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月令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2021届高二语文综合学案042班级学号姓名一、阅读?葡萄月令?,完成以下各题〔司恬修订〕【预习要求】1、给加点字注音:出窖.〔〕茵陈蒿.〔〕摽.〔〕泱泱.〔〕沁.〔〕人心肺刨.〔〕坑嘬.〔〕奶铰.〔〕堆垛.〔〕2、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县人。
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
1930年考入西南联大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
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
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
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
他与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文本研习】阅读课文,答复下面问题:1、通读全文,看文章围绕葡萄一共写了哪些方面?重点是哪些?为什么这样安排?2、简要分析以下写景状物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1〕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几天功夫,就抽出好长的一节的新条。
〔2〕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
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
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3、开头写一月和二月的葡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4、详细介绍了葡萄十二个月的生长情况,初次读来感觉象流水账。
但仔细阅读,却能给读者以文学艺术的审美享受及文化修养的提高。
这表达了散文的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二、请结合?如梦令?,完成以下题目〔魏清编题〕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这首小令设置“卷帘人〞这一形象有什么效果?2.古人评“绿肥红瘦〞一语“甚新〞、“无限凄婉〞,请谈谈你的理解。
第五单元自然的年轮
《葡萄月令》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讨论简单了解本文严谨别致、详略有致的结构特点。
2、通过朗读品味本文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
3、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重点难点
通过对文本的研习,认识状物的常见表现方法,明白根据表达的需要对这些表现方法进行选择和运用的道理。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一代小说大师沈从文的弟子。
他博学多识,情趣广泛,对书画、医道、戏剧与民间文艺都有深入钻研。
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于是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
这些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汪曾祺《大淖记事》,还有《受戒》、《异秉》等。
解题
•月令:《礼记》篇名,又见于《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记述每年夏历十二个月的时令及其相关事物。
(《辞海》1956年版)
【探究与合作】
一、自主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茵陈蒿葡萄窖铁锹。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能够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和情感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生命力的敬畏之情;(3)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和描述;(3)诗歌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的解读;(2)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和表达;(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葡萄月令》的背景信息和诗歌内容;(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葡萄月令》诗歌;(2)了解作者和相关作品的基本信息;(3)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葡萄月令》的背景信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3)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朗读《葡萄月令》诗歌;(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感;(3)学生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初步解读象征意义。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学生通过讨论,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仿写,运用所学意象和象征手法;(2)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表演,展现诗歌的美感;(3)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相关诗歌,进行比较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1)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准确性;(2)学生小组讨论的投入和贡献;(3)学生诗歌创作的创意和表现力。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三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材第二单元“四季之歌,葡萄月令”中的重点阅读篇目《葡萄月令》的阅读教学。
二、教学目标1. 感受自然,增长知识,体验情感,激发阅读兴趣。
2. 理解文本,掌握文本蕴含的信息,理解文本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4. 通过教学探究、互动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5.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美学素养,健全他们的心理和品德。
