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区
- 格式:doc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15
华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华北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众多具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如演义文化、书法艺术、饮食文化、音乐艺术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介绍华北地区的传统文化。
演义文化:华北地区的演义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披荆斩棘、英勇无畏的故事传承,如《水浒传》、《西游记》等,这些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人勇敢、坚韧、独立、自强的精神风貌。
其中,被誉为“大观园”的杨凌集团就是华北地区的代表性文化景点之一,其盛极一时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赞赏和探访。
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北地区的书法艺术可追溯至古代,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一直被世人所赞赏和尊崇。
从秦汉的篆书到唐宋的楷书,再到明清时期的行书、隶书、草书等,每个时期的书法大师都在不断创新,使华北地区的书法艺术更加精湛和卓越。
饮食文化:华北地区的饮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独具特色而著称于世。
无论是传统的炒菜、烧烤、涮肉,还是有名的北京烤鸭、保定鲜肉馍、天津狗不理包子等,每一道美食味道独特,饮食文化历久弥新。
同时,华北地区的饮食文化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强烈的家庭、社交和礼仪观念,让人感受到一种和谐、热情、招待诚恳的氛围。
音乐艺术:华北地区的音乐艺术也十分著名,曲艺形式多姿多彩,如梆子、京剧、评剧等等,这些艺术形式都反映了华北地区丰厚的音乐文化底蕴。
尤其以京剧、评剧最为著名,这两种艺术在民间喜闻乐见,被誉为中国传统人文艺术之一。
每一次演出都会吸引大批观众前来欣赏,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令人叹为观止。
总结起来,华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以其悠久、精湛和独特的文化特色,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韵味和智慧精华。
这些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吸引了无数国内外人士前来探访、研究和传承。
在我们即将到来的文化进步和传承中,华北地区的文化也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展现出更加鲜明的人文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区 1.东部农业文化地区(北方文化亚区,南方文化亚区) (1)关东文化副区:主体位于我国东北,因其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为关东文化副区。
此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文化占主导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经济类型是渔猎。
明清时期,此区与关内汉族文化交流频繁,因此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现在此区民族以汉为主,满族星散其间,在西部大兴安岭地区还分布着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在长白山地区有朝鲜族。
汉族和朝鲜族的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其他少数民族多为渔猎。
不同的经济类型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艺术形式。
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东北的“二人转”。
(2)燕赵文化副区:以今河北省为核心,北以燕山为界,西止太行山,东临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
此区民族以汉为主,传统经济类型以农耕为主。
这里的民风民俗粗犷豪放,尚武之风普遍,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豪侠之士。
燕赵地区的艺术形式多样,代表性的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吴桥杂技等。
(3)黄土高原文化副区:依托于黄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东抵太行山脉,北界万里长城,南限秦岭太白山。
此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这里历史悠久,主体民族为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
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留给这里大量的物质文化景观,今陕西省被称为“地下文物博物馆”,山西省被称作“地上文物博物馆”。
这里的民风热情、朴实,艺术风格高亢激越。
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
(4)中原文化副区:核心地带是今河南省,因位于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称“中州”。
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横贯中原大地,历史上它与黄土高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继黄土高原之后的中国古代又一个政治、文化中心。
由于这里长期为帝都所在,因此历史上曾云集了许多天下有识之士。
本区的主体民族是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民风淳厚豁达,少林武功、河南豫剧名扬华夏。
(5)齐鲁文化副区:以今山东省为核心,由于春秋时这里为齐国和鲁国所在地,故又称齐鲁大地。
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与习俗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多元民族的国家,每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这些传统文化和习俗不仅仅是一种风情,更是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四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入手,探讨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
一、江南水乡的传统文化与习俗江南地区以其独特的水乡文化而闻名于世。
