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服饰五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11
日本和服的历史演变在世界各地的传统服饰中,日本的和服是独具特色的代表之一。
它源于古代日本,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变迁,成为了日本文化的象征之一。
本文将介绍日本和服的历史演变,从起源至今,展示其多样的款式与独特的魅力。
1. 古代和服的起源古代日本的和服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八世纪的奈良时代。
那时,日本的服饰主要受到中国的影响,主要是以宽袍、圆领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和服。
2. 平安时代的和服在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的日本,和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女性的和服开始变得更加华丽,以丝绸和金属丝为主要面料,同时采用了更多的刺绣和装饰。
男性的和服则更加简约,通常由单色或简单的图案构成。
3. 戰國時代的和服战国时代(1467年-1568年)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对和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和服的款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同的地区和家族开始使用不同的图案和色彩。
士兵和武士也开始在和服中加入更多的防护措施,使其适应战斗的需要。
4. 江户时代的和服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是和服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和服成为了上层社会的象征,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款式和规矩。
男性的和服变得更加庄重,女性的和服则更加绚丽多彩。
同时,和服的设计和制作也进一步精细化,出现了更多的刺绣和织物技术。
5. 明治以后的和服随着明治维新的到来(1868年),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服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影响。
西方的服饰开始进入日本,并对和服的款式和面料选择产生了影响。
在这一时期,和服逐渐变得更加简约和实用,成为了更多人宴会、婚礼和节日等场合的着装选择。
6. 当代和服的演变到了现代,和服已经不再是日本人日常着装的主要选择。
然而,和服依然保留着独特的魅力,成为了特殊场合的着装选择。
如今,和服在传统婚礼、祭祀仪式和各种文化节日中依然被广泛使用。
同时,和服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不仅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也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古代人衣服的种类样式和介绍古代人的衣服种类丰富多样,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地位的差异。
下面将介绍几种典型的古代人衣服种类和样式。
一、汉服汉服是古代中国汉族人民的传统服饰,主要流行于汉朝时期。
汉服的特点是以宽松舒适为主,注重体现人体曲线美。
男性汉服通常由袍、褂、衲、裤等组成,而女性汉服则包括衣、襦、裙、带等。
汉服注重色彩的搭配,常以明亮的红、黄、蓝为主,并以绣花、刺绣等工艺进行装饰。
二、唐装唐装是指古代中国唐朝时期的服饰风格。
唐装注重尊贵、庄重的形象,男性唐装通常由袍、褂、腰带、裤子等组成,而女性唐装则包括衣、襦、裙、带等。
唐装的特点是色彩鲜艳、款式繁复,常以金黄色、红色、翡翠色等为主要色调,并以龙凤、云纹等图案进行装饰。
三、和服和服是日本古代的传统服饰,起源于中国的唐装。
和服的特点是注重简约、优雅的风格。
男性和服通常由上衣(上衣分为内衣和外衣)、下衣、腰带等组成,而女性和服则包括上衣、裙、带等。
和服的色彩多样,常以柔和的色调为主,如浅粉色、淡蓝色等,并以花鸟、山水等图案进行装饰。
