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益生菌的科学共识(完整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12
中文版益生菌与益生元指南_2024中文版益生菌与益生元指南_2024益生菌是指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菌种,可以帮助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消化功能,提高免疫力。
而益生元是指可以提供益生菌生长和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
益生菌与益生元的相互作用能够达到理想的调节肠道菌群的效果。
在本篇指南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益生菌和益生元,以及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常见的益生菌1.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种常见的益生菌,包括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乳酸菌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增强肠道免疫力,改善肠道功能。
2.双歧杆菌:双歧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益生菌,可以帮助消化食物,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免疫力,预防腹泻等肠道疾病。
3.古生菌:古生菌是一种新兴的益生菌,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改善肠道健康,增强免疫力,缓解肠道炎症等。
二、常见的益生元1.益生纤维:益生纤维是一种可以提供益生菌生长和活动所需的纤维素类物质,可以促进肠道菌群的平衡,改善消化功能,预防便秘等肠道问题。
2.低聚果糖(FOS):低聚果糖是一种益生元,可以提高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具有保护肠道健康的作用。
3.树皮果胶:树皮果胶是一种天然的植物纤维素,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可以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改善肠道环境,有助于促进益生菌的生长。
三、益生菌与益生元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使用方法:益生菌和益生元可以通过口服药物、饮品、食物等方式摄入。
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选择适合的产品,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和用法使用。
2.注意事项:益生菌和益生元在正常剂量下一般是安全无害的,但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孕妇、哺乳期妇女、年幼儿童及免疫功能较低人群慎用,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使用过期或存储条件不当的产品可能会导致菌种死亡或污染,使用时要注意查看产品的保质期和储存条件。
-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异,需要适度调整剂量和使用时间,以达到最佳效果。
-饮食中应保持均衡,多样化,搭配益生菌和益生元使用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57科学使用益生菌来养鸡刘丽华(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050200)摘要:益生菌是指对动物生长和发育有促进作用的一类微生物,养鸡生产中常用的益生菌种类有乳酸菌、酵母菌、丁酸梭菌、益生芽孢杆菌等,需要科学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临床建议益生菌制品要拌料使用,根据产品所含的微生物种类确定给药周期,选择家禽专用菌种,使用时要避免和抗生素联用,科学储藏益生菌产品。
关键词:鸡;微生态;科学;益生菌益生菌是一类对机体生长发育有益的微生物,正常动物体内都会携带,肠道健康的家禽其体内益生菌会处于优势地位,很少出现消化道疾病[1]。
当菌群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出现失衡时,就会发生腹泻、过料等肠炎表现。
下面笔者以此为话题和大家进行一下深入交流。
1肠道微生态及耐药菌鸡肠道菌群在1日龄就已经开始形成,4日龄时菌群数量显著增加,直到第2周左右开始变得稳定,菌群很容易受到饲料、饮水以及环境中微生物种类及数量的影响。
抗生素是否规范使用也会影响菌群的形态,滥用就容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甚至能产生多种抗生素都耐药的“超级细菌”。
目前,新兽药的研发速度远低于耐药细菌产生的速度,要想控制这些耐药菌,临床上一般都是通过轮换用药、加大用药剂量、延长用药周期等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见到效果,但长期使用又导致了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2常见致病菌及发病机理家禽临床常见的肠道致病菌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以及志贺氏菌等,当在特定时机和条件下,这些致病菌在数量和质量上超过肠道内的益生菌时,微生态就会失去平衡,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表现。
我们所说的特定时机和条件,主要包括饲料和饮水的微生物超标,鸡群发生应激,其他病原体继发感染以及滥用药物致使有益菌被大量杀灭等。
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潜在病原菌数量快速增加,其代谢过程产生的毒素会对肠黏膜造成破坏,黏膜表现增厚、坏死和脱落,而很多分泌消化酶的腺体处在黏膜中,黏膜受破坏后消化酶的分泌会受到影响,导致饲料的消化和吸收受阻,影响鸡生长发育[2]。
中国营养学会益生菌与健康专家共识(2019年)来自益生菌研究和应用领域的专家,分别从益生菌的定义与种类、特性、健康益处、安全性评价、消费者建议等五个方面,遵循科学和临床证据的原则,经反复讨论修改,最终达成科学统一共识。
本共识制定的目的是为广大居民健康消费提供指导,为益生菌产品的健康效应和安全评价提供依据,也为监管部门提供有益参考。
本次发布的共识概要全文如下:1、定义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当摄入充足的数量时,对宿主产生健康益处。
发酵食品中的微生物不能直接称为益生菌,肠道中的有益菌、粪菌移植物及相关制品也不属于当前益生菌概念。
本定义特指食品中的有益微生物,只有在进行分离鉴定、安全评价及功能试验后且符合益生菌概念的,才能称为益生菌。
