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字与古今汉语语词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5
论词及义位的古今演变词义演变“扩大、缩小、转移”的“三分说”在中国通行了半个多世纪,但它并不能全面解释词义的演变。
张志毅、张庆云先生对词义的演变提出了更为科学的看法。
据此,我们对《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中的前二百个词进行了分析,并对词及词义演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标签:词义位古今演变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词汇是语言中发展最为快速,最为活跃的部分。
20世纪30至60年代,王力先生在其著作中多次将保罗关于词义演变“扩大、缩小、转移和其他”的四种类型,定为“扩大、缩小、转移”的“三分说”。
实际上,词义演变远比这“三分说”复杂。
张志毅、张庆云先生在《词汇语义学》中,将词义的演变概括为义位的易位,义位的产生与消亡,义位的丰化与简化。
据此,我们对《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1959年9月第1版)中的前二百个词进行了分析,以窥词及词义的演变。
一、词及词义基本不变的情况从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没有丝毫变化的词是不存在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词基本不变”是指在所指相同的情况下,古今用词基本不变。
例如,在古汉语中“岸”有三个义位:河岸;崖;高。
到现代汉语中,“岸”的“高大”义独立出来,即表“河岸”的“岸”与表“高大”的“岸”成了两个词①。
但在“河岸”这一所指上,古今用的是同一个词——“岸”。
“词义基本不变”是指词的核心义位不变,其他义位或有变化。
义位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就同一词位而言,其义位往往既有丰化又有简化。
如“天”,无论在古代汉语②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核心义位都是“天空”;其在古汉语中的一个义位“在人额头刺字涂墨的刑罚”,随着古代残酷刑罚的废除,也成了历史义位。
这是义位的简化。
但“天”在现代汉语中的一个义位“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是古汉语中没有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义位的丰化。
据我们统计,词及词义基本不变的词共有78个,占全部词的39%。
如天、星星、风、平原、今年、春天、除夕、月、午后、光、矿、动物等。
尽管这些词在词义上发生了某些变化,但总体来看,还是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的基本构成成分。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前言在中文中,汉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汉字虽然只有26个字母,但是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和形态,使得中文字汇可以达到数万之多。
由于历史、地域、文化差异,使得汉字的形态多种多样,因此就产生了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等现象。
本文将探讨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和联系,并且会介绍一些例子。
一、古今字的区别古今字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使用的汉字,它们在形态和用法上存在着差异,其中包括已经废弃不用的汉字。
对于汉字来说,古字通常是由繁入简,即由形态复杂的字变为形态简单的字。
例如:“冇”(现已废除)原本是“没有”之意,而“没”则是其简化版。
即:“⻊”(che)在目前只能用在“车”这个词上,但是在古代则可以用在很多汽车技术过程中的“车削”、“车床”等词汇上。
异体字是指同一个汉字,但因书写或印刷等因素而存在不同的形态。
例如,“鱼”字在不同的书写方式中可能会出现“魚”、“魚”和“鮀”等形式。
通假字和异体字的关系:通假字和异体字在概念上可能有一些相似之处,都是一个汉字的不同变体。
但是它们的产生原因,以及使用方式和场合等方面的差异是不一样的。
异体字是因为文化交流和书写技术等原因造成的,而通假字是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出现的。
异体字有时候与普通汉字的区别很小, 例如“方”和“房”,而通假字的差异则是因为不同的方言发音,组成相同的字音或者近似的字音。
例如,“懒”字与“烂”在广东话和福建话中会有类似的发音,并且在语言使用中得到了相通的使用。
当然,“懒”和“烂”这两个字在其所代表的含义上没有任何交集,只是因为音音匹配,而通假字才得以产生。
而异体字则不同,异体字的变化往往涉及到更换汉字的构成或者造形,而这种变化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是逐渐发生的。