这里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充满了浓厚的江南特色。
在江南,人们崇尚自然和平和,景色优美的水乡给人们带来了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1.1 园林艺术江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园林艺术而著名。
例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和杭州的西湖等都是经典的江南园林。
这些园林融合了建筑、雕塑、园艺和诗词等艺术形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2 茶文化江南地区对茶文化有着独特的追求和热爱。
茶艺表演和品茗已经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传统习俗。
这种传统文化和习俗不仅仅是一种喝茶的方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二、西南边疆的传统文化与习俗西南地区是中国的边疆地区,这里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深受民族和宗教的影响,呈现出浓郁的多元性。
2.1 彝族文化彝族是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他们有着独特而复杂的文化和习俗。
彝族以其传统的唱歌和舞蹈而闻名,他们的服饰和建筑也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2.2 藏族文化西南地区还有着重要的藏族文化。
藏族人民虔诚信仰佛教,他们的寺庙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此外,藏族人民还保留了独特的传统服饰、舞蹈和传统手工艺等。
三、北方的传统文化与习俗北方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以其朴实和豪迈而著称。
这里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往往与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有关。
3.1 春节的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北方地区尤为盛大。
北方人民在春节期间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等,这些都是北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体现。
3.2 冰雪文化北方地区的冬季气候严寒,但这并没有阻挡北方人民热爱冰雪的热情。
冰灯、雪雕以及冰上运动如冰球和滑冰等都是北方地区传统文化和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旅游景点
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旅游景点,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景点:
1. 故宫 - 位于北京,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建
筑群之一,展示了中国古代帝王生活和艺术。
2. 长城 - 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防御工程,分布在中国北部,是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之一。
3. 泰山 - 位于山东济南市,是中国五岳之一,也是中国佛教、
道教、儒家学派的重要圣地。
4. 南京夫子庙 - 位于南京市中心,是中国最著名的文化街区之一,有众多古建筑和传统店铺,是旅游和购物的热门地点。
5. 西湖 - 位于浙江杭州市,是中国最著名的湖泊之一,被誉为“人间天堂”,以其美丽的风景和传统文化而闻名。
6. 高句丽王陵 - 位于中国吉林省和辽宁省边境地区,是中国历
史上最重要的古代王陵之一,展示了高句丽王国的文化和艺术。
7. 黄山 - 位于安徽黄山市,是中国最著名的山脉之一,有奇特
的山峰和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重要源泉。
8. 西安城墙 - 位于陕西西安市中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
墙之一,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风格,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象征。
9. 九寨沟 - 位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是中国最美丽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有丰富多样的湖泊、瀑布和彩色湖泊,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10. 苏州古城 - 位于江苏苏州市,是中国最著名的水城之一,有众多的古典园林和传统街区,被誉为“人间天堂”。
中国的传统村落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它们作为历史文化的瑰宝,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这些传统村落保存着古老的建筑风格、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文化传承。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村落的特点,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并提出保护传统村落的建议。
一、中国传统村落的特点1. 建筑风格:中国的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如四合院、吊脚楼、木结构房屋等。
这些建筑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结构,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2. 生活方式:传统村落中的居民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如种植传统农作物、制作手工艺品、从事传统手工业等。
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承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和手工技艺。
3. 文化传承:传统村落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承载者。
这些村落保存了丰富的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传说,它们是中国古老文化的重要见证,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村落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传统村落不仅是历史文化的遗产,也是当代社会的宝贵资源。
1. 促进旅游业发展: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
