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1
- 格式:ppt
- 大小:950.50 KB
- 文档页数:28
肺炎的典型症状
及时发现以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原因不明的聚集性呼吸道传染病。
及时发现呼吸道传染病类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
一、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同时具备以下4条的病例:
1.发热(腋下体温≥38℃);
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不能从临床或实验室角度诊断为常见病原所致的肺炎。
二、不明原因肺炎聚集性病例
在两周内发现的两例或以上具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例,其中至少一例是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流行病学相关性是指病例发病前一段时间曾经共同生活、居住、学习、工作等,暴露于同一环境,或有过密切接触。
具体判断需由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予以判断。
前期一般症状
第1种症状就是发热,主要表现为跟普通感冒类似的发烧等。
第2种主要是乏力,感觉到四肢无力,很没有力气的感觉。
第3种是干咳,这几种情况都是比较轻微的。
第4种情况就是感受到呼吸逐渐变得困难,这也是与普通感冒最大的区别。
后期严重者症状:
如果到了后期较为严重的时候,那么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如果拖的时间长或者非常严重的时候,则表现为感脓毒症休克。
其中还有一种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这种表现是无法通过日常观察所得出的。
最后一种在医学上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出凝血功能障碍。
如果出现轻微的表现形式症状与最上面的相符那就需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1例重症肺炎的护理体会重症肺炎是肺实质炎症,同时也包括肺间质的炎症。
是一种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除具有常见呼吸系统症状外,还有严重的中毒症状与严重的合并症。
由于该病多为混合感染,病原学诊断困难,耐药菌株多,给抗感染带来很大难度。
同时患者合并抑郁症给治疗和护理上带来一定难度,现将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年龄44岁,入院前4天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咳黄色粘稠痰,并伴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每于凌晨出现寒战后高热,在金塔县医院查胸部CT示“双肺炎症”,给予对症治疗3天,效果不佳,为了进一步救治随转入我院。
患者来时表情淡漠,神志清,精神差,气短、胸闷、口唇发绀,四肢湿冷。
T37.2℃,P120次/分,R28次/分,Bp:110/80mmHg,双肺叩诊呈清音,可闻及满布湿性罗音,心电图室示:窦性心动过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T波异常。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3.7×109/L,血红蛋白90G/L,HCT:0.27,中性粒细胞0.86,肝功能:谷草转氨酶765U/L,谷丙转氨酶112U/L,心肌酶:乳酸脱氢酶1129U/L,a-羟丁酸脱氢酶929U/L,肾功能:白蛋白30g/L,尿素:9.3mmol/L,肌酐:92.1umol/L,尿常规:尿蛋白(+),潜血(+)。
患者给予高流量吸氧,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尿量的变化,神志的变化,给予广谱高效抗菌素联合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和左氧氟沙星),激素治疗,成分输血等对症治疗。
治疗2天后效果不佳,病人再次出现烦躁、胸闷、气短、呼吸深快,双肺可闻及小水泡样湿性罗音,复查血常规:白细胞3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94%,中性粒细胞数32.9×109/L,血小板341×109/L,ESR:103,PH:5,C-反应蛋白:10mg/L,血氧饱和度60%-70%(面罩吸氧时),床旁胸片示:左上肺病变较前进展。
肺炎的健康教育内容(一)引言概述: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疾病,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预防肺炎的能力,本文将介绍肺炎的健康教育内容。
通过宣传知识,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和预防措施的普及,可以有效降低肺炎的发病率,保护人们的健康。
正文:1. 肺炎的基本知识a. 了解肺炎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b. 学习认识肺炎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
c. 了解不同类型的肺炎,如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等。
2. 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a. 培养勤洗手的好习惯,尤其是在接触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
b. 提倡正确的咳嗽礼仪,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咳嗽。
c. 定期清洁常用物品和通风,保持空气清新。
d. 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特别是在季节性肺炎高发期。
3. 预防措施的普及a. 推广肺炎疫苗接种,特别是对于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
b. 提醒大家要避免环境污染,特别是室内空气污染。
c. 强调饮食均衡,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力。
d.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病毒的能力。
4. 健康宣传与教育a. 制作相关宣传材料,包括宣传册、海报和视频,向公众普及肺炎相关知识。
b. 举办健康讲座和座谈会,邀请专家分享肺炎防控经验。
c. 利用社交媒体和电视等渠道,传播肺炎预防的重要性和方法。
5. 随访与管理a. 建立一个全面的肺炎患者随访系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b. 提供专业的医疗咨询和辅导,解答肺炎相关问题。
c. 加强对肺炎患者的社会支持,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总结:通过普及肺炎的基本知识、养成健康卫生习惯,推广预防措施和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可以有效降低肺炎的发病率。
同时,建立健全的随访与管理机制,为肺炎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好地保护公众的健康,预防和控制肺炎的传播。
