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工程学第1章 灾害的含义和类型
- 格式:ppt
- 大小:181.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章自然灾害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第一章自然灾害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1自然灾害灾害——指因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的情况。
致灾因子——可能引起人民生命伤亡及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
1.1.1灾害链——一种灾害发生引发一系列灾害发生的现象串发性灾害链:指因某一种原生灾害发生后,诱发产生的一系列的灾害现象。
并发性灾害链:指某一原因或某个地区同时所产生或发生的一系列的灾害现象。
1.1.2 灾害群灾害群聚:灾害多度(DD)=单元灾种数(n)/区域灾种总数(N)单位:%灾害群发:灾害频度(DF)=期间灾害发生频次(f)/时段灾害发生频次(F)单位:%1.1.3灾害强度和被灾指数相对致灾强度:自然致灾因子造成的相对破坏或毁坏能力的程度,是造成区域灾情的基本原因(条件)。
被灾指数:某县域所受各种自然致灾因子影响的规模程度,为被灾指数(C)1.1.4灾害机制——物质与能流耗散机制与灾害生态机制A:物质和能流耗散机制——因为灾害系统是一类非平衡的耗散系统。
就逻辑概念来说,它表现出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一系列扰动——涨落——相变——新态------的耗散机制,具体则表现为系统的波动、渐变与突变。
波动与渐变——目前可以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建立动态机制模型;突变——则可利用突变论模型转换为灾害突变机制模型。
灾害系统的物质与能量流的耗散机制,其核心是灾害时空变化的动力学过程,集中反映了灾害系统的致灾过程。
B:灾害生态机制——指灾害系统所具有的一系列共同或相似的生态学特征,主要揭示成灾过程。
(1)反馈机制正反馈机制——使系统越来越不稳定的过程。
负反馈机制——使系统越来越稳定的过程。
(2)阀值机制——在致灾因子与承灾体的相互作用下,出现致灾的临界值(域)的机制。
(3)迟滞与综合加重机制迟滞——环境灾害、人为灾害均表现出明显的致灾与成灾的时间差,把这种时间差理解为灾害系统的迟滞机制。
如:沙漠化;人吃污染水等等。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灾害学原理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第一节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类一、灾害的基本涵义(一)灾害的定义联合国减灾组织(UNDRO,1984):“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①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②人为灾害人为灾害其有两方面的含义:(i)指由干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如修建水库诱发的地震等;(ii)指在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有时被称做技术灾害,如人的身体暴露于含有汞或石棉纤维的空气中而发生的中毒事件。
(二)灾害的类型2.按成灾潜势①高潜势灾害如洪水、飓风、龙卷风、海啸激浪火山、地震、野火等;②中潜势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旱灾等;③低潜势灾害如海岸侵蚀、霜冻胀缩土、虫灾、生物灾害等。
(二)灾害的类型3.自然灾害的圈型分类自然灾害类型自然灾害系列岩石圈型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圈型沙漠化、干旱、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地而沉降水圈型洪水、暴雨、雪崩冻害、海啸海水倒灌大气圈型暴风龙卷风、台风、酷热、严泉干早生物圈型蝗灾、森林火灾、植被退化、植物病虫害(三)环境灾害史密斯(Keith Smith 1996)提出了环境灾害的概念,他认为“环境灾害”术语涵盖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范畴,并将其概括为“极端的地质事件、生物变化过程和技术事故以能量和物质的集中释放为特征,并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不可预料的威胁及对环境和物质造成极大的破坏。
灾害学中灾害的名词解释灾害是指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的事件或现象。
灾害学是研究灾害的发生、演变规律、预测、防范和减轻灾害影响的学科。
在灾害学中,灾害的名词解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灾害的分类灾害可以根据其引发原因、性质和影响范围进行分类。
按照引发原因,主要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干旱、台风、火灾等,其发生与自然因素的作用有关。
人为灾害则是由于人类的活动不当引起的,例如环境污染、核事故等。
根据性质,灾害可以分为物理灾害、化学灾害和生物灾害。
物理灾害指由自然力量造成的灾害,如地震和飓风。
而化学灾害则是指化学污染、核辐射等灾害。
生物灾害包括疫病和虫灾等。
按照影响范围,灾害可以分为区域性灾害和全球性灾害。
二、灾害的特征灾害具有突发性、临时性和不可逆性的特征。
首先,灾害往往以突然而剧烈的方式发生,给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巨大冲击。
其次,灾害通常是临时性的,一旦发生,会造成一段时间内的破坏和影响。
最后,灾害往往具有不可逆性,即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很难完全恢复,或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
三、灾害的评估和预测灾害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灾害进行评估和预测。
