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起点阅读活动方案《包公审石头》
- 格式:docx
- 大小:15.62 KB
- 文档页数:8
大班阅读教案详案大石头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阅读教材》第三章“趣味故事”部分,详细内容为“大石头”的故事。
该故事讲述了在一个美丽的森林里,小动物们如何通过团结协作,挪走大石头,让森林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和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表达等方式,理解故事中的道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故事中团结协作的意义,培养学生同理心。
教学重点:通过故事学习,使学生学会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故事课件、大石头道具、小动物头饰。
学具:画笔、画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森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对森林的兴趣。
2. 故事讲解:播放故事课件,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大石头”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情感变化。
3. 例题讲解:讲解故事中涉及到的道理,如团结协作、关爱他人等,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4. 随堂练习: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故事中自己最喜欢的角色,并说明原因。
5. 实践活动:分发小动物头饰,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六、板书设计1. 故事大石头2. 主要角色:小兔子、小松鼠、小猴子、小鸟3. 故事道理:团结协作、关爱他人、乐于助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故事内容,画一幅“我们一起来搬大石头”的画。
答案要求:画面中有故事中的角色,表现出团结协作的场景,色彩丰富,构图合理。
2. 作业题目:写一篇关于“大石头”的故事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与家长分享故事,进行家庭角色扮演活动,将故事道理延伸至家庭生活。
同时,教师可推荐相关主题的故事书籍,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一、教案主题:大班包公审石头教案与反思二、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三、教学目标:1. 了解包公审理案件的故事,知道包公公正无私的品质。
2. 能够参与角色扮演,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故事中的角色。
3. 培养幼儿的倾听、表达和沟通能力,增强集体意识。
四、教学内容:1. 故事《包公审石头》的讲述与解读。
2. 角色扮演活动:幼儿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3. 集体讨论:引导幼儿讨论包公的品质,以及如何做一个公正的人。
五、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或图书:《包公审石头》。
2. 角色头饰:包公、石头、百姓等。
3. 道具:秤砣、绳子等。
教案一、故事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故事课件或讲述故事《包公审石头》,引导幼儿倾听。
2. 故事结束后,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包公是什么样的人吗?他为什么要审石头?二、角色扮演(10分钟)1. 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
2. 教师指导幼儿根据故事情节进行表演,注意表情、动作的到位。
3. 各组表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评价,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集体讨论(5分钟)1.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包公为什么被称为公正无私的人?2. 教师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公正的人?3. 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活动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
2. 教师鼓励幼儿在家庭中与家人分享故事,传递公正的理念。
3. 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幼儿对包公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能够理解包公公正无私的品质。
在角色扮演环节,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挥,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集体讨论中,幼儿能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了集体意识。
总体来说,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实施步骤:1. 准备阶段:教师提前准备故事课件、角色头饰和道具,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2. 故事导入:教师通过播放课件或讲述故事,引起幼儿兴趣。
课题:第二十四课《包公审石头》教节:一节(60分钟)班别:四年级甲、学生已有知识1.学生对包公有初步的认识乙、教学目标:1.学生能续写及演绎「包公审石头」一剧。
2.学生能分析包公的性格。
丙、文本理解1.通过包公审案的故事,训练学生认真思考二.理解课文第三至十二段(15分钟)运用戏剧教学的定镜活动中作问题讨论引入活动:老师问同学对包公有甚么的认识? 你听过包公甚么的故事? 包公有怎样的外表?(展示简报) 5分钟用戏剧课文第二到十一段的内容,当老师按钟时,戏剧要全部停下来,之后跟同学讨论问题。
(15分钟)1.包公说:「石头,小孩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之后即表情暂停!定镜活动一:老师跟学生讨论:为甚么包公会问这个问题? 他有甚么用意呢?(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不合理的推论、让群众变得闹洪洪的)2.老师找三位同学出来扮演群众「石头怎样会偷钱?」「石头怎样会说话?」「人家都说包公聪明,原来是个胡涂官!」定镜活动二:老师跟学生讨论:群众对包公审问石头有甚么的看法?(认为包公胡涂、没有从前般英明)3.包公说:「我在审理案件,你们在这儿乱嚷甚么!你们每个人都罚一个铜钱!」定镜活动三:老师问:群众为甚么会被包公惩罚?4.包公指着他说:「是你偷油条小孩的铜钱!」定镜活动四:包公凭甚么认定这个人偷了钱。
