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桥社艺术家奥托·穆勒的绘画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讴歌劳动者的艺术家米勒四十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迎五一,赏名画,法国最受劳动人民爱戴的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四十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法国的17世纪被称为路易十四时代,这位称霸欧洲的君主不忘建立统一的官方艺坛。
为国王及其精英服务的艺术把古代和现代思想、天主教和世俗思想兼收并蓄,并让现实描写带上神话的外表。
它崇尚古典精神,表现出严正、高贵、酷爱秩序的特点。
其主要画家大多到意大利观摩学习,甚至长期居住,他们以希腊、罗马为典范,受到卡拉奇折衷主义、卡拉瓦乔强烈对比的手法及威尼斯色彩的影响。
18世纪的法国绘画之所以取得公认的领衔地位,是由于它的画家把握住了时代精神。
步入繁荣的欧洲正需要对女性彬彬有礼的交际往来,巧妙幽默的言谈举止和更加轻松的艺术风格。
19世纪上半叶处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P.德拉罗什是历史题材画家。
尽管他的声望不小,但作品给人怀旧的感情,缺乏时代气息。
在法国20世纪雕塑家中,还有风格独特、出生于瑞士的A.贾科梅蒂,达达主义的J.阿尔普以及中年一代的E.马丹、塞扎尔、F.阿尔芒等人。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法国讴歌劳动者的艺术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经典绘画作品。
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
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
他出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受到老师的鼓励而立志学习绘画。
曾师从德洛罗什(Delaroche)学画,后因不满老师的浮华风格和无力负担学费而片学。
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从事耕作,以补助生活。
长期接触他所熟悉的农民,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产生。
他曾说一个农民,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
十九世纪德国画家约瑟夫·卡尔·施蒂勒传世经典绘画作品赏析十九世纪德国画家约瑟夫·卡尔·施蒂勒二十幅传世世界名画赏析(上)西方画应该是西方之文明物,中国画应该是东方之文明物。
我们都应该好好的,用心的去感受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这些都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舍不得也割不断。
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无处不在,但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互为补充是可以共同升华的。
要不断寻找中西方艺术结合的契合点,做到既保持中国艺术的传统精神,又在吸收西方艺术的同时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对于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题记19世纪,德国经历了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结束了长期的领土分裂与专制制度的小国割据,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从而由19世纪上半叶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国,在政治、经济、精神生活各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世纪的德国,经过一系列变革和经济发展以及科学的进步,都使得艺术家的思想十分活跃,各种风格流派彼此共存、相互竞争、继而迅速更新。
社会生活的大变革也促进了美术界的变化,艺术家由主要服务于教会和贵族,逐渐转为自选题材进行创作。
自18世纪末至1840年,在28个德国城市成立了艺术协会,通过协会的活动与举办展览,为艺术品开拓了销路,也扩大了观众的范围。
这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德国建立了一批新型艺术博物馆,各邦国君主的艺术收藏也逐渐对公众开放,较为广泛的群众有了接触艺术品的机会,提高了艺术鉴赏力。
总之,资产阶级的艺术协会、艺术博物馆与展览会以及艺术评论都起到了传播与介绍艺术的作用。
大变革时代的种种冲击、一些列改革与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使得德国19世纪艺术家的思想十分活跃,各种风格流派彼此共存、相互竞争、继而迅速更新。
每当有人提到世界名画中的美女佳人,我们的脑海里就会不自然想起《蒙娜丽莎》,站在蒙拉丽莎前,任何人都会感觉到生命的渺小。
128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作为表现主义的先驱,他在作品中很少对客观实物进行具体描绘,而是更加强调精神情感的内涵表达,其中“爱情”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主题。
分析探究蒙克绘画作品中的“爱情”表达,对了解蒙克的整个艺术生涯、理解其丰富艺术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蒙克的情感创作经历绘画早期,受自然主义和印象派的影响。
在1880至1889年绘画早期,写实是蒙克作品的突出风格。
他运用印象派的线条和对比强烈的色彩,专注于表现死亡、疾病和忧郁等主题[1]。
描绘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作品往往呈现出孤独、绝望、凝重、压抑、死寂的画面氛围。
绘画中期,体现出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
在1889至1909年的绘画中期,蒙克不断旅行以增加他的阅历。
他时常在挪威、法国和德国等地游学,寻找素材和灵感。
