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振动控制中文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复杂结构体系的振动分析与控制随着复杂工程结构体系的不断发展,结构体系的振动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在工程实践中,振动问题对工程结构体系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对于复杂结构体系的振动分析和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复杂结构体系的振动分析复杂结构体系的振动问题主要包括结构固有频率、振型、振幅等多方面。
对于复杂结构体系的振动分析,通常采用有限元法、频域分析法和时域分析法等方法。
1. 有限元法有限元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一种结构振动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整个结构体系离散化,通过分析每个单元的动力响应来计算整个结构体系的振动特性。
有限元法可以对结构体系的任何形状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但是,其计算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
2. 频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是将结构振动过程看作频率与振幅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结构振动的频谱密度及振幅的峰值等参数来分析结构的动态响应特性。
该方法计算速度较快,可以对结构体系进行静态、动态和稳定性分析,但其结果并不精确。
3. 时域分析法时域分析法是通过计算结构振动过程中的时域变化规律来分析结构体系的动态响应特性。
该方法具有计算精度高、运算速度快等优点,但需要满足一些前提条件,如假设结构运动为线性、时间周期相等等。
二、复杂结构体系的振动控制结构振动控制是指通过采取某种措施来降低或消除结构振动的行为。
针对不同的振动问题,有着不同的控制措施。
1. 被动控制被动控制是指对结构进行一定形式结构改造,给结构增加某些被动装置来控制结构振动的方法。
常用的被动装置有质量阻尼器、支撑滞尼器、增振器和阻尼器等。
被动控制的主要优点是安装简单、使用成本低、稳定可靠,但是其控制性能差,不能有效地控制高频振动。
2. 主动控制主动控制是利用主动控制器激励一些控制原件来产生反馈力,消耗振动能量,达到控制结构振动的目的。
常用的主动控制技术有智能材料控制技术、电流传输线控制技术和阵列振荡器技术等。
建筑结构振动分析与控制研究1. 引言建筑结构的振动是指结构在受到外界力的作用下发生的运动。
振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舒适性和耐久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振动的分析和控制方法,以及相关研究进展。
2. 建筑结构振动分析2.1 建筑结构振动的分类建筑结构的振动可分为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
自由振动是指建筑结构在没有外界力作用下的自身振动,如地震、风荷载等;而强迫振动是指建筑结构受到外界力作用的振动,如机械设备运转等。
2.2 振动模态分析振动模态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建筑结构振动分析方法。
它通过求解结构的固有振动频率和模态形状,得到结构的振动特性。
通常采用有限元法作为振动模态分析的数值计算方法,这种方法具有计算精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3. 建筑结构振动控制3.1 主动控制方法主动控制方法是指通过引入外界控制力来改变建筑结构的振动特性。
常见的主动控制方法包括质量和刚度变化法、控制杆法以及智能材料控制等。
这些方法能够实时调节建筑结构的振动特性,从而减小结构的振动响应。
3.2 被动控制方法被动控制方法是指通过在结构上添加附加物用以吸收或耗散振动能量,从而减小结构的振动响应。
常见的被动控制方法包括隔震、摆锤、液体阻尼器等。
这些方法通过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降低结构与外界激励的耦合效应,从而减小结构的振动响应。
4. 建筑结构振动控制研究进展4.1 结构振动控制理论研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建筑结构振动控制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建立结构动力模型和振动控制模型,提出了一系列高效的振动控制算法和方法。
4.2 智能材料在振动控制中的应用智能材料在振动控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形状记忆合金和压电材料等智能材料可以根据外界激励的变化自动调节其力学性能,从而减小建筑结构的振动响应。
研究人员通过开展智能材料在建筑结构振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为解决建筑结构振动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结构工程振动控制振动是结构工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当结构受到外力或内力作用时,会产生振动。
振动不仅会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因此,进行结构工程振动控制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结构工程振动控制方法。
一、主动振动控制主动振动控制是一种通过主动力来控制结构振动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结构的振动响应,通过控制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来改变结构的振动状态。
常见的主动振动控制方法包括电液伺服振动控制和电液积分振动控制等。
电液伺服振动控制是通过电液伺服阀和液压缸等装置来实现的。
通过对液压缸内压力的控制,可以改变液压缸的长度,从而实现对结构振动的控制。
而电液积分振动控制则是通过控制液压缸的进油口和出油口的流量来实现的。