四、长袍长袍是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的一种常见服饰。
长袍的特点是修身合体,注重展现端庄大气的形象。
长袍一般分为男女款式,男性长袍通常为立领、褶边,而女性长袍则为圆领、褶裙。
长袍的色彩多样,男性长袍常以深色为主,女性长袍则以浅色为主,并以绣花、刺绣等工艺进行装饰。
五、罗裳罗裳是古代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服饰,主要流行于南朝时期。
罗裳的特点是多层次、宽松的裙摆,注重展现女性柔美的形象。
罗裳一般分为上衣和下摆两部分,上衣常为长袍式,下摆则为宽松的裙摆。
罗裳的色彩鲜艳,常以红、绿、蓝等为主,且常以金银丝、珠饰等进行装饰。
以上介绍的几种古代人衣服种类和样式只是冰山一角,古代人的服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都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这些服饰不仅仅是用来保暖和遮体的工具,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古代人的服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日本日本和服和服和服(わふく,wafuku),是日本的一种民族服饰。
此词起初泛指所有日本的衣服,而与这个词相对的是洋服(ようふく),指来自西洋的衣饰。
後来此词的词意逐渐单一化,通常单指具有日本特色的民族服装。
吴服(ごふく,gofuku )一字的产生,是源於中国三国时期,东吴与日本的商贸活动将纺织品及衣服缝制方法经传入日本的缘故。
在更加精确的层面上,吴服一词是专指以丝绸为面料的高级和服,而用棉布做的和服会用「太物」来称呼。
昔日吴服与和服两种概念是分别的(因贵族所穿的和服样式大多不是源自东吴而是源於唐朝,而该类服装以前亦被称为「唐服」),但今天这两种概念已几乎重叠。
现在很多卖和服的商店,招牌上会写着「吴服屋」(呉服屋),可见两词已经基本上同义化。
今天日本服装主要分为现代服装“洋服”,即从欧洲传来的样式,和传统服装。
和服最早期因中日文化交流而深受古代中国的汉服影响,尤其是日本历史上的古坟时代(相当於中国晋朝及南北朝时期)。
但到了平安时代(相当于唐末宋初),由於中日因双方内外条件变化而暂时中断交流,日本文化进入了一个高度本土化发展的时期(也是一段自我孤立时期),和服的构造也因而更具有其本地色彩。
日本平民和服受东吴传来的编制缝纫风格影响较深,故称为“吴服”。
而贵族的服装则受之后的唐朝影响更深,称为“唐服”。
从镰仓时代起贵族和武士逐渐开始在家里穿着吴服,从室町时代开始上层贵族也开始穿着吴服。
江户时代起吴服的样式和今天的和服已相差无几。
今天,平民在节日、庆典上多穿着吴服,即一般意义上的和服,而皇族礼服仍以唐服为主,偶尔穿着吴服,礼服中最华丽的是十二单。
和服的特征和服属于平面裁剪,几乎全部由直线构成,即以直线创造和服的美感。
和服裁剪几乎没有曲线,只是在领窝处开有一个20厘米的口子,上领时将多余的部分叠在一起。
如将和服拆开,人们可以看到,用以制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
由于和服的裁剪制作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在量体裁衣方面比较自由。
日本古代服饰与中国的关系华服网/赵菲衣冠服饰一直是人类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物化形式,同时还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
素以礼仪之邦著称的古代中国,以精丽华美的服饰赢得了“衣冠王国”的殊荣。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衣冠服饰除了蔽体御寒、美化装饰的普遍意义外,更是建立社会秩序、别贵贱、寓赏罚的重要尺度。
《周易·系辞》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以帽冠文彩、衣着服饰表德劝善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古代东方两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文明之光向东延伸至日本,所以古代日本历史从政治、法令、学术思想、文学艺术乃至风俗习惯、娱乐游戏,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中国文化的气韵。
