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4
音乐欣赏课程:《二泉映月》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二泉映月》这首古筝独奏曲的背景和作者。
2. 研究欣赏《二泉映月》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
3. 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他们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曲目简介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王建中,让学生了解它在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2. 音乐特点分析分析《二泉映月》的曲式结构、旋律特点、节奏感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曲子的内涵。
3. 演奏技巧讲解教授学生古筝演奏的基本技巧,如指法、弹奏力度和节奏控制等,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模仿演奏《二泉映月》的技巧要点。
4. 音乐欣赏播放不同版本的《二泉映月》音乐录音,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不同演奏者的表达方式,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5. 研究配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二泉映月》的配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段古筝音乐,引起学生对古筝的兴趣,并询问学生是否了解《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2. 曲目简介介绍《二泉映月》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音乐特点分析分析《二泉映月》的曲式结构、旋律特点、节奏感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曲子。
4. 演奏技巧讲解介绍古筝演奏的基本技巧,重点讲解与《二泉映月》相关的技巧要点,并进行示范演奏。
5. 音乐欣赏播放不同版本的《二泉映月》音乐录音,让学生聆听并记录个人感受,之后进行比较和讨论。
6. 研究配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二泉映月》的配乐,可以使用古筝或其他乐器进行演奏。
7. 总结与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并进行教师总结和点评。
四、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反馈,包括提问回答、演奏表现和讨论参与等。
2. 学生作品评价对学生创作的《二泉映月》配乐进行评价,包括创意程度、表达能力和技巧运用等方面。
《二泉映月》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二泉映月》的背景及意义。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华彦钧(阿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了解《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
1.3 教学活动:播放《二泉映月》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教师讲解华彦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学生分享对音乐的感受和认知。
第二章:音乐分析2.1 教学目标:分析《二泉映月》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
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2.2 教学内容:分析《二泉映月》的曲式结构,包括主题、变奏等。
探讨《二泉映月》的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音色等。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二泉映月》的曲式结构。
学生分组讨论音乐特点,并进行分享。
第三章:演奏技巧指导3.1 教学目标:学习二胡演奏技巧,包括弓法、指法等。
能够演奏《二泉映月》的基本旋律。
3.2 教学内容:讲解二胡的基本演奏技巧,如弓法、指法等。
学习《二泉映月》的基本旋律,并进行练习。
3.3 教学活动:教师示范演奏技巧,并进行讲解。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二泉映月》的基本旋律。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第四章:音乐欣赏与讨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理解《二泉映月》。
4.2 教学内容:欣赏不同演奏家的《二泉映月》演奏版本。
讨论不同演奏家的演奏风格和特点。
4.3 教学活动:播放不同演奏家的《二泉映月》演奏版本,让学生进行欣赏。
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演奏家的演奏风格和特点。
第五章:创作与展示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学生能够创作简单的音乐作品。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二泉映月》为灵感,创作简单的音乐作品。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以《二泉映月》为灵感,进行音乐创作。
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并进行展示。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六章:音乐与文化6.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二泉映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案一、课程目标1.了解民乐《二泉映月》的演奏技巧和表演风格。
2.引导学生感受和领略中国传统音乐的美。
3.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艺术修养。
二、教学内容1. 乐曲介绍《二泉映月》是二胡独奏曲,也是中国民乐经典曲目之一。
它是由闵惠芬谱曲,并根据古曲《二泉映月》精心编排而成。
乐曲中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技巧,例如虚弦、泛音、滑弦等。
演奏中需要注意表现出曲调的起伏流畅和情感的细腻丰富。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情感和节奏1.让学生先听一遍乐曲,感受乐曲的整体情感和节奏。
2.引导学生聚焦于具体的表演细节,如起伏的强弱点、轻重缓急等。
3.让学生描述听后的感受和观察。
