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 格式:docx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16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新时期我国生态危机与生态文建设探究【第一章】当前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分析引言---------------------------------------------------------------------------------------------------------------------------------------------感谢使用本套资料,希望本套资料能带给您一些思维上的灵感和帮助,个人建议您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内容做适当修改和调整,以符合您自己的风格,不太建议完全照抄照搬哦。
---------------------------------------------------------------------------------------------------------------------------------------------【第二章】生态危机概述【第三章】中国面临的生态危机【第四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第五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结论/参考文献】我国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3 中国的生态危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到达了危机的程度。
我国的生态危机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如果不对生态危机加以重视,将会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与实现。
3.1 中国生态危机的现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紧张,生态环境薄弱,环境容量有限,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生态危机逐渐显现。
近 100 年来,全世界面临的生态问题已遍及各方各面而且变得越加严重,总体而言,就是资源、环境、生态三大问题,几近全世界的国家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和威胁。
而就我国目前的生态状况而言,主要呈现为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退化。
漳州5岛登上“2013年中国海洋宝岛榜”作者:朱亚圣来源:《闽南风》2013年第08期近日,备受期待的2013中国海洋宝岛榜新鲜出炉,我省共有14个岛屿入选全国前100个美丽岛屿,漳州就占了5个,分别是漳浦县的林进屿(南碇岛)、东山县东山岛、东门屿、龙海市的紫泥岛、乌礁洲岛。
漳州海岸线长715公里,大小港湾岛屿众多,海洋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此次入选的5个岛屿各具特色,林进屿(南碇岛)“石甬成林”,被称之为“熔岩珊瑚”和“海上兵马俑”;东山岛是福建省第二大岛,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拥有天蓝海阔、沙白水净的马銮湾,气势雄伟的关帝庙,“天下第一奇石”之称的“风动石”;东山东门屿礁石奇异、洞泉甘醇、古迹众多;龙海市的紫泥岛和乌礁洲岛分别以“精品红蠏、名牌金鸭”、“群礁扬波、百舸争流”而享誉海内外。
“2013中国海洋宝岛榜”面向全球发布,包括钓鱼岛、黄岩岛和西沙群岛等在内的100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著名岛屿上榜,我省湄洲岛、鼓浪屿、平潭海坛岛、东山岛等14个岛屿榜上有名。
分列“2013中国海洋宝岛榜”前十名的是:台湾岛主岛、海南岛主岛、香港岛、钓鱼岛主岛及列岛、海南三沙市中沙群岛黄岩岛、舟山群岛舟山本岛、山东长岛县庙岛列岛主岛南北长山岛、海南三沙市西沙群岛、福建莆田湄洲岛、广东阳江市海陵岛。
我省登上“2013年中国海洋宝岛榜”的岛屿具体名单是:莆田湄洲岛、厦门鼓浪屿、平潭海坛岛、福州市马尾区琅岐镇琅岐岛、莆田南日岛、漳州林进屿暨南碇岛、福鼎大嵛山岛、漳州市东山县东山岛、厦门翔安区英雄三岛、宁德市霞浦县西洋岛、漳州市东山县东门屿、宁德市蕉城区三都镇三都岛、龙海市紫泥岛、龙海市乌礁洲岛。
今年,我国首次将海洋作为年度旅游主题,以“美丽中国,海洋之旅”为主题口号。
该评选旨在倡导公众“亲岛、爱岛、游岛、绿岛、护岛”。
评选采用“七项指标”(海岛知晓率与美誉价值、海岛历史文脉与国土地标价值、海岛资源环境禀赋价值等)作为考量海洋宝岛的必要依据。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环境保护前沿, 2023, 13(5), 1165-1172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ephttps:///10.12677/aep.2023.135139我国海水养殖污染状况及生态环境监管需求崔立新1,商井远2,宗虎民1*1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辽宁大连2葫芦岛市生态环境局,辽宁葫芦岛收稿日期:2023年9月10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2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9日摘要本文对我国海水养殖总氮、总磷排放量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我国海水养殖生态环境影响和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了我国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需求。
评估结果显示,全国海水增养殖总氮、总磷年排放量分别达到32.43万吨和10.75万吨。
由此可见,海水养殖污染已成为我国近岸海域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除营养盐污染外,海水养殖还会产生药物、垃圾等污染,并对海洋生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针对我国海水养殖规模巨大、生态环境影响突出的问题,本文从明责任、转方式、严准入、控投喂、盯尾水、减废弃等角度提出了我国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需求,为有效解决海水养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管理建议。
关键词海水养殖,污染,评估,生态环境监管Mariculture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Environment SupervisionDemand in ChinaLixin Cui1, Jingyuan Shang2, Humin Zong1*1National Marin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Center, Dalian Liaoning2Huluda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reau, Huludao LiaoningReceived: Sep. 10th, 2023; accepted: Oct. 12th, 2023; published: Oct. 19th, 2023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emissions of mariculture in China were eva-*通讯作者。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及治理姓名:***学号:************学院:山东大学软件学院专业:软件工程摘要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沿海岛屿6500多个,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可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将是我国未来可持续开发海洋资源的必由之路。
中国沿海地区人口最为集中,经济最为发达,对海岸带和海洋环境压力较大,近几年,我国海洋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总体污染趋势有所减缓,但局部海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至今未得到有效的遏制,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仍面临严峻形势。
全国近岸海域污染程度略有减轻海水鱼、虾、贝、藻类养殖区的水环境质量状况较2002年略有好转,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的污染范围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近海和远海海域的海洋沉积物质量继续保持良好,部分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较差;但我国近海传统优质渔业资源日趋枯竭,生物资源严重衰退,一些珍稀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为改善我国海洋环境的严峻形势,我们提出的主要对策有:提高民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监管和加大对海洋环保的执法力度、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建立统一和多职能的海上执法队伍等。
