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环境学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9.56 MB
- 文档页数:90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1、情况科学的主要义务:①探究全球规模内情况演化的规律,相识人类情况变化的过程、情况的基本特性、情况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情况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举动同自然情况之间的干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情况保护的干系,令人类社会和情况协调发展;③探究情况变化对人类保存的影响,发挥情况科学的社会功用,探究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情况毒理学研究,为人类一般、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情况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情况科学的基本义务:揭示人类-情况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情况系统之间的协调干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情况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情况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情况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环境、环境科学与环境学1、如何理解环境的含义?从哲学上讲: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因中心事物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其中心事物是人类,与人类有关的周围事物,即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2、环境要素的含义及其特点?又称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中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但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即环境组成的最小单位特点①最差(小)限制律②等值性③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④环境诸要素出现有先后,但互相联系,互相依赖3、环境的功能特性有哪些?一、整体性二、有限性三、不可逆性四、隐显性五、持续反应性六、灾害放大性七、可塑性4、何谓环境本底值、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1)、环境的本底值环境在未受污染影响时,环境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的正常值,称为环境的本底值。
(2)、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称为环境容量(3)、环境的自净能力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由于环境对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而逐步被转化为无害物质,此种作用称为环境的自净能力。
5、举例说明环境的隐显性、持续反应性和灾害放大性。
❖隐显性环境受到污染与破坏,其危害的后果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显露出来,这便是环境的隐显性。
除了某些重大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事件(森林大火、农药厂事故等)可直观其后果外,其它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对人类的影响,其后果的显现,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例如,日本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需要经过20年的时间才显现出来;又如DDT农药,目前各国均已停止使用,但已进入生物圈和人体中的还要经过几十年,才能从生物中彻底排除。
❖持续反应性环境的持续反应性,表现为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不止危害一次,往往多次危害。
例如:有些污染物、污染因素侵犯人体或其它生物体,不仅危害受害者本身而且会产生遗传变异,造成对一代乃至后世几代的危害。
北城院《环境学概论》教案第一章:环境学基本概念1.1 环境的定义与分类自然环境的组成:大气、水、土壤、生物等人工环境的分类:城市、乡村、工业、农业等1.2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环境问题的历史演变:从局部污染到全球性问题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挑战1.3 环境科学的内涵与任务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环境要素、环境过程、环境效应等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观测、模拟等第二章: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2.1 大气环境大气组成与结构大气污染源与污染物传输2.2 水环境水体的类型与特性水资源利用与水污染控制2.3 土壤环境土壤的组成与功能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2.4 生物环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入侵与生态系统失衡第三章: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3.1 重金属污染重金属的来源、迁移与富集重金属污染的环境效应与控制策略3.2 有机污染有机污染物的类型与特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与处理技术3.3 噪声污染噪声的产生、传播与控制噪声污染对人类及生态环境的影响3.4 生态破坏生态退化与生态恢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四章:环境管理与法规4.1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环境管理的内涵与目标环境管理的方法与技术4.2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污染防治法等国际环境公约与国际合作4.3 环境监测与污染物排放控制环境监测的方法与技术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控制策略第五章: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5.1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原则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5.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5.3 环境保护实践与案例分析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实践与成效国际环境保护的成功案例与启示第六章:环境评价与管理技术6.1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与内容6.2 环境风险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的概念与方法风险评价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6.3 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的原则与方法环境管理的战略与措施第七章:环境伦理与公众参与7.1 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与价值观环境伦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7.2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意义与作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与方法7.3 