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洲
- 格式:ppt
- 大小:8.00 MB
- 文档页数:21
走进非洲观后感非洲,一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大陆,我有幸踏足这片土地,亲身感受到了它的独特之处。
在非洲的经历让我深深地触动和感动,让我对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地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非洲的自然风光无疑是令人惊叹的。
大草原、广袤的沙漠、雄伟的高山,无不展现出自然的壮丽。
我还亲身体验了撒哈拉沙漠的沙丘风情,没有任何声音,只有风和沙粒的呼啸,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震撼与力量。
在撒哈拉沙漠中,还有不同寻常的奇观——漂移沙丘。
这些沙丘可以随着风向不断变化,犹如游走的巨兽,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想象。
除了沙漠,非洲还有广袤的草原。
大草原上的生态系统是如此的丰富多样,它是许多动物的乐园。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草原上,我们看到了数不清的野生动物,比如斑马、羚羊、长颈鹿,还有各种各样的猛兽,如狮子、豹子等。
它们在这片无垠的大地上自由奔跑,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家庭。
观看它们的狩猎、觅食和互动,让我几乎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仿佛我也成为了这个大自然的一部分。
非洲的人文风情同样令人着迷。
这里有着千姿百态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我有幸去到了肯尼亚的马赛族部落,与当地人共进午餐,并与他们一同参与了传统的舞蹈表演。
这个部落保留着古老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唾手可得的自然资源给他们带来了繁荣和幸福。
他们的快乐、热情和纯真让我感受到了非洲人民的豪迈和真诚。
不仅如此,我还见证了非洲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勇气,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韧的品质,这让我深受感动。
然而,在美丽与千姿百态的非洲之下,也隐藏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非洲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虽然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其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
贫困、疾病、战争等问题仍然困扰着这片大陆的许多国家。
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草原的退化、森林的砍伐以及水资源的短缺给非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然而,与这些问题相比,我更愿意看到非洲的希望与机遇。
非洲充满潜力,它拥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以及年轻有为的人口。
环球之旅(3)《走进非洲》教学设计泉州第十中学庄萍红【教学目标】1.学会并背唱歌曲《当太阳升起》,正确把握歌曲的情绪,体会歌曲的旋律特点。
2.通过音乐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培养节奏感和创造力,训练协调性,加深对歌曲风格的理解。
3.了解了解非洲音乐特点,并结合非洲舞蹈动作体会音乐与舞蹈合作产生的美【重点】:欣赏体验非洲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难点】:能模仿和学习一两种音乐表现手法来表现非洲音乐的特点【教法】听唱法、表演法、体验法、创造法【板书设计】:走进非洲非洲音乐文化的特点歌曲(人声演唱):多部和声效果乐器:拇指钢琴“冬哥”、鼓,为歌曲或舞蹈伴奏舞蹈:丰多姆佛罗姆节奏强烈、宗教信仰,具有野性美【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演唱歌曲、欣赏舞蹈以及为歌曲配合唱和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等创造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和充分认识非洲传统音乐文化的特征,了解非洲音乐对现代东、西方流行音乐的深刻影响,唤起学生对非洲音乐文化的感情,激发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强烈愿望。
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所差距,例如:1、在探究学习这一环节,课表要求学生要能为歌曲《当太阳升起》配上二部和声伴唱,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课堂上无法达到这一目标,只好改由老师和个别音乐素质较好的学生来演示,让学生现场初步感受二部和声伴唱的效果。