期间,蒙克创作了大量表达爱情的作品,逐渐体现出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
作品通过描绘病魔袭击、死神肆虐以及爱情破灭,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可奈何。
绘画晚期,充满浓厚生活气息。
在1910至1944年的绘画晚期,蒙克回首以往的人生,感到长期缠绕在自己身上郁积忧闷的情绪从此消散。
一改以往画面中阴郁的基调,转而变得色彩明快、线条遒劲,大量作品充满浓厚生活气息。
作品呈现出一种直率洒脱、稳重质朴,又不失随性简单、追求真实的绘画风格。
二、蒙克作品中的爱情表达幼年留下的心理阴影,加上几次异常曲折的爱情经历,使蒙克对爱情产生了奇异独特的认知。
蒙克幼年丧母,直接导致了他对女性认知的严重缺失。
蒙克的初恋对象是一位有夫之妇,之后又有一位挪威富商的女儿不顾一切决意要嫁给他。
几次爱情都是充满悲情的结束,最终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悲惨印记,也奠定了他的爱情悲剧基础。
蒙克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几乎每一件作品都是他内心真实情感的写照,都表现了他强烈的感情色彩。
他善于挖掘个人内心情感,将现实生活中缺失的情感,通过绘画重新拾起,不断在想象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释放心灵深处对爱情压抑的欲望。
写入美术史的世界名画合集未来的节奏——波丘尼《城市的兴起》抽象的预言——康定斯基《白线》野兽的狂舞——马蒂斯《舞蹈》紧张的协调秩序——马蒂斯《红色的和谐》立体的空间——勃拉克《埃斯塔克的树林》机械的世界——莱热《三个女子》几何的抽象——德劳内《城市之窗》生活在不同时刻的过程——杜桑《下楼的裸女》唯美的反叛——杜桑《新娘被光棍们剥光了衣服》痛苦的梦呓——安德烈·马宋《迷宫》狂欢而安详的梦境——夏加尔《生日》爱情的偶然——巴尔蒂斯《纸牌游戏》重叠与运动——贾·巴拉《链条上的狗》单纯化的造型,变形的美——莫迪里阿尼《裸女立像》运动的色彩——约·斯忒拉《布鲁克林桥》形而上的神秘——契里柯《一条街上的神秘与忧郁》恶魔的狂欢节——恩索尔《1889年基督降临布鲁塞尔》假面的告白——恩索尔《骷髅争夺上吊尸体》爱情与死亡——保尔·德尔沃《熟睡的维纳斯》形象的欺骗——马格里特《危险的暗杀者》幻想的现实——马格里特《模特儿》死亡的寓言——毕加索《格尔尼卡》毕加索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创作于1937年,取材于二战时期纳粹轰炸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
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
然而此画的对现实的表现,有别于传统在于它的象征性。
毕加索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
画的左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
画的右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的左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
这一切,都是空炸中受难逃生者的真实写照。
在画面正中央,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金字塔式的构图);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方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巨匠作品,难得一见!文艺复兴是指自14世纪起,以意大利为中心掀起的欧洲新文化、新思想运动。
其原义是指在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艺术思想的基础上,获取新知的运动。
这个时代是艺术史上强烈的自觉意识觉醒的时代,恩格斯在讲到欧洲文艺复兴的时候写道“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意大利文艺复兴在艺术发展上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从 13 世纪后期至 14 世纪中期,一阶段为文艺复兴的预备期。
主要以意大利佛罗伦萨为中心,代表人物有乔托、马萨乔等;第二阶段从14世纪中期开始至15世纪上半叶,为文艺复兴中期或发展期。
主要代表人物有安吉利科、保罗·乌切洛、波提切利等;第三阶段从15世纪后半期至16世纪,为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
此时文艺复兴的中心转向了罗马。
主要代表人物有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第四阶段从16世纪后半期至17世纪前期,为文艺复兴晚期。
这一阶段以威尼斯画派的崛起为代表,主要艺术家有提香、乔尔乔内等。
十六世纪末,随着意大利沦为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文艺复兴运动结束。
流风余韵传播到了北欧的荷兰、比利时、德国和尼德兰等地,其影响延及一两个世纪。
文艺复兴推动了洲、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保罗·乌切洛凯撒·奥古斯都这是一幅15世纪的家具装饰画,出自文艺复兴早期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保罗·乌切洛之手,最初安装在抽屉的嵌板上。
保罗·乌切洛是佛罗伦萨人,曾师从著名画家马萨乔,他继承老师的衣钵,在探索直线透视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为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传说乌切洛特别富有敬业精神,为了研究透视法,常常彻夜不眠,在画室里苦苦钻研。
乌切洛坚持用科学的手法作画,他笔下的人物、动物和风景,比例准确、透视合理,但由于过分强调每一细节在透视上的准确性,结果反而使整个画面显得僵硬,看上去就像一出木偶戏,他最著名的作品《圣罗马诺之战》就具有这种特点。
目录[隐藏]∙ 1 来源∙ 2 视觉艺术∙ 3 其它媒体o 3.1 雕塑o 3.2 电影o 3.3 小说o 3.4 戏剧o 3.5 音乐o 3.6 建筑[编辑]来源弗兰茨·马尔克的《林中鹿》虽然表现主义这个词被用来描述一个特定的艺术风格,但是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被称为“表现主义”的运动。