环境教育与宣传环境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环境宣传的手段与策略第八章:环境经济学与环境政策8.1 环境经济学基本原理环境资源的经济学特性环境成本与外部性分析8.2 环境政策工具与政策分析环境税收、补贴与市场机制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8.3 环境与发展政策案例研究我国环境政策实践与成效国际环境政策的借鉴与启示第九章:全球环境问题与人居环境9.1 全球环境问题概述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与生物多样性丧失国际环境保护合作与责任分担9.2 人居环境建设城市环境规划与绿色建筑乡村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9.3 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策略低碳发展、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第十章:环境科学前沿与未来挑战10.1 环境科学新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环境监测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0.2 环境科学研究的未来趋势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环境与人类健康10.3 环境保护的长期挑战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治理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环境学基本概念环境的定义与分类:理解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组成与区别是理解环境学的基础。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产生1.环境(Environment)1.1 什么是环境环境,就词义而言,是指周围的事物,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个主体而言,从这一角度上讲,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会随着―主体‖的变化而改变。
―环境‖一词,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同样会随着学科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对于生态学,由生态学的经典定义:―研究生物之间及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不难看出生态学中的环境是相对于生物这一主体而言的外部世界,它包括光照、水分、土壤,温度、地形地貌等。
什么是环境科学中的环境?对于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前后―环境问题‖,更确切地说是―环境污染问题‖的第一次高潮的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并逐渐扩大其研究内容的环境科学来说,其主体是人类。
环境科学中的―环境‖的定义应该是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全部。
这里的外部世界包括人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周围事物。
它包括非生物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也包括生物环境(Biological environment)。
1.2 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概念(1) 生态(Ecology)1866年德国博物学家E. Haeckel在《普通生物形态学》》中的最经典的定义:―研究生物之间及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1972年现代著名生态学家E.P.Odum在《生态学基础》中的定义:―生态学为研究自然界的构造和功能的科学‖。
当前,生态一词也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一个修饰词而广泛应用,这时它更多地强调的是:生物系统(包括人类)与环境系统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
生态保护、生态平衡、生态运动、生态经济、生态工业、生态文明等。
如:生态工业强调的是工业这种人类的行为应与环境相协调,而应该不向环境排入过量的污染物。
(2) 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自然资源的定义人们引用较多的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给出的定义: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发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环境学概论》习题+答案第一章绪论名词说明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进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打算、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制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都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制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阻碍问题。
5、环境爱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坚持自身的生存和进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进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连续进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生物监测:确实是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即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定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简答〔色:考过;色:不考〕1、环境科学的要紧任务探究全球范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探究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阻碍;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治理措施。
2、环境科学的差不多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把握它的进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进展。
3、都市化对大气环境的阻碍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排放各种污染物;都市热岛4、都市化对水环境的阻碍对水量的阻碍:对水质的阻碍:地面下沉5、生态学在环境爱护中有哪些应用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判阐明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排除环境污染为环境容量和环境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生物资源的利用、爱护与生态平稳的再建6、生物监测及其特点生物监测:确实是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即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定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优点:能够反映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的综合阻碍和环境污染的历史状况,更能接近实际。