评估包括灾害的规模、程度、影响范围以及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等方面的分析,通过评估可以确定灾后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的工作重点。
而预测则是根据地质、气象、地理等因素,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强度等进行预测,从而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四、灾害的应对和减灾措施灾害的发生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通过科学的手段可以减少其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的破坏。
灾害学倡导采取减灾措施,包括灾害预警、应急管理、风险评估和减灾规划等。
预警系统可以通过监测手段,及时提供灾害发生的预警信息,帮助人们采取应对措施。
应急管理则是指在灾害发生后,组织和协调救援力量,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风险评估是通过科学方法,评估不同地区发生灾害的概率和程度,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抗灾减灾的知识点总结1. 灾害类型及特点(1)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具有破坏性的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是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2) 人为灾害:人为灾害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如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等。
人为灾害的特点是多发性、持续性和可控性差,给人们造成重大的伤害和损失。
2. 预防灾害的重要性(1) 预防灾害是抗灾减灾的基本原则,通过预测和预警来及时采取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2) 预防灾害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降低受灾和抢险的难度和强度。
3. 灾害监测和预警(1) 灾害监测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监测灾害发生前的变化情况,如地震的地震监测、台风的气象监测等。
通过灾害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灾害的迹象,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2) 灾害预警是根据灾害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预测,通过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醒人们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
4. 应对灾害的措施(1) 紧急救援:在灾害发生后,需要迅速组织救援力量,开展生命救援和物资救援,救助受灾群众,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2) 重建工作:灾后重建是抗灾减灾的重要环节,需要修复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恢复受灾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减少灾害带来的长期影响。
5. 社会参与和政府支持(1) 社会力量的参与是抗灾减灾工作的重要保障,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形成强大的防灾合力。
(2) 政府支持是抗灾减灾工作的重要保障,需要政府加强对抗灾减灾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大对受灾地区的援助力度。
6. 抗灾减灾中的科技支持(1) 科技创新在抗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地震预警系统、智能防灾设备等,都可以提高抗灾减灾的效率和效果。
(2) 科技支持可以推动抗灾减灾工作的现代化,提高抗灾减灾的水平和能力。
7. 个人防灾意识和能力(1) 个人防灾意识是指个人对灾害的认识和理解,了解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以及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措施。
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手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手册第一部分:防灾减灾概述1.1 灾害的定义及分类- 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和社会造成生命、财产和环境损失的事件或现象。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
人为灾害包括火灾、爆炸、恐怖袭击等。
- 根据发生的原因和特点,灾害可以分为自然灾害、社会灾害和环境灾害。
1.2 防灾减灾的意义与重要性- 防灾减灾是指采取各种措施和措施,减少灾害发生、减轻灾害损失的行动。
它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提高抗灾能力,减轻灾害损失;- 保障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常见灾害的防灾减灾知识2.1 地震- 在地震发生前,提前做好地震的认知和预防。
- 在地震发生时,快速找到安全的避难点,警惕可能发生的余震和建筑物倒塌等风险。
- 地震后,注意避免跳楼、电梯等危险行为,确保自身安全。
2.2 洪水- 遇到暴雨天气时,要尽量避免出行,确保自身安全。
- 山区和低洼地区的居民应提前做好防洪准备工作,例如搬迁至安全地点、提前囤积食品和生活用品等。
- 在洪水中,避免使用电器设备,注意电气安全。
2.3 台风- 预测到台风来临时,需要做好防台风准备工作,例如固定室外设备,清理排水系统等。
- 临近台风期间,应留意气象预警信息,设置风雨警报装置。
- 在台风期间,确保家庭成员的安全,尽量不要待在室外。