肺炎的五个诊断标准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由于其症状多样化,诊断起来常常有一定的难度。
然而,通过一些明确的诊断标准,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肺炎,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下面将介绍肺炎的五个诊断标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临床表现。
肺炎患者常常会出现发热、咳嗽、胸痛、呼吸急促等症状。
发热通常是持续性的,咳嗽伴有痰,痰液可能呈现黄绿色。
胸痛多发生在患者咳嗽或深呼吸时,呼吸急促是由于肺部感染引起的。
这些临床表现是肺炎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二、体格检查。
医生在进行体格检查时会发现患者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肺部听诊可发现湿啰音等体征。
此外,患者可能会出现氧合不良的表现,如发绀等。
这些体格检查结果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肺炎。
三、影像学检查。
X线胸片是诊断肺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肺炎患者的X线胸片上会出现片状阴影或斑片状浸润影,有时伴有支气管充气不全等表现。
此外,CT扫描也可以帮助医生更清晰地观察肺部病变,对于难以诊断的病例有一定的帮助。
四、实验室检查。
肺炎患者的血液常规检查结果通常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等表现。
此外,痰液培养和病原体抗原检测也有助于确定病原体的种类,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五、综合评估。
最后,医生需要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肺炎。
这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辨证能力,同时结合患者的病史和流行病学史,做出准确的诊断。
总之,肺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对比分析,最终确定诊断结果。
希望本文介绍的肺炎诊断标准能够帮助到大家,提高对肺炎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又称小叶肺炎,为小儿最常见的肺炎。
发展中国家小儿肺炎的发支气管肺炎病毒病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病死率和玹死亡率更高于发达国家。
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似,小儿肺炎是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严重疾病,无论是发病率还是病死率均居首位。
在我国,肺炎占儿科住院患者24.5%~65.2%;5岁以下儿童每年105万死亡病例中,死于肺炎者占30万为此年龄组儿童第一位死因。
根据国内16个单位的儿科统计,22504例肺炎住院病例中支气管肺炎占93.7%,多见于婴幼儿。
肺炎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及气候骤变时,有些华南地区反而在夏天发病较多。
室内居住拥挤、通风不良、空气污浊、致病性微生物较多,容易发生肺炎。
支气管肺炎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
按病理形态的改变分为一般支气管肺炎和间质性支气管肺炎两类。
前者多由细菌所致,后者则以病毒为主。
临床常笼统地诊断为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肺炎描述病因机制支气管肺炎大多由细菌引起,常见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嗜血流感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及大肠杆菌等。
支气管肺炎的发病常与上述细菌中致病力较弱的菌群有关,它们通常是口腔或上呼吸道内的常驻菌。
其中致病力较弱的4、6、10型肺炎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
当患传染病或营养不良、恶病质、昏迷、麻醉和手术后等状况下,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呼吸系统防御功能受损,这些细菌就可能侵入通常无菌的细支气管及末梢肺组织生长繁殖,引起支气管肺炎。
因此,支气管肺炎常是某些疾病的并发症,如麻疹后肺炎、手术后肺炎、吸入性肺炎、坠积性肺炎等。
病理生理相关整本阅读:/ebook/ff9cc5330740be1e650e9aca.html支气管肺炎的病变特征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组织化脓性炎症。
(1)肉眼观,双肺表面和切面散在分布灰黄、质实病灶,以下叶和背侧多见。
病灶大小不一,直径多在0.5~1cm左右(相当于肺小叶范围),形状不规则,病灶中央常可见病变细支气管的横断面。
肺炎的健康教育内容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其主要病原体为冠状病毒。
为了提高公众对肺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以下是一些肺炎的健康教育内容。
一、肺炎的定义和症状肺炎是指肺部组织发生感染和炎症的疾病。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胸痛、呼吸急促、乏力等。
有些患者还可能浮现头痛、肌肉酸痛、喉咙痛等症状。
二、肺炎的传播途径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一个患者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病毒会通过飞沫悬浮在空气中,其他人吸入这些病毒就有可能感染肺炎。
此外,肺炎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或者被污染的物体传播。
三、肺炎的预防措施1.勤洗手:时常用肥皂和水洗手,特殊是在接触到公共场所、动物或者患者之后,或者咳嗽、打喷嚏后。
2.避免接触患者:尽量避免与患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密切接触,特殊是在其咳嗽或者打喷嚏时。
3.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因为这些部位容易感染病毒。
4.咳嗽和打喷嚏时注意礼仪:用纸巾或者肘部遮住口鼻,避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5.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毒在空气中的滞留时间。
6.加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以提高免疫力。
四、肺炎的治疗方法如果浮现肺炎症状,应及时就医。
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诊断,并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决定治疗方案。