2、我国常用益生菌种类根据国家卫生管理部门颁布的《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和《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有可能符合“益生菌”定义的菌株主要来自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也可能是芽孢杆菌属、肠球菌属、链球菌属、片球菌属、明串球菌属、酪酸梭菌、放线菌和酵母菌等。
上述菌株是否能称为益生菌,需经过益生菌系统评价来认定。
二、益生菌的特性根据益生菌的定义,益生菌评价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益生菌必须是活的。
第二,益生菌必须是安全的,必须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价。
第三,益生菌的作用与其剂量有关。
第四,必须有足够证据证明益生菌对人体是有益的。
第五,益生菌的作用具有菌株特异性。
三、益生菌安全性评价菌株的安全性评价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下述的几个方面:菌株的鉴定、安全性的体外评价、安全与功能的动物模型评价、人体的相关临床实验中观察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菌株的安全性不等于上市终产品的安全性。
四、益生菌的健康益处益生菌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和改善健康,以及降低某些疾病风险。
益生菌发挥健康益处的机制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与肠道共生菌或致病菌的相互作用;影响粘膜免疫机制;益生菌的代谢产物对宿主的影响。
益生菌的这些作用机制有助于抑制潜在的病原菌、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抑制炎症及调节免疫反应。
中国乳酸菌与益生菌相关标准及法规的发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罗雪云一、乳酸菌在我国的法规管理及发展一乳酸菌在我国的法规管理及发展二、益生菌在我国的法规管理及发展二益生菌在我国的法规管理及发展三、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中有关微生三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中有关微生物的法规管理第一部分乳酸菌在我国的法规管理及发展乳酸菌的应用及相关法规乳酸菌在我国相关法规中的定义乳酸菌的应用及相关法规GB 2746-81 《酸牛乳卫生标准》酸牛乳系指以新鲜全脂牛乳,经有效消毒,加入乳酸发酵剂制成。
GB/T 2746-85 《酸牛乳》本标准适用于以牛乳为原料,添加适量的砂糖,经巴氏杀菌和冷却后,加入纯乳酸菌发酵剂,经保温发酵而制成的产品。
GB27461999GB 2746-1999 《酸牛乳》本标准适用于以牛乳或复原乳为主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使用含有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的菌种发酵剂制成的使含有保加利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产品。
乳酸菌群: 不得低于1×106 CFU/mL乳酸菌的应用及相关法规GB193022003 《酸乳卫生标准》GB19302-2003牛本标准适用于以牛(羊)乳或复原乳为主原料,经杀菌、发酵、搅拌或不搅拌,添加或不添加其他成分,制成的纯酸乳和风味酸乳。
发酵菌种: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及发酵菌种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及其他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的菌种乳酸菌数:≥ 1×106 CFU/gGB19302-2010 《发酵乳》fermented milk 发酵乳fermented milk以生牛(羊)乳或乳粉为原料,经杀菌、发以生牛(羊)乳或乳粉为原料经杀菌发酵后制成的pH值降低的产品。
酸乳yoghurt以生牛(羊)乳或乳粉为原料,经杀菌、接生牛羊乳或乳粉为料杀菌接种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发酵制成的产品。
(续)风味发酵乳flavored fermented milk80%以上以生牛(羊)乳或乳粉为原料,添加其它以以上以生牛(羊)乳或乳粉为原料添加其它原料,经杀菌、发酵后pH值降低,发酵前或后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果蔬、谷物等制成的产品。
2024WGO全球指南益生菌和益生元益生菌和益生元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生物。
它们通常存在于人体的肠道中,并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的平衡来促进消化系统的健康。
在2024年的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指南中,益生菌和益生元的重要性被广泛地讨论和强调。
益生菌是一类有益于宿主健康的活菌。
它们可以抑制或抗菌,帮助消化食物,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并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益生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体内,包括食物、饮料和膳食补充剂。
常见的益生菌包括双歧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
它们可以通过各种机制改善宿主健康。
例如,双歧杆菌可以减少有害菌的生长,增强肠道屏障的功能,降低肠道炎症,并产生利于健康的代谢产物。
乳酸菌可以产生抗菌物质,促进消化和免疫系统的健康。
酵母菌可以对抗有害菌,增强肠道免疫反应,并促进肠道黏膜的修复。
益生元是一种不可消化的食物成分,可以促进益生菌的生长和活性。
它们通常是纤维素或寡糖类物质,存在于许多食物中,如全谷类、蔬菜、水果和豆类。
益生元通过发酵作用产生短链脂肪酸,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给肠道细胞,并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
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组合被认为是一种“肠道生态系统管理”。
它可以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来促进整体健康。
益生菌和益生元的补充被广泛用于改善胃肠道疾病,如腹泻、便秘和肠炎。
它还可以帮助提高免疫系统功能,降低过敏反应和肠道炎症,并改善心脏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然而,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潜在的风险。
不同的益生菌菌株和益生元成分可能具有不同的效果,因此需要选择适合个体需要的产品。
此外,益生菌和益生元的安全性在一些人群中可能存在问题,如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和重症患者。