2、在创作活动环节中,鼓励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为音乐创编舞蹈动作,但学生显得很羞涩或是没有勇气在别人面前模仿非洲舞蹈,特别是女同学,老师必须一再强调这是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习俗,我们不但要尊重而且也要略懂一二,以后有机会跟这些外国友人在一起才不会有失我们泱泱大国的风度和礼仪。
而且在老师带领下才慢慢放开手脚舞动起来,这一环节在课堂上耗时较多,而且气氛不够热烈。
本课出自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有键盘乐器“冬哥”与歌唱、鼓的语言、非洲舞蹈。
重点:黑非洲音乐中的“鼓乐”——包括鼓(音色)和鼓的节奏难点:1、黑非洲歌唱、鼓乐节奏的模仿2、非洲音乐对我们现实音乐生活的影响二、说学情想”等要素,让学生主动感知非洲音乐。
2、我们农村学校学生表现欲望较差、接受能力较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重要,针对这一点我充分运用直观生动的图像、动作、实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
3,现在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对于一些本民族及世界优秀的传统音乐不感兴趣。
因此,采用一些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是很重要的。
三、说教法1、介于学生对于传统音乐不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形象性强的特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观看成龙影片《我是谁》片段,既符合学生追星的心理,又能直觉的感受到非洲的生活,舞蹈等,激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2、针对学生爱玩、好动的年龄特点,我还采用了游戏、舞蹈、打节奏等趣味教学法、创新教学法,寓教于乐,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让学生用韵母模拟非洲的原始歌唱”,学生觉得很新鲜,课堂也就活了起来。
3、本课每个环节都充分运用讨论法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师生间不断问答、交流、思考、互动,如,在观看舞蹈时启发学生想象该舞蹈所表现的情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非洲黑人舞蹈的特点,在讨论总结中加深印象并掌握知识。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想,在课上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本课我采用的方法是1、情趣培养法。
在学习中做到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
确保学生学习时有一个好心情,敢说、敢唱、敢演,解放被束缚的思维。
如,在学跳舞蹈动作时,我采用比赛的形式,学生顿时来了精神,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非洲舞蹈也有趣多了。
2、情景创设法。
把音乐和多媒体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形象、生动的画面,学生能更好地聆听音乐、理解音乐,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激发学生去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走进非洲纪录片观后感走进非洲纪录片观后感我有幸观看了一部非常精彩的非洲纪录片,这部纪录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非洲大陆的传奇历史、壮丽风光和丰富文化。
下面是我的观后感,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一、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非洲大陆的地理环境相当特殊,拥有着广袤开阔的草原和茂密的丛林,同时也存在大片的沙漠和干旱地带。
这些地貌的多样性构成了非洲大陆丰富的自然美景。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那些壮观的自然风光所震撼,这些风光真是前所未见的震撼人心。
二、动物世界和生态系统在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非洲大陆上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包括狮子、大象、斑马、长颈鹿以及各种珍稀鸟类等等。
这些与众不同的生物与它们所处的生态系统密不可分,它们构成了非洲大陆上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
三、文化传承与社会变迁此外,在这个纪录片中还描述了非洲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