2.4 火灾- 定期检查家庭用火电器设备,确保其安全使用。
- 使用明火时,保持警惕,防止引发火灾,切勿在寝室、酒店等特殊场所使用明火。
- 火灾发生时,迅速报警并采取适当措施灭火或逃生。
第三部分:防灾减灾应急措施3.1 家庭应急准备- 制定家庭应急预案,确保家庭成员了解逃生路线、应急联系人等重要信息。
- 准备应急包,包括食物、水、手电筒、急救药品等生活必需品。
- 在家中设置灭火器、灭火器,掌握使用方法。
3.2 社区应急准备- 支持或参与社区的灾害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防灾减灾⼯程知识要点防灾减灾⼯程知识要点第⼀章抗震要点1地震的含义地震(英⽂名称:earthquake)⼜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地震波的⼀种⾃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的地⾯称为震中。
破坏性地震的地⾯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员伤亡,能引起⽕灾、⽔灾、有毒⽓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灾害。
地震液化作⽤是指由地震使饱和松散沙⼟或未固结岩层发⽣液化的作⽤。
⼟体受地震⼒作⽤后,使⼟体积缩⼩、孔隙压⼒猛增,从⽽使有效压⼒减⼩,使⼟迅速减⼩或完全丧失抗剪强度,使⼟体像液体⼀样流动或喷出地⾯,成为地基液化。
2地震的类型根据发⽣的位置分类板缘地震(板块边界地震):发⽣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多数地震属于此类。
板内地震:发⽣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如欧亚⼤陆内部(包括中国)的地震多属此类。
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板缘地震更复杂。
⽕⼭地震:是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产⽣的地壳振动。
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分类天然地震:指⾃然界发⽣的地震现象;⼈⼯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为因素引起的地⾯震动;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类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巨⼤变化⽽产⽣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
⽕⼭地震:是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产⽣的地壳振动。
⽕⼭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
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附近的⼏⼗公⾥远的范围内,⽽且发⽣次数也较少,只占地震次数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较轻。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这种地震发⽣的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
灾害信息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灾害概念及分类1. 灾害的定义灾害是指自然或人为的突发事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灾害通常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2. 灾害的分类灾害按照引起灾害的原因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洪水、干旱等;人为灾害包括工业事故、交通事故、恐怖袭击等。
二、自然灾害1. 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突然发生的震动现象,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壳震动。
地震的主要特点是突发性、破坏性和难以预测性。
2.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指火山口向外排出大量火山岩浆、烟气和火山碎屑的现象。
火山喷发通常伴随着地震、岩浆喷发和火山灰等现象,对周围的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3. 台风台风是热带海洋上产生的强烈风暴,具有低气压、狂风暴雨和强烈风浪的特点。
台风对沿海地区和岛屿地区造成严重破坏,是热带地区的常见自然灾害之一。
4. 洪水洪水是指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水位大幅度上涨,造成周围地区被淹没的现象。
洪水通常由降雨、融雪、暴雨等自然因素引起,对人畜、农田、建筑物等造成严重影响。
5. 干旱干旱是指气候条件下降雨量明显偏少,地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自然现象。
干旱对农作物、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重大影响,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自然灾害。
三、人为灾害1. 工业事故工业事故是指在生产、运输、储存等工业活动中发生的事故。
工业事故常常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活造成重大威胁。
2. 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是指在道路交通、铁路交通、航空交通等交通活动中发生的事故。
交通事故常常导致严重伤亡和交通堵塞,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3. 恐怖袭击恐怖袭击是指恐怖组织或个人利用暴力手段对人群、政府机构、重要场所等进行袭击的行为。