治理污染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海洋生态环境。
关键词:海洋环境;海洋污染;污染治理。
一、引言大海是生命的故乡,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
海洋占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点八,它从太阳吸收热量,又将热量释到大气,从而调节气候,目前全世界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居住在沿海地区。
美国海洋学家西尔斯亚.厄尔说:我们这个星球的特点是受海洋主宰点的,天气和气候也是受海洋控制的海洋汇集的生物种类之多冠与全球,如果海洋发生变化,地球的特点也将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丰富的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
自然生态环境2014-06-05状况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生态环境质量2012年2,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一般”。
2461个县域中,“优”、“良”、“一般”、“较差”和“差”的县域分别有346个、1155个、846个、112个和2个。
生态环境质量以“良”和“一般”为主,约占国土面积的67.2%。
生态环境质量“优”和“良”的县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及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一般”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部、内蒙古中部和青藏高原,“较差”和“差”的县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因遥感解译工作量大,且受数据收集时间所限,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较其他环境要素滞后一年。
)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中国具有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其中森林类型212类、竹林36类、灌丛类型113类、草甸77类、荒漠52类。
中国淡水水域生态系统复杂,湿地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5类,近海有黄海、东海、南海和黑潮流域4个大海洋生态系统,近岸海域分布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海湾、泻湖、岛屿、上升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海底古森林、海蚀与海积地貌等自然景观和自然遗迹。
在人工生态系统方面,主要有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等。
在物种多样性方面,中国拥有高等植物34792种,其中苔藓植物2572种、蕨类2273种、裸子植物244种、被子植物29703种。
此外,几乎拥有温带的全部木本属。
中国约有脊椎动物7516种,其中哺乳类562种、鸟类1269种、爬行类403种、两栖类346种、鱼类4936种。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共420种,大熊猫、朱鹮、金丝猴、华南虎、扬子鳄等数百种动物为中国所特有。
已查明真菌种类10000多种。
在遗传资源多样性方面,中国有栽培作物528类1339个栽培种,经济树种达1000种以上,中国原产的观赏植物种类达7000种,家养动物576个品种。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及治理摘要:2012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
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海洋沉积物质量良好。
海水、海洋沉积物、海洋生物的放射性水平和海洋大气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处于本底范围内。
但近岸海域水体污染、生态受损、灾害多发等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经河流排海的氮、磷入海量较上年明显增大,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率依然较低。
一、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近年来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2012年我国近海海域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符合第二类、第三类和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46 910、30 030和24 70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67 880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了24 080平方公里。
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增加了8 870、6 990、6 700和1 520平方公里。
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近岸海域。
3、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由于江河携带大量的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的重点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12年72条主要江河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05万吨,较上年有所增加。
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等主要河口区环境状况受到明显影响。
同时我国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依然较差,水体富营养化是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的主要环境问题。
75%以上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40%以上的排污口邻近海域为重度富营养化。
二、我国海洋污染的成因1、石油开发对海洋造成的污染海洋石油开发对海洋造成污染主要表现在;(1)生活废弃物、生产(工作)废弃物和含油污水排入海洋。
(2)意外漏油、溢油、井喷等事故的发生。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一、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及评价(一)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
其中,我国近海水质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从1992年的10万平方公里,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值20.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以14.6%的速度增长。
1999年以后,我国的海洋环保工作初显成效,总体污染状况得到改善,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遏制,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1999年的20.2万平方公里,逐年下降到2004年的16.9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6.3%,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了初步的改善。
但2004年的数据显示,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平方公里,比2003年增加约2.7万平方公里,我国近岸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范围增加。
对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区的2001—2004年海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中,渤海和东海海水污染程度较重。
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的1/3,受污染程度较为严重;黄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受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东海主要污染区域相对集中且污染程度较重,主要集中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比重相对较大;南海总体污染程度较低,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汕头和湛江港近岸局部水域。
2、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20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2/3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
