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二泉映月》的诞生(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2.54 KB
- 文档页数:3
《二泉映月》的诞生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知道它叫甚么名字吗?2、板书课题《二泉映月》的诞生。
3、交流初步感受。
(委婉、委婉、悲伤、深沉、优美、高昂)二、初读感知,走近阿炳。
1.请同学们自在读课文,考虑:课文次要写了一件甚么事?2.你认为是甚么使阿炳他能够创作出这首享誉世界的《二泉映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试着概括一下。
(经历苦难,热爱音乐。
)3。
先生汇报。
三、精读感悟,走进阿炳。
1.默读课文,深化考虑、简单批注:阿炳经历了哪些生活上的苦难? 2.先生汇报,师指点(1)师:研读是一种合作,交流便是一种分享,来分享你的感悟,也提升我们彼此的浏览程度吧!说说他生活的苦难:(出示多媒体图片)a双目失明之苦:患了严重的眼疾……我们欣赏的那如诗如画的二泉美景对于双目失明的阿炳来时意味着甚么?她能看见吗?他只能看见甚么?这如银的月光,这清澈的泉水对阿炳来时意味着甚么?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
就在这无边无边的黑暗中,就在这无始无终的黑暗中……(孤独、苦楚、悲愤……)b离开道观,街头卖艺之苦……对他意味着甚么?c遭人欺凌之苦:富豪派人吧阿炳打得遍体鳞伤。
d孤苦伶仃之苦:除了几个……只需二胡e伤痛的熬煎:是啊,你们看到,你们听到,你们感到的,那全是阿炳的一段坎坷经历。
……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如今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他仿佛听到了深沉的叹息,悲伤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一同读。
(2)对音乐的热爱。
师:同学们,阿炳面对着生活的苦难,疾病的熬煎、心酸悲苦、充满坎坷的终身,阿炳放弃了吗?颓丧了吗?让我们再来回顾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痴迷呢?“让我们带着这类感觉读进去,一同走进无锡惠山的‘二泉映月’!”课文中除了写鸟叫、蝉鸣、流水的淙淙、秋虫的唧唧外,还有几处写声响的语句,找出来认真读一读。
仿造流水的淙淙、秋虫的唧唧试着填写拟声词鸟声()风声()雨声()铃声()鼓声()……本人在仿说几个很好,别忘了世上最美的音乐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课题16.《二泉映月》的诞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由月夜泉水联想到《二泉映月》乐曲相关语句的情感。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重点难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由月夜泉水联想到《二泉映月》乐曲相关语句的情感。
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赏析音乐,导入新课。
1.听二胡曲《二泉映月》。
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说说感受。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本课,去了解阿炳创作这首曲子的经过,感受他当时的情感。
二、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1.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2.精读第5自然段。
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画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找出琴声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标出。
3.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三、合作交流,准备展示。
1.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1)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倾吐”的理解。
(2)阿炳要“倾吐”什么?通过什么“倾吐”?2.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更表现了他对的爱。
引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一—体会以上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这是阿炳热爱热爱热爱的真实写照。
3.从“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等词语可看出他,从“泯灭不了”表现出阿炳的精神。
4.读了这篇课文,此时此刻,你想对已经离开我们的阿炳说点什么吗?5.将你喜欢的段和句子熟读成诵四、快乐展示,提升自我。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1)月光似水,(),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只有那()在他的耳畔。
(2)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的叹息,()的哭泣,()的倾诉,()的呐喊……(3)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他爱那(),他爱那()……六、快乐评价,反思总结。
《二泉映月》教案优秀6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⒈播放录音,创设情境。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
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
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
⒈你从音乐中仿佛听到了什么,或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吗?(音乐委婉连绵,夜深人静,泉清月冷,阿炳仿佛正坐在二泉边沉思往事;琴声凄凉,好像看到了阿炳流落街头、卖艺度日的身影,似乎看到了阿炳在愤怒质问:人世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平?仿佛感受到了阿炳的刚直顽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⒈阿炳用心创作音乐,我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
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找到集中体现这首名曲内容和意境的自然段,能吗?(能)那我们就来找一找,找出来后认真读一读,并结合《语文补充阅读》中这篇课文的助读部分去仔细体味它的丰富内涵好吗?二、中心突破,精读第5自然段⒈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画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⒈⒈画出;找出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画出。
⒈小组讨论,说说自己对所画语句的理解,并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别人听听,同时仔细听听别人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⒈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⒈出示:他(阿炳)禁上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⒈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可以看出阿炳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
二泉映月【文本解读】:《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情皆美、真挚感人的好文章。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与文本对话,在对文本的逐步解读中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使学生理解并感悟“卖艺度日”“坎坷”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3、在对文本的逐步解读中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流程】:一、由题入手,整体感知。
1、揭题、设疑、导入课文。