结论因此,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的区别在于它们的产生原因、形态表现和使用方式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尽管它们也都体现了汉字的多样性和演变,但是具体的涉及领域和使用方式是不相同的。
古今字定義:是指在某個意義上先後出現的兩種不同的字形,先出現的叫做“古字”,後起的叫做“今字”。
比如:莫——暮莫,意为没有,不,不要。
从日,莫声。
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
“暮”为后起字。
本义:日落时,傍晚然——燃。
下形,上声。
四点是火的变形。
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
本义:燃烧。
对于古今字问题,古書注釋的規範是:X,XX,這個意義後來寫作X。
X,X的古字。
X,今字作X。
為什麼會造成古今字: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
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其中有许多是僻字,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
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
后来,汉字不断增多,以《康熙字典》为例,它收了47035个字,但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上古的人头脑简单,概念贫乏,只用少数字就够了。
上古人的概念无论如何贫乏,决不会比近代人的概念少得那样多。
但丝毫不能说明清代人的概念比上古人的概念多四五倍。
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二)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三)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
在這個漢字不斷增多的過程中,就產生了很多古今字。
主要原因有二:1.假借字久借不歸,只得給原意另造新字。
比如,前文說過的,表示選擇的疑問代詞“孰”沒有本字,一開始就借用本義是“食物加熱到可吃的程度”的“孰”字來表示,後來替“孰”字本義所表示的詞造了“熟”字。
亦——腋。
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
“腋”的本字。
本义:人腋窝亦,人之臂亦也。
——《说文》。
字俗作腋胳谓之腋。
——《广雅》《广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收字18150个,是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学汇编,相当于《尔雅》的续篇,书取名为《广雅》,就是增广《尔雅》的意思。
腋在肘后。
——《埤苍》《隋书·经籍志》载有曹魏初博士张揖(字稚让)《埤苍》三卷,六朝隋唐著作多见徵引,大约佚于宋代。
论汉字与汉语的原始关系在今天一般的语言学教科书中,皆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的系统〞,“文字是在语言的根底上产生的。
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①]这个结论对于汉字与汉语的关系而言很不全面,它只说了较后阶段的事,而不是说的全部关系。
本文对汉字与汉语的原始关系作出一些探讨,并就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和拼音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作一些比较。
一在人类所创造的符号体系中,语言无疑是表达概念的最重要的符号之一。
索绪尔在谈到语言与其所表达概念之间的联系时曾用“能指〞与“所指〞来区别“音响形象〞与这种“音响形象〞所表示的“概念〞[②]。
事物的“概念〞是事物在人类大脑中的反映,而“音响形象〞那么是人类表达这种概念的一种语言符号方式,即一种“能指〞。
当类人猿进化为人类时,为了到达相互之间的交流,他们可以通过听觉器官接收信号,然后再通过发音器官传达信号。
但我们必须成认,人类也可以通过视觉器官接受信号,然后再通过手或身体的某个部位的描画动作来传达信号。
初民在生产实践中不仅使用听觉器官将劳开工具和劳动对象发出的声音记忆下来,而且他的视觉器官同样将劳动对象和劳开工具印刻在大脑皮层上,在与其他的人进行交流时,他可以用声音来表达,也可以用身体的各种动作主要是手势来表达。
例如他要表达一个果实的概念,他可以发出果实被他抛掷时发出的“gululu〞〔后来成为“果裸〞一词的来源〕滚动声,也可以用手比划一下果实的圆形。
因此,与“音响形象〞一样,用手比划一个圆形也是一种“能指〞。
如果说前一种“能指〞根源于人类的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那么,后一种“能指〞那么根源于人类的视觉器官和手,我们将前者姑称之为“听说器官〞,后者姑称之为“视写器官〞,当然这里的“写〞是在广义上说的,不仅指写在纸上的,刻划在石头或陶器上的符号,也指诉诸视觉的空间动作。