发展村落旅游业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村民的收入。
2. 保护传统文化:传统村落保存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建筑、习俗、传说等。
通过保护传统村落,可以确保这些文化元素得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得以保护。
3. 打造城乡结合部:传统村落不仅是农村的象征,也是城乡结合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可以实现城乡经济的互动与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保护传统村落的建议为了保护中国的传统村落,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确保传统村落的保护得以落地实施。
2. 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村民和游客的文化保护意识,让大家共同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中来。
3. 加强对传统村落的维修与保护工作,确保村落的原貌得以保存。
4. 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传统村落保护领域,实现公私合作,推动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北京的文化风俗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城市之一。
在这座城市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风俗,这些文化风俗不仅是北京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传统文化北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
例如,北京的皇城和紫禁城是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代表,这里保存着大量的文物和历史遗迹。
此外,北京还有许多古代建筑和文化景点,如天坛、颐和园、圆明园等,这些景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二、饮食文化北京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丰富的。
北京烤鸭是北京的代表性美食之一,它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
此外,北京还有许多其他的美食,如炸酱面、豆汁、羊蝎子等,这些美食都是北京人民的日常饮食。
三、民俗文化北京的民俗文化也是非常丰富的。
例如,北京的春节庙会是北京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表演和游戏,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市民前来观看。
此外,北京还有许多其他的民俗活动,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这些活动都是北京人民的传统文化。
四、艺术文化北京的艺术文化也是非常丰富的。
例如,北京的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它的表演形式和唱腔都非常独特。
此外,北京还有许多其他的艺术形式,如民间艺术、书法、绘画等,这些艺术形式都是北京人民的文化遗产。
五、体育文化北京的体育文化也是非常丰富的。
例如,北京曾经举办过2008年夏季奥运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奥运会。
此外,北京还有许多其他的体育活动,如马拉松、足球、篮球等,这些活动都是北京人民的日常娱乐。
六、时尚文化北京的时尚文化也是非常丰富的。
例如,北京的三里屯是中国时尚的代表之一,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时尚品牌和潮流文化。
此外,北京还有许多其他的时尚场所,如798艺术区、五道营等,这些场所都是北京人民的时尚文化。
北京的文化风俗非常丰富多彩,这里有着传统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体育文化和时尚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
这些文化形式不仅是北京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从礼仪、饮食、艺术和哲学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礼仪文化中国的礼仪文化历史悠久,被视为国家和社会运行的基石。
中国人注重以礼仪来体现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传统的婚礼仪式、葬礼习俗和节日庆典等都融入了丰富的礼仪元素。
比如在婚礼上,新人要行三拜九叩礼,以表达对父母和长辈的敬意;而在葬礼上,人们要虔诚地向逝者行礼告别,以示对逝者的缅怀。
二、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讲究营养的理念而闻名于世。
传统的中餐包括八大菜系,如川菜、粤菜、鲁菜等,每种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调味品。
中国人注重饮食的平衡和谐,追求菜品的色、香、味俱佳。
此外,中国的饮茶文化也深受人们喜爱,茶艺表演和品茶活动都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艺术文化中国的艺术文化源远流长,包括绘画、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多个方面。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线条和色彩表现方式,常常表现出优雅、深远的意境。
而中国音乐中的古琴、笛子等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调和曲调风格,让人们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舞蹈也多样而富有表现力,如京剧、豫剧等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代表。
四、哲学文化中国的哲学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主张仁爱、礼义、忠诚等价值观念。
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和谐,注重心灵境界的修炼。
而佛家思想则注重解脱和悟道,提倡慈悲和智慧。
这些不同的哲学思想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处世哲学。
总结:通过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礼仪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饮食文化展现了中国人对饮食的独特追求,艺术文化展示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而哲学文化则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湛江地区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以及悠长的发展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国广阔的疆域中滋长,吸收了不同土地养分的传统文化,表现出各地区独特的一面。
