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927.00 KB
- 文档页数:7
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感知情深1、师:同学们,昨天我们从《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中感受到了父爱如山,父爱如海。
请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朗诵这首诗。
父亲是力量,父亲是勇气。
那么,那千年万年亘古不变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8课(读题)2、师在“深”字下标上着重号,提问:为什么老师要在“深”字下标上着重号?(再次深情朗读题)二、以学生归纳的主要内容为例,初步了解课文,引出对“深”的思考。
1、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这是两位同学进行本单元第一步预习时归纳的主要内容,你们看看谁归纳得比较准确?(师引导简练归纳)师过渡:拿钱给孩子买书,对于今天的母亲来说再平常不过了,可在作者梁晓声母亲的身上却是伟大的爱、无私的情呢?慈母的情到底深在何处?三、按要求默读,静思、动笔,自主体会1、静心默读,用心思考,动笔勾画要求:文中总有让你感动的地方,请用“”画出来。
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动,特别是从那些词语表现出来?并做上记号。
2、汇报提示:感动的地方多吗?谁来把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
四、整体呈现孩子们朗读的片段,引导细致品味1、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些片段想象成一个个画面,哪个画面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预计从两、三个画面中去深刻体会,主要是画面一、三、四)2、引导汇报形式:学生在汇报中,教师主要抓住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细细感受画面一: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
切入点:震耳欲聋(1)什么叫“震耳欲聋”?听到这样的声音会是怎样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2)可是,妈妈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停止过吗?你怎么知道?(从书中找证据)(3)指导朗读:从我进入,到我离开,母亲一直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孩子,你知道母亲昨天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那么明天呢?去年、今年、后年……(4)师小结:同学们,这就是母亲,即使这声音震耳欲聋,穿透云霄,为了孩子,她依然工作着,慈母的情就深在了这震耳欲聋的声音里。
《欣赏深情》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通过聆听与感知,理解《深情》这首曲目所传达的情感与意境。
通过音乐欣赏活动,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韵律与旋律之美,增强其音乐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表达和分享音乐感受的能力,提升其音乐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并能够用语言或文字简单描述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则在于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能够准确把握音乐的节奏、旋律和音色等要素。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准备《深情》的音乐作品、音响设备、教学课件等。
同时,教师需提前熟悉音乐作品,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作者简介,以便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此外,还需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思考和表达时间,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与导入1. 音乐环境营造: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播放一段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出宁静而深情的音乐氛围,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做好铺垫。
2. 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进行简短的互动,谈论生活中能够唤起深情的场景或事件,鼓励学生分享感受和情感体验。
(二)介绍曲目背景1. 简介作品:简要介绍本节课将欣赏的作品名称、作者及其背景,为学生对作品的了解提供基础。
2. 情感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为接下来的欣赏做好情感准备。
(三)初步欣赏1. 完整播放作品:让学生完整地聆听作品,感受作品的旋律、节奏和音色等音乐元素。
2. 分享感受:学生分享对作品的初步感受,教师记录并总结学生的感受。
(四)分段赏析1. 分段播放:将作品分成几个段落,逐一播放,让学生仔细聆听每个段落的音乐特点。
2.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分析每个段落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讨论其与作品整体情感的联系。
(五)深入探讨1. 音乐元素分析:对作品的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元素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元素如何塑造作品的整体风格和情感。
《深情》教学设计【课型】欣赏课【教材】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亚洲弦歌》【教学内容】《深情》【教材分析】《深情》是根据印度北方“拜拉夫”拉格创作的。
在清晨时间演奏,是用于祈求上天神灵的音乐。
该曲由印度西塔尔演奏大师拉维·香卡与美国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共同演奏的一首著名乐曲。
乐曲开始部分为阿拉普,这是一种类似引子的、速度较慢、节奏自由的散板,由一种长颈的弹拨乐器坦布拉奏出持续的长音为背景西塔尔自上而下拨奏,其共鸣弦奏出一句下行经过句,预示乐曲的开始。