这个词一般用来描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反对学术传统的绘画和制图风格。
尼采通过对古风艺术的批评在表现主义形成的过程中起了一个疏导和关键的作用。
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将古代艺术分为两类,阿波罗式的艺术是理智、秩序、规则和文雅的艺术;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是恶毒、混乱和疯狂的艺术。
阿波罗式的艺术代表着理智的理想,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则来自于人的潜意识。
这两种艺术形式与代表它们的神一样:两者都是神的儿子,互不相容,又无法区分。
尼采认为任何艺术作品都包含这两种形式。
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狄俄尼索斯式的:鲜艳的颜色、扭曲的形式、绘画技巧上漫不经心、平面、缺乏透视、基于感觉,而不基于理智。
广义地说表现主义是指任何表现内心感情的艺术。
当然所有的艺术品都表现艺术家的感情,但是有些作品尤其强调和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感情。
尤其在社会动乱的时期这样的作品尤其常见,而在欧洲历史上从15世纪开始这样的动乱时常重复:宗教改革、德国农民战争、八年战争等等,所有这些动乱和压迫均在印刷作品中留下了其痕迹。
虽然这些作品一般从艺术角度不引人注目,但是它们通过它们所描述的恐怖始终能够在其观众中引起强烈的感情。
[编辑]视觉艺术葛雷柯1595年或1610年的《多莱多风景》与20世纪的表现主义作品有惊人的类似处,一般被分为样式主义以下为20世纪初一些重要的表现主义视觉艺术家:钟鼓道志诗言志一说至此产生但是对于志的含义却一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一般的看法是志指人的志向抱负而不是指人的情感从说文解字对情的解释人之阴气有欲者从青声来看志的确不是指人的情感而是从属于社会道德伦理的范畴但今天看来当时的情只能是属于狭义的情感范畴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志应该包含在情感范畴内是一种社会伦理之情并且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那么言志说的实质就是将志从广义的情感范畴中抽离出来加以强化引申突出其社会伦理功用将其作为对诗的本质特征的概括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创作风气结合言志说产生的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言志说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先秦时期诗歌在社会上运用相当普遍如诗经的风雅颂三部分题材内容就可以看出诗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当时的统治者祭祀宗庙祖先诸侯宴飨朝会统治者倾听民声考察政治得失甚至是外交活动中都必须得使用诗诗被强化为一种交往工具而广泛使用诗论家对其外在功用的重视远远超过其内在的意蕴事实上诗的外在功用又恰恰需要通过对内在意蕴的深刻理解来得以实现这就直接导致了对诗的内在意蕴片面化的认识甚至是刻意的引申促使其合乎社会伦理之情如诗经�关雎子好逑中淑女就曾被引申为后妃之德此外诗教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的诗教偏重理性强调情感的节制和净化礼记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又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等等强调中和之美要求诗歌创作不逾礼法不逾诗教以理智控制感情诗教说体现出中华民族偏重伦理思维重视社会功利性的鲜明特征结合以上种种解释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诗歌本质论为什么滥觞于言志说那么言志说是不是没有丝毫的情感因子呢实际上言志说虽强调社会伦理之情但也不排斥个性之情更不否定诗歌对人的情感作用如礼记�孔子闲居云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这里所说的志是指君王的恩情志跟情的意思差不多了再以孔子著名的兴观群怨说为例兴观群怨可以作如下理解兴就是兴情触发人的感情可以娱悦人心观就是体察世态人情及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反映社会现实群就是群体感情交流沟通和共鸣可以促进社会成员团结和睦怨就是个人郁积的情感的宣泄可以干预现实批评社会时弊无疑孔子意识到了志和情有相通之处诗歌既具有陶冶人的性情的作用同时诗歌又通过以情感人来发挥其社会功用也正是意识到诗歌的双重功能在谈到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即诗对情感的表现时孔子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原则明确要求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应该合乎社会伦理之情即志而不应该任由个人情感毫无节制的宣泄很明显孔子将其哲学中的中庸思想运用到了诗学领域追求一种中和之美宋代理学家朱熹就曾明确的解释了中庸和中和两个概念他在中庸章句第二章首注云此下十章皆论中庸以释首章之义文虽不属而意实相承也变和言庸者游氏曰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是也然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根据这一解释中庸和中和的本义是一致的只是所论及的角度不同而已中庸是指社会伦理道德而言中和是以个人的性情的来论的通过朱熹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后学在论及诗歌的情感表现时7----------------------- Page 