其中,辽河口、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乐清湾、闽江口、珠江口等海域污染较重,且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大部分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日趋严重。
对我国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入海口海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其直接承受沿海、沿江居民排放的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废水及残渣、人畜粪便、造纸工业废物等富含有机物质及其他污染物,是污染物最为集中,密度最高的区域。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一、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及评价(一)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
其中,我国近海水质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从1992年的10万平方公里,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值20.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以14.6%的速度增长。
1999年以后,我国的海洋环保工作初显成效,总体污染状况得到改善,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遏制,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1999年的20.2万平方公里,逐年下降到2004年的16.9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6.3%,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了初步的改善。
但2004年的数据显示,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平方公里,比2003年增加约2.7万平方公里,我国近岸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范围增加。
对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区的2001—2004年海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中,渤海和东海海水污染程度较重。
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的1/3,受污染程度较为严重;黄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受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东海主要污染区域相对集中且污染程度较重,主要集中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比重相对较大;南海总体污染程度较低,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汕头和湛江港近岸局部水域。
2、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20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2/3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
其中,辽河口、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乐清湾、闽江口、珠江口等海域污染较重,且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大部分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日趋严重。
对我国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入海口海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其直接承受沿海、沿江居民排放的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废水及残渣、人畜粪便、造纸工业废物等富含有机物质及其他污染物,是污染物最为集中,密度最高的区域。
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一)2014-3-26概述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 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入海河流众多,有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长江、珠江等1 500余条河流入海。
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分布有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草床、海岛、海湾、入海河口等多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资源环境为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2013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对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入海污染源、海洋功能区、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等开展了监测,布设监测站位8 700余个,获取监测数据250余万个。
2013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海洋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
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15%近岸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约1.8万平方公里海域呈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海洋生境退化、环境灾害多发等问题依然突出。
1.1 海水1.1.1 海水环境状况2013年夏季,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要素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符合第二类、第三类和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47 160、36 490和15 63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44 340平方公里,较上年减少了23 540平方公里。
渤海、黄海和东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减少了4 590、13 030和9 150平方公里,南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增加了3 230平方公里。
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盐城、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部分近岸海域。
与上年相比,烟台近岸、汕头近岸、珠江口以西沿岸、湛江港、钦州湾的部分海域污染有所加重。
近岸海域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2013年夏季我国管辖海域水质等级分布示意图2001~2013年夏季我国管辖海域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各类海域面积无机氮无机氮含量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131 850平方公里,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分别为32 630、33 440、48 380和17 400平方公里,其中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8 490、3 240、24 210和7 11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盐城、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部分近岸海域。
活性磷酸盐活性磷酸盐含量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61 610平方公里,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分别为5 790、3 840、41 450和10 530平方公里,其中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90、260、10 220和1 21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大连近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局部海域。