所以日本著名汉学家内藤湖南博士曾对日本文化的构成有过形象的比喻:“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之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象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
被海洋环抱的日本由若干岛屿组成,因离世界主要海运航道不远,又有日本海环流相助,才免于在太平洋中遗世独居,同时也构成日本阻拒外敌的天然屏障。
优越的地理环境,只是供给了日本文化建构的砖瓦和泥灰。
在过去的两三千年间,日本一直落后于其他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当日本还没有产生文字时,中国的古代史记就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述。
如《三国志·倭人传》:“诸国文身各异、或左或右,或小或大尊卑有差,……男子皆露,以木招头,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妇女被发屈,做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说明那时的日本人穿衣还很原始,尚限于遮体的初级阶段。
汉初中日建立外交关系,交往密切,丝绸和服饰也来到岛国。
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日本人开始穿着在当时非常中国化的朝鲜服装——男着窄袖短衣长裤,女子下衣似裙的上衣下裳的二部式服装。
公元304—429年,中国北方一直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中,迫使大批汉人东迁避难,南北朝时又有许多聚居于朝鲜半岛东浪、带方等地的汉人遗民东渡日本寻求安宁,日本史书中称他们为归化人。
古代日本文化和风的韵味介绍:日本这个东方岛国,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尽管现代化的城市给人一种繁忙与喧嚣的感觉,但古代日本文化与风的韵味依旧深植人心。
本文将重点介绍古代日本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及其承载的丰富内涵。
1. 古代的日本传统服饰:日本的传统服饰和风格是其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
从和风服装的优雅、简洁到华丽的日本袍、袖梅袍等,都寄托着古代日本文化的韵味。
经典的和服搭配精致的发髻,构成了日本古代的独特风格,体现了日本人注重细节的精神。
2. 日本传统建筑:日本古代的建筑风格以寺庙、宫殿和城堡为代表,其独特的结构和设计也是古代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和风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注重自然与人相融合的理念,同时运用了丰富的装饰技巧,如复杂的木雕和灯笼等,展现了古代日本建筑的美。
3. 传统绘画与书法:日本的传统绘画与书法是其文化艺术的精髓所在。
传统的日本绘画,如山水画和花鸟画,以细腻的画风表现自然元素,强调内在美与意境的传达。
而日本的书法则以笔墨的运用和形体的美感为核心,体现了日本人对于文字艺术的追求。
4. 科学与技术的传承:古代日本文化也以其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贡献为人称道。
从古代的冶金技术到刺绣工艺,日本人民在不同领域都有着较高的造诣。
特别是武士文化,其独特的军事策略与装备设计,成为了古代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传统的礼仪与节庆活动:古代日本人注重礼仪,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也在各种节庆活动中得以体现。
比如传统的茶道仪式,它注重礼仪的同时也反映了日本人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同时,日本的庆典活动如樱花节、七夕节等,也是人们享受和弘扬传统日本文化的重要途径。
总结:古代日本文化和风的韵味,是日本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结了古代日本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无论是传统的服饰、建筑、绘画还是科学与技术,都是古代日本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