这两种方法都需要通过传感器对结构的振动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相应的控制。
二、被动振动控制被动振动控制是一种通过添加阻尼器、隔振器等装置来消耗结构振动能量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增加结构的阻尼,降低结构的振动幅值和频率。
常见的被动振动控制方法包括阻尼器振动控制和隔振器振动控制等。
阻尼器振动控制是通过在结构中添加阻尼器来实现的。
阻尼器可以分为粘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和液体阻尼器等。
当结构发生振动时,阻尼器会吸收振动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热能,从而使结构振动幅值减小。
而隔振器振动控制则是通过在结构与地基之间添加隔振器,将结构的振动能量转移到隔振器上,从而减小对地基的振动传递。
三、半主动振动控制半主动振动控制是一种综合了主动振动控制和被动振动控制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结合主动力和阻尼装置来控制结构的振动。
常见的半主动振动控制方法包括液流能控制和磁流变控制等。
液流能控制是通过调节液压缸内的液体流量来实现的。
当结构发生振动时,液流能控制系统会根据传感器监测到的振动信号,调节液压缸内的液体流量,从而改变结构的振动状态。
磁流变控制则是利用磁流变材料的特性。
当结构发生振动时,磁流变材料会产生相应的阻尼力,从而降低结构的振动幅值。
耗能方案性能来抵御地震作用的,即由结构本身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以满足结构抗震设防标准,小震不坏,可能无法满足安全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结构构件的尺寸可能需做得很大木工程领域新兴一种新型的抗震方式——结构振动控制,即对结构施加控制机构,由控制机构和结构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
是由控制装置随结构一起振动变形而被动产生的。
被动控制可分为基础隔震技术、耗能减震技术和吸是由控制装置按某种控制规律,利用外加能源主动施加的。
主动控制系统由传感器、运算器和施力作术。
主动控制有主动拉索系统(ATS)、主动支撑系统(ABS)、主动可变刚度系统(AVSS)、主动质期开始研究主动控制。
目前,主动控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已达30多项,如日本的Takenaka实验控制力虽也由控制装置自身的运动而被动的产生,但在控制过程中控制装置可以利用外加能源主动调置、半主动TMD、半主动力触动器、半主动变刚度装置和半主动变阻尼装置等。
主动控制,或者是同时应用不止一种的被动控制装置,从而充分发挥每一种控制形式和每一种控制装:同时采用AMD和TMD的混合控制系统、主动控制和基础隔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以及主动控制和京的清水公司技术研究所。
,但由于建筑结构体形巨大导致所需的外加能源较大,加之控制装置的控制的算法比较复杂,而且存好,容易实现,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尤其是其中的基础隔震技术已相当成熟,并得到了一定程主动控制低廉,而且不需要较大的动力源,因此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混合控制综合了某几和耗能减震技术。
置控制机构来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使结构振动减轻,防止地震破坏。
目前研究开发的基础和混合隔震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展了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因此,隔震技术也得到了飞速:日本94栋,美国21栋,中国46栋,意大利19栋,新西兰16栋,已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
最近有使结构的振动能量分散,即结构的振动能量在原结构和子结构之间重新分配,从而达到减小主结构振尼器(TLD);(3)质量泵;(4)液压—质量控制系统(HMS);(5)空气阻尼器。
耗能方案性能来抵御地震作用的,即由结构本身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以满足结构抗震设防标准,小震不坏,可能无法满足安全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结构构件的尺寸可能需做得很大木工程领域新兴一种新型的抗震方式——结构振动控制,即对结构施加控制机构,由控制机构和结构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
是由控制装置随结构一起振动变形而被动产生的。
被动控制可分为基础隔震技术、耗能减震技术和吸是由控制装置按某种控制规律,利用外加能源主动施加的。
主动控制系统由传感器、运算器和施力作术。
主动控制有主动拉索系统(ATS)、主动支撑系统(ABS)、主动可变刚度系统(AVSS)、主动质期开始研究主动控制。
目前,主动控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已达30多项,如日本的Takenaka实验控制力虽也由控制装置自身的运动而被动的产生,但在控制过程中控制装置可以利用外加能源主动调置、半主动TMD、半主动力触动器、半主动变刚度装置和半主动变阻尼装置等。
主动控制,或者是同时应用不止一种的被动控制装置,从而充分发挥每一种控制形式和每一种控制装:同时采用AMD和TMD的混合控制系统、主动控制和基础隔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以及主动控制和京的清水公司技术研究所。
,但由于建筑结构体形巨大导致所需的外加能源较大,加之控制装置的控制的算法比较复杂,而且存好,容易实现,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尤其是其中的基础隔震技术已相当成熟,并得到了一定程主动控制低廉,而且不需要较大的动力源,因此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混合控制综合了某几和耗能减震技术。
置控制机构来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使结构振动减轻,防止地震破坏。