今天我要论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湛江地区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湛江繁衍生息,湛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感。
湛江文化给湛江人民以归属感,湛江人民得以不忘根本。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一说到这些特色就里可能辨认出是哪个地区。
这些特色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支,由我们的祖先加以润色,成为我们本地人最珍贵的财富,是我们的根。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那么湛江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呢?首先是语言,因为地域差异,湛江的本地语言可以分为湛江市白话,吴川话、廉江白话,哎话和黎语。
湛江市属4区5县,赤坎、霞山两老城区操粤语,周围农村操雷州话;坡头区操粤语为主,极少数操雷州话;郊区大多数操雷州话,少数操粤语;吴川县绝大部分操粤语,少数操雷州话;徐闻、海康两县绝大部分操雷州话,客家话及粤语零星分布;遂溪大部分操雷州话,小部分操粤语;廉江操粤语、客家话、雷州话。
各个地区又有着独特的腔调和口音,几乎每个地方的语言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区别。
独特的语言体系使湛江人民有了对自己家乡的归属感,使得湛江人无论在何处都记得自己的家乡,许多成功人士后来都回到了湛江,积极建设自己的家乡。
其次是音乐和舞蹈等民间艺术。
湛江的遂溪醒狮、吴川飘色、东海岛人龙舞等民间艺术都是十分出名的文化精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这些民间艺术大部分都是祖先的祭祀形式或是聚会的助兴节目,用于向神明祷告或者显示对神明的尊敬。
虽然现代的湛江人民不一定都对神明抱有如此绝对的忠诚,但是作为湛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民间艺术都被保留了下来,仍然在湛江传统节日中演出,更多的,则是作为一种艺术来欣赏和传承。
国风文化会所布置方案该国风文化会所布置方案的主题是国风文化,旨在展示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设想这个会所将有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独特的特色,让顾客可以全面体验和了解中国的国风文化。
一、接待区:接待区的设计应简洁大方,给人以舒适和尊贵的感觉。
可以使用一些传统的岁寒三友元素,例如在接待台放置一副三友图画,墙壁上挂上一幅国画,展示中国文人雅士的风采。
接待区的家具可以选用木质的桌椅,搭配传统的花纹,点缀一些中国红,以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
二、茶文化区: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茶文化区,可以设置一个茶室,供顾客品味各种中国茶。
室内设计可以采用传统的木质桌椅,配上中国式的窗帘和屏风,同时在墙壁上展示一些茶叶的历史和制作过程,以及一些茶文化的传统故事。
三、书画区:书画区可以设置一个小型的展览区,展示一些中国传统书画作品。
室内的墙壁可以挂上一些中国书画的复制品或者真迹,同时在墙壁上展示一些著名书画家的传记和作品介绍,以及一些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基本知识。
室内的家具可以选用传统的书桌和书架,放置一些经典的文学和艺术著作,供顾客阅读和参考。
四、传统手工艺区:中国传统手工艺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剪纸、刺绣、陶瓷等等。
在传统手工艺区,可以设置一些展示区,展示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和成品,同时可以安排一些手工艺品的制作活动,供顾客亲自体验和参与其中。
室内的装饰可以选用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例如陶瓷器、木雕等,增加整个区域的艺术氛围。
五、音乐舞蹈区:中国有着悠久的音乐和舞蹈传统,这个区域可以设置一个小型的音乐舞蹈表演区,供顾客观赏和参与。
室内的装饰可以选用一些传统的乐器和舞蹈道具,例如古筝、扇子等,同时可以展示一些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历史和发展。
六、服饰区:中国传统服饰具有独特的魅力,这个区域可以设置一个展示区,展示一些传统服饰和配饰的款式和制作工艺。
同时可以安排一些穿越服饰的试穿活动,供顾客体验和拍照留念。
中国11个地域文化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各具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在中国,有11个地域的文化传统尤为引人注目,它们分别是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华中、港澳台、少数民族地区、海外华人和海外华侨地区。
华北地域的文化传统以京派文化为代表,包括了北京、天津和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的传统文化。
这里的文化传统以汉族文化为主,包括了京剧、京菜、京韵等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东北地域的文化传统以满族文化为代表,包括了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的传统文化。
这里的文化传统以满族传统服饰、满洲舞蹈、满洲歌谣等为特色。
华东地域的文化传统以江南文化为代表,包括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地的传统文化。
这里的文化传统以江南水乡文化、江南园林、江南美食等为特色。
华南地域的文化传统以岭南文化为代表,包括了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传统文化。
这里的文化传统以岭南建筑、岭南美食、岭南音乐等为特色。
西南地域的文化传统以川滇文化为代表,包括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的传统文化。
这里的文化传统以川剧、川菜、藏族服饰等为特色。
西北地域的文化传统以陇右文化为代表,包括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传统文化。
这里的文化传统以丝绸之路文化、陕北民歌、新疆舞蹈等为特色。
华中地域的文化传统以楚文化为代表,包括了湖北、湖南、河南等地的传统文化。
这里的文化传统以楚剧、楚菜、楚文化遗址等为特色。
港澳台地域的文化传统以粤文化、闽文化、台湾文化为代表,包括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传统文化。
这里的文化传统以粤剧、闽南文化、台湾民俗等为特色。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代表,包括了各地的少数民族地区。
这里的文化传统以藏族舞蹈、蒙古族服饰、彝族传统节日等为特色。