通过欣赏和了解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我们能更好地感悟和体验古代日本的魅力,也能感受到其中的人文关怀和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日本服饰文化-课件 (一)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许多独特的文化艺术得以保留至今。
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日本的服饰文化。
这里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关于日本服饰文化的课件。
一、日本古代服饰日本古代服饰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服饰主要是纤细的裙子和袍子,以及大笠帽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服饰样式逐渐丰富,其中比较有名的是裸装和袍子。
裸装是古代日本和服的前身,将身体包裹在几层布料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和服风格。
袍子则突出了日本文化中“和”的概念,强调平和、协调和共存。
二、日本现代服饰日本现代服饰主要是指明治维新以后的服饰。
这个时期是日本迎来西方文化的时期,因此日本服饰受到了许多西方国家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日本开始引进英国式西装、西式燕尾服等服饰,对日本的服饰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日本也保持了自己的传统文化风格,许多传统的和服和袍子依然得以保留。
三、日本传统定制服饰除了传统的和服和袍子之外,日本还有许多传统的定制服饰。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着物”、“长襦袢”、“半纏”等。
着物通常是指有一定规格的和服,长襦袢则是女性内衣,半纏则是一种类似于西式外套的日本传统服饰。
四、日本服饰文化的影响日本服饰文化不仅对日本本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影响了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
在现代,许多外国人来到日本,都会穿上和服去游览。
同时,许多日本大品牌,如优衣库、UNIQLO等,也将和服元素融合在其服饰设计中,让人们在享受现代时尚的同时,也感受到传统和文化的魅力。
总之,日本服饰文化丰富多样,深厚而独特。
它代表了日本人民优雅的文化气息,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加深理解和学习日本服饰文化,从而更好地了解日本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
日本和服十二单的介绍和服(わふく,wafuku) ,日文原意是“服装总称”,但后来专指其传统服装。
该词起源于明治维新日本国门打开后,本称吴服,因日本人是和族所以也叫和服。
下面是分享的日本和服十二单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说是平安时期的日本公主的话;;就是所谓的帝姬,算是平安贵族中的贵族了。
贵族女性的话,除了女房之类的“家居服”和祭祀用服,基本都穿十二单的。
十二単(じゅうにひとえ),又称女房装束或五衣唐衣裳,是日本女性传统服饰中最正式的一种。
于平安时代的10世纪后开始被作为贵族女性的朝服。
只不是会看场合庄重与否来增减唐衣和裳(全穿上去很重的)。
十二单衣的组成;;长袴:下身贴身的裙裤,已婚者用红色,未婚者用浓色。
早期质地为平绢,后来为丝绸。
现在又分带褶的长袴和无褶的表袴。
小袖:上身最内层的内衣,一般为白色短衣。
单衣:穿在小袖外面,多为绫、绢制作。
五衣:穿在单衣外面,有色彩浓淡搭配的衣服。
原来为五层不同颜色的衣服,后来简化为同一件衣的开口处缝五层布料而成。
打衣:穿在五衣外面,质地坚挺的一层。
最早的作用是御寒。
因原来衣上有用木砧捶打出来的纹样而得名。
表衣:打衣外面垂领广袖的外袍,有华丽的刺绣,经常分表里两层。
唐衣:表衣外面的华丽短褂。
裳:颜色鲜艳,围在后腰的长裙,多为绫或纱所制。
分为三个部分:后背自腰向下为“大腰”,向后直至拖地的八幅折裙为“延腰”,系于腰间部分为“小腰”。
衵扇:彩绘并饰有金银箔的木扇。
