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的连接(4)
- 格式:ppt
- 大小:2.19 MB
- 文档页数:24
电路的4个基本组成
电路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包括:
1. 电源:电路中的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设备或组件,它产生或提供电流。
电源可以是电池、发电机、电网等,它们提供所需的电压和电流以供电路中的其他组件工作。
2. 导体:导体是电路中的材料或元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可以传导电流。
常见的导体材料包括金属(如铜、铝)和某些具有高导电性能的合金。
导体通常用来连接电路中的各个组件和元件,形成电流的路径。
3. 元件:元件是电路中的基本部件,用于控制电流流动、调节电压或完成特定的电路功能。
常见的电路元件包括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二极管、晶体管等。
这些元件根据其特定的物理特性和电性能,在电路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4. 连接线:连接线是用来连接电路中各个元件和导体的导线或线缆。
它们传输电流和信号,在电路中建立物理连接。
连接线通常由导电材料(如铜线)制成,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机械强度。
以上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其中电源提供电能,导体传导电流,元件控制电路功能,连接线将各个组件连接在一起。
电路的设计和搭建依赖于这些基本组成部分的合理选择和布局。
1/ 1。
第13章第1—2节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电路的组成:1.简单电路的组成:一个完整的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组成。
其中:电源的作用:是给用电器供电。
用电器:是利用电来工作的设备。
导线的作用:是连接电源、用电器和开关,形成电流的路径。
开关(电键)的作用:是控制电路的通和断。
2.电路的状态:(1)通路――开关闭合、处处相通的电路。
(此时电路中有电流通过)(2)开路(断路)――开关断开或线路在某处断开的电路。
(产生原因:开关未闭合、或电线断裂、接头松脱等)(3)短路――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连接的电路。
(短路时,电流很大,电源和导线会因发热过多而被烧坏。
)3.电路图:(1)定义: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做电路图。
(2)画电路图时应注意下列几个要求:a. 完整地反映电路的组成,即要把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等都画在电路中的相应位置,不能遗漏任何一种电路器件。
b. 规范地使用电路的符号。
c. 合理地安排电路器件的符号,应尽可能让这些器件符号均匀地分布在电路图中,使画成的电路图清楚、美观。
d. 描绘连接的导线,通常用横平、竖直的线段代表连接导线,转变处一般画成直角,使电路图简洁、整齐。
e. 反映用电器已处于正常工作的电路图,一般应将开关画成闭合状态。
4.电路的连接方法:接线时,可以从电源的正极开始,依次接好开关、用电器等,最后接到电源的负极上。
电路图的位置顺序必须与电路器件的位置相一致。
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必须断开。
(二)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1.串联电路:把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串联电路。
2.并联电路: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并联电路(如图1所示)。
在并联电路中,用电器之间的连接点A和B叫做电路的分支点。
从电源到两个分支点的那部分电路叫做干路(图中蓝色部分);两个分支点之间的电路叫做支路。
3.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比较:串联电路:a. 串联的整个电路是一个回路,各用电器依次相连,没有“分支点”和“汇合点”。
动平衡机使用说明书geodyna 43001内容提要1。
安全规则和功能2。
机器安装定位3。
电路连接4。
控制与显示5。
开机6。
装夹车轮7。
输入轮胎类型,平衡模式和轮胎尺8。
平衡车轮9。
在轮辐后放置平衡块101112/平衡块小型化131********。
安全规则和功能1,1导读手册中的一些具体图标说明有利于读者理解1,2应用概述车轮平衡机设计平衡车轮最大直径950毫米和最大车轮重量70公斤的轿车及轻型货车的车轮进行动平衡和静平衡除进行动平衡之外,本机还可以测量和改善由于轮圈和轮胎,几何尺寸误差所引起的车轮运行跳动并尽可能排除,仔细调整车轮轮圈和轮胎的匹配可以使车轮达到行车时减少跳动以降低应加的平衡块的重量,即车轮镇静性优化和平衡块小型化。