同学们,你们可以延续以上的剧情吗? 你们先创作几句点对白,然后找一个人扮演包公,一个人扮演小孩,其他的扮演群众,完成这个未完结的戏。
同学有8至10分钟在自己组里创作剧本及排练,之后老师选两组同学出来演绎。
(20分钟)运用「循环涂鸦方式」作小组讨论,之后讨论答案(18分钟)1.问题(一)你觉得课文中包公是甚么人? 试写出你的想法。
「循环涂鸦」讨论--同学五人一组,一个作主持,一个作文书,另外一位作汇报,一个作文具供应,五人皆要在小组内发表意见,文书笔录。
--第一次讨论为五分钟,文书将组里的意见写在工作纸上,之后再传递往其他组别,其他组别同学可以支持或反对其他组的意见,并写上理由。
学校开展学生读书阅读活动简报_学校开展学生读书阅读活动简报优秀9篇大班早期阅读活动方案篇一1、幼儿园缺少一定数量的、适宜幼儿阅读的课外书籍;2、早期阅读活动内容大都是教学者随意选择,缺少系统性、连续性和递进性;3、大多数幼儿教师将“读书”与“认字”概念混淆,教师对于幼儿在园的阅读活动疏于指导,活动前没有确立适宜的目标;4、现在年轻的爸爸、妈妈注重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但不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家长对于幼儿书籍的选择缺少经验:一是具有功利性,将幼儿识字数量的多少作为评价幼儿阅读效果的标准;二是具有盲目性,容易选择由动画片改编的连环画作为幼儿的阅读读本;三是没有意识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只是让幼儿随意翻看图书。
1、选择阅读内容以多元的内容、多元的价值、多元的形式和多元的审美为尺度,构建儿童图画书的内容方阵,为幼儿选择四种类型的图书或听读内容�D�D儿童诗歌、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和儿童科学(详情见“推荐书目”),丰富幼儿的感知。
2、创设阅读环境(1)幼儿园可以分阶段、分批向家长发放“阅读卡”,允许家长带孩子到幼儿园的图书室或电子阅览室阅读,家长也可以把自己家里好的书带到园内图书室进行交流。
教师可以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有意义的、形象生动的阅读材料,并摆放在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让幼儿在自由活动的时间,来园、离园前后,牛奶、点心课后自由翻阅图书。
(2)创设适宜幼儿的阅读环境,具体做到“四个一”:每班设置一个与阅读相关的区域(图书角、绘本创作区、故事表演区等)每天一次自由阅读(可以是推荐绘本上的内容,也可以是幼儿园课程《幼儿用书》中的内容)每两周一个经典故事或童谣(内容可参照“幼儿听读经典故事”)每学年举办一次与阅读相关的亲子活动。
3、建立阅读关系(1)“师生互动”的阅读关系可以为幼儿创设与图画书上的书面语言信息进行充分互动的环境(如图书角、绘本创作区、故事表演区等),引导幼儿自主阅读,并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零碎阅读经验加以提炼和深化,将早期阅读渗透于幼儿学习与生活的各个环节;也可以利用幼儿中午来园或晚上离园前的时间,教师讲述一个推荐故事或指导幼儿阅读图书,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引导幼儿听、说、读、思;(2)“亲子互动”的阅读关系鼓励亲子阅读,让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满足幼儿爱与归属的需要。
17 包公审石头教学目标:1、认识“审”“呜”,会写8个抄写字。
2、通读全文,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个故事。
3、通过学习本课,了解包公是个机智聪明、公正廉明的人。
教学重难点:从包公办案中了解包公的机智聪明、公正廉明。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认识一个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破过无数的传奇案件,你们想认识他吗?出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通读课文,小组交流先学作业。
1、听录音2、小组交流先学作业:(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划出生字词,注音组词(2个),理解词意(2)、再读,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三、全班交流、汇报、补充、教师点拨四、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五、指导书写六、布置作业:1、抄写生词、听写2、查找相关资料,完成P65二、三题第二课时一、复习引人二、品读课文1、自由读文2、小组交流先学作业(1)、找出你最喜欢的一段话并有感情地朗读。
(2)、包公是怎样找出小偷的?3、汇报、补充4、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其他关于包公的故事吗?三、谈体会、谈收获包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四、布置作业1、预习第十八课,查找相关资料2、阅读包公的故事板书设计:17 包公审石头21 有趣的发现教学目标1、学会8个抄写字和2个认识字2、整体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善于发现身边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身边的事物。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味精”是怎样制成的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1课。
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通读全文,小组交流1、听录音2、小组交流先学作业(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划出生词,注意组词(2个),理解词意。
(2)、再度,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3、汇报、补充、全班交流4、教师点拨三、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指导书写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词,听写2、查找相关资料,预见P81三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二、学习新课1、自由读课文2、说说文中主要讲了什么?3、小组交流先学作业:(1)、这个岛上的昆虫要么没有翅膀,要么翅膀很大,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2)、说说你知道的昆虫的情况4、全班交流、汇报、补充、教师点拨5、教师小结三、谈知识的延伸四、谈收获、体会五、布置作业1、预习22课,听写词语,查找相关资料2、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说说你的发现板书设计25 我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学会8个抄写字2、整体通读课文,体会作者开朗的性格3、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认识自己吗?