至于颜色质地(花纹)之类的呢,也会因为地位、场合、季节、年龄之类的因素而不同。
但是,并不是打衣想穿红色就穿红色,表衣想穿蓝色就穿蓝色的。
每一种里外的配色,都是有一定的“潜规定”的。
不但对应性格、季节、身份,而且也会有很优雅的名字。
总之很复杂。
比如各种袭色的配色。
暂时就这些,自己打的。
以前有一个网站专门介绍这个,但不是为什么关掉了,所以只能自己打了。
其它比如壶装束之类的LZ可以自己搜搜,网上很多。
至于那种“裙摆拖地很大以白色为主”的,貌似是某些大婶们的夸张华美画风,真实的不是这样子的。
一,日本的传统服装据中国史书《魏志倭人传》记载,3世纪前后,日本男人用从肩膀下垂的长布包裹自己,而妇女则用一整块布遮住自己,中间留个洞口漏出脖子。
这种样子的穿着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曾存在,例如希腊、罗马、印度尼西亚和秘鲁,习惯上称为“贯头衣”。
缝制服装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前后,被称为邪马台国家的政治机构正处在发展阶段。
男人和女人都穿着过腰的上衣,袖子紧而直。
男人下装是宽松的象裤子一样的裤(“侉”),女人则穿长长的褶裙,叫做“裳”。
在飞鸟时代(593-710)和奈良时代(710-794),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中国文化在日本很流行。
宫廷有关的人穿着上大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平安时代(794-1185)的宫廷服装分为三个类别:特别礼仪的服装、宫廷里穿的正式服装和普通场合的服装。
男性穿用的正式服装叫做“束带”(模仿唐朝官服)。
妇女的服装分很多层,正式的女装叫做“十二重衣”(模仿唐朝便服),一共分为12层。
往好处说是“雍容富贵”,说难听点儿是“拖泥带水”。
镰仓(1185-1333) 和室町(1333-1568)时代,在政府任职的武士正式场合穿束带,他们平常的装束叫做“狩衣”(日本化的服饰),从打猎时候穿的装束演变而来。
平常,武士阶层的妇女穿加棉的丝质衣服叫做“小袖”,这跟现在妇女仍然穿用的传统正式服装(所谓的“和服”)没有什么两样。
在正式场合,她们穿着长袍叫做“打卦”。
江户时代(1600-1868)武士阶层男子在参加仪式的时候穿一种叫做“上下”的服装,但是平时男人女人都穿小袖和侉。
作为一种习惯,人们将布块围在腰上,叫做“带”。
武士要把剑佩在带上,女人的带则逐渐地变得越来越宽松和具有装饰意味。
江户时代初期,许多人穿着简单,虽然在正式场合女人可能穿打卦。
但是随着漂亮的染色布料和精美图案的诞生,日常生活中的装束也越来越亮丽,那些布料和图案在日本和服中延用至今。
二,从和服到西装明治初期(1868–1912),在举国上下“文明开化”的热潮中,在军队服役的日本人、警察和邮差等政府职员首先接纳西服。
∙中日并不同(一)——服装的演变史∙一、两晋南北朝与日本大和时代的和服起源西晋:265-316东晋:317-420南北朝:420-589(隋灭南陈)大和時代(Yamato period)── 由公元四世紀初葉,至593年聖德太子攝政。
日本的古代國家──大和朝廷於公元四世紀時征服九州、本州大部,至公元五世紀統一了,除東北以外的日本本土。
和服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左右,据《魏志·倭人传》中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
”这便是和服的雏形了。
大和时代,倭王曾三次派遣使节前往中国,带回大批汉织,吴织以及擅长纺织、缝纫技术的工匠,而东渡扶桑的中国移民中也大多是文人和手工艺者,他们将中国的服饰风格传入日本。
东晋服饰南北朝服饰图日本的大和时代服饰二、隋唐与日本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对比隋朝:581-618唐朝:618-907飛鳥時代(Asuka period)── 593年聖德太子攝政,推行改革,至710年從飛鳥藤原京遷都平城京(今奈良)為止。
奈良時代(Nara period)── 以平城京(今奈良)為京城的時代,從710年遷都時起,至794年遷都平安京(今京都)為止,是律令制全盛時期。
平安時代(Heian period)── 以平安京(今京都)為京城的時代,從794年遷都時起,貴族藤原氏專權,行攝關政治,至1185年源賴朝在鎌倉成立政所。
奈良时代(公元718年),日本遣唐使团来到中国,受到唐王的接见,获赠大量朝服。
这批服饰光彩夺目,在日本大受欢迎,当时日本朝中的文武百官均羡慕不已。
次年,天皇下令,日本举国上下全穿模仿隋唐式样的服装。