首先,小提琴在低音区奏出了雄浑有力的、问寻式的旋律,紧接着,西塔尔奏出仿佛与小提琴相应和的曲调,随后小提琴和西塔尔共同奏出了委婉曲折、发自内心的音调,让听者似乎置身于古印度的阿陀石窟中,聆听虔诚的印度人向神袛诉说他们苦难的生活。
阿拉普结束后,坦布拉鼓奏出明显的汀塔拉节奏圈,由缓到急。
最后,乐曲速度明显加快,坦布拉鼓的声音也高亢起来,鲜明的节奏给音乐带来了活力,给人们呈现出另一幅画面:古代印度的舞者们在深情起舞,她们以动人的舞姿、深情的眼神和虔诚的心情供奉着神袛。
小提琴琴弓在四条弦上飞快地跳动、舞步也不断加快,在音乐到达高潮后,西塔尔和小提琴的音乐回到了悠长抒情的音调上,石窟又恢复了宁静。
【教学目标】1. 赏析乐曲《深情》,感受印度传统音乐独特的韵味。
2. 掌握印度传统音乐中“汀塔拉”节奏圈的规律,并初步了解印度音乐的特点。
3. 通过感受、体验等音乐实践活动,感知、理解印度音乐文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聆听印度音乐,感受印度传统音乐独特的韵味。
难点:学习汀塔拉节奏圈;感受印度音乐的装饰性。
【教学用具】电子琴、多媒体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师: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现在让音乐来唤醒我们沉睡的身体吧!师生同做准备活动(印度手势穿插其中)(设计意图:通过课前播放印度音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艺术来源于生活,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跟我这样做。
初中群文阅读教学展示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深情亲情》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能够:1. 理解文本《深情亲情》中所折射出的亲情主题,并展开讨论;2. 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理解家庭互助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其情感表达和文字写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呈现《深情亲情》这个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中的亲情主题,并展开讨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家庭故事的小视频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2. 阅读《深情亲情》文本: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3. 分析文本: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所反映的亲情主题,并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本中的亲情主题以及他们对自己家庭亲情的感受和体会;5. 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询问和评论;6. 总结归纳: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清亲情主题的重要性和对个人的意义;7. 拓展延伸:教师提供一些与亲情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思考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2. 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成果;3. 学生针对亲情主题的个人写作作业。
五、教学资源准备1. 《深情亲情》文本的复印件或投影幻灯片;2. 家庭故事小视频;3. 分组讨论指导问题;4. 学生个人写作作业要求。
以上是《深情亲情》初中群文阅读教学展示公开课的优秀教学设计。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亲情主题、分组讨论和个人写作等环节,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7篇)慈母情深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慈母情深》是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亲情小说《母亲》。
作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摄取了少年时期生活的一个镜头:辛勤劳作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一元五角钱”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钱,但是对于当时一个经济拮据的家庭,对于一个每个月只能赚27元工资还要养育5个子女的母亲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课文以“一元五角”钱为线索,通过“我”在车间里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通过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一系列描写,刻画出了一个辛劳、慈爱的母亲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
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语言,不长的篇幅却用了35个小节,短句、短段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辛劳、慈爱的母亲形象。
文中“七八十台机器”的广角镜头、“母亲直背、转身、望着我”的慢镜头、“母亲掏钱、塞钱、凑钱给我”的特写镜头、“母亲立刻投入工作”的快镜头,写得生动感人,值得引导学生感悟与理解。
尤其是作者在写作上的特色,3个“我的母亲”倒装与反复的写法,以及4个“立刻”反复使用的写法值得细细推敲。
二、学情分析写人的文章孩子们有接触过,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更要去初步学习作者如何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方式方法。
本文的写作背景对于现在幸福的孩子们来说偏遥远:一个母亲每月工资27元,担负起抚养5个孩子的重担。
家庭如此拮据是现在的孩子所无法体会到的,母亲如此的辛劳也是现在很多孩子都无法体谅到的,如何让孩子能够走进文本,能够深入去理解“一元五角钱”在当时到底意味着什么?体会慈母之情深是其中一个难点。
所以适当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抓“震耳欲聋”等词感受母亲工作环境之恶劣,通过抓住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词句,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母亲工作负荷之巨大、劳作之辛苦以及母亲爱儿之情深很有必要。