三、教材分析《葡萄月令》是第二单元中的一篇阅读文章,主要讲述了葡萄生长发育的过程,描绘了葡萄生命的伟大之处,同时也表达出人们对自然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第一节:阅读理解训练1. 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课文,然后由教师进行分段教授,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意义。
2. 进行问答环节,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关键信息,并从中获取相关知识。
3.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其审美素养。
4. 分组小活动,让学生针对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和情感,进行讨论和分享,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考能力。
第二节:语言练习与创新1. 课文背诵,提高学生语感和语音语调的敏感度,满足其审美需求。
2. 创编“葡萄月令”新儿歌,引导学生在以原有的作品为基础,融合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创造出新的作品,以提升学生的创意和创新能力。
3. 书面表达训练,学生进行一篇自我感悟的书面表达,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悟,表达对葡萄生命的感悟。
第三节:拓展与延伸1. 了解葡萄的其他信息,如葡萄的起源、种类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
2. 可以让学生制作葡萄冰、葡萄酒等小手工,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葡萄美食的制作过程。
3. 可以安排学生到葡萄园、果场等真实场景中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随堂测验检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对自我评价进行定期和反馈,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葡萄月令教案一、协议方信息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葡萄生长过程和月令特点。
11 使学生掌握葡萄在不同月份的生长状态和关键环节。
111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物生长规律的认知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内容1、介绍葡萄月令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11 详细讲解每个月葡萄的生长情况,包括萌芽、开花、结果、成熟等阶段。
111 分析影响葡萄生长的因素,如气候、土壤、养护措施等。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11 运用多媒体资料,如图片、视频等,展示葡萄生长的过程。
111 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葡萄园。
2、实地观察12 组织学生到葡萄园进行实地观察,亲身感受葡萄的生长环境。
121 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讲解和指导。
3、小组讨论13 分组讨论葡萄生长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31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成果。
五、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周11 介绍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
111 讲解葡萄月令的基础知识。
2、第二周至第五周12 逐月分析葡萄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12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交流。
3、第六周13 安排实地观察活动。
131 指导学生撰写观察报告。
4、第七周至第八周14 深入探讨影响葡萄生长的因素。
141 开展小组项目,研究如何优化葡萄种植条件。
5、第九周15 进行课程总结和复习。
151 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估11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表现等。
111 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作业评估12 布置与葡萄月令相关的作业,如短文写作、图表绘制等。
121 认真批改作业,给出详细的反馈和建议。
3、实地观察评估13 评估学生在实地观察中的观察能力和记录情况。
131 考查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七、教学资源1、教材和参考书籍11 选定权威的葡萄种植和生物学相关教材。
《葡萄月令》【学习目标】1、通过讨论简单了解本文严谨别致、详略有致的结构特点;2、通过朗读品味本文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3、体会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研习课文】1、这篇文章在构思上别具一格,有人称作是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请问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是什么?答: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看似散漫随便,不拘一格,实际上却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点。
这篇文章的线索是葡萄的生长及作者对葡萄的喜爱之情。
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时间,即葡萄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长经历。
2、葡萄12个月的生长情况都是详细介绍的吗?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答:不是。
重点在三、四、五、八月上。
因为上架、吸水、抽条、长叶、开花、结果是葡萄生长过程中最有情味的内容,是整个葡萄园生命涌动的时刻,是充满活力、蓬勃生长的季节,也是最能让人为所见到的自然生命`而感动的时刻,所以,作者对其进行详尽的描写。
3、细读“八月”“九月”这两部分,结合例子,说说比喻这种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
答:比喻这种修辞手法运用得好,可以把抽象概括的事物描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例如:⑴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
