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科常见疾病双向转诊指南 皮肤撕脱伤
- 格式:docx
- 大小:14.49 KB
- 文档页数:2
烧伤科常见疾病双向转诊指南
瘢痕
一、疾病相关情况
(一)定义:瘢痕是各种创伤后所引起的正常皮肤组织的外观形态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统称,它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必然的产物。
瘢痕生长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发生各种并发症,诸如外形的破坏及功能活动障碍等,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肉体痛苦和精神痛苦,尤其是烧伤、烫伤、严重外伤后遗留的瘢痕。
(二)临床特征:
1.表浅性瘢痕:一般累及表皮或真皮浅层,皮肤表面粗糙或有色素变化,局部平坦、柔软,一般无功能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瘢痕将逐渐不明显。
2.增生性瘢痕:损伤累及真皮深层,瘢痕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皮肤,局部增厚变硬。
在早期因有毛细血管充血,瘢痕表面呈红色、潮红或紫色。
在此期,痒和痛为主要症状,甚至因为搔抓而致表面破溃。
于环境温度增高,情绪激动,或食辛辣刺激食物时症状加重。
增生瘢痕往往延续数月或几年以后,才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
增生性瘢痕的收缩性较挛缩性瘢痕为小。
因此,发生于非功能部位的增生性瘢痕一般不致引起严重的功能障碍,而关节部位大片的增生性瘢痕,由于其厚硬的夹板作用,妨碍了关节活动,可引致功能障碍。
烧伤科常见疾病双向转诊指南
烧伤复合伤
一、疾病相关情况
(一)定义:人员同时或相继受到两种以上(含两种)不同性质致伤因素的作用而发生两种以上的损伤,称为复合伤。
烧伤合并其他损伤者称为烧伤复合伤。
(二)临床特征:烧伤复合伤,除了烧伤的临床表现外,还伴有相应的复合组织、器官损伤。
与单纯烧伤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复合伤多发生复合效应,使伤情经过和临床病理变化变得更为复杂。
二、分级诊疗指南
(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
复合伤经治疗病情稳定后,不需要手术治疗但仍需继续治疗的患者。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
1.烧伤复合软组织损伤,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可上转:
①烧伤合并广泛的皮肤挫裂或肢体挤压伤;
②烧伤复合软组织损伤同时伴有大血管、神经损伤;
③烧伤复合肢体挤压伤出现肾功不全者。
2. 烧伤复合颅脑外伤,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可上转:
①伤后有昏迷病史者;
②查体可见感觉、运动功能障碍者;
③头颅CT或MRI示颅骨有骨折或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
烧伤科常见疾病双向转诊指南热力学损伤一、疾病相关情况(一)定义:热力烧伤,一般是指由于热力如火焰、热液(水、油、汤)、热金属(液态和固态)、蒸汽和高温气体等所致的人体组织或器官的损伤。
主要是皮肤损伤,严重者可伤及皮下组织、肌肉、骨骼、关节、神经、血管,甚至内脏,也可伤及被黏膜覆盖的部位,如眼、口腔、食管、胃、呼吸道、直肠、阴道、尿道等。
(二)临床特征:1.不同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特点:Ⅰ度烧伤:又称为红斑性烧伤,局部干燥、疼痛、微肿而红,无水疱。
3~5d后,表皮皱缩、脱落,露出红嫩光滑的上皮面而愈合。
Ⅱ度烧伤:浅Ⅱ度烧伤:局部红肿明显,有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内含淡黄色(有时为淡红色)澄清液体或含有蛋白凝固的胶状物。
将水疱剪破并掀开后,可见红润而潮湿的创面,质地较软,疼痛敏感,并可见无数扩张、充血的毛细血管网,表现为颗粒状或脉络状。
深Ⅱ度烧伤:局部肿胀,表皮较白或棕黄,间或有较小的水疱。
将坏死表皮去除后,创面微湿、微红或白中透红、红白相间,质较韧,感觉迟钝,温度降低,并可见粟粒大小的红色小点,或细小树枝状血管,伤后1~2d更明显。