目前研究开发的基础和混合隔震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展了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因此,隔震技术也得到了飞速:日本94栋,美国21栋,中国46栋,意大利19栋,新西兰16栋,已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
最近有使结构的振动能量分散,即结构的振动能量在原结构和子结构之间重新分配,从而达到减小主结构振尼器(TLD);(3)质量泵;(4)液压—质量控制系统(HMS);(5)空气阻尼器。
结构工程中的振动控制与稳定性评估振动是结构工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它会给建筑物和桥梁等结构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如增加结构的疲劳损伤、降低结构的安全性等。
因此,在结构工程中,振动控制是一项关键的技术。
同时,稳定性评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工程师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振动控制方面,有多种方法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结构。
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利用阻尼器来减小结构的振动幅值。
阻尼器可以通过吸收结构中的能量来减小结构的振动,从而使结构更加稳定。
在高层建筑中,抗风振技术也是一种常用的振动控制方法。
通过在建筑物的顶部安装风振阻尼器或者调节风道的质量和刚度,可以有效减小风振对建筑物的影响。
另外,振动控制还可以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来实现。
在设计结构时,工程师可以通过调整结构的刚度和阻尼来减小结构的振动,从而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此外,选取合适的结构材料和结构形式也可以起到振动控制的作用。
例如,在桥梁工程中,采用悬索桥或斜拉桥的结构形式可以减小桥梁的振动;在高层建筑中,使用混凝土结构材料可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除了振动控制外,稳定性评估也是结构工程中的重要一环。
稳定性评估可以帮助工程师判断结构是否满足安全性要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稳定性评估主要包括静力稳定性和动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静力稳定性评估是通过计算结构的静力平衡,判断结构是否具有足够的抗倾覆能力。
而动力稳定性评估则是通过分析结构的振动特性,判断结构是否具有足够的抗振能力。
在稳定性评估中,工程师通常会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来分析结构的动力响应。
数值模拟可以模拟结构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振动响应,并预测结构的稳定性。
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工程师可以进行相应的优化设计,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此外,稳定性评估还包括一些结构安全性指标的评估,如裂缝控制、变形控制等,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工程师判断结构的健康状况。
总之,振动控制与稳定性评估是结构工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振动控制可以通过调整结构的刚度、安装阻尼器或者采用抗风振技术等方式来实现。
混凝土结构振动控制技术规范一、前言振动控制技术是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有效地减小结构的振动,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旨在为混凝土结构振动控制提供一份具体且全面的技术规范,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安全运行和长期稳定。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适用于混凝土结构的振动控制设计、施工和验收。
三、术语和定义1. 振动:指结构在受到外力作用下所发生的自由或强迫振动。
2. 自由振动:指结构在未受到外力作用下自然地发生的振动。
3. 强迫振动:指结构在受到外力作用下所发生的振动。
4. 频率:指结构振动的周期。
5. 震级:指地震的强度。
6. 振动控制:指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手段,使结构的振动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内。
7. 振动控制设计:指根据结构的特点和使用要求,确定振动控制的措施和方案。
8. 振动控制验收:指对振动控制措施和方案的实施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其符合要求。
四、设计要求1. 振动控制设计应根据结构的特点和使用要求,充分考虑地震、风、交通、机械设备和人员活动等因素。
2. 振动控制设计应满足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和标准的要求。
3. 振动控制设计应充分利用结构的自身刚度和阻尼,降低结构振动的幅值和频率。
4. 振动控制设计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如增加结构的质量、刚度和阻尼等,以控制结构的振动。
5. 振动控制设计应考虑结构的动态响应特性,确定合适的结构参数,如结构的自然频率、阻尼比和振型等。
6. 振动控制设计应充分考虑结构的使用和维护要求,确保振动控制措施和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五、施工要求1. 振动控制施工应按照设计方案严格执行,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2. 振动控制施工应对结构的自身刚度和阻尼进行测试和调整,以确保振动控制的效果。
