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谚语、成语中的化学韵味19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2.70 MB
- 文档页数:19
一、词二十四节气成语字典、男儿膝下有黄金、抬头三尺有神明,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英雄气短红颜薄命、大厦千间。
夜眠八尺、千经万典、孝义为先、我教子,唯一经。
小初高、诗词赋文言、于谦、毛诗词词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论语十则、太极拳把酒知今是、观书悟昨非、水为善下能成海,山不争高自极天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走马扬鞭万里征程提笔挥毫鸿图大业天道酬勤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老骥伏枥,二、诗1、洞中方十日、世上已千年2、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3、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4、寄黄几复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5、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6、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7、英雄气短莫须有,明哲保身归去来。
题韩王庙尤侗8、《梅岭三章》〔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三、中庸学到问道、同立同权、学道适道守道、用道,学习真理、追求运用、要靠实践、总会想出各种办法、斗争哲学、未必好事、清一色未必好事、百家争鸣见人说鬼话、见鬼说人话。
中庸、法家是智慧的斗争哲学。
道家是转化的哲学四、文武刚柔并济、德才谦备、文武双全、能文能武、文物载道、一张一弛、张弛有度、天道酬勤、南人北相,北人南相、有冲突差异、矛盾但又统一。
宽以济猛。
猛以济宽、四、古代十大语言:预言了历朝历代,很神奇中国古代十大预言,即姜太公的《乾坤万年歌》,诸葛亮的《武侯百年乩》、《马前课》,步虚大师的《步虚大师预言》,李淳风的《藏头诗》,李淳风、袁天罡的《推背图》,黄檗希运的《黄蘖禅师诗》,邵雍的《梅花诗》,刘伯温的《金陵塔碑文》、《烧饼歌》。
成语、谚语、古诗词是经过几千年历史锤炼的汉语精华,也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其中的物态变化知识,以加深对物态的理解。
一、汽化、液化1.树大招风/大树底下好乘凉(蒸发)物理原理:由于树叶不停地进行蒸腾作用,将树体内的水汽化成水蒸气,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导致大树下的气温较低,在树叶间就形成一个低气压区。
树下及周围的空气在树体外围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会前来补充,从而形成空气的对流,风便被“招”来了。
树冠越大,这种对流越明显,进而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带走人体更多的热量,所以人在大树底下感觉更凉快。
2.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蒸发)物理原理:夏日气温较高,扇扇子,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因此扇扇子有制冷作用,所以扇子宜夏不宜冬。
3.加火不如加盖(沸腾)物理原理:在常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沸腾之后再继续加热,但水的温保持不变,只会使大量的水白白汽化使之浪费。
相反,给锅加盖能使锅内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则升高,从而使饭菜熟得更快,同时也能减少锅内水的汽化,减少热量损失,节约能源。
高压锅就是这个原理。
4.油中捞钱(沸腾)物理原理:江湖艺人经常表演,把手伸到沸腾的油锅里,出来的时候,手安然无恙,从中拿出一枚铜钱,这便是“油中捞钱”,也可称为一魔术表演。
其有个很简单的物质沸点道理:江湖艺人的油锅里是油和醋,而醋的沸点只有6 0℃左右低于油的沸点高,翻滚的油锅其实只有醋在沸腾,所以不会烫伤手。
5.开水不响,响水不开(蒸发、沸腾)物理原理:在水升温过程中,附在器壁和水中空气形成一个个的小气泡,气泡的体积随蒸气进入而不断增大上升,但上部水的温度较低,上升的气泡内一部分蒸气又凝结成水使得气泡变小或破碎,许多气泡产生这种变化从而引起振动,发出响声,即“响声不开”。
当水温上升到沸点时,上下水温一致,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有更多的蒸汽进入气泡,直至到水面才破裂,所以没有响声,即“开水不响”。
传统文化蕴含的化学知识一、传统文学中的化学知识1、成语、谚语等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其中一些包含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各项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铁杵磨成针 B.烈火炼真金 C.火树银花 D.雷雨发庄稼2、很多古诗词中体现了化学知识.“墙角数技梅,迎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人们能够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A.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B.分子质量和体积很小C.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3、古诗词中蕴含有化学知识.1A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B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很多学生不会区分“烟”和“雾”.初中化学中什么物质燃烧有烟呢什么物质能看到雾呢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说明粒子具有___________的性质;3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四句诗所描写的物质依次是填序号A.石灰石、熟石灰、生石灰、碳酸钙 B.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钙C.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 D.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碳酸钙.4、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姑苏C.春蚕致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5、下列描写中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白玉为床金做马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C.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6、古代诗词中蕴含有化学知识;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木灰中含有的K2CO3属于;A.氮肥B.磷肥C.钾肥D.