2013年夏季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分布示意图石油类石油类含量超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17 150平方公里,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分别为8 230、3 630、590和4 70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大连近岸、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珠江口的局部海域。
2013年夏季海水中石油类分布示意图1.1.2 海水富营养化状况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超标导致了近岸局部海域的富营养化。
2013年夏季,呈富营养化状态*的海域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较上年减少3.3万平方公里,其中重度、中度和轻度富营养化海域面积分别为18 000、16 810和29 980平方公里。
重度富营养化海域主要集中在辽东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近岸区域。
2013年夏季我国近岸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状况示意图1.1.3 海洋水文状况在我国管辖海域开展了海洋表层水温和水体盐度监测,并在渤海海峡、重点海湾、部分沿岸海域和大型围填海工程邻近海域开展了海流监测。
海洋表层水温渤海、黄海和东海月均海洋表层水温2月最低,8月最高,季节变化显著;南海月均海洋表层水温1月最低,6月最高,季节差异不大。
渤海、黄海和东海年均海洋表层水温分别为12.4℃、16.6℃和22.1℃,均低于上年;南海为27.8℃,与上年基本持平。
2013年1~12月我国各海区月均海洋表层水温变化趋势2013年1~12月我国平均海洋表层水温分布示意图盐度我国管辖海域8月表层水体盐度低于36.22。
南海盐度最高,其次为东海、黄海,渤海最低,平均盐度分别为33.89、32.55、30.09、27.34。
近岸海域低盐区主要分布在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等河口区域。
与上年相比,辽河口、黄河口和珠江口的低盐区分布范围有所扩大,长江口低盐区分布范围有所减小。
海流渤海海域海流状况重点开展了辽东湾口、渤海湾口、莱州湾口、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海域的海流监测。
监测海域表层潮流均为半日潮流,最大流速出现于夏季。
辽东湾口、渤海湾口和渤海海峡监测海域表层潮流为往复流,主流向与岸线走向一致,表层余流较弱;莱州湾口和渤海中部监测海域表层潮流为旋转流,平均流速小于辽东湾口和渤海湾口,冬季表层余流较强,其他季节表层余流较弱。
黄海海域海流状况重点开展了山东沿岸的海流监测。
监测海域表层潮流均为半日潮流,冬季流速较大,夏季较小。
成山头和山东东南部近岸以外监测海域表层潮流为旋转流,平均流速小于近岸海域,表层余流较弱,方向为偏东向;山东东南部近岸监测海域表层潮流为往复流,主流向与岸线走向一致。
东海海域海流状况重点开展了吕泗、舟山以及闽浙沿岸海域的海流监测。
吕泗和舟山沿岸监测海域表层潮流为旋转流,强流向为东南和东北向;吕泗沿岸流速较大,最大流速出现于夏季,冬季表层余流较强,夏季较弱,方向为西南向;舟山沿岸流速不大,夏季表层余流较强,冬季较弱,方向为东北向。
闽浙沿岸海域表层海流冬季顺岸南下,流速较强,流幅较宽;夏季顺岸北上,流速稍弱;春、秋季具有转换期特征。
南海海域海流状况重点开展了珠江口、遮浪和广东台山海域的海流监测。
监测海域表层潮流均为半日潮流。
珠江口监测海域表层潮流为往复流,主流向与珠江入海方向一致,流速较大,表层余流较弱,方向为东南向。
遮浪和广东台山监测海域表层潮流为旋转流,流速较小,表层余流较弱,方向为西南和东南向。
1.2 海洋沉积物管辖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
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铜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为89%,其余监测要素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均在95%以上。
近岸海域各监测要素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2013年我国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示意图近岸海域沉积物综合质量*为良好的站位比例达93%。
东海近岸沉积物综合质量良好的站位比例最高,为97%,渤海、黄海和南海近岸沉积物综合质量良好的站位比例依次为95%、92%和88%。
辽东湾主要超标要素为汞和镉,其中锦州湾海域汞含量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大连湾主要超标要素为铬、锌、硫化物和石油类;珠江口主要超标要素为铜、砷、铅、锌等,个别站位铜含量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1.3 海湾环境状况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海湾中,有16个海湾海水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
辽东湾和厦门港沉积物综合质量状况一般,辽东湾沉积物主要超标要素为汞和镉,厦门港主要超标要素为硫化物和有机碳。
2013年部分海湾海水水质等级分布示意图1.4 海洋环境放射性水平我国管辖海域海水放射性水平和海洋大气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未见异常。
辽宁红沿河、江苏田湾、浙江秦山、福建宁德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海域海水、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处于我国海洋环境放射性本底范围之内。
在建的山东海阳、广东台山、广东阳江、广西防城港和海南昌江核电站邻近海域的放射性背景监测数据未见异常。
2.1 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内容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海草、红树植物、珊瑚等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在监测区域内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01种,浮游动物713种,大型底栖生物1 342种,海草7种,红树植物9种,造礁珊瑚104种。
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物种数从北至南呈增加趋势,符合其自然分布规律。
渤海鉴定出浮游植物201种,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浮游动物108种,主要类群为桡足类和水母类;大型底栖生物389种,主要类群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2009年以来,夏季滦河口-北戴河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莱州湾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渤海湾和莱州湾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滦河口-北戴河和黄河口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
黄海鉴定出浮游植物263种,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浮游动物89种,主要类群为桡足类和水母类;大型底栖生物413种,主要类群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2009年以来,夏季苏北浅滩海域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
东海鉴定出浮游植物434种,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浮游动物351种,主要类群为桡足类和水母类;大型底栖生物512种,主要类群为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
2009年以来,夏季长江口和闽东沿岸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杭州湾和乐清湾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长江口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长江口、杭州湾和乐清湾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
南海鉴定出浮游植物473种,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浮游动物546种,主要类群为桡足类和水母类;大型底栖生物645种,主要类群为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海草7种,红树植物9种,造礁珊瑚104种。
2009年以来,夏季珠江口海域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
夏季重点监测区域浮游生物和大型底栖生物物种数和数量重点监测区域海草、红树和珊瑚的生物多样性状况2.2 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实施监测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系统分别占23%、67%和10%。
2013年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2.2.1 河口生态系统监测的典型河口生态系统均呈亚健康状态。
多数河口生态系统海水呈富营养化状态,浮游植物密度高于正常范围,鱼卵仔鱼密度较低。
双台子河口和珠江口浮游动物密度低于正常范围;长江口大型底栖生物密度高于正常范围,生物量低于正常范围;黄河口大型底栖生物密度低于正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