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一首什么乐曲?(揭题:二泉映月)它是由谁创作的呢?(阿炳)那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又是如何创作出《二泉映月》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提醒学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点评:“学贵有疑,学也始于疑”。
揭题伊始便设置本文两个课时的中心疑题,使学生一开始便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并提醒学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不仅使学生初步接触了文本,整体感知了文本,也使学生的初读不致于“放任自流”,做到了“有的放矢”。
】二、感受阿炳,中心突破。
读过课文后,同学们对阿炳有什么初步印象?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
(课件出示阿炳头像,师生交流对话)(引导板书:坎坷)【点评:初读时,学生对阿炳的印象只是停留在字面上,而在自己的脑海中印象并不深。
此时,出示阿炳的头像并伴以师生平等对话,使阿炳的形象一下子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这样既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阿炳坎坷的命运,又与阿炳产生了情感共鸣。
这样为下一五一节的品读“坎坷”打下了基础。
《二泉映月》的教学设计《二泉映月》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泉映月》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二泉映月》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三、教学时间3课时四、预习要求1、收集阿炳的生平资料,对阿炳生世有必要的了解。
听听《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2、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在生字上注上拼音。
3、不理解的词通过并能联系上下文解决。
4、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5、初步理解下列词语:萦绕倔强饱经风霜升腾跌宕坎坷积淀委婉连绵五、教学准备1、将《阿炳生世录》材料课前印发给学生。
2、录音带2盘,《二泉映月》和配音朗读。
3、第五自然段部分内容打印。
4、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打印。
5、词语卡片:饱经风霜卖艺度日度日如年静影沉璧坎坷第一课时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王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4、了解曲名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板书课题:二泉映月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阿炳生世。
教科版第十一册16课《二泉映月》的诞生教案《二泉映月》的诞生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通过描写瞎子阿炳悲惨的命运和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赞扬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超越苦难,战胜苦难,追求光明和美好的精神。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感人词句。
进行想象补白写话训练。
3.了解《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的诞生过程。
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感受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课文,获得最深的情感体验呢?我寻求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点――以语文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去,将传统的语文文化精髓“以读悟情”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通过老师、学生、教材、媒体多边互动,有力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文本和学生心灵之间架起互通的桥梁,形象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使学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呈现画面)师:淡淡的月光、婆娑的树影、清脆的蛙鸣、悦耳的鸟叫,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又欢畅的夏日黄昏,这里就是位于无锡锡惠公园龙光塔下的“天下第二泉”,我国著名的民间乐师华彦钧,小名阿炳,他的童年就生活在这流水淙淙、秋虫唧唧的二泉边,自然界的声音给了阿炳无限的灵感,就在这美丽的二泉边,阿炳开始了他的音乐人生。
也就是在这美丽的二泉边,因为这人,因为这景诞生了一首凄美哀婉的传世名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教案(优秀8篇)泉映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查阅交流资料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并通过朗读理解4、5两个重点段。
从而能理解欣赏音乐《二泉映月》。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个重点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1、课前播放《二泉映月》,欣赏画面师: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声拨动了饱受穷困折磨的阿炳的心弦。
看,他用颤动的手操起了琴弦。
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久久回响。
你从音乐里听到了什么,用一句简单的话说说感受。
(用仿佛听到了、或看到了或感受到了)2、《二泉映月》是阿炳几十年心血的结晶,如今他已成千古绝唱,享誉世界。
同学们想真正欣赏这首驰名中外的二胡曲的丰富内涵,必须深刻理解乐曲背后的故事。
二、找精彩片段练读1、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自己练习朗读,要求正确、流畅,如果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就更好了。
(板书:读)2、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生个别朗读三、理解重点片段并指导美读1、出示: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1)读了这两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阿炳为什么小时侯听不到声音,长大了就能听到了呢?阿炳为什么会从泉水中听到这么多声音呢?)(2)其实,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只要知道阿炳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就可以了。
课文中就有关阿炳身世的介绍,看谁读书最仔细,把他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3)一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4)课文中介绍是非常简单的仅凭这样的几句话我们还不能深刻的理解阿炳的内心世界。
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了阿炳的有关资料,来谈谈你对阿炳的了解。
(学生谈阿炳的故事)(5)多媒体出示阿炳身世,指导朗读。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
在中国音乐家的故事里找不到他的名字,因为他只是一个民间艺人。
他是道士之子,自小便生活在道观之中。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二泉映月》的诞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惠、淙、湛”等5个生字和多音字“观”;会写“锡、塔、澈”等12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体会文中优美的词句。