海外华人地区的文化传统以华侨文化为代表,包括了海外的华人社区。
这里的文化传统以华侨华人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等为特色。
海外华侨地区的文化传统以华侨文化为代表,包括了海外的华侨社区。
中国传统文化区中国传统文化区的三级划分:1.东部农业文化地区(北方文化亚区,南方文化亚区)(1)关东文化副区:主体位于我国东北,因其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为关东文化副区。
此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文化占主导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经济类型是渔猎。
明清时期,此区与关内汉族文化交流频繁,因此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现在此区民族以汉为主,满族星散其间,在西部大兴安岭地区还分布着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在长白山地区有朝鲜族。
汉族和朝鲜族的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其他少数民族多为渔猎。
不同的经济类型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艺术形式。
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东北的“二人转”。
(2)燕赵文化副区:以今河北省为核心,北以燕山为界,西止太行山,东临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
此区民族以汉为主,传统经济类型以农耕为主。
这里的民风民俗粗犷豪放,尚武之风普遍,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豪侠之士。
燕赵地区的艺术形式多样,代表性的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吴桥杂技等。
(3)黄土高原文化副区:依托于黄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东抵太行山脉,北界万里长城,南限秦岭太白山。
此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这里历史悠久,主体民族为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
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留给这里大量的物质文化景观,今陕西省被称为“地下文物博物馆”,山西省被称作“地上文物博物馆”。
这里的民风热情、朴实,艺术风格高亢激越。
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
(4)中原文化副区:核心地带是今河南省,因位于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称“中州”。
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横贯中原大地,历史上它与黄土高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继黄土高原之后的中国古代又一个政治、文化中心。
由于这里长期为帝都所在,因此历史上曾云集了许多天下有识之士。
本区的主体民族是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民风淳厚豁达,少林武功、河南豫剧名扬华夏。
(5)齐鲁文化副区:以今山东省为核心,由于春秋时这里为齐国和鲁国所在地,故又称齐鲁大地。
本区位于黄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业,沿海有渔业。
此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从这里扩散到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被世人视为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
在尊孔崇儒的上层文化影响下,形成了讲礼数、重义气的齐鲁之地民风特点。
山东大鼓、山东梆子、山东快书等是本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6)淮河流域文化副区:顾名思义位于淮河流域,大体上北界陇海铁路,南濒长江,西临河南、湖北,东达江苏北部沿海,即今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
无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还是转移到长江下游地区,本区都位于重心区的边缘,加上这里是自然地理的过渡带,因此本区文化也带有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过渡特点。
表现之一,这里的传统经济虽以农耕为主,但是在耕作形式上具有从旱作向稻作过渡的特点;表现之二,这里的语言也具有汉语北方方言向吴语过渡的特征。
本区为人熟知的艺术形式有凤阳花鼓、淮海戏、柳琴戏等。
(7)巴蜀文化副区:位于四川盆地,3 000多年前重庆为巴国的首府,2 400多年前成都为蜀国王都,因此人们习惯上将这里称为巴蜀之地。
本区虽偏处西南,但是以富饶的成都平原为依托,传统农耕经济比较发达。
本区盆地四周形势险要,军事上利于攻防,加之与外界文化交流不畅,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川剧是巴蜀地方戏曲的主要剧种,活泼生动,幽默风趣。
(8)荆湘文化副区(荆楚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洞庭湖平原,巫山、武陵山屏障其西境,东有幕阜、武功诸山与吴越相隔,北以桐柏山、大别山与中原分野,南以五岭为界。
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因此传统农耕业比较发达。
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本区是中国古代的又一个文明中心,也有学者认为它是黄河文明中心扩散后的又一个中心。
无论本区与黄河流域文化有何关系,人们都承认本区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对后来本区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戏剧方面,除了发展较为成熟的汉剧、楚剧、花鼓戏、采茶戏等外,民间的歌舞艺术形式也比较丰富。
(9)鄱阳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阳湖一带,以今江西省为主。
本区一面对水(长江),三面环山。
传统经济以农耕为主。
本区多山,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但许多风景秀丽之山被儒家、道家和佛教选为圣地,例如庐山和龙虎山。
本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有弋阳腔,它是中国四大声腔(余者为江苏昆山腔、浙江余姚腔和海盐腔)之一,其特点是激越奔放。
(10)吴越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和杭州湾沿岸,北临长江天堑,西望鄱阳平原,南界雁荡山脉,东濒茫茫大海。
本区河流密布,湖泊众多,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传统农耕发达,是物宝天华之地。