这一组比喻写出了雨后果园葡萄的多姿多彩。
⑵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
这个比喻写出了下完葡萄之后的果园,那种宁静、安详、和谐氛围。
4、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想写出葡萄一生的生长状况吗?答:不只是想写葡萄一生的生长状况。
在这篇别致的散文之中,洋溢着对葡萄的热爱,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表现出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
5、这是一篇非常别致的文章,写葡萄,从一月一直写到十二月。
有人说这是一篇说明文,也有人说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你同意哪种看法?请结合全文主旨简述理由。
答:这篇文章表面上看酷似说明文,但实质上却是一篇抒情散文。
这是因为说明文的重点在于介绍知识,而这篇文章重点却是借对葡萄的描写,抒发对清新、淡雅、质朴、自然生活的挚爱和对故乡的怀念。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葡萄月令》。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领悟人生的真谛,珍惜时光,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3)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葡萄月令》的朗读和背诵。
2.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理解。
3. 作者写作背景和创作风格的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葡萄月令》。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欣赏课文中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主学习生词和短语,理解课文内容。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领悟人生的真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葡萄月令》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3. 学习生词和短语:让学生自主学习生词和短语,教师进行讲解和举例。
5. 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感和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6. 思考与讨论:让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深层含义,领悟人生的真谛,进行小组讨论。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葡萄月令》。
2.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葡萄月令》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葡萄月令》的作者、成书时间和内容概要;
2.掌握葡萄的生长过程和栽培技术;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葡萄月令》的成书时间和作者;
2.掌握葡萄的生长过程和栽培技术。
三、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葡萄的生长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
奇心。
4.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读书笔记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于葡
萄的生长过程和栽培技术的理解和看法。
5.实地探究:组织学生去葡萄园或实验室,实地观察葡萄的生长情况,并进行实际操作。
6.总结讨论:让学生总结实地探究的经验和收获,进行全班讨论,分
享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7.作业布置:让学生撰写《葡萄月令》读后感,或者整理葡萄的生长
过程和栽培技术。
四、教学手段:
1.图片或视频展示;
2.分组讨论;
3.实地探究;
4.课堂讨论。
五、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提问、实地观察等活动的表现;
2.作业:包括《葡萄月令》读后感、葡萄生长过程和栽培技术的整理等。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葡萄月令》中所描述的葡萄生长过程和栽培技术,对于古代农业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葡萄月令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葡萄生长过程和月令特点,感受自然之美。
2、品味文章质朴而典雅的语言,学习作者生动细致的描写手法。
3、体会作者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葡萄一年十二个月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2)赏析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平淡叙述中蕴含的对生活和劳动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品尝到美味的葡萄,那你们知道葡萄是怎样生长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去探寻葡萄生长的奥秘。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 年 3 月 5 日—1997 年 5 月 16 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葡萄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葡萄从一月到十二月的生长过程和相关农事。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分组讨论:每个月葡萄的生长情况和需要进行的农事分别是什么?完成表格。
|月份|生长情况|农事||||||一月|葡萄睡在窖里|检查葡萄窖,“掘开”“打扫”。
||二月|葡萄出窖|把葡萄藤上架。
||三月|葡萄上架|给葡萄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四月|葡萄抽条、长叶、开花|给葡萄浇水、喷药、打药、掐须。
||五月|葡萄开花、坐果|喷药、打梢、掐须。
||六月|葡萄结果|给葡萄喷药、“打条”、追肥。
||七月|葡萄膨大|“消了果”,掐穗尖,喷药。
||八月|葡萄着色|下葡萄,装筐。
||九月|葡萄成熟|“拆”葡萄架,施肥。
||十月|葡萄下架|入窖。