13-----------------------拔戟自成一队力倡诗言性情杨慎诗论与诗作研究追求情和志的和谐统一如荀子强调志要求以道制欲以志辖情的同时也指出了诗等艺术由情而生以情感人的特点其乐论云乐者人情之所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故乐者人情所以不免也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其感人深其以移风易俗总之先秦诗论家强调言志说同时也注意到了情主张表现有节制的适度的社会性情感并且要求十分注意度把握过犹不及的原则这些要求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欣赏影响深远两汉时期诗学家们对先秦的诗言志说有所继承和发展对诗歌情感论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诗诗大序诗大序在总结先秦儒家的诗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歌吟咏性情的观点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第一次明确地将诗言志说同诗的抒情性质统一起来了深化了对诗歌的本质的认识又曰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性情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肯定了诗歌的抒情性质和其对社会的批判作用那么诗大序是不是就无条件地认同了诗歌的抒情本性呢其实未必然首先从性情一词的含义来看荀子�正名中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认为人之性是天生就有的而情感是人性的表现但是荀子是主张性恶论自然认为人之情也是邪恶的也就不可能放任诗歌回归到抒情本性礼记�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表明情是感物而动产生的是性之欲这说明情性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不过是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即性静情动而已诗大序被视作为先秦诗学理论的总结怎可能对前贤的理论熟视无睹呢更何况诗教和政教的两项原则在当时是不可触动的因此诗大序一方面指出诗吟咏性情赞同诗的抒情性质另一方面又对这一抒情本性进行诸多的限制故诗大序才会提出发乎情止乎礼一义的原则曰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以礼来节制情感的宣泄 ,使其不违背诗言志的正道使诗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作用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封建社会秩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封建礼教被削弱人们的自由思想空前活跃如玄学中就有圣人有情无情之辨王弼主张圣人有情提倡性其情即以情近性让性来制约情竹林七贤之王戎更有句名言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1]发出了重情的呼声这种状况促使诗论家对诗歌本质的认识进一步回归到抒情本性陆机在文赋中首次提出诗缘情论曰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说既是对汉代以来的诗吟咏性情说的深化又是在总结诗经以来的诗歌发展尤其是概括东汉以来的诗歌的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如东汉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中那种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沉重喟叹正始之音和建安风骨所表现出了文人志向理想抱负得不到实现的苦闷和其惶惶不可终日的心态等如斯种种都引起了诗论家们深刻的反思钟嵘诗品序以为诗乃吟咏性情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虫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配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杨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人感物而生情故四季更替自然景物的变化引起人的情感的波动因社会生活的种种际遇而拨动人的情弦唯有诗歌可以将这种喜怒哀乐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又萧子显主张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说诗虽以情性为束而以成声为节然则雅音之韵四言为正其余虽备曲折之体而非音之正也以上均表明魏晋时期的诗论家们已普遍意识到诗歌是用以抒发人的性情的抒情性才是诗歌的本质特征尽管诗论家普遍将情视为诗歌的本质特征缘情说稍胜一筹但严格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言志说仍然有巨大影响力诗教和政教的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一方面诗论家高举缘情说的大旗力倡诗歌的抒情性另一方面他们并不轻易否定言志说很多时候是将情志并举甚拔戟自成一队力倡诗言性情杨慎诗论与诗作研究至是认为情志的涵义相通最典型的例子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道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原也文以情之经为实质刘勰从文质关系的角度论述了以情之质为本情感的决定作用为此他又进一步主张为情而造文曰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皐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也他将诗和辞赋的创作特色进行了比较认为诗是心中郁积有怨恨故而有感而发以讽刺时政即诗是为情而造文进而否定为文而造情的辞赋作品在这里刘勰将真情实感作为区别诗和辞赋的最高标准而其又在文心雕龙�情采道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夫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证强调文章以述志为本此外文心雕龙�体性篇谓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情与志的涵义几近相通了可见魏晋时期言志说的影响力仍然存在志对情的约束于无形中发挥作用言志说与缘情说在对立统一中向前发展魏晋以来缘情说登上历史舞台并在中国诗论史上源远流长占据重要的地位西方学术界的研究表明,表现主义这一术语首先产生于绘画艺术领域。