你们知道自己的有优点和缺点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5课出示课题,齐读二、整体通读课文,小组交流1、听录音2、小组交流先学作业:(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划出生词、注音、组词(2个),理解词意(2)、再读,课文主要讲了“我”的哪些优点、缺点?3、学生汇报、补充、教师点拨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点拨5、指导书写三、全班交流、课文主要内容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词,听写词语2、查找相关资料第二课时一、复习引人二、学习课文1、自由读文,说说文中“我”的优点和缺点2、小组交流先学作业(1)、“我”有优点,也有缺点,你喜欢“我”吗?为什么?(2)、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优点和缺点3、全班交流、汇报、补充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点拨三、布置作业1、预习26课,听写词语2、仿写25课,写一篇小作文《我》板书设计:29竹子教学目标:1、认识“韧”等10个生字,会写“虚”等8个抄写字2、有感情朗读,体会竹子的可赞美之处及深刻含义教学重难点:从竹子的特征中体会起深刻含义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的人们读的书用的是什么材料吗?出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二、整体通读课文,小组交流先学作业1、听录音2、小组交流先学作业(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划出生词,注意组词(2个),理解词义(2)、再读,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三、全班交流、汇报、补充、教师点拨四、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五、指导书写六、布置作业:1、抄写生词、听写2、查找并说说你见到的竹子是怎样的?竹子有什么用处?第二课时一、复习引人二、品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2、小组交流先学作业:(1)、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和词句,并说说理由(2)、说说你见到的竹子是怎么样的?3、汇报、补充4、拓展延伸:(1)、说说竹子有哪些用处?(2)、你能把竹子的形状画出来吗?三、谈体会,谈收获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我从竹子身上看到了什么品质?四、布置作业:1、预习30课,查找相关资料2、画一幅以“竹子”为主题的画板书设计:33黄山教学目标:1、认识“徐”等16个生字,会写“耸”等8个抄写字2、在品读赏析的基础上,诱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达到读文如见景的效果,在读中认识美,读中感受美,在读中欣赏美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读中认识美,在读中感受美,在读中欣赏美,使学生在读中收到没的熏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到位于安徽省南部的黄山去旅游一番出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二、整体通读课文,小组交流先学作业1、听录音2、小组交流先学作业(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划出生词,注音、组词(2个),理解词义(2)、再读,课文主要告诉我们黄山的哪“四绝”?三、全班交流、汇报、补充、教师点拨四、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五、指导书写六、布置作业1、抄写生词、听写2、查找有关黄山的资料和图片第二课时一、复习引人二、品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2、小组交流先学作业(1)、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和词句,并说说理由(2)、介绍一下黄山的资料和图片3、汇报、补充4、拓展延伸(1)、如果让你当导游,你会怎样介绍黄山呢?三、谈体会,谈收获这节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三、布置作业:1、预习34课,查找大禹的相关资料2、画一幅黄山的景色图板书设计:37李寄斩蛇教学目标:1.认识“蟒”等6个生字,会写“座”等8个抄写字。
儿童故事包公审石头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宋朝合肥人,曾任开封府尹,是宋朝有名的清官。
他铁面无私,执法公正不阿,替民伸冤除害,深得人心。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儿童故事包公审石头,希望对你有用!从前有个小孩,爸爸死了,妈妈病了,日子可不好过了。
小孩每天一早起来,提着一篮油条,一边跑,一边嚷:“卖油条咯,卖油条咯:又香又脆的油条,两个铜钱买一根。
”有一天,他把油条全卖完了,坐在路边一块石头上,把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一个的数了一遍,正好一百个。
他卖油条,把一双手弄得油乎乎的,用手数铜钱,把铜钱也弄得油乎乎的。
他瞧着这些油乎乎亮闪闪的铜钱,可高兴了,心想:“今天卖了一百个钱,可以给妈妈买药了。
”小孩跑了一个上午,可累坏了,他把头一歪,靠在石头上,就呼呼地睡着了,睡了好一会儿才醒来。
“哎呀,我得赶快给妈妈买药去了。
”小孩站起来一看,糟了,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也没有了。
小孩又着急,又伤心,呜呜地哭了起来。
这时候,正好包公带了人马打这儿走过。
包公是什么人呀?包公是个官,黑脸黑胡子,人家叫他“包老黑”,又叫他“黑包公”,他办事公道,又很聪明。
包公看见小孩哭得很伤心,就问他:“小孩,你为什么哭呀?”“我卖油条得的钱不见了,呜——呜。
”“谁偷了你的钱?”“不知道。
我靠在这块石头上睡着了,醒来一看,钱就不见了。
呜——呜。
”包公想了一想说:“我知道了,一定是这块石头偷了你的钱,我来审问这块石头,叫它把钱还给你。
”人们听说包公要审问石头,觉得很奇怪,都跑来看热闹。
包公对那块石头说:“石头,石头,小孩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石头会说话吗?不会。
包公又问了:“石头,石头,小孩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快说,快说!”石头还是一声不响,它不会说话呀。
包公发火了:“石头,石头,你不说实话,打烂你的头。
”手下的人听包公这么一说,就拿起棍子,劈里啪啦地打起石头来,一边打,一边喊:“快说,快说!” 看热闹的人哄的笑起来了,唧唧喳喳地说:“石头怎么会偷钱?”“石头怎么会说话?”“人家都说包公聪明,原来是个胡涂蛋!”包公听了很生气,就说:“我在审问石头,你们怎么说我的坏话。
