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糖果
- 格式:ppt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9
二年级分糖果数学题
一、平均分法
题目:有10颗糖果,要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多少颗糖果?
解析:这是一个平均分法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将10颗糖果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5颗糖果。
题目:有15颗糖果,要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多少颗糖果?
解析:同样是一个平均分法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将15颗糖果平均分成三份,得到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5颗糖果。
二、数的分解
题目:有20颗糖果,要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多少颗糖果?
解析: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数的分解来解决。
我们可以将20分解为5和5的乘积,得到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4颗糖果。
题目:有30颗糖果,要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多少颗糖果?
解析:同样可以通过数的分解来解决。
我们可以将30分解为6和5的乘积,得到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5颗糖果。
三、组合计数
题目:有20颗糖果,要分给4个小朋友,有多少种不同的分配方式?
解析: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组合计数来解决。
我们可以使用排列组合的方法来计算出所有可能的分配方式。
具体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组合数学公式来进行计算。
题目:有30颗糖果,要分给5个小朋友,有多少种不同的分配方式?
解析:同样可以通过组合计数来解决。
我们可以使用排列组合的方法来计算出所有可能的分配方式。
具体的计算方法同样可以通过组合数学公式来进行计算。
小学二年级数学《分糖果》优秀课堂教学说课稿3篇分糖果的教学互动学生采用的是哪一种方法,只要符合规律,都给充分的肯定,尊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分糖果说课稿3篇,希望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小学二年级数学《分糖果》说课稿一一、说教材本节教学内容是北师版二年级上册第36页“分糖果”,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分的数量比较多,一次分得一样多对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需要通过几次来分步完成,这一活动也为学生学习除法打下基础,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对大数目的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重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难点:表格记录二、教材处理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先按照智慧老人建议的办法,动手分一分,然后请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分的过程,教师到表格上,进行如何做记录的示范,再请大家把自己分的过程记录到表格中,学会如何记录,最后,全班体验交流分法的多样化和结果的一致性。
不管学生采用的是哪一种方法,只要符合规律,都给充分的肯定,尊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1、复习铺垫,使学生领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情境激趣、导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通过主题图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小组的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分法的多样性。
并能用语言表述分东西的过程。
4、最后,通过数学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续进行平均分的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人、引入课题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总是要利用他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糖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分糖果》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部分。
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呈现方式是通过一个小朋友分糖果的故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除法的概念,并掌握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糖果等物品有一定的认知。
他们在学习本节内容时,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但是,对于除法的计算方法,他们还是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老师的引导,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除法是平均分的表示方法。
2.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计算。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
通过设置分糖果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除法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糖果、纸、笔、黑板。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份糖果,用作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拿出一些糖果,问学生:“如果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你的好朋友,每位好朋友能分到几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老师展示分糖果的情境,让学生看图说话。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糖果要平均分给好朋友,每位好朋友能分到几颗。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用糖果来平均分给好朋友。
每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要用笔在纸上记录下每位好朋友分到的糖果数。
4.巩固(10分钟)老师选取几组学生的操作结果,让学生说出每位好朋友分到的糖果数,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平均分。
5.拓展(1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分糖果北师大版我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具体是北师大版的“分糖果”一节。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9页的“分糖果”题目。
这题主要让我们学习如何把8个糖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糖果,还剩几个糖果。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初步意义,能够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大家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的问题。
难点是让大家理解糖果的个数和小朋友人数之间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一些糖果作为教具,还有白板和彩色粉笔作为学具。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糖果8个糖果÷ 2个小朋友 = 4个糖果/人余 0个糖果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小明有12个糖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到几个糖果,还会剩几个糖果?答案:12 ÷ 3 = 4个糖果/人余 0个糖果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大家对于平均分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同学都能够用除法计算出答案。
但是在课堂上也发现有些同学对于糖果的个数和小朋友人数之间的联系还不够明确,这是我们需要在课后进一步巩固的地方。
对于拓展延伸,我建议大家可以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分糖果的游戏,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也可以尝试自己制作一些糖果,然后平均分给家人或者朋友,看看他们是否满意。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孩子们需要特别关注的。
我们需要让孩子们理解什么是平均分。
平均分就是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配给若干个人,每个人分到的物品数量是相等的。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需要将8个糖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所以每个小朋友应该分到4个糖果。
