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实验】减数分裂
- 格式:pptx
- 大小:40.18 MB
- 文档页数:5
实验一减数分裂的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显微镜观察玉米,小麦,蚕豆等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制片,熟悉减数分裂过程,着重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为深入理解遗传学基本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大原理:减数分裂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它包括连续两的细胞分裂阶段:每一次分裂为染色体数目的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为染色体数目的等数分裂。
两次分裂可根据染色钵变化特点各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由于第一次前期时间较长,染色体变化比较复杂,故其前期又可分为五个时期。
在减数整个过程中,同源当染色体之间发生联会、交换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自由组合。
最终分裂为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四个子细胞,从而发育为雌性或雄性配子。
雌雄配子通过受精又结合成为合子,发育为新的个体,这样又恢复了染色体数目。
由于不同雌雄配子染色体的重新组合,产生了大量的遗传变异,有利于生物的适应和进化。
生物的性母细胞成熟时,减数分裂各期染色体变化的特征简述如下:第一次分裂:前期: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细线期:核内染色体呈细长线状,互相缠绕,难以辨别成双的染色体。
偶线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成为联会。
这样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称为二价体。
粗线期:配对后的染色体逐渐缩短变粗,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这样一个二价体中就包含了四条染色单体,故称为四合体。
在此期间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能发生片段交换。
双线期:各对同源染色体开始分开,由于在粗线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换,因而同源染色体在一定区段出现交叉结。
此期可清楚地观察到交叉现象。
终变期:染色体更为浓缩粗短,交叉结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核仁和核膜开始消失,此时各二价体分散在核内,适于记数染色体的数目。
中期:核仁和核摸消失,所有二价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细胞质里出现纺锤体,每个二价体的两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别趋向纺锤体的两极,此时最适于计数染色体的数目和观察各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减数分裂装片制作与观察1 引言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配子时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形式。
减数分裂后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一半,称作单倍体(haploid)细胞。
有性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结合使得合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正常体细胞相同,从而保证了子代与亲代染色体数目的稳定。
而另一方面,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配对时非姊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使得染色体上的基因得以重组,因而后代的表型更具多样性。
减数分裂相与又是分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减数分裂可划分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减数第一次分裂具有较长的前期,可划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浓缩期(终变期)。
在该时期中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
2 实验材料及器材雄性蝗虫一只(每组一只)、显微镜、解剖针、解剖剪、载玻片、盖玻片、平皿、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生理盐水、吸水纸3 实验步骤1.取材取雄性蝗虫,从尾部两侧剪开体壁,直至双翅基部,掀开背板露出内部器官。
可见一对淡黄色的精巢位于消化管背面。
用镊子取出精巢置于平皿中,滴数滴生理盐水以保持湿润。
用镊子或解剖针将精巢分离开,可见大量细条状的精细小管。
2.制作装片从盒中取出载玻片,尽量擦干。
用镊子夹取1-2条精细小管置于载玻片上,用吸水纸将水小心地吸干,注意不要将精细小管吸走。
在精细小管上滴加一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室温下染色10-15min。
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垫1-2层吸水纸,一手稳住载玻片和盖玻片防止发生滑动,另一只手用解剖针柄敲击盖玻片以使精细小管中的细胞分散。
3.镜检先用4倍或10倍物镜观察,当找到良好视野后换40倍物镜或100倍物镜(需要使用镜油)。
寻找和识别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
并选择两个典型的细胞分裂相进行手绘。
4 实验结果从显微镜下寻找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
前期Ⅰ细线期:染色体呈细纤维样,虽然已经完成复制,但看不到成双的染色体。
偶线期: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但此时四分体的结构并不清晰可见。
