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劳动力需求
- 格式:ppt
- 大小:515.50 KB
- 文档页数:46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3.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4.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5.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6.希克斯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希克斯技术进步7.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同,也需要相对多地使用劳动第二章劳动力供给8 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9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10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11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12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13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1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15U-V 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16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劳动力供给与需求1.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概念:-劳动力供给指的是劳动者愿意并能够参与劳动市场的总量。
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劳动力参与率、劳动者的教育水平、行业结构等。
-劳动力需求指的是企业、组织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雇佣劳动者的总量。
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包括企业用工需求、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等。
2.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与制约的关系。
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会对劳动力的报酬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劳动力需求的变动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例如,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可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市场,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3.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是指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达到匹配状态,即劳动市场出现了“充分就业”的状态。
在均衡状态下,劳动者的收入与劳动的供给量相等,企业的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相匹配。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决定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安排、技术进步等。
4.劳动力市场的失衡:-如果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即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过剩”现象,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劳动者工资的下降,劳动力的流失等问题。
-如果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即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不足”现象,会导致企业用工需求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紧缺等问题。
5.劳动力市场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政策来调节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例如,通过教育政策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政府还可以通过就业政策、劳动法规等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调整劳动市场的供需关系。
总之,劳动经济学的学习要点包括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概念、相互关系,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失衡,以及劳动力市场政策等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要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市场的运行机制,预测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并为劳动力市场的与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劳动力:1、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平均素质的乘积。
劳动力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1、劳动力需要是派生性需求。
2、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
3、劳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力需求的假设:1、生产技术假设。
2、组织目标的假设。
3、市场环境的假设。
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边际生产力递减速规律:在短期,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惟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当把可变的劳动调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增加超过一定量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状态:1、弹性等于零,此时为完全无弹性需求。
2、弹性小于1,无弹性。
3、弹性等于1,为单位弹性。
4、弹性大于1,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大。
5、弹性无穷大。
称之为完全有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一的决定要素:1要素替代: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
2、产品需求: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中,劳动力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高,所以工资的变动对就业水平产生较大影响,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工资变动对就业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
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1、希克斯技术进步。
2、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
3、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上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总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100%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办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100%年龄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人口/与分子同范围人*100%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