一些人类学家多谈到现代“原始〞民族存在着手势语,这正是由“视写器官〞产生出来的。
汉字汉语研究2022年第2期(总第18期)从学术史角度看“古今字”术语的核心指向义*温敏(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文学院)提要传统语言学研究中,对"古今字”术语的核心指向义存在两种倾向。
文章认为“古今字”的立足点和归宿都是异形所记录的同词,其核心指向义有三个:以字释词的训诂意图而非研究汉字孳乳文字演进、记录同词而非义转形变、历时标准而非字形联系。
关键词学术史古今字训诂学历时标准形体联系“古今字”是传统的训诂学术语,在现当代研究中,“古今字”的内涵和外延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内涵方面总的来看有两种倾向:一类传承古代的“古今字”观念,认为其内涵义为“记录同一词义的古今不同用字”;另一类则认为自清代王筠起,“古今字”研究已发生转向,“古今字”是文字学术语,讨论文字的孳乳和分化问题。
“古今字”到底是文字学概念还是训诂学概念?焦点问题主要有三个:研究的目的是词还是汉字演进规律?记录的词项是否同_?形体相关是否为必要条件?文章认为“古今字”的立足点和归宿是异形所记录的同词,其核心指向义有三个:以字释词的训诂意图而非研究汉字孳乳文字演进、记录同词而非义转形变、历时标准而非字形联系。
1.以字释词的训诂目的而非汉字孳乳“古今字”术语自汉代产生,就是从具体文献用字出发,以字训的形式沟通古字*本文为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从七版《现代汉语词典》看现代汉语词汇近六十年之发展演变”(17YJA740054)及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现代汉语词典》字词关系与资料库建设研究”(2018BYY023)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写作过程中承蒙李运富教授悉心指导和匿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谨致谢忱。
2022年第2期・81・和今字关系,达到以今释古、注释词义、疏通文句的目的,最终解决字记录的词项问题,落脚点是字词关系。
我们选取汉魏、唐代、清代学者的注疏实践和理论表述,来阐明“古今字”用语的训诂学本意。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汉字学中的三个重要概念。
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是:一、古今字通古今字通指的是古代和现代汉字的共通字形,具有相同的意义和用法,相当于现代标准汉字的一部分。
古今字通的判定标准是《现代汉语词典》,《简化字总表》中列出的字形和字音。
其实“古今字通”的概念并非是现代新发明的概念,早在汉代就有了类似的概念。
《说文解字》就明确提到:“今字通今人,古字正古字。
”也就是说,古代的“古字”在当代可能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被当作了另一个字,此时古字已经不能用了,但通行的现代字与之相同,形成了“古今字通”的现象。
二、假字假字是指“在字形上类似于真字、但与之发音不同,在实际使用中代替真字,发挥同样的意义”的字。
“假”并不意味着这些字是真正意义上的伪造品,而是指它们与真字之间的关系属于“假设与实质之间的关系”。
由于历史的变迁,语言的演化,或者地域、职业的差异,一些字会出现音、形、义等方面的分歧。
这时出现假字也就在所难免。
例如,“借”、“介”两个字的原本字形相似,但音不同,为了解决发音困难的问题,人们就把“介”字的左部分改为“亻”并读成“借”,这就形成了假借之义。
三、异体字异体字是指“与正字的形、音、义具有一定联系,但在形式上与正字略有差别或差别较大的字”,是一种多样性与变异性的体现。
由于汉字字符数量庞大,而且过去的字形相对繁琐,加上写字的手臂斗争,不少人就发明了自己的书法变体,形成了花体、缩字、草书等多种书写方式。
从而就会产生各种异体字的出现,被广泛应用于文化艺术、民俗风情、文物古迹等多个领域。
由此可见,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都是汉字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熟悉这些概念的差别与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字。
[精品]论古今字和同源字的联系
一、古今字和同源字的定义
古今字,古汉语字词的总称,它通常指出现在中国古诗词、书籍、汉字研究等文艺作
品中的字,是指古代的汉字,在汉字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未曾消失或根本没有变形的汉字,也叫古汉字、古文字。
同源字(英语:etymology),又称智字或异体字。
智字,一般指字的同形异音的变
形字。
词源学,也叫智字学、同源词学,是汉语词汇发展史的一部分,研究汉字形体的演
变过程,探讨汉字的历史变化及其同源的的演变规律,智字的根源是以古代汉字的形体变
化为基础,同源字它也可以在现代汉语及方言中有所体现。
古今字和同源字互为包含,因为古今字和同源字都是汉字表达思想的文字符号,都反
映不同时期汉字发展,还是用于写中文,这两者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汉