从对口传唱、草原舞蹈到土著居民的生活习俗,都使人深入了解和欣赏到了非洲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伴随着近年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变迁,许多地区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贫穷、疾病和文化消失等。
观看这个纪录片也让我深感到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四、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非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从金字塔到几千年的传统手工艺,都是非洲文化的杰出代表。
这些文化遗存反映出了非洲民族的聪明才智、卓越能力以及对人类历史的贡献。
这部纪录片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让我对非洲的历史与文化有了真正的了解。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后,观看这部非洲纪录片更是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感受,那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比美丽而又多姿多彩的世界中。
外面的世界,从来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互相理解、尊重和关爱,共同呵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总之,这部纪录片带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思考,同时也为我展示了一个美丽而又神秘的非洲世界。
我想,有机会的话,我一定会去走走看看,亲身体验那些振奋人心的非洲风光和文化。
《走进非洲》观后感今天,我和爸爸妈妈观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走进非洲》。
我喜欢看科教类的电影,也喜欢在看完之后写观后感。
所以当看到这部电影时,我不禁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部纪录片主要讲述了在世界的东南方,有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大陆——非洲。
那里充满了无穷无尽的魅力。
其中,有一些国家经常发生战乱,但是有许多国家却比较和平,一片祥和的景象。
但是他们的主食还是面包。
虽然他们在高科技、交通上落后于我们,但他们的智慧并不输给我们。
非洲独特的气候与地形条件使它拥有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另外,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涌入非洲,导致非洲大地民不聊生。
非洲不仅有丰富的资源,还有那独特的风土人情。
非洲很多人用木头建造房屋,但是因为资金短缺的原因,这些建筑物都是用草和泥做成的。
非洲给我们一种神秘感。
首先,从他们的语言中就可以看出,他们的语言和我们完全不同,他们没有声调,而且说话快慢不一样。
还有,从他们的穿衣打扮中也能看出。
那里的人都把头发扎得很低,脸也裹得严严实实,跟我们一点儿也不像。
因为他们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所以他们的宗教习俗与我们完全不一样。
看过这部影片之后,我知道了:其实非洲人并不是懒惰、贪婪的。
你看,非洲的贫困并不代表非洲人好吃懒做。
我认为他们之所以不怎么富裕,是因为他们身上有太多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们要想过上好日子,必须去努力学习,开动脑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财富。
总而言之,我觉得非洲虽然落后,但是非洲人很勤奋。
如果非洲人懒惰,那么落后也就是必然的了。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要以勤劳为荣,以懒惰为耻,勤奋刻苦的学习,勇敢坚强的面对困难,不要再任何事情上偷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积极锻炼,做一个热爱生活,善于发现,乐于探索,积极向上的好少年。
这次放假,我看了《走进非洲》这部记录片。
我很喜欢看,因为这部片子真实地反映了非洲这块神奇的土地。
同时,它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勤劳才能富有,懒惰只会贫穷。
走进非洲观后感5篇600字走进非洲观后感1有人说,《走出非洲》这本书是作者写给非洲人民的一封情书,我觉得这个评价太贴切了。
书中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作者那如少女般纯粹、如少妇般浓稠的热情,对东非肯尼亚这方热土的拳拳赤子之情。
她的心并没有离开非洲,她的文字可以作证。
她分明没有走出那里的天空、山野、雨水、植物……那里,“天空不是浅蓝色,便是紫罗兰色。
”、“正午的天空十分活跃,像喷薄而出的滚滚岩浆,又像一池碧水潺潺流动,闪耀着、起伏着、放射着”,如此梦幻而色彩纷呈且充满活力的天空,就在她的恩戈庄园的上空,如此幸福的王国,怎愿走出?那里,“恩戈山长长的山脊自北而南,绵延伸展。
它那四座王冠般庄严的顶峰,像青黑色的波峰凝固在蓝天下。