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更应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目标1.随文理解“震耳欲聋”一词,会认“陷、碌、攥”和多音字“龟”。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方案(精选7篇)慈母情深教学设计方案【篇1】教学目标1、会认“魄、抑”等11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
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的生字。
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魄、抑”等11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
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铺垫的作用。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聚焦“情深”1、板书:慈母情深2、请同学们满怀深情地齐读课题。
师:看题目,大家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深”这个字。
慈母的情深在何处?让我们有怎样的感受?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出示课件2)1、自读课文,解决课后的生字词,会读,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的内容。
生总结,汇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出示课件3)三、精读课文,体会铺垫的作用。
1、同学们,我们知道事情的起因是买一本书。
你们觉得买一本书容易吗?请大家读1-4自然段。
2、在读的过程中思考:①“书价一元多”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什么信息?(出示课件5)板书:书很贵。
(出示课件6)②“母亲还从来没有……要过这么多钱。
”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信息?这句话暗示了家里很穷。
“从来没有”“也从来没有”这两个词表明板书:A家里很穷。
B“我知道家里穷,因此很懂事,不给家里增添负担。
”③读第4自然段,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出示课件7)这个自然段是直接描写自己家“穷”的。
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描述:知识与能力:1、认识三个生字,区别多音字“龟”的读音,理解“失魂落魄、龟裂”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谴词用句方面的精妙。
3、通过品析人物的言行,感受母亲的辛劳,进而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过程与方法:围绕“课文哪些地方会让我鼻子一酸?”这一问题,引领学生一次次地亲吻文本、触摸文本、走进文本,感受文字背后作者真情的流淌,感受慈母的善良与慈祥。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从心底感受到自己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并能发自内心对母亲感恩之情。
学习内容分析:《慈母情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学段要求,本单元以“情”立意,以“感受亲情”为人文主题,以“有感情的朗读和琢磨课文语言文字,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亲情”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四篇课文。
其中《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
语言平实,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勾勒出一位辛劳、瘦弱、开明、慈爱的母亲形象,字里行间吐露着一份深厚的慈母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朗读、对话等途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情深”,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学情分析1、本篇文章最主要能体会母亲的伟大,感受到母亲的一片深情,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
2、学生对生字词能够进行自主学习。
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本篇文章有一个初步认识,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一、诵读诗句,创设情境1、课件出示诗句2、背景音乐中,老师深情诵读世界上有一种人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千万次地叮嘱你要多穿件衣服要注意自己的安全你觉得很烦却也觉得很窝心缺钱的时候她总会说些赚钱不易之类的话来训你边教训边塞钱给你这种人叫作——过渡:这种人叫作(母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慈母情深》,起走进梁晓声的母爱世界,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怀。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方案内容7篇慈母情深教学设计方案内容篇1教材分析:《慈母情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学段要求,本单元以?情?立意,以?感受亲情?为人文主题,以?有感情的朗读和琢磨课文语言文字,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亲情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四篇课文。
其中,《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
课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勾勒出一位辛劳、瘦弱、开明、慈爱的母亲形象,字里行间吐露着一份深厚的慈母情,也表达了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
设计理念:1、略读课文的设计,首先要敢于在目标设计上大胆取舍,选择最重要的一个两个目标去设计,因此,本课以导读为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明确导读所包含的教学要求,把握其中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要求,并以此为重点或主线展开阅读。