实验2 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的观察,了解动物生殖细胞形成的一般过程以及染色体在这一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深刻理解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2.掌握制作玻片标本的技术二、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细胞分裂,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的前期很长,可以划分为5个时期。
细线期染色质浓缩、凝聚成染色体,DNA还不能看出双线结构,染色体之间缠绕扭曲,无法计数;偶线期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二价体,比细线期要清楚,染色体比较细长,无法计数;粗线期染色体变粗变短,可以看到交叉,基本能够辨别染色体头尾,可以初步计数;双线期染色体进一步缩短;终变期染色体浓缩得最短,可以看到染色体团块。
三、实验用具及材料实验用具:显微镜、解剖针、镊子、解剖盘、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材料:蝗虫精巢四、实验步骤1.将已经取出的蝗虫的精巢中分离出两根精细小管,放在干净的载玻片上,用吸水纸将上面的水吸净。
2.在精细小管的位置滴加1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在室温下染色10到15min。
3.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垫上两层吸水纸,用解剖针的针柄轻敲盖片,使材料充分均匀分散开,使细胞分散压平。
4. 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先用低倍镜(10×)观察,找到比较好的视野后转用高倍镜(40×)观察。
分辨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特别是前期的各个时期,绘制所看到的分裂时期的图。
五、实验结果1.取材:我们取的是已经准备好的蝗虫精巢,所以不存在错取到肌肉组织或其他组织的可能。
虽然动物的精巢里不断进行着减数分裂,但是蝗虫的精细小管很多,有的精细小管里的正在分裂的细胞较多,而有的则含较多的精细胞。
我最初观察时,视野里全是很小的颗粒状细胞,还有很多梭形的精子,几乎没有看到分裂期的细胞,就是因为取材的时候取到了一根大部分细胞已完成减数分裂的精细小管。
幸好最初取材时取了两根精细小管,这时候才意识到为什么一开始老师让我们多取一根。
实验二减数分裂的制片与观察PB12210261 徐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摘要】本实验选取玉米雄花作为实验材料,首先将已固定好雄花的花药剥离出来,然后通过对花粉母细胞进行解离、染色、压片来观察细胞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关键词】减数分裂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Abstract】In this experiment, we chose Zea mays as the material. We got a lot of cells in meiosis. Then we disposed the cells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whole processes of the meiosis.【Key words】Meiosis leptonema zygonema pachynema diplonema diakineses【实验部分】一、实验目的1、了解植物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2、熟悉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加深对减数分裂的认识;3、掌握植物花粉母细胞的压片技术和方法。
二、基本原理减数分裂(meiosis),又称成熟分裂(maturation division)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性母细胞(2n)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形成四个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n)。
经过受精,雌雄配子(n)融合为合子,又恢复了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
确保了亲代与子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从而保证了物种相对的遗传稳定性。
在适当的时候采集植物的花蕾制备染色体标本就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
整个减数分裂可分为下列各个时期:第一次分裂前期Ⅰ减数分裂的特点之一就是前期Ⅰ特别长,而且又较复杂。
通常根据细胞核内结构变化特征又将这一期分成五个时期,即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
细线期(leptotene):这是减数分裂的开始时期,染色质开始浓缩为细而长的丝状,首尾不分,且细线局部可见到念珠状颗粒,即染色粒。
实验一细胞减数分裂观察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有性繁殖生物形成配子时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方式,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成为多细胞生物世代间传递的中间环节,这种分裂方式保证了生物在世代传递过程中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不变,即都含有两个基本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又可以实现物种内个体间遗传上的多样性。
减数分裂包括两次细胞分裂阶段,第一次是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第二次分裂是细胞染色体数目等数的分裂。
3.试剂:卡诺氏固定液(乙醇: 冰乙酸= 3 : 1);醋酸洋红染色液(45%乙酸100mL+洋红1g 加热煮沸不超过30秒,冷却,加一枚生锈的铁钉,静置片刻过滤)。
1. 玉米花药压片(2n = 20)⑴取材:玉米抽穗前的大喇叭口期,取出花序分枝备用;⑵固定:雄花序在卡诺氏固定液中固定12~24小时后,可用于制片。
⑶染色和压片;取一枚花蕾,去除颖片,取出花药,置于干净的载玻片上,吸去多余的固定液,滴加一滴醋酸洋红染色液,用解剖针将花药切断成碎段并压出花粉母细胞。
静置15~20分钟。
加盖玻片,再在上面覆盖吸水纸,用大拇指压片(切勿使盖玻片滑动),也可以用解剖针柄轻敲盖玻片以使细胞和染色体分开。
⑷镜检:低倍镜下寻找花粉母细胞,再用高倍镜观察减数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形态和运动特征。
蝗虫精巢压片(2n = 24)⑴取材并固定:从野外捕获的雄性蝗虫经卡诺氏固定液固定,即可用于制作减数分裂标本片。
⑵剖解精巢:实验前将蝗虫置于培养皿中,剖取蝗虫的精巢。
剔除精巢周围的其他组织后,就可以进行染色处理。