3、了解《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诞生过程,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学习阿炳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搜集有关阿炳及《二泉映月》的资料,课内外知识相结合,加深对《二泉映月》诞生过程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学习阿炳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体会文中优美的词句。
一、导入:在这样和谐、美满的社会中,我们的生活就像蜜一样甜,可是今天这节课,老师却要带着你们一起聆听这首不朽的二胡名曲。
走进20世纪初,那个民不聊生、动荡不安的时代。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全场屏息静气悉心聆听。
这悠扬的琴声,让你听到了什么?有谁知道这样一首的《二泉映月》是谁创作的?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二、阿炳简介音乐名家阿炳,原名华彦钧。
20多岁时患了眼疾,贫病交加,双目失明,人们叫他“瞎子阿炳”。
他常常身背琵琶、手提胡琴在无锡市和惠山一带卖艺为生。
阿炳在黑暗和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音乐表达出来,没有因为人生艰难而屈服命运,用他的生命创作出《二泉映月》等不朽的作品。
(出示阿炳的资料图片)下面就让我们了解就是这样一个历经无数生活苦难,却怀着对音乐执着热爱创作传世名曲——《二泉映月》的过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的诞生)三、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惠、淙、湛”等5个生字和多音字“观”;会写“锡、塔、澈”等12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体会文中优美的词句。
3、了解《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诞生过程,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学习阿炳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泉映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
2、用心倾听,感悟《二泉映月》乐曲意境;反复品读,了解阿炳苦难的生活,体味阿炳通过乐曲表达出的对光明、未来的向往及对命运的抗争的不屈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用心倾听,反复品读,了解阿炳苦难生活,感悟乐曲《二泉映月》意境。
教学难点:用心倾听,反复品读,体味阿炳通过乐曲表达出的对光明、未来的向往及对命运的抗争的不屈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初读,检查预习】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交流对阿炳及《二泉映月》的了解《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曲子,是谁创作的?你对阿炳有什么了解?3、欣赏《二泉映月》(1)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
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平,你们想听吗?(板书:听)(2)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不朽的二胡名曲,你准备用什么来听?(3)播放《二泉映月》,静心欣赏(4)从这悠扬的曲子中你听到了什么?随学生回答板书:苦难、凄凉、抗争、怀念等等4、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读通,并想一想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想一想这个问题。
5、课件出示,检查生词的认读情况月光如银双目失明委婉连绵月光似水卖艺度日升腾跌宕静影沉璧经历坎坷步步高昂月光照水热爱音乐舒缓起伏水波映月向往光明恬静激荡(1)指名读,点拨尝试竖着读,第一行写月亮,第二行写阿炳感情,第三行写《二泉映月》,读准后再尝试有感情地朗读,最后齐读。
这一课生词特别多,不知大家都读准了吗?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重点指导“月光如水”“静影沉璧”等在这些词语中,你有哪个词语不理解吗?提出来我们一起思考。
【再读,理解文章】1、过渡: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让我们用心走进课文,从中慢慢品味。
2、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
二泉映月的诞生教案一、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阿炳的生平经历。
学生能够欣赏并分析《二泉映月》的音乐特点,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2、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二泉映月》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
难点: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感悟。
3、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4、教学资源《二泉映月》的音乐音频和视频资料。
相关的图片、文字介绍。
5、教学过程导入知识讲解音乐欣赏与分析讨论与总结拓展与延伸6、教学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学生对音乐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知《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和阿炳的坎坷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掌握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对《二泉映月》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进行初步的分析。
111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观看、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总结《二泉映月》的音乐特点。
11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精神,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增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12 教学重点详细介绍《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包括阿炳所处的时代环境、个人遭遇等,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深沉情感。
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乐曲的旋律特点,如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其与情感表达的紧密联系。
121 教学难点对于乐曲中复杂的节奏变化和和声运用,需要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感受出发,深入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避免表面化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3 讲授法教师通过系统的讲解,向学生传授《二泉映月》的相关知识,包括创作背景、音乐特点等。
131 欣赏法组织学生聆听《二泉映月》的音频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泉映月的诞生教案一、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引导学生欣赏《二泉映月》,感受其音乐魅力和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2、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二泉映月》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难点:分析《二泉映月》的音乐结构和演奏技巧。