普通情况下,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退烧药和止咳药等药物,同时歇息和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也是重要的。
五、特殊人群的防护措施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容易感染肺炎,并浮现严重症状。
对于这些人群,应加强防护措施,避免与患者接触,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六、肺炎疫苗的接种目前,已经有一些肺炎疫苗可以接种,如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
接种这些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肺炎的发生。
建议特殊人群和易感人群接种相应的疫苗,以提高免疫力。
七、肺炎的重要性和对策肺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我们应该加强对肺炎的认识,采取预防措施,提高个人卫生意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免疫力,及时就医并接种疫苗。
重症肺炎病人个案护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韩萌概述•重症肺炎是指除肺炎常见呼吸系统病况外,尚有呼吸衰竭和其它系统明显受累的表现,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
•肺炎是肺实质的急性炎症,引起肺炎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包括感染、化学、物理和免疫原性损伤。
肺炎的分类方法很多,在临床上为了便于治疗,一般都按病因分类,包括细菌性、肺炎支原体性、立克次体性、衣原体性、病毒性、真菌性、过敏性、放射性和化学性肺炎等。
目前,肺炎居死亡原因的第五位。
病原以细菌所占比例最高。
•重症肺炎日益增多: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病原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还经常并发败血症、脓胸、心包炎、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使得治疗更加困难。
病因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和细菌。
凡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可导致肺炎。
细菌感染的有肺炎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
此外还有支原体、真菌和原虫等。
病原体多由呼吸道入侵,也可经血行入肺。
病理生理病原体入侵肺,引起肺泡腔内充满炎症渗出物,肺泡壁充血水肿而增厚,支气管粘膜水肿,管腔狭窄,从而影响换气和通气,导致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储留,为增加通气及呼吸深度,出现代偿性的呼吸与心率增快、鼻翼扇动和三凹征。
重症可产生呼吸衰竭。
由于病原体作用,重症常伴有毒血症,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中毒症状。
缺氧、二氧化碳储留及毒血症可导致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的一系列症状以及代谢性和呼吸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诊断标准• 1 、症状:病初期可有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也可突发寒战、高热可达39~40℃,咳、喘症状加重,早期咳白色泡沫痰,可带少量血丝,典型者1~2天后出现铁锈色痰,以后痰液增多而呈粘液脓性或纯脓性(黄痰)。
同时,胸部往往有剧烈的刀割样锐痛或针刺佯疼痛,随呼吸和咳嗽而加重,严重者有呼吸困难和口唇紫绀,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重症肺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心慌、呼吸困难和紫绀加重;严重者出现嗜睡和烦躁,亦可发生昏迷,通常提示由于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及毒素作用,引起脑水肿及中毒性脑病、心功能不全。
肺炎肺炎——病证名。
出《麻疹活人全书》。
为内、儿科常见病之一。
又名肺闭喘咳、肺风痰喘。
以发热、咳嗽、痰多、喘憋等为特征。
古代与现代所说的肺炎尚不一致,但说明这种热性病是麻疹最易出现的合并症。
治疗宜疏风宣闭、祛痰平喘、清热解毒、生津止渴。
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黄芩、板蓝根、鱼腥草等。
重症用三黄石膏汤加减。
热极伤阴,心烦气短,可加用生脉散,或沙参麦冬汤加减。
如肺炎病灶经治后久久不易吸收,可配合在背部拔火罐。
本病发病急、变化快、合并症多,应注意鉴别诊断,并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
肺炎由可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以及放射线,吸入性异物等理化因素引起。
细菌性肺炎采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后,七至十天之内,多可治愈。
病毒性肺炎的病情稍轻,药物治疗无功效,但病情持续很少超过七天。
分类分类方法的依据是病原体种类、病程和病理形态学等几方面:1、病理形态学的分类:将肺炎分成大叶肺炎、支气管肺炎、间质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等。
2、根据病原体种类:包括细菌性肺炎,常见细菌有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嗜血流感杆菌等。
病毒性肺炎,常见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
另外还有真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等。
3、根据病程分类:分为急性肺炎、迁延性肺炎及慢性肺炎,一般迁延性肺炎病程长达1~3月,超过3个月则为慢性肺炎。
小儿肺炎有一定年龄特点,通常婴儿易患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而学龄儿由于抵抗力增强,已具有使病变局限的能力,因此主要患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病理多种细菌均可引起大叶性肺炎,但绝大多数为肺炎链球菌,其中以Ⅲ型致病力最强。
肺炎链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有荚膜,其致病力是由于高分子多糖体的荚膜对组织的侵袭作用。
少数为肺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肺炎链球菌为口腔及鼻咽部的正常寄生菌群,若呼吸道的排菌自净功能及机体的抵抗力正常时,不引发肺炎。
当机体受寒、过度疲劳、醉酒、感冒、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使呼吸道防御功能被削弱,细菌侵入肺泡通过变态反应使肺泡壁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浆液及纤维素渗出,富含蛋白的渗出物中细菌迅速繁殖,并通过肺泡间孔或呼吸细支气管向邻近肺组织蔓延,波及一个肺段或整个肺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