2、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认为:?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依据此,本课的教学设计突出强调了阅读技能培养,将在精读课中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
3、以略读为主,以精讲为辅,充分让学生自己读书、以合作交流为主,辅之以教师的引导点拨。
以一篇带多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运用方法,自主阅读,既进行了有效地阅读方法训练,又扩充了学生的阅读量根据教材的特点、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以及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教学目标有两个教学目标:1、结合阅读提示,引导学生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深情。
2、运用?抓住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体会情感?这个方法,拓展阅读其他篇目。
教学重点: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抓住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句子,体会情感?的方法学习课文及拓展篇目,体会父母之爱。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艾青诗选》中的赤子深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艾青诗选》中的赤子深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2.以情感内涵为标准将诗歌归类,理解诗人赤子深情的具体内涵。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用分类方法理解诗人赤子深情的具体内涵。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2 分钟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学习完《我爱这土地》,相信大家一定被诗人“眼中常含泪水”的深沉的爱所打动。
艾青就是这样一位始终对祖国怀抱着赤子深情的诗人。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阅读《艾青诗选》,继续感受艾青诗歌的情感力量。
6 分钟二、朗读诗歌,比较情感内涵的不作为“土地的歌者",除了《我爱这土地》,艾青还创作过许多献给土地的诗歌。
比如《复活的土地》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两首诗歌,边读边感受,在这两首诗歌中,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了诗人对土地的深情?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同——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节选自《复活的土地》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节选自《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同学们是不是在朗读这些诗句的时候格外有感触?确实,诗人的深情通过这些诗句倾泻而出。
但是朗读之后,相信同学们和我一样,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情感氛围。
《复》一诗热烈明快,“明朗的天空”“战斗者的血液" 都给人以振奋心灵的希望。
而《雪》一诗则仿佛让人置身于冰天雪地般,被无边痛苦和苦难所淹没,这一声声“中国呀”就像是冬夜中凄冷的风声,给人以彻骨的寒冷。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对土地和祖国的关切之心,在不同的诗作中却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情感内涵。
这提示我们,要理解《艾青诗选》的情感表达,便需要我们进一步解读这份“赤子深情"在诗集中所呈现出的多样而丰厚的具体内涵。
初中音乐深情试讲教案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送别》,让学生感受到友情、离别的深情,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唱、欣赏、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理解歌曲的内涵。
3. 知识与技能:学会歌曲《送别》,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
教学重点:1. 能够用深情、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送别》。
2. 理解歌曲的内涵,体验友情、离别的情感。
教学难点:1. 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用正确的音高和音准演唱。
2. 表达歌曲中的情感,做到声情并茂。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情感。
2.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分享与朋友分别的经历。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歌曲《送别》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音高和音准。
三、深入学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和旋律,让学生理解歌曲的构成和特点。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四、实践演唱(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演唱,注意指导学生用深情、抒情的声音演唱。
2. 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演唱技巧。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演唱和理解方面的收获。
2. 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珍贵和对离别的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用正确的音高和音准演唱歌曲《送别》。
2. 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的内涵,体验友情、离别的情感。
