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12.48 KB
- 文档页数:1
一、目的为了确保输血安全,预防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及护理人员。
三、管理制度1. 严格执行《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输血操作。
2. 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制定输血方案,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由患者或家属签署同意。
3. 护士认真核对患者信息、血型、交叉配血结果等,确保输血安全。
4. 输血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信息、血型、交叉配血结果、血袋标签等,确保无误。
5.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严禁同时采取两名病人的血标本。
6. 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措施。
7. 输血完毕后,妥善保管输血记录,及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
8.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使用一次性输血器,避免交叉感染。
9. 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输血安全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输血安全意识。
四、输血流程1. 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开具输血申请单,并与患者或家属沟通,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 护士核对患者信息、血型、交叉配血结果等,将输血申请单送至输血科。
3. 输血科收到输血申请单后,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并将结果反馈给医师。
4. 医师根据输血科反馈的结果,决定是否进行输血。
5. 输血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信息、血型、交叉配血结果、血袋标签等,确保无误。
6. 护士使用一次性输血器进行输血,并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7. 输血完毕后,填写输血记录,并将输血反应报告单送至输血科。
8. 输血科对输血反应报告进行汇总分析,并对可能出现的输血相关并发症进行预防和处理。
五、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制度与本制度不符的,以本制度为准。
2. 本制度由医院护理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3. 护理人员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本制度,确保输血安全。
护理安全输血管理制度护理安全输血管理制度一、目的本制度旨在保障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安全,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提高输血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涉及输血操作的科室和护理人员。
三、定义⒈输血:将血液及其组分通过静脉途径输注给患者的过程。
⒉输血反应:输血过程中引起的患者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感染等。
⒊输血卡片:记录患者输血情况、输血过程和输血反应等信息的卡片。
⒋输血设备:用于输血的输液器、输血管、无菌采血针等相关设备。
⒌输血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输血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对患者进行输血安全风险评估。
四、管理机构和责任⒈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审核医院输血管理制度,监督输血操作的执行情况。
⒉输血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医院内涉及输血操作的科室和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监督。
⒊科室主任:负责本科室的输血管理工作。
五、输血预备工作⒈输血风险评估:在确定进行输血的患者时,必须对其进行输血风险评估,并记录评估结果。
⒉输血血型鉴定:患者和供血者的血型必须进行鉴定,并做好血型对应的标注。
⒊输血卡片填写:填写患者的个人信息、输血过程和输血反应等内容,并在输血过程中及时更新和记录。
⒋输血设备准备:核对输血设备完整性、有效期,并保证设备的无菌性。
⒌输血室准备:输血室必须保持整洁,准备好输血所需的消毒液、无菌巾等物品。
六、输血操作⒈患者安全确认:核对患者的身份、姓名、床位号,确保输血的患者与输血卡片上的信息一致。
⒉血液安全核对:核对输血袋上的血型、配血结果等信息与输血卡片上的信息一致。
⒊输血设备安装:正确安装输液器、输血管,并确保无气泡,连接牢固。
⒋输血速率控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目的,控制输血的速率。
⒌输血观察与记录:对患者进行输血前和输血过程中的观察,及时记录输血的情况,并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
七、输血反应处理⒈早期识别和处理:对患者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异常症状和体征要及时观察、识别,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护理安全输血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保证输血安全,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特制订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各临床科室护理人员进行输血操作。
三、输血前准备1. 临床医师开具输血医嘱;2. 护理人员准确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和输血医嘱,确认患者同意接受输血;3. 检查输血袋的标签及密封是否完好;4. 准备输血所需的输血管、输液器等设备;5. 核对输血所需的血液制品,确认品种、血型、数量是否符合患者要求;6. 对患者进行输血前的评估,包括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并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
四、输血操作1. 严格执行输血前核对程序,核对患者身份、腕带、病历号、输血医嘱、血袋标签等信息;2. 适当选取输血管道,确认血管通畅;3. 将输血袋装入输血器中,连接输血管道,进行滴速调整;4. 在医师或上级护士的监督下进行输血操作;5. 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输血反应;6. 输血过程结束后,及时查看输血量,并记录输血时间、速度、输血反应等内容。
五、输血后处理1. 输血结束后,清理输血管道及输血器,妥善处理输血袋;2.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不良反应;3. 输血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持续观察其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的变化。