3. 振动控制施工应对结构的质量进行控制,避免出现裂缝、变形和松动等问题。
4. 振动控制施工应对结构的防护措施进行设置,避免施工过程中的振动对结构造成影响。
5. 振动控制施工应根据结构的使用要求,设置合适的振动监测设备,对结构的振动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武汉理工大学结构振动控制Vibration Control of Structure课程: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理论授课老师:周强学生姓名:吴平学号:104972081971班级:土木研0803结构振动控制吴平(土木研0803班)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分类。
重点阐述了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的不同特点。
关键字: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混合控制Vibration Control of StructureWuping(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Wuhan University ofTechnology)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and basic principles and classification of 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 Highlighted the differences among passive control, active control, semi-active control and hybrid control.Key words :passive control, active control, semi-active control,hybrid control.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结构形式日益多样化以及轻质高强材料的应用,结构的刚度和阻尼比变小。
在强风或强烈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物的动力反应强烈,很难满足结构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按照传统的抗风抗震设计方法,即通过提高结构本身的强度和刚度来抵御风荷载或地震作用,是一种“硬碰硬”式的抗震方法,它很不经济,也不一定安全。
而且失去了轻质高强材料自身的优势,还不能满足口益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不能因为剧烈振动而中断工作或者破坏的要求。
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需要,从而使结构振动控制理论在工程结构中开始得到应用。
结构力学教学中的结构振动与控制解析学生如何分析结构的振动特性和控制振动的方法结构力学教学中的结构振动与控制解析在结构力学的教学中,结构振动和控制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结构的振动特性对于工程设计和结构稳定性的评估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控制振动的方法则能够有效地减少结构的振动幅度,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如何分析结构的振动特性以及控制振动的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 结构的振动特性分析结构的振动特性分析是研究结构在受力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了解结构的固有振动频率、模态形态和振型等。
分析结构的振动特性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步骤:1.1 建立结构的动力模型首先需要建立结构的动力模型,常见的模型包括单自由度振动系统、多自由度振动系统和连续振动系统。
对于不同的结构类型,选择相应的动力模型进行分析。
1.2 确定结构的边界条件在进行振动特性分析时,需要确定结构的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包括结构的支撑方式、受力情况等。
边界条件会影响结构的振动特性,因此需要准确地确定。
1.3 求解结构的特征频率和振型利用相应的振动方程或者数值计算方法,求解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固有频率与振型是结构振动特性的重要指标,可以用来评估结构的稳定性。
1.4 分析结构的共振情况在进行结构振动特性分析时,需要分析结构的共振情况。
共振是指结构的固有频率与外力频率相等或者接近,使得结构的振动幅度大幅增加。
分析结构的共振情况有助于设计合理的结构控制策略。
2. 控制振动的方法控制振动是为了限制结构的振动幅度,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常见的控制振动方法包括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
2.1 主动控制主动控制是利用外部控制设备对结构进行主动干预,实时调节结构的振动响应。
常见的主动控制方法包括挠度反馈控制、模态控制和时间历程控制等。
主动控制需要实时监测和反馈结构的振动响应,并根据反馈信号对结构进行控制。
2.2 被动控制被动控制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刚度、阻尼或者质量来控制结构的振动。
结构振动分析与控制研究结构振动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性变形。
在工程设计中,减少结构振动对提高结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结构振动分析与控制研究一直是热门的研究领域。
结构振动分析研究结构振动分析是研究物体在外界作用下如何产生振动、振型和振幅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在结构振动分析的研究中,第一步是解决振动的本质问题,即确定振型和频率。