3、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4、教学资源《二泉映月》的音乐录音和视频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5、教学过程导入知识讲解音乐欣赏讨论与总结拓展延伸6、教学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二、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阿炳的生平经历和《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掌握乐曲的基本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111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11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2 教学重点121 深入理解《二泉映月》所蕴含的情感,包括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对命运的抗争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122 掌握乐曲中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法,如滑音、颤音、揉弦等,体会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13 教学难点131 分析乐曲的结构和发展逻辑,理解其音乐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132 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对乐曲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和理解,避免单纯的知识传授。
四、教学方法14 讲授法讲解阿炳的生平、《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音乐知识,为学生的欣赏和理解奠定基础。
141 欣赏法让学生多次聆听《二泉映月》的不同演奏版本,引导学生从整体到细节感受音乐的魅力。
14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五、教学资源15 音乐资源准备高质量的《二泉映月》录音版本,包括阿炳本人的演奏以及当代著名音乐家的演绎。
151 图片资源收集阿炳的生活照片、无锡二泉的风景图片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相关背景。
二泉映月的诞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阿炳的生平经历以及《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欣赏《二泉映月》,感受其音乐魅力和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阿炳的人生经历与《二泉映月》创作背景的关联。
(2)音乐作品中旋律、节奏、音色等要素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和民族精神。
(2)引导学生从音乐中获得个人的感悟和体验。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阿炳的生平、《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
2、欣赏法播放音乐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简短的民族音乐,如《彩云追月》,引起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二泉映月》。
2、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1)介绍阿炳的生平。
阿炳原名华彦钧,出生于江苏无锡。
他自幼随父学习音乐,精通多种乐器,尤其擅长二胡和琵琶。
然而,阿炳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中年时双目失明,流落街头卖艺为生。
(2)讲述《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
这首曲子是阿炳在生活极度困苦、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的情况下创作的。
他通过音乐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痛苦、悲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音乐欣赏(1)第一次完整播放《二泉映月》,让学生闭上眼睛,安静聆听,初步感受音乐的旋律和情感。
(2)提问学生在聆听后的第一感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所感受到的情绪,如悲伤、凄凉、无奈等。
4、音乐分析(1)分段欣赏,分析音乐的旋律特点。
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等。
(2)讲解音乐中运用的演奏技巧,如滑音、揉弦等,以及这些技巧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探讨音乐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阿炳的人生态度。
5、拓展与延伸(1)介绍《二泉映月》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以及其对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泉映月的诞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二泉映月的背景和创作过程。
(2)掌握二胡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方法。
(3)学会欣赏和评价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二泉映月的创作特点和演奏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二泉映月的背景和创作过程。
(2)二胡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方法。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
(2)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二泉映月的创作特点和演奏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二泉映月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二泉映月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二泉映月的背景和创作过程。
(2)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二胡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方法。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形成共识。
(2)展示交流:让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提问、补充。
4. 教师点拨:(1)总结归纳:教师对全班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归纳,明确二泉映月的背景和创作过程,以及二胡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方法。
(2)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具体案例,讲解二泉映月的创作特点和演奏技巧,以及欣赏和评价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
二泉映月的诞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二泉映月的背景和诞生过程;2. 听懂并分析二泉映月的音乐特点;3. 能够鉴赏并欣赏二泉映月的演奏。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二泉映月的背景和诞生过程;2. 分析二泉映月的音乐特点。
三、教学内容:1. 二泉映月的背景介绍:介绍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包括作曲家沈从文以及他和二泉映月二者的关系,激发学生对于这首曲目的兴趣。
2. 二泉映月的音乐特点:a) 艺术形象的描绘:分析二泉映月中曲调的起伏,以及乐曲中通过音乐表达出的意境,如月夜寂静、泉水潺潺等,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和想象能够感受到乐曲的美。
b) 独具一格的演奏技巧:分析并介绍二泉映月中的一些独特的演奏技巧,如琴弓的使用、和音、颤音等,使学生对于二泉映月的演奏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3. 鉴赏与欣赏二泉映月的演奏:分析并欣赏不同音乐家演奏的二泉映月,包括不同乐器的演奏版本,通过欣赏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的音乐演绎方式,并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与互动: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和学生的互动提问,让学生对于课堂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和思考。