3. 学生能够通过演唱和讨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教学资源:1. 歌曲《送别》音频文件。
2. 歌曲《送别》曲谱。
3.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友情、离别的深情。
2.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初中音乐深情微课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材:《音乐课程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
2. 培养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通过深情演绎,培养学生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歌曲的基本旋律和歌词。
2. 培养学生对电影音乐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较高音区的演唱。
2. 对电影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1. 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2. 歌曲《My Heart Will Go On》的音频文件。
3. 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片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电影《泰坦尼克号》及其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
2. 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电影的音乐氛围。
二、歌曲欣赏(15分钟)1. 播放歌曲《My Heart Will Go On》的音频文件,让学生完整地欣赏一遍。
2. 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主题旋律,感受歌曲的情感表达。
3. 分段欣赏歌曲,让学生深入了解歌曲的结构和情感变化。
三、歌曲学唱(20分钟)1. 教唱歌曲,让学生掌握歌曲的基本旋律和歌词。
2. 对歌曲中的一些较高音区的演唱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学会歌曲。
3.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四、深情演绎(10分钟)1. 让学生自由发挥,用深情的方式演绎歌曲。
2. 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情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爱情信念。
3. 选取几位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的歌曲和电影音乐。
2. 强调歌曲《My Heart Will Go On》所表达的爱情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歌曲《My Heart Will Go On》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欣赏,能够用深情的方式演唱歌曲。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深情表达的方法,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他人、珍惜友情等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1. 深情表达的方法。
2. 情感的真挚与真实。
教学难点:1. 如何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
2. 如何在表达中把握分寸,既不夸张也不平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学作品。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文学作品,准备自己的情感表达素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深情表达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深情表达。
2.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深情?请举例说明。
二、阅读与讨论1. 学生分组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围城》等,找出其中的深情表达片段。
2. 小组讨论:这些作品中的深情表达有哪些特点?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深情表达的方法:用词准确、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结构紧凑。
三、写作实践1. 学生根据讨论结果,选择一个情感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2.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及时给予反馈。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深情表达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深情表达的方法?请举例说明。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情感表达技巧提升1. 教师讲解如何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运用新的技巧表达情感。
三、情感表达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一篇优秀的学生作品,分析其中的深情表达技巧。
2. 学生讨论:这篇作品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情感表达技巧的提升。
社会深情音乐教案中班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社会深情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掌握基本的音乐鉴赏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社会深情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共鸣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介绍社会深情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