复合肥2“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说明粒子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下列关于“泪”的说法正确的是;A.“泪”是指石蜡燃烧生成的水B.“泪”说明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C.“泪”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4“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是指古代用铁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传统节日、生活习俗等中的化学知识1、中华传统节日的习俗蕴含了许多化学知识;1春节一—喜贴春联;用墨汁书写的春联能长时间保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2端午节一—龙舟竞渡;龙舟的龙头制作需要精雕细琢,雕刻过程中木材发生的是_______ 选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3中秋节——观花赏月;月饼是传统美味食品,月饼的制作常用面粉、蔗糖、精炼油、肉松等物质,其中富含蛋白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2、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1时下兴起的环保炭雕工艺品,是以活性炭为原料采用传统手工雕刻而成;炭雕工艺品既能装饰居室,又对甲醛等有害气体具有很强的________作用,能有效持续地净化室内空气;2某个周末恰逢小强生日,他来到了外婆家;外婆在给小强煮荷包蛋时发现放在橱柜中的鸡蛋有部分变臭了,于是小强建议外婆:“可将鸡蛋浸于石灰水后捞出晾干保存”,这样就不易变坏;此建议的依据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3中午炒菜时,油锅突然着火,小强立即盖上锅盖,很快就将火熄灭;他采取这一措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在制作粽子的过程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1小华的妈妈准备了糯米、瘦肉、虾仁、食盐、植物油等做粽子的原料,这些物质中富含糖类的是__________.2用铁锅煮粽子主要是利用铁具有良好的__________性;煮完粽子的锅内有油渍,可用洗洁精洗去,洗洁精所起的作用叫做__________.3小华要检验煮粽子的自来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以用__________;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4盛装过原料的塑料袋随意丢弃,造成的危害是__________.4、酱油是中国的传统调味品,佛山海天酱油享誉国内外;下表是某酱油膏的部分营养成分列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酱油膏的部分营养成分列表每100克中含1上表中不含六大基本营养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表中“钠”、“钙”等是指__________ 单质、分子、原子或元素;3老年人每天都要摄入足量的钙,有利于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糖类主要是给人体提供能量;写出葡萄糖C6H12O6在酶作用下缓慢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化学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国许多地方至今仍保留着吃元宵、燃放孔明灯的风俗.①小明发现,妈妈煮元宵的天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固体.小明应用化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需要调节灶具的进风口.②小明想自制孔明灯,为了使其能飞得更高、更安全,选择作为灯罩的材料应质轻且___________.一些地方已禁止燃放孔明灯,因为一旦其飘落到加油站、油库等地,便可能接触到____________而引发火灾.2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废气,其中能形成酸雨的气体是___________.依据酸所具有的性质,判断酸雨对下列物品有损害的是________A.大理石塑像B.铝制门窗 C.钢铁结构大桥 D.花草树木.6、饺子是中国传统食品,周日奶奶给玲玲包饺子;在这一过程中玲玲发现了许多与化学知识有关的问题;1包饺子所用的材料主要有:面粉、水、牛肉、芹菜、青椒、食盐、植物油等,芹菜、青椒等蔬菜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_______;2煮饺子的炊具是不锈钢锅,不锈钢做炊具是因为它具有良好的________性;3煮饺子所用的燃料是天然气,天然气燃烧是将化学能转化成_________能;4用后的锅底有一些水垢,玲玲用厨房中的__________很容易将其除去;7、豆腐已成为颇受人们欢迎的食品,其制作的主要工艺流程通常如下:资料下表是豆腐中主要成分的平均质量分数:1上述工艺流程中,磨浆属于________变化,由豆腐花制成豆腐的过程就是将豆腐与水分离,该设计利用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2人体中,构成血红蛋白成分所需的微量元素是__ _____;3豆腐中含有的营养素,除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外,还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 4除大豆外,很多食物也能提供丰富的蛋白质;下列能提供丰富蛋白质的食物有________填字母序号;A.萝卜 B.鱼 C.大米 D.奶制品 E.花生油 F .鸡蛋8、豆腐起源于淮南八公山;食用豆腐能获得人体所需要的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亮氨酸化学式:C6H13NO2;下列有关亮氨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亮氨酸由四种元素组成B. 一个亮氨酸分子中含一个氧分子C. 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D. 亮氨酸属于有机物三、传统化学工艺中的化学知识1、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由白色的硝石粉KNO3、淡黄色的硫粉和黑色的木炭粉按一定质量比均匀混合而成.黑火药常用来制造鞭炮.点燃鞭炮火药引线,火烧到鞭炮内部,硝石受热分解,同时引燃了硫粉和木炭粉,最终生成硫化钾K2S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及一种无毒氧化物而发生爆炸.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1硝石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黑火药着火时,发生如下反应: 2KNO3 + 3C = X+ N2↑+ 3CO2↑,则X的化学式为A. K2S B. K C. KS D. SO22火药是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3硝石KNO3中N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4现在很多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下列原因可能的是A.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空气污染; B.燃放烟花爆竹造成噪声污染;C.