2. 音乐欣赏:在课堂中播放录音或者视频,让学生通过欣赏来感受乐曲的美。
3. 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乐曲的音乐特点和自己的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五、教学过程安排:1. 介绍二泉映月的背景(15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相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二泉映月的背景和诞生过程。
2. 分析二泉映月的音乐特点(20分钟):a) 艺术形象的描绘:通过播放乐曲并对其进行解读,让学生感受乐曲的起伏和意境,培养他们对乐曲的感知能力。
b) 独具一格的演奏技巧:通过展示相关的演奏视频,让学生了解并分析二泉映月中的演奏技巧,如琴弓的使用、和音、颤音等。
3. 鉴赏与欣赏二泉映月的演奏(25分钟):播放不同版本的二泉映月演奏录音或视频,让学生听到不同音乐家的演奏风格和表现技巧,并鼓励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意见。
《二泉映月》的诞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篇:《二泉映月》的诞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的诞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6课《的诞生》第二课时课题《的诞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优美词句。
3.了解《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的诞生过程。
4.能够用想象的方法感受阿炳受到的苦难。
5.感受民间艺人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的诞生过程。
2.感受民间艺人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难点感受民间艺人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6课《的诞生》。
二、回顾课文1.回忆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你用什么方法概括的?3.阿炳创作出这首二胡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下面一起走进阿炳的苦难人生,走进他的音乐世界。
三、精读课文1.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用横线画出表示阿炳经历苦难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阿炳热爱音乐的句子。
可以在有有感受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体会。
2.首先来学习阿炳经历的苦难。
阿炳都经历了哪些苦难。
①学生汇报阿炳受到的苦难以及自己的感受。
a 双目失明之苦。
b 街头流浪之苦。
c 遭人欺凌之苦。
d 孤苦伶仃之苦。
②想象阿炳还会经历什么苦难。
3.学习阿炳热爱音乐。
①第二自然段,感受大自然的声音,并且说一说你好听到过哪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②第三自然段,感受阿炳为了练习二胡,即使练得胳膊手指都疼,也不放弃。
③第五自然段,想一想,阿炳在沉思什么?4.阿炳的技艺越来越精湛体现在哪里?学生理解阿炳是把自己的感情都融入进了音乐,并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5.学习《二泉映月》的诞生。
①学生听《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节选。
②说一说你听过之后的感受。
③练读“如此激越,如此悲愤,如此苍凉”,进一步感受二胡曲的韵味以及阿炳跌宕起伏的音乐人生。
16.《二泉映月》的诞生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诞生过程,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学习阿炳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体会文中优美词句。
背诵“经过一个寒冷难熬的冬天”到文章结尾这部分课文。
3.搜集有关阿炳及《二泉映月》的资料,课内外知识结合,加深对《二泉映月》诞生过程的理解。
4.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学习阿炳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体会文中优美词句。
背诵“经过一个寒冷难熬的冬天”到文章结尾这部分课文。
设计思想:
《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独奏曲,由我国著名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阿炳将他的悲、他的恨、他的爱,全部融化在《二泉映月》那深情感人的旋律之中。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这首名曲,先凭借乐曲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激发他们自主地阅读课文的强烈欲望,以“读”
为突破口,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其次,创设情境,挖掘学生课内外学习资源,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阿炳那坎坷的人生经历,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然后当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之后,再次播放乐曲。
让学生通过那深情的旋律,体会到阿炳心灵深处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阿炳及《二泉映月》相关资料,录音机、磁带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
师:这是一首著名的曲子,你知道是谁创作的吗?关于阿炳你还知道什么?
师:同学们对阿炳还有哪些了解?(学生课前查阅了资料)
小结:《二泉映月》是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这位苦难的艺人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的名曲呢?打开书本用心地去读。
二、学习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尝试用简短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深究,品味感悟。
1)找生读文,体会感受。
2)引导学生学习阿炳经历坎坷的语句。
3)默读课文,互学阿炳对音乐执著的爱的部分。
三、拓展阅读,感情升华。
师:你听着委婉连绵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师:阿炳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可映月的二泉还奔涌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
记得,这首美妙绝伦的乐曲使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由衷倾倒,他说过,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
是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也许,唯有双膝跪倒,才可以聊表心中的虔敬和感激。
师:小泽征尔崇敬的是什么?跪的是什么精神?
师:跪的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向往。
(板书: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向往。
)小泽征尔是跪着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领略?——用心地感受。
再次聆听这动人心弦的音乐。
音乐响起……
四、结束语:
苦难往往给人带来的是悲伤、哭泣,而对一个勇于跟命运抗争的、坚强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让我们永远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五、拓展实践。
搜集中外著名音乐家的故事,举办一次故事会。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的诞生
经历坎坷挚爱音乐
抗争命运向往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