一、教案主题:大班包公审石头教案与反思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包公的形象特点,知道包公是中国的古代法官,会根据事情的真相来断案。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尊重事实,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包公的形象特点,知道包公是中国的古代法官,会根据事情的真相来断案。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包公头饰、小石头若干、帽子若干、音频材料《包公审石头》。
2. 经验准备:幼儿之前有听过关于包公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包公头饰,引起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说出包公的形象特点。
2. 基本部分:a. 教师讲述《包公审石头》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情节,引导幼儿思考石头为什么会流泪。
b. 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讨论,让幼儿说出自己心中的包公形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c.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体验扮演包公、石头等角色的乐趣,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包公的故事,让幼儿了解包公的形象特点。
2. 讨论法: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讨论,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角色扮演法: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参与程度,评价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搜集幼儿在家庭中与家长分享包公故事的情况,评价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
八、教学内容安排:1. 教学活动一:了解包公的形象特点,学习包公的断案方式。
2. 教学活动二:分组讨论,幼儿表达自己心中的包公形象。
3. 教学活动三:角色扮演,幼儿体验扮演包公、石头等角色的乐趣。
九、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 在角色扮演环节,尊重幼儿的选择,鼓励幼儿大胆表现。
3. 针对不同性格的幼儿,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案:大班包公审石头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包公审石头的典故,知道包公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
2. 通过故事,培养幼儿的正义感,学会分辨对错。
3. 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4. 能够用简单的线条和词汇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
二、教学内容:1. 包公审石头的典故。
2. 包公的品质:公正、无私、刚正不阿。
3. 幼儿的正义感培养。
4. 分辨对错的能力。
5. 讨论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包公审石头的典故,知道包公的品质。
难点:培养幼儿的正义感,让他们学会分辨对错,并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包公审石头的故事。
2. 画纸、画笔:用于幼儿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
3. 讨论卡片:用于引导幼儿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包公审石头的典故,引导幼儿关注包公的品质。
2. 讲述故事,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包公能够审出石头的罪状?3.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他们认为包公的品质是什么?4. 分享讨论成果: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5. 引导幼儿用画笔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展示给大家看。
6. 总结:引导幼儿总结包公的品质,以及他们从故事中学到的道理。
7. 结束活动:让幼儿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加深他们对故事的理解。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幼儿们对包公的品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明确地表达出包公是公正、无私、刚正不阿的。
他们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时,幼儿们也能够用简单的线条和词汇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我也发现有些幼儿在讨论中过于激动,有时会忽略别人的观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引导他们尊重别人的观点,学会倾听和理解。
这次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我还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满足幼儿们的学习需求。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包公品质的理解和对于正义感的认识。
2. 检查幼儿的绘画作品,观察他们对于故事思考过程的记录,评估他们的表达和记录能力。
大班起点阅读活动方案《包公审石头》
大班起点阅读活动方案《包公审石头》
设计意图:
包公的故事被人们世世代代传颂着,孩子们喜欢包公,喜欢他巧妙地断案,喜欢他的秉公执法,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
而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娇生惯养,依赖性强,遇事不能机智应对,更谈不上孝心。
《包公审石头》的故事通俗易懂,包公的机智和小男孩孝顺懂事的形象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因此,我萌生了设计此次阅读活动的念头。
活动目标:
1、了解包公抓小偷的办法,会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故事。
2、能理解故事内容,会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角色的个性,并尝试分角色表演故事。
3、喜欢欣赏民间文学作品,学习包公聪明机智、公平正义和小男孩孝顺懂事的优良品质。
活动准备:
1、故事《包公审石头》的课件和PPT,幼儿每人一本绘本。
2、铜钱、水、油等实验器材。
3、包公脸谱图片、空白包公脸谱、涂色工具、情景表演的道具(包公的帽子、服饰、篮子、铜钱、石头、棒子等)。