⑶染色和压片;挑取一小段精巢置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滴加一滴醋酸洋红染色液,用解剖针反复将精巢切断成碎段(尽可能碎),挑出肉眼可见的组织碎块,静置15~20分钟。
再加盖玻片并在上面覆盖吸水纸,用大拇指压片(切勿使盖玻片滑动),也可以用铅笔头等轻敲盖玻片以使细胞和染色体分开。
⑷镜检:低倍镜下寻找具有清晰分裂相的细胞,再用高倍镜观察减数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形态和运动特征。
1.什么是减数分裂?主要有哪些特征?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仅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
这一过程的特点是: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形成四个核,每个核只含单倍数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减少一半,所以称作减数分裂。
另一个特点是前期特别长,而且变化复杂,包括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交换与分离等。
2.在哪些器官中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其中哪些是理想的实验材料?在适当的时期采集植物的花蕾或动物的精巢。
蚕豆花蕾,短脚斑腿蝗精巢。
3.在减数分裂制片时,选择合适的时期尤为重要,以蚕豆花蕾为例说明选择过程。
1)取已固定好的花序,按其花蕾大小,排列在小培养皿中2)拨开花蕾,先取中等大小的花蕾,取出花药,放在载玻片上3)加一滴醋酸洋红在花药上,用镊子夹碎花药壁,散出花粉母细胞4)加盖玻片,吸干周围染色液,用拇指适力下压5)镜检4.在植物体的哪些部分可以观察到有丝分裂?其中哪些是制片比较理想的实验材料?高等植物体细胞的有丝分裂,主要发生在茎尖、根尖、形成层等分生组织。
洋葱根尖,蚕豆根尖。
5.什么是固定?我们所做的实验中,最常用的固定剂成分是什么?固定是利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使固定剂迅速透入组织和细胞,将其杀死,使蛋白质等物质变性,但在形态结构上尽量保持原来活着时的完整和真实状态,如细胞内染色体的分裂形态。
同时固定更易于染色,可以较清楚的显现细胞在生活时不易看清的结构。
卡诺固定液:3份无水乙醇,1份冰醋酸(现配现用)。
6.植物根尖染色体制片中,预处理的方法有哪些?作用是什么?冰冻预处理,药物预处理。
对标本进行预处理,固定染色体,使其停留在某一时期便于观察。
药剂处理:可以用作染色体预处理的化学药品,主要有生物碱、甙类、酸类及其他物质;最常用的化学药品有秋水仙素、8-羟基喹啉及对二氯苯。
其作用是:①阻止或破坏纺垂体微管的形成,由于没有纺垂体的作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被阻抑在细胞分裂中期阶段,从而累计比较多的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图象。
实验四减数分裂标本的制作与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掌握减数分裂标本的制作方法,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
了解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中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配子形成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核分裂两次,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的数目变为原来的一半,雌、雄配子的结合就保证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在分裂过程中可以辨认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的动态变化,从而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中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归路的论证,提出了直接与间接的依据。
三、实验材料、用具和药品1. 材料植物花及花序,性成熟的蝗虫2.用具显微镜、剪刀、镊子、单面刀片、载玻片、盖玻片等3.药品卡诺氏固定液、醋酸洋红染色液四、实验步骤(一)花药涂压法1. 取材:选取适当大小的花蕾,是观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关键步骤,减数分裂时的植株形态和花蕾的大小,依植物种类和品种不同,须经过实践记录,以备后来参考。
通常应从最小的花蕾起试行观察,在花冠现色和花药变黄(或红、紫)之前为好。
凡是白天开花的,可在上午7—10时固定。
2. 固定:卡诺固定液中固定2-24h。
固定后,保存在70%的酒精中,放入冰箱中冷藏供用。
3. 染色与压片:1)取固定好的花蕾置载玻片上,吸去多余的保存液,用解剖刀及刀片解剖出一个花药,视花药大小横切为3—4段(纵切)。
2)加一滴染液,用解剖针轻压花药,使花粉母细胞从切口出来,静置染色5~10分钟,此时可从不同大小的花中连续取出几个花药,进行同样的染色处理。
3)依次将载玻片在酒精灯上来回移动几次轻微加热,同时用解剖针轻微拨动花药以促进着色,进一步去除残存的花药壁,滤纸吸去多余染液。
4)加盖玻片,在盖玻片上覆以滤纸,用拇指均匀用力压下,勿使盖玻片移动或压破。
4. 镜检。
先在低倍镜下寻找花粉母细胞,一般花粉母细胞较大,圆形或扁圆形,细胞核大,着色较浅。
而一些形状较小,整齐一致着色较深的细胞是药壁体细胞,一些形状处于中间略呈扇形的细胞是从四分体脱开后的小孢子或幼小花粉粒。
刘楠楠10生科2班201008010222科目:细胞及遗传学实验实验项目: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玻片的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玻片,掌握细胞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二:实验用品各个时期玻片、显微镜三:实验方法玻片观察四: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特点如下(一)、减数分裂I(1)前期I:减数分裂的特殊过程主要发生在前期I,通常人为划分为5个时期:①细线期②偶线期③粗线期④双线期⑤终变期1)细线期: 染色体呈细线状,具有念珠状的染色粒。
持续时间最长,占减数分裂周期的40%。
细线期虽然染色体已经复制,但光镜下分辨不出两条染色单体。
由于染色体细线交织在一起,偏向核的一方,所以又称为凝线期,在有些物种中表现为染色体细线一端在核膜的一侧集中,另一端放射状伸出,形似花束,称为花束期。
2)偶线期:持续时间较长,占有丝分裂周期的20%。
亦称偶线期,是同源染色体配对的时期,这种配对称为联会。
这一时期同源染色体间形成联会复合体。
在光镜下可以看到两条结合在一起的染色体,称为二价体。