益生菌-嗜酸乳酸杆菌在胃肠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全文)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肠道疾病和多种肠外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近年来,使用微生态调节剂改善各种疾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和合生素(synbiotics)是目前主要的三种微生态调节剂。
所谓益生菌就是活的微生物,在给予足够剂量时,对宿主健康有益。
益生菌的种类很多,我国卫健委批准用于人体的益生菌有7大类: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肠球菌属、链球菌属、芽孢杆菌属、梭菌属、酵母菌属。
2020年中国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更新发布了《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
共识基于现有证据,对益生菌应用给出了建议。
其中常用的嗜酸乳酸杆菌被推荐用于以下四大胃肠道疾病:1. 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随着Hp耐药率的增高和根除率的下降及胃内微生态的组成逐渐明确,益生菌的应用为辅助根除Hp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发现,一些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胃内菌群,产生抗Hp物质,调节免疫系统、抑制炎症通路、竞争黏膜粘附、增强胃黏膜屏障等机制来抑制Hp生长。
共识指出,单用益生菌进行抗Hp治疗的根除率较低,目前益生菌主要被推荐用于Hp根除的辅助治疗。
多数随机对照研究或荟萃分析均显示,包括嗜酸乳酸杆菌在内的部分益生菌在提高Hp根除率和(或)降低不良反应方面有明显的疗效。
而服用益生菌14d已被一些研究确认为最佳选择。
共识建议,临床上为辅助根除Hp选择益生菌种类时,以疗效确切为选择依据。
2.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指伴随抗生素使用而发生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目前主要认为与抗生素使用引发的肠道微生态失衡相关。
其发病率一般介于5%~25%。
25%~30%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由于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如不及时医治可导致严重的伪膜性肠炎和脓毒血症,病死率高达15%~24%。
CGC2020 | 中国IBS 2020年共识意见解读2020年10月31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消化系病学术会议召开的第二天,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就中国IBS 2020年共识意见进行了解读分享,从不同角度对IBS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诊断、传统药物治疗及其他治疗等方面进行梳理。
跟随小编一起看看有哪些新的变化和观点。
熊理守教授:IBS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熊理守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熊理守教授从IBS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两个方面展开对IBS指南的分享。
流行病学方面,我国普通人群患病率为1.4%~11.5%,但就诊率低(不到1/4)。
同时列举出国内外所发布的IBS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女性较之男性、中青年(<50岁)较之老年人(≥50岁),发病更为常见。
危险因素方面,饮食因素,如乳糖、西式饮食、谷氨酰胺缺乏等可诱发及加重症状。
肠道感染、食物过敏史、心理上的消极应对、服用非甾体类药物(NSAID)等均为IBS的危险因素。
左秀丽教授:IBS的病理生理机制左秀丽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IBS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脑-肠互动异常。
在罗马IV体系指导下,与2015年共识相比指出了脑-肠互动异常,强调了脑-肠互动异常在IBS发病中的重要性。
核心机制仍是内脏高敏感,但发病机制从“肠道动力异常”更改为“胃肠道动力异常”,强调了IBS对于全消化道的影响。
肠道低度炎症作为IBS发病的一个可能诱因。
同时,应激在IBS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新共识加入了应激因素。
方秀才教授:IBS的诊断方秀才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方教授首先罗列了目前使用IBS的诊断标准,并进行了比较,指出在临床工作中使用诊断标准的目的在于使患者在诊断后得到最合适的治疗,在做科研病例方面,诊断可采用罗马IV标准。
在新的共识里,主要增加了IBS 的分型条目,因为亚型更有助于指导后期的治疗。
同时警报征象中加上了炎症性肠病家族史,这与罗马IV对于IBD家族史的重视及我国近年来IBD 发病率增加有关。
《人体肠道菌群主要特征的专家共识》2024要点肠道菌群的演化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过程,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众多,并在塑造肠道微生物群组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为破解“健康肠道菌群”缺乏统一认识的科学问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汇集多领域专家智慧,形成《人体肠道菌群主要特征的专家共识》。
共识1、肠道菌群的形成及其对宿主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肠道菌群以其错综复杂的方式与宿主相互作用,不仅影响宿主胃肠道生理和消化功能,而且对人体血糖、血脂、免疫力和心理健康等方面也有作用。
人体肠道菌群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不仅受到宿主基因型、年龄、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膳食结构、运动、睡眠等生活方式的影响。
共识2、特定菌种丰度及代谢物等可作为评价与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指标高丰度的双歧杆菌被认为是婴儿肠道中“更健康”的指示性菌种。
对于健康成年人,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被认为是调节肠道菌群的目标菌种。
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以及肠道转运时间、排便频率、粪便形态等也常被作为人体健康肠道菌群的重要衡量指标。