”恩戈山,“当你深入其中——寥廓、神秘,美丽如画”,“有时是一片灌木丛,有时是绿草茵茵的山坡,有时是嶙峋遒劲的巉岩”,山上有清泉有水井,山上有野牛、旋角大羚羊、犀牛,如此伟岸、如此富饶的山野,怎愿走出?那里,“淡淡的雨雾给地平线涂上一道蓝色的斜线。
”、“泥水间的喧闹似乎给褐色的景观打上了绿色的补丁”,多么新奇的雨景,多么欢快的雨水,我喜欢,对于在非洲生活了18年的作者来说,又怎愿走出?那里,有金合欢树林带,“在早晨的空气里,这些树散发的新鲜、雄浑的松树般的芬芳,甜美的令人雀跃。
”;那里有含羞树的林带,“树冠如盖,枝条四展,荆棘如针”;那里,当然还有咖啡园,雨季初始,咖啡花盛开,“细雨霏霏,薄雾蒙蒙,垩白色的花朵,犹如一片白云覆盖在六百英亩土地田,光彩动人。
”如此赏心悦目的植物王国,怎愿走出?这片东非热土啊,这片充满原始气息、拥有雄奇瑰丽之景的非洲高原啊,没有理由不让人爱上它,只要你是一个纯粹的人。
难怪作者说自己早晨一睁眼就会感觉到自己在最应该在的地方。
这种缘分让人心生羡慕,让人心生向往,向往的是一种生活,叫“自然”。
东非高原还是狩猎者的天堂,对于一个热爱动物的人来说,那里就是自己的天堂。
走进非洲-----课堂实录暨阳初中姚婷一、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活动,以积极的态度感受非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喜爱非洲民族民间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2、通过让学生参与模仿敲击非洲鼓的节奏,体会非洲音乐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体验和感受非洲鼓的魅力。
3、通过对非洲音乐的分析学习,让学生了解非洲音乐是流行音乐的基础,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非洲独特的音乐文化,准确掌握节奏特点。
三、教学过程:1、播放FLASH《非洲梦》(导入)师:人类基因科学家破译了人类的遗传基因,黄色人种的起源在哪里你们知道吗?——非洲,科学家说,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曾从非洲大陆出发,经历了很多年到达了亚洲大陆?从此就再也没离开过。
出示课题:走进非洲2、师:结合课本中所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非洲有哪些印象呢?生:非洲是动物的王国。
生:非洲有撒哈拉沙漠。
生:非洲人皮肤很黑,头发很卷,有小辫子。
生:非洲很热。
````````````````````````````````````````师:大家的回答都很棒。
今天,让我们沿着祖先走过的足迹,乘着音乐的翅膀——开始我们的非洲之旅吧!3、出示课件:非洲风光图片a、师:正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非洲大陆,特殊的生活习惯和劳动方式,歌舞在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土著族的风土人情。
播放影片片段:(选自《我是谁》)b、师:(课件出示)想一想:影片音乐中出现最多的是什么乐器?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C、生:音乐中最多听到的是鼓的声音。
生:感受非洲热闹,音乐节奏感很强。
生:感觉他们的舞蹈跳的很豪放。
生:感觉他们很粗犷。
````````````````````````````````````c、师:刚才同学们总结的就是非洲黑人歌舞的一些特点,非洲黑人歌舞的节奏强,动作粗犷,伴奏乐器是以鼓为主的各种打击乐器,鼓是黑人歌舞音乐的灵魂,鼓被誉为“音乐之王”,各种各样的鼓用木棒,竹棍以及手掌击出各种不同的音色和音调,并交织成各种复杂而鲜明的节奏,它控制着整个歌舞情绪的发展和变化,因此,人们都说非洲的鼓会说话。
走进非洲观后感350我有幸能够踏足非洲这片神秘而又独特的大陆,这次旅程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在这片土地上,我亲眼目睹了非洲的壮美风景、多元文化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
我被非洲的独特魅力所折服,也受到了它的震撼和感动。
首先,非洲的自然风光令人叹为观止。
我还记得当我第一次抵达非洲时,我被那如诗如画的景色所吸引。
尤其是撒哈拉沙漠、维多利亚瀑布和塞伦盖提国家公园等地的景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撒哈拉沙漠的辽阔和浩渺无垠,令人感到无限的渺小;而维多利亚瀑布的水势磅礴,让人为之震撼;塞伦盖提国家公园则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每次看到那些自由自在地奔跑的狮子、大象和长颈鹿,我都会感到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
除了自然景观,非洲的文化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非洲的旅行中,我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部落文化和民族风情。
我参观了马赛人和赞比亚班图人的部落,了解到不同部落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
马赛人以牧民为生,他们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他们的民族舞蹈和歌曲充满了原始的野性美。