字发展变形的整体过程。
立意上而言,古今字,也就是历史上有记录的汉字,都是同源的,即有着相同的源头,因此古今字可以称之为同源字,也称之为智字,有时翻译为“古今同普”。
此外,古今字和同源字也有所不同,它们的区别在于,古今字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汉字,主要是古汉字,它们是在历史上经过一段时间,未经任何调整的汉字,有其明显特征。
而同源字不仅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汉字,还指今天形异音同的汉字,这些汉字,是指
历史演变过程中,其形体出现变化,而声音并没有变化的汉字,它也可以用于当代的文字
表达中。
例如:“学”和“習”就可以归为同源字。
总之,古今字和同源字是汉字发展变形的重要素材,它们对中国文明是十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古今字在中国文化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得古今字与同源字成为汉语语言
文化辨析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是个很大、很复杂的问题,本文“大题小作” ,简要的谈谈看法。
一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汉语的书面语工具,汉字和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
先有汉语,后有汉字。
汉字是在汉语基础上独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自源文字①,具有自己的独特文字体系。
汉字的独特性,集中表现在造字法或写词法上。
综合古今汉字说,汉字是按照造字法设计的一套表意、表意兼表音的结构复杂的形体符号记录汉语的语素(或词) ,字是独立的音节符号、语素符号,在书面上,字是读音单位,也是书写单位,不实行词的连写。
汉字的古老形态,殷商时代(前1 60 0~前 1 0 46)的甲骨文、周代(前 1 0 46~前 2 2 1 )的金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汉字的这种独特文字体系基本确立。
在由古代汉字演变和发展为现代汉字过程中,有两次大的飞跃或创新,一次是造字法,一次是字体,汉字的性质和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形声字的兴起并发展为汉字的主体。
东汉大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的“六书”理论,按清·戴震“四体二用”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属用字问题。
在造字法中,形声是一种创新的、最富生命力和能产性的造字法。
形声意(意符)音(声符)并用,给象形字加上了专门标音的符号,不但突破了象形、指事、会意造字上的种种局限,而且使汉字从纯表意的文字转化为表意兼表音的意音文字。
这是重大的飞跃。
形声字的发展异常迅猛,据清·王筠统计,《说文解字》的93 53字中,形声字占82 % (7697字)。
在南宋·郑樵《通志》的 2 42 3 5字中,形声字占89% (2 1 81 0字)。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中国文字在近古期以后,几乎完全是形声字。
”形声字是现代汉字的主体,在世界文字类型中属于“混合型”的意音文字或“表意性音节文字”。
隶书、楷书的兴起改变了汉字的面貌。
汉字的形体,经过了从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演变为隶书、楷书的由繁趋简的过程。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是汉字学中常见的概念。
它们虽然都与汉字有关,但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却很大。
下面从不同角度来论述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一、定义和特点1. 古今字:指在不同时期汉字所写的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例如,“宾客”在古代被写作“賓客”,“教育”在古代被写作“敎育”。
2. 通假字:指在文化交流、部分方言、异体字的情况下,不影响意思的汉字替代。
例如,“慶祝”可以写成“庆祝”,“晚會”可以写成“晚会”。
3. 异体字:指同音同义的汉字中,因不同人或地区、历史等原因所产生不同的字形或写法。
例如,“酒”可以写成“酉”,“麒麟”可以写成“麟”。
二、变化的历史古今字是因为汉字的历史和发展而产生的。
在汉字的漫长历史中,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例如,“日”字在古代写为“曰”,现代写法则改为直线、半圆弧组合而成。
通假字则是因为经济文化交流或方言差异而产生的。
例如,广东话中的“饺子”可以写成“餃子”,而普通话中的“篮球”也可以写成“蓝球”。
异体字则是因为个人、地区偏好或历史、文化传承等原因而产生的。
例如,“街”字在一些地区可以写成“衖”,“瓶”字在民间常常写成“缾”。