寸。
改变操作模式。
错误代码。
镇静性优化。
操作员的再调整。
重新调整。
维修。
技术参数。
电路图2图1机器一览图1按键和显示器2,轮罩3,用于测量轮圈直径和间距的测量杆4,制动器踏板5,电源开关1,3一般安全规则仅由被正确训练过人员和专业人员才能允许操作平衡机平衡机须在操作手册说明范围内进行使用对由操作人员自行决定对机器的改装或变动而引起的责任厂家不负责严禁私自拆除或关闭安全装置所有电源连接或转接工作只允许指定的专业电工进行,并符合所在国家的供电部门的有关规定工作中应注意不可预知的危险因此操作员应排除上面讲的危险下面几点应该注意:使用的技术装备仅在应用范围永远使用适合和适当的装备和工具遵循车轮平衡机制造商的说明,注解和技术参数盖上适当的保护罩和附件一些特殊的安全提示将在以下章节中给出1,4功能屏幕和键盘屏幕和键盘在前面板上屏幕和键盘在前面板上根据人体工程学排列,前面机箱3测量杆测量.轮圈直径及左侧校正面与机器的间距可以通过一个随机配带的测量杆测量或通过键盘输入.通过键盘输入时在按住菜单键的同时转动车轮,所需的输入数据将被显示出来并写入电子单元进行处理测量杆用于从左边开始确定粘块的精确位置〈安装位置准确表明〉。
第十四章了解电路单元总结知识要点一、电荷【知识详解】1.电荷: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人们就说这些摩擦后的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5.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要点诠释:(1)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吸引是相互的,轻小物体也会吸引带电体。
轻小物体是指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体如:通草球,轻质小球、碎纸屑、泡沫、毛发、细小水流等。
(2)摩擦起电的实质,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于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相互摩擦中,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摩擦起电的过程是电荷的转移过程,而非创造了电荷。
【典例分析】例1.(2017•成都模拟)有一不带电的验电器,当用一根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跟它接触后,验电器带电,若再用另一带电体与之接触后,验电器的箔片先闭合后张开,则这一带电体带电,验电器后来带电。
【答案】正;负;负【解析】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验电器的金属球跟玻璃棒跟它接触后,金属箔片上的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金属箔片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荷;若用另一带电体与验电器接触后,验电器的箔片闭合,则说明验电器上所带正电荷的数量因发生中和而减少,所以该带电体带负电荷;当带电体上的负电荷将验电器上的正电荷全部中和后,由于金属箔片上重新带上负电荷而相互排斥,所以金属箔片重新张开。
【技巧总结】本题主要考查对验电器使用原理及电荷间作用规律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验电器是根据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制作的。
它是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一种仪表。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的大小跟验电器金属箔片所带电荷的多少有关,所带电荷越多,张角越大。
知识要点二、电路及电路的连接方式【知识详解】1.电路的构成:电源、用电器,再加上导线,往往还有开关,组成了电流可以流过的路径——电路。
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一、串联电路的特点[导学探究] 如图1,三个电阻组成串联电路.图1(1)在某一段时间内,通过三个电阻的电荷量有何关系,通过三个电阻的电流有何关系? (2)用φ0、φ1、φ2、φ3分别表示电路中0、1、2、3各点的电势,用U 01、U 12、U 23、U 03分别表示0与1、1与2、2与3、0与3之间的电压,则有U 01=φ0-φ1、U 12=φ1-φ2、U 23=φ2-φ3,U 03=φ0-φ3、由此可得U 03与U 01、U 12、U 23有何关系? 答案 (1)相等 相等 (2)U 03=U 01+U 12+U 23 [知识梳理]1.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等,即:I =I 1=I 2=I 3.2.