而赞比亚班图人则是以农耕为主,他们的种植和制作手工艺品的技术独特而精湛,体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这些部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使我感受到了非洲人民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观。
与此同时,非洲的野生动植物也是我此行的亮点之一。
非洲被誉为“野生动物天堂”,这里栖息着许多独特的动植物物种。
我曾在马赛特雷斯国家公园进行了一次刺激的野生动物观察之旅。
我看到了成群结队的斑马、羚羊和角马在广袤的草原上快速奔跑,仿佛在为大自然的狂欢而呼啸;我还看到了雄壮而威武的狮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悠闲地躺着,它们的身姿和气势令人惊叹。
这些动物们展示出了非洲的野性和自由,也教会了我如何尊重和保护大自然。
非洲之行给我留下了许多感动和思考。
我从中看到了非洲人民的坚韧和乐观。
尽管非洲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态度。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美好的生活,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和努力改变着命运。
第五单元环球之旅——走进非洲【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欣赏音乐,让学生体验和感受非洲“鼓”的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让学生参与模仿敲击非洲鼓的节奏。
3、知识目标:通过欣赏非洲鼓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非洲音乐文化。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非洲鼓,欣赏非洲鼓乐。
2、难点:能模仿非洲鼓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鼓、电子琴【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视频《动物总动员》片段,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来作为课前的奖励,你可要仔细看,回答对我的问题,我们才有机会欣赏更精彩的视频!提问:1、视频中讲的是哪个洲的故事?(非洲)2、视频中有一种乐器,是什么乐器?(非洲鼓)二、新课1、认识“非洲鼓”(1)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非洲鼓这种乐器。
(图片展示)(2)通过观看图片,以及你平时的生活积累,你能简单说一下你对非洲鼓的了解吗?非洲鼓:起源于西非部落,属于土著民族的传统乐器。
通常是挂在脖子上边走边打,而并非放在地上敲打。
最特别的是,这乐器一定要用手敲打,一手调整音调的高低,另一手敲出节奏。
(3)我们一起来听一下非洲鼓的声音。
(4)同学们知道鼓这种乐器在非洲的地位有多重要吗?鼓是非洲普遍流行的乐器,被称为非洲音乐之魂。
鼓在非洲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和用途,除了用于音乐外,还可以作为语言、信号来表达感情,因此,鼓被称为“会说话的鼓”。
2、欣赏《鼓的语言》(1)初步聆听下面,我们就来聆听一下这个会说话的鼓是怎样说话的。
请大家欣赏《鼓的语言》,猜一猜,会说话的鼓说了些什么?演奏者用鲍勒语说话,然后敲击鼓,内容如下:(图片展示)(2)复听音乐。
请同学们看着内容再来欣赏,思考一下:在这首作品中,鼓敲击节奏与语言的描述存在什么样的关系?(鼓用敲击节奏的缓急、强弱来告诉人们语言中所传递的信息,来表现不同的说话语气。
)(3)再次聆听。
让我们再来听一听,作品中除了节奏在发生变化外,音色有没有变化?它是怎么样变化的?(通过敲击鼓不同位置产生不同音色)(4)总结:那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鼓的语言》是如何用鼓来表现说话语气的呢?(通过敲击鼓不同位置产生不同音色,以及每一次击鼓时的不同节奏型表现不同的说话语气。
龙源期刊网
走进非洲原始部落
作者:
来源:《红领巾(1-2年级)》2014年第12期
非洲坦(tǎn)桑尼亚的北面,有一个很大的湖,叫埃(āi)亚西湖。
在这个湖的边上,生活着一支地球上最原始的部落——哈扎。
哈扎人没有电,没有网络,没有汽车,没有金钱……过着和一万年前的祖先同样的原始生活。
他们不种粮食,也不饲养猪牛羊马这些牲畜(chù)。
你肯定会问:“那他们吃什么呢?”他们的食物靠狩(shòu)猎和采集野菜、野果获得。
哈扎的男孩子们不用坐在课堂里上课,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会如何辨(biàn)认和跟踪猎物的足迹、如何制造和使用弓箭,来一次漂亮的狩猎。
每天清晨,部落里的成年男性会围成一圈,一边削尖弓箭,一边聊天,为接下来的狩猎活动做准备。
这时,也是男孩子向他们请教、学习狩猎技术的时候。
这种“座谈会”是哈扎人最重要的交流活动。
人类学家对他们的生活很感兴趣,尝试和他们住在一起,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
哈扎人很热情地教这些科学家如何制作弓箭,结果,这些“现代人”制作的弓箭的质量实在是太差了,就和小孩的玩具差不多。
图中是一位受尊敬的猎人,他正低头指着地面,教人类学家如何辨认动物的踪迹。
在这个部落中,只有非常能干的猎人才能获得这样的荣誉——在身上披上狒(fèi)狒的皮毛。