三、区别和联系1. 区别:可以看出,古今字主要是汉字发展造成的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变化,通假字则是因为不同区域、文化所产生的汉字替换,不影响意思。
异体字则是同音同义不同写法的表现。
2. 联系:这三者之间也存在联系。
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都是汉字的变化和演变,都是汉字发展的一个缩影。
同时,三者也互相影响,例如某个字的异体字也可能成为新的通假字。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在中文的书写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这三种不同的情况。
虽然它们之间有很多区别和联系,但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中文却至关重要。
首先,古今字通是指古代和现代的汉字用法相同,发音相同或者近似的汉字。
古代的汉字常常与现代用法有所不同,但是有些汉字的古代用法与现代用法几乎没有区别,这就是古今字通的情况。
例如,汉字“人”,在古代和现代的用法都指人类或人类的一员;汉字“日”,在古代和现代的用法都指太阳或时间的一个单位。
由于古今字通,我们通常能够理解古代文献或历史资料中使用的汉字。
其次,假字是指在汉字中,为了简化或缩写文字而使用的非正式的汉字。
通常来说,假字与正式的汉字在发音和形状上都有所不同。
例如,汉字“飞”,在某些场合下可以简化为“非”;汉字“便”,可以简化为“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假字常常可用于简化汉字,但是它们的使用范围通常是有限制的。
例如,假字在重要的文件、书信、合同等正式场合下是不允许使用的。
最后,异体字是指在书写中,与正式汉字形状相似、发音相同或相近但却不是官方规定的汉字。
异体字通常与正式汉字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例如笔画数、书写形式等。
在历史演变中,由于地域和族群的差异,汉字的书写规范也会发生变化,出现异体字的情况也就不可避免。
例如,汉字“马”在北方可以写成“馬”,在南方可以写成“马”。
异体字的出现,往往需要我们有更深入的汉字学知识,才能够准确理解和正确使用。
总的来说,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都是汉字书写中常见的情况。
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才能够正确地使用中文。
同时,汉字书写的历史演变也告诉我们,汉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漫长的变迁和发展,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和接受这些变化。
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是个很大、很复杂的问题,本文“大题小作” ,简要的谈谈看法。
一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汉语的书面语工具,汉字和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
先有汉语,后有汉字。
汉字是在汉语基础上独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自源文字①,具有自己的独特文字体系。
汉字的独特性,集中表现在造字法或写词法上。
综合古今汉字说,汉字是按照造字法设计的一套表意、表意兼表音的结构复杂的形体符号记录汉语的语素(或词) ,字是独立的音节符号、语素符号,在书面上,字是读音单位,也是书写单位,不实行词的连写。
汉字的古老形态,殷商时代(前1 60 0~前 1 0 46)的甲骨文、周代(前 1 0 46~前2 2 1 )的金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汉字的这种独特文字体系基本确立。
在由古代汉字演变和发展为现代汉字过程中,有两次大的飞跃或创新,一次是造字法,一次是字体,汉字的性质和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形声字的兴起并发展为汉字的主体。
东汉大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的“六书”理论,按清·戴震“四体二用”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属用字问题。
在造字法中,形声是一种创新的、最富生命力和能产性的造字法。
形声意(意符)音(声符)并用,给象形字加上了专门标音的符号,不但突破了象形、指事、会意造字上的种种局限,而且使汉字从纯表意的文字转化为表意兼表音的意音文字。
这是重大的飞跃。
形声字的发展异常迅猛,据清·王筠统计,《说文解字》的93 53字中,形声字占82 % (7697字)。
在南宋·郑樵《通志》的2 42 3 5字中,形声字占89% (2 1 81 0字)。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中国文字在近古期以后,几乎完全是形声字。
”形声字是现代汉字的主体,在世界文字类型中属于“混合型”的意音文字或“表意性音节文字”。