共识3、健康肠道菌群对外来扰动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与稳定性健康人体的肠道菌群是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石物种对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肠道基石微生物的种类和丰度可作为评估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
人体健康状态下,肠道菌群受到外界扰动后具有较强的弹性和恢复能力,以此保障肠道微生态的稳定性,从而维持宿主健康。
共识4、肠道菌群失衡与人体免疫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人体肠道菌群的失衡主要体现在其丰度、组成与功能的显著变化,特别是有益菌群的大幅减少和病原微生物的增多,同时伴随着微生物多样性的明显减少。
外界环境的扰动和宿主生理因素的变化等也可显著影响肠道菌群的弹性和恢复能力。
肠道菌群的失衡与人体免疫和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合理膳食、健康生活方式及补充益生菌等是调节肠道菌群的主要途径。
共识5、健康肠道菌群的精准识别与调控亟需多种新技术的集成与突破目前对肠道菌群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粪便样品的分析结果。
《中国营养学会益⽣元与健康专家共识》概要及解读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健康中国⾏动(2019-2030年)》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的重要措施,2021年5⽉15⽇,第七届全民营养周拉开了帷幕。
在全国营养科普⼤会上,益⽣菌益⽣元与健康分会发布了《中国营养学会益⽣元与健康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并由分会秘书长向雪松博⼠作了“共识”解读报告。
制定本“共识”的⽬的,是为消费者、营养师、临床医⽣、科研⼈员、⾷品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促进益⽣元产品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应⽤,改善全民健康⽔平。
来⾃益⽣元研究和应⽤领域的专家,分别从益⽣元的定义与种类、特性、如何评估和证实⼀种物质是益⽣元、健康益处、消费者建议等五个⽅⾯,遵循科学和临床证据的原则,在⼤量⼯作的基础上,经反复讨论修改,最终制定了该科学共识。
本次发布的是“共识”的概要,详细内容将按计划陆续公布。
本次发布的“共识”概要全⽂如下:⼀、益⽣元的定义和种类定义根据全球益⽣元科学研究证据现状和我国益⽣元产业发展现状,本次共识的益⽣元定义特指⼀般不能被⼈体所消化吸收但可被⼈体微⽣物选择性利⽤,能够改善肠道微⽣物组成和/或活性从⽽益于⼈体健康的⾷物成分。
种类⽬前证据等级较⾼,得到公认的益⽣元⼏乎都属于碳⽔化合物,包括低聚果糖、菊粉、低聚半乳糖等。
还有些⾷物成分虽然已在通过体外和动物实验中进⾏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在⼈体研究中却仍然很少。
随着益⽣元相关研究特别是临床研究的不断深⼊,越来越多的⾷物成分会得到认可,益⽣元的种类也会更加丰富。
⼆、益⽣元的特性1.物质属性不是微⽣物或者药物;可以进⾏化学定性和定量分析;通常是⼀种⾷物成分,不在⼩肠内消化吸收;可以是某类膳⾷纤维,但不等同于膳⾷纤维。
2.益⽣(健康)属性益⽣元依赖微⽣物代谢,可被⼈体微⽣物选择性利⽤⽽增进⼈体健康。
尽管许多特定物质也可被微⽣物分解利⽤,但如果这种作⽤不能给宿主带来健康益处,这种物质也不能被称为益⽣元。
人体肠道菌群主要特征的专家共识1. 什么是肠道菌群?说到肠道菌群,大家可能会问,啥玩意儿啊?其实,肠道菌群就是我们肚子里那些小小的微生物大军。
它们有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忙得不可开交;有的则像老顽童,悠哉游哉。
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这些家伙在我们身体里可是大有作为,跟我们维持健康息息相关。
你想想,咱们每天吃的东西,要是没有它们的帮助,简直就像一条无头苍蝇,四处乱撞。
肠道菌群不仅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吸收营养,还能对抗那些潜在的“敌人”,保护我们的身体。
1.1 肠道菌群的组成说到组成,这肠道菌群可不简单,里面的成员可谓是五花八门,鱼龙混杂。
有的菌种是我们的好朋友,比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它们可喜欢在肠道里开party,促进消化,增强免疫力。
还有一些菌种,则是狡猾的小家伙,比如大肠杆菌。
乍一听名字,大家可能觉得不太好,但有些大肠杆菌其实对身体也有益。
不过,别忘了,肠道里的“坏家伙”也不是完全没有的。
比如某些致病菌,如果数量过多,可能就会让你肚子不舒服。
所以,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1.2 肠道菌群的功能那么,肠道菌群到底有什么功能呢?就好比一个万能的工具箱,能应对各种问题。
首先,它们负责消化那些我们自己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营养。
其次,它们能合成一些重要的维生素,比如维生素B和维生素K,这可是咱们身体运转的必需品。
最重要的是,肠道菌群还能促进免疫系统的健康,抵御细菌、病毒的侵袭,简直是我们身体里的“守护神”。
总之,肠道菌群的重要性,就像小草在大地上,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忽视。
2. 如何维护肠道菌群的健康?当然了,了解了肠道菌群的重要性,咱们也得好好维护它们。
怎么做呢?首先,饮食要均衡,少吃垃圾食品。
俗话说“病从口入”,所以,咱们要对肚子里的小伙伴负责,多吃点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给它们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比如,香蕉、洋葱和大蒜都是它们的最爱,简直就像给小伙伴们送去美味的“饕餮盛宴”。
益生菌正常菌群健康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正常存在着许多对宿主无妨碍的微生物。
大多数为细菌,少数为酵母菌、真菌及一些原生动物。
正常人体胃肠道内有400~500种菌寄生,细菌总数达100~200兆,总重约1~2kg,绝大多数为有益菌,占人体微生物总量的90%以上。
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对宿主有益的,与宿主共生的细菌称为有益菌,如乳酸菌(乳杆菌、链球菌)、双歧杆菌、消化链球菌、消化球菌、优杆菌等;对宿主有害的称为致病菌,如变形杆菌、假单胞菌、韦氏梭菌;平时无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才会侵害宿主的称为条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
健康人体肠道中各菌群相互作用、相互牵制,保持高度有序的特定比例的统一体,此微生态平衡是保证胃肠正常功能发挥的基础。