包公审石头教案教案标题: 包公审石头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故事《包公审石头》的情节和背景。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他们所具有的品德特点。
3.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掌握《包公审石头》的故事情节。
2. 理解主要人物的特点和行为。
3. 思考故事中的道德问题,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教学方法:1. 听课堂讲解和讲故事。
2. 分组讨论和小组活动。
3. 角色扮演。
4. 个人思考和写作。
教学资源:1. 《包公审石头》的故事文本。
2. 大屏幕或投影仪。
3. 白板和彩色笔。
4. 分组讨论活动卡片。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和讨论他们对传统故事的了解和喜好。
2. 向学生介绍《包公审石头》这个故事,并激发学生对该故事的兴趣。
故事情节讲解:1. 利用大屏幕或投影仪展示《包公审石头》的故事情节,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理解。
人物分析和道德判断: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主要人物的特点和行为。
2. 每个小组成员根据对该人物的了解,写下他们对这个人物的印象和他们认为这个人物应该获得的道德评价。
3. 各小组报告他们讨论的结果,展示在白板上。
角色扮演和思考: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人物进行角色扮演。
2. 学生们根据故事情节和他们对人物的理解,展示该人物在出现不同情境时的态度和行为。
3. 角色扮演结束后,进行集体讨论,学生们可以分享他们的体会和所得的道德教训。
课堂总结和作业:1. 导师总结课堂讨论的要点,强调故事中的道德问题和人物形象对学生的影响。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探讨他们对《包公审石头》故事中的道德问题和人物行为的理解和评价。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中国传统故事,并进行类似的道德分析和讨论。
2. 推荐学生观看与《包公审石头》类似主题的电影或纪录片,并撰写观后感。
评估方式:1.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积极程度。
幼儿园起点阅读包公审石头活动反思
起点阅读《包公审石头》
写给爸爸妈妈的话:
从古至今,关于包公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世代传颂,大家喜欢包公,喜欢他巧妙地断案,喜欢他的秉公执法,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
《包公审石头》的故事通俗易懂,包公的机智和小男孩孝顺懂事的形象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从小树立公正的价值观。
一、感知与理解
《包公审石头》是一个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故事。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
人们广泛传诵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衍生出许多轶闻传说。
据说有一次,包公在路边遇到一个小男孩向他哭诉称,自己卖油条所得的一百铜钱,靠在路边的石头上睡觉时被偷。
包公听完,便说铜钱乃是石头所偷盗,命人将大石头抬回府衙,说要审问这块石头。
大家听说这件事情,感到奇怪极了,纷纷跑来看热闹。
包公审石头审出了什么结果呢?
平日里我们要多注意观察事物的细节,通过现象认清事物本质。
遇到问题,要学会动脑筋,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事情,多动脑筋的小朋友才会越来越聪明哦!
第1页共1页。
幼儿园破案故事《包公审石头》幼小语言教案活动目标1.了解包公抓小偷的办法,会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故事。
2.喜欢欣赏民间文学作品,学习包公聪明机智、公平正义和小男孩孝顺懂的优良品质。
活动准备包公片、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1.谈话入(1)教师出示包公图像,请幼说说他是谁?他长得怎么样?(2)他的帽子师怎样的?(3)他的额头上有个什么标记?小结:他叫包公,因为他长得黑,人们又叫他黑包公。
他戴的帽子是古时候的审判官戴的,头上的明月代表他做事公平公正。
他是古代的一名大官,专门捉拿坏人,为百姓做好事,是人们称赞的清官。
2.幼儿自主阅读,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关于包公破案的故事,名叫《包公审石头》。
(2)师:包公为什么要审石头?石头会做坏事吗?请你们看看这个故事,然后告诉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3)请幼儿阅读幼儿用书p203页(4)请幼儿说说故事内容。
(5)教师讲故事。
①开头讲故事至包公准备审石头,大家都笑话他。
请幼儿思考:到底是谁偷了小男孩的钱?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审案?②幼儿自由讨论。
③请幼儿说说应该怎么审案。
④教师继续讲故事。
⑤原来包公很聪敏,他早已经知道用什么办法可以抓到小偷了,他为什么知道用这个办法?(沾油的铜钱水面浮起一层油花,而不沾油的没有)3.启发思考。
师:小朋友,听了这故事,你们有什想法,我们要向谁学习?结:故事里的男孩子是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包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都是我们学习好榜样。
活动拓展幼儿尝试分角色表演。
幼师教案编写学习就来!故事|包公审石头包拯是宋朝的一位官员,他非常聪明,任何复杂的案子都难不倒他,人们都叫他“包公”。
在包公所管的地方,有户贫穷的人家,家里有生病的父亲和母亲,还有一个小孩。
为了赚钱给父母买药,小孩每天一早就起床,提着一篮子油条去集市上卖。
他总是一边跑,一边叫卖:“卖油条!卖油条!又香又脆的油条,两枚铜钱一根。
”一天,这个孩子把油条全卖完后,坐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数钱。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实用的幼儿园说课稿大班模板集锦6篇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篇1一、说教材1、教材来源:在一次常规的身高体重测查后,我把前一次的测查结果和这次的测查结果同时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对自己成长的关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为此,我设计了这个主题系列活动,一方面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让孩子了解长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改善孩子只会享受长辈对自己的爱,而不懂得会报的心理状态。