步骤二:学习基本演奏技巧1.介绍虚弦、泛音、滑弦等传统演奏技巧的基本原理和演奏要领。
2.分段引导学生练习掌握这些演奏技巧,重点讲解不同技巧的应用场景和演奏要领。
步骤三:合奏演练1.将学生分成小组,由一名学生担当主奏二胡,其余学生负责演奏其他乐器的伴奏部分。
2.引导学生演奏出流畅和谐的合奏乐曲,强调各乐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步骤四:表演展示1.鼓励学生在家庭作业时间里练习完善乐曲演奏。
2.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自我表演展示,其中要求学生特别注意如何将乐曲情感和动态变化融入到演奏中。
三、教学方法1. 情感引导法通过情感引导法,让学生能够深入、全面地感受乐曲的情感内涵,进行音乐情感的体验和领悟。
2. 分组实践法分组实践法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乐器和演奏技能。
3. 听音辨谐法通过听音辨谐法,让学生逐渐形成对音高、音色、韵律等音乐元素的敏感,提高其音乐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评估1.学生能够在音乐课堂上理解和演奏《二泉映月》这一传统民乐的基本技巧,情感、趣味和表现力得以提升。
2.学生能够在分组实践中体验到尊重、合作、竞争、情感沟通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能力。
3.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评估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下,逐渐提高其音乐感知、欣赏和演奏水平,并从中获得快乐和成长的体验。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优秀10篇)(3)自由品读,交流感受。
4、合作朗读:刚才同学们各自朗读了令自己最为感动的片段,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朗读整个小节,选择你们认为最有表现力的朗读方式,把《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意境完整地呈现给大家。
(学生分组自由练习)5、汇报评析。
6、齐读升华:这首曲子饱含着阿炳一生的爱和恨,愤和忧。
听着它,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阿炳那历经坎坷的痛苦,那寻求光明的渴望。
惠山的泉,就是那失明的双眼热泪流,二泉的月,就是那生命中一叶不沉的舟。
让我们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中齐读第五自然段,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对阿炳的崇敬。
(全班配乐齐读)四、总结激情中秋之夜,二泉池畔,阿炳触景生情,并通过琴声来倾吐情怀。
就这样,《二泉映月》这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作为一个无锡人,我们都为拥有《二泉映月》这举世闻名的艺术杰作和阿炳这位民间音乐家而感到无比自豪。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板书设计:触景生情二泉映月倾吐情怀转载自仪征漫网站《二泉映月》教学案篇八小学音乐校本教案音乐欣赏《二泉映月》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乐曲了解民族乐器二胡的主要特点,知道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建设国家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分为:古代音乐、民族器乐曲、民歌、戏曲曲艺音乐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族器乐曲。
请学生例举一些中国的民族乐器的名称。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关二胡的重要的民族乐曲,请讨论后例举中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或二胡名曲。
导入课题——《二泉映月》。
二、作者介绍1. 华彦钧小名阿炳(解释:炳是光明显著的意思。
正好与阿炳的显示情况相反)1893年出生——1950年去世(1893年与我国伟人毛泽东同年出生)。
二泉映月教案教案名称:《二泉映月》教案【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古琴曲《二泉映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表演技巧。
教案将通过介绍曲目背景、分析曲式结构、演奏技巧及练习等环节,引导学生全面理解与掌握《二泉映月》这一经典曲目。
【教学目标】1. 了解《二泉映月》这一古琴曲的背景、起源和意义;2. 分析《二泉映月》的曲式结构和演奏技巧;3. 学习并练习《二泉映月》的演奏技巧,提升对琴曲的音乐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教学内容】1. 曲目介绍1.1 《二泉映月》的来源及其背景介绍1.2 曲目的演奏形式和意境表达2. 曲式结构分析2.1 乐曲的整体结构2.2 各个乐段的特点和演奏技巧3. 曲目演奏技巧与练习3.1 弹奏技巧的基本要求3.2 指法和音色的掌握3.3 唱和与变调的练习4. 曲目欣赏与评析4.1 聆听不同版本的《二泉映月》演奏录音4.2 评析不同演奏版本的特点和风格5. 演奏示范及学习指导5.1 教师示范演奏《二泉映月》5.2 学生跟随演奏,并根据教师指导进行指法和音色练习【教学过程】第一节:曲目介绍在本节中,教师通过图像、音频或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二泉映月》的起源、背景和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对该曲目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该曲目的感受。
第二节:曲式结构分析在本节中,教师通过简明的图表和文字解释,对《二泉映月》的曲式结构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该曲的整体脉络和各个乐段的特点。
第三节:曲目演奏技巧与练习在本节中,教师通过示范演奏和具体的乐曲解读,引导学生学习和练习《二泉映月》的演奏技巧。
教师可逐节解析并教授各个乐段的指法、音色等技术要点,并通过乐曲的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技巧和提高演奏水平。
第四节:曲目欣赏与评析在本节中,教师选择不同版本的《二泉映月》演奏录音,让学生通过聆听不同版本的演奏来感受不同的演奏风格和音乐表达方式,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演奏进行评析和思考。
《二泉映月》教案优秀6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⒈播放录音,创设情境。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
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
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