隶书、楷书的兴起改变了汉字的面貌。
汉字的形体,经过了从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演变为隶书、楷书的由繁趋简的过程。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是汉语中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是人们使用汉字演变和发展的产物,这三种字的区别和联系如下:
一、古今字通
古今字通指的是古代汉字与今天所使用的汉字相同或类似的字形,其中一些字的意思或用法在古代与现代有所不同。
例如:“腹”字在古代有“心脏”的意思,而在现代的意义是“肚子里的器官”;“华”字在古代表示的是“花朵”,现代的意思是“光彩、美丽”。
这些字虽然在写法上与现代汉字有些许差异,但其基本意思和用法与现代汉字相同或类似。
二、假字
假字指的是一些表意不明,但在现代汉字中被广泛使用的字,这些字实际上是根据字义或取音而造的新字。
例如:“非”字,是由“非”与“非”两个字的音加上“非”字的旁组成的,这个新字的意义就是来自“非”与“非”两个字的意义的合并,表示“不是、错误”。
由于其字义不明确,只能根据其所代表的词义进行理解和运用。
三、异体字
异体字指的是在汉字演变过程中,因为不同地区、不同书法家或不同时代而形成的字形不同,但其基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字。
例如:“风”字,不同字体中风旁有时候会画成“几”旁,这是因为在书写过程中,几旁的形状更加简单易写,所以出现了这种异体字。
这种异体字在不同书法家或流派中往往也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意思和用法上没有区别。
总体而言,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都是汉语文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相互关系和演变过程也反映出了汉字演化和书法发展的历史和变迁。
在学习汉字和文字方面,理解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的区别,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对外汉字教学中字与词的关系字与词是汉字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字与词的关系,并探讨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字和词。
一、字与词的基本概念字是汉字的最小单位,它是表达意义和音义的基本要素。
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独立的形体和意义。
而词是由一个或多个字组成的,具有独立的语法功能和意义。
字是词的组成部分,词是字的组合形式。
二、字与词的关系1. 字是词的基本组成部分:词是由一个或多个字组成的,字是词的基本单位。
通过掌握字的形体、音义以及基本用法,学习者可以进一步掌握和运用词汇。
2. 字是词义和语法的基础:字的意义和音义是词义的基础,而字的词性和用法则是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基础。
学习者只有掌握了字的基本知识,才能理解和运用词的意义和语法。
3. 词是字的延伸和拓展:词是字的组合形式,通过不同的字的组合,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词汇。
词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
4. 字与词相互影响:字和词是相互关联的,学习者通过学习字的基本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汇;而通过学习词汇,学习者可以进一步探究字的意义和用法。
三、对外汉字教学中字与词的教学策略1. 整体认知法:在教授字和词时,可以采用整体认知法。
即通过给学习者展示字和词的整体形态,让学习者通过观察和感知,逐渐掌握字和词的形体特点和意义。
2. 关联记忆法:在教授字和词的时候,可以通过和学习者已掌握的字和词进行关联,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新的字和词。
比如通过将新学的字和词与已知的字和词进行对比和联想,帮助学习者建立联系,加深记忆。
3. 语境教学法:在教授字和词的时候,可以通过设置语境,让学习者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学习和理解字和词的意义和用法。
通过真实的语境,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字和词的使用场景和语法功能。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教授字和词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呈现字和词的形态和用法,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
论汉字与古今汉语语词文字虽然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各民族的文字表现的是各民族的语言。