恐怖袭击造成严重损失和恐慌,对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四、灾害管理与应对1. 灾害监测预警灾害监测预警是指通过科学仪器、技术手段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提前通知相关部门和民众采取措施应对灾害。
学生防灾减灾知识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们所处的世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威胁,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灾害的定义和分类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具有突发性、不可抗力和严重破坏力的事件。
灾害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台风、火灾等,而人为灾害主要指人类活动所造成的事故和灾难,如交通事故、工业事故等。
二、学生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是社会发展的栋梁。
然而,在灾害面前他们是最脆弱的群体。
学生防灾减灾知识的学习,不仅能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还能提高他们识别危险、自救互助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勇敢、坚强、责任心强的新一代。
三、学校应加强灾害教育学校是学生的重要学习场所,也是学生了解灾害知识的主要渠道。
学校应该加强灾害教育,定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的讲座、演习和培训,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变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置防灾减灾知识的课程,将其纳入学科体系,让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学习相关知识。
四、家庭与学生防灾减灾知识教育家庭是学生最温暖的港湾,也是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
家长应该意识到灾害知识的重要性,并将其传递给孩子。
他们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观看灾害知识的纪录片、阅读与学生防灾减灾知识有关的书籍,以及参加防灾减灾活动等方式,提高孩子的防灾减灾意识。
此外,家庭还可以组织演习和讨论,让孩子在实践中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五、学生应了解常见灾害及其应对措施学生应了解各种常见的灾害类型及其应对措施。
对于地震,学生应该掌握躲避地震的“三支撑三避开”原则;对于洪水,学生应知道避免进入低洼地带和河流,远离可能发生溃坝的地方;对于台风,学生应了解避风的基本原则等。
在应对各种灾害时,学生还应学会急救、报警、疏散等基本技能。
六、学生防灾减灾知识的实践教学理论学习只是学生防灾减灾知识教育的一方面,实践教学同样重要。
摘要:系统介绍各类灾害的类型、特点、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及防灾减灾对策与措施。
内容包括: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对策,火山灾害与防灾减灾对策,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对策,火灾害与防火减灾对策,风灾害与防风减灾对策。
关键词:自然灾害破坏防灾减灾第一部分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地震类型及原因地下岩石长期受到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当积累和能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地下岩层就会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者是沿已有的断层突然的错动,释放出很大的能量,其中一小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形成地震。
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地震灾害的大小及其特点不仅取决于地震的大小及其特点,而且受制于震中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建筑物与各种工程,尤其是生命线工程的分布以及人口密度与分布等。
1、瞬间突发性2、能量大、灾害重,死亡人数最多 3 、经济越发展,城市化程度越高,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越严重4、地震灾害受地震活动特点和震中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双重制约的时空不均匀性5、次生灾害种类繁多,生命线工程遭破坏灾害更重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决定房子抗震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房屋的基础:房子的基础要牢固、稳定,整体性好。
房子的体形:体形规则、均匀、对称的房子抗震能力强。
不规则的建筑抗震能力较差,如竖向不规则的上大下小、头重脚轻的房屋体形,平面不规则的局部凸表面出的L形、“丁”字形体形,扭转不规则的一头沉一头轻的房子。
房子的结构形式:砖混结构的抗震能力要比钢筋混凝土框架、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弱。
底层框架上部砖混、带转换层的房子,底层空旷的房子、板柱体系的的房子抗震能力都比较差。
房子的施工质量:照图施工、技术到位,房屋质量就好。
否则设计再好,施工质量差也会出问题。
房子的建筑材料:混凝土标号不够、钢筋不合格、偷工减料等都会影响质量。
对于一些重要工程,通过采取隔震设计或消能减震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物的防抗震能力。
隔震设计指在房屋底部设置隔震层,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防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