《葡萄月令》阅读指导教案:辅助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修辞手法古典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而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古典诗词可能显得比较晦涩难懂。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成为教育工作者重要的任务之一。
本文将以《葡萄月令》为例,分享辅助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修辞手法的教学方式。
一、《葡萄月令》的背景和主旨《葡萄月令》是唐代诗人韩愈所作,描写了葡萄生长的过程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风景变化,全篇贯穿着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生命的赞美。
通过具体的描写和抒发,韩愈使得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二、《葡萄月令》中的修辞手法古典诗词的魅力之一在于其浓郁的修辞手法。
《葡萄月令》中也不例外,作者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来表现主旨,让人们产生共鸣和感受美的情感。
1.对比《葡萄月令》大量使用对比手法。
例如:“七月中旬,大雨过而霁。
苍凉之气,悉收于内而中和。
草木翠盈,鸟兽康乐,峥嵘之士,自豪而舒。
”这里,作者通过对“苍凉之气”和“草木翠盈”、“鸟兽康乐”进行对比,突出自然之美和丰富多彩的生命力,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赞美。
2.比喻比喻是一种感性的修辞手法,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词的内涵。
例如:“三月之后,扶杖出外,行于林间。
则是桃李雨中,目断无路;或是牛羊花下,涕泣交满。
”这里,作者用雨中的桃李、花下的牛羊作比喻,让人们感受到对于自然和生命的关怀之情。
3.拟人拟人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形象感染力的修辞手法,能够很好地表现文章中的意境和感情。
例如:“夏月夜,微风至,葡萄色泽明丽如玉,摇曳如翠羽。
常有欤然欲落,又若有留恋者,时远时近,密结而不离。
其臭腥,冷泠如手酪,至佳至矣!”这里,作者将葡萄比作有灵性的生物,表现了生命的美丽和追求。
三、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辅助学生理解古典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1.分析诗句,寻找修辞手法在课堂中,可以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分析。
高中语文《葡萄月令》导学案高中语文《葡萄月令》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葡萄的生长习性,丰富知识。
2、通过讨论简单了解本文严谨别致、详略有致的结构特点。
3、通过朗读品味本文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
4、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重点]通过对文本的研习,认识状物的常见表现方法,明白根据表达的需要对这些表现方法进行选择和运用的道理。
[知识链接]作者介绍: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着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在这篇课文以前。
多数同学可能还没有听说过“月令”这个词,其实这是我们民族最古老的一个词语,讲的是以农耕为主的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种知识。
“月令”这个名称来自《礼记?月令》,《礼记》成书于西汉,而书的内容更要早很多,一般认为和孔子及其弟子有关。
《礼记?月令》把一年里该做的事,按正规常例逐月加以安排,最初它只包括一些月份的天象、物候以及和季节有关的农事活动等,后来又添加了按月别时分,上起天子、百官等为政者应行的起居、祭祀、礼仪;下至被统治的劳苦大众应守的法令、戒条等政治措施。
正因如此,有人也把“月令”的“令”字解释为“政令”。
但是“月令”的主要意义在于农事,所以还是解释为“时令”更好。
用月令体裁写作农书是中国传统农学中一个较为突出的成就,它用以时系事的体例,把纷繁的农事活动加以编排,使之井然成序,而又极为简便易行,所以源远流长,各个历史时代几乎没有间断过,一直有人用这种体例编写撰着农书。
有人统计过有21种,还有人认为要更多。
“月令”成为农书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文艺创作题材,文艺本来就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年有十二个月,“十二月令”又为文艺提供了一个最贴近自然的结构。
《葡萄月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葡萄月令》。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葡萄月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3)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2)诗歌中的古代文化知识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诗歌学习的氛围。
2. 吟咏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诗歌分析实例,进行深入讲解和剖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葡萄月令》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地位。
2. 学生准备:预习《葡萄月令》,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教学资源:教学PPT、相关图片、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葡萄月令》的作者及诗歌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共同提高。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讨论。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解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葡萄月令教案一、引言在农村生活中,人们通常会根据季节的不同来安排各种农事活动。
而对于葡萄种植来说,月令更是至关重要的指南,它告诉人们何时该进行哪些具体的栽培工作。
本教案将介绍葡萄月令的内容,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葡萄栽培的时间安排和注意事项。
二、葡萄月令1. 正月(1月)正月是农历的一月,在这个时候,葡萄正处于休眠期。
农民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葡萄园进行清理和修整。
拔除掉枯萎的葡萄枝条和叶子,修剪葡萄藤,以保持葡萄园的健康状态。
此外,还可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
2. 二月(2月)二月是农历的二月,也是葡萄开始苏醒的时候。
