓当中的宗教信仰及其宗教的行为表现,它是一种民众的信仰,与国家宗教相比较,没有政教合一的那种强迫力量和财政支持;与民族宗教相比较,没有血缘的全民性(虽然有家族祭祖,但
不是一回事),即使在一个地域形成某种全民性,但若考虑到社
会分层,也只能说它具有很强的民众性。
金泽用从田野调查得来的一个实例,生动地向师生展示了
民间信仰的民众性,而这种民众性与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密切相关。
根据他的讲述,在福建惠安有座解放军题词天下第一奇庙
的庙宇,里面供有27个树脂塑像的解放军战士,其中有3个是
军官。
当地老百姓解释了这个庙的来源。
以前解放军与国民党的军队打仗,有27个解放军战士为了救老百姓牺牲了,当时一位被救的小姑娘后来去了海外,文革后从海外归来发起重修解放军墓,并在沙滩上为解放军建了一座庙,后来就慢慢地变成了现
在的解放军庙。
平常会有人来烧香,也有人把它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并且获得了当地政府、解放军部队等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金泽通过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信仰故事,指出民间信仰的
信众在延续,所崇拜的对象不会因为科学的发展就消失了,只是成为传统,它还在新生,并且很有生命力。
*民间信仰的承载者有新的文化诉求
金泽讲述了好几个与上述故事类似的民间信仰个案后,认为民间信仰是个生生不息的文化过程,它作为一种本土的信仰资源,作为一种民间信仰运动,究竟是如何运行、如何自发地产生(如福建惠安的解放军烈士庙),又如何由个体的行为得到社会认同
从而变成一种社会现象,这些都值得学术界和公众给以关注。
金泽在民间信仰研究过程中一直萦绕于心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些
民间信仰自生自灭、昙花一现,有些历久不衰?有些民间信仰历时千百年而没有发展为民间教团进而成为新兴宗教,有些民间
信仰虽问世不久却迅速发展为民间宗教?他认为这中间的变化
机制和规律性值得深入挖掘。
金泽结合其田野考察经验和实际生活中的观察指出,民间
信仰作为一种文化建构,可以说始终处于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之中,这种再生产是两重的:信仰者在将特定的宗教文化客观化或外在化的同时,亦将其内在化;同时这种再生产又是双向的:信仰
者不是简单地再生产文化,而是有所加减、积极或消极地再生产,因而文化再生产中的宗教建构是一种建构化的建构,而信仰者
自身,也在这种有所建构的文化再生产中被建构了,即所谓被建构的建构。
他说,当下活跃的民间信仰是以一部分民众为载体的,民间信仰虽然是一种历史的传统,但当下的承载者却不是上一
代人或前几代人的简单复制,而是有了很大的变化,因为新一代人有新的生存环境、有新的自我意识、有新的文化诉求。
比如
在农村建设中找不到民间信仰的位置,但群众又有需要,怎么办?当地老百姓找到了很多的解决办法,金泽在一个地方的宗祠里看到,从上到下的牌匾有党支部、传统教育基地、某氏宗祠等。
此外,过去还有公社、大队、生产队等乡村活动空间,但现在只有乡政府、村委会等办公机构。
那乡村的公共空间在什么地方?金泽说,实际上,民间信仰的场所和宗祠就成了社会和文化的公共空间,比如老人会、文化活动站、乡村图书馆等,这些和历史
传统不一样。
*民间信仰随城市化进程而变化
金泽指出,民间信仰属于一般所谓的小传统,代表草根文化,跟所谓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经常有互动,但主流文化常常对民间信仰进行干预。
金泽也举出了一个让在座师生深受启发的民间信仰故事。
他说,历史上的狄仁杰曾奉武则天的命令到浙江拆庙,因为当时的政权认为那是不符合儒家传统主流文化的。
狄仁杰去了后,先是调查情况,体察民情,最后他决定四种庙不拆,属圣贤的屈原庙、伍子胥庙等不拆;属当地某一大户、大姓的祖先庙不拆;属国王的,比如吴王庙不拆;在民间影响比较大,已经变成道德楷模的神庙不拆。
其他的小庙都拆了,但当地老百姓对此的反响并不大。
而城市化进程对民间信仰会造成怎样的冲击?民间信仰是
不是会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而衰落乃至消亡?金泽的
研究并不局限于乡村,同时也关注乡村到城市的流动过程中中国人民间信仰的表现方式。
他指出,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社会的人们到城里去做生意或打工,会建供奉妈祖像的会馆,比如湖南会馆、江西会馆等。
现在,有的乡村里有人考上了博士,家乡的宗祠里会给他挂匾,即使他们全家都搬到城市里去了。
所以说,我们对宗教功能的认识会随着这种变化而变化。
如何让不同形式的宗教在建设中发挥作用?作为长期研究
民间信仰等宗教生活的学者,金泽指出:我们在宗教问题上,实际上也面临着在新的时期与时俱进的问题。
除了在思想观念上
与时俱进,我们在规则上要怎么样来与时俱进?不管它涉及管理也好,法规也好,都有个规则的问题。
无论我们大家是站在政府的角度,站在学者的角度,还是站在信仰者的角度,实际上都
希望社会平稳地向前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小康。
实际上,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在一个比较健康的或者说是比较合理的规则之内,大家才能够有序地、比较健康地发展。
如果这个规则定得不好,定得不公平或者不合理,或者哪些方面存在缺陷,就容易出危险。
当然,这个规则是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需要不断
进行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