纲要中要求:应“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我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纲要》的精神:“教育活动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2、目标定位: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融合了语言、科学、社会、艺术领域的整合。
目标为:(1)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2)激发幼儿欣赏自己的成长,展示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
(3)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
(4)让幼儿尝试制作个人成长册,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
(5)让幼儿体会父母的辛苦、关心,增进亲子之情。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感受“我长大了”,主要是发现自己成长与变化。
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录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动得到深化。
活动的难点是:根据人的成长过程进行排序、制作个人成长册,主要是通过自主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
在目标定位上,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各领域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
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动准备:(1)空间准备:幼儿小时候的照片、衣物、用品布置于墙上,桌椅呈同字型便于评价和集中。
(2)物质准备:“人的成长过程”图片,卡片纸、彩笔、彩纸、剪刀、胶水等美工材料与工具若干,已制作本领树的树干,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
大班起点阅读:《包公审石头》活动意图:《包公审石头》在大班早期阅读中,是属于比较难的一个活动,它是语言活动与手工活动的完美结合,如何通过深入浅出的活动,让幼儿理解该故事,则成了本次活动在设计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通过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了解后,确定将本课时的活动目标定位于:看图讲故事,并乐于与同伴分角色表演故事情节、主动分享自己的发现、对包公和小孩的评价。
同时,这本图书中所涉及的悬念较多,如何开动脑筋,用浅显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每一次提问都必须是有效的,能有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学习欣赏民间文学作品。
2.会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并尝试分角色表演故事。
3.学习包公聪明机智、公平正义的优良品质。
学习小孩孝顺、懂事的美德。
活动准备:1、包公头像图片2. 故事PPT3、包公脸谱图片、空白包公、涂色工具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位古代的名人,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他吧。
出示包公人物像,幼儿讨论:这个人是谁?你认识吗?他长得什么样?请幼儿猜想,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小结:这是包公,人们也叫他“包青天”,他是古代的一名大官,他专门捉拿坏人,为百姓做好事。
是人们称赞的清官。
今天呢,老师就给小朋友们讲一个《包公审石头》的故事吧!二、听教师讲《包公审石头》,了解故事梗概。
1、幼儿听老师讲《包公审石头》,从开始至包公来了。
留下悬念,请幼儿思考:(1)小朋友,你认为是谁偷了小孩的钱?(2)如果你是包公,想怎样来审这案子?请幼儿发挥想象,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2、继续故事至结束,解读包公机智判案的秘密。
提问:(1)包公真的认为是石头偷了小孩的钱吗?他为什么要打石头?(2)包公是怎样抓到小偷的?他用的什么办法?三、幼儿看图片讲故事,通过提问巩固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引导幼儿说完整的话。
学习简单的人物角色对话。
包公审石头教案幼儿教案标题:包公审石头教案(幼儿)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公故事,并理解其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3. 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1. 包公故事的相关图片或绘本。
2. 一块石头模型。
3. 幼儿园角色扮演服装和道具(如法官袍子、木槌等)。
4. 画纸和彩色笔。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让幼儿坐在一起,展示包公故事的相关图片或绘本。
2.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或绘本中的人物和情节,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或分享自己的想法。
讲解(10分钟):1. 用简单的语言向幼儿讲解包公故事的背景和情节,重点强调包公审石头的故事。
2. 解释包公审石头的意义,让幼儿明白包公通过审石头来判断是非曲直的做法,并引导他们思考包公审石头的原因和结果。
角色扮演(15分钟):1. 分发角色扮演服装和道具,让幼儿扮演包公、原告、被告和旁观者等角色。
2. 指导幼儿按照故事情节进行角色扮演,可以适当调整故事情节,让幼儿参与其中。
3. 角色扮演结束后,组织幼儿围绕审石头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包公的判断是否公正。
创作活动(20分钟):1. 给每个幼儿发放画纸和彩色笔。
2. 让幼儿自由发挥,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公正和不公正场景,并简单写下自己的想法。
3.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想法,引导他们思考公正的重要性,并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公正的决策。
总结(5分钟):1.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幼儿总结包公审石头故事的教育意义和自己的收获。
2. 强调公正的重要性,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延伸:1. 组织幼儿参观法院或模拟法庭,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司法系统和法律的作用。