这个时候,农民可以开始施肥,并修剪葡萄藤上的新枝条。
同时,注意给予葡萄适量的水源和日光照射,为葡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3. 三月(3月)三月是农历的三月,此时葡萄处于生长旺盛期。
农民应密切观察葡萄的生长情况,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其生长。
可以进行疏果,使葡萄留下较为健壮的果实,增强果实的品质。
此外,加强病虫害防治,确保葡萄园的健康生长。
4. 四月(4月)四月是葡萄的花期,是果实结实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月份,农民需要注意适当控制葡萄园的温度和湿度,以保证葡萄花朵的正常开放和授粉。
在花期中,需要进行适量的浇水和遮荫,防止高温和强光对葡萄花朵的不利影响。
5. 五月(5月)五月是果实膨大期,也是葡萄园进行摘心和摘叶的时期。
摘心可以让葡萄在生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营养和阳光,提高果实的品质。
摘叶可以增强果实的通风和光照,预防果实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还需对葡萄进行适当的修剪和整枝,保持葡萄园的整洁和有序。
6. 六月(6月)六月是葡萄的采收季节,也是葡萄的生长高峰期。
此时,农民需要加强对葡萄的浇水和施肥,以及病虫害的防控工作。
同时,注意观察葡萄果实的成熟程度,合理安排采摘时间,确保果实的口感和品质。
7. 七月(7月)七月是葡萄的成熟期,也是葡萄品质最佳的时候。
此时,农民需要及时采摘葡萄,并妥善保管,以免葡萄过度成熟而影响品质。
《葡萄月令》小学六年级作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阅读并理解《葡萄月令》这篇文章。
2.让学生理解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让学生能够从文中学到有关葡萄的知识,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实际中去。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能对《葡萄月令》进行准确理解。
2.让学生学会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让学生掌握葡萄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听懂并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2.如何将文章中的葡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葡萄的基本知识,比如葡萄起源、种类、营养价值和用途等。
教师可以引入《葡萄月令》,告诉学生这是一篇文言文,对这篇文章有一个初步地认识。
2.阅读老师可以将文章大概的意思用现代汉语告诉学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大致的理解。
可以逐句进行讲解,让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可以让学生独立阅读一遍,理解其内容。
3.活动(1)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模仿文章中的人物,反映葡萄的生长过程。
(2)学生可以设计一个展板,展示他们对葡萄知识的了解,比如葡萄的种类、产地、营养价值和用途等。
(3)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使用葡萄的经验,比如葡萄干的制作、葡萄酒的制作和葡萄醋的制作等。
4.评价通过以上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葡萄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历史、地理等综合素养,了解文化知识,收获生活知识。
五、教学资源1.教材:语文课本2.资料:介绍葡萄的书籍、图片等。
六、教学反思《葡萄月令》虽然是一篇古代的文章,但是值得我们进行生活运用。
教师应该尽可能丰富教材内容,提供有趣和实用的知识。
同时,在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时,教师应该注意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葡萄月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的诗句;(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学会通过诗歌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3)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人民的忧虑和关怀;(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3)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葡萄月令》,激发兴趣。
2. 朗读诗歌:(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2)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字词解释:(1)解释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对照注释,自行翻译诗歌。
4. 意象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2)讨论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5. 修辞手法分析:(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2)让学生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6. 诗歌主题:(1)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2)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2. 写一篇关于《葡萄月令》的鉴赏文章;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挑选其他诗人创作的关于葡萄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2)探讨不同诗人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的差异。
2. 文化背景:(1)介绍葡萄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2)引导学生了解葡萄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葡萄月令》学案(第一课时)
编写人:审定人:2010-11-17
一、目标导学:
1、学习目标:
(1)、通过讨论简单了解本文严谨别致、详略有致的结构特点。
(2)、通过朗读品味本文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
(3)、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2、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