2.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素材,社会深情音乐的代表作品音乐录音、视频资料。
2. 教学设备,音响设备、投影仪。
3. 教学环境,音乐教室或多媒体教室。
四、教学过程。
1. 初步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社会深情音乐的片段,让学生聆听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世界。
2. 学习社会深情音乐的特点(15分钟)。
通过介绍社会深情音乐的特点,如歌词真挚、旋律优美、情感真实等,让学生了解社会深情音乐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3. 学习代表作品(2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几首社会深情音乐的代表作品,如《爱情转移》、《成全》等,并播放相关的音乐录音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
4. 音乐鉴赏(25分钟)。
教师选择一首代表作品,分析歌词内容、旋律特点等,让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中蕴含的情感。
5. 情感表达(20分钟)。
教师提出几个与代表作品相关的情感话题,如爱情、友情、家庭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进行情感表达,可以通过绘画、写作、表演等形式进行。
6. 情感共鸣(15分钟)。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表达作品,并进行欣赏和评价,引导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增强情感交流和情感体验。
7. 总结反思(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对社会深情音乐产生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介绍社会深情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表达能力。
《深情》教学设计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潘丽琴 215500【课型】欣赏课【教材】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亚洲弦歌》【教学内容】《深情》【教材分析】《深情》是根据印度北方“拜拉夫”拉格创作的。
在清晨时间演奏,是用于祈求上天神灵的音乐。
该曲由印度西塔尔演奏大师拉维·香卡与美国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共同演奏的一首著名乐曲。
乐曲开始部分为阿拉普,这是一种类似引子的、速度较慢、节奏自由的散板,由一种长颈的弹拨乐器坦布拉奏出持续的长音为背景。
西塔尔自上而下拨奏,其共鸣弦奏出一句下行经过句,预示乐曲的开始。
首先,小提琴在低音区奏出了雄浑有力的、问寻式的旋律,紧接着,西塔尔奏出仿佛与小提琴相应和的曲调,随后小提琴和西塔尔共同奏出了委婉曲折、发自内心的音调,让听者似乎置身于古印度的阿陀石窟中,聆听虔诚的印度人向神袛诉说他们苦难的生活。
阿拉普结束后,坦布拉鼓奏出明显的汀塔拉节奏圈,由缓到急。
最后,乐曲速度明显加快,坦布拉鼓的声音也高亢起来,鲜明的节奏给音乐带来了活力,给人们呈现出另一幅画面:古代印度的舞者们在深情起舞,她们以动人的舞姿、深情的眼神和虔诚的心情供奉着神袛。
小提琴琴弓在四条弦上飞快地跳动、舞步也不断加快,在音乐到达高潮后,西塔尔和小提琴的音乐回到了悠长抒情的音调上,石窟又恢复了宁静。
【教学目标】1.赏析乐曲《深情》,感受印度传统音乐独特的韵味。
2.掌握印度传统音乐中“汀塔拉”节奏圈的规律,并初步了解印度音乐的特点。
3.通过感受、体验等音乐实践活动,感知、理解印度音乐文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聆听印度音乐,感受印度传统音乐独特的韵味。
难点:学习汀塔拉节奏圈;感受印度音乐的装饰性。
【教学用具】电子琴、多媒体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印度歌曲《吉米,来吧》,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师生通过聆听,初步感受印度音乐。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师:同学们,刚才播放的音乐,是哪个国家的呢?生:略。
师:真棒!印度,这个有着古老文化的多民族国家,不仅在宗教、哲学、文学等领域有着卓越贡献,特别是印度的音乐,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世界音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印度,去感受它绚丽多彩、特色鲜明的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播放印度音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聆听乐曲,把握风格1.了解西塔尔、拉维·香卡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聆听这段旋律,你能听出其中一件乐器的音色吗?播放音乐(《深情》片段)。
生:小提琴。
师:同学们的耳朵特别灵敏!那么,除了小提琴以外,还有一件主奏乐器是什么呢?老师要告诉大家:《我是歌手》第二季中,就出现过这件乐器,请欣赏。
(播放西塔尔演奏的视频)西塔尔——拨弦乐器,是印度传统民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广泛流传于北印度。
它的琴身呈梨形,长长的琴颈一头连接琴头,另一头连接用葫芦制成的宽大而雅致的共鸣箱。
演奏时,演奏者左手按弦,右手用带在食指上的拨子进行拨奏。
西塔尔琴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都十分丰富,尤其适于演奏装饰音和滑音,音域达三个八度,多用于北印度古典音乐的独奏或伴奏。
师:印度最伟大的、最具代表性的西塔尔演奏家,他的名字叫拉维·香卡,“世界音乐之父”,他优美的西塔尔琴声征服了世界,把印度音乐传遍全球。
(出示拉维·香卡图片)2.介绍梅纽因、小提琴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位小提琴演奏大师,他的名字叫梅纽因,来自美国,他被称为小提琴音乐“权威的诠释者”,20世纪音乐史上“罕见的神童”。
当来自东方的音乐家与来自西方的音乐家相遇,当来自东方的西塔尔和来自西洋的小提琴相遇,他们在音乐上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荣获格莱美音乐奖的音乐作品《深情》。
出示课题《深情》。
1963年,这两件东西方的乐器,在音乐节上不期而遇。
他们以一曲《深情》令世界乐坛为之震惊、为之折服、为之倾倒!让我们来感受世界音乐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视频)(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节目着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通过教师对拉维·香卡和梅纽因的介绍,初步感知东西方音乐家运用东西方两件乐器,演奏印度音乐作品《深情》,激发学生的听赏兴趣。