2.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公正和公平的活动,如分享玩具、公正地分配任务等。
3. 继续讲解其他包公故事,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大班起点阅读:《包公审石头》曾集镇中心幼儿园胡晓春活动意图:《包公审石头》在大班早期阅读中,是属于比较难的一个活动,它是语言活动与手工活动的完美结合,如何通过深入浅出的活动,让幼儿理解该故事,则成了本次活动在设计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通过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了解后,确定将本课时的活动目标定位于:看图讲故事,并乐于与同伴分角色表演故事情节、主动分享自己的发现、对包公和小孩的评价。
同时,这本图书中所涉及的悬念较多,如何开动脑筋,用浅显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每一次提问都必须是有效的,能有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学习欣赏民间文学作品。
2.会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并尝试分角色表演故事。
3.学习包公聪明机智、公平正义的优良品质。
学习小孩孝顺、懂事的美德。
活动准备:1、包公头像图片2. 故事PPT3、包公脸谱图片、空白包公、涂色工具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位古代的名人,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他吧。
出示包公人物像,幼儿讨论:这个人是谁?你认识吗?他长得什么样?请幼儿猜想,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小结:这是包公,人们也叫他“包青天”,他是古代的一名大官,他专门捉拿坏人,为百姓做好事。
是人们称赞的清官。
今天呢,老师就给小朋友们讲一个《包公审石头》的故事吧!二、听教师讲《包公审石头》,了解故事梗概。
1、幼儿听老师讲《包公审石头》,从开始至包公来了。
留下悬念,请幼儿思考:(1)小朋友,你认为是谁偷了小孩的钱?(2)如果你是包公,想怎样来审这案子?请幼儿发挥想象,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2、继续故事至结束,解读包公机智判案的秘密。
提问:(1)包公真的认为是石头偷了小孩的钱吗?他为什么要打石头?(2)包公是怎样抓到小偷的?他用的什么办法?三、幼儿看图片讲故事,通过提问巩固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引导幼儿说完整的话。
包公审石头教案油和水时间:2011年7月20日授课人:乔素欣科目:大班科学《水和油》活动目标:1.水和油的不相溶性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技能。
3..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准备:水、水杯、油、硬币、酱油、醋、筷子、蜂蜜、颜料、带油渍的手帕、洗涤用品:牙膏、盐、洗洁精、香皂、洗手液、碱面、洗发水活动过程:一、故事《包公审石头》引出主题。
师:你们表现这么棒,奖励你们一个硬币吧。
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和硬币有关的故事。
《包公审石头》师:包公是怎么断案的呢?为什么包公断定铜钱是卖油条的呢?幼:卖油条的手上有油,他摸过的铜钱有油,铜钱放入水里就会漂起一层油花。
二、操作实验,让幼儿观察水和油的不相溶性。
师:沾油的铜板放入水中真的会起一层油花吗?我们亲自动手实验一下吧。
每组都有两杯水,两枚硬币。
把它们分别放到两个杯子中,观察两杯水的不同)幼儿动手实验幼:沾油的硬币水面飘起一层油花,而不沾油的没有。
师:那别的东西会不会都像油这样,也飘在水面上呢?每组把事先准备好的酱油、醋、蜂蜜、颜料放到没有油的杯子中,搅拌、观察。
结果幼儿发现幼:酱油、醋、蜂蜜、颜料都融化到水里不见了。
师:为什么又不能融化到水里呢?这是因为油比水轻,水和油是不相溶的。
三、操作实验二:去油污师:那有没有什么办法把水和油溶到一起呢?幼儿讨论这就要用到我们的洗涤用品幼:洗发水、牙膏······师:哪个洗涤用品能帮我们的忙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
老师的手帕弄上了油渍,请大家帮老师洗洗,看谁洗得最干净。
每组请两名幼儿来选自己认为洗得最干净的洗剂用品,让幼儿动手洗。
小结:实验证明,洗洁精、碱面洗的最干净,去油污最好。
说课稿教师:乔素欣时间:2011年7月20日一、说教材选自大班科学《水和油.》二、说目标活动目标:1.水和油的不相溶性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技能。
大班起点阅读活动方案《包公审石头》
设计意图:
包公的故事被人们世世代代传颂着,孩子们喜欢包公,喜欢他巧妙地断案,喜欢他的秉公执法,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
而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娇生惯养,依赖性强,遇事不能机智应对,更谈不上孝心。
《包公审石头》的故事通俗易懂,包公的机智和小男孩孝顺懂事的形象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因此,我萌生了设计此次阅读活动的念头。
活动目标:
1、了解包公抓小偷的办法,会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故事。
2、能理解故事内容,会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角色的个性,并尝试分角色表演故事。
3、喜欢欣赏民间文学作品,学习包公聪明机智、公平正义和小男孩孝顺懂事的优良品质。
活动准备:
1、故事《包公审石头》的课件和PPT,幼儿每人一本绘本。
2、铜钱、水、油等实验器材。
3、包公脸谱图片、空白包公脸谱、涂色工具、情景表演的道具(包公的帽子、服饰、篮子、铜钱、石头、棒子等)。
4、背景音乐《包青天》。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介绍一位古代的名人,是谁呢?先播放音乐《包青天》,然后出示视频包公人物像,幼儿讨论:这个人是谁?他长得什么样子?
幼1:他脸黑黑的,长着长胡子。
师:因为他长得黑,人们又叫他黑包公。
幼2:他戴的帽子很有趣,额头上还有个弯弯的月亮。
师:观察的真仔细,他戴的帽子是古时候的审判官戴的,头上的明月代表他做事公平公正。
小结:他是包公,人们也叫他“包青天”,他是古代的一名大官,专门捉拿坏人,为百姓做好事,是人们称赞的清官。
二、幼儿自主阅读,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1、以题激趣。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关于包公破案的故事,名叫《包公审石头》。
听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想说的吗?(幼儿自由发言)
幼1:石头不会说话,他怎么审石头呢?
幼2:他肯定有什么魔法,让石头说话呢!
师:是呀,石头又不会说话,包公怎么会审石头呢?让我们
一起带着这个问题来看一看吧!
2、欣赏课件。
播放课件从开始至包公来了,留下悬念,请幼儿思考:
(1)小朋友,你认为是谁偷了小男孩的钱?