1《被囚禁的马里尤斯》让-热尔曼·德鲁埃法国画家把这一冲突性的场面,处理成象舞台剧一样,呈平面性展开:马里尤斯身披红袍,斜坐在椅子上,凛然地面对欲行刺的刺客,刺客掩面提剑欲刺之。
画家捕捉的就是这一瞬间,并把它定格在画布上,体现了明显的新古典主义手法;大块面的造型,色彩整体凝重,背景处理为帷幕状,突出前面两人的紧张气氛;但忠于新古典主义的理性原则,使两人之间徒具紧张的形式,而不具备紧张的神情。
2《笛子演奏会》门采尔整幅作品色彩辉煌华丽,冷暖、明暗的转换与过渡,与画面情绪相融,恰到好处。
人物刻划主次、身份、等级分明。
处在灯光照耀下的贵族们,服饰华丽,却被画家以灰调子淡化;处于暗部的乐手们,在烛光下显出全神贯注的神情。
真正处于焦点而又被人关注的,是那位笛子演奏家,他姿态潇洒、神情专注,陶醉于曲调中3《贩卖孩子的商人》约瑟夫-玛丽·维安法国这是一幅人神合一题材的绘画,有着典型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人物造型严谨,肃穆而冷静。
女主人被刻划得高贵而矜持,女商人则从提篮里抓出一个带翅膀的小男孩(无疑这是小天使),构成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场面。
如果说画家描绘的是当时社会现实的话,那么,那个正在被贩卖的长着翅膀的孩子,无疑又给作品增添了扑朔迷离的色彩。
4《在埃玛乌斯的晚餐》保罗·委罗内塞 Paolo Veronese(意大利)耶稣被捕后被兵丁押解到埃玛乌斯,晚餐前向上帝作祈祷。
他那冷峻而超脱尘世的目光里充满信仰的虔诚,寄托画家的社会理想。
委罗内塞喜欢将群众场面安置在有大理石的建筑物内,以坚实单纯作背景来衬托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在这幅画中,运用不同明度的红色作人物的服饰,画面呈热烈情调。
画家并不在意于宗教内容,而着力描绘世俗生活。
5《牧场圣母》乔凡尼·贝利尼 (意大利)作品具有威尼斯画派的风格。
画家以流利的笔触和绚丽的色彩,描绘了在牧场上的圣母玛丽亚及圣子间的委婉、细腻、悯爱的母子之情。
立体主义以及赏析立体主义是20世纪初期一种具有革命性的艺术运动,它首次引领了艺术的现代化,给绘画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本文将介绍立体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并赏析几位杰出的立体主义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
一、立体主义的起源和发展立体主义在20世纪初期的法国巴黎兴起,由乔治·布拉克和奥古斯特·皮埃尔·勒及其他艺术家发起。
他们试图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特别是绘画,来呈现物体的三维体积、形状和空间。
立体主义艺术家探索了立体空间的视觉效果,将物体的不同面向及在空间中的位置一并表现出来。
立体主义通过多角度观察,将物体分解为各个平面和几何形状,并将它们重新组合成复杂的画面。
这种画面不再受限于传统透视法的单一视角,而是通过多角度的构图呈现出多重现实。
立体主义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力图通过这种方式展示物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立体主义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1. 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乔治·布拉克是立体主义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毕加索一同开创了立体主义运动。
他的作品《包纸上的小提琴、管子和果盘》展现了立体主义的特征。
在这幅作品中,他将多个角度的物体同时呈现,通过断层构图和平面的碎裂式表现手法,使观者可以从不同视角看待物体。
2. 奥古斯特·皮埃尔·勒(Auguste Herbin)勒是一位对彩色立体主义做出重要贡献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50黄》使用饱和的色彩和几何图形,以一种生动的方式呈现了多个平面。
3. 彼埃·布吕内尔(Pierre Bruneel)布吕内尔是立体主义的后期艺术家,他的作品《主日的晚钟》以一种分解空间的方式呈现了教堂的钟楼。
通过几何形状的组合和多角度的视角,他创造出了一种立体感,使观者能够感受到钟楼的存在感和威严感。
三、立体主义的影响立体主义的出现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传统透视法的束缚,让艺术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观察和描绘物体,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元。
形式主义例子
实现“表达形式主义”理念的例子之一便是赫伯特·穆勒(Herbert Meuller,1905-1959)的作品。
穆勒出生于德国,曾就读于科隆博物馆艺术学院,是前德国表现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重要艺术家。
他的作品融合了两种传统的绘画类型,但又具有明显的表达形式主义风格,充分反映出抽象绘画的细腻幽默。
穆勒的艺术追求把复杂的表达形式主义的命题融合为一个极具抒情趣味的艺术体系。
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他特别注重画面的色彩配搭和组合,以及线条的对比,使画面活泼有趣。
穆勒的作品《士兵》(Solider)极具匠心。
他决定将士兵的形象以半抽象的形式描绘出来,并结合表达形式主义的概念,使之具有浪漫气息。
在这幅画中,士兵的整体形象是一个蓝色圆形,左右两边分别有一条红色、绿色和紫色的流动线条。
士兵的头部由一只白色的绿色桃心来描绘,右边是一把枪,由一条红色和绿色组成的线条描绘出来,给人以可爱、温柔的感觉。
整幅画描绘夫妻相依相伴,抒发出了大家保护家园,守护着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信念。
在穆勒的艺术作品之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巧妙地把表达形式主义的表现手法和形式主义的概念融合在一起,使他的作品在艺术上既有抽象的形式,又能体现出充满变化的表现手法。
穆勒的艺术理念为当代表现主义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让他的作品拥有了独特的气质,一直被视为卓越的艺术家。