这个概念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新的,他们可能习惯于将物品分给指定的人,而不是平均分配。
因此,我会在课堂上用实际的糖果来进行分装,让孩子们亲手操作,从而加深他们对平均分的理解。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分糖果》教案(精选15篇)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分糖果》篇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36—37页教材分析:“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也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分数量比较多的物体。
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
“把20块糖果平均分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
教学目标: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操作,感受大数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在实践和交流中,培养优化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糖果一袋,糖果图片,小棒若干根,统计表若干根。
教学过程:一、猜一猜,复习平均分。
1、老师带来了8个糖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他俩都高兴?什么是平均分?2、猜猜我用20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星期天,几位小朋友到乐乐家给乐乐过生日,乐乐拿出了一些糖果与大家分享。
可是遇到难题了,他们不知怎么分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这节课我们和乐乐一起分糖果。
(课件出示图片)师: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获取信息。
能够发现“有5个小朋友”和“20块糖果”。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提出问题,可能会提出“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也可能是“分一样多,怎么分?”“够分吗?” “能正好分完吗?”等等。
教师接着学生说:“这正是乐乐遇到的难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2024)二年级上册《分糖果》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地位与作用《分糖果》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对数字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是除法学习的起始课,通过分糖果这一生活场景,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为后续学习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的读写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内容分析教材通过分糖果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把一定数量的物体平均分的过程。
首先呈现了“分糖果”的情境图,图中有不同数量的糖果和不同数量的小朋友,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糖果,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教材中还通过多种分法的展示,如一个一个分、几个几个分等,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多样性,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知识基础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字计算。
他们在生活中也有过一些分东西的经验,比如分水果、分玩具等,但这种分东西的经验是比较直观和感性的,还没有上升到数学概念的高度。
认知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他们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如摆一摆、分一分等,来建立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同时,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学习习惯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一定的课堂学习习惯,如倾听、举手发言等。
但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比较依赖教师的引导,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学生能通过不同的分法(如一个一个分、几个几个分)将一定数量的物体平均分,并能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糖果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分糖果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3 分糖果|北师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的第七章第三节——分糖果。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会使用北师大的教材,这一章节主要讲述的是平均分的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
我们会通过分糖果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学会如何将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个人。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将实际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平均分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糖果作为教具,以及一些练习题作为学具。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些板书,用图示和文字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小明有10个糖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他的5个朋友,请问每个朋友可以分到几个糖果?答案:每个朋友可以分到2个糖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学习材料,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平均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一、实践情景的引入我选择了分糖果这个实例来进行实践情景的引入。
这是因为糖果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他们对于糖果都会有浓厚的兴趣。
通过分糖果的实例,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平均分的概念。
在引入实践情景时,我会尽量生动地描述糖果的分配过程,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平均分的重要性。
二、例题讲解在讲解例题时,我会以步骤分解的方式进行。
我会向学生们展示如何将10个糖果平均分给5个朋友。
我会用手中的糖果作为道具,进行实际的分配,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看到每个朋友分到的糖果数量。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通过计算来确定每个朋友分到的糖果数量。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解答。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分糖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分糖果》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单的加法和减法》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分糖果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认识,对加减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还存在着对加减法计算法则理解不深、运算速度慢、错误率较高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流、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准备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带好数学课本、练习本,准备好糖果等实物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分糖果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例如,教师拿出一些糖果,问学生:“如果我想把这些糖果分给几个同学,每个同学可以分到几颗糖果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展示一些分糖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展示一张图片,上有3个同学,每人都拿着2颗糖果,问学生:“如果再给他们每人多发一颗糖果,需要准备几颗糖果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