⒈你从音乐中仿佛听到了什么,或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吗?(音乐委婉连绵,夜深人静,泉清月冷,阿炳仿佛正坐在二泉边沉思往事;琴声凄凉,好像看到了阿炳流落街头、卖艺度日的身影,似乎看到了阿炳在愤怒质问:人世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平?仿佛感受到了阿炳的刚直顽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⒈阿炳用心创作音乐,我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
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找到集中体现这首名曲内容和意境的自然段,能吗?(能)那我们就来找一找,找出来后认真读一读,并结合《语文补充阅读》中这篇课文的助读部分去仔细体味它的丰富内涵好吗?二、中心突破,精读第5自然段⒈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画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⒈⒈画出;找出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画出。
⒈小组讨论,说说自己对所画语句的理解,并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别人听听,同时仔细听听别人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⒈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⒈出示:他(阿炳)禁上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⒈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可以看出阿炳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
欣赏和学习《二泉映月》的教案介绍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欣赏和学习古典音乐作品《二泉映月》。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该曲目的背景、特点和表现手法,并通过实践演奏和欣赏,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二泉映月》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掌握《二泉映月》的基本乐理知识。
3. 学会演奏《二泉映月》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4. 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二泉映月》的背景介绍。
2. 乐曲的结构和主要乐器。
3. 乐曲的基本乐理知识。
4. 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
5. 欣赏和评价《二泉映月》的要点。
教学步骤步骤一:背景介绍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二泉映月》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让学生了解该曲目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步骤二:乐曲的结构和主要乐器介绍《二泉映月》的乐曲结构和主要乐器。
让学生了解乐曲的组成部分和各个乐器的角色,加深对乐曲整体结构的理解。
步骤三:基本乐理知识教授《二泉映月》的基本乐理知识,包括音符、节拍、调式等。
通过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乐曲的基本乐理概念,并能正确演奏乐曲。
步骤四: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介绍《二泉映月》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
通过演示和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指法和表现技巧,提高他们的演奏水平和表现能力。
步骤五:欣赏和评价引导学生欣赏《二泉映月》的音乐录音或现场演出,并提供相关的评价指标和问题,让学生能够理性评价乐曲的表现效果和艺术价值。
教学评估1. 学生对《二泉映月》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演奏《二泉映月》时的准确性和表现能力。
3. 学生对《二泉映月》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资源1. 《二泉映月》的音频和视频资源。
2. 乐器演奏示范视频和乐谱。
3. 相关的音乐理论教材和参考书籍。
参考资料1. 《二泉映月》的相关资料和研究论文。
2. 中国音乐学院的教学资源和研究成果。
小学四年级语文《二泉映月》优秀教案范文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选用一部分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讨论、想象,在自读自悟中,感受《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与背诵训练,感受民间艺术家阿柄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感悟《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感悟、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
教具:录音机、课件教学方法:引导、点拨。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乐曲《二泉映月》。
2.谈谈听后的感受。
3. 介绍了解曲名。
二、了解阿炳身世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2.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谱写曲子的?3.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说说你对阿炳的了解。
三、精读第1~4自然段1.朗读1~4自然段,阿炳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2.交流明确,了解创作背景时间:地点:环境:心境:3.你觉得哪些词语,哪些句子难理解或写得好?“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倔强的呐喊……”怎样理解? 交流体会。
4.指导背诵第4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
22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朗读第5自然段前三句想象当时的情景。
2.再读,将描绘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含思想感情的句子画出来。
(1)学生自读,画出句子。
(2)体会句子在表达上的特色。