)3.深情地对话——欣赏第一乐段(阿拉普)(1)接下来,让我们把心静下来,深呼吸,一起来到印度音乐的净土上,感受“心灵的对话”。
我们来听一听第一个片段,请同学们细心体会:西塔尔和小提琴是同时演奏还是先后演奏的?音乐带给你一种怎样的情绪感受?生:是先后演奏的。
小结:是啊,小提琴与西塔尔的演奏就好像是在一问一答。
小提琴与西塔尔的旋律、音色上都形成一种互为跟腔、模仿的关系,与西方音乐的二重奏不同,强调的是单旋律,而不是和声。
小提琴在模仿、追随西塔尔的音调。
音乐是在清晨虔诚祈求上苍时演奏的,被称为“早晨的拉格”,拉格是印度音乐中的旋律元素。
这段音乐被称为阿拉普,是节奏自由、速度较慢的散板,情绪是宁静的还是热情的?它像是一种仪式似的铺垫,让我们感觉到深邃悠远、空灵神往,他们仿佛在虔诚地祈求美好的愿望。
(师板书)(2)复听第一乐段,小探究:小探究:有没有同学注意到——乐曲的旋律是怎样体现印度韵味的?老师把这个乐段的主干音给大家找出来了,我们来看一下。
学们来试着唱唱看,这样唱,我们能感受到它有印度的味道吗?(显然没有。
那么你听听,这样呢?接下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同师加入装饰音在电子琴上演奏,让学生探究发现,原来是出现了装饰音,包括滑音、颤音、倚音等,它们都是在相邻的音上进行装饰的。
学生上台尝试运用电子琴音色和滚轮的滑动,以为例,初步感受印度音乐的特点。
师:装饰音是印度音乐的一大特点。
在印度音乐中,如果一首旋律没有了装饰,就好象夜里没有月亮,河里没有流水,树上没有花朵,装饰音的出现,使音乐更为华丽。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第一乐段的赏析,引导学生从初步的感性聆听,到通过音乐的情绪、细腻的装饰音、单旋律和曲线式等特征,并巧妙运用电子琴对音色的设定,对滚轮的运用,模拟西塔尔琴的装饰音效果,初步感受印度音乐的“味”。
)4.深情地悦动——欣赏第二乐段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聆听乐曲的第二部分,当小提琴、西塔尔以互为跟腔、模仿的方式相遇后,印度的另一件特色乐器也加入了,听听是哪件乐器?(1)初听第二乐段。
(在将近2 分40 秒的时候,悄悄进入的坦布拉鼓声结束了阿拉普。
坦布拉鼓奏出了明显的汀塔拉的节奏圈,由缓到急。
)生:乐器是坦布拉鼓。
(2)了解印度音乐中的主要乐器——坦布拉鼓坦布拉鼓——击奏膜鸣乐器。
由可调节音高的一对鼓组成,右面的小鼓称“坦布拉”,发音较高,用手指敲击;左面较大的鼓称“巴亚”,发音较低。
坦布拉鼓是北印度古典音乐中主要的击奏乐器,既用于声乐也用于器乐,还常作为独奏乐器,演奏技巧高深,节奏复杂多变,用手腕压鼓面可产生不同的音色,表现力非常丰富。
(观看坦布拉鼓演奏视频)(3)感受“汀塔拉”,找到韵律感。
4/4X X X X ︱ X X X X︱O X X X ︱ X X X X‖学生练习这一节奏,注意强弱、休止符。
出示并讲解印度传统音乐中常用的十六拍节奏圈——汀塔拉击拍示意图。
示范Dha、Dhin、Tin、Ta的强弱表示。
学生听录音,然后模仿拉维·香卡的录音,练习朗诵“汀塔拉”。
师:我们念熟以后,还可以加上节奏律动,强拍时双脚踏地,次强拍时拍手,虚拍时双手向上方扬出,手心朝上,其余指尖轻出桌面或桌边。
学生跟随着第二部分的音乐,口念节奏,双手击拍,循环练习,找到第一拍,学生感知节奏圈。
在印度音乐中,节奏节拍的运动总是以某种相对固定的模式而反复地进行着,由于这种模式具有循环的特点,因此被人们称为节奏圈——“塔拉”。
它是音乐家在演唱或演奏时,在节奏节拍上必须遵循的基本模式,这种节奏圈是印度音乐的节奏基础与灵魂。
(4)复听第二乐段,学生练习。
学生实践——跟随音乐进行“汀塔拉”节奏圈练习。
练习后,师板书:第二乐段的节奏是自由的还是比较规整的?速度是慢速还是中速?(设计意图:本环节从节奏入手了解印度音乐,当学生了解了印度音乐中“汀塔拉”节奏圈的含义,并参与到节奏练习中去,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探究印度音乐的兴趣。
)5.深情地起舞——欣赏第三乐段提问:第三乐段在速度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生答。
师板书:速度变快。
第三乐段的节奏和第二乐段相比,更疏松还是密集?情绪更加欢快,我们仿佛看到印度的舞者们在深情起舞,她们以动人的舞姿、深情的眼神和虔诚的心情供奉着神袛。
小提琴琴弓在四条弦上飞快地跳动、舞步也不断加快,在音乐到达高潮后,西塔尔和小提琴的音乐回到了悠长抒情的音调上,石窟又恢复了宁静。
这么热情的音乐,最适合的的便是舞蹈了,那么让我们也加入舞者的行列吧!带领学生加入舞蹈动作的练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印度舞手语动作组合的学习和表现,从舞蹈的角度体验印度音乐文化特点,深入感受印度音乐的“韵”。
)6.深情地一曲相随——完整欣赏乐曲师:同学们,从一开始,两位大师的相遇,两件乐器的相遇,让我们感受到了东西方音乐的融合,他们的融合是互为跟腔和模仿的,仿佛是两个人在对话,你一言我一语。
紧接着,坦布拉鼓带来了汀塔拉节奏圈,使音乐更具有律动感。
在第三部分时,音乐速度明显变快,两者即兴性的竞奏在我们面前展现了动人的舞蹈场面,正如香卡和梅纽因的友谊一般不断升温,接下来,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印度音乐的浓郁情怀。
请同学们在聆听第一乐段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在第二乐段音乐出现时打“汀塔拉”节奏圈,第三乐段我们一起舞蹈。
(设计意图:通过完整欣赏乐曲,引导学生从静静地聆听到参与节奏圈的实践和随音乐律动,从聆听、实践、体验等多方面,更深入地感受印度音乐文化。
)三、总结回顾,升华情感1.师生交流师:同学们,当我们欣赏《深情》这首音乐作品后,我们不禁为印度音乐的独特魅力所感染。
请学生谈本节课学习印度音乐的感受,并逐一出示思维导图。
当然,曲调的持续音和演奏的即兴性也是印度音乐的特点之一。
2.总结全课师:今天,我们通过一曲《深情》,初步感受了印度音乐的韵味。
在音乐中,我们感受到西方音乐家对神秘的东方音乐的热爱与学习,以及对东方音乐家的尊重,具有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意义。
希望以后大家能更多地去关注、学习世界各个国家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在多层面参与音乐文化与知识的体验探究后,充分感受印度音乐的独特魅力,理解“东西方相遇”的意义。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与心灵握手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韩磊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家”,从选歌到唱歌,从配器到演绎,可谓是“精心、精致、精彩”。
主持张宇调侃韩磊是“乔治”,意在介绍韩磊每次选歌时很纠结,对器乐的编配很纠结,对每个细节和情节也很纠结,网络称“纠结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