六、输血安全控制1. 建立严密的输血对照系统,包括输血前的核对程序、输血过程中生命体征的监测和输血后的随访观察;2. 建立完善的血液制品管理制度,包括血液的采购、存储、运输、使用和废弃等环节;3. 建立输血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对护理人员进行输血操作的技能培训,确保其掌握正确的输血操作技巧;4. 建立输血质量监测系统,对输血相关的质量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5. 加强输血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对输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严格追踪和处理,确保输血安全。
七、输血风险管理1. 积极配合医院进行输血相关风险评估和安全检查;2. 对常见的输血并发症及时进行宣传和教育,提高患者和家属的风险意识;3. 针对高风险患者,加强输血前的评估,提前做好准备,并加强对患者的监测;4. 在输血过程中,注重护理人员的操作规范和技能水平,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性;5. 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配合,及时处理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护理安全输血管理制度一、总则⑴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护理安全输血管理工作,确保输血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护士的职业健康,并提高护士的技术水平。
⑵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所有涉及输血操作的护理人员。
二、术语定义⑴输血指将血液或血液成分经过相应处理后,经血管直接注入患者体内的过程。
⑵输血反应指输血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等。
⑶输血标本指开袋前的待输血的血液样本。
⑷输血工具指与输血过程相关的各类器械、药物等。
三、护理安全输血管理要求⑴输血前的准备工作⒊⑴患者评估在进行输血前,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临床情况、血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评估。
⒊⑵患者知情同意在进行输血前,护士应向患者详细介绍输血的目的、步骤和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⒊⑶输血标本采集和标识护士应按照相关规定采集输血标本,并在标本上正确标识患者信息、血型等。
⑵输血操作技术要求⒊⑴输血准备护士应按要求准备输血所需的血袋、输血管路等。
⒊⑵输血检查护士应检查输血血袋、输血管路等是否符合要求,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⒊⑶输血过程护士在输血过程中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
⒊⑷输血观察护士应密切观察输血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
⑶输血后的处理⒊⑴输血后观察护士应在输血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⒊⑵输血后护理护士应对输血后的患者进行及时护理,包括监测体温、观察尿量、进行输血后血常规等检查。
四、附件⑴输血知情同意书范本⑵输血操作规程范本注:以上为部分内容,完整内容请参阅附件。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⑴《卫生部关于护理质量管理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关于护理质量管理的规定。
⑵输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寒战、呼吸困难等。
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1:输血知情同意书范本附件2:输血操作规程范本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卫生部关于护理质量管理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关于护理质量管理的规定。
护理安全输血管理制度引言护理安全输血管理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措施,旨在确保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对于一些患者来说是维持生命的关键步骤。
然而,输血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如输血不合格、输血反应等。
为减少这些风险,护理安全输血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一、背景护理安全输血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为了规范输血操作,提高输血安全性和质量。
输血操作涉及多个环节,包括输血准备、输血前核对、输血过程监控和输血后处理等。
通过建立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可以减少输血错误和不合格输血的发生,确保患者从患者身体健康。
二、管理目标1. 确保输血安全:通过严格执行输血操作流程、提高护士的操作规范性和专业素质,减少输血操作中的人为失误和技术差错。
2. 减少输血并发症:建立和完善输血反应监测机制,确保在输血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3. 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流程,简化护士工作步骤,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4. 加强质控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系统,对输血操作、设备维护和血液管理等环节进行监控和评估,确保输血过程的质量。
三、管理流程1. 输血前准备:在输血前,护士需核对患者和输血单位的信息,包括患者身份、输血适应症、输血血型和RH阴性等。
同时,还需评估患者的输血风险、准备输血设备和材料。
2. 输血前核对:在输血前,护士需与输血医生和实验室进行核对,确保患者和输血单位的信息一致。
核对内容包括患者身份、输血血型和RH阴性等。
3. 输血过程监控:在输血过程中,护士需仔细监测患者的输血反应情况,包括体温、血压、脉搏等指标。
同时,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出现过敏反应等应及时处理。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1.确定输血后,有资质的两名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血型,无误后方可采集血样,配血要求:一人一次一管。
2.采集血标本时,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以防影响血型交叉试验结果。
3.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患者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4.取血时护士携带病历到血库,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1)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血量、有无凝集反应;(2)核对血袋标签。
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有效期;(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双方核对无误后,在发血单上签字。