(参考网站:/Article/other/200410/1938.html)隋朝服饰图唐朝服饰图-1唐朝服饰图-2唐朝服饰图-3唐朝服饰图-4唐朝服饰图-5唐朝服饰图-6日本的飞鸟、奈良、平安时代服饰三、五代十国、宋朝、元朝与日本的镰仓、南北朝时代五代十国:907-960宋朝:960-1279元朝:1271-1368鎌倉時代(Kamakura period)── 1185年源賴朝獲得許可,派部下到各地當守護、地頭,實際上已控制了全國,1192年任征夷大將軍,設立鎌倉幕府,武家(武士)政治開始。
日本平安时代的生活习俗和服饰介绍平安时代是日本古代的一个历史时期,日本官方称呼也可称做平安京时代,平安京时期,平安时期。
那么日本平安时代的生活习俗是怎样的?他们的服饰有什么特点?下面一起来看看。
日本平安时代的生活习俗1.后宫的地位取决于父亲的地位平安时代,帝除了正妻皇后之外,还可以立好几个妃。
妃的身份是根据父亲的身份来定的。
贵族公卿中地位高的摄関,大臣的女儿可以立为地位较高的妃--女御。
而大纳言以下的女儿只能够立为地位较低的更衣。
只有女御纔有可能立为后。
所以像主人公光源氏的母亲桐壶更衣,因爲只是大纳言的女儿,再受到帝的宠爱也不能够立为中宫(皇后)。
2 .嫁帝王盼儿子,嫁贵族希望生女儿女儿被选进了皇宫,母亲最关心的就是女儿能不能够生下一个男孩。
一旦皇子能够即位,整个家族就可以前程广阔了,而贵族的妻子们则希望生女儿,因爲生下女儿可以选妃。
或者招一个有权势的女婿。
这样子亲族也可以期望得到进升。
3 .一夫多妻的走婚制在没有受到中国的儒教影响的平安时代,后宫与贵族的生活也比较开放。
后宫虽然男女有别,但是并没有宦官,而是一些普通的男性宫廷守卫在看守,所以源氏能得以进出后宫也并不是件特别的例外。
另外,平安时代的贵族,大多是妻妾成群。
除了跟家里地位高,有很多政略方面的塬因所牵扯的正妻与丈夫一起生活之外,其他人都在娘家或者别的住处生活。
丈夫在想起来的时候会去看望,过夜。
贵族之间有情人关係很普遍,有时候,当丈夫去看望一些被冷落的侧室的时候,甚至会发现门口停着其他人的牛车。
女性地位低下,婚姻是一种联络政权跟利益的手段。
嫉妒被认爲是可耻的行爲。
像元东宫妃六条御息所是才女,也长得十分美,但是嫉妒心很强,所以成爲被紫氏部所批判的人物形象。
4. 近亲婚配在平安时代以前,日本的婚姻形式比较混乱。
我对源氏迎娶女叁宫曾经很不理解,因爲源氏跟朱雀院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那么跟朱雀院的女儿--女叁宫实际上是亲叔叔跟侄女的关係了。
问过一位日本朋友。
日本古代服饰五日本古代服饰(五)2011年10月01日裁缝公元五世纪百济(今朝鲜)派遣缝衣女来到日本。
这是日本最初引进的裁缝技术。
实际上日本的裁缝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国的影响。
昔日,裁缝曾是日本妇女必须掌握恶毒一种技能。
随着棉布的普及,裁缝技术显地尤为重要。
姑娘们纷纷去村内上流妇人家中学习裁缝。
当时的静冈县以出现裁缝塾。
女子学校首先教学生裁缝。
学子大学的的家政课也把裁缝教学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但是,近年来日本国内的服装加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无论是西服还是和服购买十分方便。
在这种形势下,裁缝技术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
可制日本人穿的单衣的面料很多。
麻、丝、绸、棉、毛织物等等。
日本人穿单衣一般在每年的6月至9月即夏季。
最近由羊毛织品制作的单衣也成为日本人夏季穿用的衣物。
单衣缝制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容易洗涤,所以它在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夹衣是一种带里子的服装。
日本奈良、平安时代上流社会的人们穿用的铂、洼就属于夹衣一类。
当时一般的日本人是不能穿这种夹衣的。
因夹衣带里子,所以穿起来比较暖活。
同时表面、里子可选用不同颜色的面料,看上去十分漂亮,例如表白里赤等。
女子夹衣的缝制比较讲究。
日本江户末期至明治初期,社会上流行将袖子、底襟的里子翻缝在外面,做镶边女式和服夹衣。
由于当时缝纫技术并不发达,这种和式夹衣做工比较粗糙。
两层棉布层在一起,缝针处有许多大疙瘩。
作为武士的正式服装,每年旧历4月1日-5月4日,9月1日至8日,武士们都要穿夹衣窄袖边服。
日本平安时期,社会上已经出现棉式和服。
当然面料是丝绸的。
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以后,日本开始从国外进口棉花。