Ⅲ度烧伤:又称为焦痂性烧伤,局部苍白、无水疱,丧失知觉、发凉。
质韧似皮革。
透过焦痂常可见粗大血管网,与深Ⅱ度细而密的小血管迥然不同。
焦痂的毛发易于拔除,拔除时无疼痛。
若系沸水等所致的Ⅲ度烧伤,坏死表皮下有时有细小水疱,撕去水疱皮,基底呈白色,质较韧。
2.烧伤的临床分期:大面积深度烧伤的局部和全身反应均很严重,属全身性病变,其临床经过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休克期、感染期和修复期。
二、分级诊疗指南(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1.Ⅰ度烧伤患者;2.浅Ⅱ度烧伤面积<10%,且烧伤部位为非暴露部位或非功能部位,患者全身情况良好者;3.Ⅲ度及深Ⅱ度烧伤面积<1%,无需手术治疗的患者;4.烧伤残余创面患者,仅需浸浴治疗、功能锻炼,无需手术植皮者。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1.烧伤总面积在10%以上的患者;2.烧伤面积虽不足10%,但有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①Ⅲ度及深Ⅱ度烧伤面积≥1%,可能需要手术干预的患者;②年龄<6岁或年龄>50岁的患者;③颜面颈部烧伤以及手、足、关节等功能部位烧伤,为防止瘢痕形成影响外观及功能者;④合并有吸入性损伤、严重创伤、冲击伤、放射伤、化学中毒等病情复杂患者;⑤患者原有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及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或有长期应用激素等不利伤口愈合因素者。
烧伤科常见疾病双向转诊指南
慢性溃疡
一、疾病相关情况
(一)定义:皮肤溃疡,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组织缺损。
2周以上创面未愈合者,为慢性皮肤溃疡;1月以上未愈合者,为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
包括血管性溃疡(动脉闭塞硬化性溃疡、静脉曲张性溃疡)、外伤性溃疡、感染性溃疡、化学性溃疡、放射性溃疡、压迫性溃疡、神经营养不良性溃疡、糖尿病性溃疡、毒蛇咬伤性溃疡、烧伤后瘢痕上溃疡等。
(二)临床特征:
1.溃疡可分为创伤性、静脉曲张性、缺血性、淋巴阻塞性、营养不良性、感染性和恶性溃疡,每种溃疡各有特点;
2.溃疡周围皮肤萎缩变硬,伴色素沉着。
(三)诊断标准:
1.慢性病史。
疤痕反复破溃或经久不愈;
2.溃疡污秽、肉芽不健康,周围皮肤萎缩变硬,常伴色素沉着、水肿和静脉曲张。
各型各有特点;
3.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相应类型。
二、分级诊疗指南
(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
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慢性溃疡创面直径<3cm,创基清洁红润,有换药治愈可能者。
临床诊疗指南烧伤外科学分册一、烧伤的定义与分类。
(一)定义。
烧伤是由热力(火焰、热水、蒸汽等)、化学物质(强酸、强碱等)、电流、放射线等所引起的皮肤、黏膜甚至深部组织的损伤。
这一定义明确了烧伤的致伤因素多样,不仅仅局限于常见的热力烧伤。
(二)分类。
1. 按烧伤的深度分类。
- Ⅰ度烧伤:仅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
局部呈现红斑,轻度红肿,无水疱,疼痛明显。
原因在于表皮浅层的损伤主要影响到皮肤的外观和感觉神经末梢,所以表现为红斑和疼痛。
- Ⅱ度烧伤。
- 浅Ⅱ度烧伤:伤及表皮的生发层、真皮乳头层。
局部红肿明显,有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内含淡黄色澄清液体,水疱皮如剥脱,创面红润、潮湿、疼痛剧烈。
这是因为伤及真皮乳头层,导致组织液渗出形成水疱,而丰富的神经末梢未被完全破坏,所以疼痛剧烈。
- 深Ⅱ度烧伤:伤及真皮乳头层以下,但仍残留部分真皮网状层。
创面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
由于烧伤深度加深,部分神经末梢被破坏,所以痛觉相对浅Ⅱ度烧伤有所减退。
- Ⅲ度烧伤:全层皮肤烧伤,可深达肌肉甚至骨骼、内脏器官等。
创面蜡白或焦黄色,甚至炭化,干燥,无渗液,发凉,针刺和拔毛无痛觉。