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即:U =U 1+U 2+U 3. 3.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即R =R 1+R 2+R 3.4.串联电阻具有分压作用: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两端的电压跟它的阻值成正比,即:U 1R 1=U 2R 2=U 3R 3=I . [即学即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串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流过各电阻的电流之和.(×) (2)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电阻两端的电压之和.(√)(3)在电路中的任何一个位置串联一个电阻时,电路中的总电阻一定变大.(√)(4)R 1=10 Ω,R 2=5 Ω,两电阻串联,两端接30 V 的电压,则R 1、R 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20 V 、10 V .(√)二、并联电路的特点[导学探究] 如图2,三个电阻构成并联电路.图2(1)图中6个点中,1、2、3点的电势有什么关系?4、5、6点的电势有什么关系?那么三个电阻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2)若某段时间内通过三个电阻的电荷量分别是q 1、q 2、q 3,则该时间内通过电路的总电荷量是多少?总电流I 与各个电阻中的电流I 1、I 2、I 3有什么关系? (3)设总电阻为R ,试证明1R =1R 1+1R 2+1R 3.答案 (1)相等 相等 相等 (2)q 1+q 2+q 3 I =I 1+I 2+I 3 (3)因I =I 1+I 2+I 3,即U R =U R 1+UR 2+U R 3,故1R =1R 1+1R 2+1R 3 [知识梳理]1.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即: I =I 1+I 2+I 3.2.并联电路的总电压与各支路电压相等,即: U =U 1=U 2=U 3.3.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的倒数之和,即:1R =1R 1+1R 2+1R 3.4.并联电路具有分流作用:并联电路中通过各支路电阻的电流跟它们的阻值成反比,即:I 1R 1=I 2R 2=I 3R 3=U .[即学即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两并联电阻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两串联电阻的电压与电阻成正比.(√) (2)并联电路的总电阻一定大于每一个支路的电阻.(×)(3)6 Ω与3 Ω的两电阻R 1、R 2并联,通过的总电流为9 A ,则通过R 1、R 2的电流分别为6 A 、3 A .(×)三、电压表和电流表[导学探究] (1)小量程电流表有哪三个参数?三个参数之间有什么关系?(2)对于小量程电流表,其额定电压比较小,如何将该电流表改装成大量程的电压表? (3)对于小量程电流表,其额定电流比较小,如何将该电流表改装成大量程的电流表?答案 (1)三个参数:内阻R g 、满偏电流I g 、满偏电压U g .U g =I g R g . (2)需将表头串联一个分压电阻,改装成大量程的电压表. (3)需将表头并联一个分流电阻,改装成大量程的电流表. [知识梳理]1.小量程电流表G(表头)的三个参数(1)电流表的内阻:电流表G 的电阻R g 叫做电流表的内阻. (2)满偏电流:指针偏转到最大刻度时的电流I g 叫做满偏电流.(3)满偏电压:电流表G 通过满偏电流时,加在它两端的电压U g 叫做满偏电压.由欧姆定律可知,U g =I g R g .2.电压表、电流表的改装及其特点[即学即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电压表中的串联电阻的作用是分去一部分电流.(×) (2)电流表中的并联电阻的作用是分去一部分电压.(×)(3)若将分压电阻串联在电流表上改装成电压表后,增大了原电流表的满偏电压.(×) (4)若将分流电阻并联在电流表两端改装成电流表后,分流电阻和电流表两端的电压相等.(√)一、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总电阻的比较的照明线路上,使它正常工作? 答案 串联一个电阻,阻值为36 Ω解析 设给弧光灯串联一个电阻R 2,串联电阻上分配到的电压为U 2, 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得U 1U 2=R 1R 2,即U 1U -U 1=R 1R 2所以R 2=U -U 1U 1·U 1I =220-4040×405 Ω=36 Ω.