5.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护士持“输血(检测)记录单”、病历与血袋标签逐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 因子)、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及献血者编码、血型(包括rh因子)、储血号及血液有效期;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确认1无误后方可输血。
6.输血时(1)输血时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至床旁,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严格执行“三查九对”,“三查”即查血的有效期、质量、输血装臵是否完好;“九对”即查对受血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采血日期、种类、血量。
(2)让患者自述姓名,经核对无误后,开始进行输注。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使用标准输血器进行输血。
(4)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药物。
输血前、后静脉滴注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注不同供血者血液时,两袋血之间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5)输血时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①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一、总则为保障患者输血安全,预防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规范输血护理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输血护理工作。
三、输血护理安全管理要求1. 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认真执行《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规定。
2. 护士应具备输血护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输血相关药品、器械和操作流程。
3.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输血过程中患者信息、血型、血袋标签等准确无误。
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
5. 严格执行输血前准备、输血实施、输血后观察等环节,确保输血过程安全。
6. 严格执行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
四、具体措施1. 输血前准备(1)患者信息核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血型、Rh血型等信息。
(2)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准确无误。
(3)输血申请单核对:核对输血申请单上患者信息、血型、输血量、输血目的等。
2. 输血实施(1)核对血袋标签:核对血袋标签上的患者信息、血型、血量、采血日期、有效期等。
(2)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输血,及时报告医生。
(3)输血完毕后,保留输血记录单,并妥善保管。
3. 输血后观察(1)输血后30分钟内,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输血反应,立即采取措施。
(2)输血后24小时内,观察患者有无输血相关并发症。
(3)输血后3天内,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输血效果及不良反应。
4.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1)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如出现严重输血反应,立即报告医生。
(2)记录输血反应发生的时间、原因、处理措施及结果。
(3)定期分析输血反应发生原因,制定预防措施。
五、监督检查1. 定期对输血护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输血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2. 对违反输血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护士,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按规定进行处理。
六、附则1. 本制度由护理部负责解释。
一、目的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预防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输血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输血工作,包括患者自体输血、异体输血及输血相关物品的采购、储存、使用等。
三、职责1. 医院护理部负责制定、修订和监督执行护理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2. 临床科室负责组织科室护士学习输血安全知识,落实输血安全措施。
3. 输血科负责输血物品的采购、储存、检验和供应。
4. 护士负责输血前的核对、输血过程中的观察和输血后的护理。
四、输血前的准备工作1. 仔细核对患者信息,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2. 询问患者病史,了解患者是否过敏、输血史、手术史等。
3. 严格执行输血前核对制度,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血型、配血结果等。
4. 输血科提供合格的血液及输血相关物品。
五、输血过程中的观察1.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2. 观察患者输血反应,如寒战、发热、皮疹、呼吸困难等。
3. 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医生。
4. 记录输血过程,包括输血时间、血型、配血结果、输血反应等。
六、输血后的护理1. 观察患者输血后的反应,如发热、寒战、皮疹等。
2. 注意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
3. 保持输血针头、输血管道清洁,防止感染。
4. 记录输血后的护理措施和患者反应。
七、输血物品的储存与管理1. 输血科负责输血物品的采购、储存、检验和供应。
2. 输血物品应储存在阴凉、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
3. 定期检查输血物品的有效期,确保输血物品质量。
4. 输血物品使用后,及时清洗、消毒、干燥,妥善保管。
八、培训与考核1. 定期组织护士学习输血安全知识,提高护士的输血安全意识。
2. 对护士进行输血操作考核,确保护士具备输血操作技能。
3. 对违反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九、附则1. 本制度由护理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通过以上护理输血安全管理制度,旨在提高我院护理输血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预防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一、目的为了确保输血安全,降低输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输血患者的护理工作。