振型是振动中物体各部分的运动状态,频率是振动的重复次数。
通过振动的振型和频率,可以进一步求解物体的振幅、速度和加速度等振动参数。
结构振动分析以有限元法为代表,广泛用于工程领域中的结构设计和减振措施研究。
结构振动分析可以预测工程物体的振动响应。
因此,结构振动分析在强震动环境下的防护措施设计,如基础反射板、土工格栅、迎风墙,以及流体固耦合体系的流体减振器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结构振动控制研究在某些情况下,减少或消除结构振动对于确保结构和机械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
结构振动控制研究是为了对结构振动进行干预,达到消除或压制结构振动的目的。
结构振动控制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两种。
主动控制方法就是使结构根据外界的刺激主动调节系统的动力响应,并减少结构振动,在防御地震和强风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被动控制方法则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来减小结构振动。
结构振动控制研究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桥梁减震方面,采用主动与半主动控制方法,衍生出了多种新的减振技术。
而在大型机械、航天、电力工程等方面,结构振动控制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嫦娥探月工程中,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确保了整个系统在发射和运行的过程中的稳定性。
结构振动分析与控制的未来研究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结构振动分析与控制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继续深入研究:1、控制算法和方案方面的研究:应在更大范围内研究,比如建立高层建筑和大型桥梁减振模型。
结构设计知识:结构设计中的振动控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结构设计中的振动控制已经成为结构设计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振动是导致结构损坏和倒塌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的振动控制技术不仅可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同时也可以提高结构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
结构振动会对结构的性能和稳定性产生影响,如振动会导致结构的自然频率发生变化,甚至会导致结构的疲劳损伤。
振动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如酒店、医院、办公室等公共场所中的噪声和震动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控制结构振动,降低结构的振动噪声和震动是非常必要的。
振动控制技术包括有源振动控制和被动振动控制,其中有源振动控制是一种高效的结构振动控制方法。
有源振动控制技术利用电子(或机械)设备和反馈控制系统,通过在结构上加上合适的控制力来降低结构的振动。
主要包括光纤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和控制器等装置。
被动振动控制技术与有源振动控制技术不同,被动振动控制的控制机理是建立在特定材料性能基础和结构刚度控制中。
材料振动是通过改变材料的物理、化学或表面性质来实现的,其目的是消耗振动能量和减小结构振动幅度,可以采用惯性质量阻尼器、减振钢绳等附加装置来实现。
在实际振动控制中,需要根据结构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振动控制方法。
为了减少结构的振动响应,可以通过影响结构的基础、选择合适的结构材料和结构形式、改变结构的阻尼能力等方法来降低结构振动响应。
例如,在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可以采用抗震支撑和防震层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防震能力;采用钢材结构和预制混凝土结构等优良材料,可以有效降低结构的振动响应;另外,在剧烈振动的结构中,还可以采用能量吸收器等装置来控制结构振动,从而达到减少结构振动的目的。
综上所述,结构振动控制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结构振动噪声和震动,其对于构筑安全、耐用、舒适和高效的建筑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振动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有朝一日,我们将能够实现建筑结构的极致稳定。
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及分类-----------------------作者:-----------------------日期:耗能方案耗能减震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发展一、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及分类传统的抗震设计是通过增强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来抵御地震作用的,即由结构本身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以满足结构抗震设防标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而这种抗震方式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在不确定的地震作用下,很可能无法满足安全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结构构件的尺寸可能需做得很大,这样既给建筑布置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经济上又要增加相当多的投资。