什么是益生菌广义上是指正常存在于人体内对人体有益的细菌;狭义上是指投入后通过改善宿主肠道菌群生态平衡而发挥有益作用,达到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健康状态的活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
目前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枯草杆菌、蜡样芽肠杆菌、地衣芽胞杆菌、丁酸梭菌和酵母菌等。
年龄对益生菌的影响出生前:处于无菌状态,新生儿胎粪是无菌的。
新生儿、婴儿期:婴儿出生时,出生环境微生物开始定殖。
出生后几小时:肠道内出现大量的有害菌。
出生后2-3天:有害菌开始大幅下降,益生菌大量增加(主要是双歧杆菌)出生后5-7天:母乳喂养儿双歧杆菌成为优势菌(90%),而大肠杆菌、肠球菌、梭菌、葡萄球菌等下降为双歧杆菌的1%左右。
人工喂养儿肠道菌群较复杂,不够稳定。
断乳期:饮食成人化,大肠菌群数量及构成与成人基本一致,类杆菌、优杆菌、厌氧链球菌等益生菌增加,双歧杆菌下降为总菌数10%。
该构成一直稳定到成年以后。
中老年期:总菌数稍有下降,双歧杆菌量开始下降,在许多老年人中已检测不到,腐败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梭菌检出率明显增加。
肠道微生物随年龄的变化称为“肠道菌群的老化”,老年人食物在肠道的滞留促进腐败物的产生,有毒物质被肠道吸收对人体产生副作用,故肠道菌群的老化加速了人体总体的老化。
《2020中国益生菌行业白皮书》北京商报美大健康白皮书编委会成员主编:郑磊执行主编:姜子谦编辑:贺陈慧、袁晓东、徐语聪、张春婵专家审稿:杨瑞馥、刘军发目录引言 (1)第一部分整体概况 (2)一、益生菌定义 (2)二、研究历程 (2)三、作用机制 (5)四、应用现状 (5)五、疫情与益生菌 (7)第二部分益生菌应用发展特点 (8)一、益生菌研究动态 (8)1、研究热点 (8)2、研发态势 (8)二、益生菌市场现状 (9)1、需求不断增长 (9)2、产品快速更迭 (10)3、产品不断创新 (11)4、品牌不断增加 (13)第三部分案例分析 (14)一、美国杜邦 (14)1、企业介绍 (14)2、产品概览 (14)3、市场发展 (15)二、科拓生物 (15)1、企业介绍 (15)2、产品概览 (16)3、生产技术 (16)4、市场发展 (16)三、美大健康 (17)1、企业介绍 (17)2、产品概览 (17)3、生产技术 (18)4、市场发展 (19)第四部分产业发展建议 (20)一、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创力 (20)二、产业宣传乱象亟待规范 (21)三、科学传播益生菌功效 (21)四、完善行业发展相关标准 (22)五、从业者自身加强自律 (22)结语 (24)引言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理念不断发生改变。
近些年,包括肠道在内的诸多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群众关注的重点。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至少八成以上人群存在肠道问题,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因此成为热门研究领域。
益生菌可以对人体微生态系统进行正向调节,在维护肠道健康、阴道生殖健康和口腔健康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受益于消费者对益生菌认知度的不断提高,益生菌相关产品开始流行,益生菌作为活菌型产品的稳定性特质亦备受关注。
对益生菌需求的兴起和基础研究的深入,使产业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态势,相关企业不断涌现,开始开辟新的应用场景。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益生菌产品市场规模约222亿元,至2016年上升至473亿元,平均保持在17%的年增长率。
益生菌“量效关系”的科学综述重磅发布作者:来源:《科学大观园》2022年第17期益生菌对人体的健康作用存在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但由于益生菌健康作用具有菌株差异性,在国内外标准法规中对益生菌的摄入量尚未有统一的要求。
2021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正式立项“益生菌‘量效关系’的科学综述”研究项目,以期为我国标准法规中益生菌的健康作用剂量指标及产业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经过近8个月的研究与完善,形成“益生菌‘量效关系’的科学综述”并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举办的第十七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上正式发布。
“足够数量”是益生菌的三大核心特征之一,研究发现益生菌与对宿主的健康作用存在一定的剂量相关性。
益生菌到达人体作用靶点,需要经过多个生物屏障,满足一定数量的活菌是其发挥健康作用的关键因素。
益生菌相关产品中的活菌数量成为行业研发及创新过程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在益生菌相关产品的标签上标示益生菌在保质期内的活菌数量,已成为行业共识。
根据益生菌原料的稳定性状况与生产过程中菌株的实际添加量,可初步判断产品中益生菌菌株的活菌数。
采用多技术联用的菌株水平活菌精准计数,是度量益生菌剂量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我国市场监管益生菌相关产品保质期内活菌数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依据。
益生菌的核心功能是改善人体肠道健康,其对肠道健康作用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益生菌应用指南、临床研究文献及国际相关标准法规对益生菌的推荐摄入量主要集中在 107~108CFU/d。
随着益生菌在多元化产品中的创新应用及下一代益生菌的出现,明确益生菌的推荐摄入量,有利于推动益生菌行业规范化发展。
由于益生菌功效的发挥具有菌株和人群特异性,每株益生菌的有效剂量具有差异性,有些菌株在较低剂量情况下也可以发挥健康作用,因此在益生菌菌株开发过程中应注重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明确目标菌株在产品中的健康作用剂量,避免陷入益生菌添加量越高越好的误区。
采用多技术联用的菌株水平活菌精准计数,是度量益生菌剂量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我国市场监管益生菌相关产品保质期内活菌数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依据。
2020年益生菌的科学共识(完整版)在国家“健康中国”战略、食品工业健康转型及技术创新的多方驱动下,益生菌产业已成为我国食品工业中增长较快、创新密集的产业,同时,益生菌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不断增多。