二、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改装 电表改装的步骤:(1)先明确小量程电流表G 的两个参数:I g 、R g ,并算出满偏电压U g =I g R g . (2)用欧姆定律求改装时需要串联或并联的电阻①改装成电压表时要串联一个阻值较大的电阻以分压,它的阻值用它分担的电压(改装后的电压表量程减去U g )除以最大电流(即I g )确定.②改装成电流表时要并联一个阻值较小的电阻以分流,它的阻值用它两端的电压(即表头的U g )除以通过它的电流(即改装后的电流表量程减去I g )确定. 例2 有一电流表G ,内阻R g =10 Ω,满偏电流I g =3 mA.(1)要把它改装成量程为0~3 V 的电压表,应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改装后电压表的内阻是多大?(2)要把它改装成量程为0~0.6 A 的电流表,需要并联一个多大的电阻?改装后电流表的内阻是多大?答案 (1)990 Ω 1 000 Ω (2)0.05 Ω 0.05 Ω 解析 (1)由题意知电流表G 的满偏电压 U g =I g R g =0.03 V改装成量程为0~3 V 的电压表,当达到满偏时,分压电阻R 的分压U R =U -U g =2.97 V所以分压电阻R =U g I g =2.970.003 Ω=990 Ω改装后电压表的内阻R V =R g +R =1 000 Ω.(2)改装成量程为0~0.6 A 的电流表,当达到满偏时,分流电阻R 的分流I R =I -I g =0.597 A 所以分流电阻R =U gI R ≈0.05 Ω改装后电流表的内阻R A =R g R R g +R≈0.05 Ω.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一个电阻和一根无电阻的理想导线并联,总电阻为零B .并联电路任一支路的电阻都大于电路的总电阻C .并联电路任一支路电阻增大(其他支路不变),则总电阻也增大D .并联电路任一支路电阻增大(其他支路不变),则总电阻一定减小 答案 D解析 由并联电路的特点知: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各支路的阻值都要小且任一支路电阻增大时(其他支路不变),总电阻也增大,所以A 、B 、C 对,D 错.2.电阻R 1与R 2并联在电路中,通过R 1与R 2的电流之比为1∶2,则当R 1与R 2串联后接入电路中时,R 1与R 2两端电压之比U 1∶U 2为( ) A .1∶2 B .2∶1 C .1∶4 D .4∶1答案 B解析 因为电阻R 1与R 2并联在电路中,通过R 1与R 2的电流之比为1∶2,故R 1∶R 2=2∶1;当R 1与R 2串联后接入电路中时,R 1与R 2两端电压之比U 1∶U 2=R 1∶R 2=2∶1,选项B 正确. 3.如图3所示,电源内阻不计,已知R 1=2 kΩ,R 2=3 kΩ,现用一个内阻为6 kΩ的电压表并联在R 2的两端,电压表的读数为6 V .若把它接在a 、b 两点间,电压表的读数为( )图3A .18 VB .12 VC .8 VD .6 V答案 B解析 电压表并联在R 2两端时,并联部分的电阻为R 2R V R 2+R V =3×63+6 kΩ=2 kΩ,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特点可知,电源电动势为12 V ;电压表并联在a 、b 两端时,测量的是电源的电动势,所以其示数为12 V .故选B.4.已知某一表头G ,内阻R g =30 Ω,满偏电流I g =5 mA ,要将它改装为量程为0~3 A 的电流表,所做的操作是( ) A .串联一个570 Ω的电阻 B .并联一个570 Ω的电阻 C .串联一个0.05 Ω的电阻 D .并联一个0.05 Ω的电阻 答案 D解析 要改装电流表需并联一个分流电阻,设其阻值为R ,应有I g R g =(I -I g )R ,所以R =I g R gI -I g ≈0.05 Ω,故选D.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等效替代”的方法在物理学中应用非常广泛,此方法在下列选项中得到应用的是( ) A .建立“质点”概念B .研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C .电场强度的定义E =FqD .研究串联、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答案 D2. 如图1所示,图中1、2分别为电阻R 1、R 2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关系图线,则( )图1A .R 1和R 2串联后的总电阻的I -U 图线应在Ⅰ区域B .R 1和R 2串联后的总电阻的I -U 图线应在Ⅲ区域C .R 1和R 2并联后的总电阻的I -U 图线应在Ⅲ区域D .R 1和R 2并联后的总电阻的I -U 图线应在Ⅱ区域 答案 B3.三个阻值都是6 Ω的电阻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连接起来,下面四个图中等效电阻(即总电阻)等于4 Ω的是( )答案 C解析 由电阻的串联、并联特点可知选项A 中的总电阻为18 Ω,选项B 中的总电阻为2 Ω,选项C 中的总电阻为4 Ω,选项D 中的总电阻为9 Ω,C 对.4.