本区富庶的经济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苏州园林、西湖美景、云锦、宋锦、苏州刺绣、文房四宝等都与富裕的经济有直接关系。
昆剧、越剧是本区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本区戏曲细腻、婉转、清丽、圆润的特点。
(11)岭南文化副区:顾名思义位于南岭以南。
本区背山面海,历史上长期位于华夏文化核心地区的边缘,近代以来本区又处于中外文化交汇的地带,因而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本区社会和经济发展起步较前面述及的文化副区晚,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
本区艺术形式中的粤剧、广东音乐和岭南画派最有地区特色。
(12)台湾海峡两岸文化副区:基本上与今天的福建和台湾两省范围符合。
本区西部与鄱阳文化副区相连,北部与南部分别与吴越文化副区和岭南文化副区接壤。
尽管台湾与福建文化各有特点,但是从文化渊源上看,台湾与福建文化同脉共祖,至今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依然紧紧地联系着海峡两岸的人们,例如妈祖信仰。
本区多山,适农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
山区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成为了历史上许多文化要素的保留地或“庇护所”,如汉语的古音、高山族的文化。
2.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地区:以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为主体,包括今天的滇、黔、桂的一部分。
尽管本区的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但是其文化综合体的特点又与东部农业文化区有很大区别。
本区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地区,文化特点也显现出众多少数民族的多元化风格。
从物质文化层的起居、饮食、服饰到精神文化层的风俗、信仰、艺术等都能体现这种3.西部游牧文化地区:(1)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大致包括除陕西、青海以外的西北广阔地区。
这里自然环境以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为主,因此游牧是本区的主要传统经济类型,在沿河平原和零散的绿洲地区还有种植业、园艺业。
本区的艺术特色粗犷、豪放、热情、开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艺术形式。
①内蒙古文化副区②北疆文化副区③南疆文化副区(2)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位:于青藏高原之上,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尽管历史上本区有独特的发展历程,但是本区与中原的联系较与高原南部的印度文化区的联系多得多。
宗教在本区文化各个层面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人;风骨[论文摘要]对于中国传统文人风骨的看法,一般的理解无非是事君以忠,敢于直言犯谏,宁死不屈;或是改朝换代之际,决不仕于新王朝等等。
《辞海》、《南史·宋武帝纪》等对“风骨的阐述,只是“风骨”的表面意义,或是文人风骨中某一方面的表现形式而已,并不能以点盖面。
要想全面深入分析、解释中国传统文人“风骨“的内涵,就必须将其与中国的文学以及绘画等方面相结合,才能明白其中的真正意义。
对于“风骨”一词,仅从字面去分析,其实是较容易理解的。
按《辞海》解释:“风骨,品格,骨气。
《南史·宋武帝纪》:…风骨奇伟。
‟《新唐书·赵彦昭传》:…少豪迈,风骨秀爽。
‟”当然,这也只解释了“风骨”的表面意义。
若仅以此意义来诠释中国文人之风骨,则未免流于肤浅了。
下面我们不妨先从文学作品之“风骨”谈起。
所谓“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此句如何理解呢?宗白华先生解释说:结言端直,就是一句话要明白正确,……这种正确的表达,就产生了文骨。
但光有“骨”还不够,还必须从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才能感动人。
所以“骨”之外还要有“风”,“风”可以动人,“风”是从情感中来的。
……这同歌唱艺术中讲究“咬文行腔”一样。
咬字是骨,即结言端直;行腔是风,即意气骏爽,动人情感。
有学者认为“刘勰论…风骨‟是从儒家传统的…风教‟思想出发的,就是要求文章起一种鼓动、讽谏、教化的作用”。
即如文章开头所说“斯乃化感之本源”。
有了风骨,文章就有了感化的力量。
也就是说,文章之“风”,侧重于情,即作者的主观情感;文章之“骨”,侧重于理,来自作者充实的思想内容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活动。
通过以上之分析,我们对“风骨”一词应该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了。
那么,再通过文艺审美之“风骨”来论述中国传统文人之风骨。
“风”侧重于“情”,用之于人,也即是说一个人的气质,风度。
而“骨”侧重于“理”,用之于人,也就是指一个人内在的思想内容和逻辑思维活动。
这大致相当于孔子论君子之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由此,所谓文人之风骨,则应主要从其外在之气质风度(风)以及其内在思想行为(骨)来论之。
《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是儒家文人“修身正心”的最基本要求,其概括为五个字就是:温、良、恭、俭、让,同时也是文士之风的一种体现。
从外在之气质风度上来说,古代传统文人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大多是:儒雅、温和、朴素等。
从历代所留传之画迹看,文人们大都白衣青帽,或扶杖信步于竹林山溪之旁;或临窗苦读;或卧听山林之风等等。
如孙位之《高逸图》中所画“竹林七贤”,山涛、王戎、刘伶、阮籍之形象。
而钱选《扶醉图》所画陶渊明醉酒之态,十分细致的表现了文人潇洒不羁之情态。
苏轼在其《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亦有描写周瑜儒将之风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何其潇洒!元世祖忽必烈初见赵孟兆页,“惊为神仙中人”。
元仁宗更是总结出赵子昂有七美:“帝王苗裔,一也;状貌日失丽,二也;博学多闻知,三也;操履纯正,四也;文词高古,五也;书画绝伦,六也;旁通佛老之旨,七也。
”此虽为评赵孟兆页之语,但以中国传统文人之总体风度来看,除了其中之“帝王苗裔”以及涉及长相的“状貌昳丽”外,其他五点对于文人修养来说都是必备的,只是在程度上有高下之分而已。
在文人的日常生活上,儒家更提倡“安贫乐道”。
《论语·里仁》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诸葛亮在《戒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同样是在说文士之品操。
刘禹锡的《陋室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从君子之居所——陋室上歌颂文人安贫而乐道之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