2019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汇集科技界与产业界专家智慧,于5 月23日发布了《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19 年版)》(以下简称“共识”),该共识对益生菌行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在此共识的基础上,2020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再次组织科技界与产业界专家,根据益生菌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共识内容进行了更新,形成《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20年版)》。
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20年版)01益生菌的安全性已得到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根据国际上对益生菌菌株安全性评估的新进展和我国对益生菌安全性评价的需求,2018年国家卫健委立项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菌种的安全性评价程序》工作,标准的制定将参考国际安全性评价的原则,用于指导我国益生菌市场使用菌种的安全性评价。
已有文献显示,益生菌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其可引起的菌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健康风险,且多发生于已有疾患的个别消费者,而这种风险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通常认为正常人群食用益生菌是安全的。
针对新属种的益生菌菌株的安全性评估,应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分析,阐述待评价的益生菌菌株所携带的耐药基因、致病性基因和环境抗性基因的特征,结合体外微生物学检测和体内动物毒理学评价,以及人群和临床试验的安全评价等作为关键标准,判断菌株的安全性。
目前国际上高度关注的是益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对于益生菌耐药性的研究应基于菌株水平。
现有研究表明,益生菌的耐药基因大部分位于染色体上,但至今尚无确切证据表明这些耐药基因可转移给其它肠道的致病菌。
基于此,欧洲食品安全局制定了在食品中使用菌种的抗生素耐药标准。
目前市场上的主流益生菌菌株主要分离自健康人体和具有长期安全食用历史的发酵食品,大多数菌株被认为无致病性的共生微生物。
2020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摘要高通量宏基因测序、代谢组学等技术研究发现人体肠道内栖息种类超过1 500多种,生物量接近于1014菌落形成单位,并给机体增加约60万个基因。
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人体内起生物屏障、参与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并对机体生理代谢起着重要作用。
年龄、环境、饮食、疾病及用药等因素会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同时肠道微生态变化与感染(尤其是耐药菌感染,二重感染)、肝病、消化道疾病、肿瘤、糖尿病、肥胖、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等密切有关,肠道微生态可为各类相关疾病甚至是肿瘤免疫治疗提供诊断工具和治疗策略。
微生态调节剂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微生态失衡起较好的调节作用,随着人体微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微生态调节剂的品种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近年来,微生态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发展迅速,微生态学研究技术及相关的概念颠覆了以往的医学认知。
因此我们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新版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供广大临床医师在选择和应用微生态调节剂时参考。
肠道是人体最庞大和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是激活和维持肠道生理功能的关键因素,同时与感染、肝病、消化道疾病、肿瘤、糖尿病、肥胖、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等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为各类相关疾病,甚至是肿瘤免疫治疗提供诊断工具与治疗策略[1]。
微生态干预在人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综合治疗中也受到了高度重视。
高通量宏基因测序技术应用研究发现,肠道内可能栖息着种类更多的细菌,其总生物量接近于1013~1014菌落形成单位(CFU),总重量超过1.5 kg,这些细菌给每个人平均约增加了60万个基因[2,3]。
肠道内大部分细菌定植于人体结肠内,其中每克肠内容物细菌含量高达1012 CFU。
正常情况下,人体选择性地让某些微生物定植于肠道,并为其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和营养;而这些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人体内发挥生物屏障功能,参与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并对机体内多种生理代谢起着重要作用。
一文详解益生菌的科学共识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知识的普及,“益生菌”这个词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人们认识到益生菌对人体有益。
究竟什么样的菌才能叫“益生菌”?早在200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联合专家委员会提出了益生菌的科学定义:益生菌系指活的微生物,当摄取足够数量时,对宿主健康有益。
2020年4月20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根据益生菌的最新研究进展,组织科技界与产业界的相关专家,以专题研讨会的形式,发言、交流、记录并撰写成文,形成《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20年版)》。
该共识包含七点内容:1、益生菌的安全性已得到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2、完善益生菌标准法规体系;3、对益生菌功效的探索和评价是一个长期、严谨、科学的过程;4、益生菌的核心特征是足够数量、活菌状态和有益健康功能;5、益生菌功效的发挥具有菌株和人群特异性;6、益生菌产业化需科学严谨的验证;7、加强公众科普教育,科学合理消费益生菌相关产品。
一、益生菌的安全性已得到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安全性必须摆在首位。