燃放烟花爆竹容易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2、东汉成书的有“石胆化铁为铜”的石胆是硫酸铜.这一方法开创了人类文明史上湿法冶金的先河.其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类型是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3、我国古代的湿法冶金术是世界闻名的,我国在世界上最无应用湿法冶炼的金属是4、用化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1还有十几天,你就要中考了.作为一名初中毕业生,你要给母校留下一个好印象,做到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不乱扔东西…假设你在整理自己的东西时,清理出如下物品:A.废作业本,B.过期药品,C.易拉罐瓶,D.霉变的饼干,E.生锈的铁盒.①你应放入“可回收垃圾箱”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②你用盐酸除去铁盒上的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以重新使用,请写出除锈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请你写一句劝告其他年级同学爱护学校环境的话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电解海水的方法来制取新能源氢气,是一种理想的提取能源的方法;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黄色溶液中加入可溶性碱,生成红褐色沉淀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_______________.四、侯氏制碱法原理1、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模拟流程如下: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2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氮气,属于_______变化物理或化学;3操作a的名称是_____,实验室进行此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______;4写出NHCl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42、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1粗盐水中主要含有Ca2+、Mg2+、SO42﹣等杂质离子,工业上常用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Na2CO3溶液、BaCl2溶液及适量的盐酸等除杂、精制.则加入试剂合理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盐酸只写一种.加盐酸的作用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制碱原理为:NaCl+CO2+NH3+H2O=NaHCO3↓+NH4Cl,该反应原理可看作是由:①CO2+NH3+H2O=NH4HCO3和②NaCl+NH4HCO3=NaHCO3↓+NH4Cl两个反应加合而成,则②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3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4Y是滤液中最主要成分,Y与CaOH2反应的产物之一可用于循环使用,该产物的名称为________,Y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写出Y的一种用途_________.3、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创立了着名的“侯氏制碱法”流程简图如图,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沉淀池中的反应物共含有六种元素B.过滤得到的“母液”中一定只含有两种溶质C.图中X可能是氨气D.通入氨气的作用是使溶液呈碱性,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更多地析出沉淀4、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1检验粗盐水是否为硬水的方法是加入_______ ;2操作a是________ ,生产流程中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3在精盐水中先通入NH3,使溶液呈碱性,再通入CO2,有利于对CO2的吸收;4氨水中加入细盐的粉末再通入二氧化碳后,在常温条件下,易析出NaHCO3晶体而不析出NH4Cl晶体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⑹副产品NH4Cl可做氮肥,若加入氢氧化钠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
古诗词中的化学知识古诗词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史中的璀璨明珠,它脍炙人口,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的一朵奇葩。
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引入诗词,引导学生领会其中所寄寓的化学知识,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利用诗词中深厚的思想情感,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一、“诗”为载体,以德激趣古诗词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写下来的,他们会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化学教学中引入诗词,会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比如下面几首诗:《咏煤炭》(明·于谦)“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鼐彝原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我国西汉已知用煤炭做燃料冶铁。
古称煤炭为乌薪、黑金等。
诗中说煤炭原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它蕴藏大量的热量。
燃起熊熊煤火可使人感到春回大地,生起洪炉能照亮漆黑的夜空。
铁鼎等物都是靠煤炭烧炼出来的,从铁器身上就看到了煤的作用。
作者借煤为喻,表达自己拯救百姓,匡时济世的竭诚之志。
《浪淘沙》(唐·刘禹锡)“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淘沙取金是最古老的采金方法。
金化学性质稳定,质地坚韧不锈,十分昂贵。
但它在地壳中含量极少,多以自然金单独存在,也有与其他矿共生,经风化侵蚀,雨水冲刷,在长期的迁徙中同泥沙混合形成沙金矿,其含金量不过几至几十克。
由于金比重为19.3,较石英沙比重2.65大得多,在冲沙淘金中易先沉降,使金沙分离。
诗人深刻的揭露了劳动人民在惊涛恶浪中苦辛采得的稀贵金属,最后又全部化为王侯贵族的奢侈品了。
《咏石灰》(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石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矿物,色青灰,质坚硬,化学成分为碳酸钙。
诗中描绘了石灰石烧制石灰的过程。
先将石灰石敲碎,在石灰窑内经高温煅烧,便制得雪白得生石灰CaO,后者与水作用生成白色粉状的熟石灰(或消石灰)Ca(OH)2,再遇空气中的CO2又生成白色的CaCO3。