绝美素材:经典花草手绘图谱,德国大师奥托的传世之作本期话题 : 德国植物学大师奥托的绝美植物图谱奥托·威廉·汤姆(Otto Wilhelm Thomé(1840-1925))是德国的一位植物学家,在那时,植物学家很多都是人间全才——他们不仅懂得植物,懂得动物,而且对天文地理也都了如指掌,甚至不少还具备丰富的航海知识,能从欧洲远航到新大陆——而我们的奥托则是一位被科学事业耽误的绘画大师:与大学课堂上,教授们随意画的简笔画涂鸦不同,奥托笔下的植物不仅科学严谨,而且无论是构图、细节还是线条、设色,都极具有艺术水准,其精细程度和美学价值,完全可以媲美我国的工笔花鸟画!Abies alba miller欧洲冷杉(银枞)就连小麦,都可以被画的这样小清新:这些精美绝伦的手绘植物图,出自奥托最为杰出的作品《德国、奥地利和瑞士植物图志》(Flora von DeutschlandÖsterreich und der Schweiz),一本适于学校和家庭使用的彩绘植物图志,1885年首次印刷,包含700幅彩色手绘图,涉及697种欧洲大陆(尤其是德奥地区)常见的植物。
糖枫 Acer platanoides这本书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每幅图除展示植物外形的图外,还几乎都配有该植物的花、果解剖图,并标记了所绘植物的拉丁学名和所隶属的科名。
在百年前没有专业科学摄影器材的时代,这些图谱是人们了解植物的重要参考,且至今也由于其超高的颜值、选材的典型性以及细节展示的精确性,被世界各地无数热爱植物的专家教授、高校学子和普通爱好者奉为“植物圣经”,是最常被查阅的专业图谱之一。
Ophrys insectifera (fly orchid)苍蝇兰这些图谱所展示的特征,很多是普通绘画和彩色摄影甚至真实的植物标本都不可能做到的。
蓍(shi)Achillea millefolium奥托在绘制的时候,借助了解剖、放大等观察手段,并用植物学家的角度进行了构图构思,因而使得我们在通过这些图谱认识事物时,总会比自己观察真实植物时更快速、清楚地发觉和把握住植物的关键性特征与细节。
浅析表现主义的《人的一生》
《人的一生》是一幅193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画家欧托•穆勒的作品,画面上展现了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轨迹。
本文将对这幅画进行浅析。
首先,该画作采用了大胆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来表现情感,体现了表现主义艺术的特点。
画面从左至右,分别是孩童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四张画集中了整个人生的经历。
画家用鲜艳的红、黄、蓝配以暗色调来突出主题。
例如,孩童的画面是一团象征生命力和精神的红色,青年的画面是以蓝色和黄色凸显活力和希望,而老年的画面则用暗色调和褐色来突出废弃和死亡的主题。
其次,画家采用了极度简化的图案和多样的线条,这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化和逼真。
画家运用明显的线条强调了每个环节的特点,从头顶上的蓝线到孩童时期脸上的粉色线条,到青年时期胸前的黄色线条,再到老年时期身体的黑线条,每条线条都传达了一种不同的情感。
第三,画家巧妙地使用了情景的变化来展现人的成长、变化和经历。
每个环节中人物和背景的细节都不同,这表现出每个时期的特点和重要事件。
例如,孩童时期的人物头上有一个戴在脑门上象征学习的鲜艳红色帽子,而青年时期的人物被阳光和自由所环绕,中年时期的人物胸前有一片雨伞象征责任和担当,老年时期的人物则被黑色环绕着,如同走上了生命的终点。
总的来说,欧托•穆勒的《人的一生》是一幅充满表现主义特点的优秀作品。
他用鲜艳的颜色、夸张的形象、极简的图案,通过情节的展示和环节的变化,生动地展现了人的一生的轨迹和变化。
这幅画作借此表现了人类生命和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知性。
德国穆特四季绘画作品赏析被誉为“小提琴女神”的德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安妮·苏菲·穆特亮相天津大剧院音乐厅,与她亲手创立的穆特名家弦乐团联手上演了一场宛如天籁的室内乐音乐会。
在即将迎来50岁生日之际,这位乐坛美丽的不老传奇再次奏响了成名作维瓦尔第的《四季》,她以一贯精湛的演技与日臻化境的音乐素养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在座观众。
本次演出是穆特首次来到天津献艺,也是她自2011年建立穆特名家弦乐团以来,首次以演奏家及教育家的双重身份携爱徒来华。
昨晚,穆特在天津首秀的第一次亮相就闪耀全场。
她身穿有金色图案点缀的粉红色露肩上衣,丝毫不减年轻时的风华艳丽。
旋律响起,穆特的手臂在琴弦上舒展,时而轻柔时而激烈,姣好的形象与琴声具有同等的冲击力。
穆特对现场演奏的要求一向非常严格甚至苛刻,而昨晚的天津观众则表现出很高的素养,让整场演出进行得十分流畅。
开场曲是穆特委托库瑞尔创作的《给小提琴与低音提琴的铃声变奏曲》,随后的门德尔松《降E大调八重奏》演奏得沉稳矫健,这对正在排演“门德尔松”计划的穆特来说可谓轻车熟路。
下半场的曲目则是令无数乐迷为之倾心的《四季》。
这首维瓦尔第创作于300年前的作品描绘了四季的景象与生活,至今久演不衰。
《四季》里穆特无疑是主角,用音乐把一幅幅四季美景呈现给观众。
穆特维瓦尔第四季的赏析是由于其旋律优美,曲意清新,具有很强烈的形象感和高难度的技巧性,因此备受小提琴演奏家的青睐和听众们的喜欢。
《E大调协奏曲――春》第一乐章:快板、E大讽,4/4拍,一开始便呈示出“报春”的全奏主题,这里由两个动扰组成。
主题A:第一乐章由主部主题和3个插段组成,主部主题表现了到处春意盎然的喜悦心情,3个插段分别是:1、由独奏小提琴模仿鸟儿在春光里的鸣叫;2、冰雪融化,流水潺潺;3、一场春雨过后,小鸟又亮起了动人的歌喉。
最后是主部主题的再现。
所以说穆特维瓦尔第四季极具收藏价值,博得众多影迷的一致好评,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名画中的哲学原理是什么名画作为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可以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一种丰富的哲学原理。
名画中的哲学原理在众多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中有不同的呈现和表达方式,但都承载着对生命、人类存在和世界本质等哲学问题的思考。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名画中的哲学原理。
首先,名画中的哲学原理体现在对人类存在和生命的思考上。
例如,代表文艺复兴精神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通过女性形象的微笑和神秘的眼神表达了艺术家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