但是文字并不是完全消极地表现语言,它反过来对语言也有推动发展的作用,其中对语词的发展影响尤为明显。
汉字不仅对古代语词有影响,对现代语词也有影响。
下面我们分析这种现象。
一、汉字与古代汉语语词古代汉语语词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上古(先秦、两汉),中古(魏、晋、南、北、朝、隋、唐),近古(宋、元、明、清)。
上古文献除用一些联绵词(或称联绵字)外,几乎都是用单字词的;中古文献,多字词有所发展;近古文献,多字词明显增多。
但总的说来,古代文献还是以单字词为主体的。
以单字词为主体与汉字的关系更加密切。
汉语语词发展的趋势是由单字词向双字词、多字词发展。
深入了解单字词,便能进一步探讨双字词、多字词的源流变化,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反过来对汉语发展所起的作用。
世界上不论哪一种语言,总是以明确简洁为佳。
在这一点上,汉语是突出的。
联合国里正式文本使用中、英、法、俄、西班牙以及阿拉伯文。
这几种文字,中文本最薄,而其语言文字能完整无缺地表达文本的内容。
可见汉语文是最简明的。
文字产生前,各民族的语言已有区别,语言有的冗长,有的简洁。
有了文字记载,其文字也会促使语言向冗长或简明方面发展。
我国祖先创造的汉字是一种“词型文字”[1],一个字就是一个词。
口头上同音的词,书面上用不同形的字表示,词义明确,不会混乱。
汉字单字词的构词能力比西文强[2],在上古它已能适应口语里的单词的发展。
先秦、两汉的文献只用一万一千二百多字,而汉字单字的发展能力可达数万、十数万[3],故大有余地。
人们说话一般要求简明,如用单字词表达意思无障碍,总喜欢用单字词而不用多字词的。
汉字的使用,也反过来促使汉语口语中的单字词不断丰富发展。
汉语口语中使用单字词的数量早已超过世界上其它民族语言使用单字词的量。
由于汉字是一字一音节的,因此它是世界上各民族语言中使用单音节最多的语言。
汉语的单字词为数多,除少数的词外,大部分词中的各字又有其独立的词义。
故构双字词的能力,汉字也比西文字母强。
西文字母只能表达口头语音。
人们说话时出现同音词可用手势、表情、语调、上下文等语言环境帮助区别。
如果写成文字,西文对许多同音词是难区别的。
因此西文的同音字、同音词绝对不能多。
这样,西文只能向创造不同音的词方向发展,用增加词数来满足表达语言的需要。
西文相当多的词要用20-30个字母构成,双音节的词少,单音节的词更少。
汉语双字词(双音节词)占大多数,而西文双音节词只占一小部分。
可见汉语言文字较欧西的简洁。
此其一。
其二,汉字一字一义,搭配灵活。
古代汉语语词,基本上是没有形态标志的。
其词性不能从单字词上表现出来。
但是我们读古代文献时,只要词义明确,语句中的词性一般是不会弄错的。
原因何在?主要是古代汉语的词性是由词序决定的。
词序是句法范畴。
汉语的句法是比较简明而稳定的。
我们查看三千多年来的文献的句式,“主语——谓语——宾语”这一顺序始终是汉语中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句式。
汉语语词只要置入这一句式的某位置之中,我们就可以明确地知道该词词性之所属,不必斟酌什么词性的形态标志。
例如“春风风人”的第一个“风”,在主语位置,必定是“名词”;第二个“风”在谓语位置,必定是“动词”。
“雨雪交加”中的“雨”是在主语位置,必定是“名词”;“冬十月雨雪”(《左传·桓公八年》)句中的“雨”是在谓语位置,必定是“动词”。
又例如:“水火不相容”中的“火”在主语位置,必定是名词;“昆虫未蛰,不以火田。
”(《礼记·王制》)中的“火”在谓语位置,必定是“动词”;“十万火急”中的“火”是在修饰谓语“急”的位置,起修饰作用,属于状语性质,必定是形容词。
我们说的这种词序是汉语中最主要最基本的。
当然不是说它包括一切词序现象。
其三,表示性别的词也是简明的。
汉语词中表示性别,只要在这些词前面加个表性词。
表示雄性,只要在这些词的前面加个“雄”字或“公”字;表示雌性,只要在这些词的前面加个“雌”字或“母”字即可。
西文则几乎每一个词都要造一个(有的两个)独立形式的词,且用音节多。
其四,汉字不需数、时态、格等形态变化。
汉字原来也有单、复数变化的,后来不用了。
姜亮夫先生在《语言文字的基础及其变迁》一文中说:“汉字里最早有数的表示。
汉字表数是以实体来表示的。
重叠形式是汉字表数的方法。
如:、、、木、林、森、小篆之后,叠形之字都有音有义,到底是否读这么多的音大可怀疑。
”他又说:“三叠式的字读音相近,如:‘’、‘’都用原音。
‘淼’与‘’亦是双声。
”[4]其后,汉语的音、复数已经完全可以从名物、动作的数量词中反映了,这种名物、动作本身再加表示单、复数的形态标志就成多余的了。
因此这种形式就没有发展。
现在常用的“林”、“森”等字已经不是表示单复数,“森林”已经连用成一人双字词了。
“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的表示,汉语是在行文时明确用“现在”(当今、现时、目下、当前等)、“过去”(昔日、已往、从前、当初等)、“将来”(将、将要、来日、以后等)表示其后面所说的话的时间了。
听者、读者决不会误会。
因此它在动词上不必加什么形态标志。
“格”,俄语比较严格。
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六“格”。
汉语不用“格”的形态变化已能完整正确地表达语意。
因此也没有发展“格”的形态变化的必要。
中国学生平时讲话、书写都不用“格”,学习俄语的“格”都觉得麻烦。