近年来,在土木工程领域新兴一种新型的抗震方式——结构振动控制,即对结构施加控制机构,由控制机构和结构共同承受地震作用,以调谐和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
结构振动控制可分为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
被动控制——无外加能源的控制,其控制力是由控制装置随结构一起振动变形而被动产生的。
被动控制可分为基础隔震技术、耗能减震技术和吸能减震技术。
主动控制——有外加能源的控制,其控制力是由控制装置按某种控制规律,利用外加能源主动施加的。
主动控制系统由传感器、运算器和施力作动器三部分组成。
主动控制是将现代控制理论和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结构抗震的高新技术。
主动控制有主动拉索系统(ATS)、主动支撑系统(ABS)、主动可变刚度系统(AVSS)、主动质量阻尼系统(AMD)等。
主动控制研究较多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和中国,我国自80年代末期开始研究主动控制。
目前,主动控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已达30多项,如日本的Takenaka实验大楼和Kankyu Chayamechi大楼。
半主动控制——有少量外加能源的控制,其控制力虽也由控制装置自身的运动而被动的产生,但在控制过程中控制装置可以利用外加能源主动调整自身的参数,从而起到调节控制力的作用。
现有的半主动控制技术包括:半主动隔震装置、半主动T MD、半主动力触动器、半主动变刚度装置和半主动变阻尼装置等。
力学中的振动控制与结构健康监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程复杂性的增加,振动控制和结构健康监测在现代工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力学领域,振动控制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减小或消除结构的振动响应,以改善结构的性能和可靠性。
而结构健康监测则是通过实时的监测和诊断结构的运行状态,提供结构失效预警和维护指导。
本文将探讨力学中的振动控制与结构健康监测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振动控制振动是结构在受到外力刺激或内部能量激发时产生的周期性的机械波动。
振动控制旨在减小或消除结构的振动响应,以提高结构的性能和可靠性。
主要的振动控制方法包括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和半主动控制。
被动控制是利用各种被动元件,如阻尼器、质量调节器和隔振器,来消耗振动能量、改变结构的刚度或改变结构的振动模态。
被动控制方法简单可靠,适用于简单结构,但局限性在于无法动态地调整控制效果。
主动控制则是通过在结构上施加控制力,以实时地改变结构的振动响应。
主动控制方法需要使用传感器来获取结构的信息,并通过控制器计算控制力的大小和时机。
由于需要实时的数据获取和计算,主动控制方法的实施比较复杂,但可以实现动态调整和高效的振动控制。
半主动控制结合了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的优点,通过调节控制力的大小和时机,实现对结构振动响应的控制。
典型的半主动控制方法包括液体阻尼器和摩擦阻尼器。
半主动控制方法在实现相对灵活的振动控制的同时,也具有相对简单和经济的实施方式。
二、结构健康监测结构健康监测是通过实时的监测和诊断结构的运行状态,提供结构失效预警和维护指导。
结构健康监测可以帮助工程师和维护人员了解结构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结构的损伤和隐患,并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
结构健康监测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结构的振动响应特性来分析和判断结构的健康状况。
常用的结构健康监测方法包括振动传感器、应变传感器和声发射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地采集结构的振动数据、应变数据和声发射信号,并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来判断结构的健康状况。
建筑结构的振动与减振控制建筑结构振动是指建筑物在受到外界力或者自身激振源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振动现象。
振动不仅会影响建筑物的舒适性和使用寿命,还可能对结构的安全性产生潜在影响。
因此,控制建筑结构的振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讨论建筑结构的振动特性以及减振控制的方法和技术。
一、建筑结构的振动特性建筑结构的振动特性涉及到结构的固有振动频率、振型、振动模态和动力响应等方面。
1.固有振动频率固有振动频率是指结构在没有外界激励的情况下,自身固有属性所产生的振动频率。
它与结构的自然振动周期相关,可以通过理论计算或者实验测试获得。
2.振型和振动模态振型是指结构在某一特定振动频率下的形变模式,即结构的某种特征变化规律。
振动模态是指结构在不同振动频率下的不同振型。
3.动力响应当建筑结构受到外界激励时,会产生动力响应。
动力响应包括位移响应、速度响应和加速度响应,它们与激励力的性质、频率和振动特性有关。
二、建筑结构振动的影响因素建筑结构的振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结构自身的参数以及外界的激励。
1.结构自身参数结构的自身参数如刚度、质量、阻尼等,会直接影响结构的振动特性。
2.外界激励外界激励是指建筑结构受到的风荷载、地震力、人体活动等外部因素的作用。
这些激励可以产生共振现象,引起结构振动的增强。
三、建筑结构的减振控制方法和技术为了减小建筑结构振动对人体的不适和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振动控制方法和技术。
1.被动控制被动控制是指利用减振装置来消耗结构能量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被动控制技术包括阻尼器、振动吸振器和摆锤等。
2.主动控制主动控制是指利用控制系统对结构进行振动控制的方法。
通过传感器感知结构的振动,再由控制器发出相应指令,通过执行器施加力或产生阻尼,以实现振动控制。