目前常见的主流益生菌菌株,主要分离自健康人体和具有长期安全食用历史的发酵食品,大多数菌株被认为无致病性的共生微生物。
我国市场上使用的益生菌,其安全性已得到欧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HC)等权威机构的认可。
据报道,个别消费者服用益生菌后,引起菌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这常见于本身患有疾患的个体,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尚未明确。
2020年益生菌的科学共识(完整版)在国家“健康中国”战略、食品工业健康转型及技术创新的多方驱动下,益生菌产业已成为我国食品工业中增长较快、创新密集的产业,同时,益生菌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不断增多。
2019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汇集科技界与产业界专家智慧,于5 月23日发布了《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19 年版)》(以下简称“共识”),该共识对益生菌行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在此共识的基础上,2020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再次组织科技界与产业界专家,根据益生菌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共识内容进行了更新,形成《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20年版)》。
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20年版)01益生菌的安全性已得到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根据国际上对益生菌菌株安全性评估的新进展和我国对益生菌安全性评价的需求,2018年国家卫健委立项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菌种的安全性评价程序》工作,标准的制定将参考国际安全性评价的原则,用于指导我国益生菌市场使用菌种的安全性评价。
已有文献显示,益生菌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其可引起的菌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健康风险,且多发生于已有疾患的个别消费者,而这种风险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通常认为正常人群食用益生菌是安全的。
针对新属种的益生菌菌株的安全性评估,应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分析,阐述待评价的益生菌菌株所携带的耐药基因、致病性基因和环境抗性基因的特征,结合体外微生物学检测和体内动物毒理学评价,以及人群和临床试验的安全评价等作为关键标准,判断菌株的安全性。
目前国际上高度关注的是益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对于益生菌耐药性的研究应基于菌株水平。
现有研究表明,益生菌的耐药基因大部分位于染色体上,但至今尚无确切证据表明这些耐药基因可转移给其它肠道的致病菌。
基于此,欧洲食品安全局制定了在食品中使用菌种的抗生素耐药标准。
目前市场上的主流益生菌菌株主要分离自健康人体和具有长期安全食用历史的发酵食品,大多数菌株被认为无致病性的共生微生物。
我国市场上使用的益生菌安全性已得到欧洲食品安全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权威机构的认可。
益生菌产品应用于健康消费者是安全的,然而对于某些患病个体,如严重感染或有免疫缺陷的病人,应遵照医生的建议谨慎使用。
02完善益生菌标准法规体系近年来,随着益生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对益生菌产品的管理与相关标准法规处于不断完善之中,政府部门、相关技术机构、行业组织及大批科学家投入极大精力,国内外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标准法规体系。
在使用菌种的选择上,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种名单》,2010年颁布《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和2011年颁布《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
近几年基于科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又通过批准文号、许可公告或者是主动公布清单等形式发布可使用的菌种名录。
配合上述菌种在食品中的使用与监管。
目前,我国益生菌产业的创新非常活跃,其中产品创新必然带来现有管理与标准法规的突破。
食品的安全性仍然是我国食品安全主管部门关注的重点,如何做到既不限制益生菌产业创新,又避免监管缺失,成为益生菌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政府、科技界与产业界应聚集更大的力量,逐步完善与益生菌相关的标准法规体系,以化解益生菌行业发展中的诸多科学问题,激发行业更大的创新活力。
03对益生菌功效的探索和评价是一个长期、严谨、科学的过程益生菌最主要核心特征是有益健康的功能属性,这是建立在科学严谨的临床试验评价和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的。
目前已有近万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对不同益生菌菌株的各种功能进行了研究,已证实益生菌的核心功能是改善人体胃肠道健康,如平衡肠道菌群、缓解肠道炎症、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等。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在2011年指出益生菌在缓解腹泻、便秘等方面的功效有着“强有力的证据”,2017年再次指出益生菌可以有效防治消化道疾病。
2016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发布了《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 版)》,指出作为微生态调节剂重要组成的益生菌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
2018 年,欧洲胃肠病学基础医疗学会发布更新后的《益生菌在下消化道症状管理中的应用国际共识》,指出特定的益生菌可以减轻IBS患者的胃肠道症状,益生菌对腹痛、腹胀、排气、便秘等下消化道症状有明显的缓解或改善作用。
此外,细胞模型等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表明,益生菌可能具有改善代谢和神经系统等潜在有益功能。
然而,体外实验与实际人体消化系统存在较大差异,绝不能用体外实验的结果来宣称益生菌的功能。