“格”有形态变化,其构词的长度要增加。
所以联合国文件,中、英、法、俄、西班牙等文本最厚的一本便是俄文本。
由上可见、汉字的构词法和构句法由于适应汉语简明的发展,所以三千多年来,它始终保持这个简明的特点。
再说,古代汉语自汉赋到魏晋南北朝文,双字词增加。
“辞”、“赋”讲究骈丽,文人自造新词,以适应其骈句之需要,于是出现了许多新的双字词。
这些双字词后来只保留在作品中,人们口头上很少运用。
所以有人批评这时期文人是搞“文字游戏”。
这样的批评是有道理的。
不过从汉字促进语词发展看,却说明汉字对汉语的反作用。
因为汉字多,近义词多,构成双字词极为方便。
久而久之也就形成语言双音节和语句骈行整齐的特点。
这种特点,从《诗》、《楚辞》、汉赋、唐诗及文言散文句都看得清楚。
就是从现代的白话文和口语也可以看清楚。
二、汉字与现代汉语语词现代汉语语词是由古代汉语语词发展来的。
它与古汉语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不能一刀切断。
但是也有区别。
古汉语语词,见于文献的,主要是书面语言的词语,即文言语词。
现代汉语语词指辛亥革命以后的语词。
“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重视口头语言,于是就较重视继承和发扬宋话本、元杂剧、明清小说中有生命力的词汇。
文言文多单字词,脱离口语太远,已不适应。
为适应口语的需要,在单字词的基础上迅猛地向双字词和多字词发展。
解放后的发展速度更快。
现今报刊上的文章,双字词、多字词已占大多数。
下面我们来作一些分析:(一)现在报刊中的文章双字词、多字词虽然占大多数,但是文章中所出现的单字词使用频率要高得多。
例如:一、的、个、大、小、地、同、是、了、在、下、有、和、这、人、用、时、成、级、我等[5],不可忽视。
(二)现在报刊中的复词以双字词为最多。
而其词义绝大部分都与其中作为词素的原单词义有关。
例如:冷藏冷场冷淡冷冻冷盘钢板钢材钢锭钢轨钢丝离别离心离开离散离谱扬言扬名扬弃扬帆扬旗热烈热力热恋热火热量雅正雅致雅兴雅趣雅观前方前辈前敌前守前臂后方后背后备后尘后代我们只要了解单字词词义,便不难明白这双字词的词义。
除部分疑难的词外,多数的词望字已知其大意,再结合上下文便能理解了。
所以人们只要掌握三千多个常用单字词,学会当今最常用的两万个双字词和多字词就不困难了。
(三)现代汉语语词自“五四”以来虽然有极大的发展。
但是人们的遣词造句并不定型。
有些人主张尽快实行汉字拉丁化的改革。
这是不切合实际的。
首先,汉语双字词和多字词的结构松散。
例如:“褒贬”、“悲欢”,在某些语言环境中,两者都是自由词组,不能连写。
而在另一些语言环境中,两者又可以是偏义复词,应该连写。
又例如:“碍眼”、“拙涩”、“振刷”、“出惊”、“亢奋”等,见于重要作家作品,有一定的使用频率。
但难以划分词或词组的界限。
是连写呢,还是分写?又例如:“作家”、“东家”、“行家”是派生词,词根加上词缀后意义有了引申转换,成词连写无疑。
“画家”、“演说家”、“舞蹈家”词根加上词缀后意义并无引申转换,应认为其合成形式结构还不固定,不宜连写。
如果文联发通知邀请“作家”、“演说家”、“舞蹈家”、“画家”开会,写成“zuojia(作家)、yanshuo jia(演说家)、wudao jia(舞蹈家)、hua jia(画家)妥当吗?还有同族词,“黄色”、“桃色”意义已经引申转换,可以认为其合成形式结构固定,应该连写;“绿色”、“玫瑰色”意义没有引申转换,可以认为其合成形式结构不固定,不应该连写。
如果我们说:“黄色、桃色、绿色、玫瑰色都是颜色”。
这样一句话怎么写?有三种写法:(1)“黄色”、“桃色”连写,“绿色”、“玫瑰色”分写;(2)全部分写;(3)全部连写。
(1)的理由是“黄色”、“桃色”除在具体语言环境的意义外还另有引伸转换义的特点,应特殊处理。
(2)的理由是词应严格由具体语言环境决定,在一句里四者都同等,都是合成形式结构不固定的。
(3)的理由是:“黄色”、“桃色”连写,为求书写形式一致,“绿色”、“玫瑰色”也作连写处理。
这三种拼写形式,方案制定者自然可以任选一种,但是读者是难以理解的。
其次,单字词与双字词同义的,写文章的人可以任意选用。
例如:连词中的可.是、但.是、然.而、虽.然、并且..(可独用“并”或独用“且”)、而.且等下面加点的字都可以单独使用。
其他的词,如:容易.、睡.觉、互.相、今.天、明.天、平均.等也可以单独用其下面加点的字。
不单是书面上能这样用,口头里也可以这么说。
对于这类词连写还是分写?可分可连。
如果拼写法一定要连,那末,“语言”这只“足”就得去适“拼写法”那只“履”了。
其三,文学作品,尤其是表现历史题材的小说、戏剧等,为表现人物的语言特点,有时还不能不引用文言。
撰写短小精悍的杂文、随笔,半白半文的话也难全部消灭。
鲁迅《孔乙己》中有这类话,以后仍然会有。
如果改用拼音文字,这种文章就难读懂。
鲁迅的作品被认为是典范的白话文。
我曾说过,如果把鲁迅的杂文全部翻成拼音文字,可以断言,没有几个人能全部读得懂。
如果把《红楼梦》译作拼音文字,恐怕译好后译者自己也会瞠目结舌不知所云了。
其四,词儿连写问题。
汉字出现初期,有过词儿连写阶段。
有二个字连写、三个字连写等。
连写形式也多样,有竖式、横式、综合式等。
下面略举数例,以见一斑:(见甲骨文)(一)二字连写①竖式:上帝二示小乙父甲黄牛②横式:示癸武丁南庚祖甲母丙(2)三字连写①横式:康祖庚母妣甲②综合式:小祖乙三祖丁翌日庚十二月在《甲骨文编》中的“合文”部分,二字连写的有348个,三字连写的有23个,合共有 37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