(2)、通过想像和联想进一步体会文字间蕴涵的情感。
3、教学难点:
(1)、让学生来体会语言的朴素自然之美。
(2)、然后由文及人,整体感受汪曾祺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情怀。
二、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着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在这篇课文以前。
多数同学可能还没有听说过“月令”这个词,其实这是我们民族最古老的一个词语,讲的是以农耕为主的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种知识。
“月令”这个名称来自《礼记?月令》,《礼记》成书于西汉,而书的内容更要早很多,一般认为和孔子及其弟子有关。
《礼记?月令》把一年里该做的事,按正规常例逐月加以安排,最初它只包括一些月份的天象、物候以及和季节有关的农事活动等,后来又添加了按月别时分,上起天子、百官等为政者应行的起居、祭祀、礼仪;下至被统治的劳苦大众应守的法令、戒条等政治措施。
正因如此,有人也把“月令”的“令”字解释为“政令”。
但是“月令”的主要意义在于农事,所以还是解释为“时令”更好。
用月令体裁写作农书是中国传统农学中一个较为突出的成就,它用以时系事的体例,把纷繁的农事活动加以编排,使之井然成序,而又极为简便易行,所以源远流长,各个历史时代几乎没有间断过,一直有人用这种体例编写撰着农书。
有人统计过有21种,还有人认为要更多。
“月令”成为农书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文艺创作题材,文艺本来就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年有十二个月,“十二月令”又为文艺提供了一个最贴近自然的结构。
《诗经》中的《七月》(见《国风?豳风》)就是一篇描写农事的“十二月令”,学生不一定都知道这首诗,但提起“七月流火”这个成语一定都知道,就是这首诗的第一句。
绘画方面,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院本《十二月令图轴》,描画的是十二个月中民家之生活情景。
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御厂还制作过一套“十二月令花神杯”,整套十二件,每件除绘制月令花卉(又称“花神”)外,还配有唐人诗句,落“赏”字篆印,构成诗书画篆刻一体的官窑瓷艺术品。
民俗方面,温州有“十二月令”童谣。
即使今天网络写作中,也有这样的内容,比如“公司十二月令”,“恋爱十二月令”,虽带搞笑色彩,总还记得中国有这样的传统话题。
知道了这些内容,我们也就知道汪曾祺的《葡萄月令》并非标新立异,而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个传统题材。
“葡萄月令”,也就是“葡萄十二月令”。
从文章的组织结构方面说,这样一种流水帐式的结构,假如是学生所写,也许要被老师批评为没有结构,然而没有结
构也许就是最好的结构,道法自然,文章之道也是如此,遵循天地万物的自然结构就是最好的结构。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不是处处都需要正襟危坐。
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平常甚至平淡的生活状态中。
有人告诉我,只有认真地去感受和体味平常生活中那些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滋味。
想着这句话,我想到了汪曾祺。
今天,我们要随着汪曾祺走进那个美丽的葡萄园,在四季变迁中认识葡萄,认识人,认识人生。
状物是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作品常见的写作类型与表达方法,它将物作为主要的表达对象,根据需要,对事物的部分或全体,或者对某一类事物进行描写,使人对描写对象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在描写中适当穿插记叙、议论、抒情等内容,使人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态度,与事物的关系,事物在起生活中的意义,以及作者寄托在描写中的感情。
但是,对事物的描写始终是这类文章写作的中心,接下来,我们看作者是如何完成状物任务的。
三、学习方法
筛选归纳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四、学习过程
1.通读全文,看文章围绕葡萄一共写了哪些方面?重点是哪些?
2.作者为什么选择这几个月作为重点呢?
3、文中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雪,有何作用?
5、“这篇散文果然很…散‟,初次读来感觉象流水账。
作者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详细介绍了葡萄十二个月的生长情况。
语言平实自然,很口语化,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想写出葡萄一生的生长状况吗?”
四、作业布置
试用“十二月令”这样的组织结构方式,写一写你一周的生活。
(提示:都说读书的生活够乏味,一周仿佛一天,一年也仿佛一天,不值得写。
但是你能像这篇课文作者那样全身心地投入,相信一定就能发现很多的趣味:从周一到周五,每天的课程会不同,上课的内容会不同,来上课的老师会不同,对于具体的一门课,或一节课,你的喜好感觉会不同,你的收获会不同,每天的课余生活会不同,更不用说双周日的活动,回家或不回家,都会有更加丰富的内容。
何况一周内的天气会有不同,如果仔细观察的话,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也足以发生细微的变化。
退一步说,即使真的平淡无奇,那才考察我们的语言能力呢——如何把平淡无奇的事叙述得有滋有味。
)
《光》《树》导学案(第二课时)
编写人:审定人:2010-11-17
一、教学目标
1、领会现代散文写法的多样性
2、学习观察自然,感悟生命
二、重点难点
1、感受《光》这篇散文语言的精细、绵密的特点
2、归纳《树》中各类树的不同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三、学法指导
筛选归纳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四、知识链接
1、文体感知
《光》这篇散文基本上以时间为线索,描述了一天之内“光”的变化及其给人的感受。
作者关于“光”的感受极为细密,导致整篇行文也十分精细、绵密。
全文共九段,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晨光;第二部分(二至四段)写阳光;第三部分(五至八段)写光与黑暗的关系;第四部分(第九段)写夜晚的声音。
《树(节选)》是一篇谈论树的散文,除重点谈了菩提树、圣诞树、棕榈之外,还谈到桑、松等。
在作者看来,这些树,或者与一种信仰有关,或者代表了一种精神。
原文共四节,这里选了其中的三节。
2、走进作者
参看《赢在课堂》P78(教师用书P105)
五、学习过程
品读《光》,回答下列问题:
1、这篇散文写了哪几样事物?
2、本文体现了作者写作思维的什么特点?
品读《树》,回答下列问题:
1、各类树有何不同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课文在行文方面有何特点?
3、如何理解课文的文化情怀和都市色调?
六、能力拓展
从你熟悉的树(比如松树、柳树……)中选一样,描绘它的形象,阐述它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