《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1、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学概论读书笔记环境学概论读书笔记【篇一:环境学概论重点笔记】第一章1.环境: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是以人类为主题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组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3.环境问题:把人类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称为环境问题,主要是指人类环境的恶化、劣化或潜在的危机4.环境问题按成因不同,分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火山、地震等)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沙化等)、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环境干扰:热污染、噪声污染)5.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so2),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so2),伦敦烟雾事件(烟尘、so2)、洛杉矶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水俣事件(甲基汞),富山事件(镉),四日事件(烟尘、so2、金属粉尘),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6.环境科学研究内容:(1)探索人类活动与生态平衡的相互协调关系。
(2)揭示全球范围的环境演化规律。
(3)研究污染物对环境变化及生物生存的影响。
(4)寻找区域性环境污染的综合性防治途径。
7.化学污染疾病:痛痛病—富山事件—镉;水俣病—水俣事件—甲基汞8.地方性甲状腺肿—缺“碘”;地方性氟骨病—“氟”过剩;克山病—低“硒”;大骨节病—低“硒” 第二章1.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主要分支之一。
2,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3.生态系统:(1)生物群落(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无机环境(非生物环境):无生命物质与能量4.生态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2)运动性、(3)自我调节性、(4)演化性5.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6.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营养信息7.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构成合理完整的营养结构和典型的食物链关系,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叫做生态平衡。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第⼀章绪论⼀、环境与环境要素1. 环境的概念(哲学、科学和⼯作定义)★环境是⼀个相对的概念,即它是⼀个相对于主体⽽⾔的客体。
★以⼈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全体。
外部世界主要指:⼈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类⽣存与社会发展的周围事物。
2. 环境要素构成⼈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的、性质不同的⽽⼜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然环境要素(⽓、⽔、⼟、⽣物和阳光)和⼈⼯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后者⼜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如⼤⽓——⼤⽓层——⼤⽓圈;⽣物体——⽣物群落——⽣物圈。
3. 环境质量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群的⽣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们常⽤“环境质量”的好坏来表⽰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
从质量评价形成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质量包括⼤⽓、⽔、⼟壤、⽣产、⽂化、城市环境质量。
⼆、环境分类 1. ⼈类环境的组成以⼈类为主的外部世界。
它可分为⾃然环境和⼈⼯环境两种(图)。
2. 环境的分类★聚落环境可分为院落环境(西南地区的⽵楼、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村落环境(农村、渔村、⼭村)和城市环境。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圈、⼟圈、⽔圈、⼤⽓圈和⽣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
现在演化为是⾃然地理环境(森林、草地、⼟地、⽔、野⽣动植物等⾃然资源)和⼈⽂地理环境(⼈⼝、民族、聚落、政治、社团、经济、交通、军队、社会⾏为等许多成分)的统⼀体。
地理环境,是环境科学的重点研究对象。
★地质环境指地理环境中除⽣物圈以外的其余部分。
它能为⼈类提供丰富的矿物资源。
★宇宙环境⾃然现象包括太阳的稳定性、地壳稳定性(构造运动,⼈类的环境能量包括⽓温、阳光、引⼒、⼟磁⼒物质包括空⽓、⽔、岩⽯、⼟壤、动物、植物、微⽣物⾃然环境⼈⼯环境⼈⼯构筑物、⼈⼯产品和能量、科学技术、综合⽣产⼒、政治体制、社会⾏为、宗教信仰、⽂化与地域因素等指地球⼤⽓圈以外的环境。
环境学概论总论第⼀章总论结构第⼀节环境及其组成1.环境的定义2.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3.环境结构和环境系统4.环境分类5.环境的功能和特性第⼆节环境科学1.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2.环境科学的分科第三节环境问题和保护1.环境问题2.当代的环境问题3.环境保护第四节可持续发展1.概述1).什么是发展2).发展的含义3).发展应解决的问题4).限制发展的因素2.可持续发展的定义3.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4.可持续发展基本思想第五节清洁⽣产1.概述2.清洁⽣产定义3.清洁⽣产与可持续性发展4.实施清洁⽣产主要途径5.产品的⽣命周期第⼀节环境的定义⼀、环境的定义:指影响⼈类社会⽣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然因素总体,包括⼤⽓、⽔、海洋、⼟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物、⾃然古迹、⼈⽂遗迹、⾃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是指由于⼈类的活动⽽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与⼈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地球环境由岩⽯圈、⽔圈、⼟圈、⼤⽓圈和⽣物圈组成。
⼆、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环境要素:⼜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的、性质不同的⽽⼜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然环境要素和⼈⼯环境要素。
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种本质属性,并能⽤定性和定量的⽅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环境质量是由环境中已有的和进⼊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性质、种类和数量决定的。
环境质量包括⾃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
⾃然环境质量包括物理环境质量、化学环境质量和⽣物环境质量。
社会环境质量包括社会中的经济、⽂化、美学等状况等。
环境结构: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
三、环境结构和环境系统环境结构的特点:圈层性,地带性、节律性、等级性、稳定性和变异性。
环境系统的特性:1)最差(⼩)限制律2)等值性3)整体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四、环境分类分类原则:即按照环境范围的⼤⼩、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类对环境的作⽤、以及环境的功能来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