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 格式:docx
- 大小:10.11 KB
- 文档页数:3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把数学教育转到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
但是,现在很多小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弱。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数学知识学习是否有用的困惑,进而产生不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以,小学数学课堂应加强应用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
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
比如,“比的意义”讲完之后,可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体重比血液之比大约为13:1,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7:1。
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途呢?如果要知道自己血液的重量,只要称一称自身的体重,马上就可以算出来;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凭借坏人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到坏人的身高。
再比如,学完了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数,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节省的钱存入银行,并且预算一定时间后得到的利息。
二、课堂教学应该联系实际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
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新课标中提出,数学课程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那么,什么是应用意识呢?《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下面我就围绕这两层含义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抓住生活契机,让学生寻找生活数据,感受应用起源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有着自己的理解。
当遇到一些生活现象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进而去研究这些现象,以进一步获得对现象本质的理解。
就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也具有一些生活经验,这些正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
而义务教育阶段的许多数学知识,如概念的产生,计算法则的由来,几何形体的特征及有关公式等,无不渗透着数学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有关数学知识之前,精心设计课前活动,让学生在课前活动中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
在教学数学“税率”一课前,让学生去了解自己的家长所缴纳的税款,如农业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等等,让他们对税率有个初步的了解。
继而思考:什么是“税率”?我国现行的税种有哪些?为什么要交税?学生带着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主动地寻找答案。
教师通过常规化的布置这样的课前活动,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学习“税率”的意义和作用。
二、精心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应用机会,激发应用兴趣学生对生活情境尤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挖掘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生产以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应用意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数学的应用性质决定了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下面是一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策略:1.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师可以通过举一些实际的例子,如使用比例与变比例来解决市场调研问题,或者使用几何知识来设计房子的户型等等,引发学生对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 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数学建模。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和求解。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运动的场景,让他们运用速度、时间、距离的关系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 加强实践性训练。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活动或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学习平面几何时,可以组织学生使用直尺和圆规制作各种图形,通过实践中的观察和操作,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4.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和项目研究。
参加数学竞赛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领域,深入研究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意识。
5. 注重思维方法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还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通过建立模型、寻找规律、分类讨论等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
6. 教师示范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在学习平面几何时,教师可以先示范如何使用面积公式计算图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运用面积公式计算其他图形的面积,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创设情景,进行数学建模和实验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和项目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同时教师的示范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因此,我们要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创设富有情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比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带来自己的玩具汽车玩具手枪放在讲台上。
讲一讲自己是怎么玩的?怎么用的?学生讲完后,教师提问:你们想一想,如果没有玩具汽车玩具手枪,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呢?学生答道:可以用人民币代替。
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这样的导入设计基于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他们身边。
二、加强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必须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才能慢慢领会。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如: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教师先出示一组口算题:24÷2= 36÷3= 27÷3= 48÷4=……并提问:算除法口算时商写在什么地方?余数写在什么地方?教师告诉学生除法算式就像一座小房子而商就是房子里住的小主人而余数就是小主人不愿带走的客人(边说边用课件演示)。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到商店买东西时常常看到价格标签而知道应付的钱数和找回的钱数之间的关系(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这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
再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设计了给动物村庄设计车轮的环节(小猪、小兔、小牛的车轮分别设计成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获得数学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抓好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一、重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应当重视数学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到的数学知识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应当具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具有收集信息、整理休息的能力,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以加强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的内涵或外延方面的教学,加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比如,在讲到等差、等比数列的应用时,可以引入目前较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储蓄方面的一些问题,对课本例题进行补充改造。
这样学生不仅复习巩固了课本知识,而且初步了解了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关注并发现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数学因素、数学问题的意识,提高了自己主动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概括、抽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调整充实教材内容,从生活原型中提炼例题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一个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数学活动。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一个合适的环境,提供一些生动的素材,以促进学生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
并以此为出发点,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将数学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所学的数学是与平时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是有用的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
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因此,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应用数学的意识是一个人数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由于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通过大量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不失时机地使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的价值,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才是数学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应用意识学生在初学数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例如教学在“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搜集自己班男、女生的身高、体重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男、女生的性别差异,遗传因素和营养结构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自己班学生的成长情况,并制订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健身计划与合理的营养计划,这样既渗透了保健知识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又如:组织学生观看一个经常交通堵塞路口的车流量的录像,要求学生对通过的机动车辆、行人数量作一个统计,并让学生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制成统计图表,然后列出路口中出现的问题:(1)此路口经过的汽车较多;(2)路口经过的摩托车、自行车载客多;(3)有的行人与机动车混杂在一起,有安全隐患。
根据上的调查情况,学生们制订出了好多的改进措施。
这时,我就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联想到我们学校向西约400米处的十字路口来往车辆多,人口密集,我们小学生应该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从密切“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入手。
教师通过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架设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
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而孔,而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数学学习的角色,才能学懂数学,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的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一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让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1.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小学数学中绝大部分学习内容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
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
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
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儿童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看似零散、无序、混沌、停留于表象的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重
要资源。
二、生活问丿“数学化”让生活走进课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
界,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相关的因素, 提出用数学解决的问题,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
的信心。
2. 学会用数学,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三、积淀生活回归数学一一让数学教学更具“后劲儿”
1. 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画图的策略:因为小学生理解水平的局限,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他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能够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协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所以我们认为,画图应该是孩子们掌握的一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为什么说画图很重要呢?主要是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朵的问题简单化。
常用的画图的方法有: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等。
②推理的策略:推理是理解和使用数学的基础,而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问题解决的水平。
学生在猜测、检验和修正时要使用逻辑推理来调整自己的猜测;使用图表时,要用逻辑推理来分析图表。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很难把逻辑推理和其他策略分开,过去我们所说的
“分析法”和“综合法”都能够看作是简单的逻辑推理。
不过,有一些问题却是以逻辑推理为主要的解决策略。
不管是主要的策略还是与其他问题解决策略结合起来使用,逻辑推理对学生成功地解决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③列表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我们将问题的条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把它列举出来,往往能对表征问题和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尝试调整的策略:尝试的策略,简单的说就是你不知道该从哪开始的时候,能够先猜一猜,来实行尝试。
猜测的结果,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并不符合要求,还需要把猜测的结果,放到问题中去考虑,进一步调整寻找答案。
⑤模拟操作的策略:模拟操作是通过探索性的动手操作活动,来模拟问题情境,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一种策略。
学生是通过自己探索的过程,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己知的问题来实行推导性的研究。
通过这种开发性的操作的策略的训练,不但能够使学生获得问题的解决,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智慧不能像知识那样直接传授,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中由教师以自身的智慧持续唤醒、点化、丰富、开启。
有效地创设和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必需的数学思想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