(3)交流体会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语句表达整齐。
3.朗读,加深体会。
三、拓展延伸读了文章,倾听了曲子,乐曲把阿炳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告诉了我们,你一定有很多的感想。
我想对阿炳说些什么呢?小学四年级语文《二泉映月》优秀教案范文二教学目标:1、学会10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二泉映月》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经过,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感受《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学习作者描绘琴声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师:(播放《二泉映月》)同学们,现在萦绕在我们耳畔的就是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催人泪下、引人奋发。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三课,再次走进二泉映月,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师:十多年过去了,阿炳跟以前比有什么变化呢?生:师父去世了,自己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师:还有谁来补充?生:他的生活非常穷困,每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师:是呀!十多年过去了,阿炳的师父去世了,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因为生活穷困只能靠卖艺度日。
师:又是一个中秋夜,双目失明的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美丽的二泉。
在二泉池边,阿炳会想些什么?又会听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81页,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阿炳想到了些什么?又听到了些什么?(生自由读文)二)理解坎坷,感悟情怀生自由轻声读第四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阿炳在二泉池边想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生: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师随学生回答出示句子: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师:是呀,阿炳想起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同学们,结合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谈谈对"坎坷"这个词的理解。
生:坎坷就是指道路不平坦。
师:那么在文中是指什么呢?生:阿炳的人生道路很不平坦。
师:阿炳人生道路的不平坦体现在哪儿呢?生1:师父去世了,阿炳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生2:阿炳受到疾病的折磨,他的生活非常穷困,只能卖艺度日。
师:同学想象一下,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样卖艺度日的?冬天大雪纷飞,阿炳是如何卖艺度日的?夏天烈日炎炎,阿炳又是如何让卖艺度日的呢?生: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却只穿着破长衫。
《二泉映月》教案(优秀8篇)泉映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查阅交流资料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并通过朗读理解4、5两个重点段。
从而能理解欣赏音乐《二泉映月》。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个重点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1、课前播放《二泉映月》,欣赏画面师: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声拨动了饱受穷困折磨的阿炳的心弦。
看,他用颤动的手操起了琴弦。
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久久回响。
你从音乐里听到了什么,用一句简单的话说说感受。
(用仿佛听到了、或看到了或感受到了)2、《二泉映月》是阿炳几十年心血的结晶,如今他已成千古绝唱,享誉世界。
同学们想真正欣赏这首驰名中外的二胡曲的丰富内涵,必须深刻理解乐曲背后的故事。
二、找精彩片段练读1、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自己练习朗读,要求正确、流畅,如果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就更好了。
(板书:读)2、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生个别朗读三、理解重点片段并指导美读1、出示: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1)读了这两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阿炳为什么小时侯听不到声音,长大了就能听到了呢?阿炳为什么会从泉水中听到这么多声音呢?)(2)其实,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只要知道阿炳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就可以了。
课文中就有关阿炳身世的介绍,看谁读书最仔细,把他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3)一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4)课文中介绍是非常简单的仅凭这样的几句话我们还不能深刻的理解阿炳的内心世界。
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了阿炳的有关资料,来谈谈你对阿炳的了解。
(学生谈阿炳的故事)(5)多媒体出示阿炳身世,指导朗读。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
在中国音乐家的故事里找不到他的名字,因为他只是一个民间艺人。
他是道士之子,自小便生活在道观之中。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八音之乐》教学设计
灵台三中景丽萍
教学内容:1、介绍中国民间乐器及八音乐器的分类法。
2、欣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
课型:欣赏课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八音之乐第一课时。