三、输血安全管理原则1.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2. 严格把握输血指征,确保输血安全。
3. 严格执行输血前的检查、核对制度。
4. 严格执行输血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制度。
5. 严格执行输血后的随访制度。
四、输血安全管理措施1. 输血前的管理(1)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输血指征。
(2)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输血史,了解患者的血型。
(3)做好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配血、血液采集、血液保存等。
(4)严格执行输血前的核对制度,确保输血信息的准确性。
2. 输血过程中的管理(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2)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3)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4)做好输血过程中的记录,包括输血时间、输血量、输血速度等。
3. 输血后的管理(1)观察患者输血后的反应,如出现发热、皮疹、黄疸等,及时报告医生。
(2)做好输血后的随访工作,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
(3)对输血并发症进行及时处理,降低输血并发症的发生率。
五、输血安全管理责任1. 护士长负责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输血安全管理知识。
2. 护士负责输血过程中的各项操作,严格执行输血安全管理措施。
3. 医生负责患者的输血指征评估、输血过程中的观察和输血后的随访。
4. 血液科负责血液的采集、保存和分发。
六、奖惩措施1. 对严格执行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并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七、附则本制度由医院护理部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一、引言输血是医疗工作中常见的治疗手段,但在输血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引发输血反应、感染等不良事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制定护理安全输血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护理安全输血管理制度内容1. 输血前准备(1)患者知情同意:在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生应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及/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2)输血申请单核对:护士接到输血医嘱时,两人认真核对主治医师填写好的《输血申请单》,填写好病人的信息并将粘贴于配血管上。
2. 输血过程管理(1)采血标本: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及贴有病人信息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和诊断,准确无误后方可采血,采血后两人在《输血申请单》下面签字。
操作要求:一人一次一管。
(2)血液采集与储存:采集血液标本时,不得在输入大分子溶液通道中取血,应在另侧肢体血管取血,以防影响血型、交叉配血和抗体筛查结果。
采血后由医护人员或专人将血样和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双方逐项核对。
(3)取血核对:取血时,取血护士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受血者的姓名、床号、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血液成分、血量;核对血袋标签:献血员条码编码、血型、血液的有效期;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液,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
3. 输血后观察与处理(1)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2)输血后继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尿液颜色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3)记录输血情况,包括输血时间、输血量、血型、血液成分等。
4. 输血科(血库)管理(1)输血科(血库)负责本单位临床用血计划的申报、血液入库、储存、出库、配型,对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护理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1、确定输血后,在采集血标本及输血时,有执业资格的两名医护人员严格遵循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进行核对。
如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血型,临床输血申请单等信息,核对无误后方可采集血标本和输血。
采集血标本(禁忌在输液侧肢体采血),要求一人一次一管。
2、备血时,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患者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至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3、取血时,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与输血科人员按输血申请单信息核对,遵照“七查、八对、九不用”原则。
双方核对无误后,在发血单上签全名。
4、输血前,同时携带病历、血液配血单、输血用具和血制品至病人床边,双人核对病人床头卡、腕带、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血量、质量、编号、交叉配血实验结果、血液的有效期。
如有疑问时应停止操作,再次查对,查对无误才能执行。
5、输血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用标准输血器进行输血。
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刷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药物。
输血前、后静脉滴注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注不同供血者血液时,两袋血之间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6、输血时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输血过程中应加强巡视,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如有发热、过敏、溶血等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并记录,保留余血,以备核查。
7、输血完毕后,在医嘱单、血液配血单、输血登记本上签执行时间和双签全名,将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粘贴在血液配血单及输血登记本上。
8、血袋和“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送回输血科,输血不良事件应按医院规定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