诗词、成语与化学诗词、成语(谚语)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生动形象,言简意赅。
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将常见的古诗、成语(谚语)与化学知识想联系,这是近年来中考命题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化学新课标思想,关注社会热点,体现化学就在身边,学科相互渗透的一种动向。
一般中考题出现的诗句、成语(谚语)都是小学、初中语文中出现过的,或通俗易懂的。
涉及到的化学知识是简单熟悉的。
但这类题的解决学生必须对句子本身有所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方面例1.“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A.分子很大B.分子分裂成原子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分子间有间隔例2.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事不竭—物质的无限可分,分子原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可分性示例例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我们熟悉读的一首古诗词。
回答下列问题。
(1)“春蚕到死丝方尽”蚕丝的主要成分是()A.纤维素B.蛋白质C.维生素D.无机盐(2).“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是用石蜡做的,实验测定,石蜡充分燃烧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下列对石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石蜡是石油炼制的产品之一B.石蜡是混合物C.石蜡一定是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D.石蜡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二、关于物质的性质变化方面例1.(2005.江西)“真金不怕火炼”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能充分体现金具有的性质是()A.硬度较小B.密度较大C.导电性好D.化学性质稳定例2.(2005.湖北黄冈)下列成语中,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蜡炬成灰D.滴水成冰例3.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
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A.铁杵磨成针B.死灰复燃C.木已成舟D.积土成山例4.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例5.(2004。
成语、谚语、俗语、古诗词中的哲学观点1.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2.守株待兔: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遵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行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9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13画龙点睛: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1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1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8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
19掩耳盗铃:认为主现感觉决定客观存在,是荒谬的主现唯心主义。
20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21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
22舍本求未: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23庖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4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25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26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知。
古诗词中的化学知识古诗词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史中的璀璨明珠,它脍炙人口,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的一朵奇葩。
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引入诗词,引导学生领会其中所寄寓的化学知识,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利用诗词中深厚的思想情感,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一、“诗”为载体,以德激趣古诗词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写下来的,他们会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化学教学中引入诗词,会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比如下面几首诗:《咏煤炭》(明·于谦)“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鼐彝原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我国西汉已知用煤炭做燃料冶铁。
古称煤炭为乌薪、黑金等。
诗中说煤炭原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它蕴藏大量的热量。
燃起熊熊煤火可使人感到春回大地,生起洪炉能照亮漆黑的夜空。
铁鼎等物都是靠煤炭烧炼出来的,从铁器身上就看到了煤的作用。
作者借煤为喻,表达自己拯救百姓,匡时济世的竭诚之志。
《浪淘沙》(唐·刘禹锡)“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淘沙取金是最古老的采金方法。
金化学性质稳定,质地坚韧不锈,十分昂贵。
但它在地壳中含量极少,多以自然金单独存在,也有与其他矿共生,经风化侵蚀,雨水冲刷,在长期的迁徙中同泥沙混合形成沙金矿,其含金量不过几至几十克。
由于金比重为19.3,较石英沙比重2.65大得多,在冲沙淘金中易先沉降,使金沙分离。
诗人深刻的揭露了劳动人民在惊涛恶浪中苦辛采得的稀贵金属,最后又全部化为王侯贵族的奢侈品了。
《咏石灰》(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石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矿物,色青灰,质坚硬,化学成分为碳酸钙。
诗中描绘了石灰石烧制石灰的过程。
先将石灰石敲碎,在石灰窑内经高温煅烧,便制得雪白得生石灰CaO,后者与水作用生成白色粉状的熟石灰(或消石灰)Ca(OH)2,再遇空气中的CO2又生成白色的CaCO3。