每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经过复制,含四个染色单体,所以又称为四分体。
3)粗线期:持续时间长达数天,此时染色体变短,结合紧密,在光镜下只在局部可以区分同源染色体,这一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的时期。
4)双线期:染色体进一步变短变粗,联会复合体解体,同源染色体分开,交换部位形成交叉,且向两极移动,称为交叉端化。
可看到4条染色单体。
5)终变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更高,是观察染色体的良好时期。
核仁此时开始消失,核被膜解体,但有的植物,如玉米,在终变期核仁仍然很显著。
(2)中期I:核仁消失,核膜解体,中期I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
每条同源染色体由一侧的纺锤丝牵引。
(3)后期I: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移至两极。
所以染色体数目减半。
但每个子细胞的DNA含量仍为2C。
同源染色体随机分向两极,使母本和父本染色体重所组合,产生基因组的变异。
(4)末期I:染色体到达两极后,解旋为细丝状、核膜重建、核仁形成,同时进行胞质分裂。
姓名系年级学号日期科目遗传学实验题目动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动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摘要:减数分裂,也叫成熟分裂。
是一种发生在高等生物成熟个体有性繁殖组织中的一种分裂方式。
本实验意在通过观察蝗虫精巢中处于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的行为,来了解生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学会辨认减数分裂的几个重要时期,并知道其判断依据,同时掌握制片和染色技术。
本次实验经过取材、卡诺固定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制片和镜检五个步骤,在显微镜下找了到处于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使我们对处于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细胞的行为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引言早在19世纪末期,人们就对动植物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883年,比利时细胞学家Edouard van Beneden最早发现马蛔虫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是配子染色体数目的2倍。
1887年。
Weismann预言了减数分裂的存在。
后来Flemming, von Winiwarter, Hertwig等学者对动植物细胞的研究经过长达25年的努力,才逐渐弄清了在这种特殊的分裂方式中存在的诸多细胞学问题。
1902—1903年.Sutton观察了笨蝗的减数分裂过程,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他还推论一个染色体上必然有多个基因。
目前,减数分裂的过程已经被研究的比较透彻,但尚存未解决的问题。
如:排列的纺锤丝与漂浮的染色体通过动粒相连接,它们能决定染色体如何被分配至子细胞。
染色体的正确分离对于细胞来说至关重要,但细胞生物学家对染色体的分离过程仅有一些模糊认识。
是由细胞指挥的吗?或是染色体自行决定的?通过一些一流的实验,北卡罗莱那州杜克大学的Leocadia Paliulis和R. Bruce Nicklas表明了在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下,染色体仍然知道如何去做。
Nicklas说,下一步,我们需要了解染色体如何将它的指示在动粒的化学性质与结构上表现出来。
细胞减数分裂实验细胞减数分裂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它在生殖细胞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实验旨在观察并研究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增进对该过程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的变化来推断细胞减数分裂的发生。
以下是详细的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
实验步骤:1. 收集实验所需材料:玉米种子、显微镜、玻片、盖片、显微镜片、生理盐水、2% 乙醇溶液。
2. 将一些玉米种子加入生理盐水中,浸泡30分钟以增加其水分含量。
3. 从浸泡过的玉米种子中取出一个胚乳,制作活组织切片并将其置于玻片上。
4. 用2% 乙醇溶液渗透杀死细胞,同时使细胞固定在玻片上。
5. 用盖片轻轻覆盖在切片上,以避免切片与空气接触。
6. 研究切片下的细胞数量、形态和染色体的行为。
观察结果:1. 在显微镜下观察切片时,可以看到许多不同形态的细胞。
2. 细胞的数量会随着显微镜视野的变化而变化。
在每个视野中,记录细胞的数量并计算平均值。
3. 观察细胞核是否出现分裂现象。
如果细胞核分裂,染色体将被看到。
4. 染色体在细胞核分裂期间会发生缠绕和解缠的行为。
观察染色体在细胞核的排列和分离过程。
5. 注意观察不同细胞的形态变化,以及是否存在异形(如多核细胞和异形染色体)。
实验讨论:1. 观察到的染色体行为包括缠绕、复制、排列和分离等,这些行为是细胞减数分裂的关键步骤。
2. 细胞的形态变化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表明了细胞减数分裂的发生。
3. 异形染色体的出现可能是由于染色体复制或排列过程中出现错误引起的。
结论:通过该实验,我们观察和研究了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
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减数分裂是一个复杂但关键的生物学过程,对于生殖细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细胞减数分裂以及相关领域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细胞减数分裂实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染色体行为和细胞形态变化的观察,同时也扩展了我们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认识。
该实验结果在遗传学和生殖生物学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并为进一步探索细胞减数分裂的机制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