中国古代乐器因材料不同,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而把乐器分为八类,称为“八音”。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音乐欣赏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但热情很高,通过引导和情感体验,可以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族乐器的不同音色,帮助学生把握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
2.教学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在聆听、演奏实践中,亲身参与,从而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3.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面加深对我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1、认识中国古代乐器的分类,掌握“八音”的基本含义
2、欣赏分析《二泉映月》及了解作者:华彦钧。
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探究乐曲旋律、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在表达音乐情感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教法:为了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想、听、唱、动,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学法: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采用了“欣赏、讨论、表现、”等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音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西洋管弦乐曲《拉德斯基进行曲》,对比出示西洋管弦乐队图和民族管旋乐器,引出课题“八音之乐”。
二、了解“八音”
1.了解什么叫“八音”
师: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品种繁多、造型独特、音乐优美的多种乐器。
古人为了便于区分,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把它们分为八大类,统称八音,这八大类分别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2.认识“八音”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八音”是八大类乐器的材料,那么,我想请问同学们,你们谁能来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乐器是用这些材料做成的呢。
金:铜或者青铜石:石头丝:弦竹:竹子
匏:葫芦土:陶器革:皮革木:木头
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能说出一两件相对乐器。
3.结合图片及音响片段,感受“八音”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八音”,认识“八音”,感受“八音”三个环节,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乐器的特征及音色特点,体现探究式的学习策略,感受古人的智慧。
三、欣赏教学《二泉映月》
师:二胡,因其弦为丝制,故属“八音”中的丝类,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
(一)了解乐曲及乐曲作者——华彦均
华彦均(1893-1950),人称“瞎子阿炳”,江苏无锡人,自幼随其父雷尊道士华清和学习各种乐器。
华清和死后,他经常同民间吹鼓手交往,并参加他们的吹奏活动。
后因道产变卖殆尽,沦为街头流浪艺人,依靠演奏为生。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学生自学此部分)
(二)聆听全曲,感受乐曲情绪
师:请同学们先来听一遍全曲,感受乐曲带给你怎么样的感受,乐曲的速度、情绪如何?
(课件播放《二泉映月》全曲,学生带问题欣赏)
生:欣赏全曲,思考回答问题。
(三)分段欣赏,作品分析
1、出示乐曲引子部分的谱例,学生边听边画出乐句的旋律线。
(课件出示曲谱视听)
师:同学们,听完这段引子,你有何感想,你能画出旋律走向吗, 生:觉得很凄凉,旋律是由高到低的下行(学生分析)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这首乐曲的引子被称为“叹息音调”,旋律虽然短小,但在情感或风格上为整首乐曲奠定了基调。
它采用了下行旋律线,表达了作者心中的苦闷与哀叹。
师:让我们一起来视唱这段乐曲,感受作者的“叹息”
生:有感情视唱曲谱。
设计意图:分段欣赏,探究乐曲旋律线、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在
表达音乐情感中的作用。
2、出示谱例,学生聆听和分析乐风的主题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乐曲的主题旋律,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注意,主题旋律在全曲中共出现了几次,有何不同,(课件出示曲谱视听) 生:视听主题旋律
师: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意见,然后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提点
师小结:同学们,乐曲的主题一共出现了5次,是以变奏的形式出现的。
师:变奏是我国民族音乐创作手法之一,在旋律上只是稍加变化,却能表现不同的情绪。
师小结:乐曲主题通过变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一生坎坷但又坚强不倔的刚毅性格,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设计意图:学生在欣赏主旋律的同时,分析、体验乐曲,让学生学会欣赏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能力。
3、结束句
乐曲的最后,阿炳归于沉静,炽热的感情平静下来,他陷入了沉思,这个世界会有一天变好吗?他不懂这个社会为什么这样,他不知道苦难从何而来,他对未来似乎没有信心,但他仍然有一种期待,期待着人间的美好。
4、复听全曲,再次感受乐曲。
师:刚才我们分段欣赏和分析了乐曲,让我们再一次随着乐曲的旋律,走进作者坎坷的一生。
四、欣赏中央乐团演奏的《拉德斯基进行曲》
让学生随音乐手拍节奏,律动起来,感受体验音乐。
五、课堂小结
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了《二泉映月》之后,流下了眼泪,评价:这首音乐应该跪着听《二泉映月》是我国乃至世界的艺术财富,希望同学们多多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并能把它们发扬光大。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