日本江户末期,日本庶民也可以穿棉衣和服了。
按照日本人的风俗习惯,新布买来不能马上裁剪。
特别是逢演日、申日、葬日绝不能裁衣服。
酉日是裁剪佳日。
缝制和服背缝处时,按原则是不能换线的。
此外,男人、女人、儿童的针数及缝制方法都有所区别。
自古以来,日本人使用捣砧的方法使织出的布更有光泽。
传说这种方法是由朝鲜传入日本的。
日本平安时代贵妇人穿的服装里面一定要套一件“打衣”。
顾名思义,它便是用砧捣过的布缝制的。
日本九州、四国地区称捣布为“平布”。
几乎所有的人家都有捣砧台。
自家织染的布,洗辍时必须用砧捣,以去除布上的粘糊类物质。
古时候日本人使用的缝衣针多由骨或竹制成。
日本江户时代,在长崎从外国人那里学到制针法的日本人,在广岛生产出“广岛针”。
明治末期,日本引进德国的制针机械,使针投入大型机械化生产。
世界上有不少民族对针充满敬畏之感。
日本人也认为小小的针充满无穷的神秘感。
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针的传说。
按照日本人的风俗习惯,用过的旧针、断针不能随便乱扔。
这些针必须在每年的“针供养”之日才能处理。
每年的2月和12月的8日为“针供养”之日。
这时要举行特定的医师。
针供养当天任何人不能做针线活。
有的地区甚至要停食一天。
现在的日本姑娘结婚时,娘家就连毛衣都要买到。
这就是说,直至今天日本姑娘出嫁后的服装一直由娘家负责。
战前,新媳妇到娘家后的最初几年完全听从婆婆的指挥。
三年或者五年以后。
婆婆才将家务权转交媳妇。
从此媳妇作为家庭主妇管理全家的衣食住。
西服要缝制一家人的服装,而自己的服装却要等到农闲时回娘家10-20天时拆洗、缝补、新建。
-- 化妆与发型化妆品古时的日本人使用红铁浆、面粉涂抹面部美容。
日本出土的男女陶俑面部都涂有淡淡的红色。
这大概是为神服务的人们的化妆法吧。
日本全国各地有许多诸如“化妆坂”、“化妆池”等地名。
传说贵妇人曾以池水为镜化妆,所以产生出这些美丽的地名。
另外,日本的另一些地名,如“铁浆付岩”、“铁浆洞”等也与化妆品有关。
进行化妆并不只是为了美容。
古坟时代的日本人用赤土末脸,他们是否为了美容,现在还很难下结论。
在一张十分普通的脸上抹上颜色,便能很快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当抹脸的人感觉到他已经与众不同的时候,一定十分兴奋。
与众不同——这是成神的前提条件。
举行祭祀时,把扮神的孩子打扮得十分漂亮,也是为了证明神与众人的不同之处。
明治时期以后,日本已经能够生产对身体无害的化妆品。
女性化妆多使用红白粉。
日本人出生后第一次化妆是为了参拜神社。
这时婴儿额头上要用红、白粉或者锅底黑写上*字、犬字等。
也可由神社在婴儿额头上盖章。
按照日本人的风俗习惯,孩子去河里游泳时必须涂上龟墨。
以求得龟神、火神、水神对孩子的保护,防引水妖将孩子引走。
街上举行祭祀活动,坐在山车上的孩子头戴花斗笠,打扮得十分美丽,只是鼻梁要涂成白色。
这也是出于同一种目的。
庆祝七五三或者参加成人仪式时,日本人也要化妆,打扮得十分美丽,花枝招展。
结婚时新郎、新娘也要精心装饰自己。
自然,当日本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要进行相应的化妆。
日本的新娘子结婚化妆时,脸上要涂一层厚厚的白粉,看上去皮肤失去弹性,甚至连表情也很难传达了。
日本人认为这时的新娘代表传达神意的人,所以面部表情要严肃。
此外,新娘子的脸上如同贴上了一层白绢,这完全出自化妆要使自己变得不象自己的要谛。
红:原始红妆使的红土实际上是丹(氧化铅)。
传说日本推古天皇时,高丽僧人昙徽将红传入日本。
除用它染颊、口唇外,还用它染额、眼圈并在口两侧点红点。
这些化妆大概受我国影响。
平安中期,日本人也开始制红,并用它染颊。
此外,还出现了一种“衿粉盘”的银制粉盒。
钦粉是一种红白混合粉。
日本镰仓时期以后,人们使用一种纯红色的化妆品最为适中。
除抹一层薄薄的颊红外,口唇上却要涂上浓浓的口红。
人们开始重视口唇的化妆。
当时的口红涂抹法十分奇特。
先用墨将口唇抹黑,然后在上面涂一层口红。
这种发青光的口唇被认为是美的象征。
到了明治时期,普通的抹口红的方法才在社会上普及开来。
当时的人们习惯在口唇内侧涂口红,化妆面积略小于口唇。
而现代人却喜欢使用大面积化妆法即化妆面积略大于口唇。
近代的红由红花制成。
红花属于菊科一年生植物。
欧洲、印度、中国自古以来便有栽培。
日本也生长这种植物。
主要产地在山形县。
初夏时节红花开出黄色的花朵。
当花瓣前部发红时将花摘下,经干燥后压制成红花饼。
据说干红的价格可与纯金相比。
干红的用途很广,它是化妆品、染织、画彩的原料。
同时还具有极高的医药价值。
许多作干红买卖的人都成了巨商。
知道日本江户时代为止,干红都由产地制造。
从江户时代开始,江户地区(今东京)也出现了干红加工厂。