(2)如果你是包公,想怎样来审这个案子?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幼1:我是包公的话,我就来表演节目,让别人来投钱,抓住小偷;
幼2:我是包公,我就来审问人;
幼3:我是包公,我就卖东西,让别人拿钱来,然后抓到小偷;
师:小朋友们都想的不错,包公到底是怎样抓到小偷的呢?请你们拿出书自由地读一读吧,也可以和同伴一起交流。
3、认识封面。
师:来,我们先认识一下封面。
请幼儿观察封面有什么?(包公、石头、小男孩、篮子)
师: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4、幼儿自主阅读。
师:提醒小朋友们看书时要坐端正,轻轻地一页一页地翻书。
师:小朋友们刚刚看完了一遍,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幼儿自由说)
三、师幼共读,深入理解故事。
引导幼儿学习简单的人物角
色对话,学会说完整的话。
1、幼儿边观看图片1-4幅,边讲故事。
提问:
(1)小男孩每天做什么事情?为什么?
(2)有谁愿意来学学小孩卖油条的情景。
(3)有一天,小男孩卖完油条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小结:小男孩家里这么贫穷,靠卖油条给妈妈挣药费,真是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
2、看图5至8幅,提问:。
(1)小男孩遇到谁了?
(2)包公是怎样审石头的?谁来学一学?(请幼儿评价,指导幼儿读出包公生气时的语气、表演出包公生气时的样子。
)(3)包公审石头时,旁边的人是怎样议论的?
(4)包公生气了,怎么惩罚大家?
(5)包公是怎样抓到小偷的?他用的什么办法?
3、幼儿实验。
师:为什么包公断定水面浮起一层油的铜钱是小男孩的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测想象。
幼:卖油条的手上有油,他摸过的铜钱有油,铜钱放入水里就会浮起一层油花。
师:沾油的铜钱放入水中真的会浮起一层油花吗?我们亲自动手实验一下吧。
准备两盆水,一些铜钱。
分两组(一组铜钱沾油,一组不沾油)把它们分别放到两个盆子中,观察两盆水的不
同)
幼:(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沾油的铜钱水面浮起一层油花,而不沾油的没有。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包公是怎样抓到小偷了的吗?(请个别幼儿作答)
小结:包公用智慧巧妙地断案,公正执法,不放过一个坏人,真是一个让人称赞的清官,我们要学习他聪明机智、公平正义的品质。
四、启发思考,提升精髓。
师:小朋友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
教师小结:我们要像小男孩一样不怕困难,自食其力,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像包公那样遇事沉着冷静,聪明机智,做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五、幼儿尝试分角色表演。
师:小朋友们有的喜欢包公,有的喜欢小男孩,就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找小伙伴表演吧。
1、幼儿自由找小伙伴,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表演故事。
2、请幼儿分享自己的表演,体验表演故事的乐趣。
六、活动延伸,拓展阅读。
1、画一画:我心中的包公。
(1)出示包公京剧脸谱图,包公脸谱为黑色,寓意他铁面
无私,头上的明月代表他执法公平公正,紧锁的眉头总是在思考案情。
(2)请幼儿给他的画像涂色。
(播放《包青天》背景音乐,幼儿涂色)
2、演一演。
把扮演包公的帽子、服饰、小男孩提的篮子、铜钱、石头、棒子等投放到表演区,请幼儿自主表演。
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语言学习是幼儿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幼儿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和交流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起点阅读《包公审石头》一课,我正是依据此理念,在引导幼儿阅读的过程中,让幼儿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置悬念,培养幼儿想象能力。
本课课题比较新颖,导入新课时,我从课题入手引导幼儿质疑,让幼儿带着“石头都不会说话,包公为什么审石头?包公是怎样审石头?”的问题主动去阅读故事,激发了幼儿阅读的兴趣。
在幼儿自主阅读环节中,我先播放故事的前半部分,设置了悬念“你认为是谁偷了小男孩的钱?”“假如你是包公,你会怎样审这个案子?”,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猜测,既培养了幼儿的的问题
意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创设情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
因此,在课题导入、幼儿自主阅读、自主表演和课后延伸等各个环节,我通过播放音乐,创设表演场景,让幼儿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角色,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和小伙伴表演,幼儿在情境中阅读、交流和体验,阅读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细读探究,培养幼儿阅读能力。
让幼儿理解包公为什么审石头?包公怎么断定水面上浮着油花的铜钱就是小男孩的?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采用自主阅读,看图细读、操作实验和分角色表演等学习方式,重点抓住包公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让幼儿在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弄懂了问题,理解了故事内容,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积累了语感。
四、拓展延伸,培养幼儿表达及创造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要鼓励幼儿用故事表演、绘画等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图书和故事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结束后,我在美工区投放了包公脸谱,让幼儿画一画,在表演区创设了包公审案的情景,投放了道具,让幼儿自主选择材
料演一演,孩子们在个性化的选择中,对故事的体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