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_第一章_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4.38 MB
- 文档页数:7
《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1、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环境科学概论第⼀章绪论1 环境:环境是以⼈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与⼈类发⽣相互作⽤的⾃然要素及其总体。
2 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是指构成⼈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相对独⽴的、性质不同⽽⼜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也称环境基质。
3 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环境素质好坏的表征,是⽤定性和定量的⽅法对具体的环境要素所处的状态的描述。
4 环境容量:是在⼈类⽣存和⾃然⽣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负荷量。
5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类活动产⽣的有害物质或因⼦进⼊环境,引起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变化,危害⼈体健康和⽣物的⽣命活动的现象。
环境污染的特点: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污染物含量的复杂性污染因素作⽤的综合性⼆环境的组成⾃然环境⾮⽣物环境物质:空⽓、⽔、⼟壤、能量:阳光、引⼒、地磁⼒、地热⽓候:光照、温度、降⽔、风等物质代谢的原料:氧⽓、⼆氧化碳、有机质等⽣物环境⼈⼯环境⼯程环境交通社会环境经济关系道德观念⽂化风俗意识形态⼯业农业建筑通讯⼯程三、环境的特性1.环境的整体性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局部环境与整体环境相互影响、依存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跨界(省市、地区、国家)环境的影响2.环境的区域性纬度地带性⼲湿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3.环境的综合性环境问题是多因素综合作⽤的结果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多学科的综合4.环境的有限性资源的有限性环境容量的有限性5.环境的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具有⼀定的抗⼲扰⾃我调节能⼒,在⼀定的⼲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6.环境变化的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变化的时间要滞后于外界⼲扰的时间。
例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第⼆节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及其分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类活动或⾃然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或⽣态系统失调,对⼈类的⽣活和⽣产带来不利的影响或灾害,甚⾄对⼈体健康带来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概念: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法中的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其目的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原因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概念: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
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
空气中水的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的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的污染源。
《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1、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科学(kēxué)概论环境科学(kēxué)概论一章(yī zhānɡ)绪论1环境要素(huán jìnɡ yào sù):又称环境(huánjìng)基质,构成人类环境整体各个独立、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guīlǜ)基本物质组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2环境要素(huán jìnɡ yào sù)特点①最差(小)限制律②等值性③整体性大于个体之和④先后出现,相互联系,相互联系。
3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对环境评定一种概念。
4环境分类①聚落环境②地理环境③地质环境④宇宙环境。
5环境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6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正常值。
7环境自净作用:环境对于进入其内部的污染物或污染因子,具有一定迁移、扩散和同化、异化能力。
8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下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kěnéng)容纳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9环境自净(huán jìnɡ zì jìnɡ):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使环境达到自然(zìrán)净化目的。
10环境科学所研究(yánjiū)和任务①人类(rénlèi)和环境关系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过程和规律③环境污染调查、评价和环境和预测④环境状况控制和防治⑤环境污染危害⑥自然资料保护和合理作用⑦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⑧环境区域规划和环境规划⑨环境管理。
11环境科学分科:环境学;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及环境要素第二节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第三节环境学及环境科学第一节环境及环境要素环——周围境——事物及其状态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发生关系的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
中心事物是环境的主体周围相关事物是环境的客体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生态学研究的环境,是生物周围与生物发生关系的相关事物的集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有一定范围,其大小取决于主体的影响力,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辐射半径”。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
包括空间、物质(大气、土壤、水体)、能量(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现象人工环境——通过人类活动形成的物质(汽车)、能量(电)、精神产品(影视)1)物质多样性生命物质、非生命物质(2)形态多样性陆地:高山、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水域:江、河、湖、海……(3)过程多样性过程性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生态过程过程时间:短期过程、中期过程、长期过程(4)功能多样性生态功能、资源功能、废物消纳功能……人类需求与创造的多样性1)人类的需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服务需求……(2)人类的创造创造的方式、过程和结果具有多样性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1)界面多样性城市、乡村、陆海空……(2)方式多样性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废物排放、城市建设……(3)过程多样性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生态过程(4)效应多样性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效应: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产生的效应:生理、社会、经济、技术……指构成人类环境系统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第⼀章绪论⼀、环境与环境要素1. 环境的概念(哲学、科学和⼯作定义)★环境是⼀个相对的概念,即它是⼀个相对于主体⽽⾔的客体。
★以⼈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全体。
外部世界主要指:⼈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类⽣存与社会发展的周围事物。
2. 环境要素构成⼈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的、性质不同的⽽⼜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然环境要素(⽓、⽔、⼟、⽣物和阳光)和⼈⼯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后者⼜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如⼤⽓——⼤⽓层——⼤⽓圈;⽣物体——⽣物群落——⽣物圈。
3. 环境质量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群的⽣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们常⽤“环境质量”的好坏来表⽰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
从质量评价形成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质量包括⼤⽓、⽔、⼟壤、⽣产、⽂化、城市环境质量。
⼆、环境分类 1. ⼈类环境的组成以⼈类为主的外部世界。
它可分为⾃然环境和⼈⼯环境两种(图)。
2. 环境的分类★聚落环境可分为院落环境(西南地区的⽵楼、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村落环境(农村、渔村、⼭村)和城市环境。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圈、⼟圈、⽔圈、⼤⽓圈和⽣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
现在演化为是⾃然地理环境(森林、草地、⼟地、⽔、野⽣动植物等⾃然资源)和⼈⽂地理环境(⼈⼝、民族、聚落、政治、社团、经济、交通、军队、社会⾏为等许多成分)的统⼀体。
地理环境,是环境科学的重点研究对象。
★地质环境指地理环境中除⽣物圈以外的其余部分。
它能为⼈类提供丰富的矿物资源。
★宇宙环境⾃然现象包括太阳的稳定性、地壳稳定性(构造运动,⼈类的环境能量包括⽓温、阳光、引⼒、⼟磁⼒物质包括空⽓、⽔、岩⽯、⼟壤、动物、植物、微⽣物⾃然环境⼈⼯环境⼈⼯构筑物、⼈⼯产品和能量、科学技术、综合⽣产⼒、政治体制、社会⾏为、宗教信仰、⽂化与地域因素等指地球⼤⽓圈以外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