动物实验虽然可以作为参考,但是尚需大规模和更深入的人体或临床试验予以确认,人类对益生菌功效的探索和评价是一个长期、严谨、科学的过程。
04益生菌的核心特征是足够数量、活菌状态和有益健康功能益生菌的3个核心特征是:①足够数量,②活菌状态,③有益健康功能。
2014年,由国际益生菌与益生元科学联合会发布的关于益生菌的共识中突出强调了益生菌的这3个核心特征。
益生菌的定义也得到欧洲食品与饲料菌种协会、加拿大卫生部、世界胃肠病学组织和欧洲食品安全局等相关组织和机构的认可。
2018年我国修订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征求意见稿)》已采纳这一概念。
益生菌的功效发挥应以活菌为先决条件,虽然不排除灭菌型产品的健康功效源于死菌或及代谢产物,但仍有待进一步科学研究。
05益生菌功效的发挥具有菌株和人群特异性目前研究表明,不同种的益生菌基因组差别较大,即便是同种益生菌的不同菌株之间也存在差异性。
由于同种益生菌的不同菌株含有或表达不同的功能基因,可发挥不同的益生功效,因此益生菌需要在微生物菌株水平上进行表征和描述。
科学研究发现,益生菌在宿主体内的定植程度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同一株益生菌在不同个体肠道中的定植情况不同,一部分人表现为易定植,而另一部分人表现为抗定植。
益生菌菌株能否在人体肠道中定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肠道中固有菌群的组成和结构。
此外,许多临床研究发现益生菌功能的发挥具有人群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导致益生菌对每个人的功效不同,这对益生菌研究与实际应用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既需要在菌株水平上进行相关益生功能的确认,又要依据不同宿主的个体特点进行益生菌个性化功能的判定和应用。
06益生菌产业化需科学严谨的验证目前在全世界食品中益生菌主要应用于发酵乳制品、配方奶粉、发酵果蔬制品、膳食补充剂(固体饮料、胶囊、片剂、滴剂等)、焙烤类产品、糖果、巧克力等。
在我国食品中益生菌主要应用于发酵乳制品(酸奶、活性乳酸菌饮料和奶酪)、益生菌类保健食品、固体饮料、压片糖果、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等。
我国在益生菌的安全性、功效性甚至产业化特性研究上均已达到国际上的菌株研究水平。
益生菌在产业化应用前应该清楚菌株的种属甚至基因构成、基础生理生化特征、菌株相关文献和专利技术、菌株放大培养(产业化)等情况,然后,应依次进行菌株适应性、安全性和益生特性等评估,选择具有充分科研证据力的益生菌剂量/组合应用于商业化产品生产。
07加强公众科普教育,科学合理消费益生菌相关产品目前,我国已获批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增强免疫力和调节肠道菌群,常见产品形式包括粉剂、胶囊、片剂等。
消费者在购买益生菌类的保健食品时可通过阅读产品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其功能,选购适合自己的产品。
冲调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水温不宜超过40℃,与人体正常体温相近最佳,避免益生菌受热失活引起活性降低或丧失,从而影响其保健功能。
正在服用抗生素人群,服用益生菌类保健食品时间应与服用抗生素时间间隔2 小时以上。
对于乳酸菌饮料,消费者在购买时应注意区分产品类型,我国相关标准规定乳酸菌饮料产品标签应标明活菌(非杀菌)型或非活菌(杀菌)型,选购时可以通过标签标示进行区分。
活菌型的乳酸菌饮料,其贮藏、运输过程若脱离冷链会导致乳酸菌活菌数下降且影响口感,消费者购买后应及时饮用或尽快放入冰箱冷藏。
消费者在购买酸奶时应根据标签合理保存,低温酸奶应在冷藏条件下销售,购买后尽快放入冰箱冷藏并及时饮用,以保证其中的菌株活性。
常温酸奶虽可在室温下存放,但消费者应注意检查产品是否超过保质期,不要饮用有涨袋的产品。
益生菌行业的科技含量高,企业发展需严守道德门槛,营造良好的行业生态环境。
益生菌对健康的作用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存在一种“万能”的益生菌菌株适用于每个人和所有健康状况的改善。
因此,行业需加强消费者科普教育,普及益生菌的专业知识,明确益生菌“活菌状态”、“足够数量”等的科学概念,科学传播益生菌的功效,让消费者能理性选择益生菌相关产品。
十大热点热点1益生菌与消化道健康人体消化道分布着约10万亿个微生物,消化道的微生态平衡影响着机体的健康状况。
益生菌可通过调节消化道微生态平衡、抑制致病菌生长和黏附、降低炎症反应等机制,对口腔疾病、胃炎、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及炎症性肠病等进行防治。
但不同益生菌菌株的作用机制、临床效果及人群差异性,尚需得到循证医学的证实。
“厌氧肠道芯片”及肠道微生物采集胶囊,可为研究益生菌在肠道内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方法。
热点2益生菌与免疫调节免疫是人体健康的基石,一旦其功能失调,机体可能会产生过敏、肿瘤或受到病毒感染等健康问题。
肠道被称为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益生菌发挥作用的重要场所。
研究表明,益生菌可通过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抑制致病菌生长和黏附、调控免疫细胞活性及促进产生免疫因子等方式,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但是益生菌的免疫调节作用具有菌株特异性,特定抗原的益生菌菌株筛选、免疫调节作用功效及机制等有待深入研究。
通过免疫组学研究益生菌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机制,建立免疫相关的分子库,解析作用的功能成分及其靶点,将为揭示益生菌对机体免疫调节作用提供新的思路。
热点3益生菌与代谢综合征近年来,以2型糖尿病、高血脂和高血压等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发生率不断攀升,已严重影响大众健康。
肠道菌群失调是导致代谢综合征的因素之一,以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为代表的益生菌可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调控机体代谢重塑肠道内环境,从而缓解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
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于益生菌防治代谢性疾病的效果,但对于益生菌的作用机制探讨不足。
究其原因,主要归结于各类代谢性疾病的病因复杂,不同益生菌菌株益生效果的差异,益生菌缓解代谢综合征的机制不同等。
因此,未来仍需针对各类代谢综合征开展个性化益生菌的筛选及临床验证,深入探究益生菌调控代谢综合征的作用途径及其机制。
热点4益生菌与肠-X轴人体中90%的血清素是在肠道产生的。
肠道微生物通过涉及神经、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等通路影响肠-脑轴,进而调控宿主情绪和行为。
此外,肠菌与肺、肝、肾、肌肉和骨骼等器官和组织均具有复杂的互作关系(简称“肠-X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