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模型层次分析法
- 格式:ppt
- 大小:487.00 KB
- 文档页数:27
层次分析法原理及应用步骤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y Process,简称AHP)是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对于结构复杂的多准则、多目标决策问题,是一种有效的决策分析工具。
其基本思想,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按层次分析成各个组成因素,再按支配关系分组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
对同一层次内的因素,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诸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权重。
下一层次的因素的重要性,既要考虑本层次,又要考虑到上一层次的权重因子逐层计算,直至最后一层一般是要比较的各个方案权重大小。
运用进行决策时,大体上应分为四个步骤进行:(1)分析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2)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3)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4)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并进行排序。
下面分别说明这四个步骤的实现方法。
(1)层次结构的建立首先要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层次分析的结构模型。
在这个结构模型下,复杂问题被分解成人们称之为元素的组成部分。
这些元素又按照其属性分成若千组,形成不同层次。
同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的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它又受上一层次元素的支配。
这些层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1、最高层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元素,一般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者理想结果,因此也称目标层。
2、中间层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它可以由若干个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要考虑的准则、子准则,因此也称为准则层3、最低层表示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因此也称为措施层或者方案层。
上述各个层次之间的支配关系不一定是完全的,即可以存在这样的元素,它并不支持下一层次的所有元素而仅仅支持其中部分元素。
这种自上而下的支配关系所形成的层次结构,我们称为递阶层次结构。
递阶层次结构中的层次数与问题的复杂程度及需分析的详尽程度有关,一般它可以不受限制。
层次分析法原理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用于解决多目标决策问题。
该方法通过建立一个层次化的结构模型,将复杂的决策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并对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和评价,最终得出最优的决策方案。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决策问题中的各个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构建成一棵树状结构。
首先,确定决策问题的总目标,再将总目标分解为若干个次目标。
然后,将次目标进一步分解为若干个准则。
在每个准则下面,又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子准则。
一直进行下去,直到最底层的指标或要素无法再分解。
在层次分析法中,决策者需要对每个层次进行两两比较,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比较的方法可以是两两比较、两两排序或设置量化的比较尺度。
通过比较和评价,可以得到每个层次下各个因素的权重或重要程度。
最后,利用权重进行计算,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因素加权求和,从而得到各个决策方案的综合评价值。
根据综合评价值的大小,确定最优的决策方案。
层次分析法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地将决策问题分解为层次结构,避免了因素之间的混淆和模糊性。
同时,该方法还考虑了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能够更准确地评价不同方案的优劣。
总结起来,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并对各个层次
进行比较和评价,以得出最优的决策方案。
它适用于复杂的决策问题,并能够提供定量化的决策依据。
层次分析法的操作流程
层次分析法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首先,明确决策的目标,然后将决策的目标、
考虑的因素(决策准则)和决策对象按照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最高层、中间层和最低层。
最高层是决策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通常只有一个因素;最低层是决策时的备选方案或对象层;中间层是考虑的因
素、决策的准则,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层次。
当准则过多时,应进一步分解出子准则层。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2.构造判断矩阵: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二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
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
这一步是为了确定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计算其最大特征根
及对应特征向量,然后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进行一致性检验。
若检验通过,则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
若不通过,则需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
这一步的目的是确定各因素或方案的权重。
4.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在完成各层次单排序的基础上,计算各层元
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并进行总排序。
最后,对排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
这一步是为了得出各备选方案对于目标的排序权重,从而进行方案选择。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解决多目标的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它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应用于那些难以用定量方法解决的课题。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层次结构的清晰和逻辑连贯,同时确保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决策问题界定的主要方法包括类别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假设
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1. 类别分析法是对问题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澄清、界定和区分问题情景。
具体操作包含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这两个过程。
2. 类比分析法通过建立类比的标准和模型,比较问题的成因、特征与类别等因素,以发现此问题与其他问题的相似性、相关性、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对问题的性质和类型进行确认。
3. 假设分析是对与决策问题相关的因素尤其是相互冲突的因
素进行设定,然后进行创造性的综合,以期对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4. 层次分析主要用于帮助认定问题的三种原因:可能的原因、合理的原因和可行原因。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
层次分析法建模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用于多准则决策的定量分析方法,最早由美国学者托马斯·S·萨亚基提出,常用于解决复杂的决策问题。
AHP方法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并运用专家主观判断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多个准则的重要性,并最终选择最佳方案。
AHP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将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结合,充分考虑决策者的主观意见,并且能够提供较为可靠的决策结果。
下面将介绍AHP 方法的建模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决策的目标是什么。
然后,将目标拆分成若干个层次,形成一个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通常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
目标层表示最终的决策目标,准则层表示实现目标所必须满足的准则,而方案层则表示可以选择的方案。
例如,假设我们要购买一辆新车,目标层为“购买一辆适合自己的车”,准则层可以包括“价格”、“品牌口碑”、“性能”等,方案层可以包括“A品牌的小型车”、“B品牌的中型车”等。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每个层次的准则和方案进行两两比较,以确定其重要性。
比较的方法是两两比较矩阵。
对于准则层,我们可以将每个准则之间的重要性按照9点标度进行比较,其中1表示两个准则具有相同的重要性,9表示一个准则比另一个准则重要性高很多。
对于方案层,我们可以将每个方案与每个准则之间的重要性进行比较。
比较的结果可以用一个判断矩阵表示。
然后,我们需要计算每个层次的权重。
对于准则层,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准则之间的重要性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来得到各准则的权重。
对于方案层,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方案与准则之间的重要性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来得到各方案的权重。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方案的综合得分来确定最佳方案。
综合得分可以通过将每个方案的权重与各准则的权重相乘并求和得到。
AHP方法的建模过程相对简单,但是需要决策者对各准则和方案之间的重要性进行准确评估。
因此,选择合适的专家和确保专家对决策问题有足够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用于多准则决策的定量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