日本干红的最佳品为京都出产的“京虹”。
白粉:从周代开始,中国人民使用铅白。
日本通过朝鲜进口中国的铅白粉。
公元692年日本元兴寺僧人观成试制铅白粉获得成功。
他受到女帝持统天皇的赞扬(《日本书纪》)。
日本平安时期由于社会需求不断增加,白粉的产量也不断提高。
根据日本延喜式记载:御供白粉料蠕米一石五斗、粟一石。
当时贵妇人使用的白粉也许是由米粉或者粟粉制成的。
此外,当时还有淀粉制白粉如麦粉、葛粉、天瓜粉等。
后来又出现了与矿物质混合在一起的混合白粉。
京(都)白粉是以对马出产的铅为原料在京都制成的上等白粉。
后来因对马产的铅供不应求,便增加进口。
由进口原料铅生产的白粉称“唐土”,为中级以下妇人使用的化妆品。
这种以碳酸铅为主要原料的白粉是最原始的。
这种白粉很细,利于化妆。
但铅中毒也时有发生。
每年化1-2次妆的人不会有什么不良反应,但对于终年使用白粉化妆的人来说,则有致命的危险。
妓女们常常因此成为废人。
日本平安时代的故事画卷中描绘的美丽的王姬中刚过四十岁皮肤就被烧出一块块黑斑。
十九世纪后半叶,世界上研制出无铅白粉。
日本也于明治、大正年间进口无铅白粉。
昭和九年(1934)日本政府宣布禁止使用含铅白粉。
黑齿:日本人染牙的风俗习惯是由朝鲜传入的。
日本的《枕草子》、《紫式部日记》、《荣华物语》中都提到:“着装(女子成人式)、庆祝日众妇人皆染黑齿、红赤化妆……。
”大年三十皆染黑齿……“。
《堤中纳言物语》中提到虫姬长的漂亮可爱,只因末染齿,无人招为妻。
可见染黑齿是十二世纪初期京都上流女性化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化妆法逐渐由女性扩展到男性。
无论公卿还是武士,一时间均养成染黑齿的习惯。
“平家的公达敦盛上阵前薄化妆,染黑齿”早已传为佳话。
女子着装(女子成人式)、男子元服(成人式)都要染齿。
染黑齿用的铁浆成为牙齿的装饰品。
染齿被当作成人的标志。
日本室町时期武士家的后代到9岁就要举行“染齿仪式”。
从此,孩子进入适婚年龄,村人不能干涉他(她)们之间的交往。
开始作为成人标准的染齿后来逐渐演变为订婚之日染齿。
后来又改为结婚前一天晚上染齿,而后又改为生孩子时染齿。
最后成为区别已婚者与未婚者的标志。
曾有一段时间不允许私生子染齿,所以社会上流传这样一句话“真可怜,他(她)是一个不能染齿的孩子。
”制作铁浆的工序非常简单,将铁屑浸入酒、茶、醋、饴中使其出黑水。
然后用羽毛、笔或者毛刷涂抹在牙齿上。
为了防止掉色,可以加五味子粉。
这种粉也可为其它染料加固。
日本明治六年(1874)宫内奉旨宣布“皇太后、皇后废御黛、御铁浆……”。
民间除一部分上了年纪的人以外,大多数人也很快改掉了染齿的习惯。
墨刑、文身:文身、墨刑是用针或者利物扎皮肤后构成的图案,然后涂上墨或者其他颜料。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文身的习惯。
《圣约书》及希腊的史书中都有相应的记载。
总的说来,将皮肤刺伤后制成的疤痕式文身以肤色浓重的民族为多。
《魏志倭人传》中有“男子不论大小皆琼面文身”之说。
这种文身据说是为了区分身份、阶层。
日本的《古事记》中也有“琼面老人”的传说。
古时的琼面、文身其装饰意义往往不大,大多作为驱魔的咒术刺青或者某中刑罚出现。
日本江户中期,幕府对犯轻罪的人施以墨刑。
随后诸藩也开始效仿。
在这之前民间已开始流行刺青,日本文化、文政年间到达鼎盛时期。
日本人或将祈愿内容,或将名字及家徽等绸刺在皮肤上。
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装饰行动。
有些人从头到脚,全身都布满刺青,并以此为荣。
作为犯罪标志的入墨在游侠中间大为流行,他们甚至将入墨当作一种时髦。
江户幕府不断发出禁令,禁止民间刺青习俗的流传,但是收效甚微。
到了日本明治五年再次发布《太政官令》加以制止。
但民间的刺青之风仍未杜绝。
一部分男女将刺青作为装饰身体的美容方法。
刺青师的技术在民间悄悄地流传。
在日本南方岛屿地区,入墨异常地发达。
当地人称其为“针刺”。
这种针刺在当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女孩年满十二、三岁时,要在他们的中指及无名指指甲上略施针刺法。
结婚后两手十指均施以针刺法。
尽管明治政府多次禁止,但仍未能完全制止。
民间传说“女孩子不刺指甲将会带来不幸”,所以有的人家在孩子7、8岁时便提前刺指甲。
针刺的纹饰有多种规格,以矢或竹叶为主。
由圆、角、十字、涡卷等进行各种组合。
根据纹饰可辨认刺指甲者所属的岛屿、村落及氏族。
同时各种纹饰也表示祁愿姑娘能织布或者能捕鱼、除魔等。
刺指甲要由专门的针刺匠来完成。
这种针刺匠多为女性。
刺指甲当天,还要着急村中同龄的姑娘一起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