这种微妙的情感表达使观者思考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卡拉瓦乔的《撒穆耳》则通过绘画中的动态表现和对于人类意志和力量的讨论,揭示了人类的内心斗争和力量的激发。
其次,名画中的哲学原理还体现在对世界本质和真理的追寻上。
例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象征手法展现了战争对人类生活的摧毁和破坏,反映出对于暴力和混乱世界的思考。
梵高的《星夜》通过对星空和个体存在的描绘,寻求人类内心与宇宙间的共鸣和和谐。
这些作品带给观者深深的思考,使人体悟到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和深层次的真理。
第三,名画中的哲学原理还涉及到艺术本身的思考和审美的反思。
例如,蔚蓝色系列中的马蒂斯的作品《自画像》通过色彩的运用和形式的改造,在视觉感受上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使观者思考到艺术作品如何反映人类情感和思想。
笔者认为,艺术的多样性和形式的创新能够穿越时空,传递艺术家对艺术本质和美的追求的思考。
另外,名画中的哲学原理还涉及到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反思。
例如,达利的《记忆的永恒》通过油画表现了时间的流逝、记忆的模糊、人类对于时间和现实的解读,引发观者对于个人和集体记忆的深思。
法国画家哥雅的《30个断头台上的人》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对社会和检验人性的问题展开了思考。
总的来说,名画中的哲学原理体现在对人类存在、生命、世界本质、真理、艺术和社会行为等多个方面的思考。
这些作品通过视觉的方式引发观者思考,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反思人类的价值和社会的本质。
170年前的一幅《周日早晨》,放大5倍后,竟有一把智能手机文/小寒本文我们来介绍一幅非常著名的“穿越”油画。
一如标题所言,这幅画创作于1850年,距今已有170年的历史。
可是,这幅画中却出现了超越那个时代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我们今天方才普及的智能手机。
而这幅画就是奥地利著名油画大师瓦尔德米勒(Ferdinand Georg Waldmüller)创作的风景人物画《周日早晨》。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瓦尔德米勒在欧洲绘画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的绘画成就,也是奥地利公认的,最优秀的画家。
瓦尔德米勒游历了世界各地,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当时欧洲各地老百姓的生活现状,更为他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素材。
瓦尔德米勒的名气非常大,最后还被特聘为宫廷画师。
这位贵族的御用画师,一生创作了1000多幅油画,其中包括风景画和肖像画。
这些作品不仅在欧洲绘画史上影响深远,而且也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
尤其是瓦尔德米勒画中的老百姓生活,更是研究欧洲历史的重要素材和佐证。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瓦尔德米勒的这幅《周日早晨》,参照下图。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相信你看到这幅画的时候,一定被这幅画的内容惊艳到了吧?瓦尔德米勒画中的欧洲乡间风景,全都非常唯美。
瓦尔德米勒的风景画,景色层次非常饱满,比如这幅《周日早晨》就十分典型。
这幅画的篇幅虽然不大,但是艺术家却将景色的层次感渲染得十分合理。
不论是远处的蓝天白云、青山草地,还是眼前的石块、黄泥路,全都十分和谐。
再加上光影的细节刻画,整幅写实风景画,仿佛一张高像素的照片,让人难以忘怀。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另外,这幅画的层次也十分丰满。
大家不妨看看这幅画两侧的绿树。
茂密的树叶,密集的树干,还有树底下浓淡交错的树叶,全都十分饱满。
尽管看似杂乱,艺术家却凭借光影的对比、颜料的层次堆叠,让它们显得井然有序。
当然,这幅画最让人震惊的,是画中的那个女孩子!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画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男孩子,另一个是女孩子。
论桥社艺术家奥托·穆勒的绘画
作者:吴泱
来源:《美与时代·中》2020年第01期
摘要:桥社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流派,表现主义更是在各个领域风靡全球,对于后世影响甚大。
而作为表现主义的开端,桥社由最初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圈子发展成为影响艺术界的一个艺术团体,批判审视传统艺术,是美术史上重要的革新者。
在德国的野兽派桥社中,一位优雅的诗人出现了,他就是奥托·穆勒(Otto Muller),他作为桥社艺术团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位成员,用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使桥社更加多元化。
国内对穆勒的研究甚少,文章主要基于一些国内著作和外文翻译中对桥社的艺术思想和精神,以及穆勒的画作解读,联系一些当时的思想背景和环境,研究穆勒在绘画上与桥社其他艺术家的不同,以及他自己的一些独特性思想和艺术风格,探寻画家的绘画艺术价值。
关键词:表现主义;桥社;奥托·穆勒
奥托·穆勒是德国表现主义早期团体桥社的一位成员和艺术家。
桥社作为德国表现主义的开端具有非常大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在德国艺术世界碎片化的情境下,桥社艺术家利用激进的新风格去审视批判既有的传统学院派。
在尼采对艺术精神的推崇下,以及前人凡·高、高更、塞尚等一系列影响下,桥社那种强劲有力、表现直观、摄人心魄、直击灵魂的艺术风格应运而生。
基希纳恩斯特·路德维希·凯尔希纳作为桥社的领导人以及发起人已经被艺术界熟知,而后来才加入桥社的奥托·穆勒虽不广为人知但也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情怀和价值。