3.半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是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的结合,既能够消耗结构振动能量,又能够通过能量输入实现振动控制。
4.结构优化设计结构优化设计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几何形态、材料特性和参数配置等来减小结构振动的方法。
机械结构的动态响应与振动控制引言机械结构的动态响应与振动控制是一个重要的工程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结构的振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实际工程中,机械结构的振动会导致不稳定性、磨损以及能量损耗等问题,因此,了解机械结构的动态响应和振动控制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机械结构的动态响应机械结构的动态响应是指结构在受到外界力激励时的反应。
在机械结构受到外界力作用下,结构会出现一系列的运动状态,例如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
这些运动状态可以通过求解结构的动力学方程得出。
动力学方程是描述结构动态行为的数学模型,通过求解动力学方程可以得到结构的运动方程和状态响应。
机械结构的振动控制机械结构的振动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来减小或消除结构的振动。
振动控制可以从减小振动源、改变结构刚度、改变结构质量等方面进行。
常见的振动控制方法包括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和半主动控制等。
被动振动控制是指通过附加一些被动元件,如减振器、离合器等来减小结构振动。
主动振动控制是通过在结构上施加控制力或调节刚度等参数来改变结构的振动特性。
半主动振动控制是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的结合,通过控制元件的阻尼特性来实现振动控制目的。
机械结构的振动控制在实际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汽车工业中,振动控制可以减小车辆运行时产生的振动,提高乘坐舒适度和安全性。
在航空航天领域,振动控制可以减小飞机在高速飞行时的结构振动,提高飞行性能和安全性。
在建筑领域,振动控制可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性影响,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结构的动态响应与振动控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由于结构的形状、材料等因素的不同,其动态响应和振动特性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需要使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和算法来进行分析和设计。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结构的动态响应与振动控制已经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研究领域。
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通过理论分析、仿真模拟和实验验证等手段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工程实践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结构振动控制》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22009
英文名称:Control of Structural Vibration
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36 学分:2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预修课程:结构动力学、控制理论、随机振动
课程内容:
内容:主要介绍结构振动控制机理,各种减振控制装置,控制律设计中的重要问题以及智能控制。
预期目标:使学生掌握结构控制的原理,能针对不同的要求对结构采用不同的控制策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被动阻尼器的工作原理及实用设计方法;TMD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各种主动控制算法的计算步骤、优缺点和使用条件;结构振动的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结构振动控制设计中的模型降阶,溢出,传感器与作动器的定位,鲁棒性,时滞效应;结构半主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半主动控制算法;结构振动控制的Benchmark问题。
教材:
欧进萍.结构振动控制-主动、半主动和智能控制.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1. 瞿伟廉 .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的风振控制设计.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2. 顾仲权.振动主动控制.国防工业出版社
3. 吴波.李惠.建筑结构被动控制的理论与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4. T.T.Soong.Active Structural Control: Theory and Practice. Longman Scientific & Technical.
5. G.W.Housner.Structural Control: past, present and future.et al. ASC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123(9): 897-971, 1997
考核方式与要求:
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