虽然时不时地有“现代人”闯入哈扎部落,但是,这个原始部落和现代社会的交流依然非常少。
他们偶尔会拿狩猎得到的东西去临近的村落交换一些短裤或者鞋子,毕竟,现代社会制造的裤子和鞋子,比他们手工制作的要耐穿多了。
走进非洲观后感600字走进非洲观后感600字(精选篇1)非洲是世界第二大陆。
它形如一个巨大的不等边三角形,南窄北宽,地中海、红海、印度洋和大西洋环绕四周,沿海岛屿不多,最大的岛屿是马达加斯加岛。
在非洲生息着不同肤色的居民,有黑人,也有白人,还有黄种人,其中黑人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非洲第一大河尼罗河也是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流域是孕育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
屹立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交界处的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第一高山,顶峰终年积雪,素有“赤道边上的白雪公主”的雅称。
东非大裂谷纵贯非洲东部,是世界最大的断层陷落带。
镶嵌在东非高原的维多利亚湖风光绮丽,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此外,非洲拥有丰富的矿产、水力、农业和林业资源。
世界上最重要的五十多种矿产非洲都不缺少,其中至少有17种矿产的蕴藏量在世界位居第一。
被称为“不毛之地”的`撒哈拉沙漠是个巨大的能源宝库,地下蕴藏着大量可供开采的石油。
南非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
赞比亚素有“铜矿之国”的美称。
非洲地大物博,资源非常丰富,人民吃苦耐劳。
但是,非洲曾经遭受长达500年之久的殖民统治,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剥削和掠夺,将非洲变成世界上“最贫困的大陆”。
据联合国宣布,世界上最不发达的48个国家中有33个是非洲国家;非洲五十多个国家中,最不发达国家占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二。
尽管非洲目前面临着种种挑战,但它仍是一个“有希望的大陆”。
走进非洲观后感600字(精选篇2)那是一个广袤无垠的草原,夕阳西下,太阳的余光把大地染得通红,只有一颗背光的大树突兀在眼前,静谧,和谐神秘。
在那轮金黄的落日前,站着一个男子,戴着帽子,挎着步枪··卡伦开始了她的故事,在非洲上的故事。
“在非洲的贡嘎(Ngong Hills)山脚下,我曾经有一个农场”。
老妇人回想着,用低沉沙哑的嗓音诉说着··风华正茂的她,带着自己的财产孤身一人来到原始,贫困的非洲,在这里,他和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结了婚。
《走进非洲》音乐教学设计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不是单纯的听觉感受,而是整体的感受。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走进非洲》音乐教学设计,期望大家能够喜爱!《走进非洲》音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认知能力通过演唱、演奏与赏识活动,以主动的态度和趣味感受非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喜爱非洲民族民间音乐,从而达到对不同种族音乐文化了解、理解与认同。
实践能力理解鼓乐的原始“意味”。
通过节奏创编、演奏和动作(声势及律动)体验非洲古老鼓乐的精神气质及现代歌舞音乐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在师生互动与倾听比较中,进一步了解并喜爱非洲音乐风格及其响誉世界的文化价值。
重点感受体验非洲音乐风格特点。
难点体验非洲鼓乐、舞蹈的风格魅力、辨别节奏特点。
教材分析非洲音乐对我们来说是格外生疏的,怎样让学生了解,体验并喜爱非洲音乐呢?我从非洲音乐文化的角度入手,通过多媒体探讨、了解、感受非洲音乐中鼓、舞复杂的节奏风格与艺术魅力。
以及在宗教祭祀活动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我设计了用“声势”“身体律动”“非洲鼓”演奏等教学环节,为学生发挥想像力,提供创作与表现的空间。
激发学生对古老“非洲音乐”的喜欢与了解。
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一、组织教学及导入在师生的节奏问答中导出非洲二、新授 1、赏识与体验非洲鼓的演奏方法及非洲鼓乐的典型节奏2、非洲鼓还具有肯定的意味3、创编鼓的意味及师生的即兴表演4、赏识非洲《达玛仪式》5、赏识非洲舞蹈6、赏识与体验非洲《马里音乐》三、课堂小结1、放一段非洲的鼓乐2、由此引出非洲,让学生说出非洲在自己心目中的印象3、师补充并导入新课:非洲不仅有广袤的草原和沙漠,还有风俗奇异的土著人,更有逍遥自在漫步的各种野生动物,我们平日在电视上看到的动物世界大多在这里拍摄,但是非洲至今仍存在着尖锐的种族问题,经济落后,战乱不止,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的一切都会引起我们的好奇,例如他们的见面方式就很特殊,西非人的见面方式是初次见面用右手拍打前胸,中非人互致问候的方式是先鞠躬,后鼓掌再互相祝愿,假如你去非洲和人握手时,有气无力会被认为没有礼貌,越用力,越表示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