桥社艺术家作为一个青年团体,他们践行了一种共同创作的绘画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集体创作合作完成,而是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绘画同一物象,具有着同时性,但创作却不同。
几个不同的重要成员,如基希纳、赫克尔、佩希斯泰因、罗特卢夫以及穆勒等等。
都曾在同一地方,共同进行着创作。
以至于桥社艺术家的作品往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桥社被称为德国的野兽派,顾名思义,桥社像野兽派一样,有着对抗传统,力求革新的思想。
而在桥社大部分艺术家粗放的笔触、活泼亮丽的色彩表达方式中,出现了一位优雅的诗人,那就是穆勒。
年轻的女人和寂静的风景是他所热爱的。
在画的技法表达上,他的画古拙,深沉,厚重,明确,随性间又有着传统的影子。
男男女女在林间一起玩乐的场景,如同乌托邦,简直是世外桃源。
他的作品是对人和自然的伟大赞歌。
对于在1910年热情接纳他的桥社来说,沉默寡言的他是如此不同,但这个表现精神的团体让他完全展现其艺术个性。
穆勒描绘沐浴场景的作品大约是他在桥社的最后一年,去波罗的海费马恩岛看望基希纳时所画。
他的个人风格这时候已经完全形成。
在作品《森林中的三女》中,画面整体透着黑压压
的颜色,只给女性身体提了几笔亮亮的淡黄色来突出光和主题。
在这里,三个中性的裸体少女,都没有面孔没有依附,在林间规律互动,在深邃幽暗的森林里,三位女性犹如雕塑在黑暗中摆放着。
裸女们黑影,轮廓分明,仿佛置身于他们自己沉默的气氛之中。
惊人之处在于,明亮的身体以不同的姿势围绕着几棵树,良好和有秩序地分布排列。
虽然风景中是各种绿色阴影,但是这些用黑线勾勒的阴影融于背景之中,将女性更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这些色彩的布局,以及黑线的勾勒都是是为了服从潜意识的秩序。
直到20世纪20年代,穆勒在东南欧拜访吉普赛人,从而意识到他早已下意识感觉到人生主题,才让他的画有了生命的意义。
“穆勒的作品是对于人和自然和谐共存想象中的一个例子,这种平衡在粗糙的麻布上涂了薄薄的胶水。
苍白的土黄色,灰蒙蒙的绿色和娇嫩的粉红色共存在一种不可思议的构成框架里。
轻盈盈的气息穿过一片片裸露的轮廓和不同的色彩区域。
只有一双看得表面和肤浅的眼睛,才能把穆勒想表现他那抒情无名人性中自信的尖刻和忧郁同抒情的、田园诗般的感情混为一谈。
”这种胶画涂料的使用,给他的作品造成无光表层的效果,更具有着深沉、厚重之感。
奥托·穆勒作为桥社艺术家的一员,其作品具有桥社艺术家共同的艺术特征——直观、强硬、厚重以及带有原始性的趣味等。
但是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趣。
下面是穆勒绘画的一些独特点:
第一,绘画风格方式上的不同。
在大量桥社艺术家中,桥社艺术家都追求尼采着重强调的艺术精神,大部分艺术家为了表现物象内在本质的这种精神,运用的都是豪放不羁的笔触,色彩颜色鲜明,用笔讲究随意随性。
而到了穆勒这里,他更好地体现了德国人一直以来传统的思想情感——严谨、深沉、赋予哲理性。
在他的绘画中,具有很明显的传统思想的渗透。
传统的明暗关系,以及表现人物、物体的体积、厚度等都是有着传统技法的影响。
这有些像德加一样,在印象派画法中带有着传统技法。
第二,绘画主题和题材上的不同。
虽然桥社艺术家在绘画题材有着一定的一致性,但是在创作主题的选择上有着一定的不同。
穆勒的人物画以吉普赛人为主题,场景用森林、湖泊等大自然之景。
画中显示出一种厚重感,画面上粗糙的纹理、随性的一些处理、清晰的轮廓概括,将田园牧歌表达得淋漓尽致。
穆勒还创作一个主题是,夫妇主题。
穆勒绘画了许多组夫妇,涉及很多不同人种。
这类作品的明显特点就是,女性比男性刻画得细致,而且女性都是以很亮的颜色突出,男性大都是没有很多细节,大面积涂色勾勒,从而衬托女性的美丽。
穆勒还创作过许多单人女性,这明显表现出穆勒对于女性题材的喜爱。
穆勒在主题的选择上有一种禁欲的选择,在变形上有一种高贵的超然,他在桥社是一个局外人,他的女性裸体、他的沐浴者和他的一些双人组合绘画都不是为了表达色情和煽情。
画面气氛和谐,是田园景观,穆勒保持着温和的秩序和安静的和谐。
他的画充满对世外桃源的向往,而不是对世外桃源的疾呼。
这可能是因为时代的颓废,物质资本等工业文明扩张、侵染,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临之际,人们所受世俗压力的影响。
这有些像中国的隐士一样,小隐隐
于野,去寻找自己的乐园,例如元四家在亡国之后,寄情于山水,抒发自己的悲痛。
而穆勒更像倪瓒一些,只是出于对女性和自然偏爱,聊以自娱,仅此而已。
穆勒自己说过:“我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以最可能的简洁性去表现我对风格和人类的体验。
”细致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穆勒的绘画中,人物虽然是主题,但是他对于人物面部表情的表达不是那么精细,对于男女性的分别也只是草草勾勒,可能这是由于这些都不是他所想要追求和想突出的。
他说“我只画我喜欢的”,所以在画面的构成上,人物的表情和性别已经不是重要的因素,人物的排列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秩序,以及秩序所展现出来的寂静,才是穆勒想要追求的乌托邦。
在这个世外桃源中,人与自然和谐,人和大自然相互热爱,和谐共处。
值得一提的是,穆勒对于版画和其他材料的运用,穆勒的版画和他的油画都是统一的,大部分的油画创作都是有着木刻版画的大量实验,所有穆勒绘画的风格,有可能得益于版画,版画中的一些因素深深影响着他。
桥社艺术家杜绝国家对他们的资助,从根本上与当时官方品味划清界限,维护了艺术领域的纯粹标准。
桥社艺术家践行了直面碎片化的世界的理念,树立了艺术家在社会中的道德姿态,桥社也就形成了艺术家的理想团体。
基希纳曾就此说过:“这里既没有规章制度,也没有领导机构,共同的准则都是由全体成员商讨并实施的。
”最后,桥社在1913年因内部分歧解散,但是它引领的表现主义在德国世界蔓延开来。
在贡布里希看来,表现主义桥社艺术家都在进行着实验,从现代艺术来看,“他们渴望着一种不是由可以学会的诀窍组成的艺术,渴望着这么一种风格,使它绝不仅仅属于风格,而是跟人的激情相似的某种强有力的东西”。
在物质文明迅速膨胀,日益侵蚀生活本真的情况下,奥托·穆勒保持着最后的纯真,追寻着自己的乐园。
当代绘画又到了分叉的路口,重新反思艺术时代的剧变是很必要的。
而对于穆勒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他的诗意的画卷值得我们深刻学习和探索。
参考文獻:
[1]曹卫东.审美政治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