已知通过三个并联支路的电流之比是1∶2∶3,则三个并联支路的电阻之比R 1∶R 2∶R 3为( ) A .1∶2∶3 B .3∶2∶1 C .2∶3∶6 D .6∶3∶2答案 D解析 三个电阻电压相等 R 1=U I 1,R 2=U I 2,R 3=U I 3R 1∶R 2∶R 3=1I 1∶1I 2∶1I 3=6∶3∶2.5. 如图2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电阻阻值R 1=R 2=R 3,接在电路中,则它们两端的电压之比为( )图2A .1∶1∶1B .1∶2∶2C .1∶4∶4D .2∶1∶1答案 D解析 R 2、R 3并联电阻为R 12,再根据串联电路分得电压与电阻成正比知U 1∶U 2∶U 3=2∶1∶1,D 项正确.6.R 1=10 Ω,R 2=20 Ω,R 1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5 A ,R 2两端允许加的最大电压为10 V .若将它们串联,加在电路两端的最大电压可以是( ) A .45 V B .5 V C .25 V D .15 V答案 D解析 本题中R 1、R 2串联,R 1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5 A ,经计算,R 2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仅为0.5 A ,则通过串联电路的最大电流以最小的为准,从而求得加在电路两端的最大电压是15 V ,因而选D.7.如图3电路中,R 1=R 2=R 3=4 Ω,若在a 、c 两点之间加上U =6 V 的电压,则电流表的读数为( )图3A .0B .0.5 AC .1 AD .1.5 A答案 B解析 当电压加在a 、c 两点时,R 2与R 3并联后与R 1串联,电流表测量流过R 3的电流;电路中总电阻R 总=(4+42) Ω=6 Ω,则总电流I =66 A =1 A ,根据并联电路分流原理可知,流过电流表的电流为0.5 A.8.把表头G 改装成大量程电流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改装原理为并联电阻能增大通过G 的电流 B .改装成电流表后,表头G 本身允许加的电压增大了 C .改装后,表头G 自身的电阻减小了D .改装后使用时,表头G 本身的参量都不改变,整个并联电路允许通过的电流增大了 答案 D解析 把表头G 改装成大量程的电流表时,只是并联了一个分流电阻,使整体并联电路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增大,但表头的各特征量都不变,故D 对,A 、B 、C 错.9.如图4所示甲、乙两个电路,都是由一个灵敏电流计G 和一个变阻器R 组成,它们之中一个是测电压的电压表,另一个是测电流的电流表,那么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图4A .甲表是电压表,乙表是电流表B .R 增大时甲表量程增大C .R 增大时乙表量程增大D .上述说法都不对 答案 C10.如图5所示,R 1=2 Ω,R 2=10 Ω,R 3=10 Ω,A 、B 两端接在电压恒定的电源上,则( )图5A .S 断开时,R 1与R 2的电压之比为1∶5B .S 闭合时,通过R 1与R 2的电流之比为5∶1C .S 闭合时,R 1与R 2两端的电压之比为1∶5D .S 断开与闭合两种情况下,电阻R 1两端的电压之比为2∶1 答案 A解析 S 断开时,R 1和R 2串联,电压之比等于电阻之比,即为1∶5,R 1的电压为U6,选项A正确;S 闭合时,R 3与R 2并联的阻值为5 Ω,R 1与R 2的电压之比为2∶5,R 1的电压为2U7,选项C 、D 错误;S 闭合时,通过R 2与R 3的电流相等,等于R 1的电流的一半,选项B 错误. 二、非选择题11.由四个电阻连接成的电路如图6所示.R 1=8 Ω,R 2=4 Ω,R 3=6 Ω,R 4=3 Ω.图6(1)求a 、d 之间的总电阻;(2)如果把42 V 的电压加在a 、d 两端,则通过每个电阻的电流是多少? 答案 见解析解析 (1)由题图可知R cd =R 3R 4R 3+R 4=6×36+3 Ω=2 Ω.故R ad =R 1+R 2+R cd =8 Ω+4 Ω+2 Ω=14 Ω.(2)由欧姆定律知I =U R ad =4214 A =3 A ,即为通过R 1、R 2的电流.设通过R 3、R 4的电流分别为I 3、I 4,则由并联电路电压相等,得I 3R 3=I 4R 4,又I 3+I 4=3 A ,解得I 3=1 A ,I 4=2 A. 12. 在如图7所示的电路中,小量程电流表G 的内阻R g =100 Ω,满偏电流I g =1 mA ,R 1=900 Ω,R 2=100999Ω.图7(1)当S 1和S 2均断开时,改装成的表是什么表?量程为多大? (2)当S 1和S 2均闭合时,改装成的表是什么表?量程为多大? 答案 (1)电压表 1 V (2)电流表 1 A解析 (1)S 1和S 2均断开时,电阻R 1与小量程电流表G 串联,可组成较大量程的电压表,电压表的内阻R V =R g +R 1=1 000 Ω.所以电压表两端的电压最高为: U =I g R V =0.001×1 000 V =1 V. 即改装成的电压表的量程为1 V.(2)S 1和S 2均闭合时,电阻R 1被短路,电阻R 2与小量程电流表G 并联,组成较大量程的电流表.