因为全层皮肤及深部组织受损,神经末梢完全被破坏,所以无疼痛感觉。
2. 按烧伤的面积分类。
- 中国新九分法:将全身体表面积划分为11个9%的等份,另加1%,构成100%的体表面积。
头颈部占9%(1个9%),双上肢占18%(2个9%),躯干前后包括会阴部占27%(3个9%),双下肢(含臀部)占46%(5个9% + 1%)。
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准确评估烧伤的严重程度,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二、烧伤的现场急救。
(一)脱离致伤源。
1. 热力烧伤。
- 火焰烧伤:应尽快脱去着火的衣物,或就地打滚压灭火焰,也可用水浇灭或用灭火器灭火。
如果衣物与皮肤粘连紧密,不要强行撕脱,以免加重创面损伤。
- 热水、蒸汽烧伤: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洗,一般冲洗时间为15 - 30分钟。
患者活动时皮肤撕脱伤不良事件总结患者活动时皮肤撕脱伤不良事件是指在患者进行身体活动时,由于摩擦、拉扯或其他原因导致皮肤表面的撕脱伤。
这种伤害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但常见于身体接触物体的部分,如手、脚、膝盖等。
对于患者活动时皮肤撕脱伤不良事件的总结如下:1.原因分析:皮肤撕脱伤的主要原因可能有摩擦、拉扯、刮擦和压力,这些可能是活动时的意外事件引起的。
活动时可能会出现不正常接触或不稳定的物体,或者患者可能会失去平衡,导致皮肤受到伤害。
2.预防措施:为了避免患者活动时发生皮肤撕脱伤,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提供安全环境:确保活动区域没有危险物体,清除杂物,保持地面干燥和平整。
- 使用适当的保护装备:如手套、鞋子等,以减少对皮肤的直接摩擦和刮擦。
- 提供适当的指导:患者在进行活动时,应得到适当的指导和训练,避免不正确的姿势或操作。
- 加强监督:特别是对于需要特殊照顾的患者,需要有人监督并提供支持,以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
3.处理和治疗:如果发生了皮肤撕脱伤,应及时进行处理和治疗:- 清洁伤口:用温水和温和的肥皂清洁伤口,确保伤口周围的皮肤干燥清洁。
- 切勿撕掉伤口上的碎片:如果有皮肤碎屑或异物附着在伤口上,切勿用手撕掉,这可能会导致感染和更严重的伤害。
- 使用合适的敷料:选择适当的敷料来保护伤口,防止感染和进一步的破坏。
- 患者教育:提醒患者避免触碰或撕扯伤口,保持伤口干燥,遵循医生或护士的建议。
4.记录和报告:对于发生的皮肤撕脱伤不良事件,医护人员应及时记录和报告,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预防措施。
记录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伤情、处理和治疗过程,以及预防再次发生类似事件的建议。
总之,患者活动时皮肤撕脱伤不良事件是可以通过加强预防措施来避免的。
及时处理和治疗伤口,加强患者教育,记录和报告事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安全和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烧伤科常见疾病双向转诊指南
皮肤撕脱伤
一、疾病相关情况
(一)定义:撕脱伤是指由于车轮或器传动带等产生的外力作用致皮肤和皮下组织从深筋膜深面或浅面强行剥脱,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碾挫损伤。
(二)临床特征:
1.头部撕脱伤症状:
⑴头皮自帽状腱膜下撕脱,有时整个头皮甚至额肌、颞肌、骨膜一起撕脱,颅骨外露;
⑵出血量大,常伴有休克;
⑶颅骨外露日久可并发颅骨感染或坏死。
2.手部撕脱伤临床表现:
⑴手及上肢皮肤撕脱;
⑵肌肉、肌腱、神经、血管、骨及关节可有损伤;
⑶全身多发伤;
⑷休克可出现。
二、分级诊疗指南
(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
各种原因所致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小,仅需简单清创缝合者。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
1.头皮撕脱伤、手指脱套伤等需要血管吻合或手术清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