当小量程电流表G 满偏时,通过R 2的电流为:I R 2=I g R g R 2=0.001×100100999A =0.999 A .故改装成的电流表的量程为I =I R 2+I g =0.999 A +0.001 A =1 A.13.如图8所示的两个串联电阻R 1=12 kΩ,R 2=36 kΩ,A 、B 两端的电压保持15 V 不变,那么,图8(1)若开关S 断开,R 1、R 2两端的电压分别是多少?(2)如果电压表的内阻是12 kΩ,当S 分别与C 、D 接触时电压表的读数分别是多少? 答案 (1)3.75 V 11.25 V (2)2.14 V 6.43 V解析 (1)S 断开,R 1与R 2串联,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知U ∝R ,所以U 1=R 1R 1+R 2U =1212+36×15 V =3.75 V U 2=R 2R 1+R 2U =3612+36×15 V =11.25 V. (2)当S 与C 接触时,电压表与R 1并联,并联电阻R 并=R 1R VR 1+R V =12×1212+12 kΩ=6 kΩ 则并联支路电压U 并=R 并R 并+R 2U =66+36×15 V =157 V =2.14 V 同理,当S 与D 接触时R 并′=R 2R V R 2+R V =36×1236+12kΩ=9 kΩ U 并′=R 并′R 并′+R 1U =99+12×15 V =457 V =6.43 V.。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的连接方式,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特点。
2.掌握电阻的串并联的计算。
3.知道常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G(表头)改装而成的.4.了解电流表(表头)的原理,知道什么是满偏电流和满偏电压。
5.理解表头改装成常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原理,会求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的阻值。
二、过程与方法知道常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改装而成的.通过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阻值的计算,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关心实际问题,有志于把所学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2.电阻的串并联的计算。
【教学难点】表头G改装成大量程电压表V和电流表A的原理,并会计算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新课导入教师:什么是电路的串联?学生回答:把几个导体元件依次首尾相连的方式。
教师:什么是电路的并联?学生回答:把几个元件的一端连在一起另一端也连在一起,然后把两端接入电路的方式.教师: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有关串联和并联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深入研究串并联电路中各部分的电流、电压及电阻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一)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1.串联电路I0=I1=I2=I3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同。
2.并联电路I0=I1+I2+I3+⋯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二)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1.串联电路U=U1+U2+U3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
2.并联电路U=U1=U2=U3并联电路的总电压与各支路的电压相等。
(三)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1.串联电路根据U=U+U2+U3,I0=I1=I2=I3,得:1U I =U1I+U2I+U3I则:R=R1+R2+R3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2.并联电路根据U=U1=U2=U3,I0=I1+I2+I3,得:I U =I1U+I2U+I3U则:1 U =1U1+1U2+1U3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的倒数之和.学生讨论:①几个相同的电阻并联,总电阻为一个电阻的几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